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苏联工业化道路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合集下载

高考第一轮复习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xiugai

高考第一轮复习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xiugai
4、效果:•中新的经体济制政所策取取代得;很大效果,但列宁逝世后,即被高度集 •我国在邓小平之后仍沿着改革开放的道路发展
俄国革命经历了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 的转变,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经历了由“直接过渡” 到“逐步过渡”的转变。概括指出这两次转变,并简 要分析造成这两次转变的条件或原因。
实行按劳分 配制
提高了工人工作的积 极性
从上面的内容比较两种政策的特点有什么不同?
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
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 策新在何
特 管理方法、高度集中,行 利用商品货币关处系?进
点 手段
政管理。
行社会主义建设。
经济体制 单一的公有 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
制体制。
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4、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
1、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从国情出发,实事 求是;
2、社会主义模式不可能固定不变。
3、社会主义建设要与时俱进,根据生产力 的发展水平不断进行改革。
4、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道路是坎坷 地。
判断政策是否正确的依据在于 1.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2.是否有利于政权的巩固; 3.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4.是否有利于广大人民长远的根本的利益;
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目的是
A、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迅速实现国有化
B、取消商品贸易,推行国家统一配给政策
C、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
D、巩固苏维埃政权,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D
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历史作用时,首先应该看它
是否有利于? A、集中人力物力投入战争
A
B、把革命理想变成现实
C、促进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苏联的成立
1922年成立;1924年苏联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通过

2020高考历史大一轮精讲练:第九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高效整合第26讲

2020高考历史大一轮精讲练:第九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高效整合第26讲

第1轮 ·历史
返回导航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探索失误 (1)表现 ① “ 总 路 线 ” : 1958 年 中 共 八 大 二 次 会 议 提 出 “ 鼓 足 干 劲 , 力 争 上 游 , __多__快___好__省___地建设社会主义”。 ②“大跃进”运动: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反映了广大人民要求改变 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建立以“___一__大__二__公___”为特点的人民公社,超越了 生产力发展水平。 (2)影响: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 难。
20世纪50 年代至70 年代探索 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 的实践
第1轮 ·历史
5年考题 2018·全国卷Ⅰ·31 2017·全国卷Ⅱ·41
2016·全国卷Ⅱ·31
2015·全国卷Ⅰ·31 2014·全国卷Ⅰ·31 2014·全国卷Ⅱ·31
命题角度 1953年采矿图——“一五”计划中的工业建设 “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一五”的特 点和意义 “一五”计划期间国家投资政策——“一五” 计划的特点 “一五”计划工业化工业增长速度——“一 五”计划的背景 粮食计划供应制度——“一五”计划的特点 粮食的统购统销——“一五”计划的特点
没有做到“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 察”,1953年是我国实施“一五”计划的起始之年,工业 化建设和三大改造刚刚开始
第1轮 ·历史
返回导航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解析 D对:材料反映了1953年资源勘探队进深山开采资源,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展开。A错: 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后,我国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局面,与题干时间不符。B 错:“开始”说法不符合史实。C错: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是在1965年,与 题干时间不符。

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3.政治生活 (1)一届全国人大:建立新一届国家机构;通过多部 法律;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提出了在中国建设 现代化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国防的目标。 (2)后续:1959 年和 1964 年,又分别召开了二届全 国人大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经全国人民普选产生,由 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的人士组成。 4.意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新中国的各项政
(1950 年,朝鲜战争爆发;1951 年,法国等国在巴 黎签订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
1951 年,西藏和平解放。 1952 年,土地改革完成,国民经济恢复完成。 1953 年,“一五”计划开始;三大改造开始;朝鲜 停战协定签字;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 年,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制定《中华人民共和 国宪法》;日内瓦会议。 1955 年,万隆会议。 (1955 年,苏联和波兰等 8 国在华沙签署《友好合 作互助条约》,组成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毛泽东时代),改革开放后又增加了 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民主制度的基础和核心, 不同于西方三权分立制度
①经济基础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在公有制 基础上;三权分立制度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之上。
②行政权力主体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是全国人民, 三权分立制是资产阶级。
③组织原则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民主集中制; 三权分立制度是分权制衡。
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等,我国的民族区域自 治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③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有机结合。民族自治地方 的建立和发展,既考虑民族自治与地方的历史状况,又 考虑其现实的状况及其发展的需要。
④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统一国家内的民族地方 自治制度。它既不是脱离祖国的“独立自治”,也不同 于联邦式的“自治共和国”。各民族自治地方是整个国 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国家在民族自治地方行使主权, 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

【人教版】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2_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_第25讲_含答案

【人教版】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2_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_第25讲_含答案

线索1改革开放以前,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也遭受了重大挫折,大体上可分为三个不同阶段(1)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时期。

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第二阶段是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十年,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有曲折和失误。

(3)第三阶段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但在周恩来和邓小平主持工作时,国民经济得以回升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线索2改革开放以来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历史现象(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20世纪80年代中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

(3)对外开放经历了创办经济特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等步骤。

(4)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起来。

[考纲要求]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5.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25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1)背景:由于帝国主义和国民政府长期的掠夺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成果: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3)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1)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2)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3)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4)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1)内容①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八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年至今)课时24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新人教版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八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年至今)课时24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新人教版

-7-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3.意义 (1)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 奇迹。 (2)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已从总体上达到小康 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微点拨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四个转变 从单一公有制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从计划 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平均分配到以按劳分配为主、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从优先发展重工业到国民经济平衡协调发展。
-9-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二)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1.开放: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 城市。 2.目的: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三)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以后) 1.开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 2.结果: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 海经济开放地带。 (四)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1.建立: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 技术开发区。 2.特点: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通常汇集 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
课时24 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
-2-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1)经济状况:粉碎“四人帮”后,国民经济处于徘徊中前进的状态。 (2)思想基础: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促进了人们的思 想解放。 (3)指导思想:邓小平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的讲话,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 2.标志: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6-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 (1)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 (2)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2.过程 (1)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2)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 (3)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 本框架。 (4)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5)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

『对点训练』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
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
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和货币”。苏俄实施的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与马克思的设想最大的不同是
A.实施的条件
B.所有制结构
C.经济管理模式
D.产品分配方案
【考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解析】注意题干“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 商品和货币”,而战时共产主义在产品分配方案则是取消商品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四单元 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与调整
——20世纪初至40年代中期的世界
时空坐标·宏观把控单元知识
阶段特征·宏观把控单元知识
总 这一时期是社会主义的建立和资本主义的调整时期,也是一战后由动荡走向 特 暂时稳定,再从大危机、大动荡走向世界大战的时期。两种社会制度并存是 征 这一时期的典型特点 政 十月革命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开创了现代化的新模式。帝国主义要 治 求重新瓜分世界,矛盾不断激化,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 上 的灾难。
【考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解析】据材料信息“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可知,当时的经济政 策应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农业方面实行的是余粮收集制,到新经济政策后才实行农业税,故A项错误;战时共产主 义政策是非常时期采取的非常手段,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点,由于当时生产力还没有达到过渡到共产主 义的条件,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故B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违背了当时历史发展的阶段, 在农民手里拿走的太多,分配领域的实物配给制不能作为该政策失败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失败的 主要原因在于主观因素即苏维埃决策脱离实际,客观原因不能作为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历史纵横 第九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知识归纳与教材扩展拾遗课件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历史纵横 第九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知识归纳与教材扩展拾遗课件
第十八页,共27页。
奇唱歌来怪唱歌,养个肥猪千斤还有多,脑壳谷箩大, 宰了一个当三个,三尺锅子煮不下,六尺锅子煮半个。奇唱歌 来怪唱歌,单季稻亩产三千多,谷子黄豆大,挑了一箩又一 箩,挑到日头落了水,还要用架板车拖。奇唱歌来怪唱歌,红 薯亩产三万多,南瓜大一个,抱都抱不合,要拿重得像秤砣, 急得他喊爹喊妈莫奈何!
第三次: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 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第二十三页,共27页。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特征 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商品经济,我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我国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 的,其特征包括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基本标准;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 的宏观调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 经济体制转变为以计 放式经营向集约
体制转变
划经济为主、市场调 式经营转变
节为辅的经济体制
第六页,共27页。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党中央总结了建国以 党中央在认
①照搬苏联模式。②中 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 识国情和总
原 因
共缺乏经济建设的经验。 面的经验和教训,特 ③主观上追求“一大 别是吸取了“文化大 二公”,急于完成工业 革命”的教训,并借
第二十一页,共27页。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建国以来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 第一次:建国初到1956年,从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 经济体制转变。
第二十二页,共27页。
第二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 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混合所有制经 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市场调节为主、计划经济为辅的经济 体制。

2020年高考历史深化复习+命题热点提分专题12社会主义由理想到现实和苏联的社会主义

2020年高考历史深化复习+命题热点提分专题12社会主义由理想到现实和苏联的社会主义

专题12 社会主义由理想到现实和苏联的社会主义1.毛泽东说:“大家不应只看到一个广东,湖南也是很重要的。

湖南民众组织比广东还要广大,所缺的是武装,现已适值暴动时期,更需要武装。

”他强调湖南暴动“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

这一思想的提出( )A.体现了中国革命道路的新构想B.表明了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C.说明了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唯一斗争方式D.完善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解析:根据题干可以得知,武装暴动是共识,但是不要把眼光只放在广东,可以看到武装湖南并北上,打破了传统的革命道路路线,为中国革命道路提供了新构想,故A项正确。

答案:A 2.《新民主主义论》发表于1940年,是毛泽东全面阐述新民主主义理论的代表作。

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被直接吸收、借鉴到这篇文章中来。

毛泽东借鉴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原因是( )A.新三民主义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B.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C.新三民主义和中共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一致D.毛泽东为全面评价孙中山的历史地位答案:C 3.“对于国家的税收、合作社的积累、农民的个人收入这三方面的关系,必须处理适当……国家要积累,合作社也要积累,但是都不能过多。

我们要尽可能使农民能够在正常年景下,从增加生产中逐年增加个人收入。

”上述文字最有可能出自毛泽东的( )A.《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B.《新民主主义论》C.《论人民民主专政》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解析:《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于1957年,属于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探索的一部分,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两类矛盾的学说,故D项正确。

答案:D 4.邓小平说:“有些理论家、政治家,拿大帽子吓唬人的,不是右,而是‘左’。

‘左’带有革命的色彩,好像越‘左’越革命。

‘左’的东西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可怕呀!…… 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

……把改革开放说成是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认为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是来自经济领域,这些就是‘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苏联工业化道路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1.相似之处
(1)都面临由农业国过渡到工业国的任务。

(2)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过改革。

(3)工业化建设都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实施五年计划;改革农村生产关系。

2.工业化方针提出
中国是在1953年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中;苏联是在1925年的联共十四大上。

3.开始改革
中国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苏联是在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

4.改革结果
中国成功,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苏联几位领导人相继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5.结果不同的原因
(1)指导思想不同。

中国有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思想作指导;苏联缺乏科学的思想指导。

(2)具体做法不同。

中国经济改革力度比较大,完全突破了“斯大林模式”;苏联经济改革是小修小补,政治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引起思想混乱。

(3)对待“和平演变”的态度不同。

中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苏联混淆
社会主义民主与资产阶级自由化的界限。

(4)对改革认识不同。

中国把改革当作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改革成就突出;苏联把改革当作缓和国内矛盾、对外争霸的工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