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案 等比数列复习
高中数学《等比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2. 培养学生运用等比数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数列这一数学思想的认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等比数列的概念2.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3. 等比数列的性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等比数列的概念,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2. 教学难点: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等比数列的概念和性质。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例子理解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数列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等比数列的特点。
2. 讲解等比数列的概念:借助具体例子,讲解等比数列的定义和性质。
3. 推导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引导学生运用已知知识,推导出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4. 应用等比数列通项公式:通过实例,展示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应用。
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课后思考。
7. 课后作业:布置适量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和练习,评价学生对等比数列概念和通项公式的掌握程度。
2. 结合课后作业和课堂讨论,评估学生运用等比数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数列思想的认知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
七、教学资源1. PPT课件:制作包含等比数列概念、性质和通项公式的PPT课件,以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2. 练习题库:准备一定数量的等比数列练习题,包括基础题、应用题和拓展题,以供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使用。
3. 教学视频:搜集相关的教学视频,如等比数列的动画演示、讲解等,以辅助教学。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等比数列的概念和性质。
2. 第二课时:推导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讲解应用实例。
高中数学《等比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教案

高中数学《等比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掌握等比数列的性质。
2. 引导学生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并能运用通项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等比数列的概念2. 等比数列的性质3.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4. 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5. 运用通项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等比数列的概念、性质、通项公式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等比数列的性质和通项公式。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等比数列的图形和性质,提高学生的直观认识。
3. 结合例题,讲解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应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开展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讲解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引出等比数列的概念。
2. 讲解等比数列的性质:引导学生发现等比数列的规律,总结等比数列的性质。
3. 推导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引导学生利用已知的数列性质,推导出通项公式。
4. 讲解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结合通项公式,讲解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
5. 运用通项公式解决实际问题:选取典型例题,讲解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应用。
6. 课堂练习:布置适量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8.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9. 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等比数列知识的掌握程度。
10. 教学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等比数列案例,让学生深刻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和性质。
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等比数列性质教学教案

等比数列性质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
2. 掌握等比数列的性质。
3. 学会运用等比数列的性质解决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等比数列的概念。
2. 等比数列的性质。
3.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4.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5. 等比数列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1. 等比数列的概念及性质。
2.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
四、教学难点:1. 等比数列的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2.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性质、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等比数列的应用实例。
3.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等比数列的概念。
2. 讲解:讲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性质、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
3. 案例分析:分析等比数列的应用实例,让学生理解等比数列的实际意义。
4. 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等比数列的性质和应用。
七、课后作业:1. 等比数列的概念和性质的复习。
2.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的应用。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的清晰度和准确性。
2. 学生对等比数列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的掌握程度。
九、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等比数列的概念和性质,以及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
十、教学拓展:1. 等比数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等比数列与其他数列的关系。
3. 等比数列的进一步研究。
六、教学策略:1. 采用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 通过数学软件或教具展示等比数列的性质,增强学生的直观理解。
3. 设计具有梯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不断深化对等比数列性质的理解。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等比数列的相关教学素材,如PPT、教学案例、练习题等。
高中数学《等比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教案

高中数学《等比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掌握等比数列的定义及其特点。
2. 引导学生推导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并能运用通项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等比数列的概念:介绍等比数列的定义、性质和判定方法。
2.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引导学生推导通项公式,并进行证明。
3. 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介绍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等比数列的概念、性质、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
2. 教学难点: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和证明。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归纳等比数列的性质。
2. 运用类比法,让学生理解等比数列与等差数列的异同。
3.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等比数列的动态变化过程。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银行存款利息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等比数列的概念。
2. 讲解等比数列的定义和性质: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归纳等比数列的性质,得出等比数列的定义。
3. 推导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引导学生利用已知条件,通过变换和代数运算,推导出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4. 证明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让学生理解并证明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正确性。
5. 介绍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引导学生运用通项公式,推导出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
6.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等比数列的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果。
8.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关等比数列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等比数列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和性质。
2. 互动提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问等方式来巩固学生对等比数列的理解。
等比数列教学案

等比数列教学案篇一:等比数列第一课时教案等比数列的定义教案内容:等比数列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等比数列的定义;2.理解和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推导过程和方法;3.运用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授课类型:课时安排:1教学重点:等比数列定义、通项公式的探求及运用。
教学难点: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探求。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等差数列的定义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推导方法3.公差的确定方法.4.问题:给出一张书写纸,你能将它对折10次吗?为什么?(二)探索新知1.引入:观察下面几个数列,看其有何共同特点?(1)-2,1,4,7,10,13,16,19,(2)8,16,32,64,128,256,(3)1,1,1,1,1,1,1,(4)1,2,4,8,16,263请学生说出数列上述数列的特性,教师指出实际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例子,如细胞分裂问题.假设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每个细胞都分裂为两个细胞,再假设开始有一个细胞,经过一个单位时间它分裂为两个细胞,经过两个单位时间就有了四个细胞,,一直进行下去,记录下每个单位时间的细胞个数得到了一列数这个数列也具有前面的几个数列的共同特性,这就是我们将要研究的另一类数列——等比数列.2.等比数列定义: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比数列..的公比;公比通常用字母q表示(q0),3.递推公式:an1∶anq(q0)对定义再引导学生讨论并强调以下问题(1)等比数列的首项不为0;(2)等比数列的每一项都不为0;(3)公比不为0.(4)非零常数列既是等比数列也是等差数列;问题:一个数列各项均不为0是这个数列为等比数列的什么条件?3.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傻儿子的故事】古时候,有一个人不识字,他不希望儿子也像他这样,他就请了个教书先生来教他儿子认字,他儿子见老师第一天写“一”就是一划,第二天“二”就是二划,第三天“三”就是三划,他就跑去跟他父亲说:“爸爸,我会写字了,请你叫老师走吧!”这人听了很高兴,就给老师结算了工钱叫他走了。
高中数学《等比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教案

高中数学《等比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掌握等比数列的定义及其特点。
2. 引导学生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并能灵活运用通项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等比数列的概念:介绍等比数列的定义,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等比数列的特点。
2.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引导学生推导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并解释其意义。
3. 等比数列的性质:探讨等比数列的性质,如相邻项之比、公比等。
4. 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介绍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并解释其推导过程。
5. 应用:通过例题展示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应用,让学生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求和公式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和求和公式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等比数列的性质和公式。
2.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动画和图形展示等比数列的特点,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通过例题和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等比数列的运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银行利息计算,引出等比数列的概念。
2. 讲解:详细讲解等比数列的定义、特点和通项公式,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
3.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共同探讨等比数列的相关问题。
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通项公式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6. 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等比数列的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等比数列概念和通项公式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布置课堂练习题,评估学生运用通项公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作业批改: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反思:1. 针对学生的反馈,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如讲解不清、学生理解困难等问题。
2. 针对教学方法的适用性,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高中数学等比数列教案

高中数学等比数列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等比数列的定义及判断方法;
2. 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 n 项和公式;
3. 能够灵活应用等比数列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1. 等比数列的定义及判断方法;
2.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 n 项和公式。
三、教学难点:
1. 灵活运用等比数列解决复杂问题;
2.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四、教学内容:
1. 等比数列的定义及性质;
2. 等比数列通项公式及前 n 项和公式的推导;
3. 等比数列的应用实例。
五、教学过程:
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等比数列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等比数列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2. 学习等比数列的性质和判断方法,让学生能够判断一个数列是否为等比数列。
3. 学习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 n 项和公式的推导,让学生掌握这两个公式的用法和计算
方法。
4. 练习与巩固: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培养他们的解题能力和推理思维。
5. 应用实例: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等比数列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数学建
模能力。
六、作业布置:
1. 课后练习:布置一些等比数列相关的习题,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2. 探究性问题:布置一些拓展性问题,让学生能够进一步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七、课堂反馈:
1. 通过课堂讨论和作业批改,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加深他们对等比数列的理解和掌握。
八、教学总结:
1. 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梳理等比数列的性质和应用场景,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2. 展望下一节课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提前预习。
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5《等比数列》教案

《等比数列》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2、探索并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3、通过等比数列与指数函数的关系体会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
教学重点: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认识等比数列是反映自然规律的重要的数列模型之一,探索并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等比数列与其对应函数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 、复习旧知:1、等比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一次函数之间的关系二、探究新知1、(1)有人说:如果能将一张厚度为 的报纸对折、再对折。
对折50次后,报纸的厚度超过了地球与月球间的距离,你信吗?每次对折后报纸的厚度依次构成数列:(2)《庄子》一书中说:“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3)某人年初向银行贷款1万元,如果贷款年利率是6%,那么,5年内各年末应该还款总额依次为:1×1.06, 1×1.062, 1×1.063,1×1.064, 1×1.065结合实例分析上述几个数列的共同特点。
mm050、.2050 ...... 2050 ,2050.2050......2050,20502,050 2,05050325032⨯⨯⨯⨯⨯⨯⨯⨯、、、、、、、、 (32)1,161,81,41,21,12、探究等比数列的定义定义: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 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叫做等比数列,这 个常数叫做等比数列的公比,通常用字母q 表示 (q ≠0).3、类比等差数列探究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一)不完全归纳法 (二)累乘法4、探究通项公式与指数函数间的关系思考:教材第50页的探究题课后探究:当 满足什么条件时,等比数列 是递增数列、递减数列?三、例题精析例1:在等比数列{a n}中, (1)a 4=2,a 7=16,求a n ; (2)a 2+a 5=18,a 3+a 6=9,a n=1,求n . (3)a 3=2,a 2+a 4= ,求a n . 变式训练:变式训练:已知数列 满足 , (1)求证:数列 是等比数列 (2)求 的表达式. 四、课堂练习1.在等比数列{a n }中,a 1=8,a 4=64,则a 2等于( ) A .16 B.16或-16 C.32 D.32或-322.若等比数列的首项为4,末项为128,公比为2,则这个数列的项数为 ( ) 320 【例1】 在等比数列{a n }中,已知a 5-a 1=15,a 4-a 2=6,求a n . 分析:设公比q,列出关于a 1和q 的方程组来求解. 解:设等比数列{a n }的公比为q, 则有 a 5-a 1=a 1q 4-a 1=15,a 4-a 2=a 1q 3-a 1q =6,①② 由①÷②,得q=12或q=2. 当q=12时,a 1=-16. 当q=2时,a 1=1. 故a n =-16· 12 n -1或a n =2n-1. 【例2】 已知数列{a n }满足lg a n =3n+5,求证:{a n }是等比数列. 分析:可由lg a n =3n+5求出a n ,再证明a n+1a n 是与n 无关的常数. 证明:∵lg a n =3n+5,∴a n =103n+5. ∴a n+1=103(n+1)+5=103n+8.∴a n+1a n =103n+8103n+5=1 000. ∴数列{a n }是等比数列.{}n a 12,111+==+n n a a a {}1+n a {}n a q a 1和{}n aA.4 B.8 C.6 D.323.已知等比数列{a n}满足a1+a2=3,a2+a3=6,则a7等于() A.64 B.81 C.128 D.2434.若数列{a n}的前n项和S n=23an+13,则{a n}的通项公式是a n=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等比数列复习
1、等比数列的定义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比数列的公比,公比通常用字母q表示.
注意(1)、q是指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比,顺序不要错,即
(2)、由定义可知,等比数列的任意一项都不为0,因而公比q也不为0.
(3)、公比q可为正数、负数,特别当q=1时,为常数列a1,a1,……;
q=-1时,数列为a1,-a1,a1,-a1,…….
(4)、要证明一个数列是等比数列,必须对任意n∈N+,
a n+1÷a n=q,或a n÷a n-1=q(n≥2)都成立.
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由a2=a1q,a3=a2q=a1q2,a4=a3q=a1q3,……,归纳出a n=a1q n-1.此式对n=1也成立.
3、等比中项
如果在a与b中间插入一个数G,使a,G,b成等比数列,那么G叫做a与b的等比中项.
4、等比数列的判定方法
(1)、a n=a n-1·q(n≥2),q是不为零的常数,a n-1≠0{a n}是等比数列.
(2)、a n2=a n-1·a n+1(n≥2, a n-1,a n,a n+1≠0){a n}是等比数列.
(3)、a n=c·q n(c,q均是不为零的常数){a n}是等比数列.
5、等比数列的性质
设{a n}为等比数列,首项为a1,公比为q.
(1)、当q>1,a1>0或0<q<1,a1<0时,{an}是递增数列;当q>1,a1<0或0<q<1,a1>0时,{a n}是递减数列;当q=1时,{a n}是常数列;当q<0时,{a n}是摆动数列.
(2)、a n=a m·q n-m(m、n∈N*).
(3)、当m+n=p+q(m、n、q、p∈N*)时,有a m·a n=a p·a q.
(4)、{a n}是有穷数列,则与首末两项等距离的两项积相等,且等于首末两项之积.
(5)、数列{λa n}(λ为不等于零的常数)仍是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若{bn}是公比为q′的等
比数列,则数列{a n·b n}是公比为qq′的等比数列;数列是公比为的等比数列;{|a n|}是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
(6)、在{a n}中,每隔k(k∈N*)项取出一项,按原来顺序排列,所得新数列仍为等比数列且公比为qk+1.
(7)、当数列{a n}是各项均为正数的等比数列时,数列{lga n}是公差为lgq的等差数列.(8)、{a n}中,连续取相邻两项的和(或差)构成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
(9)、若m、n、p(m、n、p∈N*)成等差数列时,a m、a n、a p成等比数列.
6、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由此得q≠1时等比数列{a n}的前n项和的公式.
因为a n=a1q n-1,所以上面公式还可以写成 .
当q=1时,S n=na1.
7、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一般形式
一般地,如果a1,q是确定的,那么
8、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性质
(1)、若某数列前n项和公式为Sn=a n-1(a≠0,±1),则{a n}成等比数列.
(2)、若数列{a n}是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则S n+m=S n+q n·S m.
(3)、在等比数列中,若项数为2n(n∈N*),则
(4)、Sn,S2n-Sn,S3n-S2n成等比数列.
二、举例讲解
1、利用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进行计算.
[例1] 在等比数列{a n}中,a1+a2+a3=-3,a1a2a3=8①求通项公式,②求a1a3a5a7a9.解析:①设公比为q,则由已知得
[例2] 有四个数,前三个成等差,后三个成等比,首末两项和37,中间两项和36,求这四个数.
解析1:按前三个数成等差可设四个数为:a -d,a,a +d,,由已知得:
解析2:按后三个数成等比可设四个数为2a -aq,a,aq,aq 2
, 由已知得:
解析3:依条件设四个数分别为x,y,36-y,37-x ,
2、利用等比数列的性质解题. [例3]等比数列{a n }中, (1)、已知2
1
,452-
==a a ,求通项公式.(2)、已知a 3a 4a 5=8,求a 2a 3a 4a 5a 6的值.
3、如何证明所给数列是否为等比数列.
[例4] 设{a n }是等差数列,n a
n b )2
1(=,已知821321=
++b b b ,8
1
321=b b b ,求等差数列的通项a n .
4、利用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进行计算.
[例5] 若数列{a n}成等比数列,且a n>0,前n项和为80,其中最大项为54,前2n项之和为6560,求S100=?
5、利用a n,S n的公式及等比数列的性质解题.
[例6] 数列{a n}中,a1=1,且a n a n+1=4n,求前n项和Sn.
解析:由已知得a n a n+1=4n……①
a n+1a n+2=4n+1……②
a1≠0,②÷①得 .
∴a1,a3,a5,…,a2n-1,…;
a2,a4,a6,…,a2n,…都是公比q=4的等比数列,a1=1,a2=4.
①当n为奇数时,
作业:《学案》P48面双基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