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陶渊明创作的田园诗

合集下载

试论陶渊明的田园诗

试论陶渊明的田园诗

试论陶渊明的田园诗刘珍内容摘要:本文系统论述了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艺术风格及其对诗歌发展史的重大贡献。

陶渊明诗歌的高超技巧和独特风格是被广为传诵的重要原因,我们常说陶诗的特色是朴素、自然。

这些朴素的诗句,看起来作者似乎全不费力,然而却包含了高度的匠心,诗人用含蓄的比喻,鲜明的对比,自然流露,不假雕饰,将自己对官场黑暗的极端厌恶和对美好田园生活的向往表达得淋漓尽致。

陶渊明的田园诗歌虽然平淡,却不浅薄,且还富有悠远的意境。

他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风格平淡自然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有《陶渊明集》。

他的曾祖陶侃是东晋初名将,祖父陶茂官至太守,父亲亦曾出仕。

陶氏为东晋元勋之后,地位虽不如南下名族高贵,也是浔阳的大族,只是陶渊明这一支,因他年幼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便日渐败落。

他从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即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在四十一岁那年,彻底脱离了官场,开始了他一往不回的田园生活。

出身于世代官宦的家庭,又是元勋之后的陶渊明,本着也曾期望在仕途中有所进取,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杂诗》说:“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可见出他的胸怀。

但同时,东晋士族文人普遍企羡隐逸,追求精神自由的风气,在他身上也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归园田居》所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之类,就反映了他思想的另一方面,他是抱着两种彼此矛盾的愿望走上人生道路的。

最后“爱丘山”的素愿就压倒了“逸四海”的猛志。

在他任镇军参军时所作的《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诗中就说道:“目倦川涂异,心念山泽居。

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真想初在襟,谁谓行迹拘。

聊且凭化迁,终归班生庐。

”“他时时怀念的,仍是山泽居和班生庐,他深深向往的,还是飞鸟游鱼般的自由自在。

如何看待陶渊明的田园诗

如何看待陶渊明的田园诗

如何看待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

他的田园诗创立了古典诗歌的一个新流派,被历代诗人推崇备至。

但也有不少人认为陶渊明的田园诗没有反映现实,没有反映人民的疾苦,抒发的只不过是士大夫的闲情逸致。

鲁迅先生说:陶渊明“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这是非常精当的评语。

每个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个性不同,使他们在反映生活时往往会采用各自不同的题材。

陶渊明的田园诗是抒情诗,作为抒情诗,反映现实的方式、途径自然与杜甫的“三吏”、“三别”这样的叙事诗有所不同,它主要是通过主观感受,形象地来反映现实生活。

陶渊明田园诗的独特意义就在于,他从自己“躬耕自资”的生活实践出发,选取了前代诗人从未采用的题材,从田园生活这个独特的角度抒写了他对于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陶渊明的归隐具有反抗现实的积极意义,他的田园诗同样表现出对趋炎附势的官场生活的极大憎恶,包含着“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的深长感慨。

如《归园田居》第一首,在诗人的笔下,农村是那么恬美宁静,与喧嚣终日的官场十分不同,在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田园中,诗人“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就像鸟儿在盛夏的浓荫中找到了依托,诗人也从耕读生活中找到了人生的归宿。

此外,陶渊明这些田园诗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即“诗以寄其意”。

这就是元好问说的“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指出了陶渊明写田园之景乃是寄托胸中之“意”。

这个“意”,从本质上讲,就是诗人所追求的一种理想生活境界。

他反对欺诈和虚伪,向往一个世风淳朴的社会,认为人与人之间应当真诚友爱,“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他反对浮虚放纵,提倡过俭朴而充实的生活。

这样的理想境界与他从小熟悉、喜爱的田园情景十分相近。

陶渊明归隐早期的田园诗在反映现实的时候,往往采用一种特殊的方式,他笔下的田园风光既是正常的农村生活中的寻常景象,又无一不经过诗人生活理想的洗涤。

陶渊明田园诗有哪些

陶渊明田园诗有哪些

陶渊明田园诗有哪些1、《归园田居五首》(其一)很少有人不入乡随俗,他们的天性是热爱自然。

误坠尘网,十三年。

笼中的鸟常常依恋过去的森林,池里的鱼向往过去的深渊。

南方开荒,归园。

有十几亩方屋,八九间草房。

柳树掩映屋檐,桃树掩映院前李烈曼。

邻村的邻村隐约可见,村里飘着袅袅炊烟。

巷子里几声狗吠,桑树被公鸡叫了一声。

房屋清净杂,虚室有闲。

长期被困在没有自由的笼子里,我今天终于回到了森林。

(其二)乡与世俗交游,幽中车马少。

这天仍是柴门紧闭,纯洁的心灵阻隔了庸俗的思想。

经常踏足偏远的村落,互相拨出草地。

见面不谈世俗事务,只说花园桑麻长。

我的田长得越来越高,我的耕地日益扩大。

经常担心突然霜冻,庄稼像灌木一样枯萎。

(其三)我在南山下种了豆子,田里的杂草长满了豌豆。

清晨早起铲除杂草,夜幕降临月光下扛锄头归来。

植被覆盖的羊肠小道,夜露沾湿了我的衣服。

弄湿衣服不可惜,但希望不要违心。

(其四)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殁无复馀”。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其五)独自一人在一种失落感中,带着一名工作人员返回家乡,路上崎岖不平,惊魂未定。

山涧清浅,与我的脚相遇。

我在喝我新煮的酒,两只鸡引来最近的野味。

夕阳西下,取而代之的是点燃荆蜡烛。

正高高矮怨夜短,东方渐白有路晓。

2、《饮酒·其五》盖房子是人情,没有车马。

问你能做什么,你的心远没有自我偏见。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越来越好了,鸟也回来了。

这话有道理,我都忘了想说什么了。

3、《移居二首》(一)昨天想住南村,不是为了房子。

我很高兴听到更多的人,并享受早上和晚上。

我怀这个已经好几年了,今天我是我们服务的。

为什么要宽?我们应该在床上放足够的座位。

邻歌不时来,抗字已是过去。

奇观一起欣赏,疑惑一起分析。

(二)春秋多良辰,山上写新诗。

过了门就互相打电话比较好,有酒考虑。

论文浅析陶渊明的田园诗

论文浅析陶渊明的田园诗

论文-浅析陶渊明的田园诗1000字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的田园诗影响了几代文人墨客,为后人营造了一种清新脱俗的境界。

本文将从陶渊明的人生背景、田园诗的特点以及影响等方面,浅析陶渊明的田园诗。

陶渊明出生在东汉末年,浙江山阴(现富阳)人。

他的童年和青年时期,由于政治动荡、家族冲突等原因,一直处于流离失所的状态,直到39岁才辗转重归故里。

陶渊明的人生经历,让他对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丑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对官场、权贵、战乱等话题进行了广泛的批判和反思。

同时,陶渊明也对田园生活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曾说:“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段充满哲理和文艺气息的诗句,充分表现出他对自然风光和人生自由的向往。

田园诗是陶渊明的代表作,它的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田园诗的情感表现方式清新脱俗,描绘的是无忧无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田园生活。

例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有着鲜明的田园特色,其中描述了一个人们无法触及和侵犯的桃花园,这个桃花园里充满了和平、自由和快乐。

其次,田园诗的题材主要以描绘美景、描写动物、抒发感慨等为主,这些题材都有着强烈的现实社会关联性。

例如《归园田居》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些诗句表达了陶渊明对山水、野花、小鸟等自然景观的赞美,也透露出他对自然本质的深刻认识。

最后,田园诗的语言表达简练清新,色彩丰富生动,富有感染力和诗意。

例如《桃花源记》中的诗句:“阳春白雪,草木知春,路无车马,人有闲心。

”将自然景观和人的感受紧密结合起来,展示了作者高妙的语言功底和洞察力。

陶渊明的田园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它不仅具有美学意义,还体现了作者对自然与人的关系的深刻思考。

在文学史上,田园诗派被誉为中国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们里凝结了作者对美好生命的传承和思考。

诗意的栖居者——论陶渊明的田园诗(参考模板)

诗意的栖居者——论陶渊明的田园诗(参考模板)

如不慎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告知!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 河北大学工商学院本科生毕业 论文(对外汉语)学 部 人文学部 学科门类 汉语言文学类专 业 对外汉语 学 号 2009473071 姓 名 王虹霞 指导教师 田小军 2010年5月30日河北大学工商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装订线河北大学工商学院诗意的栖居者——论陶渊明的田园诗摘要陶渊明、陶诗融洽的展现了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和谐平衡关系,作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的代表,陶渊明的存在实现了真正意义的“诗意地栖居”。

陶渊明的诗意栖居表现为对躬耕田园生活的体验和表现为诗意化,追求任真自然和身心自由境界; 与劳动创造、美酒、诗书相伴的美好人生; 与自然和谐共生、与亲友民胞物与的仁爱情怀;都是他对美的诠释。

这种境界追求、美好人生、仁爱情怀三位一体,分别从感性的生活体验和理性的生命思考,建构起陶渊明诗意栖居的动人的美学精神景观。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诗意的栖居装订线Poetic Dwelling Persons_____Taoism 's Pastoral PoetryABSTRACTTaoism and his poems show us a kind of harmonious balance which is human with nature, society and human themselves. As a delegat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rofessional with high value of life,Tao’s existence appears a truly poetic dwelling which is the experience of rustic life, the freedom of mind and body, and the life of poetic. His definition of beauty is that live with work, good wine, nature and books , and love all nations. That is the beauty in his heart. He built a landscape from the perceptual life experience and rational thinking which are including the pursuit of excellence, beautiful life and love.Key words:taoism;pastoral poet;poetic dwelling目录前言 (1)1.诗中的境界美 (2)1.1 虚实之境 (2)1.2无我之境 (3)1.3 自然之境 (4)2.诗中的生态美 (5)2.1. 人与自然的相亲相融 (5)2.2.生态乌托邦的追求 (7)结论 (9)参考文献 (9)注释 (10)致谢 (11)前言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他诗歌风格的独特性来自于他超凡脱俗的性格。

对陶渊明田园诗的几点看法

对陶渊明田园诗的几点看法

对陶渊明田园诗的几点看法
1、《陶渊明田园诗》成为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园林设计思想的结晶性体现,并为中国园林文化形态在历史上创造了良好条件。

它主要体现了封建时期江南田园生活状态,在词藻上反映了陶渊明对于自然状态的理解和把握,具有较强的史料和纪念价值。

2、陶渊明用其阐述“山野林田怡然自乐”的田园诗歌,体现了朝廷权贵对美的追求,对身处自然界的崇敬。

突出了自然之美的写照及其特有的抒情作风。

3、陶渊明的《田园诗》表达了他与自然界共融而又与农耕文化相结合的理想,纵然他夹在山水之间,但他也一直洞悉农耕文化的内涵,因而也有诸多山水与生产关系的描绘。

4、《陶渊明田园诗》的确有助于丰富了社会和文化,在古代被唤为“仙典”,李白更是称赞“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这都说明陶渊明的田园诗弥漫于社会中,由此及彼展现出无穷的景致与美好。

对陶渊明田园诗的几点看法

对陶渊明田园诗的几点看法

对陶渊明田园诗的几点看法陶渊明的田园诗是一部关于农村和农民的百科全书,几乎就是一部中国古代社会和历史的简明通史。

不同年龄的人从中看出不同的东西,同一年龄段的人在不同时期读出的东西也不尽相同。

今天谈谈自己对其田园诗的几点看法:诗中写到的农民也有可爱的一面。

如《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其实这种境界正是普通老百姓向往的,与其住在嘈杂的闹市区里,不如找个安静的所在(东篱下)来享受这恬静美好的生活。

他们只需要些许的收入养家糊口,有一块菜地,栽几棵菜,养几只鸡、鸭、鹅或者干脆养两头猪,就能满足自己基本的生活需要。

这种人生最平淡也最富有真意,为什么大家却总是喜欢追求所谓的轰轰烈烈呢?你说是吧?1。

其实“良田万顷,日食一升”并不适合陶渊明,也根本没有什么资格要求后代去做。

陶渊明隐居山林,开荒垦田,使荒废多年的土地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以至于成为今天文学研究上的一个重要课题。

为什么呢?如果没有战乱,如果没有农业税,如果没有没完没了的徭役兵役,如果没有强征暴敛,如果没有官吏敲诈勒索……那么,农民就不必辛苦劳作,国家就可以增加税收,从而使军事力量更加强大,边防更加牢固,然后征服四方。

只有农民丰衣足食,然后才能有余力养精蓄锐,充分保证战争的胜利。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上述条件,拿什么来保证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既然不能“良田万顷,日食一升”,那么难道我们就不能在江南丘陵的一块小地上创造奇迹吗? 2。

另外,一直认为陶渊明的田园诗是很无聊的,甚至让人觉得是瞎编的,其实不然。

仔细想想就知道,这些诗歌完全符合老百姓的口味。

虽然它们都写的是农民生活中的琐事,但语言简洁、通俗易懂,绝没有半点晦涩的语句,绝没有矫揉造作之态。

还有,这些田园诗中表达的情感是纯真、朴素、单纯而高尚的。

因为诗人确实是把自己的灵魂融入了整个农村,整个农民,因而他所描写的对象就是这个样子,那么就绝不会掺进任何世俗的东西,因而是没有丝毫伪饰的,这才是真正的“性本爱丘山”,这才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的田园诗【五首】

陶渊明的田园诗【五首】

【导语】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东晋诗⼈、辞赋家。

名潜,说晋世名渊明,字元亮,⼊刘宋后改名潜。

唐⼈避唐⾼祖讳,称陶深明或陶泉明。

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号五柳先⽣,私谥靖节先⽣(陶征⼠诔)。

下⾯是整理的陶渊明的⽥园诗,欢迎阅读与借鉴。

【陶渊明《归园⽥居》诗五⾸】 其⼀ 少⽆适俗韵,性本爱丘⼭。

误落尘中,⼀去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

⽅宅⼗余亩,草屋⼋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ài)远⼈村,依依墟⾥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复得返⾃然。

其⼆ 野外罕⼈事,穷巷寡轮鞅。

⽩⽇掩荆扉,对酒绝尘想。

时复虚⾥⼈,披草共来往。

相见⽆杂⾔,但道桑⿇长。

桑⿇⽇以长,我⼟⽇已⼴。

常恐霜霰(xiàn)⾄,零落同草莽。

其三 种⾖南⼭下,草盛⾖苗稀。

晨兴理荒*,带⽉荷(hè)锄归。

道狭草⽊长,⼣露沾我⾐。

⾐沾不⾜惜,但使愿⽆违。

其四 久去⼭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陇间,依依昔⼈居。

井灶有遗处,桑⽵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皆焉如。

薪者向我⾔,死没⽆复余。

⼀世弃朝市,此语真不虚。

⼈⽣似幻化,终当归空⽆。

其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涧清且浅,遇以濯吾⾜。

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

⽇⼊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短,已复⾄天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陶渊明创作的田园诗诗人陶渊明田园诗内容情、景、事、理的浑融,描写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叙事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通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天世人之情,写出他人未必能够悟出之理。

一、.田园诗的渊源、形成与发展1、田园诗的渊源最早的田园诗,可以上溯到古代农事歌谣的产生。

如《帝王世纪》里就完整地保存着上古的农事歌谣《击壤歌》。

后来,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也出现了一些反映当时农事生活的诗篇。

诸如《周南•芣苢》、《豳风•七月》、《魏风•伐檀》等等。

它们反映了奴隶制社会奴隶们从事农业劳动和艰苦生活的情况,并辛辣讽刺了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也反映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些诗作大都出于社会下层人民之口,他们用原始的声音,咏唱着拙朴的歌谣,这些田园歌咏是田园诗的朦胧阶段。

2、田园诗的形成从《诗经》到陶渊明田园诗出现的千余年间,反映农事的诗篇却极为罕见。

文人开始独立创作以后,也很少有人触及这类题材。

当时文人用心创作的,是枯燥的拟古诗,隐晦的游仙诗,轻绮的抒情诗,苍白的玄言诗以及雕镂的山水诗等。

出现这种中断现象其中有着复杂的原因,但主要的原因还在诗作者本身。

《诗经》中的《国风》基本上是民歌,作者大多数是无名的劳苦大众,他们直接地从事农事生产,“劳者歌其事”,因此产生了一些农事诗篇。

后来,由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促使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进一步分工,从事专业创作的文人多起来了。

然而中国文人士大夫们虽然秉承“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但长期受“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思想的影响,更多着力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精神,一般都鄙视农事、鄙视劳动者。

故田园的审美价值历经数千年,才逐渐被发现,过程是漫长的,直至晋宋之际的陶渊明才结束了这历时久长的痛苦寻觅,完成了现实而理想的最后建构,开创了田园诗派。

陶渊明田园诗的出现和形成,不仅是诗歌题材的扩大和创新,更是思想上的突破和解放[1]。

从农事诗到田园诗,陶渊明处在一个上承“三百篇”、下启唐宋的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地位。

3、田园诗的发展陶渊明之后,田园诗便悄然沉寂。

整个南朝仅鲍照、江淹写过几首拟作;初唐时期,只有王绩首承陶氏衣钵,留下十余首田园诗作;到了盛唐,一改冷清局面,田园诗创作突显高潮,大批以田园诗创作著称的诗人相继登上诗坛,无论山水田园诗派,还是边塞诗派,无论才思迭涌、笔走龙蛇的大诗人,还是名不见经传的小诗人,或多或少都写有田园诗。

此间,王维、孟浩然和储光羲堪称盛唐田园诗最高成就的代表。

储光羲的田园诗在继承陶诗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田园生活的淳朴意趣。

而王维、孟浩然的田园诗则突破陶诗传统,第一次全面借鉴了山水诗的艺术经验,使田园诗别开新面。

唐宋大量优秀田园诗篇的涌现,使田园诗派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陶渊明归隐和田园诗形成的主要原因1、陶渊明归隐和田园诗形成的社会政治原因封建社会君主集权的独裁统治所带来的君主迫害、政治斗争、官场倾轧常使士大夫们对自己身家性命能否保全都产生深刻的怀疑,士人们始终生活在精神高度紧张之中,天长日久,自然产生疲惫不堪的心态。

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相对于官场,农村生活节奏虽然缓慢、缺少变化,但给人带来宁静、平和与自由,让人产生难以割舍的重土难迁的恋家情结。

以故土为代表的农村、田园、山林也就成为沉浮官场后疲惫惶惑心灵的归依。

因此,士人们的生活模式在孔子时代就已基本确立,《论语•卫灵公》有言:“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而在君主集权的独裁统治下,“邦有道”的日子实在少而又少,因而“卷而怀之”、“独善其身”的隐逸就成为士人的重要选择。

东汉后期开始,政治局势愈来愈险恶。

无休止的流血事件,不间断的混战,王朝内部频繁的政治更替,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而社会的激烈动荡总要连累、波及到文人,甚至使不少文人倒在血泊之中,诸如汉代的李固、陈蕃、李膺、范滂、曹魏时期的张华、陆机、陆云等,士大夫们生活在这样一个连人身安全都缺乏保障的时期,退隐之风大盛。

陶渊明早年曾立下“猛志逸四海”的大济苍生的理想,然而当时正面临“自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的社会现实,理想只能成为幻想,因此他虽然几次出仕,但总是“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

现实的黑暗,官场的污浊,使他不寒而栗,更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认为“觉悟当念还”,做一个“洁己清操之人”,必须“逃路而归”,“击壤以自欢”,于是他毅然弃官走上归隐之路。

陶渊明对隐居生活的真爱、躬耕田园的艰辛与回归自然的甘甜和谐地融为一体,为使其田园诗的创作,提供了丰厚的沃土和不竭的源泉。

正如龚斌先生说:“中国历史上有过无数隐士,但像陶渊明这样长期躬耕、坚持己志而终老的隐士,是绝无仅有的。

”。

社会地位、经济状况致使陶渊明必须从事农业劳动,以便生活下去。

他过着“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的日子,这样的生活境遇是陶渊明写出优秀田园诗的主要原因。

昏暗的封建官场制度和动荡的社会现实,增添了陶渊明对所处环境的厌恶,孕育了他对田园生活的思恋,加速了他弃官归隐的动念,为田园诗的酿造提供了宽广的历史背景,奠定了丰厚的社会政治基础。

2、陶渊明归隐和田园诗形成的思想原因(1)儒家的社会理想学说和道德修养理论对陶渊明的影响对陶渊明影响最大的,不是儒家学说中的积极入世的进取精神和君臣忠义的正统观念,而是儒家学说中上古大同世界学说和人身道德修养理论。

或者说,陶渊明对儒家学说的汲取有着很强的选择性。

比如《时运》篇对孔子的歆羡,明显的限制在那种“东鲁春风”的安谧生活上,他将这种生活和他自己身边的农村世界溶为一体,组成一个与“乱世”相对峙的安静平和的小世界。

由此可见,这种以儒家伦理道德理想追求个体自我完善的方式,是陶渊明在艰苦生活中保持心理平衡的一个重要生存方式,也是他得以进入农村,开创田园艺术审美境界的必要前提。

(2)道家思想对陶渊明的影响对于道家来说,隐逸,除了是躲避社会动乱,因不满现实黑暗的政治而在行动上采取的一种消极抗议;同时还具有本身的内在价值,即追求一种人生的解脱和精神上的自由。

庄子隐逸思想的核心就在于解脱,讲究“无功、无名、无己”,追求精神上的无拘无束,主张把自己从小我中解脱出来,与生生不息的宇宙大我融为一体。

这种思想对陶渊明的归隐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他的人格思想绝大部分承袭了道家的旨归,特别注重精神上的超然自适。

陶渊明把质朴自然视为人性理想的大国,努力使自己的灵魂摆脱。

道家这种自然学说既影响了陶渊明的思想,又影响到他的田园诗作。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陶渊明淡泊事务、淡泊权贵、淡泊名利,其诗不仅意淡,而且笔淡,但这看似平淡中却蕴藏着浓情厚意、清奇远志,给人以无限遐思,可谓“开千古平淡之宗”。

(3)古代隐逸高士对陶渊明的影响。

传说中的许由、务光,殷周之际的伯夷、叔齐,秦汉之间的商山四皓,这些隐逸高士为陶渊明的精神寄托树立了榜样,激励着陶渊明念古思今,加快归隐。

从《咏贫士》这组诗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古代隐士们安贫守节、不慕名利的情怀给予了陶渊明强烈的思想力量、精神支持,使他的心情得以释然。

从这些古代隐士身上,陶渊明提炼了真正的人格修养,即排除个人的一切功利要求和社会目标,保持贞节的品德,进入自己选定的生活环境和审美气氛中,获得心灵的安宁与愉悦。

他在这种精神状态中,进入到艺术创作活动里面去,从而发现和创造了那个自然平静美好的田园世界,自己也得以解脱。

实际上,陶渊明对古代文明的吸取是多方面的,所谓“修六艺之术”,“观九家之言”,“九流参差,互相推陨”,“使他的思想既受着儒家、道家、玄学、佛学的影响,但又与之不同。

”诚如朱自清《诗论》所说:“他读各家的书,……把所吸收来的不同东西融会成为他的整个心灵。

在这整个心灵中,我们发现有儒家的成分,也有道家的成分,不见得有所谓内外之分,尤其不见得渊明有意要做儒家或道家。

”陶渊明溶化儒道佛等各家思想为一炉,又不同于各家思想,形成了带有明显个人特点的思想体系。

也正是这些思想的相互渗透,使陶渊明在艰难的人生跋涉中,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田园,创作出了优美的田园诗[6]。

三、现实理想的结合与田园诗的独到完美陶渊明回归田园,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秀丽的田园美景与他理想中的最高境界得到了完美的结合,加之他的文学功底与艺术才思,构筑了田园诗的独到与完美。

1、讴歌田园是陶渊明看破现实做出的选择陶渊明所处的晋宋时代,战火连绵,烽烟四起,农民饥寒交迫,颠沛流离,农村现实生活残酷而凋敝。

但在陶渊明的笔下竟出现宁静美丽的画面。

在陶渊明四十余首田园诗中,也有少量诗篇,如《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撰田舍获》、《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杂诗》等,通过对自己在农村劳动生活的描写,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农民生活的痛苦和农村荒凉萧条的景象。

但大多数田园诗并非如此,他对田园的赞美与讴歌构成了田园诗的主流[7]。

究其原因,有人归论为其的阶级局限,认为作为封建士大夫,其归隐后参加的只不过是轻微的农业劳动,依然过着饮酒、赋诗的生活,没有真正看到农民生活痛苦的一面,这是片面的。

且不说陶渊明晚年生活接近农民、了解农民、同情农民、深知农民疾苦,就连没有像陶渊明那样在农村劳动过,同样有着阶级局限的封建士大夫杜甫、白居易等,也还直接反映过当时农民的痛苦生活。

于是又有人把它归结为历史的局限,建安以后整个魏晋的诗歌都没有直接去反映下层人民的苦难,是这种不良的时代创作风气束缚着陶渊明的手脚,这种说法也不准确。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把仕途官场称之为“尘网”、“樊笼”,彻底地否定了自己的前半生。

恨不得尽快脱离开这种险恶的环境,立即回到熟悉而又亲切的农村,这种心情在他的《归去来兮辞》里表露得十分明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带着一种悔恨的心情彻底地否定了过去的自己。

一旦摆脱了歧途、险境,他便欣喜若狂了,“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哪怕早一刻看到自己的家门,也成为一种极大的快乐与安慰,“载欣载奔”的欣喜急迫形象跃然纸上。

比起恶浊的官场来,田园在陶渊明看来都是美好的,尽管农民生活痛苦,但农民的忠厚质朴胜过官场的尔虞我诈。

田园再不美,也强于官场百倍。

陶渊明的弃官归隐决定了讴歌田园美景成为他义无返顾的坚定选择。

2、田园诗的独特是陶渊明目睹田园美景情有独钟的再现陶渊明回归田园,随即为田园所陶醉。

“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涤馀霭,宇暖微霄。

有风自南,翼彼新苗。

”等一幅幅宁静幽美的农村图画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诗人在全力表现着大自然的美,他用自己摆脱黑暗官场后那种欣喜若狂的激情拥抱着秀丽、幽美的自然景物。

田园在陶渊明的眼里是尽善尽美的。

他对农村的偏爱和对田园的情有独钟,抒发在一首首田园诗中,使田园诗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