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田园诗及其对当代的影响
浅论陶渊明的隐逸情怀与其田园诗的融合及影响(5篇)

浅论陶渊明的隐逸情怀与其田园诗的融合及影响(5篇)第一篇:浅论陶渊明的隐逸情怀与其田园诗的融合及影响浅论陶渊明的隐逸情怀与其田园诗的融合及影响中文摘要:陶渊明不仅是中国田园诗的开创者,还是隐逸诗人的最高成就者。
陶渊明把田园诗作为自己人生的理想和归宿,把自己融入田园中,用朴实的话语表达了自己的心情的自己对大自然的认识,从而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陶渊明的后半生离开了黑暗腐朽的官场,诗人获得了宁静、自由、酣畅、舒怡的心境,在淳朴的田园中找到了自己人生归属。
陶渊明田园诗歌的主要表现对象是田园风光,并且这种形式使其在诗歌写作艺术上展现出独特的视角,从而成为中国田园诗派的开山鼻祖。
关键词:田园诗人隐逸情怀生存环境安贫乐道自然和谐Abstract:TaoYuanming is not only the founder of Chinese pastoral poetry, or is the highest achievement of the reclusive poet.Tao Yuanming put the pastoral poetry as his life ideal and goal, put themselves into the countryside, use simple words to express their feelings of his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so as to achieve the unity of the realm of.After the life of Tao Yuanming from the darkness and decay of the officialdom, the poet was quiet, freedom, hearty, Shu Yi's state of mind, to find their own home in the simple life in the garden.He put the pastoral scenery as the main object of poetry, and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art, thus becoming the founder of Chinese pastoral poetry.Key Words:Pastoral poetThe hermit feelings The living environmentBe contented in poverty and devoted to things spiritualNatural harmony在东晋的社会背景下,陶渊明用自己的生活方式填充了他的理想,虽然社会黑暗,但他洁身自好,不与世人同流合污,更没有随波逐流;他归隐田园后过着和农人般的田间生活,在自己的隐居生活里写下了不少优秀的田园诗章,一首首动人的诗篇都融入了隐逸的情怀。
陶渊明的田园诗写作背景及影响

陶渊明的田园诗写作背景及影响背景介绍陶渊明,字元亮,东晋末年至南朝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农学家。
他闻名于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他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田园诗歌。
陶渊明生活于乱世之中,由于战乱频繁,社会不稳定,导致人们遭受痛苦和困扰。
在这样的背景下,陶渊明以其诗歌表达对现实世界的失望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农耕文化与自然观念陶渊明生长在一个农耕社会中,他对农耕文化有着深厚的了解和体验。
他深信人类与大自然息息相关,并倡导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存。
在他的田园诗中,每一首都能体现出对自然景物和季节变迁的敏感,并通过描绘它们来表达个人情感。
社会动荡与退隐山林陶渊明生活在动荡不安的时代。
政治腐败、战乱频繁,使得人们备受折磨。
在这样的背景下,陶渊明选择了离开政治舞台,退隐山林。
他将自己与社会的脱节看作是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的一种对比。
田园诗歌成为他逃避现实并追求内心平静的精神寄托。
表达个人情感与审美追求陶渊明借助田园诗创作来表达他对自由、平等、和谐生活的向往。
他通过描绘阳光、风景、花草树木等自然元素,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并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
同时,他也将自身情感融入其中,让读者能够共鸣他对人生境遇的思考。
影响与意义陶渊明的田园诗深受后世文人墨客和一般大众喜爱和推崇。
他和其他文人都希望通过介绍东晋时代边塞农民生活,为面对动荡局势或处于贫苦困境中的读者提供安慰和寻求精神疗愈。
陶渊明的田园诗表现了对自然的崇敬、对人生的思考、对世界的拷问,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总之,陶渊明的田园诗是他对社会乱象和个人境遇的反思,他通过田园诗歌表达了他追求理想生活、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这些作品不仅仅启发了后来者对于田园风光和农耕文化的热爱,也使人们在忙碌而喧嚣的现代社会中找到一份内心宁静与平和。
简述陶渊明诗歌对后世的影响

陶渊明诗歌对后世的影响
陶渊明是唐代诗人,他的诗歌以自然、闲适、恬淡为主题,表达了对清净自然和简朴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极富哲理性。
他的诗歌不仅在当时广受欢迎,而且对后世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陶渊明的诗歌开创了田园诗的新时代,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田园派代表之一,深刻影响了后来的文学作品。
他注重描写农村生活、山水风景、自然环境等内容,将田园诗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其次,陶渊明的诗歌主张“隐逸”、“归真”,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对后世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和人类的智慧,让后人感受到一种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情感共鸣。
此外,陶渊明的诗歌对文学创作、艺术审美、哲学思想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的诗歌以简约、清丽、含蕴等特点受到后世文学大师和艺术家的推崇,如唐代王之涣、宋代苏轼、元代关汉卿等人,都深受其影响。
总之,陶渊明的诗歌对后世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是中国文学和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陶渊明的田园诗与人生理想

陶渊明的田园诗与人生理想陶渊明,东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被誉为“田园诗的始祖”。
他的田园诗作品表达了他对自然、生活和人生理想的追求与思考。
陶渊明的田园诗不仅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色,更表达了他对现实世界的失望和对理想乡的向往。
陶渊明的田园诗往往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他对大自然的深深热爱。
他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人生哲理相结合,表达了他对人们应该追求和欣赏美好事物的观点。
例如在《归园田居》中,陶渊明描写了他小住农村的生活,以描述自然风光为主线,穿插了对人生的思考。
他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来形容美丽的景色,同时暗示了他对人类社会的疏离与失望。
通过这样的描绘,他让读者感受到了自然的宁静和人们应该追求和珍惜的价值观。
陶渊明的田园诗也反映了他对现实世界的失望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在动荡不安的政治背景下,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追求理想生活的渴望深深地融入了他的诗歌中。
在《归园田居》中,他表达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幻灭与厌倦,更借以揭示了现实社会的黑暗和丑陋。
通过对理想生活的描述,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以此寄托了自己对宁静、真诚和自由的追求。
陶渊明的田园诗不仅仅是一种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更是对美好人生的探索和追求。
他反对虚华和权谋,呼吁人们返璞归真,保持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在《桃花源记》中,陶渊明描绘了一个人间仙境,那里没有官吏的腐败和人心的丑恶,人们过着安宁幸福的生活。
通过这个架构,陶渊明表达了他对人们追求美好人生的希冀,希望人们能够放下功名利禄的追逐,回归本真,去追寻内心真正的追求和欢乐。
总之,陶渊明的田园诗作品不仅展示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更反映了他对现实社会的失望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他通过诗词的形式,以美丽的自然景色和深入的人生思考,表达了他对田园生活和人生理想的追求。
他的田园诗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影响了后世文人士人生观的形成与发展。
陶渊明的诗词传唱千古,启迪了多少后人的心灵。
他的田园诗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理想的追寻。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价值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价值陶渊明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他的田园诗被称为中国古代田园诗的巅峰之作。
陶渊明的田园诗以自然景观、农耕生活和田园乐趣为主题,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这些田园诗不仅在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至今仍被广泛阅读和赞美,具有极高的文学和人文价值。
首先,陶渊明的田园诗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价值。
他运用简洁明快的语言,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描述农耕生活等方式,创造了一种富有诗意的美感。
他的诗作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美丽,还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陶渊明的诗歌语言流畅、意境丰富,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心旷神怡,对读者产生积极的情感共鸣。
其次,陶渊明的田园诗在思想上具有深刻的价值。
他通过描绘田园生活的美好与宁静,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人性的思考。
他借田园生活反衬了当时乱世的社会现实,批判了权贵阶级的腐败和官场的黑暗。
他呼吁人们返璞归真,回归自然,追求心灵的宁静与真善美。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思想上具有启迪人心、引发思考的作用,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最后,陶渊明的田园诗在社会价值上也具有重要意义。
他的田园诗揭示了农民生活的艰辛和人文关怀,反映了农民阶层的价值和尊严。
陶渊明以农民为主人公,强调了劳动的重要性,弘扬了农耕文化。
他的诗作对于当代社会关注农民权益、关爱农村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同时,陶渊明的田园诗也展现了一种简朴、淳朴的生活方式,对于现代社会追求简约、环保生活方式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总之,陶渊明的田园诗在艺术、思想和社会价值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它们具有独特的美感,揭示了社会现实的问题,启发人们思考和行动。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古代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同时也是现代社会人们追求高品质生活、关注社会问题的重要参考。
陶渊明的田园诗及其对当代的影响

陶渊明的田园诗及其对当代的影响引言上高中时,我们就在课本中学习了许多陶渊明的诗歌作品。
从最初的《桃花源记》,到后来的《饮酒》,再到最后的《归去来兮辞》和《归园田居》,一路学来,他的诗中所展现的田园风光让人沉醉,他的诗中所包含的恬淡的情怀让人钦佩。
他的诗中所刻画的人物让人印象深刻。
不只是我们中学生能够体会他诗歌的美,事实上,千百年来,陶渊明和他的诗作一起闪耀在中华文明的璀璨星河中,其产生的影响,即使是在今天——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的欲望不断膨胀的今天——依然十分巨大。
渊明其人陶渊明(365 – 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字元亮。
又名潜。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出生于没落的仕宦家庭。
曾祖陶侃,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
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
他的青少年时代,生活贫困,但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博览群书。
29岁起,出仕,起家为江州祭酒,后赋闲;继而为荆州刺史桓玄属吏,后因母丧辞职归家,在家乡浔阳开始躬耕。
后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继而转任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再任彭泽令80余日,辞官回家。
42岁起,归田躬耕,直至贫病交加而下世。
他的文学创作丰硕,今存诗歌125首,文12篇,影响巨大,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他的今存诗作包括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
前者一般,后者包括咏怀诗和田园诗两类。
咏怀诗内容丰富:有中年游宦在外的行旅诗,表达宦海奔波者对家园的想念,透露出时代的污浊与动荡;有晚年归田后的抒情言志诗,如《杂诗》、《饮酒》、《咏贫士》、《拟古》、《读山海经》、《挽歌诗》等,或者表达了诗人坚持躬耕道路,傲视豪门世族,拒绝统治者的征召,淡然忘世的态度,或者表达诗人身在乡村关注政治,感慨人生而―猛志常在‖的心情。
他的现存文包括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
其中的《感士不遇赋》虽是自悲有志莫骋、怀才不遇,却也表达了寒门庶族文士备受压抑的愤激声。
《归去来兮辞》更是他同封建官场诀绝的宣言,是至今被传诵的不朽之作。
陶渊明田园诗对后世的影响

陶渊明田园诗对后世的影响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陶渊明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他以其优美的田园诗闻名于世,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陶渊明的田园诗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中优美的古风之一,其作品透露着对自然的热爱、对人性的探索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深受后世文人的推崇和传颂。
陶渊明的田园诗以其简洁、明快、自然的风格而著称,他笔下的田园风光、清泉碧草、明月清风,构成了一幅幅如诗如画的美丽图景。
陶渊明的田园诗也表达了他对自然的深切热爱和对世俗生活的不满,他渴望远离喧嚣的都市,追求平淡宁静的心境,追寻内心的自由和安宁。
这种“明清”的情怀,深深触动了后世文人的心灵,成为他们创作的源泉和灵感之源。
陶渊明的田园诗又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唐诗、宋词等文学形式中。
许多唐代诗人如王维、孟浩然受到了陶渊明的影响,他们延续了陶渊明的田园诗风格,继承了他的田园理想和情感表达方式,创作了大量优美的田园诗篇,为中国古代文学增添了不少亮丽的篇章。
宋代词人苏轼、辛弃疾等也深受陶渊明之风的熏陶,他们在唐宋文学的基础上,融合了陶渊明的田园情怀和人文关怀,开创了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宝贵的瑰宝。
陶渊明的田园诗还对后世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提出了“归田园”的理念,主张清雅淡泊、舍弃名利、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这种“归田园”的思想对后世文人、文化人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陶渊明的田园诗堪称一股清流,它不仅为后人提供了精神食粮和思想启发,还激励着他们发扬光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田园诗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
陶渊明的田园诗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为中国古代文学增添了不朽的光辉,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启迪了后人的创作灵感,也激发了后人对生活和艺术的热爱,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陶渊明的田园诗不仅是艺术的享受,更是心灵的抚慰,它永远留在我们心中,永远发光发热。
陶渊明田园诗的风格和影响

陶渊明田园诗的风格和影响
陶渊明的作品以风格平淡自然、语言质朴凝炼、意境隽永而为人所称道,尤其是大量以田园生活为内容的作品,更是诗坛上一枝秀丽的奇葩。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人读来初觉平淡,再咏则有“平中蕴奇、枯木茂秀”之感,诗人对于语言文字的提炼运用达到了很高的造诣,他把自己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融入到诗作之中,使人读之仿佛身临其境,给人无穷的遐想,正所谓“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如《饮酒》之五,透过文字我们看到面山结庐、抱膝吟歌、采菊观日的隐者形象。
静谧的山林与倦飞的鸟儿与诗人问答,这时作者的心境不是用语言所能描述的。
诗人不愿与世俗同流,极力向往自然和田园生活的愿望由此也可见一斑。
同时也可以看出诗人对于事物表现手法和意境的延伸把握是非同寻常的,寥寥数字将诗人对生活的态度、对自然的热爱、对世事的洞彻,表现得一览无余。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把古典诗歌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至唐朝已形成了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王维善于表现自然中静态事物的动态之美,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就可以看出陶诗的影子,南北朝诗人谢灵运一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就是他刻意模仿陶诗的杰作,及至后代许多大诗人词人如白居易、苏轼等,无不受到陶渊明诗风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渊明的田园诗及其对当代的影响
引言
上
高中时,我们就在课本中学习了许多陶渊明的诗歌作品。
从最初的《桃花源记》,
到后来的《饮酒》,再到最后的《归去来兮辞》和《归园田居》,一路学来,他的诗中所展现的田园风光让人沉醉,他的诗中所包含的恬淡的情怀让人钦佩。
他的诗中所刻画的人物让人印象深刻。
不只是我们中学生能够体会他诗歌的美,事实上,千百年来,陶渊明和他的诗作一起闪耀在中华文明的璀璨星河中,其产生的影响,即使是在今天——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的欲望不断膨胀的今天——依然十分巨大。
渊明其人
陶渊明(365 – 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字元亮。
又名潜。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出生于没落的仕宦家庭。
曾祖陶侃,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
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
他的青少年时代,生活贫困,但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博览群书。
29岁起,出仕,起家为江州祭酒,后赋闲;继而为荆州刺史桓玄属吏,后因母丧辞职归家,在家乡浔阳开始躬耕。
后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继而转任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再任彭泽令80余日,辞官回家。
42岁起,归田躬耕,直至贫病交加而下世。
他的文学创作丰硕,今存诗歌125首,文12篇,影响巨大,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他的今存诗作包括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
前者一般,后者包括咏怀诗和田园诗两类。
咏怀诗内容丰富:有中年游宦在外的行旅诗,表达宦海奔波者对家园的想念,透露出时代的污浊与动荡;有晚年归田后的抒情言志诗,如《杂诗》、《饮酒》、《咏贫士》、《拟古》、《读山海经》、《挽歌诗》等,或者表达了诗人坚持躬耕道路,傲视豪门世族,拒绝统治者的征召,淡然忘世的态度,或者表达诗人身在乡村关注政治,感慨人生而―猛志常在‖的心情。
他的现存文包括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
其中的《感士不遇赋》虽是自悲有志莫骋、怀才不遇,却也表达了寒门庶族文士备受压抑的愤激声。
《归去来兮辞》更是他同封建官场诀绝的宣言,是至今被传诵的不朽之作。
散文《五柳先生传》和《桃花源记》都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的诗文,艺术成就自唐代以来,备受推崇,在唐代山水田园诗人中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
他的诗文,在他死后100多年,才由萧统搜集编定,称《陶渊明集》,今已不存。
闪耀的诗篇
《归园田居》组诗的第一首是我们在高中课本中学过的诗歌,也是陶渊明久享盛名的作品,在诗歌中,诗人抒发了对宦海沉浮的厌倦和挂印还乡的欣喜之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诗大约作于从彭泽令解职归田的次年,抒发回到田园生活的愉悦心情。
中间写景的一节,―方宅‖以下四句,以简淡的笔墨,勾画出自己居所的朴素美好;―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视线转向远处,使整个画面显出悠邈、虚淡、静穆、平和的韵味。
作者正是以此作为污浊喧嚣的官场——所谓―樊笼‖——的对立面,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和人生观念。
结末
―复得返自然‖的―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也指自然的生活。
值得注意的是,陶渊明在这首诗中表明了自己对农业劳动的认可和向往。
在上大学语文选修课时,老师也提到陶渊明能在当时以文人士大夫的身份参与劳动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他的体力劳动在其经济生活中究竟有多大的意义?大约是很有限,甚至,也许是可有可无。
这种农业劳作的实际意义,在于它体现了陶渊明的一种信念。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开头就是:―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具端。
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自耕自食,是理想的社会生活方式和个人生活方式。
尽管诗人实际做不到这一点,但他尝试了,这就是很了不起的。
再看陶渊明著名的《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看起首四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何等平淡,何等自然,似乎是诗人不经意地在与你谈话,然而,那内涵、那滋味却又是相当丰富的。
首先,它蕴涵着诗人对田园生活深深的喜爱。
"结庐在人境",而又能不受车马之喧的侵扰,这里满含着诗人对人境之喧闹、官场仕途的厌恶和对安静田园之赞美;其次,诗人对“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一矛盾状况所作的解答,是“心远地自偏”,这里面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只要“心远”,就自会去寻求偏远之地,从而达到无车马之喧的境界;
再是只要"心远",无论地之实际上的偏远与否,都会达到心灵的宁静,这与佛教思想特别是禅宗境界已很相似。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对上句“而无车马喧”和“心远地自偏”的坐实。
它不是抽象地论证,而是由虚入实,信手拈出诗人田园生活的一个最典型、最形象、最具有审美意义的场景,给予了最完美、最艺术而又最自然的表现。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一层淡淡的暮霭笼罩着远处的山景,飞鸟们也在夕阳中结伴回家了。
诗人通过描写这一场景,表达了自己对家园的眷恋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结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由实化虚,以虚涵实,诗人说自己从大自然里得到了许多启示,领会到人生之真谛,但又感到无法用言语表达,当然,也无须用言语表达。
诗人由“欲辩”而达“忘言”,这也是一种新的人生境界吧!
照耀今古的光辉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
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
唐代的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储光义、白居易和李白诗中那种蔑视权贵的精神,正是陶渊明那种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精神的发展。
由于中国有了陶渊明这个典范,“不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仕和归隐的选择自由。
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到了近代,同样有众多民族的巨人表达了他们对陶渊明的钦佩之情。
鲁迅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梁启超评价陶渊明时曾经说:“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
确如其言,陶在自然与哲理之间打开了一条通道,在生活的困苦与自然的旨趣之间达到了一种和解。
连最平凡的农村生活景象在他的笔下也显示出了一种无穷的意味深长的美。
及至今日,陶渊明的诗歌所散发的光辉不仅没有减弱,反而愈发明亮。
因为这是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每个人都在拼命追求自己想要的一切。
我想有不少人都被这时代的浪潮裹挟着向前奔涌,没有时间停下脚步来稍作休息。
于是,在当代中国,出现了不少隐士。
著名的《空谷幽兰》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写的一部关于中国的“寻隐之旅”。
他通过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亲身探访隐居在终南山等地的中国现代隐士,引出了中国隐逸文化及其传统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并将其与他正在采访的现状相对照,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赞叹和向往、怀恋,并写岀了他所看到的中国未来发展的希望。
我们很容易理解的是,这些在钟南山,或者在其它任何地方的当代“隐士”们,必定是受到了陶渊明的诗歌创作的影响。
他们或许也在快速前进的社会中疲于应付,转而选择拥抱自然,拥抱中国传统文化。
陶渊明极其诗歌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除了这些极端的例子,更多的是那些城市生活中的成功者们。
他们事业有成,然而也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
为了排遣这种苦恼,他们选择将更多的时间花在与自然的亲近上。
他们在郊外置办住宅,吃的是自己的田里种出的蔬菜,甚至他们也会骑马作乐,享受原始,但在今天显得奢侈的快乐。
尽管我认为这并不算一种真正的回归,但也可以从中窥见,几千年来从陶渊明的作品中传承的信仰,已经扎根在每一个中国人,以及热爱中国文化的外国友人的心中。
结束语
陶渊明的诗风和不朽的人格,影响了古往今来多少伟大的灵魂,由陶渊明而始的田园之情,是多少中国人心中的情节。
希望今天的我们,能够更频繁地拿起他的诗作来诵读,我们能从中收获的不仅有美的享受,更有一份宁静的心绪。
学号:091210129
姓名:蒋子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