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孝的资料

合集下载

《论语》之“孝”的情感基础-最新资料

《论语》之“孝”的情感基础-最新资料

《论语》之“孝”的情感基础儒家伦理思想是中国社会伦理道德的奠基,孝道是儒家伦理的中坚,在传统乃至今日中国社会中发挥了极大作用,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特质。

《论语》集中反映了原始儒家的伦理思想,其中对“孝”的论述虽文字零散,但中心思想系统完整,值得我们推敲研究。

据笔者统计,《论语》一书中出现“孝”字13处,与孝有关的内容也出现多处。

这些文字虽没给“孝”下明确的概念,但每段话都从不同角度对儒家倡导的孝行作了解释说明。

综合来看,《论语》中倡导的孝,大致包括有养、敬爱、无违、守礼几方面。

细加分析可以看出,《论语》之“孝”的基础和实质是“尊敬”。

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说,“孝,必须首先是一种心理情感的培养和展望。

”①《论语》中“孝”区别于“养”。

“养”即物质供养。

而“孝”不只是供养,还包括情感上的“敬”。

《为政》篇: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如今所谓孝,只是能够赡养父母,但如果只是供养而没有尊敬之心,就和养犬马没有区别,算不得真正的孝。

孔子强调对父母的“敬”,即儿女对父母在感情上的真情投入,只有用真实的尊敬爱戴之心,才算是“孝”,才能区别于对犬马的“养”。

由此可见,“敬”是“孝”的基础和前提。

子夏问孝时,孔子发出“色难”的感慨,正是出于以上分析。

《为政》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色难”,朱熹注曰:谓事亲之际,惟色为难也。

②此句是说,孔子认为孝道中最难的是对父母和颜悦色。

仅做到有事儿女去做,有酒饭让父母吃,这不算孝。

对父母没有和颜悦色,是没有从心里尊敬父母,即使“服其劳”“酒食馔”,也不算是孝,仅是“养”罢了。

真正的孝,是让父母精神上愉悦,人格得到尊重,这些出自于一颗对父母真诚敬爱之心。

所以孔子认为能否做到孝,重要的不是物质上能否奉养,而是情感上能否发自内心的敬爱。

《论语》中的孝,以情感上的尊敬和关爱为基础,还体现在想父母之所想,理解体谅父母的心情。

孝敬父母长辈资料

孝敬父母长辈资料

卖身葬父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 迁居安陆(今属湖北)。 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 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 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 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 债。 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 五科、特处综长合突世素出质;的全面最,学基本的道德规范。
• 六、基础学业成绩位居 全年级前5%以内
孝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田世国与康复后的 母亲在一起。
母亲康复后,田氏全家高 兴地拍了一张全家福留念。
后排中为田世国。
请你当法官
吴大妈的五个子 女认为养不养母 亲是自己家里的 事情,外人无权 插手,即使法院、 法官也管不着。
孝敬父母应该表现在:
• 心理上要 理解、关心父母;
• 学习上要努力学习、积极上进, 让父母高兴……
• 行动上要帮助父母,为父母分 忧(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
比尔.盖茨的敬老观念----世界上最不 能等待的事
英国《机会》杂志的记者采访时问比尔·盖 茨:你认为世界上最不能等待的事是什么? 记者原本以为盖茨的答案一定是:机会, 因为机会对一个创业者或商人而言实在太 重要了。但比尔·盖茨的回答却令记者意外: 我认为世界上最不能等待的事是孝敬老人。
你认同这种说法 吗?
一、为什么要孝敬父母长辈:
1、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孝敬父母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重要组成 部分。 3、孝敬父母是法律规定的必须履行的义务, 我们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孝敬父母既是道德 义务又是法定义务。
上海一对九旬老夫妇,年老体 弱生活不能自理。可其子养了 6条狼狗,却不愿赡养父母。 周围邻居的舆论谴责、街道干 部的教育调解都未让他回心转 意 。儿子经法院判决后表示 愿意孝敬父母。但只是每个月 定期给父母亲寄生活费,从来 不过问老人的生活、身体状况, 更别说探望父母亲、帮老人家 做些家务 。

大学中国传统文化选修课资料

大学中国传统文化选修课资料

传统二十四孝,今日仍有学习意义!孝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伦理思想之一,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序而诗之,用训童蒙,成为宣传孝道的通俗读物。

以后,又有人刊行《二十四孝图诗》、《女二十四孝图》等,流传甚广。

在传统的木雕、砖雕和刺绣上,常见这类题制的图案。

二十四孝包括下面二十四个故事,不同说法通常仅仅是不同顺序的排列:孝感动天、戏彩娱亲、鹿乳奉亲、百里负米、啮指痛心、芦衣顺母、亲尝汤药、拾葚异器、埋儿奉母、卖身葬父、刻木事亲、涌泉跃鲤、怀橘遗亲、扇枕温衾、行佣供母、闻雷泣墓、哭竹生笋、卧冰求鲤、扼虎救父、恣蚊饱血、尝粪忧心、乳姑不怠、涤亲溺器、弃官寻母。

二十四孝的产生限于其当时所处时代,有些虽有迷信和封建思想,但其所传达的孝为先的意识还是值得今人所学习的!没有例外,世间所有的人都想无忧无虑、活的快乐!然而、说实在的,真正能一辈子没有烦恼,一生都快快乐乐的的,恐怕、古往今来、一个也没有!而且、大概今后也不会有……庄子为人们出了一个天大的难题:至乐!不仅要快乐,还要最大的快乐!那么、人世间有没有至乐呢?有、但庄子的至乐和一般人以为的至乐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那么、一般的人们以为、什么是快乐、什么是痛苦呢?且听庄子是怎么说的:“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贫贱夭恶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

”也就是说:世上的人们所尊崇看重的,是富有、高贵、长寿和善名;所爱好喜欢的,是身体的安适、丰盛的食品、漂亮的服饰、绚丽的色彩和动听的乐声;这些、就是一般人眼中的快乐。

世人所认为低下的,是贫穷、卑微、短命和恶名;所痛苦烦恼的,是身体不能获得舒适安逸、口里不能获得美味佳肴、外形不能获得漂亮的服饰、眼睛不能看到绚丽的色彩、耳朵不能听到悦耳的乐声;假如得不到这些东西,就大为忧愁和担心;这些、就是一般人眼中的痛苦。

敬老爱亲手抄报内容

敬老爱亲手抄报内容

敬老爱亲手抄报内容篇一:尊老爱亲墙报资料尊老爱亲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四千年的悠久文化,是一个重孝道的国家,也是一个崇尚伦理道德的周代。

“百善孝为先。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尊老爱亲是每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先辈们传承下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名人名言子曰: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

(孔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将出牵衣送,未归倚阁望。

(黄遵宪)子孝父心宽。

(陈元靓)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鲁迅)子曰: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

(孔子)尊老=尊重明天的自己有诗曰:“老来难,老来难,少年莫把老人嫌。

当初只嫌别人老,如今轮到我头前。

”这个道理很简单,那就是尊重老人,就是尊重明天的自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昨天的年轻人是昨日今天的老妇,今天的年轻人也是今天的老人。

老年人的经验丰富,有许多地方都是年轻人学习的榜样,都应当得到年轻人的认同。

孝亲敬老歌先栽树,后乘凉,长者恩德不能忘,老吾老及人之老,春风化雨暖心房。

乌鸦反哺拳拳意,羊羔跪乳意长长;爱父母敬师长,人伦道德第一桩。

日出东方好辉煌,黄河入海万里长。

人人捧出心中爱,中华孝道放光芒。

篇二:亲情爱国手抄报资料亲情-人类情感亲情,特指亲人之间的那种特异的感情,不管对方怎样也要爱对方,无论贫穷或富有,无论健康或疾病,甚至无论善恶。

它有两个特点:一是互相的,不是单方面的,母爱是亲情,爱母也是亲情;二是立体的,不是专指母女情,也不是专指父子情,如父子(父女)情,母子(母女)情,手足情(兄弟姐妹),祖孙情(祖辈与孙辈),甚至朋友之情,都是可以是亲情。

“亲情”重在“情”字。

不是亲人也可以有亲情;有血缘关系血缘关系也不一定有情意。

亲情就是亲戚朋友之间的感情,养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这些都是亲情。

父母对子女的亲情是爱其强,更爱其弱,一个断了腿,又瞎又聋的孩子,父母爱他会更加倍,而爱情就不然矣,爱情乃爱其强,不爱其弱。

孝老敬亲手抄报资料内容

孝老敬亲手抄报资料内容

孝老敬亲手抄报资料内容孝老敬亲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是对亲人的尊重、关心和孝顺的表现。

这里是一些关于孝老敬亲的资料内容。

1. 什么是孝老敬亲:孝老敬亲是一种社会伦理道德,是指子女对父母的尊重、关心和孝顺。

孝老敬亲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

2. 孝顺的表现方式:- 孝敬父母:尊重父母的意见和建议,关心照顾他们的身心健康,尽力满足他们的需求。

- 学好文化知识:通过学习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为父母争取更好的生活条件。

- 尊重传统:遵守传统习俗和礼仪,尊重父母的意愿和期待。

3. 孝老敬亲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孝顺父母是家庭和谐的基础,也是培养子女良好品德的重要环节。

- 孝老敬亲能够增强家庭的凝聚力,促进亲子关系的良好发展。

- 孝老敬亲有助于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正能量,传播美德观念。

4. 孝老敬亲的现实困境和挑战:- 现代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子女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陪伴父母。

- 传统的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子女常常需要照顾自己的家庭,无法全身心照顾父母。

- 老龄化问题严重,养老资源不足,子女需面临提供合适的养老环境和护理的挑战。

5. 孝老敬亲的倡导和实践:- 社会倡导:社会各界应加强对孝老敬亲的宣传,强调其重要性和价值。

- 政府支持:政府部门应建立健全的养老体系,提供更好的养老服务和福利保障。

- 个人实践:每个人都应该从小培养尊敬和关心父母的习惯,尽力满足他们的需求,照顾他们的身心健康。

这些是关于孝老敬亲的一些资料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二十四孝素材

二十四孝素材

【经典素材】二十四孝《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是元代郭居敬编录,一说是其弟郭守正,第三种说法是郭居业撰。

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合而成。

由于后来的印本大都配以图画,故又称《二十四孝图》。

为中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

《二十四孝》的故事大都取材于西汉经学家刘向编辑的《孝子传》,也有一些故事取材《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书籍。

2012年8月14日,新“24孝”行动标准出炉。

孟宗哭竹“孟宗哭竹生笋”是二十四孝故事之十六。

晋孟宗,少丧父。

母老,病笃,冬日思笋煮羹食。

宗无计可得,乃往竹林中,抱竹而泣。

孝感天地,须臾,地裂,出笋数茎,持归作羹奉母。

食毕,病愈。

正所谓: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

须臾冬笋出,天意报平安。

孝感因汉孝子董永“行孝感天”而得名,古代“二十四孝”,孝感占有“三孝”,是全国闻名的“孝子之乡”,“孟宗哭竹”就是其中一孝。

孝子孟宗,三国孙权手下“司空”,江夏人,少年时父亡,他母亲病重要吃竹笋,来到了双峰山竹林,然而寒冷的冬天哪来竹笋,急得小孟宗嚎啕大哭,上天为孟宗的孝心所感动,冒出许多竹笋,终使他母亲病愈康复。

孟宗哭竹所在地方就是哭竹巷。

卧冰求鲤王祥卧冰和卧冰求鲤是同义词,已合并。

卧冰求鲤的故事最早出自干宝的《搜神记》,讲述晋人王祥冬天为继母捕鱼的事情,被后世奉为奉行孝道的经典故事。

房玄龄等编撰《晋书》亦收录此事,元代郭居敬则将其列入《二十四孝》中。

王祥,字休徵,琅邪临沂人,汉谏议大夫吉之后也。

祖仁,青州刺史。

父融,公府辟不就。

祥性至孝。

早丧亲,继母朱氏不慈,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

每使扫除牛下,祥愈恭谨。

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

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

母又思黄雀灸,复有黄雀数十飞入其幕,复以供母。

乡里惊叹,以为孝感所致焉。

有丹柰结实,母命守之,每风雨,祥辄抱树而泣。

其笃孝纯至如此。

二十四孝图主要内容

二十四孝图主要内容

二十四孝图主要内容
二十四孝图主要内容
总结精选(1):
《二十四孝图说》是中国文化史上最重要的典籍之一。

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是巨大的,是古代以“忠孝”为核心
的伦理道德和社会规范的集中体现。

古话说“三岁定一生”,能让
小朋友在他们记忆的黄金时期阅读这些经典,随着年龄的增长,
经典之精髓就会慢慢地在他们身上发酵。

为什么要“孝”?“孝”就
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一种回报,叫做“慈乌反哺”:父母给你生命,所以你要善待父母之生命。

让小朋友怀着同情之心去了解古人,
并非要件件照办,而是想透过这些故事,让他们明白人世间还有“孝”字!
孔圣儒学是国学的根本,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

目前少年儿童的国学启蒙教育活动正蓬勃兴起,而诵读《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孝经》等,这些堪称“蒙学之冠”的读物,长期的耳濡目染,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的精髓,将会
在少年儿童的心灵深处根植下来,成为他们健康成长的“养分”。

为方便孩子们自主阅读,本书个性加注精准的汉语拼音,并将传
统蒙学中不贴合现代观念的部分做出个性提示,使孩子们理解正
确的教育。

另外还有超值赠送的描红本和诵读本,使学习更加深。

二十四孝的内容

二十四孝的内容

⼆⼗四孝的内容1. ⼆⼗四孝的内容是什么《⼆⼗四孝》全名《全相⼆⼗四孝诗选》,是元代郭居敬编录,由历代24个孝⼦从不同⾓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孝的故事集⽽成。

24孝包括24个故事,分别是:孝感动天、戏彩娱亲、⿅乳奉亲、百⾥负⽶、啮指痛⼼、芦⾐顺母、亲尝汤药、拾葚异器、埋⼉奉母、卖⾝葬⽗、刻⽊事亲、涌泉跃鲤、怀橘遗亲、扇枕温衾、⾏佣供母、闻雷泣墓、哭⽵⽣笋、卧冰求鲤、扼虎救⽗、恣蚊饱⾎、尝粪忧⼼、乳姑不怠、涤亲溺器、弃官寻母。

扩展资料:⼀、元代图书书名。

元⼈郭居敬集。

先后有⼈为之序诗、作图,刊⾏多种版本。

该书为民间流传甚⼴的童蒙读物。

内容为⾃上古⾄唐宋⼆⼗四个孝亲故事。

增补《⼆⼗四孝》谨在原⼆⼗四孝故事基础上,增补了主⼈公的部分遗事,以便于读者全⾯、正确理解古⼈的孝道。

俗话说:“堂上⼆⽼就是佛”。

你拜庙上的菩萨,没有孝敬好⾃⼰的⽗母,菩萨是不喜欢的。

你孝敬好堂上⼆⽼,佛菩萨才欢喜。

你孝敬好⽗母,再拜佛菩萨,那就更好了。

为⼈⼦⼥者,如果能学习古⼈⼆⼗四孝,多感念⽗母的恩情,不要计较⽗母的错误,那么孝道就能完全了。

社会风⽓也会逐渐扭转了,和谐社会指⽇可待。

倘社会已经⽗慈⼦孝,⼈世间的真情必然感天动地。

天地神灵必加持世⼈以更⼤的福报、消除他们的灾祸。

和谐社会,指⽇可待。

⼆、故事举例1、亲尝汤药汉⽂帝刘恒,汉⾼祖第四⼦,为薄太后所⽣。

⾼后⼋年(前180)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不交睫,⾐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尝过后才放⼼让母亲服⽤。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景之治”。

2、⿅乳奉亲郯⼦,春秋时期⼈。

⽗母年⽼,患眼疾,需饮⿅乳疗治。

他便披⿅⽪进⼊深⼭,钻进⿅群中,挤取⿅乳,供奉双亲。

⼀次取乳时,看见猎⼈正要射杀⼀只麂⿅,郯⼦急忙掀起⿅⽪现⾝⾛出,将挤取⿅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猎⼈敬他孝顺,以⿅乳相赠,护送他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四孝:
虞舜孝感动天:
虞舜,早年丧母,父亲老实,继母陷害他,他不但不嫉恨,反而对继母更孝敬,对弟弟更友爱,使他们受到感化。

舜在历山务农时,其孝感动天帝,使大象来替他耕田,鸟儿替他除草。

尧帝知道了他的贤才,让他做丞相,并传位于他。

舜后来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圣君。

郯子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郯国国君。

父母年老患眼疾,郯子听说鹿乳可以治好双亲的眼疾,便披着鹿皮,去深山混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亲。

猎人误认其为鹿,正要射他,他赶紧大叫,并将实情相告,猎人敬其孝心,以鹿乳相赠,并护送郯子出山。

老莱戏彩娱亲
老莱子,春秋楚国人。

为了孝敬双亲,七十岁的他,常穿五色彩衣,学做孩子游戏。

有时担水进屋,诈跌在地,学孩子哭,千方百计逗二老开心,。

他的孝行感动了楚王,亲往请其出山辅政,老莱子面对高官厚爵,毫不动心,婉言谢绝了楚王的聘请,陪双亲终老山野。

仲由为亲负米
仲由,字子路,春秋鲁国人,孔子弟子。

生性至孝,家境贫寒,常以野菜为食。

仲由为孝敬父母,常从百里之外背米回来供养父母。

仲由父母去世后,他随孔子周游列国时,在楚国面对美味佳肴,回忆起昔日生活之苦,思念其父母。

闵损单衣顺母
闵损,春秋鲁国人,孔子弟子。

自幼丧母,后母给两个亲生儿子用棉花做衣服,给他用芦花。

一次,他为父亲驾车,体寒手抖,车险些失控,父亲怒而鞭打,芦花飞出。

父亲决定休掉后母,闵损却哭着劝阻:“娘在只孩儿一人受冻,娘走了两个弟弟衣单。

”后娘知道后深受感动,从此待他如亲生。

刘恒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个儿子。

生母薄太后患病三年,汉文帝处理完政务后,便陪在太后床边,目不交睫,衣不解带。

母亲服用的汤药,亲口尝过后才让母亲服用。

江革行佣供母
后汉江革,早年丧父,为避战乱,背着年迈的母亲逃难。

路遇强盗,欲杀江革,江革哭告,有老母无人奉养,强盗感其孝,放其生还,江革背着母亲最后在下邳定居下来。

为了生活,他到一家人家当佣人,供养老母。

后来他又背着母亲回到老家临淄。

母亲有事外出,他必定亲自驾车缓缓前行。

曾母啮指心痛
曾参,字子兴,又称曾子,鲁国武城人。

孔子弟子。

著有《大学》一书。

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一天,他进深山砍柴,家中来了客人,母亲急盼儿归,便咬了咬自己的手指,此时曾参忽感心痛,知是慈母呼唤,急忙背柴回家。

真是母子连心。

虞蔡顺拾椹供母
蔡顺,字君仲,汉代汝南人。

少年丧父,对母极孝。

时遇王莽之乱,年岁饥荒,粮食缺乏。

蔡顺拾桑椹充饥,并以不同的容器分装。

一队赤眉军经过,问他,他说:“黑甜的给母亲,青的给自己吃。

”赤眉军称赞其孝顺,赠牛脚一条,白米二斗,让他带回家供养母亲。

黄香扇枕温席
黄香,字文强,汉代江夏人,从小对父母孝顺。

9岁时,母亲去世,哀痛至极,为母守孝三年。

夏季天气炎热,其父因思念其母无法入睡,他就用扇子扇凉枕席。

冬季天气寒,他先用身体暖热被褥,才让父亲上床休息。

“黄香扇枕温席”的故事就世代流传下来。

陆绩怀橘遗亲
陆绩,字公纪,吴郡(今江苏苏州)人。

他出身官宦世家,从小深懂忠义孝悌之道。

6岁时随父赴九江见袁术。

袁术用红橘招待他,他随手拿了几个装在怀里。

辞别弯腰作揖时,红橘从怀中滚落在地,袁术笑他:“你是我的贵客,怎么还偷柑橘呢?”陆绩答道:“我是想拿回去给母亲尝个新鲜。

”袁术听后深感他将来定是不同凡响的人物。

“陆绩怀橘遗亲”的事迹广为流传。

打虎救父
杨香,晋朝杨丰的女儿,14岁那年,随父去田间收割稻子,突然一头斑斓猛虎跃出,将其父扑倒在地。

杨香听到父亲的叫声,一个箭步跨上前,跃上虎背抡起拳头,对着虎头砸下去,后又将老虎的嘴按在坑里。

老虎因无法呼吸,倒地而死。

杨香不畏猛虎,“打虎救父”的故事成了脍炙人口的佳话。

吴猛恣蚊
吴猛,晋朝豫章(今江西南昌)人。

年仅8岁,因家贫穷,买不起蚊帐,夏天夜间蚊子极多,打不完,赶不走,而父亲又怕烟熏,年幼的吴猛实在没有办法了,突然想到:如果蚊子吃饱了就不会叮咬父亲了。

于是,他每晚都赤裸着上身,在父亲的旁边,任蚊子叮咬自己。

乳姑奉亲不怠
唐夫人非常孝顺,待婆婆极好。

她的婆婆长孙夫人老了,牙齿脱落,不能咀嚼食物,她就用自己的奶喂婆婆。

婆婆病了,唐夫人更是衣不解带,日夜侍候在婆婆身边,煎汤喂药,小心看护。

婆婆感动地说:“我没什么能报答你的,但愿你的儿子、媳妇都会像你一样孝顺。


寿昌弃官寻母
朱寿昌,宋朝人。

七岁时,生母刘氏为嫡母所妒,外出嫁人,母子不相见已五十余年。

宋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为了寻母亲,他弃官前往陕西,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乡。

终于在同州(今山西大荔)找到母亲,欢聚而归。

庭坚涤秽事亲
宋朝黄庭坚,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极其孝顺,虽然任高官,对母亲的生活仍照顾得体贴入微。

因母亲爱干净,他每夜必亲自为母亲洗涮便桶,以安母心,没有一刻放弃尽儿子的孝道。

关于孝的名言警句_名人名言
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

——《礼记》
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礼记》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
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孔子
长幼有序。

——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孟子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孟子
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孟子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孟子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

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

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孟子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

——孟子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孟子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孟子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孟子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孟子
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

——《吕氏春秋》
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

——庄子
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

——庄子
关于孝的现代诗文
1
京城的雨浇湿我疼痛的心脏
裤兜里的双手支撑着我无力的臂膀
卷曲的长发遮不住流下的眼泪
心痛扭曲着我的脸庞
醒来吧我的父亲您知道我有多想
我多想给您我全部的力量
再为您捶捶背再为您捏捏腿
求老天再给我们一些尽孝的时光
醒来吧我的父亲您知道我有多想
我多想给您我全部的力量
那一纸病重通知不会把我们压垮对吗
我的血液里流淌着和您一样的也是您所赋与的坚强
您终于醒了我要感谢仁慈的上苍
您是妈妈和我们唯一的力量
既然今生注定我们一路风雨
我只企求路长只求路长一路风雨又何妨
2
脚下的白雪
印出他串串的足迹
刺骨的北风
似万把钢鞭无情的抽打他那坚毅脸颊
急促的呼吸和着冷风
使他的粗眉和胡须变成银色
他继续走着
走在小兴安岭的山间小道上
我知道他的脚下本无路
鹅毛般的大雪
淹没了他的脚印
不远处又印出了新的一串
宽宽的肩上一捆砍下的柴
本来挺拔的身体不免有些弯曲
粗而有力的大手握着一把板斧
他继续走着
不知何时
北风卷着雪花回了家
阳光又洒到巨人的身上
你不能给我财富
可在你的怀里我感到安全又幸福
永远爱你----我的父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