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的习俗有哪些

合集下载

小年风俗文化

小年风俗文化

小年风俗文化小年是中华民族传统佳节,是农历新年前后的一段时期,分通俗小年与传统小年两种,其中传统小年更是浓浓民族的仪式审美和节庆文化的集大成。

一、小年的由来小年,田园诗人杜甫曾有句诗“群芳乱苑春小年,春水宿鸥飞”道出其深刻内涵。

小年也被称作小夜,是指在冬至节之后立春前的这段时间,在历史上,其时间长短不一,传统上一般认为自初一至十五共十五日,而小年家家一直备受历史的尊重。

二、小年的习俗1、悬梅在小年前夕,家家户户都要挂上梅花,有“梅先开头,吉祥无边”的美好寓意。

而将梅花挂在门口的意思则是期待着浩浩繁花的春天的到来,也添上一份思念。

2、迎春联小年迎春联一般也通常在小年家家户户迎春前准备,多糅合着生辰八字上起,古朴典雅、带有古代文人清贫阙梦的情怀。

3、放鞭炮放鞭炮是小年最重要的习俗,小年久久只争朝夕。

而鞭炮放出来,也可以借此祝福自己福禄旺旺,祝世界和平和谐。

4、守岁守岁一辈子,是小年传统习俗之一。

在小年期间,家家户户都会守岁,祈求来年的平安幸福,祝福历尽磨难的家人身体健康,并渴望来年的祝福犹如细雨霏霏。

三、小年的传承小年是一种特殊而又神圣的时刻。

它在每个家庭的心中都有令人莫名的感动,令人难忘。

从此之后,它更一直被守护、传承,不断地流淌着新的血液,历史在其中不断地重复着自己,使它更有亲切感,重要意义。

四、小年的文化氛围小年将爱团圆、幸福传承的传统文化深植时代胸怀,打造出浓浓的小年文化色彩。

从上了岁、悬梅、守岁,到迎春联,放鞭炮;从盛装祭祖,到小年喝茶;从准备泥人,到看花灯;从红灯笼挂起,到吃饺子包汤圆...这一切都充满了中国传统小年习俗特有的浓浓民族情怀,把节日文化和传统文化完美结合,也让中华文化得以沿袭和传承。

南北方过小年的习俗有哪些

南北方过小年的习俗有哪些

南北方过小年的习俗有哪些小年是农历腊月二十三,也就是除夕前的一个星期。

在中国,南方和北方地区都有过小年的习俗,这些习俗反映了当地文化的特点,同时也是中国历史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本文将会介绍关于南北方过小年的习俗有哪些,以及这些习俗背后的文化内涵。

一、南方的小年1. 掸尘南方的小年习俗包括掸尘、祭灶、吃汤圆、发红包等。

掸尘是指在小年这一天彻底打扫房屋。

在中国古代,家里的灶台往往比较旧,难免有不洁之处,而在灶台上燃烧着的火又是家庭幸福的象征,因此掸尘成为家庭必须要做的事情之一。

2. 祭灶祭灶是南方小年的另一个重要活动,也被称为“烧糊灶”、“送灰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灶君是一个重要的神祇,掌管这世间的饮食,只有在家里设有灶位并且认真祭奠,才能保证家里的吃喝幸福。

因此,当年的小年要把灶台前的糊糊清理干净,烧掉,祷告灶神庇佑家人的平安和健康。

3. 吃汤圆南方的小年另一个重要习俗就是吃汤圆。

汤圆是一种中国传统的甜点,咬开汤圆可以看到馅料的滑润细腻,配合着甜糯的汤圆皮,吃起来很有食欲。

在小年时吃汤圆,不仅仅是一种口感上的享受,还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汤圆代表团圆,寓意着家庭圆满、幸福美满。

4. 发红包在小年的晚上,南方的家庭还会给孩子们发红包。

红包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物,由于红色代表着幸福、富贵和好运,给孩子们发红包可以带给他们更多的祝福和祝愿。

二、北方的小年北方地区的小年习俗和南方略有不同。

1. 压岁钱压岁钱也是北方地区小年的主要习俗。

北方人们在小年的前一天,给孩子们发一定数额的钱,称之为压岁钱。

2. 杀年猪北方的小年习俗中还有猪肉是年菜之一。

北方人杀年猪不仅是为了烤肉、炖汤,更是因为猪与吉祥象征紧密相联。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猪是象征着丰收、喜庆和幸福。

猪肉摆在年夜饭的桌子上将会带来好运和好兆头。

3. 贴春联北方地区在小年时会贴春联,自古以来,春联是贴在门上迎接新年的文化形式。

春联的字句多半是吉祥、祝福和良好的寓意,供人们欣赏也表达对未来的期许。

小年有什么民间传统习俗介绍

小年有什么民间传统习俗介绍

小年是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也是中国农历年节的开始。

在小年这一天,人们会举行一系列的民间传统习俗来迎接即将到来的新年。

下面介绍几个常见的小年传统习俗。

一、扫房(火烧屋)在小年这一天,人们习惯清扫住所,清除旧年的煞气,迎接新年的到来。

这个习俗又称为“火烧屋”,有着驱邪、辟邪之意。

人们会把家中的垃圾、灰尘等清理干净,然后在住所的四处点燃香炉,熏香驱除恶气,以求带来安宁和祥瑞。

二、祭灶小年这一天,人们也会举行祭灶的仪式,以感谢灶神一年来对家庭的保佑。

在祭灶仪式中,人们会将一些食物和祭品供奉在灶神面前,并焚烧纸钱。

祭灶活动有着丰收、吉祥之意,同时也是对家庭的一种告别和感恩。

三、贴春联与春节庆祝相伴的是贴春联的习俗。

小年这一天,人们会在门上悬挂大红色的春联,春联上会写上祝福的寓意和吉祥的话语,以期求得新年的好运和顺利。

贴春联是春节前最重要的准备活动之一,也是传统的习俗之一四、守岁小年这一天晚上,家庭成员会齐聚一堂,一起守岁。

守岁是一种象征着家庭和睦的习俗,也是对新年到来的期待和祝福。

人们会边吃年夜饭边观看春晚,欢快地度过除夕夜。

夜里,人们还会点燃鞭炮、放烟花等来辞旧迎新,热闹喜庆的气氛充斥着整个城市。

五、煮汤圆小年这一天,人们还会煮汤圆。

汤圆是中国传统节日的必备食品之一,它象征着团圆。

在小年这一天,家人会一起做汤圆,一同度过最后一个夜晚。

汤圆圆滚滚的形状象征团聚和完整,吃汤圆也有着美好的寓意,希望来年家人团团圆圆,幸福安康。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可以看到小年是一个热闹而喜庆的日子。

人们通过扫房、祭灶、贴春联等活动,为新年做好各种准备,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迎接好运和顺利。

同时,小年也是家人团聚的时刻,人们会一起守岁、煮汤圆,共同期待幸福和团圆。

这些传统习俗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也使人们更加注重家庭和社区的团结和和谐。

小年传统节日习俗大全

小年传统节日习俗大全

小年传统节日习俗大全小年是中国传统的节日,每年的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也称为“小年小年忙不停,吃面吃饺子糖炒栗子,神仙过年到人间。

”小年班门正巧,在大年前夕,是全家团圆和祭祀祖先的重要日子。

下面是小年传统节日习俗大全。

1.吃面小年的重头戏是吃面,被称为“封嘴面”或“消灾面”,封嘴面意为将去年的旧事一笔勾销,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消灾面则象征着驱邪避灾和祈求平安。

吃面一般会在小年的晚上进行,人们也会叫上亲朋好友来共同分享这个喜庆的时刻。

2.糖炒栗子糖炒栗子也是小年节日习俗之一。

这个传统的小吃是由烤栗子演变而来,经过油炸后,加入糖和盐快速翻炒,直至表层金黄,香甜可口。

人们在小年吃糖炒栗子的习俗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3.祭祀祖先小年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祭拜祖先,更换鲜花、清扫墓碑、上香,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感激之情。

人们相信,祭拜祖先可以为未来带来好运和平安。

4.吃饺子吃饺子也是小年节日习俗之一。

相传,饺子的形状和元宵的灯笼一样,所以在小年之前要先吃饺子,寓意着旧岁可以顺利煎饼果子机转新年。

另外,饺子也表示团圆和祥和,向着一个美好的未来。

5.贴春联在小年这一天,人们还会贴春联,春联的内容可以是吉祥的祝福语,也可以是对新一年美好愿望的期许。

贴春联的地方可以是大门左右,或者是家里的房间门口。

6.灶神降临小年这天,还有一个习俗就是接受灶神的降临,灶神是厨房中的“大管家”,人们相信灶神可以掌管家里的饮食和厨房事务。

为了让灶神平安来到家里,人们会在厨房里燃放香火、贴贺卡和善待食物,以示对灶神的尊重和感激。

7.烧年香烧年香是小年前的一个重要习俗。

人们会在小年前的几天,清理家居环境,准备好香烛、点燃香烛,烧年香,祈求新一年平安、吉祥和财运。

8.炖蹄膀小年这一天,人们还喜欢炖蹄膀,炖蹄膀的做法很简单,洗净猪蹄膀,加入花椒、姜蒜等调料,大火炖上几个小时,直至肉烂骨酥。

炖蹄膀也象征着团圆和美好的未来。

总之,小年作为中国传统的节日,传承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各种精彩的节日习俗也代表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和祈求的期许,值得我们好好传承和发扬。

过小年的习俗大全

过小年的习俗大全

过小年的习俗过小年的习俗大全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也是民间祭灶的日子,小年过后的第七天就到年三十了。

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过小年的习俗,一起来学习一下吧![祭灶]据说,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

祭灶时,还要把糖(或蜜)融化,涂抹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曰为:上天言好事。

民间传说,灶王爷上天专门告人间善恶,一旦那家被告有恶行,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

此说法流传的比较广泛。

同时,在某些地方还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不过笔者对此却持怀疑态度,因为,古代男子在家中几乎是不下橱的,灶王爷天天在看着女士们下橱做饭,男士们几乎也见不到,上天后又怎么言男人的好呢?因此,此是否是特指饭店之类的场所呢?“小年”送灶王,大年三十的晚上接灶王回人间过年,因而,年三十哪天先“接灶”、“接神”的仪式后,才能轮到祭拜祖宗。

灶王爷的由来:据一些史料记叙,在我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

《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

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

中雷即土神。

另一说为门、井、户、灶、中雷;或说是行、井、户、灶、中雷)。

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

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尸等等,此有着很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

《淮南子》说,黄帝、炎帝“死作灶神”,职司人间善恶。

据古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日黎,为祝融,祀为灶神。

”《庄子.达生》记载:“灶有髻。

”司马彪注释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

”《抱朴子.微旨》中又记载:“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这些记载,大概是祭灶神的来源吧。

小年迎神仪式化解灾厄招福来

小年迎神仪式化解灾厄招福来

小年迎神仪式化解灾厄招福来小年即农历腊月二十三,是中国农历年的倒数第七天,也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

在小年这一天,人们会举行迎神仪式,以祈求来年的平安和吉祥。

这一仪式在中国各地有不同的形式和习俗,但都具有化解灾厄、招福来的目的。

以下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小年迎神仪式及相关习俗。

一、扫尘洁室在小年的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进行扫尘洁室的活动。

这是为了彻底清除旧年的积尘,让家中变得干净整洁,以迎接新的一年。

在这一过程中,人们除了打扫房间、清洗家具、整理书籍等常规的清理工作外,还会在神桌前上香祭拜神明,以示敬意。

二、贴春联除了扫尘洁室外,贴春联也是小年迎神的重要环节。

春联是用红纸写的对联,一般分为对联和对联插画两部分。

对联上写有吉祥的词语,寄托了人们的祝福和期望。

贴春联的地方一般为门口、门框、窗户等显眼位置,以示喜庆和欢迎新年的到来。

三、烧纸钱在小年这一天,为祖先和神明烧纸钱也是人们迎神的习俗之一。

这是中国传统的祭祀方式,人们相信通过烧纸钱可以让祖先和神明感到人间的祭拜,并祈求他们的庇佑和保佑。

烧纸钱的地点一般为家门口或附近的神坛,以示敬意和诚心。

四、点灯祈福在小年迎神仪式中,人们也会点起蜡烛或灯笼,以示祈福和驱除疾病灾厄。

这是因为灯火象征着希望和光明,人们相信通过点灯可以驱走黑暗和厄运,同时迎来幸福和吉祥。

点灯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选择蜡烛、油灯或电子灯等,具体以地方习俗为准。

五、舞狮耍龙小年迎神仪式中,舞狮和耍龙也常常出现在庙会或街头巷尾。

狮子和龙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动物,人们相信它们可以驱邪祛灾,保佑平安和幸福。

在舞狮耍龙的过程中,舞者身着狮子或龙的服装,进行各种灵活的表演和动作,以取悦神明和招财进宝。

六、吉祥食物小年迎神的仪式中,人们还会准备各种吉祥的食物,如年糕、元宝饺子、糖果等。

这些食物形状和寓意都与财富和吉祥相关,人们相信食用这些食物可以带来好运和幸福。

在吃吉祥食物的时候,人们常常会祈祷大家都能有一个顺遂和吉利的新年。

过小年有什么习俗_节日习俗

过小年有什么习俗_节日习俗

过小年有什么习俗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也是民间祭灶的日子,小年过后的第七天就到年三十了。

所以民间都非常重视小年,各地都会按传统习俗庆祝。

那么,小年有什么习俗呢?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欢迎大家阅读。

过小年习俗1、吃面花山东半岛的人们又大多自农历腊月二十三后,家家忙做大枣饽饽(又称大馒头)、团圆饼、寿桃等面花,表示全家大团圆,日子过得年年有余。

此制做起来比较麻烦,发面后醒面,再揉面再醒面,然后再做成各种花样的面食造型后再次的醒面,待面醒后才下蒸锅,此蒸出来的面食又称之为“面花”,非常好吃,但很费工夫。

面花的品种有面灯、巧饽饽、面老虎、小型人物、鱼等动物、花卉、江米人等,它和民俗结合在一起,如同民间剪纸那样普遍。

而且家家户户还要相互赠送,我认为,这是在暗中比手艺,比谁能干。

过小年习俗2、婚嫁过了二十三,汉族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

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

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

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

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过小年习俗3、祭灶据说,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

祭灶时,还要把糖(或蜜)融化,涂抹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曰为:上天言好事。

民间传说,灶王爷上天专门告人间善恶,一旦那家被告有恶行,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

此说法流传的比较广泛。

过小年习俗4、扫尘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

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小年节传统习俗

小年节传统习俗

小年节传统习俗小年,是农历腊月二十三日的称谓,也被称为“送寒衣节”或“灶王节”。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小年是一个签名的节日,人们在这一天会举行一系列特殊的习俗活动。

本文将就小年节传统习俗进行论述,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一中国传统文化。

一、春联春联,又称门联,是小年期间家家户户必备的一种装饰物。

通常由对联和横批组成,写有吉利的祝福语和对联,以期祈求新年平安、吉祥和繁荣。

春联的制作通常在小年节前开始,整个过程充满喜庆氛围,家人们齐心协力,一起制作和装饰春联。

而在小年的前一天,也就是“送寒衣”这一天,人们会在门上贴上精美的春联,以迎接新年的到来。

二、祭灶小年节中一个重要的传统习俗是祭灶,也就是祭拜灶王爷。

据传灶王爷是掌管家庭善恶、记录家人行为的神灵。

在小年的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在厨房里准备一桌香烛和供品,将食物放在灶台上,用特殊的祭品拜祀灶王爷,以感谢他在过去一年中对家人的保佑和庇护。

这一习俗寓意着家庭团聚和感恩,也是传承祖先智慧和文化传统的一种方式。

三、贴福字小年节习俗中还有贴福字的传统。

福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象征之一,家家户户都会在小年的这一天贴上“福”字。

福字通常用红色纸张剪剪纸或书写而成,然后贴在门上或窗户上,希望能够带来好运和吉祥。

此外,一些地方还会在贴福字的时候用红纸剪剪纸窗花,以增加节日的喜庆氛围。

四、走春小年节也是农历年的最后一天,人们会以走春的活动来迎接新年的到来。

走春是贴近自然、感受春意的一种方式,通常是一家人或一群朋友一同外出踏青。

人们会选择大自然环境优美的地方,如公园、山区或河畔等进行散步、郊游和游玩。

走春不仅能增进亲情、邻情,还能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对迎接新年有着特殊的意义。

五、除夕守岁小年的最后一天也是农历年的除夕,人们在这一天会守岁。

守岁是指在夜间不睡觉,而是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守候新年的到来。

在守岁期间,人们会互相拜年,团团坐在一起吃年夜饭。

一家人围坐在桌前,共享团圆之夜,感受家庭的温暖和幸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年的习俗有哪些
农历腊月二十三,不少地方的群众称这天为小年。

它是春节的彩排,也寄托着中国人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关于小年的习俗大家有了解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各地过小年的习俗,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小年的习俗
1、贴灶神画像
祭灶,其实小年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除了供奉糖瓜、糕点,还要换灶神画像。

把旧的灶神画像揭下的同时,家家户户也都要请回来一帧新的灶王像。

2、赶乱婚
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

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

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

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3、大扫除
尘与陈谐音,故而扫尘旨在除旧迎新,拔除不祥。

扫帚将墙壁上下扫干净、擦洗
桌椅、冲洗地面各家各户都要不留死角地彻底清扫,做到窗明几净。

同时小年的这一天,也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

4、放鞭炮
过小年时,还有放鞭炮的习俗,因为这是年前的第一炮,很重要。

中国人过节都喜欢热热闹闹的,鞭炮的声响,可以渲染过节气氛,但是由于空气污染等因素,近年很多城市都是不让小年卖鞭炮、放鞭炮了。

其实最重要的只要人团圆,家就热闹了,节日的气氛也就有了。

各地过小年的习俗
浙江仙居
小年到来,众多村民会忙于赶制热气腾腾的年糕,整个加工场内散发着糯米香味。

新年临近,仙居城乡居民都有打年糕、吃年糕的习俗,各地的年糕加工厂又为村民加工年糕忙开了。

吉林
商贩会在街头叫卖的传统节令食品灶糖。

灶糖,外面有一层芝麻,里边是用麦芽糖凝固而成的,有健脾胃、滋阴清火、润肺止咳的功效。

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于是人民便敬献祭灶,意为用糖糊住灶王爷嘴,上天后说些甜言蜜语。

湖北襄阳
当农历腊月二十三到来,民间称小年,民间有祭灶和吃灶糖、灶饼的习俗。

在当地马王庙街上,市民排队两个小时,只为吃灶饼。

据了解,许多市民提前三天都已经预定灶饼,摊位当天排队加上预订能卖出近万个灶饼。

河南许昌
当地饭店员工会举行祭灶仪式。

当腊月二十三一到,俗称小年,是人们吃灶糖、祭祀灶王爷的日子。

辽宁沈阳
农历小年时候,帅府内会贴春联、挂灯笼,用大红灯笼连接成一片红火的灯海,再现帅府当年过年时红红火火、吉祥喜庆、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

灯笼象征着团圆喜庆,过春节挂灯笼、贴春联的习俗也是为取迎祥纳福、吉祥喜庆之意,帅府还邀请著名书法家在小年当天现场书写春联,将福气和喜气送给游客们。

南方小年吃什么
1、年糕
年糕以谐音取年年高之意。

农历小年又叫辞灶,就是吃了糕送灶王爷上天上去
汇报工作。

蒸了糕,放上枣,蘸上糖给他甜住嘴,叫他到玉皇大帝那里去说说民间的好事。

相传伍子胥在建姑苏城时城砖不是泥土做的,而是用糯米磨成粉后做成的砖,百姓曾用糯米城砖解决了一时的危机。

苏州人为纪念伍子胥,此后每到寒冬腊月,就准备年糕。

苏州年糕的造型与城砖相似,而且煮后不腻,干后不裂,久藏不坏。

2、米饼
农历腊月廿三,民间俗称小年,广西武宣、桂平等地民间有做米饼的习俗。

米饼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圆形,再经高温蒸熟,吃起来别有风味,有团团圆圆的寓意。

3、灶糖
灶王糖,是用麦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售期最短,只有过小年前后才上市的糖果。

用这种糖祭灶,意在用灶糖粘性,粘住灶神的嘴巴,使其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4、甘蔗
小年这天的甘蔗特别好卖。

甘蔗因为节节高的美好寓意,是祭灶的必备。

甘蔗是灶王爷登天的梯子,一节一节向上攀登,而甘蔗带尾梢有一种无止境的意思。

相传宋朝福州有个穷书生,祭灶日买不起供品,只好捡别人丢掉的甘蔗头供奉灶公灶婆,还剪了个纸马,写道:一匹乌骓一条鞭,送你灶公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谓道文章不值钱! 那日,灶公上天把此事告诉玉帝,玉帝十分同情,让书生中了状元。

所以,在福州传统的祭灶日里,至今还有吃甘蔗一定要完整保留甘蔗头的讲究,这样才有节节高和金榜题名之意。

5、元宵
惠州民间称送灶君,也称为送灶主阿公上天、祭灶君等。

在送灶君这一天,大家都要烧香烛、备元宵、柑桔、红萝卜、茶水,外加两条带尾梢的甘蔗。

元宵、柑桔、茶水自然是给灶君吃的,而元宵是必备品,意思是用来糊灶君的嘴,让他不要乱说凡人是非。

6、荸荠
老福州祭灶,甘蔗和荸荠是必不可少的,有甜甜蜜蜜的含义。

荸荠,则是为了取其福州方言的谐音,寓意好运从年头一直延续到年尾。

7、廿四团
廿四夜吃团子是江南许多地方的风俗,寓意着一家团团圆圆、幸福美满。

在苏州,每年腊月二十四过小年,做团子、送团子、吃团子是必备的一道年味。

苏州人祭灶中最重要的祭品便是团子,过去叫做廿四团。

廿四团用糯米粉制
作,馅儿有鲜肉、豆沙、萝卜丝等多种。

蒸制好的团子上都要点印子,有圆的、方的、花瓣形的,用以区别不同的馅儿。

8、年粽
南宁人有过小年吃年粽的习俗,年粽是新年吉祥的象征,俗话说: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 。

年粽跟端午节的凉粽不一样,它有馅,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圆有扁。

剥去叶子后,皮是糯米,馅是绿豆和猪肉,也有人放自己喜欢的食品做馅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