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阅读专题:写人写事类阅读
四年级阅读专项阅读之文章启示、感悟类题目

四年级阅读专项阅读之文章启示、感悟类题目启示、感悟类题目启示感悟:1、把握整篇文章内容(写人、写事、写景、状物)2、把握文章主旨(情感、道理、启示)想做橡树的XXXXXX是XXX的总裁。
他之所以能取得非常大的成就,是因为他从小就立下了一个志愿——要做昂首天穹的橡树。
XXX上小学时,一本《世界百科全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他的求知欲了。
他钻到爸爸的书房里,看不懂法律方面的书,就看起名人传记来,大名鼎鼎的科学家XXX、政治家XXX、军事家XXX以及大发明家XXX等人的传记,他都看。
“我的孩子,你为什么喜欢这些人物的传记呢?”XXX抚摸着儿子的头,非常和蔼地问。
“为了思考。
”“为了思考?”“对,为了思考。
这些伟大人物和普通人是不一样的。
我要好好揣摩他们是如何思考的,这样就能找出这些人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
”见儿子小小年纪就表现出非凡的想像力,思想已经走在年龄的前头,XXX是既吃惊又高兴。
一有机会,老XXX就给孩子买书,买回各种书籍。
XXX高兴极了,他在自己的小房间里建立了一个小书架,把书分门别类地放好,还编上了序号。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小书架上的书越来越多,有历史人物传记,有法律、商贸方面的书,还有文学作品等等。
一天,XXX的同砚来他家做客,发觉XXX在看这些书。
禁不住猎奇地问:“你怎么买这么多书?”“在书中可以学到好多好多新的东西。
只有多读书,才能使自己变得与众不同。
”“干吗要与众不同?和别人一样生活不好吗?就像草原上的小草一样。
”“与其做一株绿洲中的小草,还不如做一棵荒丘上的橡树,因为小草千篇一律,毫无个性,而橡树高大挺拔,昂首天穹。
”XXX坚定地说。
1、认真读文章,想一想这篇短文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耐磨的人生我的一个朋友在一次意外的事故中失去了右手。
(完整word版)小学四年级写事类阅读理解专题训练

写事类阅读理解专题训练一、用脑想用心记宋朝有个读书人叫陈正之,他看书看得特别快,抓住一本书,就一个劲地赶着往下读,一目十行,囫(hú)囵(lún)吞枣。
他读了一本又一本,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可是效果很差:读过的书像过眼烟云,很快就忘记了,几乎没有留下一点印象。
这使他十分苦恼,疑心自己是不是记忆力不好。
后来,有一天,他遇到了当时的着名学者朱熹,就向朱熹请教。
朱熹询问了他的读书过程以后,给了一番忠告:以后读书不要只图快,哪怕每次只读五十字,重复读上多遍,也比这样一味往前赶效果好。
读的时候要用脑子想、用心记。
听了朱熹的忠告,陈正之这才明白,他读过的书所以记不住,不是因为他的记性不好,而是读书的目的不明确,方法不对头.他把读书多当成了目的,忽视了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这样匆忙草率地读书,()不能消化书中的内容,()不能重点地进行记忆,他的读书效果当然不会好的。
陈正之接受了朱熹的劝告,每读完一段书,就想想这段书讲了些什么,有几个要点,并且留心把重要的内容记住。
经过日积月累,他终于成了一个有学识的人。
1。
根据第三自然段内容,请选择一个合适的关联词填在括号里。
()A。
不但……而且…B。
既……又…… C.虽然……但是……2.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对应的成语。
比喻学习时生吞活剥,对所学东西并不理解—--——-形容不断积累-————-3.朱熹告诉陈正之读书的方法是什么?( )(多选)A。
读书不能图快.B。
句子可以反复多读几遍。
C.读书要用脑子想,用心记。
4。
陈正之为什么一开始读书没留下什么印象?(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二、好事情早上,小尤拉醒了.他看看窗户,太阳照耀着,天气很好。
于是小孩子也想要做点什么好事情。
他坐下来,想:“假如我妹妹掉在水里,我就去救她!”妹妹恰好走来了:“尤拉,跟我去玩呀!”“走开,别扰乱我想事情!”妹妹受了委屈,走开了。
于是尤拉又想:“假如狼来抓奶奶,我就用枪打它们!”奶奶恰好就在这时讲话了:“小尤拉乖乖,把碗碟(dié)收拾走。
四年级阅读专项训练(一) 写人文章阅读及练习

没有抱怨,更没有愤怒,他径直走到父亲身边,说:“爸爸,是我自己上来的!”
1、请在文中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在下面画v。 摸索 艰难
2. 从文中找到正确的词句,完成下面的填空。
✔
✔
儿子在坑里玩耍,发现自己上不来,不得不(大声呼喊)。这时父亲( 置之不理),儿子
的第一个反应是( 哭泣 ),第二个反应是( 愤怒 )。最后,儿子( 自己 )爬
一天,比尔·盖茨的同学来他家做客,发现比尔·盖茨在看这些书。禁不住书中可以学到好多好多新的东西。只有多读书,才能使自己变 得与众不同。”
“干吗要与众不同?和别人一样生活不好吗?就像草原上的小草一 样。”“与其做一株绿洲中的小草,还不如做一棵荒丘上的橡树,因为 小草千篇一律,毫无个性,而橡树高大挺拔,昂首天穹。” 比尔·盖茨 坚定地说。
了上来。
3下列句子中带点部分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情?在括号里用词语写出来。 (1)他在坑里转来转去,寻找可以爬上去的地方。终于,儿子发现在坑的别一面
坑壁上有几棵小树。( 激动) (2)儿子没有抱怨,更没有愤怒,他径直走到父亲身边,说:“爸爸,是我自己
上来的!”( 自豪 ) 4.儿子遇到困难向父亲求助,父亲几次置之不理。但最后儿子对父亲为什么没有抱
阅读写人文章小歌诀写人阅读 并不难,把握人物个性点。典型事件 不放过,描写方法须掌握。外貌神态 加心理,语言动作用心看,边读边想 边感悟,人物特点全呈现。
“是我自己上来的” 一天,父亲带着6岁的儿子去钓鱼。他们来到湖边,父亲 拿着钓鱼竿钓鱼,儿子就在一旁玩耍。离湖边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大坑,孩子很 好奇,自己悄悄地——(摸索 探索)着下到坑里。玩了一会儿后,儿子想回 到父亲身边,可是他突然发现坑底离地面很高,下来容易上去难。 儿子很着急,不得不大声呼喊:“爸爸,爸爸,帮帮我, 我上不去了!”但他没有得到回应。其实,此时此刻他知道他的父亲正在距离 他不远的地方钓鱼,不可能听不到。父亲对儿子的求助置之不理,儿子的第一 个反应就是愤怒。儿子不停地大声呼叫着父亲的名字,可父亲还是置之不理。
四年级写人的阅读理解专项训练

四年级写人的阅读理解专项训练一、四年级写人阅读理解专项训练资料。
(一)写人阅读理解常见题型。
1. 概括人物形象类。
- 这类题目通常会问“文中的XX是一个怎样的人?”例如在阅读一篇描写老师的文章后,会这样提问。
解答时要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描写中寻找线索。
- 文章中描写老师说话总是轻声细语,耐心解答同学们的问题,从“轻声细语”“耐心解答”这些对老师语言和行为的描写,可以概括出老师是一个和蔼可亲、有耐心的人。
2. 分析人物描写方法及其作用类。
- 人物描写方法有外貌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
- 外貌描写的作用可能是通过描写人物的容貌、衣着等,来表现人物的身份、性格等。
例如“他穿着一件破旧的蓝色布衫,头发乱蓬蓬的,脸上满是灰尘,但那双眼睛却透着坚定。
”这里的外貌描写,从“破旧的蓝色布衫”“乱蓬蓬的头发”“满是灰尘的脸”可以看出这个人生活可能比较艰苦,而“透着坚定的眼睛”又暗示他有着坚强的内心。
- 语言描写可以直接表现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如果文中的孩子总是说一些充满好奇心的话,像“妈妈,为什么星星会眨眼睛呢?”就可以看出这个孩子是充满好奇心的。
- 动作描写能体现人物的行为特点。
如“他三步并作两步,冲到河边,毫不犹豫地跳进水里去救那个落水的孩子。
”“三步并作两步”“冲到”“跳进”这些动作描写,生动地表现出这个人的勇敢和果断。
- 神态描写通过描写人物的神情来反映人物的心理。
比如“他的眉头紧锁,眼神中满是焦虑,不停地在房间里踱步。
”从“眉头紧锁”“眼神焦虑”这些神态描写可以知道他很着急。
- 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
如“我心里想:这次考试一定要考好,不能让爸爸妈妈失望。
”这直接写出了人物的心理想法,表现出人物的上进心。
3. 理解人物情感类。
- 题目可能会问“文中的XX在XX情况下,有着怎样的情感?”- 要根据文章中的具体情节和描写来分析。
例如在描写一个孩子在生日时没有收到父母的礼物,文章中描写孩子“默默地坐在角落里,眼睛里闪着泪花,一声不吭。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课外阅读训练——写人写事1篇

跳水①一艘环游世界的帆船正往回航行。
这一天风平浪静,水手们都在甲板上。
一只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模仿人的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
||②船长的儿子才十一二岁,他也笑得很开心。
猴子忽然跳到他面前,摘下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
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好像故意逗他生气,孩子吓唬它,朝着它大喊大叫。
猴子不但不理,还撕得更凶了。
③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
他脱了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
他攀着绳子爬到第一根横木上,正要伸手去夺帽子,猴子比他更灵巧,转身抓着桅杆又往上爬。
④□你逃不了□孩子一边追赶一边喊□猴子还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生气。
爬到了桅杆的顶端,它用后脚钩住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然后坐在桅杆的顶端,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地做着怪样。
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
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
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
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了。
即使他走到横木头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
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地发起抖来。
||⑤正在这时候,船长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
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孩子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没听明白爸爸的话。
船长又喊:“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他刚喊出“三”,孩子就纵身从横木上跳了下来。
⑥扑通一声,孩子像颗炮弹扎进了海里。
二十来人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40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
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1. 给第④、⑤自然段加上合适的标点。
2. 根据情节发展及划分好的段落列出小标题。
写人写事课外阅读习题

写人写事课外阅读习题(一)我不能忘掉祖国1908年,宋庆龄15岁,就进了佐治亚洲梅肯市的威斯里安女子大学,她是个文静而沉思的女孩子。
她想到将来要为穷苦的祖国人民做事,就更加勤奋地学习。
有一次,班里要讨论历史方面的问题,她认真地(搜收)集资料,认真地思索,做了充分准备。
在讨论会上,一位美国学生站起来发言。
他说:“我认为历史的发展是难以估计的。
你们看,那些所谓文明古国,譬如亚洲的中国,已经被历史淘汰了,人类的希望在欧洲,在美洲,在我们这里……”这时,坐在前排的宋庆龄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
她紧锁双眉,耐心地听着美国同学的发言。
那位同学刚讲完,宋庆龄就站起身来。
教室里立刻静下来了。
宋庆龄显得有些激动,但她仍然用(温和柔和)的声调说:“历史确实是在不断变化的,但它永远属于亿万大众。
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没有被淘汰,也不可能被淘汰。
有人说中国像一头沉睡的狮子,但它决不会永远沉睡下去。
总有一天,东亚睡狮的吼声将(震动振动)全世界!因为它有广阔的土地,勤劳的人民,悠久的历史,富饶的物产,有无数革命志士,为了它的振兴正在进行着(坚艰)苦卓绝的斗争!”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大家交口称赞:“说得好,以理服人。
”“这些话多么有力量!”宋庆龄虽然身在国外,但她时时刻刻关心着国内的情况,她常对同学说:“我不能忘掉祖国,我对祖国充满了理想和希望!”1、用“﹨”划去文中括号里错误的字和词。
2、联系上下文解释带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淘汰..称赞——..——交口3、就短文的题目,请你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并自己试着回答。
4、仔细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宋庆龄说:“中国没有被淘汰,也不可能被淘汰”的理由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大家为什么对宋庆龄的发言“交口称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的最后一句话表达了宋庆龄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读了这篇文章之后,你想到了以前学的哪篇爱国课文?此时,你有什么感受和启发?6、写出一个爱国名言。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 写人记叙文阅读理解精选(含参考答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写人记叙文阅读理解精选(一)贝多芬练琴乡下一家(简朴简陋简单)的旅店里,躺着一位客人。
他正闭目欣赏楼上优美的钢琴声。
琴声一会儿低沉,一会儿高亢,低的时候,他仿佛看见珠子在滚动,高的时候他仿佛听到雷鸣震撼着大地。
‖“这是谁弹的呢?”他正想。
突然,“滴答”一声,一滴水滴在他的脸上。
他睁开眼往天花板瞧,又滴下一滴水,正好滴进他的眼里。
他跳了起来,放开喉咙喊:“来人呀!来人呀!”“什么事,先生?”服务员慌慌张张跑进来。
“楼上是谁,怎么往天花板上倒水?”旅客生气地问。
服务员看着滴下的水,答道:“上面住的是当代德国大音乐家贝多芬先生!”“哦,是贝多芬!难怪弹得这样好!”旅客一听这名字,怒气立刻消了大半。
“要不要我去关照他不要让水漏下来呢?”“不,不!你不要打扰他,我自己去看看吧!”‖旅客轻步走上楼去,透过门缝见贝多芬正(集中精力全神贯注津津有味)地弹着。
琴边放着一盆水。
他正在(纳闷苦闷思索),突然看见满身大汗的贝多芬把手指往盆里一浸,又继续弹下去。
啊!原来贝多芬练得连手指都发烫了,需要随时用冷水冷却一下,因为太紧张匆忙,水溅满了一地,顺着地板缝滴到楼下去了。
‖这位旅客站了很久才离开当他下楼时不禁暗暗赞叹道真努力啊怪不得是位伟大的音乐家‖1.在文中括号内选择一个正确的词,并在上面打“√”。
2.给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加上标点。
3.用“”画出描写优美钢琴声的句子。
4.楼上滴水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按分好的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的主人公应该是()A.服务员B.旅客C.贝多芬D.作者7.总结本文的中心思想。
写人记叙文课外阅读(6篇)

一、送报少年万欣兰放暑假的时候,给我家送报的换成了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
我家住6楼,每天清早8点多钟的时候,便有一阵轻捷的脚步声急急地上楼来了。
不论晴天雨天,他都来得很准时。
门没开的时候,他轻轻地把报纸塞进报筒。
门虚掩着的时候,他便会礼貌地喊一声:“万老师,报纸来了!”我曾与他闲聊过,得知他每天凌晨5点就起床,每天要为两百多户人家送报,而且都是楼房住户,他每天要爬一万八千多级台阶。
骄阳似火,送报的少年每天大汗淋漓地骑着车子穿街过巷。
一大早,他的短袖衬衣就湿透了一大截,但他的车铃却拨弄得很快活,小圆脸上闪着一双清亮的眼睛,见人就腼腆地笑着。
他的日子似乎无忧无虑。
7月下旬的一天,少年来送报时对我说:“今天报上刊登了高考录取分数线!”我说了声谢谢。
少年便下楼去了。
这时,我那儿子闻声从床上翻起,接过报纸急匆匆地翻阅,高兴地说:“妈,我可以上邮电大学了!”我既高兴,又对儿子的那种少爷做派很不满意。
8点多钟了还穿着睡衣,卧室里空调还在呼呼作响。
每天几乎都是这样,千呼万唤才起床洗漱,然后,打开电视,靠在沙发上一边饮酸牛奶,一边不停地换电视频道……我说:“高考完了可以休整休整,但不能天天这样睡懒觉,一个青年有没有志气抱负,就看他能不能早起床!”儿子不屑地说:“你那观念早过时了!”我说:“你看看人家那送报的少年,每天5点就起床了!”儿子笑得更嚣张:“他是干什么的?我是干什么的?我是新世纪的第一代天之骄子,我进了大学,还要攻读硕士、博士,还要出国留学!”一个大雨滂沱的日子,送报的少年头一次误点了。
上午9点半钟,才出现在我家门口,他浑身衣服都湿透了,像一个落汤鸡,胳膊肘上还有一道摔伤的血痕,报纸也打湿了一角。
他像一个做了错事的孩子般嗫嚅着说:“对不起,我摔了一跤,自行车也不能转了,连报纸也弄湿了……”我刚说了声“没关系”,儿子却夺过报纸狠狠地一摔:“换份干的来,这份不能看!”我一边解围,一边把儿子推进房里。
转眼到了8月底,儿子接到邮电大学的入学通知书,高高兴兴地清点行囊准备上学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阅读专题之——写人写事类阅读火眼金睛,找一找下面两张图有几处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理解什么是写人类和写事类文章。
2、掌握写人写事文章的阅读技巧。
3、学会在阅读中灵活运用。
(一)写人类文章一般是指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
这类文章就是以人物描写为主,通过具体事例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品质。
一、方法1、弄清文章的写作对象。
2、抓住典型事例,分析人物特点。
3、方法二:分析人物的描写方法。
(写了什么事,分析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进行描写的句子。
)4、了解选材特点,抓住关键词语、句子。
5、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抓住文章中心。
三、段落作用1)引起下文2)点名所要描写的对象1、开头的作用(3)照应文章标题4)设置悬念,吸引读者5)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2)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1)总结全文(2)照应开头3、此段在结尾的作用(3)深化主旨(4)照应标题(5)引人深思四、中心思想(主旨)五、划线句子的含义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二)写事类文章一、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二、词语的调换: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三、记叙文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作用1、找出关键句子(1)点明题旨的句子;(2)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3)总结全文的句子;(4)引用的句子;(5)起承转合的句子。
2、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作用(1)文首:内容上(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结构上(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2)文中:结构上(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领上文)(3)文末:内容上(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或画龙点睛)结构上(首尾照应,结构完整。
)白雪塑像夏夜,路灯撒下一片银光,人们在灯下下棋,聊天,打扑克…一个女人夹着一件上衣,寻寻觅觅走来,对一个观棋的中年男子说:“走吧!元元的作业写完了。
”说着把上衣给他披在身上。
于是,男人跟着女人回家。
大约十五六平方米的屋子里,摆一张双人床,一张单人床。
一张占地不大的学生桌,桌上放着元元的课本和作业。
这是三口人的一个小家。
父母都是工人,这个家也来之不易。
他们在此一住十几年,儿子元元上初中三年级了。
儿子越大他们就越觉得这个小屋负荷太重,有点盛不下啦!一张学生桌只儿子专用,幸亏他们都不是知识分子,没有伏案书写的需要。
但爸爸不争气,患有北方常见的气管炎,一天到晚总咳嗽,他一咳嗽小屋都跟着震动,元元写作业聚精会神的思考就会被打乱。
儿子苦恼,他也苦恼,可有啥办法呢?爸爸嗓子一痒就赶紧躲到厨房里去,怎奈厨房连个门也没有,怎隔音?有时他躺在那里用被子蒙住头,一咳嗽照样满屋都响…唉!为啥落下这个毛病呢?儿子很体谅爸爸:“爸爸,你咳吧,不要紧,我一样写作业。
”“唉,儿呵,爸爸这病影响了你…”他没有读过书,当了一辈子睁眼瞎,就分外觉得读书重要,他很怕耽误了儿子的前程。
晚饭后儿子要写作业了,爸爸就该躲出去啦。
这几乎成了一种规律,一种习惯。
“爸爸,你别出去了。
”元元阻拦爸爸。
“不,爸爸有点事。
”啥事?总在这个时候有?元元心里明镜似的。
元元心疼爸爸,可又拗不过爸爸,元元知道为自己的学习,爸爸什么都豁得出来。
元元是个懂事的孩子,一想到这就心酸,眼泪直往肚里流。
北方的冬天来得早。
这天晚饭后,爸爸说到对面楼里去会棋友杀两盘。
元元临近期末,功课紧,作业多,他在这个温暖宁静的小屋里,埋在作业堆中,不知不觉夜深了,他的作业才做完。
这时他精神松弛下来,忽然隐约听到窗外的咳嗽声,他凭窗望去,外边早已纷纷扬扬下起鹅毛大雪,雪中一个穿着棉大衣,戴着大口罩的人,周身洁白,成了个雪人啦!他像一下子被电着了,受到极大的震撼,立刻泪流满面地跑了出去,大声呼唤:“爸爸呀,爸爸…”话未出口竟不住呜咽起来。
无声的雪花,如银如絮,立刻盖住了这对拥抱着的父子。
安谧的街心便又多了一座洁白的“雕像”1、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指出文中加粗词语的含义。
(1)儿子“苦恼”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爸爸“苦恼”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表示季节的词语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中加粗的自然段中的细节描写表现了爸爸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元元心里明镜似的”指元元明白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元元“泪流满面地跑了出去”,大声呼唤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文章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全善良那是三月里的一天,我去医院看望一个生病的朋友。
因为是双休日,等公交车的人很多,在我旁边站着一个老人和他的女儿,听他们的对话,是陪老人去医院看病的,正好跟我同路。
那个女儿为了不让人群碰撞到父亲,一手在前面挡着人群,一手搀着父亲的胳膊上车。
车上早就人满为患,这时一个姑娘站了起来,微笑着对那位老人说:“大爷,您来这里坐吧!”可那位老人却说:“谢谢了,姑娘,我站站没关系,你坐吧!”那女儿也说父亲身体硬朗着,站站就到了!那个姑娘似乎没想到会这样,有些尴尬,再次说:“您坐吧,大爷!”那个女儿似乎还想说什么,只见老人拉了拉她的手,说:“好好,那就太谢谢你了!”说完,慢慢走到座位前微笑着坐下,那位姑娘流露出笑意。
但我发现那个女儿明显不高兴,好像责怪父亲似的。
让我看得很疑惑。
公交车开始加速,突然一下子急刹车,我注意到,那位老人紧皱着眉头,好像在强忍着身体某处的不适。
我不禁替他暗自庆幸:亏他坐下了,如果一直站着,不知要遭多少罪。
医院很快就到了。
那位老人下车时,不忘向那位姑娘表示感谢。
我也下了车,拿出手机准备给朋友打电话,问清他在哪个病室。
也正因为我这样停了一停,我才听到了下面这段对话:“爸,伤口痛了吧?”“一点点吧!”“你也真是的,明明知道自己屁股上有伤口,不能坐,还要坐!”“人家小姑娘一片好意!我硬是拒绝她,也许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她就会有顾虑了…”我终于明白了,老人和他女儿的拒绝,原来并非客套。
我不禁又想起车上的老人紧皱眉头的表情,在那颠簸的公交车上,老人硬是强忍着原本可以避免的痛楚,成全那个姑娘的善良。
成全别人的善良,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善良!阅读训练一、填空。
1、“一片好意”,还可以说是一()好意。
2、“一个生病的朋友”,还可以说是一()生病的朋友。
3、“一直站着”还可以说是()站着。
二、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看望——()痛楚——()避免——()三、“车上早就人满为患”的意思是()A. 车上的人刚好坐满。
B.车上的人特别多。
C.因为上来这些人而使车上人特别多。
四、“成全别人的善良,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善良”这句话就这个故事而言,前一个善良指的是()的善良,后一个善良指的是()的善良。
A.让座女孩B. 老人C. 女儿D.作者五、文中哪句话可以表现出老人坐在座位上的痛苦,用横线画出来。
六、前文说“让我看得很疑惑。
”后文的哪句话解答了这个疑惑,把这句话写在下面。
七、从女儿的哪些动作可以看出对父亲的爱,把这些动作用波浪线勾出来。
八、填空。
因为()我们可以说小姑娘是一个()的小姑娘。
因为()我们可以说这是一个()的女儿。
因为()我们可以说这是一个()的老人。
鲁迅的学习和玩耍鲁迅小时候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他的记忆力很好。
人家念二三十遍才记得熟的东西,他念两三遍就会背了。
他这样能背,老师就让他比别人多背一些,甚至曾经让他一本书一本书地背。
他还是背出来了。
当然,鲁迅读书不光凭自己的聪明伶俐,还依靠自己的勤奋。
鲁迅小时候也很喜欢玩耍。
他怎样玩呢?第一,他喜欢种花。
为了种花还专门买了一本讲怎样种花的书——《花镜》来看。
他还在各种花旁插上竹签,写明花的名称,弄得津津有味。
第二,他喜欢描画。
那时候没开设美术课,他自己买了一些薄的纸,蒙在绣像小说上,把书上的人物、房屋等描下来,再订成一本一本的小册子。
这对他以后在南京矿路学堂学画图很有帮助。
鲁迅小时候的学习和玩耍,给人们一个深刻的启示:读书、学习就该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不动脑筋;休息、玩耍,不要呆头呆脑,同时要玩得有趣有益。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津津有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心致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按照短文内容填空。
(1)鲁迅小时候读书不光凭自己的____________,还依靠自己_____________。
(2)鲁迅小时候不仅喜欢读书,还喜欢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不是玩得____________,而是玩得_______________。
3、本文主要写什么?给了我们什么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董遇读书有三余董遇是古代弘农人。
从小爱好学习,因此获得了丰富的知识。
别人见他很有学问,常常要他讲书,可是他却总是告诉人家:“你必须先自己读它百把遍,边读边思,书中的道理自会懂得,倘若还有不懂之处,再讲也不迟。
”请他讲书的人说:“你讲的很有道理。
可是我们都苦于没有时间怎么办呢?”董遇回答说:“你们应当利用好‘三余’。
”“哪‘三余’呢?”人们不解地问。
董遇看了看大家,一字一板地说:“所谓‘三余’,是指冬天乃是一年里的业余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