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原因及启示

合集下载

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及启示

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及启示

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及启示甲午战争,中国的战败,中国不是败在了军事上,而是败在了思想上和政治上。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一起来看看吧!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一,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二,北洋水军军备力量有限,好多枪炮都是假的打不出来,子弹稀缺,三,洋务运动受到顽固派的层层阻拦,四,日本明治维新使之国力大增。

甲午战争失败的启示一要高度警惕日本的各种举动日本是一个岛国,在历史上又是一个外向型的国家,但日本走的是一条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早在1855年,日本的政治家吉田松阳子就曾提出一套完整的对外侵略扩张路线图,即先占琉球、朝鲜、台湾、吕宋之岛,再占领整个中国,继而控制印度和世界。

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睦仁登基,并开始了“明治维新”。

1874年,日本利用台湾与清属番国琉球之间发生的“牡丹社事件”和清朝政府官员的昏聩,签订《北京专约》,吞并琉球,更名为冲绳。

此后,日本一方面积聚实力,一方面谋划侵吞朝鲜和中国的战略。

为了发动侵略战争,连明治天皇都带头捐款30万元作为海军补助费。

在天皇的感召下,日本富豪们也纷纷捐款,一年就达上百万元之多。

1894年,日本经过一系列精心策划和秘密操纵,以朝鲜东学党的农民起义为借口,挑起事端,发动甲午战争,偷袭援朝的中国军队,击沉中国的运兵船“高升”号。

这场战争是由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

从古至今,中日两国之间发生过近百次战争,其中持续8年以上的战争就有3次,但每一次战争都是日本主动进攻中国。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日本作为侵略成性的国家,又想把自己打扮成和平天使,便对所有的侵略战争都用中性词“战争”或“事变”来定位,如日本1931年9月18日发动战争,侵占中国东三省,却称为“九一八事变”,还有1937年的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入侵中国的战争,进攻北京卢沟桥,称为“七七事变”,企图混淆人们的思想认识,掩盖其侵略罪行。

因此,我们对日本的各种举动要高度警惕。

甲午战争失败的启示二腐败和堕落必然导致战争失败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正式成军,拥有军舰25艘,官兵4000余人,其中“定远”“镇远”号铁甲舰,排水量达7335吨,各装12英寸大炮4门,时至今日也是大吨位的舰船,日方叹其为“东洋巨擘”。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原因和启示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原因和启示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原因和启示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原因有中日实力上的差距、缺乏战略远见、放弃和丧失制海权等等,接下来分享具体的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原因和启示。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原因(1)实力上的差距:在双方争取制海权的黄海海战中,清军以劣势兵力(清军3000吨以上军舰两艘,3000吨以下军舰10艘,日军3000吨以上军舰8艘,3000吨以下军舰4艘)迎击日军。

受限于军舰制造时的技术条件,北洋军舰有效射击距离不超过3000米,而装备了新式测距仪的日本军舰吉野,有效射程可以达到5000米。

日军还装备了新式的速射炮。

(2)缺乏战略远见: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与封建的武士道精神结合在一起,极具扩张性和掠夺性。

侵略并战胜中国,是近代日本的既定国策。

日本战时大本营在挑起这场战争之前,制定了海陆军统筹兼顾的“作战大方针”。

其战略目标是在中国直隶平原与清军进行主力决战,打败清军,压迫清朝屈服。

中国方面,战前则没有明确的战略方针和作战计划。

由于统治集团主战、主和意见分歧,相互掣肘,事先既未组成专门的作战指挥机构,更无统筹全局的战略指导。

(3)放弃和丧失制海权是战争失败的战略原因:在近代战争中,掌握制海权非常重要。

所谓制海权,简单地说就是能使自己一方在一定的海域自由航行而使敌方不能自由航行。

能否掌握制海权取决于海军的实力和正确的战略。

甲午战争的制海权主要指黄海海域。

黄海关系到三个半岛,即朝鲜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的海上交通,所以黄海的制海权至关重要。

(4)党派争斗:为了限制李鸿章在甲午战争时期的权利,清流派奏请光绪帝,调来了和李鸿章有矛盾的李秉衡出任山东巡抚。

李秉衡,辽宁人,和翁同龢是挚友,亦属于清流言官,甲午战争时期,处处和李鸿章作对,各种奇葩的借口不发援军,以至于刘公岛成为一座孤岛,在经历了悲壮的抵抗后,最终陷落。

甲午中日战争的启示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为其跻身列强奠定了重要基础。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_甲午中日战争中国为什么会失败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_甲午中日战争中国为什么会失败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_甲午中日战争中国为什么会失败甲午战争爆发于1894年,因1894年为甲午年,故这场战争被称为甲午战争。

这场战争的结局是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灭,给中国带来了伤害和危机。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的原因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后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人民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为什么中国在这场战役中惨败,共有以下几点原因:1.清朝政府缺乏远见,当时的清朝沉浸在自给自足的世界,闭关锁国,不了解外面的世界,轻视西方。

2.中国在甲午战争时的作战战略不佳,没有统筹全局的战略指导,因此没能寻求好时机出击,进行决战。

3.中国武器的落后也是重要的原因,当时清军的兵力处于劣势的地位。

当时在黄海中作战,但火炮威力不足,水洋北师的各艘舰艇年龄较长,养护不佳,马力不足,在战斗中处于劣势。

中国的近代史充满了血和泪的教训,在甲午战争中,中国人惨败,中国的国际地位迅速下降,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的追求也随之覆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也被大大地加剧。

值得庆幸的是爱国人民在觉醒,探寻新的救国之路,中国在失败后必会重新站起来,继续向光明前进。

中日甲午战争发生的背景当时的日本开始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国力越来越强,因为产业革命出现了高潮,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

但日本是个资源匮乏的国家,因此急于寻找对外扩张的出路。

定时的中国处于清朝晚期,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沉沦,此时的中国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处处尔虞我诈,纪律十分松弛。

当时欧美方面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都盯上了中国这块宝地,为日本实现侵华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首先是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其次,是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同时,加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发展。

清朝因此大借外债,致使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最后,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甲午战争为什么失败以及失败带来的思考和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甲午战争为什么失败以及失败带来的思考和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甲午战争为什么失败以及失败带来的思考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四组调查目的:甲午战争失败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而表面的失败却反映出了内在的腐朽,那么到底是什么内因和外因一同促进了这场战争的失败呢?而之后一系列的革命战争以及国家不断发展,这场失败的战争又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调查对象:针对中国近现代史以及网上资料知乎上分析,并且结合上课所学知识,对这几个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背景事件介绍:中日甲午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西方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Sino-Japanese War)。

甲午战争以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

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

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调查分析:1、根本原因:中国没有彻底地改变封建制度,而落后的制度无法与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对抗2、现实原因:指挥不力、作战不灵活、准备不充分、装备不好、战略上的失误、外国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等等。

而且中国是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清政府统治腐败,国民无心抗战。

中国的北洋水师当时虽号称亚洲第一,但是,由于经费缺乏(海军军费被挪用给慈禧过寿),训练、养护跟不上,甚至打仗的炮弹都有假,战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更细致地从战争的参与双方来分析:从中国内部因素来分析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二是经济技术的落后。

原因细化:一、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是战争失败的认识原因由此衍生出的一点思考是,据称,北洋水师是当时亚洲最强大的舰队,就算是日本的联合舰队与其实力相等,也不应该全军覆没。

轻敌和缺乏预见性是致命的弱点之一。

二、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来,是战争失败的外部原因。

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关键词:甲午战争失败原因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从力量对比看,日本及其支持者实力强大,清朝的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弱于日本。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各方面日渐强大,已是现代化国家,清朝中国还停留在农业社会,各方面还比较落后。

这是中国失败的客观原因,但这不是最主要的。

第二,清政府对可能发生的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甚至轻视日本,这是导致中国战败的认识原因。

侵略并企图战胜中国,是近代日本帝国主义的既定国策。

清政府对于国家安全形势的判断极不到位,对可能出现的日本侵略中国缺乏应有的预见和警惕。

一些有识之士,如两江总督沈葆祯,台湾巡抚刘铭传等看出“倭人不可轻视”,但朝廷和大部分政要对日本的认识还停留在“蕞尔小邦”的阶段,“不以倭人为意”,对国防负重要责任的李鸿章也认为“倭人为远患而非近忧”。

在日本倾全国之力扩充军备,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政府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从1888年开始停止购进军舰,1891年停止拨付海军的器械弹药经费。

中国就是在这样一种不清醒的状态下,迎来了一场命运攸关的战争。

这场战争,中国无备,日本有备,清朝中国对于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缺乏预见性而放松了警惕,造成其在战争中举措失当,这是甲午战争失败的认识原因,也是需要认真汲取的深刻教训。

第三,当时清政府主要负责人李鸿章等人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来,并一味信奉唯武器决定论,这是战争失败的思想原因。

中国最高统治者中掌实权的慈禧太后是主和派,李鸿章也坚决主张力保和局。

从战争开始到失败投降,他们一直致力于争取英俄德法美等国家的调停,以达到求和目的。

李鸿章想利用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遏制日本,解除中日军事对峙,用心可以理解。

但他显然对列强干预成功的可能性期望太高了,过分依赖外交斡旋而放松了军事努力。

李鸿章首先请求英国调停,没想到英国和日本已经在背后进行了交易,并与日本签订了《日英通商航海条约》,英国甚至对日军击沉本国商船事件保持沉默。

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和启示是什么

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和启示是什么

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和启示是什么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缺乏预见战略原因装备劣势党派争斗甲午战争失败的启示中国甲午战争失败标志着清朝历时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的失败,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为乌有,打破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的追求。

割地赔款,主权沦丧,便利列强对出资本,掀起瓜分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

甲午战争直接导致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中国人民自发反抗侵略的斗争高涨,如义和团运动。

远东日本得到巨额赔款和台湾等战略要地,不仅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便利了日本对远东地区的进一步侵略扩张,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唯一的新兴资本主义强国。

另外,日本为了对抗俄国,湔雪三国干涉之耻,一方面提出“卧薪尝胆”的口号,重新开启十年扩军计划;另一方面促成了“英日同盟”的形成,开始了东亚地区新一轮的争霸。

甲午战争标志着中朝之间上千年的宗藩关系正式终结,朝鲜名义上获得了独立,实际上却被日本控制。

之后俄国势力进入朝鲜,日本和俄国在朝鲜的争夺日趋激烈,最终引发了1904年日俄战争。

对远东局势来说,《马关条约》掀起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加剧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的争夺,三国干涉还辽事件明显地反映了列强在侵华问题上既相互勾结又相互争斗。

中日甲午战争简介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而日本称日清战争,西方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sino-japanese war)。

明治维新的日本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对外积极侵略扩张,确定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而此时的清朝是一个通过洋务运动回光返照的老大帝国,政治十分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

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及现实意义-2019年文档

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及现实意义-2019年文档

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及现实意义-2019年文档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及现实意义1894年,经过多年准备的日本终于对大清帝国发动了一场挑战,很显然,这次挑战对大清帝国来说,出乎意料,但是从当时的情势研判,这又在情理之中。

大清帝国朝野上下对于日本的挑战,显得手足无措,最终被日本人打的体无完肤。

面对失败,大清帝国全体上下,痛定思痛,决心进行彻底的洗心革面,放弃那种自以为是的自大,但历史并没有给大清帝国以等待,最终大清帝国在世界的瞩目下,不体面的推出了历史的舞台。

120年过去了,尽管历史不会重来,但是历史往往惊人的相似的,当年的大清国内外局势和当下中国的国内外局势有部分类似,为了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我们反思120年前的失败对当前有现实意义。

一、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1840年以来,大清帝国面对各种挑战,内外交困。

当1894年蓄谋已久的日本发动战争的时候,这时候大清帝国几乎是倾其国力进行一战,战争胜负决定着大清国的国运。

大清国就像一头老态龙钟的骆驼,遭受到了日本致命的一击,轰然倒下。

失败的原因有很多,更多的是大清国自身的原因。

(一)文化自负大清国的失败,和日本的强大有直接关系。

经过明治维新的日本显得更加年轻和活力,已经不是这个昔日的老大帝国所能战胜的。

但是大清的失败,更多的败在帝国的自负上,这种傲然一切的自负,是败之所败的原因。

大清国以孔孟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安邦平天下,把孔孟之道作为安身立命之本。

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大清帝国自认为文化上的优势可以同化和感化一切“夷人”,对于西人的无理要求,必须用教化的手段加以训导,使其认识到大清帝国的皇恩浩荡和教化威力。

不屑于与夷人谈论利益之争,曾国藩曾说办理夷务,根本不外孔子忠信笃敬四字,受到曾师的影响,李鸿章在办理洋务的过程中“与洋人交际,以吾师忠信笃敬四字把握”。

当不得不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仍然未能摆脱文化上自负的心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在这种自高自大的状态下出笼了。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甲午中⽇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甲午中⽇战争⾥中国惨败,究竟是什么使号称亚洲第⼀、世界第六的舰队如此不堪⼀击呢?下⾯是⼩编带来的关于甲午中⽇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甲午中⽇战争中国失败原因 原因⼀,军制 ⽇本⼈师从普鲁⼠,在甲午战争之前就已经建⽴了兵役制度和部队架构。

各师团的⼠兵受过良好训练,各师团兵种齐全,⽕⼒搭配适合 清军主⼒是淮军,各营⼈数不统⼀,训练不统⼀,号令⽅式不统⼀,怎么和别⼈⽐ 原因⼆,军官团 ⽇本在明治维新之后,就效仿德国组建了陆军⼠官学校和陆军⼤学,所有军官都受过正规化训练,⽽且多年教育之下,训练更有素 清军的提升途径主要是裙带,⽽且军官缺乏训练,不理解现代战争 海军更是明显,⽇本⼈全盘学习英国,⽽我们这边还是⾃搞⼀套,知识不成体系,军官素质不⾏ 原因三,武器 凭⼼⽽论,清军的武器装备并不落伍,但最⼤的问题在于混杂,枪械种类过多,后勤复杂,打起来以后难以补给 原因四,⼠兵训练 清军缺乏训练,往往⼀看到对⽅就开枪,结果是早早把⼦弹打光。

⽽⽇军步炮协同更好 原因五,情报 ⽇军布设的有效的情报⽹,对清军分布、地形地貌了解深刻,⽽清军是两眼⼀抹⿊ 原因六,将领素质 ⽇本⼈远远领先,普遍具有国家观念,愿意为国献⾝,⽽清军将领⼀旦见识不好,马上就跑 ⽇军参谋副长,川上操六还曾⼏次⾃费到中国侦察淮军状况,这边有⼏个了解⽇本⼈? 原因七,最⾼指挥机关 ⽇本⼤战之初就组建了⼤本营,有完善的参谋体系,清朝这边还是⼏百年前的⽼套路,皇帝席指挥 综上所⽰,甲午战争是近代军队对封建军队的对抗,是⼀种不对称的对抗,清朝的失败理所当然。

甲午中⽇战争战前冲突 ⽇本侵略中国是蓄谋已久、准备充分的。

早在1867年,明治天皇睦仁登基伊始,即在《天皇御笔信》中宣称“开拓万⾥波涛,宣布国威于四⽅”,蓄意向海外扩张。

1871年,近代中⽇两国签订了第⼀个条约《中⽇修好条规》,第⼀款就说:“嗣后⼤清国、⼤⽇本国倍敦和谊,与天壤⽆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史论文
论文题目: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原因及启示学生姓名:严冬
学号:2110401268
所在院系:电气学院
专业班级:电气19
任课老师:顾令仪
完成时间:2012年6月2号
·内容摘要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甚至是亚洲近代史上一件大事,它犹如一记重拳,砸醒了中国这只沉睡的雄狮,使中国人下定自强之决心。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甲午中日战中国惨败的原因进行分析论述,并获得相应启示。

·正文
甲午战争中中国完全有能力打败日本,而最后却遭惨败,最重要的原因是,当时的中国人缺少信念!当政者沉迷权术利益,百姓则大多只求温饱,全国上下不思进取的人太多太多。

战前,清廷在军事、政治、经济三方面都没有充分准备、布局,惨败,只是历史的必然。

下面我将对甲午战争的失败分三个小方向进行论述。

首先,甲午中日战是一场战争,军事方面无疑是最为主要的。

日本在甲午战前的一二十年里实行明治维新,竭全国之力提升军事实力,尤其重视海军建设,到1893年,拥有军舰55艘,排水量6.1万吨,与中国海军主力北洋舰队相当。

显然,中日军事力量对比差距并不大,有的方面如海陆军总量中国还略占优势。

而导致失败的原因却是,虽然引进了先进的战舰,军队的管理模式却依旧陈旧、僵化,且士气不振,缺少训练,甚至连舰艇都不保养。

而海军腐败的根本原因又是清政府的腐败以及不重视。

在他们眼中,这支舰队只是用来向世人显威的、自欺欺人的工具。

如此缺少信念、凝聚力的军队,能取胜才是怪事。

其次,政治方面也是战争失败的一个重大原因。

甲午战争前的日
本经过了明治维新摆脱了封建制度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束缚,进行了政治制度的改革,建立起近代天皇制,由封建君主政体转变为君主立宪政体,并由此走向强国之路。

而此时清朝的官员们却只知引进技术和设备,对于政治制度却视而不见。

他们顽固地认为祖先们创建的封建制度是完美的,政治制度的彻底改革不仅损害他们的利益,还会亵渎祖先。

这种思想上的桎梏严重影响了中国接受西方国家的先进制度,使中国与世界脱轨,腐败得不到革除,为中国的惨败埋下深刻的伏笔。

最后要论述的是经济方面。

甲午战争时期中国的经济实力并不比日本差。

甲午战前日本的重工业还比较薄弱,钢铁、煤、铜、煤油、机器制造的产量都比中国低得多。

轻工业中也只有纺织业比较发达。

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当时的整体经济实力要强于日本。

但是日本积极备战,征收重税(中国的4倍),明治天皇甚至拨出30万的宫廷内帑和10%的官员薪俸支持海军,而中国却因慈禧太后,北洋水师6年为添一船一炮,陆军也多不满编,可以说军费严重不足。

经济稍占优势的中国,却因军费严重不足导致战争的失败,无疑是一个莫大的悲哀。

·启示
清廷不是被日本打败,而是被自己打败。

清廷在战前仍在军事、政治、经济方面无所作为,腐败无能,沉迷于蹉跎。

由此可见,在综合国力面前不思进取、夜郎自大的国家必定惨败,甚至灭亡。

·参考书籍
《绝版甲午》---------------------------------雪珥(澳大利亚)
《中国近代史1840-1949》---------------王文泉、刘天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