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文教材中积累素材论文

合集下载

从高中语文教材中积累议论文写作素材

从高中语文教材中积累议论文写作素材

从高中语文教材中积累议论文写作素材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学知识的重要教辅资料,而在学生从高中开始逐渐进行议论文写作的练习时,教材中的素材就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高中语文教材的学习和积累,学生可以获得丰富的议论文写作素材,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下面将通过对高中语文教材的内容进行分析,总结出一些可以用于议论文写作的素材,以期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有所帮助。

1. 古诗词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是学生在学习诗歌鉴赏时接触到的重要素材。

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这些都可以为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

可以在议论文中引用古诗词对某一现象或主题进行评述,通过古诗词的艺术表达和情感描绘来为自己的观点提供佐证。

古诗词中也包含了许多人生哲理和价值观念,可以用来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增加议论文的说服力和深度。

2. 文言文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是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

文言文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所蕴含的丰富信息和思想观念可以为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

学生可以通过分析文言文中的论述和观点,借鉴其中的古代智慧,来为自己的议论文提供观点和论据。

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也是学生可以借鉴和运用的资源,可以为议论文的写作增添文学风采和文化底蕴。

3. 名著作品高中语文教材中还包含了大量的名著作品,这些作品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珍品,同时也是学生进行议论文写作的宝贵素材。

通过对名著作品的学习和理解,学生可以积累大量的议论文写作素材,如人物形象的分析、情节的解读、主题的揭示等。

通过对名著中的人物、事件和思想进行深入的剖析和评述,可以为学生的议论文提供深刻的论据和观点,使作品更具有思想性和深度。

4. 历史文化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历史文化内容也是学生进行议论文写作的重要素材。

历史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灵魂和底蕴,其中的历史事件、人物形象、文化传统等都可以为议论文提供丰富的素材。

通过对历史文化的学习和了解,学生可以在议论文中引用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故事,借鉴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为自己的观点提供论据和依据。

浅谈语文教学中知识的积累论文 完整的论文范文3000字

浅谈语文教学中知识的积累论文 完整的论文范文3000字

浅谈语文教学中知识的积累论文完整的论文范文3000字学生要发展就需要积累。

积累是发展的基础,积累是发展的前提,积累是发展的必经历程,所以没有积累就没有发展。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引领一年级学生走进积累,让他们在积累中成长呢?在教学中,我从以下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一、在模仿中积累一年级学生特别善于模仿,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就十分注意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经常引导学生进行模仿说练积累。

如:在学习《四季》一课时,我就引导学生模仿课文自己创编小诗歌。

孩子们的小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有的还边说边手舞足蹈的。

过了好一会儿,大多数孩子得意洋洋地坐回了座位,我见合作交流得差不多了,就组织全班交流共享。

现整理摘录几句:桃花喷香,他对蜜蜂说:“我是春天。

”西瓜圆圆,他对人们说:“我是夏天。

”秋叶飘飘,他对大地说:“我是秋天。

”河水冰冰,他对雪人说:“我就是冬天。

”二、在生活中积累生活即语文。

语言文字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可以说社会处处皆语文,我们应巧妙引导学生到生活中进行相应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积累语言。

如:有一次早读课,我说了句”瞎子的眼睛聋子的耳朵”。

“快嘴”小詹同学亮开了她的嗓门:“老师,您刚才说什么?”我重复了一遍,孩子们很快记住了。

我举例作了解释,随即问道:“你们喜欢这些句子吗?”有很多学生表示喜欢。

我就让他们回家多向大人学习,多留心听大人的交谈,那里面有许多有趣的语言。

有几个能力强的孩子去做了,果然得到了不少收获,带回了不少谚语、歇后语,如竹篮打水一场空、水中月镜中花、口气吹板壁、铳也打不动等等。

也许学生对这些话一知半解,也许他们根本不理解,其实这都无伤大雅。

我们要紧紧抓住学生记忆力强的黄金时光,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原始积累,扩大和丰富学生的信息量,帮助他们建立“信息库”。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记忆能力优于理解能力的特点,我们应该坚持利益最大化原则,调整教学重心,即降低“理解”上的要求,对于那些“不必解”或“不可解”的东西,可暂时放一放,待日后自行“反刍”、逐渐消化。

教材中的议论文论据.doc

教材中的议论文论据.doc

教材中的议论文论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1.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关心百姓疾苦、国家人民命运;以天下为己任;志存高远、胸怀天下)2.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积极向上的心态;青年的昂扬斗志)3.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对命运的抗争;志向远大;冲破传统礼教束缚)徐志摩《再别康桥》1. 现实与天堂的距离,理想与黑暗的反差,曾经的回忆是最美丽的温暖。

于是,你轻轻的招手,悄悄的挥袖,感叹一声,竟成了文学史上经典的徐氏康桥。

(理想与现实的反差)2.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人生就是如此,毫无牵挂地来,毫无所带地走,关键在于我们要给这个世界留下什么。

(人生意义)闻一多《死水》如火的热情,表达的却是零度的冰冷;铜绿的翡翠,锈满的竟是伤心的冷艳;满眼的繁华理想,看到的是一汪绝望的死水,忍不住大痛哭一声:我的中国。

(有识之士对国家的赤诚)【俄】普希金《致大海》用诗人的激情战斗,即使换来的是溪流般的磕磕碰碰,也绝不回头,目光指向大海的自由与光明,用生命刻在剑锋上的光芒,追求至高无上的爱情,即使命丧黄泉,也依然活在情深处。

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1. 尘世的忧伤化作优美的诗句,个人的感伤上升到人类的关怀,愿每个人都有一个灿烂的前程,却把自己拒绝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天堂之外。

(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文人悲天悯人的情怀)2. 在那个受众人景仰的象牙塔里,你的身上有着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光环。

如大多数人所期望的,你该有如花似锦的前程,优越的生活和一定的社会地位。

而你却在众多的目光注视下决然出行,你选择的,是两条寒冷的铁轨,同时留下的,是一颗自由飞翔的心。

海子,虽然你渴望的只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然而这个世俗的世界却不接受真正的圣洁。

你的死,嘲讽着世间的冷漠与肮脏,同时让后来人思索和什么叫做坚定,什么叫做追求。

(坚定;追求;信念)朱自清《荷塘月色》1. 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回归课本 积累素材[论文]

回归课本 积累素材[论文]

回归课本积累素材关键词:写作能力语文素养积累素材一、回归课本,挖掘作者资源中学课本的许多作者多大有文章可做,他们能够为我们提供多方面的素材。

他们中有革命导师如恩格斯、毛泽东,英雄人物如岳飞、文天祥,科学巨人达尔文、华罗庚等,诗人作家更是浩如烟海。

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只要善于选择,就能恰当地运用到写作中去。

二、回归课本,运用文章内容四川满分作文《遭遇挫折,笑对痛苦》中,“‘老当亦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可谓:‘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然而直面挫折,他却能达人知命,笑看人生。

试想,如果没有王勃开朗阔达的胸襟,哪能有他吟放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千古绝唱?”又如福建考生的《风雨任平生》,“‘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了多少英雄豪杰。

我们的苏轼站在曾经是三国人物竞风流的赤壁面前,像一个关西大汉,手持铁板,大声高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是他历经风雨后的坦然,这是他真情的告白。

他知道在有生之年用美酒来面对如画江山,如梦人生。

”这两篇文章均成功运用了语文教材,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三、回归课本,课外延伸迁移从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阐述来看,积累的来源有有两个方面:书本(课内外阅读)与生活实际。

回归课本不是说就不能脱离课本,教师在指导学生形成积累时不能囿于书本,而忽略了生活这个渠道。

事实上,读懂“生活”,从生活实际中积累语言,更加不可偏废,由课本辐射开去,可以衍生出许多素材。

这些子素材可能是教材已经涉及到的,也可能是教材没有涉及过的。

如学了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可以课外补充阅读《小木屋》,掌握其优美精当的比喻运用;学了诗歌《在山的那边》时,让学生搜集有关人生理想的格言;学习散文《紫藤萝瀑布》时,搜集吟咏花草的有关诗词。

这种延伸有一定的限制、目的,难度较大。

从高中语文教材中积累议论文写作素材

从高中语文教材中积累议论文写作素材

从高中语文教材中积累议论文写作素材【摘要】高中语文教材对于写作议论文具有重要性。

其中的经典文学作品、名人传记、古代文言文、现代散文以及诗歌作品都可以作为写作素材。

这些丰富多样的内容为写作提供了广泛的选择空间,帮助学生拓展思路、丰富观点,并提高写作水平。

通过经典文学作品可以深入探讨文学作品背后的人生哲理和社会主题;名人传记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历史人物的思想与行动,提供具体案例支撑;古代文言文可以锻炼学生古文阅读能力,提升行文的表达能力等等。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内容丰富多样,为写作议论文提供了宝贵的素材来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辨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材、议论文写作、素材、经典文学作品、名人传记、古代文言文、现代散文、诗歌作品、丰富多样1. 引言1.1 高中语文教材对于议论文写作的重要性通过阅读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文学作品,学生可以了解传统文化和历史,从中汲取思想启示和写作素材。

名人传记则可以让学生了解各个领域的杰出人物,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和人生观念。

古代文言文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智慧和哲理,启发他们对文化传统的尊重和思考。

现代散文和诗歌作品则能够让学生接触到当代社会的各种议题和情感,为他们的议论文写作提供新颖的素材和观点。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内容丰富多样,对于学生的议论文写作具有重要意义,帮助他们拓展知识面,提升写作水平,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通过深入学习和思考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各种文学作品,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现实,发现问题,思考解决之道,从而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各种挑战。

2. 正文2.1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文学作品可作为议论文写作素材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经典文学作品可以作为议论文写作的素材。

这些作品包括《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等。

通过分析这些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主题、人物性格、情节发展等方面,可以为议论文的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

以《红楼梦》为例,这部小说描绘了一个家族的兴衰变迁,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从高中语文教材中积累议论文写作素材

从高中语文教材中积累议论文写作素材

从高中语文教材中积累议论文写作素材议论文是一种常见的文体,可以通过对某一问题或事件进行分析、讨论和评价,以达到说服读者的目的。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可以用来积累议论文写作素材的内容。

下面我将从高中语文教材中挑选一些素材,并进行整理和归纳。

一、经典诗词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经常会学习到一些经典的诗词,这些诗词中的内容往往涉及到人生、社会、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可以用来写议论文的素材。

比如杜甫的《登高》中提到“胡人落泪汉江水,汉人落泪胡地风”,可以引发对于民族融合和文化交融的讨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可以引发对于自然界力量的思考和人生选择的议论等。

二、古代文章高中语文教材中也会涉及到一些古代文章,这些文章内容丰富多彩,涉及政治、经济、道德等各个方面的议题。

比如《论语》中的孔子言论,可以用来讨论教育问题;《庄子》中的逍遥游可以用来谈论人生价值观等。

三、现代文学作品在高中语文教材中也会出现一些现代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往往围绕着当代社会的问题展开,可以成为议论文的好素材。

比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中对于封建礼教的批判可以用来讨论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巴金的《家》可以用来讨论家庭关系和社会风气等议题。

四、历史故事高中语文教材中还会包括一些历史故事,这些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往往具有启发性,可以用来写议论文。

比如关羽义释曹操可以用来讨论忠义之道;屈原投汨罗江可以用来讨论爱国情怀等。

五、社会现实高中语文教材中也会包括一些关于社会现实的材料,比如关于贫富差距、环境污染、道德沦丧等议题。

这些材料可以用来写关于社会问题的议论文,引发读者对当下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反思。

高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议论文写作素材,通过对这些素材的提炼和加工,可以为我们的议论文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希望同学们在写作议论文的时候能够善加利用这些素材,提高论述的深度和广度。

从语文教材中积累作文素材论文

从语文教材中积累作文素材论文

从语文教材中积累作文素材叶圣陶说过:“我们知道有了优美的原料可制成美好的器物,不曾见空恃技巧却造出好的器物来。

”优美的原料从哪里来?从教材中积累是最直接、最便捷的方式。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发现很多学生一到写议论文就慨叹没有材料可用,写出来的文章只有论点,没有论据。

问他们原因,他们就大诉其苦:学习任务很重,几乎每门学科每天都有很多作业要做,而且是从高一一入学开始直到高三毕业都是如此。

因此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阅读课外书,关注时政要闻,以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

据我了解,很多老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为了帮助学生积累到丰富的作文素材,常常费尽心机去找《最新高中作文素材库》、《作文素材大全》之类的书,然后按主题从里面挑选一些事例打印、复印出来给学生去看、去背。

每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一出来,老师们又不辞辛劳的剪辑、复印出来给学生去看、去背……老师们的努力、心血固然值得肯定,这些材料也确实可以让学生们在写作时达到内容充实、材料丰富的效果,从而使他们得到一个较理想的分数。

问题是,我发现这些老师从来就没有要求学生们首先要用好语文课文中的事例。

他们的学生写出来的作文,里面从来就没有课文中出现过的人和事。

对于有些老师这种舍近求远的做法,我们是否要大力提倡呢?如果我们能将课文中的事例用好,那岂不可以达到一举多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吗?在平时指导作文的教学过程中,我坚持从这几个方面去指导学生。

一、从教材中搜集作文材料在学生接触的众多材料中,语文教材是教育专家苦心孤诣的成果,有着经久不衰的生命力,老师和学生不能对这些优秀的写作素材视而不见,要挖掘出一些丰富的材料,适时的进行思维训练。

1、直接从教材中摘抄优美的语句、语段:课文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令人警醒、发人深思的句子,可以抓住这些语句,分析其适用的作文话题,以其为训练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问的海洋中,有无数的蓬莱仙岛,涉猎其中,其乐融融。

”(《十八岁和其他》)适用的作文话题:学习。

语文教学积累运用论文

语文教学积累运用论文

语文教学积累运用论文概要: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我抓住积累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从课本中积累是最基本、最有效的积累。

我们的课文都是经过专家们精挑细选出来文质兼美好文章,有的老师认为课文用一、两节课讲完就算了,没有跟踪学生的掌握程度,有的学生学完就忘了,甚至过一周全丢了。

如果课本的基础知识都没有学会,哪来的课外知识的积累?我班学生每学期必备一本“采集本”,在学完一篇课文后,我要求他们把这篇课文出现的词语、成语,多音字,近义词,反义词和重点句子、精彩文段和老师课堂上拓展的字、词、句、篇全都记录在采集本上,学完一个单元,再把整个单元的内容归类在一起,每天早读都用一定的时间来读读一读,背诵积累下来的语文知识。

如果学生能把课本和课堂上拓展好的语句、好的段落、好的文章、经常积累,那么他们的头脑就会日渐充实,写作时就会有话说,时间长了作文水平也会随之提高。

在每个学段的语文教学中,我都着手字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利用丰富的识字方法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特别是一些容易写错的字,我会用儿歌、找形近字等方法让学生记住这个字。

低年级常用“儿歌法”,如:“一个王姑娘,一个白姑娘,一起坐在石头上——碧”,“没头就是早,早上长青草,牛羊见它乐,禾苗见它恼——草”;中高年级找形近字,如教“辫”字,我会让学生找它的形近字:争辩的“辩”、分辨的边“辨”、花瓣的“瓣”和辫子的“辫”做比较,学生容易牢记、区分了;教学“幕”字,我也用暮色的“暮”,羡慕的“慕”,墓地的“墓”做比较,让学生区分,积累更多的生字,为学习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识字是学习文化的起点,是阅读写作的基础,着手字的积累,提高学生识字能力,学生积累的字越多,阅读和写作就会得心应手。

一、注重“词”的积累,丰富学生的词汇量词语是构建句子的基本单位,在课文教学中,我除了让学生掌握课本出现的词语外,还会把课本的词语进行拓展,让学生进行积累。

比如教学四年级的《火烧元》一课,出现的ABB形式的“红彤彤”一词,我会让学生找出表示颜色的ABB的词:白茫茫、黑乎乎、绿油油、白花花、绿莹莹,还有表示高兴的ABB的词:笑嘻嘻、笑哈哈、笑呵呵、笑盈盈、笑吟吟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语文教材中积累素材
【摘要】材料是作文的基本元素,中学生写作常为没有材料可写而发愁,而语文教材就是一本很好的写作素材。

每一篇教材的作家及作品中的人和事、名人名言、诗词名句都是可供写作的素材,要引导学生学会积累和运用。

【关键词】语文教材人物名句
材料是作文的基本元素。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素材再高明的人也写不出好文章。

有的同学一写作文就发愁,就头疼,抓耳挠腮,不知从何下笔。

其实,这种“无话可说”的问题就是缺少材料或根本没有材料的缘故。

材料从哪里来?可以通过观察体验,从生活中获取;也可以通过看书学习,从书籍中获取;还可以从电视电脑中获取。

其实对于学生来说,在所有的素材中,课本是一座作文素材的金矿,它就在我们身边,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不过,就大多数情况而言,我们在写作中能直接选用的课本素材并不多,除了一些经典性的诗词名句外,众多的课本素材在我们手里如同一些刚出土的矿石,未经雕琢的玉石,需要切磋,需要打磨,在切磋和打磨的过程汇中让它们成为真正的有用之材和装饰之物。

为此,在学习每一篇教材的时候,我都会有意识地让学生说说本教材可适用的写作话题。

每个学期结束,都会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将本册学过的教材分类编排。

三年下来,就成了一本很好的写作素材库。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而会用,并且也间接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人物类素材的积累与运用
人是一本“大书”,是一本用心灵、情感、行为写就的有血有肉的“大书”。

一本本语文教材中,厚重的时间尘土下,全是写作的矿藏。

各色人物的经历,精神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人生百态、人生教益,为我们的写作提供丰富宝贵素材。

(一)、作家人物素材
初中语文教材中,选用大量古今中外名家的作品。

他们的思想、言论、观点、以及他们的生活经历,是各类写作中引用范围最广泛的素材之一。

以孔子为例,他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他的《论语》为历代政治家的推崇,有“半部论文治天下”之美称。

孔子以及《论语十则》可广泛适用于“思想、教育、挫折、厄运、乐观、坚毅、态度、方法、宽容、仁爱、交友”等相关的话题、材料和命题作文。

而居里夫人及其作品《我的信念》则可适用于“专注、目标、信念、追求、坚持、坚韧、毅力、意志、荣誉、名利”等,凡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名人名家及其名言事例,皆可乳文。

(二)作品人物素材
初中语文教材中,叙事类文章大都有鲜明的人物形象,如:愚公的人定胜天、杨修的恃才放旷、范进的热衷功名、香菱的苦志学诗、孔乙己的迂腐清高、余秋雨《新客》中信客的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待人宽容,以及《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的见风使舵、反复无常,《威尼斯商人》中安东尼奥慷慨仁义、忠于友谊,夏洛克的偏执冷酷、吝啬自私等等。

这些作品中塑造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为为
民写作提供了大量生动而鲜活的素材。

另外,童话、寓言中的形象大多以物喻人,如《丑小鸭》中历经磨难、不懈追求的丑小鸭,《白兔和月亮》中因获得意外财富而患得患失、失去生活乐趣的白兔等,也可归入此类。

二、名言名句的积累与运用
在语文教材中,那些历经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可以穿越时空的名言名句,已经灿烂成优秀作文中最亮丽的风景。

尤其是那些历经千年而不朽的诗词名句,更如珍珠的光芒一样,令文章大放异彩。

所以,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将学过的名人名言、诗词名句分类整理,如“爱国、思想、送别、友谊、惜时、咏志、写景、哲理”等等,写作的时候可以信手拈来,巧妙入文。

名言名句的引用方式,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种:
(一)直接引用
就是直接将引用的内容一字不改地“拿”到文章中为我所用,这是最简单最常用的引用方式。

题目引用。

名言名句中往往有着丰富象征意义和内涵底蕴,用它们来做文章的题目,既新颖又不落俗套,可以显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不同一般的写作功底。

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用于自信、乐观,《塞下秋来风景异》——写北疆秋景,醒目了然,别具一格。

开头引用。

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在文章开头引用诗词名句,可以消除平淡、普通之感,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像《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出场,形成先声夺人的气势且能彰显作者的文化底蕴。

结尾引用。

在作文结尾处引用诗句,既可以总结全文,又可以深化主题。

这些被引用的诗词名句往往可以成为画龙点睛之笔,结构上照应题目,内容上深化主题。

(二)巧妙化用
在写作中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对原句进行改造,这种方法叫化用。

化用诗词名句比直接引用层次更高,它要求我们深刻领悟名句的内涵,化用时要保留原句中的个别关键词语,使人能自然联想到原句。

如“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在别离后梦萦魂牵;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在岁月中永不老去”。

一位移民而来的同学化用余光中和席慕容的《乡愁》,巧妙而贴切地抒发了思念家乡、故土难离之情。

学会积累课本人物素材和名言名句,对写作水平较好的同学来说,可以提升作文的文化品位和艺术境界。

对于知识面较窄、写作水平较差的同学来说,无疑是一种提高写作能力、丰富文章内容的很好的途径。

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作文话题是“读书”,下面是一位同学列出的写作提纲:
题目:书,犹药也
开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读书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人可以不吃饭,但不可以不读书。

主体:分析《伤仲永》中方仲永由天才变众人,《孙权劝学》中的吕蒙由吴下阿蒙到令人刮目相待的原因,突出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结尾:“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命在于运动,知识贵在更新。

热爱读书吧,让书陪伴你一生。

这篇习作很好地体现了对课本教材灵活运用。

题目运用西汉刘向“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的前半句,形象醒目地点明读书的好处。

开头运用培根《谈读书》中的名言,开篇点题,先声夺人,印象鲜明。

主体部分运用人们熟知的课本教材人物对比论证,有力地突出了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结尾引用南宋著名教育家朱熹《观书有感》中的名句总结全文,有力地深化了主题。

这篇习作很好地体现了对课本教材灵活运用。

题目运用西汉刘向“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的前半句,形象醒目地点明读书的好处。

开头运用培根《谈读书》中的名言,开篇点题,先声夺人,印象鲜明。

主体部分运用人们熟知的课本教材人物对比论证,有力地突出了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结尾引用南宋著名教育家朱熹《观书有感》中的名句总结全文,有力地深化了主题。

可见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确实发现;写作时不是没有素材,而是缺少积累。

语文教材皆素材,关键在于学会积累和运用。

恰当的引用课本人物素材、名言名句,在议论类文章中,可以起到突出与升华,以一当十的秒用,使文章说服力更强;在记叙类文章中,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加文章的文化意蕴,为文章平添几分诗情话意,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但无论是哪一种引用,引用的内容都必须与所论证的观点或文章的中心协调一致,并且在行文上自然和谐,融为一体。

切忌为引而引,若不能为主旨、服务、哪怕引用的
语言再华丽,也是画蛇添足,给人以“东施效颦”之嫌,或“牵强附会”之感,这一点一定要提醒学生注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