坝上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与思考
塞罕坝林场林下经济开发利用的调研报告(完整版)

塞罕坝林场林下经济开发利用的调研报告塞罕坝林场林下经济开发利用的调研报告发展林下经济是开发和利用好森林资源中非林木资源的最佳途径。
林下经济,主要是指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发展起来的林下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和森林旅游业,它涵盖林下、林中、林上等产业。
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空间环境条件,以林为主,建立林下种植、养植和森林景观利用相结合的立体林业经营模式,不断提高林地利用率和林业综合经济效益,对转变林业经济增长方式,延伸林业产业链,实现森林经营的良性循环,增强林业自身持续发展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塞罕坝林场具有丰富的林下经济开发资源,做好林下经济的开发与利用工作,对促进塞罕坝又好又快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塞罕坝林下经济资源概况塞罕坝地处内蒙古高原与大兴安岭余脉、阴山余脉交接处,分为坝上内蒙古高原和坝下冀北山地两部分,属于典型的森林-草原交错带自然生态类型,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
据调查统计,本区共有植物618种,隶属于81科、303属,其中,野生花卉380种。
有大型真菌24科79种。
陆生野生动物261种,其中鸟类占绝对优势,共227种,哺乳动物次之,共26种,爬行、两栖动物各4种,有鱼类5科24属32种。
二、塞罕坝适用于林下经济开发利用的非林木资源种类除森林生态旅游外,依据塞罕坝当前实际情况,可用于林下经济开发利用的非林木资源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一)乔灌木 1.常绿乔木主要有华北、兴安、长白落叶松,樟子松,油松,云杉等树种幼苗和容器苗的培育。
2.灌木主要有白桦、五角枫、稠李、花楸、元宝槭、山丁子、红瑞木等。
(二)野生植物类 1. 野生花卉塞罕坝野生花卉十分繁多,有的具有观赏价值,如:野罂粟、虞美人、柳兰、花芥等。
有的具有医药价值,如金莲花、白(赤)芍、升麻、大黄、柴胡、益母草、五味子等。
大部分野生花卉都可能做干切花原料。
干枝梅是坝上特有的观赏花卉。
2. 山野菜主要有以蕨类为主的蕨菜、猴腿等和黄花菜(金针)、蒲公英、大黄(红梗)、苦力芽(升麻)、山韭菜(花)、柳蒿、油麦菜、哈喇海(荨麻)等。
河北县域经济特色化发展的思考

科技含量少 、品牌 知名度低 、产品销路窄 ,
并 且 个 体 私 营 经 济 数 量 少 ,大 户 少 ,企 业 举 步 维 艰 , 生存 困难 。 贫 困化 程 度 较 高 坝 上 六 县 两 区都 是 国 家扶 贫 开 发 重 点 区 域 ,是 国 家 、省 、市 扶 贫攻 坚 主 战 场 。多 年 来 , 家 、省 、 投 国 市
县两 区为半农半牧地 区 ,总面积 2 3 3平 44
方 公 里 ,占全 省 总面 积 的 1 7 , 中有 29 % 其 耕地 50 3 公顷 : 450 主要 种 植 蔬 菜 、 / 麦 、 春J 、 莜麦 、 马 铃 薯 、 亚 麻 、杂 豆 等 ,农 产 品资 源 丰 富 , 深 开 发 潜 力 巨 大 同 时 水 资 源 比 较 丰 富 , 上 水 储 量 大 , 下 水水 位 较 浅 。 地 地
和克什 克腾 旗接壤 ,西部 与陕西大同市相
临 ,属 于 高 原 和 山 地 地 貌 , 海 拔 1 0 0— 5 14 9 0米 , 部 为 曼 甸 , 部 为波 状 起 伏 的 东 西 半 固 定 沙 丘 。 山地 称 为 坝 缘 山 地 ,海 拔 1 1 — 10 08 5 0米 ,属 阴 山 山脉 与 大 兴 安 岭
问 题
暂而 凉爽 ,冬季漫长而寒冷 ,无 霜期 不足
1 0天 , 夜 温 差 较 大 , 利 于农 作 物 养分 0 昼 有 积 累 。没 有 工 业 污 染 ,没 有 “ 废 ”排 放 , 三 空 气 清 新 ,是 我 省 无 公 害 、 无污 染 的绿 色 食 品 基 地 ,也 是 避 暑 纳 凉 、旅 游 度假 的 好
维普资讯
坝上地 区县域 经济发展的劣势
交通 欠发 达 坝 上 地 区地 处 河 北 省 北 部 和 西 北 部 ,北 部 与 内蒙 古 自 治 区 多伦 县
张家口坝上地区风力发电与生态环境

《张家口坝上地区风力发电与生态环境》作者:侯廷阳学院:现代科技学院专业班级:生物技术0904班学号: 2009614130205张家口坝上地区风力发电与生态环境1张家口坝上地区生态环境现况坝上地区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北部,地处我国典型的农牧交错地带,气候高寒干旱、水资源短缺。
由于坝上地区植被覆盖率持续下降,年降水量递减,又多风沙天气,蒸发量比较大,特别是由于工农业生产及生活用水量的持续增加,导致该地区的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再加上不合理的农业结构,使得坝上地区水土流失现象不断加剧,土地沙化现象愈演愈烈。
因此,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减少因气候因素而引发的各种自然灾害,并减少各种人为因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成为改善当地生态环境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2张家口坝上地区施行风力发电的优势2.1地域优势坝上地区地势平坦开阔,且多丘陵、草地或荒地,又远离城市和工矿地区,人口密度小,因此运行成本低,对居民的影响比较小。
大规模地开发风电,不仅可以提高该区域的土地利用效率,而且还可以延伸其产业链条,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当地财政增收。
2.2地区重要性坝上地区地处京津冀与晋冀蒙两大经济圈之间,它不仅是京津地区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水源地,还是联系京、津、晋、冀、蒙的重要交通枢纽。
另外它地处大北京经济圈与环渤海地区的腹地,大力发展风电产业,不仅可以确保首都的能源安全,还可以极大地缓解该地区用电紧张的局面。
可以说坝上地区优越的区位条件,对于首都乃至整个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3资源优势坝上地区地处内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由于海拔较高,因此风力资源丰富。
风电资源可开发区域10 m高度年均风速可达6. 3 m/s,45 m 高度甚至可达7. 6m/s,年均有效风速时间在6 000 h 以上。
很多地方10 m 高度风速最高可达8. 0 m/s,风功率密度最高可达480 W/m2 。
3坝上地区风电开发的环境效益3.1有助于节能减排改善当地生态环境质量风电作为一种清洁能源,相对于火电与核电来讲,它可以有效地减少温室气体以及相关污染物的排放量,从而取得可观的环境效益。
农业人口退出:河北坝上生态经济发展的科学抉择

坝上地理位置重要、生态功能特殊、脱贫任务艰巨,近年来受到社会各界普遍关注。
基于发展生态经济、实现脱贫攻坚历史任务考虑,农业人口退出是一项治本之策。
一、坝上人口和农业发展现状(一)坝上人口主要是农业人口坝上地区处于河北省北部,土地面积2.85万平方公里,占河北省国土面积15.09%,地域广阔。
截至2016年底,坝上人口总量112万,农村人口89万,占总人口79.5%,乡村从业人口49万,占农村人口55.5%,40万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
人口区域分布呈现中部稠密、东部和西部稀疏特征,人口平均密度68人/平方公里,东西两端人口密度较低,中部较高。
总体来看,坝上农村人口多,自然村数量多,村庄小而分散,空心村现象严重。
(二)农业种植结构近半为蔬菜种植张家口坝上地区区域面积1.45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39.84万亩,常用耕地面积514万亩,水浇地面积126.7万亩,人均耕地10亩。
从农业分布看东中部水源较丰,农林业较多,西部水源欠缺,农牧业、种植业较多。
种植业中分旱田作物和水浇田作物,旱田作物主要靠降雨灌溉,包括小麦、莜麦等粮食作物,水浇田作物主要靠地下水灌溉,包括马铃薯、蔬菜、甜菜等经济作物。
2017年,农作物播种面积514.1万亩,蔬菜耕种面积占38.8%,其中小麦60.2万亩,莜麦90.1万亩,马铃薯125.5万亩、蔬菜74.1万亩、甜菜27.9万亩;各类农作物产量424.4万吨,蔬菜产量占77.1%,其中小麦5.2万吨,莜麦9.2万吨,马铃薯34.9万吨,蔬菜292.2万吨,甜菜76.1万吨;主要畜产品肉、蛋、奶产量分别为9.6万吨,1.0万吨、87.2万吨。
(三)种植业是农民重要收入来源蔬菜、马铃薯、甜菜是农民主要收入来源,按2017年行情计算,蔬菜平均单产3835.2公斤/亩,平均价格1元/公斤,亩产值3850.2元,亩种植成本2143.3元,亩纯收入1706.9元;马铃薯平均单产2844.4公斤/亩,平均价格1.2元/公斤,亩产值3398元,亩种植成本2524元,亩纯收入874元;甜菜平均单产3677.6公斤/亩,平均价格0.54元/公斤,亩产值1994.2元,亩种植成本1446.1元,亩纯收入548.1元。
对张家口经济发展的一些思考

对我市经济发展的一些思考沽源县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谷连昌张家口市位于河北省西北部,跨东经113度50分至116度30分,北纬39度30分至42度10分,南北最大距离近300km,东西最大距离228km,总面积36873平方公里。
全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燕山山脉横贯中部,将全市划分为坝上坝下两个自然地理区域。
地形上以山地为主,北接内蒙古自治区,南连保定市,东邻北京市,东北又与承德相连,西与煤都大同接壤。
是河北省西北部的一个军事重镇,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古时曾是蒙汉人民进行“茶马互市”及其他产业活动的重要场所。
是张库大道的起点,又是中国共产党解放的第一座大型城市。
十二五期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
对张家口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目前,宏观经济有利于经济保持平稳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特征利于张市实现后发赶超。
面对机遇和挑战,张家口市应进一步更新观念,强化忧患意识、紧迫意识、力争在“十二五”新一轮发展竞争中抢占制高点,实现新的跨越赶超,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一、张家口现状及优势张家口的地理位置是十分优越的,那么这么优越的地理位置为什么成为制约张家口经济发展的核心因素呢?这都是由张家口的特殊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
1、张家口和北京的错综关系张家口位于北京的上风地带,对北京具有重要的生态保障意义。
在京张合作的问题上,北京对张家口的支持主要是围绕生态建设来展开。
出于局部利益的考虑,北京市对张家口的支持也是有限度的。
从张家口方面来讲,脱贫和生存仍是当前的第一需要,地方和村民对投资大、见效慢的生态建设项目积极性不高,更乐意选择一些见效快、甚至有污染的企业项目。
由于目标不同导致行动不同,京张的这些矛盾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张家口地区的水涵养使得官厅水库与密云水库给北京带来效益。
在保障北京方面,张家口近年来加大了对北京农副产品的供应力度,使张家口蔬菜占到北京蔬菜市场70%左右的份额,保障北京市民吃到安全、质优的新鲜蔬菜。
塞罕坝产业发展现状

塞罕坝产业发展现状塞罕坝是中国北方著名的荒漠化地区,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境内,地势高低起伏,土地贫瘠,长期以来受到严重的荒漠化和沙漠化威胁。
然而,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塞罕坝目前正逐步发展成为一个以林业为主导的综合性产业发展区域。
首先,塞罕坝目前的产业结构已经得到了较好的调整和优化。
在中国的西北地区,大规模的荒漠化和沙漠化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严重的生态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央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重点支持塞罕坝一带的林业发展。
经过多年的努力,塞罕坝已经形成了一片翠绿的森林带,覆盖面积近6000平方公里。
这片森林不仅可以有效地固定沙土,防止风沙侵袭,同时还为当地农民提供了丰富的木材和林下经济资源。
其次,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塞罕坝还积极发展了旅游业。
位于塞罕坝的金海湖景区已经成为了张家口市的著名旅游景点之一。
金海湖是一个人工湖泊,湖边的风景美不胜收,每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游玩。
与此同时,塞罕坝森林公园也是一个备受游客青睐的旅游胜地,被誉为“北方的小九寨沟”。
这些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为塞罕坝带来了经济收益,也为塞罕坝的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再次,塞罕坝还注重发展新兴的畜牧业和农业。
随着森林覆盖面积的增加,塞罕坝的生态环境改善,逐渐适宜发展畜牧业和农业。
目前,塞罕坝已经建成了一批现代化的牧场和农田,种植了各种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并发展了养殖业。
这些畜牧业和农业的发展,不仅为当地农民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还为周边城市提供了丰富的农副产品。
最后,塞罕坝的产业发展还受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等原因,塞罕坝的产业发展面临着一定的困难。
此外,由于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和不合理的政策,塞罕坝的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资源浪费、生产效率低下等。
针对这些问题,相关政府部门正在努力推进产业发展的创新和升级,希望能进一步提高塞罕坝的产业效益和发展水平。
总的来说,塞罕坝的产业发展现状已经向好的方向发展。
对塞罕坝林场大力发展林下资源经济的调查与思考

对塞罕坝林场大力发展林下资源经济的调查与思考塞罕坝林场是中国著名的造林工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之一。
近年来,塞罕坝林场大力发展林下资源经济,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本文将对塞罕坝林场大力发展林下资源经济的调查与思考进行探讨。
一、塞罕坝林场大力发展林下资源经济的情况1. 林下资源的种类塞罕坝林场的林下资源种类繁多,主要包括野生动植物资源、草药资源、蜂蜜资源、木材资源等。
其中,野生动植物资源是最为丰富的,包括野猪、鹿、兔、狐狸等野生动物,以及银杏、核桃、山楂等野生植物。
2. 林下资源的开发利用塞罕坝林场大力发展林下资源经济,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1)建立了林下资源开发利用公司,统一管理林下资源的开发和销售。
(2)加强了林下资源的保护,制定了相关的保护政策和措施,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生态环境。
(3)开展了林下资源的科学研究,提高了林下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
(4)加强了林下资源的宣传推广,提高了林下资源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二、塞罕坝林场大力发展林下资源经济的意义1. 增加了林场的经济收入塞罕坝林场大力发展林下资源经济,不仅丰富了林场的经济来源,还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了居民的收入。
2. 促进了林场的可持续发展塞罕坝林场大力发展林下资源经济,不仅可以增加林场的经济收入,还可以促进林场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加强林下资源的保护和科学开发利用,可以提高林场的生态环境,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促进林场的可持续发展。
3. 丰富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塞罕坝林场大力发展林下资源经济,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生活资源。
居民可以通过采摘野生植物、捕捉野生动物等方式获得林下资源,增加了居民的生活乐趣。
三、塞罕坝林场大力发展林下资源经济的问题与对策1. 林下资源的保护问题塞罕坝林场大力发展林下资源经济,但同时也面临着林下资源保护的问题。
为了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需要加强林下资源的保护,制定相关的保护政策和措施,加强对林下资源的监管和管理。
塞罕坝考察调研报告

塞罕坝考察调研报告塞罕坝位于中国旗下的黑龙江省,是中国最大的人工造林基地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绿化工程。
我在今年的考察调研中有幸去到了塞罕坝,对其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以下是本次考察调研的报告。
一、塞罕坝的背景介绍塞罕坝是中国在上世纪70年代工业化进程中所遭受的生态破坏后,为了保护环境和改善生态而进行的大规模绿化项目。
当时,塞罕坝是一片荒漠化的贫瘠土地,土地退化、水土流失等严重。
为了改变这样的状况,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对塞罕坝进行了大规模的造林绿化。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持续的投入,如今的塞罕坝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成为了一个绿色草原。
二、塞罕坝的造林成果在考察调研中,我们发现塞罕坝目前已经形成了巨大的森林覆盖面积。
数据显示,塞罕坝的森林覆盖率已经超过80%,是中国最大的人工造林基地。
塞罕坝通过引进多种树种,如杨树、油松等,并采取科学管理措施,实现了高效的造林和保护。
这些森林的存在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提高了土壤质量,减少了水土流失,有效地防治了沙尘暴灾害。
三、塞罕坝的经济效益除了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塞罕坝还给当地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森林在提供木材、草原畜牧、旅游业等多个方面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
考察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塞罕坝的森林产业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包括造林、养殖、木材加工等,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
塞罕坝还发展了旅游业,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和感受这片绿色的奇迹。
四、塞罕坝的可持续发展在考察调研中,我们看到塞罕坝并没有满足于现有的成果,而是积极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塞罕坝通过引进新的科技手段,如遥感、无人机等,对森林进行监测和管理。
塞罕坝还将绿色生态发展理念融入当地的教育体系,培养了一大批懂得绿色发展、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的专业人才。
总结:通过本次的考察调研,我们对塞罕坝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塞罕坝作为中国绿化工程的典范,不仅在生态环境改善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还为当地带来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家口坝上地区经济发展现状与思考
坝上作为张家口版图上的一块特殊区域,是全省经济发展最落后的地区,是环京津贫困带中的特困“洼地”。
坝上地区在全市发展全局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坝上经济不振兴,全市发展难加快,坝上地区不富裕,全市小康难实现。
加快坝上地区的发展已经到了突破难点,推进跨越的关键时期。
一、坝上地区基础薄弱,农业难以稳定解决农民的增收问题
坝上四县两区同属农牧交错带,半干旱型草原生态系统,区位相同的特点使坝上各县区经济有较强的相似性和趋同性。
农业历来是四县两区共同的主导产业,特别是春小麦、燕麦、马铃薯、亚麻、杂豆和错季蔬菜是坝上农业的经济主体,一般占农民收入的60%以上。
由于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坝上农业的经济效益受到抑制。
一是灾害频繁,土地产出较低。
历史上坝上是一个多灾的地区,十年九旱,即使遇到一年无灾情,土地产出仍不乐观。
正常年份,农民种植春小麦、燕麦、马铃薯、亚麻、杂豆的亩产值分别为182元、280元、1200元、340元、352元,减去包括籽种、化肥、播种等各项投入成本,亩均产出效益分别为59元、136元、840元、197元、169元。
在产出的效益中,还包括一部分政策性收入。
近年来国家、省、市加大对坝上地区农业的扶持力度,每
亩地产出的效益中,包括农业税减免、粮食直补、综合直补、土地治理、京津风沙源治理、农业项目资金等补贴占到60元以上,如果减去这部分隐性收入,每亩土地的实际产出则更低。
坝上的广种薄收的种植业仅仅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
二是资源贫瘠,产业耗能较大。
调研的数据表明,整个坝上地区地下、地上可供水量仅为1.1亿和0.63亿立方米,水资源严重匮乏。
高耗水的错季蔬菜效益较高,主要种植的蔬菜品种为白菜、芹菜、生菜、窝笋、菜花、甘蓝,亩产出效益分别为1969元、3095元、3615元、2110元、2254元、3455元。
但种植一亩蔬菜年灌溉耗水高达580立方。
近年来蔬菜产业的发展和干旱造成坝上地下水位平均降幅达到1米多,最大降幅近10米,蔬菜产业用水已远远超出坝上水资源的供给能力。
同时种菜使用化肥、农药造成土地板板结、污染,会给坝上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极度的恶化,限制蔬菜产业的发展,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十分紧迫。
三是条件恶劣,发展受到遏制。
坝上的经济发展长期受到各级领导的关注,为提高农业的生产能力,坝上各县区多年来也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特别是在经济效益好,单位面积产出高的耐旱高效作物的引种选育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但坝上地区地处高寒地带,气候寒冷,年均气温只有4摄氏度左右,有效积温严重不足,高效作物难以发展。
坝上地区旅游业的资源不足,夏季无霜期只有三个月,可以维持旅游的时间只有一百天左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冬季旅游近年来得到一定发展,但降雪稀少
势必加大产业成本,旅游业亦不能成为坝上加快发展的出路。
二、提高土地产出率,加快新型工业发展是实现崛起的关键
单位面积的土地能产出多少GDP,多少税收,代表了一个地区的发展水平。
坝上之所以落后,其根本原因在于土地的产出率低。
按各产业的投入产出比分析,坝上地区每亩土地投入1元钱的开发费用,产出约为2.4元左右,整体显现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两高两低”的状态。
提高坝上土地的利用率,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产出是化解坝上经济落后,区域贫困的根本。
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单位面积产出,最根本是使坝上的土地利用从粗放、低效,以农为主转向集约、高效的新型工业转型之路。
以推进工业化为起点,提高土地产出,拉动经济增长的力量是无穷的。
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的8个地级市和浙江的7个地级市,以全国1%的土地、创造了全国21%的GDP。
2006年广州开发区以不到2%的面积,为广州创造了超过八分之一的GDP,工业利润179.92亿元,占全广州市的40%。
2006年天津市开发区1亩土地当年平均实现营业收入277.3万元,工业产值238万元,工业增加值59万元,净利润14万元,上缴税额14万元;每投入1元钱的土地开发费用,约产出30.2元。
大企业资金、技术雄厚,大项目科技含量比较高,有条件高起点实施污染控制。
大企业、大项目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投资大、产值高、产业链条长、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拉动力强。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存量土地蕴含的财富和生产力释放出来,应该
是坝上实现崛起的必然选择,企业、项目的进驻可以发挥坝上的后发优势,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发展先机。
坝上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但有着充足的后备土地,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较少的历史包袱,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基础和条件,经济后发优势明显。
作为僻邻京津,连接冀蒙的交通枢纽,属于京津冀经济圈辐射紧密层的坝上,已经显示出它的区位优势,是摆项目、立项目、承接辐射项目和产业转移的理想空间。
如果有宽松的政策支持,科学的规划引导,坝上地区一定能由贫瘠之坝变为希望之坝、富裕之坝,必将对全市经济的跨越发展产业不可估量的影响。
三、加快坝上地区发展的思考
从保护的角度审视,保护生态环境是培育产业,加快发展不可动摇的前提。
坝上地区地处京津上风上水的位置,生态建设和保护是国家、省的一项重大要求,坝上的生态建设责无旁贷。
从发展的视角审视,近年来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用于坝上地区的环境治理,增加了坝上地区的林草植被覆盖,但坝上生态建设的巨大成本并没有使坝上地区走出落后的窘境,当地群众也未能从依赖生态资源消耗生存的落后产业中解脱出来。
在一定程度上,生态环境成为制约坝上地区发展的敏感词汇,成为当地干部群众思想上突不破的禁区。
在这两种背景下,坝上要在当前激烈的竞争格局中、在发展与保护的统一中后来居上,就必须走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1、统一规划、统一布局。
坝上地区近乎是一张“白纸”,具有较强的经济可塑性,应尽快帮助坝上地区研究、制定新型工业发展规划。
对坝上地区进行统筹研究、统筹规划、统一布局。
立足于打造新型工业高地,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将坝上地区整体规划为新型工业开发区,对产业、区域布局进行完善和分类,帮助坝上引项目。
2、集中力量,加大扶持。
在土地政策上,是否可以考虑推出区域间的政策差别,让其与发达地区形成大幅差价,增加坝上在土地上的吸引力,促进项目的转移,使坝上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将土地审批权下放,给坝上在上项目上更宽松的土地利用政策,赋予坝上地区较大的自主发展权限。
在税收上,是否可以拉开坝上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区域间税收档次,促进项目向坝上地区转移。
在项目上,应该大力支持坝上地区发展科技型、特色型、成长型等“环境友好型”项目和产业,加大政策倾斜力度。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积极加大对坝上地区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比如供水、供电、道路建设上给予重点支持,加快坝上地区产业内和发展能力。
3、发挥优势,培育壮大。
加快坝上的发展,不能重蹈发达地区过去那种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赶超战略”,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先分散后集聚”的老路,而是要走跨越式发展“一步到位”的新路子。
应加大对坝上各县区对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非环境友好型”项目和产业的有效控制,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
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绿色工业化道路,实现坝上地区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