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真实再现_与纪录片的_非虚构_原则_兼评_对现实的创造性性处理_论

合集下载

[纪录片,纪实,特性]纪录片“纪实”特性的重新考察

[纪录片,纪实,特性]纪录片“纪实”特性的重新考察

纪录片“纪实”特性的重新考察早在汉魏六朝时期,人们就用叙述智慧衡量史学实录的思维和才能。

如《三国志魏书》赞扬司马迁记事,不虚美,不隐恶。

刘向、扬雄服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谓之实录。

不虚美,不隐恶,保持中立,不做评价的实录大概就是指最早的纪录。

按照《说文解字》的解释纪:别丝也。

别理丝缕。

段主裁注:丝必有其首,别之是为纪。

众丝皆得其首,是为统,统与纪义互相足也。

梳理丝缕,一个个的理出头绪来。

可以看出,从这个字在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文字形成之初,就有对材料进行整理和组织的含义。

录,在《说文解字》释为金色也。

没有直接接近纪录含义的解释。

但在其他古籍中可以找到与今天意义相吻合的字义源头,记之具也,皆辨其物而奠其录,可以发现录最初也指记载言行事物的册籍,或者指对事物的有选择有辨别的纪录。

纪与录的组合纪录意味着对原始真实材料的整理、选择,并通过将其媒介化加以纪录。

纪实是影视摄影(像)的基本功能,它能够把人们所选择的物质世界的三维空间中的形象及活动过程,基本接近原模原样地保存和复现。

在诸多影视类型中,纪实特性最为典型的当属纪录片。

但是从纪录片诞生之初,到纪录片多元呈现、真实与虚构混杂的当下,关于纪录片纪实特征的理解愈加众说纷纭,难以统一。

由于纪录片流派各自观点的分歧、创作时期的特点各异,要想对纪录片这个概念进行准确地界定,就像给爱或文明下定义一样困难,纪录片的定义经常表现为一种相关性的或是相对而言的解释纪录片的含义体现在它与故事片、实验电影、或先锋派电影的相对性中。

学者张雅欣则提出纪录片不需强行定义,她认为,在整个世界范围内,纪录片的形态和种类繁多,彼此不能说服,难以用公认的准确定义予以概括。

在并未经过足够的科学论证和深思熟虑的理性思考过程时,强行提出某一个定义也只是得出某一个片种的称呼而己。

如果将这个强行得出的定义上升至理论的高度去阐释,对于纪录片的理论建设和实践创作均有弊无益。

对纪录片定义的纠结其实质还是围绕于纪录片的纪实特性,而尝试运用符号学理论对纪录片的纪实特性进行新的论证和探讨,研讨纪录片的形成过程和构成机制,从一个新的视角揭示纪录片的纪实特性,不失为理解纪录片本体特征的一种新的理论途径。

纪录片的真实再现

纪录片的真实再现

浅谈纪录片的真实再现【摘要】真实是纪录片的灵魂,纪录片是真实素材上的艺术表现。

因此优秀的纪录片是用艺术的语言表现真实的故事。

【关键词】纪录片;真实再现;艺术处理纪录片的真实有其特殊而具体的含义,它不是生活中人们普遍认为的完全符合客观事实的,没有一点虚假的事实。

而是相对意义上的真实,在不违背主要的客观真实这一原则上,可以适当进行艺术化的处理,在让观众获悉消息的同时得到艺术美的熏陶。

可见纪录片所表现的荧屏真实与被表现的生活真实存在着一种对应关系。

但是无论什么情况下,都要把握好一点,即真实性是纪录片的本质属性,是纪录片的灵魂。

纪录片是一种非虚构的影视艺术,它通过摄像和摄影手段对于真实环境里、真实时间内,发生在真实人物身上的事件所作的记录报道,并给人一定的审美愉悦的影视作品,真实——是纪录片的根本灵魂。

它要求直接从现实生活中取材,拍摄真人真实,最大限度的排斥虚构。

在这我们首先强调的是它的真实性,在注意这一点是,同时纪录片也是一种影视艺术,需要人发挥一定的主观创造性。

也就是说其真实是一个变量,是创作者主观介入的一个结果。

从哲学上讲,真实是人们对物质存在的界定,从美学意义上讲,真实是一个关于现实的审美感知,于是就有了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说法。

对于记录片的真实,应该是两种情况的恰到好处的结合。

从而要求创作者既要有哲学家洞察深邃的态度又要有艺术的形象思维与创作。

从而最大限度的让客观的生活素材既能传达出真实的历史信息,又要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

纪录片顾名思义就是记录生活中真实发生、真实存在的事情,从而给观众传达信息。

纪录片是了解一个国家、社会和民族文化发展的最好渠道和方式。

把真实的纪录片集纳起来,就是一部人类的文明史,它在历史的考察及人类智慧的延续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纪录片的真实性体现在几个方面?(1)纪录片多采用长镜头、同期声和跟踪拍摄,也就是和事件的发展同期拍摄,强调现在进行时的事件发展的不可预期性,拍摄者、观众以及观众一起期待事件的发展。

情景再现纪录片的真性原则

情景再现纪录片的真性原则
。 , ,

“ ”
,
,

,
,

,

,
,

,
,
,
,

是 否 全 面 客 观 公 正 地 反 映 社 会 现 实 是 否 符合 社 会 发展 的 主 流 状 态 是 否 忠 实 地 记 录 着 社 会 的 方 方面 面 成 为 时 代
, ,


,
,
,
,

,
,
,

‘ ’

,
,
创 作者如 何 体 现
真实 呢? 怀 斯 受等著 名 的纪 录 片专 家 认 为 摄像 机 应 该 像墙 上
“ ”
,
,


,
没的历 史 知 情者 叙述 : 由于 种种 原 因 无 法采 访到 事 件 亲 历 者 时 转 而 采 访 与事件 亲历 者 或新闻事实 关 系 密 切 的 人 也 是 探寻事 件 真相 一 种辅 助 手法 尽 管 这 种侧面 采访 其 新 闻 价值有所 弱
, ,



事件 现场遗垃 : 当 事件 已 成 历 史 斯 人 已 逝 环 境 犹 存 触景 生 情 如临其境 也 是 纪 录 片创 作 中经 常 使 用 的 一 种 手
, , 。 , , , , , 。

’‘

,
’ ‘

,


,

;
}

、 、 、


在杨 柳 岸旁时 一 切 美好 的 激越的 忧 伤 的 场景 已成 过去 只 能 幻 化在 脑 中成 为 抽 象 的 回 忆 而 作为 纪 录 在真 实环 境 真实时 间里 的 真 人 真事 的 电视 纪录片 常 常要 面 对 的正 是 这 种渐 行渐远 的 背影 如何 让 已 逝 往事 为 人 们所记取 如 何 让 背影转过 身来让 观众 看 清 这就 需要 纪 录 片 创 作者 善于 利 用一 切 可 以获取 的资 料 还 事件 以本身面 目 这 是纪 录片创 作 者 的 无 奈 也 是对 纪录 片创 作 者 的挑 战 获取 资料 通 常有 : 以下 几 种途 径 : 电形 资料 主 要 是 电影纪 录 片 电影 史 实 由于 电影 已 有 近 百 年历 史 而 电视 的普 及 才3 0 来年 许多 电影 资料 已成 为 人 们 了 解 过 去时 代 的重要 镜 子 9 9 年 全 国 获奖 作 品 《 历 一 亲 一 国 歌 奏响 》 中 毛 泽 东 主 持政协讨 论 国 歌 的画 面 即是 电影 资料 电视资料 : 今天 的 新闻就 是 明 天 的 历 史 昨 天 的 新闻就 是今 天 的资 料 已播 出的 节 目 都 是 不可再现 的 珍贵 资料 照 片资料 : 照 相 技术运 用 已 有 一 百 多年 之 历 史 相 机 的 普 及 为再 现 珍贵 场 景 提 供 了 可 能 因 此在 纪 录 片中使 用相片 来 再 现场景 已成 为较 为普 遍 的手法 纪 录 片 (新中 国 》中介 绍苏 共 中 央政 治 局 委 员 米 高扬 来 到 西 柏坡 用 的就 是 他 毛 泽 东 合影 的 照 片 文 字资料 : 包 括事 件 发生 时 报 纸 杂 志 书 籍 所 有 载 的 相 关 资料 这 些 资 料对佐 证 事件 发 生 时 的 情景 及 影 响 可 以 起 到 十 分 重要 的作 用 . * 资料 : 录音 技 术 由于 简单 方便 早 已 被 广为采 用 包 括广播采 访 会议 录 音 等 在 画 面 资 料缺 乏 的情 况 下 录 音 资 料对 还 原 现 场 同样 能 起 到 不 可 替代 的作 用 纪 录 片 《 新 中国 》 中 追 述旧 民主 主 义 革 命时 就 用 了 一 段 孙 中 山 先 生 阐 述 三 民主 义 的 录 音 斯 人 已 逝 声 音犹 存 仍 使 观众如 临 其境 亲历 者 回忆 : 事 件 已成 历 史 我们 能面 对 的 只 是 它 的背

看见真实,记述时代——非虚构的长盛与变奏

看见真实,记述时代——非虚构的长盛与变奏

2020/5地将想象的传奇性凌驾于生活内在的合理“戏剧性”之上,反而更能通过生存本身的矛盾和悖论令人们产生共鸣,实现文本与普遍读者的“视域融合”。

由此可以说,基于人物形象的“复调性”和写作秉持的客观历史态度,又同时把握生存的波折与流变,不丧失情节的转折,是非虚构写作具备理解和接受广泛性的基础,也构成其作为一种具有公共意识的写作方式能够长盛不衰的重要依据。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看见真实,记述时代—非虚构的长盛与变奏◎邱 田在世界文学的语境下谈到非虚构写作,人们首先会想到卡波特的《冷血》,想到S.A.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切尔诺贝利的悲鸣》。

在中国文学的语境下谈到非虚构写作,人们会联想到早年间的报告文学,也会想到近年来一系列关于乡土和社会的纪实书写:前者例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和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后者则包括梁鸿的《中国在梁庄》、李娟的《羊道·春牧场》、刘亮程的《飞机配件门市部》,以及近年在网络走红的《我是范雨素》《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近年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么》等等。

非虚构写作、非虚构文学、非虚构小说,一系列概念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但若要逐一厘清似乎又不太容易,再加上中西语境的交错与影响,时代风气的变化或演进,非虚构的边界似乎越来越难以界定,其内涵也愈发丰富。

具体来说,非虚构写作的范畴大于非虚构文学,前者包含一切具有真实性而非虚构性(即Non-fiction)的写作,后者则需在真实之外同时符合文学标准。

非虚构文学的范畴又大于非虚构小说,因为文学的类别不止于小说,还包含诗歌、散文、戏剧等多种文体。

非虚构小说的概念更像是一个伪命题。

小说本身即隐含想象与虚构,如何做到非虚构?因而这种命名本身即隐含着巨大的内在张力。

世界性的非虚构写作以1966年《冷血》的问世为起点,以2015年白俄罗斯女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为高点,其发展脉络一致而明晰,纪实性、调查性和文学性构成其基本底色。

现实的重构纪录片与非虚构写作类比

现实的重构纪录片与非虚构写作类比

声屏世界2021/8与易碎性对抗非虚构写作(nonfiction ),兴起于半个多世纪前的美国,一说以《冷血》为开山鼻祖。

非虚构写作发展至今成为一种写作门类,是一种介于报告文学与小说之间的写作方式。

非虚构写作不仅仅基于真实的“题材”写作,更建立在大量真实“素材”的基础上。

如《冷血》的作者卡波特在1959年看到一则新闻之后,花了6年时间采访记录了6000多页的笔记,以“非虚构”的手法再现了堪萨斯州一宗轰动全美的灭门凶杀案,而后连载于1965年的《纽约客》,当时《冷血》冠以“非小说文学”的副标题,这种写作方法当时甚至被称为“当代文学的巅峰”。

时至今日,作品出版已超过半个世纪的时间,读者仍能通过阅读《冷血》这部非虚构作品,体验到一种身临其境同时与作品中的主人公“共情”的阅读感受。

这种感受是超越时空的,与新闻的“易碎性”相比,具有对抗时间的特性。

纪录片作为一种有档案性质(documentary )的影像艺术,无论是媒体纪录片还是艺术纪录片,都具有素材纪实、以真实感打动观众的特性。

在纪录片与非虚构写作之间,两者有相似的纪实性,这也是其以档案功能对抗时间、再现历史的原因。

有些纪录片甚至时间跨度巨大,如迈克尔·艾普特拍摄了纪录片《人生七年》(《7up 》),选择了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14个孩子的生活进行记录,而后每隔七年爱普特会重新访问这些孩子,到目前为止已经跨越56年,每7年一集,在ITV 和BBC 播出,至2019年以《63up 》完结。

在这项跨越时间的记录中,纪录片呈现的已经不仅仅是“跨越社会阶层”的话题,而是英国社会半个世纪以来社会生活的写照。

比如,英国经历的经济危机削减救济金发放对Jakie 的影响,Tony 对2006年经济危机的“预言”等,都与时代息息相关,这些构成为影片赋予“时代切片”的意味。

2005年英国第四台将该系列纳入最伟大的50部纪录片名单中。

纪录片和非虚构写作中的优秀作品都具有时代的印记,是一种特殊的历史档案,具有拒绝“易碎性”、对抗时间的特点。

论纪录片中真实与虚构的分解合一

论纪录片中真实与虚构的分解合一

论纪录片中真实与虚构的分解合一摘要:关于“纪录片”的真实性问题探讨,一直以来都是相关纪录片学者和专家探讨的重点。

这个问题不是简单地来自于“纪录片”这个名称名片的翻译问题,从媒介技术和艺术处理以及思想呈现等方面都影响着纪录片的真实性。

我国著名学者王志敏老师曾经在《现代电影美学体系》中说道:“电视剧的表演也是‘当场发生的’,也是‘一件真实的事情’,所以也是纪录。

问题在于,表演本身是‘虚拟的’。

……在这个意义上,除了动画电影,一切电影都是纪录电影。

或者更绝对的说,包括动画电影在内的一切电影都是纪录电影。

”引发笔者思考的是——首先笔者是赞同这种观点的——我们可否这样来思考,“表演场景”的真实是一部分,而经过摄录和后期所呈现出来的真实个体镜头所合一的,也是虚构的整体。

从影像本体上来看,自从“真实电影”的出现,例如解说词的出现,这种原本的真实也已经大大的分解了。

暨存在了,类似于解说词的声音和画面是否都具可靠的真实性和匹配的真实等问题。

本文主要试图从纪录片的真实性探讨着手,论证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纪录片的呈现,其本不是完整的真实、也非完整的虚构,而是对于真实与虚构的合一,其前提是选择性分解。

关键词:纪录片;真实;虚构;分解;合一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035(2013)05-0000-02毋庸置疑,“纪录片”这一影像形态是世界电影史上的初始影像呈现的形态。

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第一次将《工厂大门》和《火车进站》放给大家的时候,让人们倍感兴奋的应该不是那一扇“大门”和那一列“火车”,而是以往真实呈现事物的静态照片能够活动了,那一面墙上的布可以把不同时空的事物真实的“搬”过来,仿佛是打开了一扇可以看见不同时空的窗子,令人不可思议。

这一“搬”,出现了新的发展,有的人将过去时的空间事件搬了过来,如《北方的纳鲁克》;有的把将来时的空间搬了过来,如《月球旅行记》;也有人对现在进行时的空间纪录直播,如新闻采访等。

《2024年伪纪录片三论_源起、形态和真实性》范文

《2024年伪纪录片三论_源起、形态和真实性》范文

《伪纪录片三论_源起、形态和真实性》篇一伪纪录片三论_源起、形态和真实性伪纪录片三论:源起、形态与真实性一、源起伪纪录片,作为现代影视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以其真实、深入的探索手法吸引着无数观众。

它的源起可以追溯到早期的纪录片创作,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影视制作技术的进步,伪纪录片逐渐崭露头角。

起初,伪纪录片的创作灵感主要来源于纪录片对真实事件的记录和再现。

创作者们试图在保留纪录片真实性的同时,引入电影叙事技巧和视觉特效,以此营造更加生动的视觉效果和紧张的氛围。

于是,伪纪录片这种新型的影视形式应运而生。

它打破了传统纪录片的线性叙事模式,将故事情节与现实场景紧密结合,使得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产生更强的代入感。

二、形态伪纪录片的形态多样,主要包括模拟式、观察式和互动式等。

模拟式伪纪录片以模拟真实事件或场景为主要特点,通过演员的表演和现场拍摄,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种形式的伪纪录片往往注重情节的紧张感和悬念感,使得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产生强烈的紧张感和好奇心。

观察式伪纪录片则更注重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记录。

创作者们通过隐蔽拍摄、跟拍等方式,捕捉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以此展现出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这种形式的伪纪录片往往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使得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共鸣。

互动式伪纪录片则是一种较为新颖的形式。

观众可以通过特定的设备或平台参与影片的拍摄和制作过程,与影片中的角色进行互动,甚至影响影片的走向和结局。

这种形式的伪纪录片使得观众不再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成为影片创作的参与者。

三、真实性关于伪纪录片的真实性,一直是观众和影视评论家关注的焦点。

一方面,伪纪录片通过真实场景的拍摄、现实人物的采访等方式,营造出一种真实的氛围,使得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另一方面,由于影视制作技术的运用和演员的表演,使得伪纪录片在情节和叙事上具有一定的虚构性。

因此,伪纪录片的真实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它既包含了真实事件和人物的记录,也包含了影视制作技术的运用和虚构情节的设定。

纪录片虚构与搬演、再现关系辨析

纪录片虚构与搬演、再现关系辨析

纪录⽚虚构与搬演、再现关系辨析2019-05-19当纪录⽚运⽤搬演、再现还原历史史实时,由于不是直接拍摄的历史影像,往往被⼈们简单地称作“虚构”。

正如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研究员单万⾥在《纪录与虚构》中指出的,“出于形象化的需要,纪录⽚在表现过去发⽣的事情时往往需要采⽤‘搬演’的⼿法,这也许就是通常所说的‘虚构’的含义”。

①中国传媒⼤学副教授刘洁在《纪录⽚的虚构——⼀种影像的表意》中曾这样对虚构进⾏界定:“狭义地说,纪录⽚的虚构就是在纪录⽚的创作中,创作主体在‘事实核⼼’的基础上,借助有声画形象的影像进⾏搬演、再现与建构,来超越历史时间、现实时空、⽂化差异、意识形态、认知表达、⼼理情绪等存在的界限,所进⾏的⼀种主观性的创造性重构。

”②很明显,她也把在“事实核⼼”基础上的搬演、再现认定为“虚构”。

《现代汉语词典》对“虚构”的解释是“凭想象造出来”,也就是说虚构的东西是没有客观事实依据的。

但是⽴⾜事实核⼼的“搬演”、“再现”,是对事实的⼀种还原⽅式和⼿段,并没有凭想象造出不存在的事实,不应该被纳⼊“虚构”体系。

“搬演”、“再现”等纪录⽅式,准确地讲是“情境再现”或者“真实再现”,不能叫做“虚构”。

其实单万⾥也看到了将“搬演、再现”称为“虚构”会引起混乱,“我们通常⽤‘虚构’这个汉语词汇来翻译英⽂fiction……通常情况下,我将这些词统统译为‘搬演’,之所以采取这种简单的做法,不是因为汉语的词汇不够丰富,⽽是不想使读者(包括我⾃⼰)陷⼊语⾔的圈套,不想引起更⼤的混乱”。

③“《中华⽂明》的作者虽然有时⽤‘虚构’⼀词来概括⾃⼰的表现⼿段,然⽽,或许是由于担⼼⼈们对这个词持有偏见,所以有时更喜欢⽤‘真实再现’⼀词取⽽代之”。

④“再现”没有虚构事实1.不虚构事实核⼼保证了纪录⽚的事实真实纪录⽚要反映的“事实核⼼”不能虚构,是纪录⽚界长期以来坚守的底线;纪录⽚创作的⼤量实践表明,相关纪录⽚运⽤情景再现的部分,在历史上是确有其⼈、确有其事,也就说纪录⽚所要还原的“事实核⼼”是真实的,⽽搬演、再现、补拍等只是还原事实的⼿段⽽已,所以并没有违背纪录⽚真实性的本质特征,从⽽也能为受众所接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真实再现0与纪录片的/非虚构0原则)))兼评/对现实的创造性性处理0论u魏珑纪录片之于现实社会和历史从来都有两条/线0:非虚构的/底线0和真实再现的/渐近线0。

换而言之:纪实并不等同于真实,真实是一种风格化的影像和思维品格,非虚构才是纪录片的基本创作原则。

/纪录片是直接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图像和音响素材,通过非虚构的艺术表现手法,真实地表现客观事物以及作者对这一事物认识的纪实性电视节目。

0¹/非虚构0的艺术表现手法是否能够/真实0表现客观事物?这是值得商榷的。

本文所说的/真实再现0并不是泛指纪录片与记录对象的关系,而是特指在纪录片和新闻中普遍使用的一种叙事方法和策略:事件发生时,没有留下任何的影像以及音响资料,事后根据创作的需要,采用补拍、摆拍、扮演等的方式把当时发生的东西模拟重现出来。

这种被伊文思称作/重拾现场0和/复原补拍0的方式已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非虚构的纪实节目中,如中央电视台的5讲述6、5今日说法6、5人与自然6、5记忆6等节目中都采用了/真实再现0的手法。

尽管如此,目前学界和业界对/真实再现0在纪录片创作中的合理性分歧较大,这其中的核心问题就是/真实再现0是否有违/非虚构0原则?而这一争论再度引起我们对格里尔逊所言/纪录片是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

0º这被认为是纪录片的经典定义不同理解和阐释。

一1926年,约翰#格里尔逊看了罗伯特#弗拉哈迪拍摄的记录南太平洋岛国土著人生活的5摩阿纳6之后,在纽约5太阳报6上撰文对/纪录片0这个词作了明确的界定。

纪录片是/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the creative treatment of actu-ality)0。

之后格里尔逊又有所补充和发挥认为纪录片就是从日常生活中拍出一部戏剧来,从一个问题中写出一首诗来;纪录片是发生在家门口的戏剧,是讲坛。

在他的这种思想指导下,英国纪录电影运动中的许多影片都带有人工/打造0的痕迹。

比如弗拉哈迪(Rober Flaherty)的被公认为是世界纪录片开山之作的5北方的纳努克6(1922年)一片中,许多情景也采用了真实再现;而英国纪录片运动骨干哈里#瓦特和巴锡尔#瑞特拍摄5夜邮6,实际拍摄过程是把火车拉到一个摄影棚里,让邮差到车厢里去,经过打灯布光之后才进行拍摄。

为了制造整个事态像是真的发生在火车里一样,就在车厢底下装上弹簧,使车厢晃动,演员经过排练后进行拍摄。

我们很容易在纪录片的祖师爷格里尔逊那儿找到真实再现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真实再现也许就是/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0的一种形式。

但是如果认真系统研究格里尔逊,我们发现这位早年留学美国、研究大众传播科学的英国人其关于纪录片的认识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

如果说,格里尔逊在20世纪20年代对于纪录片的概念还不那么成熟的话,到了30年代,他的认识就明确多了。

1932年,约翰#格里尔逊对当时的英国纪录片运动提出的纲领是这样的:/第一条原则:(1)我们相信,纪录电影就其所触及的、所观察的以及选自生活自身的容量,足以开发成一种新的和极端重要的形式。

摄影棚电影极大程度上不顾及在真实世界之上揭开银幕的可能性。

他们拍摄扮演的故事,并以人工布景为背景。

纪录片将拍摄活生生的场景和活生生的故事。

(2)我们相信,原生的(或土著的)角色,和原生的(或土著的)场景能比较好地引导屏幕解释现实世界。

它们给电影提供巨大的素材的宝藏,它们使每幅影像的力量陡增百万倍,他们促使对于真实世界正在发生的事件的说明比摄影棚里施作魔术和依靠机械重演更有力量,更丰富和令人惊讶。

(3)我们相信,从这样自然状态下获取的素材和故事,可以比扮演的东西更好(在哲学认知上更加真实)。

自发的自然产生的姿态在银幕上有一种特别的效果。

0»在这里格里尔逊强调了纪录片与故事片的最大分野在于是否虚构,而非虚构的标准是/自然素材的使用0。

由此我们可以对所谓的/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0作这样理解:指作为艺术作品必然包含的创作主体对所反映的现实世界的社会倾向以及审美取向,以及为达到这个目的所运用的各种技巧、手段。

这里包括真实再现,在我们看来真实再现并不真实但是绝非虚构。

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个问题有必要讨论真实和非虚构的关系。

二虚构的当然是不真实的,但是非虚构就未必等同于真实。

非虚构可以使观众产生真实感,但是这与真实并不是一回事。

美国纪录片大师怀斯曼曾感叹/记录现实不等于表现真实,捕捉事物的现象不等于揭示本质。

捕获到局部真实不等于抓住了主体真实。

0¼来稿摘登魏珑:/真实再现0与纪录片的/非虚构0原则120期(总第135)既然非虚构的标准是/自然素材的使用0,那么纪录片的创作者自然拥有自主使用自然素材的权利。

与其他所有电视片和电视节目一样,电视纪录片也是创作者根据某一政治意识形态、影视市场、艺术驱动和审美需要而进行编辑、组合,以达到特定的社会和艺术目的的电视艺术作品。

以上三种需要大体决定了创作者在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的主观导向性。

创作人员受主观内在和客观外在条件的制约,无法按照生活内在的流程去展现生活,即便是纯客观的纪实性作品,如5北京的风很大6等纪录片也无法掩饰创作人员的主观意图。

纪实片反映的并不全是生活本身,而是经过创作者积极整合之后的真实。

荷兰的纪录片先锋伊文思把自然素材比作/石料0而把纪录片创作者比作/雕刻家0,/实际上这也跟石料对于一个建筑家或雕塑家一样,石料本身并没有艺术价值,经过建筑家和雕塑家的加工,才成为艺术品。

同样生活也只是素材,而不是艺术品本身。

艺术开始于对素材的选择,现实生活需要经过选择、剪裁,才能形成一部具有艺术价值的影片0½伊文思认为这其中最具创造性的应该是剪辑工作。

纪录片剪辑有不同高度:第一个标准,是简单的视觉上的剪辑。

/动作与动作之间转换的流畅性,镜头与镜头衔接上的适当规律性,往往使观众看不出这一段里场景不同的镜头的确切数目0(我们可以把它简括为/剪辑的生理因素0);第二个标准,达到超过生理效应的心理因素)))在观众中唤起情感;第三个标准(更高一级),把电影摄制者感情上的目的上升到表达一个观点,一个人、社会和政治的观点。

第三个标准/主要目的是加深真实事物间的关系)))揭示表面现象的实质0。

¾伊文思从纪录电影的创作体验出发,讲述了/画面)情感)思想0的公式,它不仅适用于纪录电影,也适用于一切影像的,造型的艺术。

三真实再现在纪录片中的合法性却备受质疑,究其原因在于很多人认为,真实再现不同于剪辑,它有悖于非虚构原则。

/纪录片不是故事片,也不应混同于故事片。

但是,纪录片可以而且应该采取一切虚构手段与策略以达到真实。

0¿真实再现不就是一种虚构的手段和策略吗?无论采用重拍、扮演或者运用相关镜头再现,真实再现必须基于一个基本原则:这曾经是个事实!决不允许捏造篡改事实,否则就是丑闻,而这是纪录片创作者的职业道德问题与创作手法无关。

也正是因为如此,真实再现不仅在纪实类节目中频繁使用,同时还在视客观公正为生命的电视新闻节目中出现。

我们之所以说真实再现同样能体现纪录片的非虚构原则还在于这样两点认识:(一)真实再现是历史影像化的渐近线客观地说,/真实再现0之所以能在纪录片中找到生存土壤,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原始影像资料的匮乏。

在历史文化类题材的纪录片中,在追溯回眸类的纪录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5失落的文明6。

编导遇到的问题是除仅有的图片资料、拍摄的一些实景资料之外,声音资料、影像资料为零。

在编导们的面前,或者只有历史给我们留下的一个个口口相传的传说;或者只有祖先留下的一篇篇无影无声的文字;或者只有那些亲历者、知情者一段段生动难忘的回忆。

如果想把这些美妙的传说、震撼的故事、难忘的回忆呈现在观众面前,/真实再现0便成了一种很好的表现手法。

而同样重要的还在于,对电影电视而言只有运用真实再现手法才有可能以影像的方式接近被时间封存的真实存在。

(二)真实再现的现场成就了观众的真实感对观众来说真实是一种感觉,他们渴望从画面中获得真实的震撼、真实的美感。

一位电影专家说:/真实的定义是多重的,你可以从故事片看到事实,但纪录片却有一个与现实关系更为紧密的联系。

0另一位英国纪录片制作人说:/人们发现现代科技的发展让人们失去了与真实的交流,于是人们希望从纪录片中找回真实的交流,并从中去发现自己不能看到的、不能感受到的真实。

0而在创作中,编导们会发现观众们所渴望得到的真实感,往往在创作者面前只是一种/不在场0的遗憾,这种遗憾对于一些新闻类纪录片的影响是尤为明显的。

为了弥补这种遗憾,便有了/真实再现0手法在新闻类纪录片中被广为使用的现象。

从根本上说非虚构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让观众获得真实感,真实再现很好地实现了。

对于真实再现问题,我们认为非常有必要重提伊文思的一段话:/扮演是一件非常脆弱的武器0,纪录片创作对于再现和扮演应该谨慎不可滥用,不到万不得已一定不要使用,用也要讲求一定的技巧,有一些原则性的尺度一定要把握好:11不可/舍本求末0,以真实再现取代原生态过程记录。

原生态的影像永远是纪录片创作的主源,它们是纪录片中最有含金量、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元素。

而/真实再现0只是纪录片创作中起弥补作用、起辅助作用的一个表现手法。

在同一部作中,扮演、重构部分的比例一般不能超过纪实的部分,历史题材的纪录片要充分发挥文物、文献,遗址、实物的阐释、佐证作用,扮演、重构只能在借助形象手段来作模拟、借代式的说明方面起作用。

21真实再现应当本着/宜虚不宜实0的原则。

例如,采用/局部蒙太奇0(或曰/细部蒙太奇0,运用主体的局部形象组合来引发观众蒙太奇联想的手法);/反映法0(以影子采反映主体,或从物上去追踪主体的活动踪迹,以达到/如影随身0,/睹物思人0的效果);/模拟法0(借用某些道具、实物模型演示)以及模拟的或数字动画技术来传达。

31不可真假相交,误导、欺骗观众的视听。

对于扮演、重演的部分必须用字幕、解说词公开说明本段是/再现0、/情景重现0、/故事片资料0等等。

这样做更显出作品的严肃性。

魏珑:/真实再现0与纪录片的/非虚构0原则来稿摘登现代传播双月刊2005年第4期(总第135期)121在今天的世界,纪录片更应当关注现实世界人类之间如何实现跨文化的理解和交流。

对于本民族来说,纪录片要做到与时俱进,用今天的事情,来鼓舞今天的人民,同时,也为将来留下可靠的、珍贵的历史资料。

对当代受众来讲,很多优秀的电视纪录片截取了现实生活的一个完整局部,可资借鉴和共鸣;对未来受众来讲,很多优秀的电视纪录片记录了一段历史,而这种记录将表象的真实和本质的、历史的真实,很恰当地融为一体。

注释:¹5中国应用电视学6,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24页。

º参见法国让#路普#巴塞克主编:5电影词典6中的/纪录电影0条目»引译自5纪实主义和电影6英语原版,克里斯托弗#威廉姆斯编著,英国电影学院电影研究读本,1995年9月第3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