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史】茶馆

合集下载

《茶馆(节选)》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茶馆(节选)》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冷眼看茶馆,热血念家国--《茶馆》中的家国事教材分析《茶馆》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

隶属于学习任务群 10: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

本单元所选的都是现代当文学中的优秀作品,有小说、诗歌、散文、话剧,涵盖了新文学的主要体裁,体现了现当代文学创作的多方面成就。

《茶馆》是近代中国衰败的缩影,以老北京裕泰茶馆为舞台,用茶馆里的各色人物个人生活的变化,来展示清末到民初半个多世纪中国社会的沧桑变化。

《茶馆》是借小人物的哀乐和命运构筑的宏大历史浪潮,写出了旧时代的社会风貌,写出了老舍身为没落旗人和老北京人的焦虑和纠结,也引出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对历史和人性的反思,堪称当代话剧的典范。

全剧分为三幕,分别截取了旧中国三个时代的横断面,描绘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黑暗社会现状。

课文选取的是第一幕,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

裕泰茶馆生意兴隆,三教九流,各色人物云集于此。

执教者讲授的是第二幕,军阀混战时期,茶馆生意艰难,尽管王利发苦心改良,但也只能惨淡经营。

教学目标:1.了解当代戏剧的特点,梳理治剧情节2. 理清人物关系,看透矛盾本质3. 增强家国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教学重难点:1.理解作品的艺术结构特点及特殊的矛盾冲突。

2.把握节选部分众多人物的形象特点,品味语言的个性化及幽默风格。

3.了解《茶馆》的思想艺术成就,激发戏剧欣赏的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对家国观念的理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冶其国者,生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生诚其意:欲诚其意者,生致其知;致知在松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历代有志者的人生秩序。

从现代社会学的角度看,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而人又是组成家庭的最基本元素.只有社会中每一个独立个体在自身整体系质方面有了全面的提高才有可能维系家庭的内部稳定,最终也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保证国家综合实力的进一步提高。

《茶馆》中的历史因缘与个人人生

《茶馆》中的历史因缘与个人人生

时代变迁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01
社会变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社会的变革,剧中人物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一些人物抓住机遇
,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而另一些人物则因无法适应变革而走向衰落。
02 03
传统观念与现代思想的冲突
剧中人物在传统观念与现代思想之间挣扎,他们的行为和选择反映了这 种冲突。一些人物坚守传统观念,而另一些人物则接受现代思想,追求 自由和民主。
CHAPTER 02
《茶馆》中的历史因缘
清朝末年至民国时期社会背景
社会动荡不安
清朝末年,政治腐败、经济衰退、民生凋敝,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为剧中人物的生活和命运奠定了基调。
西方文化的冲击
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传统观念受到挑战,新旧思想交锋激烈,剧 中人物的思想和行为也受到影响。
革命与变革
民国时期,革命和变革成为时代主题,剧中人物的生活和命运也随 之发生变化,反映了时代变迁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性格特点
王利发具有典型的传统商人性格, 精明能干、善于经营,同时也具有 浓厚的家族观念和传统道德观念。
命运转折
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王 利发的商业帝国逐渐衰落。他在挣 扎中试图寻求新的出路,但最终无 法逃脱命运的安排。
常四爷:正直之士的无奈与抗争
正直品格
常四爷是《茶馆》中的另一位重要人物,他为人正直、善良,具有 强烈的正义感和民族自尊心。
社会影响
作品通过茶馆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场所,展现了社会各阶层人物的生活状态和命运变迁, 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冲突。作品所揭示的社会问题和人性困境,对于当代社会依 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跨文化交流
《茶馆》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在世界范围内演出和传播,成为中国话剧走向世界的代表 作之一。作品所展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为世界文化多样性做出了重要贡献。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8-《茶馆(节选)》课件(共61张PPT)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8-《茶馆(节选)》课件(共61张PPT)

松二爷,常四爷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打手二德子、吃洋饭的恶霸马五爷、西太
官僚资本主义势力及其奴才 后的宠奴庞太监、特务宋恩子、吴祥子。
社会渣滓
江湖骗子唐铁嘴、人口贩子刘麻子、 流氓黄胖子
活动二:
《茶馆》中先后登场的有名有姓的人物有七十多个, 他们各有自己的经历,各有自己的故事,汇成一个总的故 事,就是那个时代的故事。
茶馆 老舍
导入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有这样一部作品,它被 曹禺评为“中国话剧史上的瑰宝;第一幕是古今 中外剧作中罕见的第一幕。”而王蒙更是肯定其 为“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1 最好的作品。”它就 是《茶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裕泰茶馆, 由一方小小的茶馆,来领略一幅庞大的历史画卷。

走进老舍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

《茶馆》简介
题目解说:
“茶馆”,卖茶水的铺子, 设有座位,供顾客喝茶,是三教九 流的聚会处,可容纳各色人物。
文中,“茶馆”指王利发在北 京开的“裕泰茶馆”,既是人物 活动的主要场所,又是展示社会 面貌的窗口。
《茶馆》结构上分三幕,以老北 京一家叫裕泰的大茶馆的兴衰变迁 为背景,展示了从清末到北洋军阀 时期再到抗战胜利以后的近50年间, 北京的社会风貌和各阶层的不同人 物的生活变迁。每一幕写一个时代, 北京各阶层的三教九流人物,出入 于这家大茶馆,全剧展示出来的是 一幅幅气势庞大的历史画卷,形象 地说明了旧中国的必然灭亡和新中 国必然诞生。
老舍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 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1966年8月 24日,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恶毒的 攻击和迫害,老舍被逼无奈之下含冤自沉 于北京太平湖。 2017年9月,中国现代 文学长篇小说经典《四世同堂》由东方出 版中心出版上市。这是该作自发表以来第 一次以完整版形式出版 。1978年,老舍 得到平反,恢复“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 墓碑上刻写着老舍的一句话:“文艺界尽 责的小卒,睡在这里。”

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茶馆》

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茶馆》
3.剧本:台词(包括对话、独白、旁白和唱词)
舞台指示(包括人物形象特征、心理活动、情感变化和场 景、气氛的描写,时间、地点、人物上下场和动作的说明,对灯光、 布景、效果等艺术处理的要求等)
4.幕:是戏剧作品和演出中的段落。按剧情发展的时间、地点和事件 的变化、转换而划分。
5.潜台词:角色台词的内在实质。包括说话的目的、言外之意和未尽 之言等,演员虽未说出,但观众可以意会。
《茶馆》剧情(三)
第三幕写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这时的裕泰茶馆更加破败,只 有“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多,字也写得更大。康妈妈正在商量去西山找康大 力,由小刘麻子介绍来当女招待的小丁宝,也走进茶馆与老掌柜攀谈。小刘麻子 向小唐铁嘴炫耀着他那一套拐骗妇女的缺德计划,被国民党党部雇用的打手小二 德子跑到茶馆来抓人,庞四奶奶则来恐吓王利发,让他交出康顺子。包办满汉全 席的有名厨师被迫到监狱去蒸窝窝头,出名的评书艺人一次挣不上三个杂合面饼 子钱,常四爷的生活更加艰苦,秦仲义的工厂被抢走,王利发的茶馆也将被人霸 占。这时,常四爷、秦仲义相继来到茶馆,找阔别多年的老掌柜谈心。他们互诉 不幸,含着眼泪为自己撒起了纸钱。这时,茶馆里的灯光渐渐暗下去了,而大街 上的阳光却渐渐明亮起来。
秦仲义——裕泰茶馆的房东,主张维新的民族资本家
胸怀实业救国理想:开玩笑说要收回房子办实业,他梦想通过办大 工厂搞民族工业来救国,胸怀理想,要做大事,最后却没有逃脱 破产的厄运。这个形象反映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民族资本家的 命运,同时也证明办实业拯救不了中国灭亡的命运。
2.这些事件,反映了当时社会怎样的矛盾冲突?
常四爷出直言、二德子抖威风 庞总管买妻、康六卖女 刘麻子兜售洋表、常四爷深表忧虑 达官贵人争鸽子、82岁老人卖货 秦仲义作势涨房租、王利发恭顺笑应酬 常四爷怜悯乡妇母女、秦仲义大谈实业救国 秦仲义舌战庞太监、众茶客纷议谭嗣同 特务宋恩子、吴祥子和常四爷的冲突

《茶馆》优秀课件

《茶馆》优秀课件

剧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 他们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剧中的冲突是如何展开 的?这些冲突对剧情的 发展有何作用?
04
你认为《茶馆》中的哪 些情节或细节最具表现 力?为什么?
分享个人阅读心得或观后感
01
02
03
04
阅读《茶馆》后,你对剧中的 人物和情节有何感想?
你认为《茶馆》所揭示的社会 问题在当今社会是否仍然存在?
对封建社会批判和反思
1 2
揭示封建社会的黑暗面 通过描绘茶馆中各色人等的命运,展现了封建社 会的残酷、不公和落后。
批判封建伦理道德 对封建伦理道德进行深刻批判,揭露了其虚伪和 反动本质。
3
反思封建制度
通过对封建制度的反思,揭示了其必然灭亡的历 史命运。
呼唤民族觉醒和改革精神
激发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功在京剧《茶馆》中虽不占主导地位,但也为剧情增色不少。
老舍其他代表作品简介
《骆驼祥子》
以旧北京为背景,通过人力车夫祥子的悲惨遭遇,揭示了旧社会的 黑暗和劳动人民的苦难。
《四世同堂》
以抗战时期的北平为背景,描写了一个普通家庭在战争中的悲欢离 合,展现了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的坚韧和勇气。
《龙须沟》
以北京龙须沟地区的人民生活为题材,通过对底层人民生活的描绘, 反映了旧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
中国现代话剧发展历程概述
起源与早期发展
中国现代话剧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文明戏”,受西方戏剧影响而产生。早期话剧多 模仿西方戏剧形式和内容,缺乏独立性和创新性。
现实主义话剧的兴起
20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社会矛盾的加剧和民族危机的深重,现实主义话剧逐渐兴起。 这类话剧以揭示社会矛盾、反映人民疾苦为己任,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战斗性。

《茶馆》的经典化——以中国当代文学史编撰为中心

《茶馆》的经典化——以中国当代文学史编撰为中心

迅速萎缩、 消退 , 戏剧之‘ 人学 ’ 的内容被抽空, ‘ 阶级斗
争’ 、 ‘ 不 断 革命 ’ 、 ‘ 反修 防修 ’ 的 主观 专断 的舆论 宣 传直
《 红 大院》 、 《 女店员 》 等剧作。 ” 而没有热情歌颂新中
国的《 茶馆 》 自然也就不值一提 , 可以忽略不计。 沿着这
样 的编 写指导 思想 , 透 过 历史 的迷雾 , 我们 不难 看 到 , 在
接控制了戏剧的精神导 向” 的年代。 在这样的时代背 景下, 像《 茶馆 》 这样比较主旋律的戏剧也得顺着“ 歌颂
剧” 的路 子 , 打着“ 埋 葬三 个 旧时代 ” 的保 护伞 , 才能 够得 以顺 利 发表 。 果 不其 然 , 《 茶馆 》 发表 上 演后 , 《 人 民文学 》
《 人民曰报》 《 文艺报》 《 戏剧报 》 等许 多报刊杂志都发表 了不少剧评 , 充分肯定 了 《 茶馆 》 的艺术成就, 一致认 为《 茶馆 》 不仅是老舍在戏剧创造上难得的一部优秀作
级领 导 ” 和“ 社 会主 义 因素 ” 上, 很 自觉 地 以 “ 社会 主义 现
实主 义 ” 为最 高 准则 。 因此 , 在这 样 的文 学史 观和 最高 准
老舍 1 9 5 7 年7 月发表在《 收获 》 杂志S J l T , J 号上的《 茶馆 》
作 为研 究 个 案 , 以 中国 当代 文 学史 的编 撰为 考 察 中心 ,
编 的《 中国 当代文学史 》 ( 山东人 民出版社 ,1 9 6 0年 6
月 ) 以及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编 的 《 中国当代文学史稿 》 ( 科学出版社 ,l 9 6 2 年9 月 ) 等文学史著 , 在“ 特别突出
它又获得了永久的权威性和规范性 ” 。 为 了行文的方

中国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一、潜在写作:即有许多被剥夺了正常写作权力的作家在哑声的时代里,依然保持着对文学的挚爱和创作的热情,他们写作了许多在当时客观环境下不能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

一是作家自觉的创作,如《随缘堂随笔》;一种是作家在非常时期不自觉的创作,如日记、书信、读书笔记等。

二、第一次文代会:全称是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于1949年7月在北平举行。

大会总结了“五四”以来文艺工作的成员与经验,确立了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提出了社会主义时期文艺的新任务,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这次大会标志着中国新文学以此为起点,进入了当代文学的阶段。

五、《红日》在这国当代文学史发展中的贡献:在应和时代共名的同时,小说在战争观念和小说美学上体现出一定的创新性和探索性。

首先,以宏大的现代战争场面的描绘替代传统战争小说中的传奇性故事。

其次,小说对战争环境中人物性格的丰富性有较好的刻画,突破了当时同类创作中存在的局限。

第三,小说在战争与和平场景的相互对照、转换的描写中,既在叙述上体现了适度的节奏感,又在战争观念上隐含了对时代共名的某些偏离。

六、“双百方针”的成果:第一,它鼓舞了一大批来自“五四”新文学传统下的老作家的创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自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以来,在五四新文学传统和战争文化规范下的解放区文学传统间无形中形成的隔阂。

第二,在理论方面提出了反对教条主义,提倡现实主义的“广阔道路论”,提倡文学写人性,恢复人道主义传统。

第三,出现了一批揭示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矛盾的创作,这标志着社会主义文学开始成熟。

七、《茶馆》的艺术特色:《茶馆》将死水微澜式的民间叙事模式发挥到最好。

1、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没有完整的情节贯穿和尖锐的矛盾冲突,而是以众多人物的活动带动情节的发展。

《茶馆》采取三个横断面连缀式结构,每一幕内部也以许多小小的戏剧冲突连缀。

剧本以“人物带动故事”,“主要人物由壮到老,贯穿全剧”,“次要人物父子相承”,“无关紧要的人物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同时,人物的故事,命运又暗示着时代的发展。

《茶馆》的主要内容简介

《茶馆》的主要内容简介

《茶馆》的主要内容简介《茶馆》的主要内容简介《茶馆》是现代文学家老舍于1956年创作的话剧,1957年7月初载于巴金任编辑的《收获》杂志创刊号。

下面跟着小编来看看《茶馆》的主要内容简介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茶馆简介:《茶馆》是现代文学家老舍于1956年创作的话剧,1957年7月初载于巴金任编辑的《收获》杂志创刊号。

1958年6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单行本。

剧作展示了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和新中国成立前夕三个时代近半个世纪的社会风云变化。

通过一个叫裕泰的茶馆揭示了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黑暗腐坏、光怪陆离,以及在这个社会中的芸芸众生。

剧本中出场的人物近50人,除茶馆老板之外,有吃皇粮的旗人、办实业的资本家、清官里的太监、信奉洋教的教士、穷困潦倒的农民,以及特务、打手、警察、流氓、相士等,人物众多但性格鲜明,能够“闻其声知其人”,“三言两语就勾出一个人物形象的轮廓来”。

作品通过茶馆老板王利发对祖传“裕泰茶馆”的惨淡经营,描写他虽然精明圆滑、呕心沥血,但终于挡不住衰败的结局,从侧面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走向。

剧作在国内外多次演出,赢得了较高的评价,是中国当代戏剧创作的经典作品。

茶馆主要内容简介:《茶馆》结构上分三幕,以老北京一家叫裕泰的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展示了从清末到北洋军阀时期再到抗战胜利以后的近50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和各阶层的不同人物的生活变迁。

每一幕写一个时代,北京各阶层的三教九流人物,出人于这家大茶馆,全剧展示出来的是一幅幅气势庞大的历史画卷,形象地说明了旧中国的必然灭亡和新中国诞生的必然性。

第一幕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

一个初秋的上午,裕泰茶馆开始营业,掌柜王利发兴致勃勃地坐在柜台上。

三三两两的旗人,遛够了鸟儿,走进茶馆来歇腿、喝茶。

有两位茶客唱着京戏,另外几个围着桌子观赏瓦罐中的蟋蟀。

茶馆中到处贴着“莫谈国事”的纸条。

可是常四爷偏要谈谈国事。

他痛恨洋人,痛恨那些吃洋饭、讲洋话的人,也看不起在营里当差的二德子之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与此对照,恶势力却异常活跃,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 横行;暗探宋恩子、吴祥子的后代子承父业,继续敲诈勒索, 拉皮条的刘麻子的后代青出于蓝,依托当局要员准备开女招 待“拖拉撕”,庞太监的侄子侄媳组成的迷信会道门在社会 上称王称霸,甚至做着“皇帝”、“娘娘”的美梦,沈处长 比以前的马五爷更仗洋人势力向中国人施威。 剧本的结尾三个老人在舞台上“撒纸钱”“祭奠自己”,走 投无路的王利发悬梁自尽,这是一个很有象征意味的结局, 既是对旧时代的控诉,也是对之唱了一曲“葬歌”,弥漫着 一种阴冷凄惨的氛围。这是在5 0年代话剧舞台上很少出现 的没有亮色的结局。
农民和城市贫民却卖儿卖女;爱国的旗人常四爷谈国事 被抓;秦仲义雄心勃勃兴办工厂,工业救国;裕泰茶馆老板 左右周旋,企图使生意兴隆。
10

这种剪影式的描写,展现了清末社会的众生相,深刻反映 了帝国主义的渗透、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荒淫、腐败所造成 的农民的破产、市民贫困和社会黑暗,表明了中国封建社 会的末日即将来临。
27

《茶馆》淡化贯穿始终的情节设置,这三幕没有统一的情
节,人物虽多,但关系并不复杂。每个人的故事都是单一
的,人物之间的联系也基本上是单线的,小范围之内的。 (比如,一开始出场的跑堂的李三,与茶馆有关的戏不多,
他的戏主要集中在他与茶馆主人之间的矛盾上,抱怨活忙
而工钱少。再比如刘麻子的戏主要是与两位逃兵有关,茶 馆只是他做贩卖人口交易的一个场所。王利发的戏是属于
24


这出三幕话剧中,共有70多个人物,其中50个是有姓名或绰 号的,这些人物的身份差异特大,有曾经做过国会议员的, 有宪兵司令部里的处长,有清朝遗老,有地方恶势力的头头, 也有说评书的艺人、看相算命及农民乡妇等等,形形色色的 人物,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层次。 这些人物没有特别突出的主次之分,人物不断登场,又不断 下场。茶馆中每个人物的台词也都不多,他们在茶馆一闪而 过,口中说着自己的事情。 比如:旧民主主义者崔久峰与王利发的对话,只表现了他理 想破灭后的沮丧和失望;松二爷的出场也只表现了封建遗老 的没落。即使是起着贯串作用的茶馆主人王利发,也没有什 么重场戏,只是在与茶客的交往中表现自己。
29

四 《茶馆》在艺术结构上采用了纵横交错、虚实 结合的“坐标式”结构。
这种“坐标式”的艺术结构以清末至国民党统治崩溃 前的近代历史作为纵线,以特选出来的三个时代的社会作 横断面,在“史”与“面”交叉点上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 这种艺术结构,具有“史”与“象”的结合、“虚”与 “实”的结合,广度与深度相结合的特点和优越性。
30

《茶馆》的中每一幕都要穿插描写一件非常怪异的事件。 第一幕,老舍在众多精心选择的事件中,突出穿插描 写了庞太监娶老婆。这个事件比“鸽子事件”、康六卖女 等事件都显得更加荒诞与怪异。 第二幕中老舍则突出穿插描写了两个逃兵准备娶一个 老婆。这个事件显然比错杀刘麻子更叫人感到啼笑皆非。 第三幕里,老舍虽着力描绘了小刘麻子等人的丑恶行 径,但他更细致地描绘了三个老人自悲、自悼、为自己撒 纸钱的场面。 这些事件以它们自身非同一般的荒诞性和怪异性,表 现了那个社会的荒诞性和怪异性。,这不仅增加了《茶馆》 的戏剧性色彩,而且对突出剧本表现三个时代衰败、没落、 腐朽的立意,无疑是有深意的。
18

首先,中国的茶馆是极富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它虽和西
方的酒吧、咖啡馆性质有些相近,但更具中国特色。中国的
茶馆,南北有所不同。老舍描写的是几十年前北京的一个大 茶馆。这使老舍的《茶馆》一开幕就染上浓重的地方色彩和 民族色彩。
19

其次,旧中国的茶馆是个五方杂处的地方,各色人等都可 以在这里自由出入。这里既可以有上流社会的达官贵人, 也可以有下层社会的流民乞丐,甚至还可以有黑社会的流 氓打手。让这些三教九流的人物同时聚集在一起,除了茶 馆,在中国任何一个地方都是不可能的。老舍选择这样一 个地方作为他戏剧展开的环境,不仅可以把中国社会各阶 层的人按他的意愿“集合”起来,让他们各自“亮相”, 而且丝毫没有生硬、勉强之嫌。
一、作者为剧本确立了重大而严肃的主题: 葬 送三个时代。
作者运用“反描法”揭示了这三个时代近半个世纪的社 会生活,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和倾向,使人们由 认识旧社会的黑暗腐朽,进而去追求新的生活,热爱新的 祖国,新的社会主义制度。
8

《茶馆》生动而精练地描绘了三个时代和三个社会: 第一幕:戊戌政变后的清末社会 第二幕:辛亥革命失败后各派系混战中的军阀统治的民国社 会。 第三幕:抗战后国民党统治下的国统区
16

这些描写说明这三个时代不仅反动、黑暗而且腐朽不堪。
人们在这些血淋淋的事实面前能不对这种社会的存在产生
怀疑吗?常四爷不无惋惜地说出的“大清国完了”那句话, 正是作者想说并想告诉观众的话。从戏剧的效果来看,作
者的目的显然达到了。大清国完了,军阀统治也完了,那
么国民党的统治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作者对于他要阐 发的主题,引而不发,而只在反面大做文章,让观众在反
25

剧中人物的活动,都是截取他们在茶馆中的一个横断面。
无数的画面组织起来,构成了一幅卷轴画,随着剧情而逐
步展开。因此也称为“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 ”。
26

与曹禺的《雷雨》作比较加以分析
《雷雨》采用的是紧凑集中的戏剧结构——“锁闭式”:戏 剧一开始,就已面临紧张的矛盾冲突,情节的开端、发展则 放在情节向高潮推进过程中用回忆、倒叙等方式逐步加以交 代。 《雷雨》基本遵循戏剧创作“三一律”原则——即“时间、 地点、情节一致”,一出戏只演一件事,剧情必须发生在同 一地方、一昼夜之内。作者把跨越三十年的故事集中在一天 的午后到夜里两点钟,巧妙运用了“回顾”和“穿插”的方 法,把“现在的戏剧”和“过去的戏剧”交织在一起,在周 公馆的客厅里重现,充分表现周鲁两家的矛盾。
20

再次,正因为中国社会各阶层人士都在茶馆活动,所以各阶
层,以及各派政治力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必然会在这里有所
反映。如《茶馆》中所描写的以庞太监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 级与以康六为代表的农民阶级的巨大反差,以秦仲义为代表
的资产阶级民主派与以庞太监为代表的封建顽固派的矛盾冲
突。正因为各派政治力量都在这里出没,所以各种政治消息 也自然会常常透露出来。
9

第一幕:戊戌政变后的清末社会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裕泰茶馆生意兴隆,三教 九流,各色人物云集此处:
麻木的旗兵无所事事,寻衅打群架;信洋教的小恶霸, 依仗洋人,神气十足,连官府也怕他三分;有钱有势的人家 为了一只鸽子,可以请来官方的打手和差人打群架;吃朝廷 钱粮的旗人整日游手好闲;朝中的太监总管不仅家中人生活 奢华,而且还可以用高价买来老婆 ;暗探遍布社会。
厨师只能在监狱里蒸窝窝头;身怀绝技的艺人无法维持生计,
民间艺术濒于失传。主张“实业救国”的民族资本家秦仲义 抗战中被日本人抢去资产,抗战后国民党当局将其当做“逆 产”没收从而陷入彻底破产的境遇,做了一辈子顺民的茶馆 老板王利发妄图“改良”赶上时代,生意却越来越坏,到最 后连“茶馆”也被官僚与骗子联手抢去;在清朝“吃皇粮”、 有旱涝保收的“铁杆庄稼”的旗人常四爷成为一个自食其力 的小贩,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
面否定的感受中,自然趋向正面的主题。
17


二《茶馆》艺术构思中还使用“侧面透露法”。
老舍在介绍他如何构思《茶馆》一剧时曾说:“我不熟悉 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没法描写他们的促进与促退。我也 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物是经常下茶 馆的。那么,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 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 吗?”以小见大,以个别表现一般。 “侧面透露法”考虑的是主题与典型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茶馆》中老舍既没有选取某个特殊的家庭,也没有选取 某个特殊的地域,而是别出心裁地选择了北京一个普普通通 的大茶馆。这个选择看似平常,却是《茶馆》这个戏成功的 关键。
31

五 《茶馆》不仅人物众多,而且性格鲜明,这是《茶馆》
人物设置与刻画上的特点。
《茶馆》出场人物多达七十几人,而有名有姓的就有五 十多人。这么多人物,篇幅又不长(三万多字),却能刻画 出王利发、秦仲义、常四爷、刘麻子、庞太监、马五爷、 唐铁嘴等一大批个性鲜活的人物 。 《茶馆》的语言特色,首先是人物语言的性格化、个 性化。正如作者所说:“我总期望能够实现‘话到人到’。 这就是说,我要求自己始终把眼睛盯在人物的性悔与生活 上,以期开口就响,闻其声知其人,三言两语就勾出一个 人物形象的轮廓来。”《茶馆》中的几十个人物,个个说 着自己性格规定的话,句句符合人物的身份,即使同一人 物,因为时代不同,谈话对象不同;说话的方式、语气也 不同。
《茶馆》艺术构思的又一特点是老舍有意识地舍弃中外戏 剧传统的“一人一事”的方法,而采用“人像展览式”方法 来结构全剧、展开场面和刻画人物。 老舍创作《茶馆》的意图是以“埋葬三个时代”来歌颂 新时代。这个意图的关键是把三个时代被埋葬的必然性写足。 老舍采用“人像展览法”把三个时代的各种人物都搬上台, 把各种丑恶现象都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从三 个时代的黑暗、腐朽和反动中,看到这三个时代的无可救药。
21

最后,茶馆除了它的真实性质以外,又具有象征意味。 “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从社会上层到社会底层,形 形色色的人物都在茶馆登台亮相。小小的茶馆成了大中国 的一个“窗口”,或是旧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这种典型 环境的成功选择与描述,正是使老舍的“侧面透露法”成 为可能的关键。
22

三 采用“人像展览式”方法来结构全剧、展开场面 和刻画人物。
23

这种艺术构思和创作意图,用任何“减头绪、立主脑”、 “一人一事”的方法显然都难以实现。所以当有人好心地 建议老舍“用康顺子的遭遇和康大力的参加革命为主”去 发展剧情、贯串全剧时,老舍不能接受。他说:“那么一 来我的葬送三个时代的目的就难达到了。抱住一件事去发 展,恐怕茶馆不等被人霸占就已垮台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