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
文言文中的四种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四种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包括四种,两个前置句和两个后置句,即宾语前置句,谓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
句子成分的位置,除了表达的特殊需要外,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的位置,在古今汉语中是一致的。
就宾语来说,在一般情况下是在谓语之后。
但是,在文言文中的几种特定情况下,宾语却在动词或介词之前,这已成为固定形式,这就是“宾语前置”。
现代汉语中也有不少倒装句,但古代汉语中的倒装句,形式更多,格式也更固定。
一、宾语前置句文言文中,宾语可以前置(即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的前置表示否定的句子叫否定句,一般带有否定副词“不”“毋(无)”“未”“弗”“勿”“否”“非”或否定动词“无”,或否定代词“莫”。
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是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
基本格式如下:[否定词+代词宾语+动词]例: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诗经?郑风?蹇裳》)——你不思念我,难道没有别人思念我?[否定词+代词宾语+插入成分+动词]例:莫之能御也。
(《孟子?梁惠王上》)——没有谁能抵御它。
[ 否定词+插入成分+代词宾语+动词]例:莫肯之为。
(《吕氏春秋?不苟》)——没有谁肯干这件事。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的前置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是疑问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
疑问句,一般要有疑问词的帮助发出疑问才能构成。
疑问词分为疑问代词和疑问语气词。
疑问代词有谁、孰、何、安、奚、恶、胡、曷等,疑问语气词有乎、诸、邪、哉等。
主要格式如下:[疑问代词宾语+(能愿动词)+动词](疑问代词做动词的宾语必须前置)例: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我欺骗谁呢?欺骗天吗?[疑问代词宾语+介词]例:何为不去也?(《苛政猛于虎》)——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3)一般句式中动词的代词宾语的前置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先秦古籍里。
其特点是:代词宾语+动词例:民献有十夫予翼。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式分类例析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式例析古典诗文2013-01-20 12465d56b7b40102e2o5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式例析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二、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三、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下面分专题例释一、主谓倒装主谓倒装句有三种情况语气强烈的疑问句;语气强烈的感叹句;旧诗词为了韵律相合。
①子耶,言伐莒者?(言伐莒者,子耶?)②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③美哉室!(室美哉!)④大哉,尧之为君也!(尧之为君也,大哉!)⑤灼灼其华。
(其华灼灼)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⑦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在安”,宾语前置)⑧美哉,我少年中国!(我少年中国,美哉!)以上例子分别体现了谓语前的三种情况①⑦疑问句;②③④⑧感叹句;⑤⑥旧诗词合韵律。
二、定语后置定语后置有下面四种情况1.中心语+定语+者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求可使报秦者人)②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村中好事者少年)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遂率荷担者子孙三夫)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知其事者太子及宾客)⑤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烧溺死者人马甚众)⑥亦雁荡具体而微者。
(亦具体而微者雁荡)⑦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有吹洞箫者客)⑧人马冻死者相望。
(冻死者人马相望)⑨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女好者。
(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好者女)⑩楚人有涉江者(有涉江者楚人)2.中心语+之+定语,“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蚓无利爪牙,强筋骨)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处远江湖则忧其君)③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大四海,有几人欤?)④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带陆离长铗,冠崔嵬切云——佩着长长的宝剑,戴着高高的切云帽)3.中心语+之(而)+定语+者,“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文言文倒装句

文言文倒装句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二、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三、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①子耶,言伐莒者?(言伐莒者,子耶?)②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③美哉室!(室美哉!)④大哉,尧之为君也!(尧之为君也,大哉!)⑤灼灼其华。
(其华灼灼)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⑦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在安”,宾语前置)⑧美哉,我少年中国!(我少年中国,美哉!)以上例子分别体现了谓语前的三种情况:①⑦疑问句;②③④⑧感叹句;⑤⑥旧诗词合韵律。
2、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指句中的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通常为了强调或突出某个词语而颠倒原有语序。
根据倒装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完全倒装谓语前置:主语+谓语+宾语例如:孜孜焉唯进修是急。
(《问说》)宾语前置:(宾语)+谓语+(主语)+名词性偏正结构例如: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定语后置:中心词+之+定语+者例如:村中少年好事者。
(《聊斋志异·促织》)介词结构(介宾短语)后置:动词+以+宾语例如:战于长勺。
(《左传·庄公十年》)2.局部倒装定语前置:形容词性词语+之+名词例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介词结构(介宾短语)前置:之+以+名词(短语)例如: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隆中对》)3.特殊倒装主谓倒装: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例如: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宾语省略句: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例如:沛公安在?(《鸿门宴》)状语后置:在介词结构作状语的句子中,介词结构放在句末,状语放在动词之前。
例如: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赤壁赋》)定语后置:在“之者”结构中,“之”起结构助词作用,没有实在意义,“者”起辅助性作用,放在被修饰词的后面,即定语后置。
例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4.固定结构中的倒装现象在古汉语中,有些固定结构中的词序与现代汉语不同,如“是以”结构(因此)、“虽然”结构(虽然)、“即使”结构(即使)等。
例如: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唐雎不辱使命》)/ 即使一人誉之,一人毁之,然终于无誉无毁。
(《进学解》)这些倒装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已经逐渐消失,但在古汉语中却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
掌握这些倒装句式对于理解古文的意思和文意至关重要。
除了上述常见的倒装句式外,还有一些较为少见的倒装现象,如主谓之间有停顿的句子、省略句、判断句等,也需要适当了解。
文言文倒装句类型

文言文倒装句类型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包括以下几种:
1. 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例如在《愚公移山》中的“甚矣,汝之不惠”。
2. 宾语前置:在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
例如在《陋室铭》中的“何陋之有”。
3. 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4. 状语后置或者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
此外,还有谓语和宾语同时前置的倒装句式,例如在《陋室铭》中的“吾谁与归”。
除了上述几种倒装句式外,文言文中还有一些其他的倒装句式,如语气词前置的倒装句式等。
这些倒装句式丰富了文言文的表达方式,让文言文更具有韵律感和节奏感。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掌握这些倒装句式对于理解文章的含义和作者的意图至关重要。
此外,还有被动句式。
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式通常通过使用“被”、“为所”等词语来表达。
例如在《史记·项羽本纪》中的“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另外,文言文中还存在一些特殊的句式,如省略句、连动句、兼语句等。
这些句式的理解和分析需要借助上下文和语境,对于理解文言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意图同样至关重要。
总之,掌握文言文中的各种倒装句式和特殊句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中的含义和深层意思,更好地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1。
倒装句的例子文言文

倒装句的例子文言文
1. “何陋之有?”这不是很经典的倒装句嘛!就像我们平常说“这有啥简陋的呀”,但在文言文中就成了“何陋之有”,多有意思啊!
2. “微斯人,吾谁与归?”哇,你看,这不是在说“没有这个人,我和谁一道呢”,用这种倒装的方式说出来,是不是感觉很特别呀!
3. “不吾知其亦已兮。
”哎呀呀,这不就是“不了解我也就罢了”的意思嘛,这样一倒装,立马就不一样了呢!
4. “忌不自信。
”这不就是说“邹忌不相信自己”嘛,文言文中这样一倒,还挺好玩的呢,对吧?
5. “宋何罪之有?”这就好比在问“宋国有什么罪过呀”,用倒装句表达,感觉好新奇呀!
6. “全石以为底。
”其实就是“以全石为底”,也就是“用整块石头作为潭底”,这样的倒装是不是让你眼前一亮呢?
7. “孔子云:何陋之有?”就像我们会说“孔子说:有啥简陋的呢”,但古人就是这么有创意地用倒装来表达,神奇吧!
8. “吾谁欺?欺天乎?”这是不是在问“我欺骗谁?欺骗天吗?”,用这种倒装的句式,真的很能吸引我们的注意呀!
9. “大哉问!”这不就是“这个问题真大呀”的意思嘛,用倒装来强调,真的很有感染力呢!
10. “沛公安在?”就好像在问“沛公在哪里呀”,这样的倒装句,真的会让我们对文言文更感兴趣呢!
我觉得倒装句在文言文中真的是很独特的存在呀,让文言文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富有魅力呢!。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有哪些类型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有哪些类型下面针对古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较特殊的几种句式,作举例翻译与讲解。
一、主谓倒置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译文:“你太不聪明了”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二、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格式: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时人莫之许(《隆中对》)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③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还有如:毋吾以也,莫己若也(译:“不能因为我,(他)还不如自己”)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
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1)宾语在动词前面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③王见之曰:“牛何之” (《晏子使楚》)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④何伤乎(《齐桓晋文之事》)译文:“妨碍什么呢(有什么妨碍呢)”⑤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译文:“大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⑥吾谁敢怨(《捕蛇者说》)译文:“我敢埋怨谁呢”⑦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介十动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蟹龙说赵太后》)译文:“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④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⑤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格式:宾十介十动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译文:“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②余是以记之(《游褒禅山记》)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③一言以蔽之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④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译文: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的作战的。
文言文倒装句式

文言文倒装句式在文言文中有四种常见的倒装句式: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也叫状语后置)。
一、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者主语后置。
文言文中,谓语的位置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
但是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正确语序是“汝之不惠甚矣”,强调“甚矣”。
美哉我少年中国——《少年中国说》正确语序是“我少年中国美哉”,强调“美哉”。
二、宾语前置,文言文中以下情况,宾语要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正确语序是“微斯人,吾与谁归?”大王来何操?——《鸿门宴》正确语序是“大王来操何?”沛公安在?——《鸿门宴》正确语序是“沛公在安?”2、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正确语序是“三岁贯汝,莫肯顾我。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正确语序是“古之人不欺余也!”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正确语序是“忌不信自。
”3、用“之”或者“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
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爱莲说》“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之”没有实在意义。
何陋之有?——《陋室铭》“何陋之有”即“有何陋”,“之”没有实在意义。
唯余马首是瞻。
——《左传》正确语序是“唯瞻余马首。
”三、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
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其两膝相比者。
——《核舟记》正确语序是“其相比两膝者。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正确语序是“盖简修狭桃核者为之。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即“居高庙堂”,“处江湖之远”即“处远江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
请牢记以下汉语句子结构图: (定)主+(状)谓+(定)宾 (补)
这是讲述一切语法知识的根本!
一、定语后置
我们知道,定语(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是用来限制或修饰中心词(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一般放在中心词的前面。
这是古今汉语的共同规律。
但在古汉语里,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把它放到中心词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就称为定语后置。
形式变为:主(定)+谓+宾或者:主+谓+宾(定)
定语后置一般有标志性的词语。
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把它归结为四种常见的形式:
1.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例如:①(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
(今)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②(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
(今)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就为他的人民忧虑,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替他的君主担忧。
分析:
①②句中的中心词分别是“爪牙”、“筋骨”、“庙堂”、“江湖”,后置定语分别是“利”、“强”、“高”、“远”,四个“之”是定语后置句的标志,无实在意义。
2.中心词+之(而)+后置定语+者
例如:
③(古)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
(今)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要吃一担粮食。
④(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孟子"梁惠王下》)
(今)这四种人,是天下无依无靠的走投无路的老百姓。
⑤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分析:
③④句中的中心词分别是“马”、“穷民”,后置定语分别是“千里”、“无告”,标志性的词语分别是“之……者”、“而……者”,其中的“者”相当现代汉语中联系定语和中心词的结构助词“的”。
3.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如:
⑥(古)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促织》)
(今)村里好事的少年,养了一只蟋蟀。
⑦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
分析:
⑥句中的中心词是“少年”,后置定语是“好事”,“者”是标志性词语。
4.中心词+数量词:
例如:
⑧(古)尝贻余核舟一。
(《核舟记》)
(今) (他)曾经送给我一只用桃核雕刻的小船。
⑨为人五,为窗八,……为字三十有四
分析:
⑧句中的“一”作“核舟”的定语。
另外,辨识定语后置要注意两点:一是表示领属性的定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不能后置,只有一般用来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时间、处所、数量等修饰性定语才能后置。
二是要注意把定语后置和某些表面上相类似的语言形式区别开来。
例如:
⑨村中少年好事 (定语+主语+谓语+宾语)
⑩村中少年之好事者 (定语后置)
⑾村中少年之好事 (主语与谓语之间加了一个结构助词“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小结:
总而言之,我们如果灵活的把握了定语后置的特点、四种常见的形式以及要注意的两点,那么,就能快速辨识定语后置这种特殊句式。
二、宾语前置
(一)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一般有两种类型:
一是动词前面有“不”“未”“毋”等否定副词的否定句,例如:
1、《石钟山记》:“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余欺也”应理解成“不欺余也。
”)
2、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
3、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4、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5、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二是以否定性无定代词作主语的否定句,例如:
1、《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
2、《论语》:子曰:“莫我知也夫!”
3《韩非子》: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4、《史记》: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
(二)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一是文言文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代词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
1、《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
2、《鸿门宴》:沛公安在?
3、《韩非子》:公曰:“太师谁撞?”
4、《公羊传》:盗者孰谓?谓阳虎也。
5、《论语》:吾谁欺?欺天乎?
6、《论语》: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
二是疑问代词充当介词的宾语,一般也放在介词前面,谓介词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1、《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
2、《孟子离娄下》:君谁与守?
3、《孟子梁惠王下》:君奚为不见孟轲也?
4、《墨子尚贤中》:请问天下之贤人,将何自至乎王公大人之侧哉?
(三)宾语提前加“之”、“是”复指
在古代汉语中,有时为了强调宾语,可以把它提到动词或介词前面,并在提前了的宾语后面加代词“是”“之”复指。
1、动词宾语提前加“之”或“是”复指。
例如:
(1)寡君其罪之恐,敢与知鲁国之难?(我们君王正担心他自己的罪过,哪里敢过问鲁国的困难呢?“其罪之恐”,就是“恐其罪”,为了强调宾语“其罪”,把它提到动词“恐”的前面,并加“之”复指。
)
(2)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
(3)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
(4)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商君书更法》
注意:这种动词的宾语提前加“之”、“是”复指的句法,有时还在提前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表示范围的副词“唯”或“惟”字,构成“唯(惟)……是……”或“唯(惟)……之……”的句式。
例如:
(1)率师以来,惟敌是求。
《左传》
(2)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
《荀子荣辱》
(3)现代汉语中的“唯你是问”“惟利是图”“唯亲是任”等词语,就是这种句法的遗留。
2、介词宾语提前,加“之”、“是”复指。
例如:
(1)叔仲昭伯曰:“我楚国之为,岂为一人行也?”(一人,指楚康王。
)(《左传》)
(四)介词“以”的宾语的提前
在古代汉语里,为了强调介词“以”的宾语,可以把宾语无条件地提到“以”字的前面,例如:
(1)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史记》
(2)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孟子离娄下》)
(3《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
(4)若晋君朝以入,则婢子夕以死;夕以入,则朝以死。
唯君裁之。
《左传》
(5)师服曰:“吾闻国家之立本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
”(《左传》)
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亚父南向坐。
”(《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亚父面向南坐。
”
练习:请判断以下语法现象,说出是哪种宾语前置
1、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宋濂《送东阳马生序9)
2、子何恃而往? (彭端淑《为学》)
3、不然,籍何以至此? (司马迁《鸿门宴》)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5、唯利是图
6、王问:“何以知之?”
7、去我三十里,惟命是听。
8、余是以知之。
9、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10、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三、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说)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以表示比较强烈的感叹语气或突出疑问的重点。
如: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
2、贤哉,回也!(《论语》)
3、管子曰:“子邪,言伐莒者?”(《吕氏春秋重言》)
4、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论语颜渊》)
5、伯鱼之母死,期而犹哭。
夫子问之,曰:“谁与,哭者?”(《礼记檀弓》)
6、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分析:这些感叹句或疑问句中的谓语为了突出感叹的强烈或疑问的重点,都把它们提到句子主语的前面。
这些提前的谓语也可以全都回到句中原来的位置上去,不过所表示的感叹语气不如提前强烈,疑问的重点不如提前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