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的倒装句

合集下载

简析文言文中的倒装句(一)

简析文言文中的倒装句(一)

简析文言文中的倒装句(一)一、主谓倒装句,即把谓语提到主语前面,形成谓语——主语的语序,突出谓语。

如:1.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齐桓晋文之事》2.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3.痛哉斯言!《原君》以上三句的主语分别是“百姓之为我爱”、“汝之不惠”、“斯言”,谓语分别是“宜”、“甚”“痛”。

这种倒装句有两个特点:一是语气上,谓语后用语气词“宜”的,增强了夸张的语气;用语气词“哉”、“乎”的,表示强烈的感叹语气。

二是谓语一般是形容词,句子属描写句。

二、动宾倒装句,即把宾语提到动词前边,形成宾语——动词的语序,突出宾语,又分三种情况: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提到谓语前面成倒装句。

如:(1)何伤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2)沛公安在?《鸿门宴》(3)微斯人,吾谁于归?《岳阳楼记》宾语分别是疑问代词“何”、“安”、“谁”,动词是“伤”、“在”、“与”。

这种倒装句两个特点:一是句子都是疑问句;二是宾语一定是疑问代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形成倒装句。

如:(1)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2)不吾知也。

《子路、曾皙、冉有、共西华侍坐》(3)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宾语分别是代词“我”、“吾”、“之”,动词分别是“顾”、“知”、“御”。

这种倒装句也有两个特点:一是句子一般是否定句,二是宾语必须是代词,而且否定词必须是能直接放在代词前边的,宾语才能前置。

3.用助词“之”、“是”隔开动词,将宾语提到前面形成倒装句。

(1)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2)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芋老人传》宾语分别是“何陋”、“何芋”,动词是“有”、“甘”,用助词“之”、“是”隔开。

文言文倒装句的四种基本句型例句

文言文倒装句的四种基本句型例句

文言文倒装句的四种基本句型例句1. 何陋之有?就像说有啥简陋的呢,难道有个隐藏的“陋鬼”不成?2. 微斯人,吾谁与归?没这人,我跟谁混啊,难道和空气结拜?3. 宋何罪之有?宋国犯啥罪啦,难道宋国脸上写着“有罪”俩大字啊?4. 何厌之有?有啥满足不了的,难道是个填不满的“欲望黑洞”?5. 大王来何操?大王来的时候带了啥呀,难道是带了一堆“神秘问号”?6. 沛公安在?沛公在哪里呢,难道沛公像个幽灵到处飘没个定处?7. 客何为者?客人是干啥的呀,难道是从外星来的“神秘客”?8. 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众宾团坐。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此句中“会宾客大宴”是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会大宴宾客”,就好像是本来要大宴宾客,结果宾客像被魔法召唤似的突然就聚齐了。

9.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是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居高之庙堂”“处远之江湖”,这就好比说在高高的庙堂上的人像站在云端操心事儿,在远远的江湖里的人像在天涯海角还心系皇上。

10.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之千里者”是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千里之马”,就好像说那能跑千里的马是马中的“超级赛亚马”,一吃就能干掉一石粟。

11. 尝贻余核舟一。

“核舟一”是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一核舟”,这核舟就像个袖珍小世界。

12.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求人可使报秦者”是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求可使报秦之人”,这就像在找一个能去秦国跑腿的“神奇使者”,可是还没找到。

13.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子孙荷担者”是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荷担之子孙”,就好像是挑着担子的子孙像一群勤劳的小蚂蚁。

14.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为人五”“为窗八”是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为五人”“为八窗”,这就像说舟里的五个人像五个小精灵,八个窗户像八只小眼睛。

15. 且焉置土石?而且把土石放在哪里呢,难道要把土石像扔垃圾一样随便丢吗?16. 甚矣,汝之不惠!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就像脑袋里灌了一吨的浆糊。

文言文倒装句

文言文倒装句
4. 开小门于大门之侧
5. 杀人以梃与刃
翻译:
1. 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2. 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3.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4.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5.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4、主谓倒装 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甚矣! 你太不聪明了!
练一练
指出下列各句为何种倒装:
1. 惟利是图
2. 尝射于家圃 3. 通计一舟,为人五, 4. 韩告急于齐 5. 何以战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宾语前置 (介词的宾语前置)
翻译:
1. 微斯人,吾谁与归?
2. 子将安之?
3.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文言文倒装句
文言文中常见的倒装句有:
1、:有什么简陋的呢? 何以战? 凭什么作战?
2、状语后置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故临崩以大事寄臣也 所以在去世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3、定语后置 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富僧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富裕的和尚不能到南海,可是,贫穷的和尚却到了。

文言文中的四种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四种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四种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包括四种,两个前置句和两个后置句,即宾语前置句,谓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

句子成分的位置,除了表达的特殊需要外,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的位置,在古今汉语中是一致的。

就宾语来说,在一般情况下是在谓语之后。

但是,在文言文中的几种特定情况下,宾语却在动词或介词之前,这已成为固定形式,这就是“宾语前置”。

现代汉语中也有不少倒装句,但古代汉语中的倒装句,形式更多,格式也更固定。

一、宾语前置句文言文中,宾语可以前置(即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的前置表示否定的句子叫否定句,一般带有否定副词“不”“毋(无)”“未”“弗”“勿”“否”“非”或否定动词“无”,或否定代词“莫”。

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是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

基本格式如下:[否定词+代词宾语+动词]例: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诗经?郑风?蹇裳》)——你不思念我,难道没有别人思念我?[否定词+代词宾语+插入成分+动词]例:莫之能御也。

(《孟子?梁惠王上》)——没有谁能抵御它。

[ 否定词+插入成分+代词宾语+动词]例:莫肯之为。

(《吕氏春秋?不苟》)——没有谁肯干这件事。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的前置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是疑问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

疑问句,一般要有疑问词的帮助发出疑问才能构成。

疑问词分为疑问代词和疑问语气词。

疑问代词有谁、孰、何、安、奚、恶、胡、曷等,疑问语气词有乎、诸、邪、哉等。

主要格式如下:[疑问代词宾语+(能愿动词)+动词](疑问代词做动词的宾语必须前置)例: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我欺骗谁呢?欺骗天吗?[疑问代词宾语+介词]例:何为不去也?(《苛政猛于虎》)——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3)一般句式中动词的代词宾语的前置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先秦古籍里。

其特点是:代词宾语+动词例:民献有十夫予翼。

文言文倒装句例子

文言文倒装句例子

文言文倒装句例子
1. 主谓倒装呀,“甚矣,汝之不惠”,这不就是把谓语“甚矣”放在主语“汝之不惠”的前面嘛,就好像本来应该说“你真不聪明啊”,结果说成了“真的太过分了,你不聪明”。

2. 宾语前置呢,“何陋之有”,这里把宾语“何陋”提到了动词“有”的前面,就好像说“有什么简陋的呀”,而不是正常的“有何陋”,多有意思呀!
3. 定语后置也有哦,“马之千里者”,把定语“千里”放到了中心语“马”的后面,这不就像在说“能跑千里的马”,而不是“千里的马”,是不是挺神奇的?
4. 介宾短语后置也常见呀,“于我如浮云”,正常该是“于我如浮云者”,就好像说“对我来说像浮云一样的东西”,倒置一下感觉还不一样了呢。

5. 还有状语后置啊,“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把“于蓝”这个状语放在了动词“取”的后面,多特别呀,就好像说“青是从蓝中取得的,而且比蓝还青”。

6. 再来一个状语后置,“具告以事”,把“以事”这个状语放到了“告”的后面,不就是在说“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他”,而不是“以事具告”嘛。

这些文言文倒装句真的是太奇妙了,能让句子的表达变得丰富多样起来呢!我的观点就是:文言文倒装句真是充满了魅力呀,让我们对古代语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感受!。

高一文言倒装句式总结

高一文言倒装句式总结

文言倒装句式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以下是高一阶段常见的文言倒装句式及其总结:1. 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出师表》(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尤其是动词前)之前。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3)借助“之”、“是”等将宾语提前。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2. 定语后置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1)中心词+之+定语+者。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2)中心词+定语+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3)定语+补语。

吾谁与归?《屈原列传》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地方一里,指“方圆一里”的地方,不是“一个地方”的意思。

3. 状语后置状语后置常常以介词“于”引出,表示处所、时间、方式、目的、原因等。

(1)表示处所。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出师表》(2)表示时间。

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3)表示方向。

又以刘敬先谏曰:“臣愿见太后。

”《鸿门宴》(4)表示方式,“向”、“对”、“对于”。

故为之文以志《石钟山记》(5)表示目的,“为”、“以便”。

愿借子金以济有无,何如?《鸿门宴》(6)表原因。

求其原因,盖失萧何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上就是高一阶段常见的文言倒装句式总结。

文言倒装句式在文言文中具有特殊意义,对于理解文言文有很大的帮助。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积累和掌握这些特殊句式,以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文言文倒装句

文言文倒装句

文言文倒装句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地点也和现代汉语中同样,一般放在主语以后,但有时为了重申解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叹息句中,就把谓语提早到主语前方 1 子耶,言伐莒者?(言伐莒者,子耶?)2甚矣, xx 之不惠!( xx 之不惠!甚矣!)3xx 室!(室 xx!)4大哉,尧之为君也!(尧之为君也,大哉!)5灼灼其华。

(其华灼灼)6何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何在也!“在安”,宾语前置)7美哉,我少年中国!(我少年中国,美哉!)二、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以后,但在必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种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沛公何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种类的句子重点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 xx、曷、 xx、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便不是疑问代词,也能够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此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认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种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能否认句(一般句中一定有“不”、“未”“毋”、“无”、“莫”等否认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当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早取动词前,以突出重申宾语。

这时的“之”不过宾语前置的标记,没有什么实在乎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有时,还能够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 的格”式。

如:“利欲熏心”、“俯首贴耳”等。

1.否认句中代词宾语,宾语前置。

① 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欺余)②三岁 xxxx,莫我肯顾。

(莫肯顾我)③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我无诈尔,尔无虞我)④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分类及例句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分类及例句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分类及例句我们把文言文中句子成分的排列语序跟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子叫倒装句。

倒装是就现代汉语的习惯而言。

古人一贯那样说,就无所谓倒顺。

主要包括:1主谓倒装(谓语前置,主语后说)(1)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甚矣! 《愚公移山》(2)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 《信陵君窃符救》(3)“汝之不惠”和“公子能急人之困”是主语,“甚矣”和“安在”是谓语。

主语先说的情况多用于感叹句或疑问句。

高三网小编为大家整理整理了高中语数外、政史地、物化生九科知识点,各科知识点都包含了知识专题、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等容。

更多2016年高考各科复习知识点请查看<<<高中总站>>>,高考知识点频道有你想要的珍贵复习资料。

欢迎访问高三网,高考生的专属。

2宾语前置文言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置于动词前。

例如: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未有之也《衡传》②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莫振救之《论积贮疏》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古之人不欺余也《石钟山记》(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前置。

例如:①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卿欲言何? 《赤壁之战》②沛公安在? ——沛公在安? 《鸿门宴》③大王来何操?——大王来操何? 《鸿门宴》在这种句式中,介词的宾语也前置。

例如:④王问:“何以知之?”——以何知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⑤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君以何知燕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⑥微斯人,吾谁与归! ——吾与谁归! 《楼记》(3)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这种情况在文言中也并不多。

例如:①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有何功哉? 《信陵君窃符救》②成语:唯利是图、唯你是问、唯命是从——唯图利、唯问你、唯从命③孜孜焉唯进修是急——孜孜焉唯急进修《问说》④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讲解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着历史、文化、经济、科学、军事等社会各个层面的生活,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近代以来,鲁迅、胡适等人倡导的文言文改革,主张用白话文交流和写作。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语序而言的。

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又称介词结构后置)、谓语前置等几种。

一、引入句子成分和现代汉语中句子各成份顺序以及文言文倒装句概念。

“杨慧写字”
(确定句子的主、谓、宾,请同学们随意添加修饰性成份,丰富这个句子)
(漂亮的)杨慧【在教室里】写<完了>(老师布置的)字。

(定)主[状]谓<补>(定)宾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翻译成白话文的语序)
苏子与客人在赤壁下划船游览。

(状语放在谓语之后。

是一种状语后置)
古人之不余欺也!(宾语前置)
(这就是倒装句的概念,完全不同于白话文的顺序,既有前置也有后置,下面我们用成份分析法来看看具体有哪些)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
二、成份分析法:(判断句中定语、宾语、状语、谓语顺序的颠倒,来判断前置后置)以《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例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⑨。

秦昭王⑩闻之,使人遗(11)赵王书,愿以(12)十五城请易(13)璧。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14)见欺(15);欲勿予,即(16)患(17)秦兵之(18)来。

(1)计未定,求人可使报(19)秦者,(定语后置句)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王问:“何以(20)知之?”(宾语前置,何、孰、谁等疑问代词做宾语)对(21)曰:“臣尝有罪,窃计(22)欲亡走燕(23)。

臣舍人相如止(24)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25)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26),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

’以此知之,故欲往。

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27),故燕王欲结于君(状语后置句)(28)。

今君乃(29)亡赵走燕(30),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
束君归赵(31)矣。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32)请罪,则幸得脱(33)矣。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3 4)臣。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35)可使。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赵惠文王十六年①,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②,拜③为上卿④,以勇气闻⑤于诸侯。

(状语(介宾短语)后置句)
蔺相如者,赵人也。

为赵宦者令⑥缪贤⑦舍人⑧。

三、具体分析倒装句的每种句式:
1.定语后置
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一般要放在中心词之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

文言文中除了此种情况外,也可以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我们称之为“定语后置”。

常见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形式:
(1)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形式。

这种形式中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例如:
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荆轲刺秦王》)
②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再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形式。

例如: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
(3)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形式。

例如: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形式。

例如: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
(5)特殊:我有白壁一双《鸿门宴》
2.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

大致有四种情况:
(1)否定句中用代词做宾语时,这个代词宾语一般放在动词前。

例如: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②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诗经·魏风·硕鼠》)
(2)疑问句中用疑问代词(何、安、谁、孰、胡、焉等)做宾语时,这个宾语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充当介词的宾语时,这个宾语一般放在介词的前面。

例如:
①沛公安在?(《鸿门宴》)
②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③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用“之”“是”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为了强调宾语,文言文中可把宾语移到动词前,并在提前了的宾语后面加“之”“是”作为提前的标志。

有的文言句式为了表示强调,特意在宾语前加副词“唯”,组成“唯……是……”“唯……之……”的形式。

如:
①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

(《左传·宣公十五年》)
②父母唯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
(4)用“……之谓也”或“其……之谓也”“其……之谓乎”句式表示总结性的判断。

这是宾语放在动词“谓”之前的形式,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例如: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我之谓也。

(《秋水》)
②《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其是之谓乎!(《郑伯克段于鄢》)
③《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李将军列传》)
3.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介词结构“于……”“以……”常放在谓语动词后做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的习惯要放在谓语动词前做状语,所以翻译时,就让它做了状语,因此称它为“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

(1)介词结构“于……”置于谓语动词后。

例如:
①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
②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2)介词结构“以……”置于谓语动词后。

例如:
①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
②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张衡传》)
4.谓语前置
古今汉语里,谓语一般都放在主语之后。

但是,有时为了强调谓语,也可以把它放到主语之前。

这种句式通常出现在感叹句和疑问句中。

例如:
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四、课后练习:
常见文言文倒装句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定)主//[状]谓<补>+(定)宾”,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倒装句有如下方式:
1主谓倒装2宾语前置3定语后置4状语后置-(介宾)后置
翻译下列句子,翻译时必须转变为现代汉语的语序。

(并归纳分类)
1忌不自信。

2何陋之有?3古之人不余欺也!
4微斯人,吾谁与归5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7马之千里者8躬耕于南阳
9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10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11甚矣,汝之不惠!12美哉,我少年中国!13何罪之有?
14唯利是图。

15时不我待。

16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17求人可使报秦者。

18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19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20尝遗余核舟一。

宾语前置:1、2、3、4、9、13、14、15
定语后置:5、6、7、17、18、19、20
状语后置:8、9、10、16
谓语前置:11、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