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分类及例句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分类及例句说课讲解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分类及例句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分类及例句我们把文言文中句子成分的排列语序跟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子叫倒装句。
倒装是就现代汉语的习惯而言。
古人一贯那样说,就无所谓倒顺。
主要包括:1主谓倒装(谓语前置,主语后说)(1)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甚矣! 《愚公移山》(2)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3)“汝之不惠”和“公子能急人之困”是主语,“甚矣”和“安在”是谓语。
主语先说的情况多用于感叹句或疑问句。
高三网小编为大家整理整理了高中语数外、政史地、物化生九科知识点,各科知识点都包含了知识专题、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等内容。
更多2016年高考各科复习知识点请查看<<<高中总站>>>,高考知识点频道有你想要的珍贵复习资料。
欢迎访问高三网,高考生的专属网站。
2宾语前置文言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置于动词前。
例如: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未有之也《张衡传》②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莫振救之《论积贮疏》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古之人不欺余也《石钟山记》(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前置。
例如:①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卿欲言何? 《赤壁之战》②沛公安在? ——沛公在安? 《鸿门宴》③大王来何操?——大王来操何? 《鸿门宴》在这种句式中,介词的宾语也前置。
例如:④王问:“何以知之?”——以何知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⑤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君以何知燕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⑥微斯人,吾谁与归! ——吾与谁归! 《岳阳楼记》(3)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这种情况在文言中也并不多。
例如:①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有何功哉? 《信陵君窃符救赵》②成语:唯利是图、唯你是问、唯命是从——唯图利、唯问你、唯从命③孜孜焉唯进修是急——孜孜焉唯急进修《问说》④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简析文言文中的倒装句(一)

简析文言文中的倒装句(一)一、主谓倒装句,即把谓语提到主语前面,形成谓语——主语的语序,突出谓语。
如:1.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齐桓晋文之事》2.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3.痛哉斯言!《原君》以上三句的主语分别是“百姓之为我爱”、“汝之不惠”、“斯言”,谓语分别是“宜”、“甚”“痛”。
这种倒装句有两个特点:一是语气上,谓语后用语气词“宜”的,增强了夸张的语气;用语气词“哉”、“乎”的,表示强烈的感叹语气。
二是谓语一般是形容词,句子属描写句。
二、动宾倒装句,即把宾语提到动词前边,形成宾语——动词的语序,突出宾语,又分三种情况: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提到谓语前面成倒装句。
如:(1)何伤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2)沛公安在?《鸿门宴》(3)微斯人,吾谁于归?《岳阳楼记》宾语分别是疑问代词“何”、“安”、“谁”,动词是“伤”、“在”、“与”。
这种倒装句两个特点:一是句子都是疑问句;二是宾语一定是疑问代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形成倒装句。
如:(1)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2)不吾知也。
《子路、曾皙、冉有、共西华侍坐》(3)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宾语分别是代词“我”、“吾”、“之”,动词分别是“顾”、“知”、“御”。
这种倒装句也有两个特点:一是句子一般是否定句,二是宾语必须是代词,而且否定词必须是能直接放在代词前边的,宾语才能前置。
3.用助词“之”、“是”隔开动词,将宾语提到前面形成倒装句。
(1)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2)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芋老人传》宾语分别是“何陋”、“何芋”,动词是“有”、“甘”,用助词“之”、“是”隔开。
(完整)高中文言文倒装句有哪些类型

(完整)高中文言文倒装句有哪些类型高中文言文倒装句有哪些类型下面针对古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较特殊的几种句式,作举例翻译与讲解。
一、主谓倒置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译文:“你太不聪明了”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二、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格式: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时人莫之许(《隆中对》)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③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还有如:毋吾以也,莫己若也(译:“不能因为我,(他)还不如自己”)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
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1)宾语在动词前面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③王见之曰:“牛何之?” (《晏子使楚》)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④何伤乎?(《齐桓晋文之事》)译文:“妨碍什么呢(有什么妨碍呢)?”⑤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译文:“大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⑥吾谁敢怨?(《捕蛇者说》)译文:“我敢埋怨谁呢?”⑦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介十动?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蟹龙说赵太后》)译文:“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④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⑤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格式:宾十介十动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译文:“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②余是以记之(《游褒禅山记》)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③一言以蔽之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④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译文: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的作战的。
文言文倒装句例子

文言文倒装句例子
1. 主谓倒装呀,“甚矣,汝之不惠”,这不就是把谓语“甚矣”放在主语“汝之不惠”的前面嘛,就好像本来应该说“你真不聪明啊”,结果说成了“真的太过分了,你不聪明”。
2. 宾语前置呢,“何陋之有”,这里把宾语“何陋”提到了动词“有”的前面,就好像说“有什么简陋的呀”,而不是正常的“有何陋”,多有意思呀!
3. 定语后置也有哦,“马之千里者”,把定语“千里”放到了中心语“马”的后面,这不就像在说“能跑千里的马”,而不是“千里的马”,是不是挺神奇的?
4. 介宾短语后置也常见呀,“于我如浮云”,正常该是“于我如浮云者”,就好像说“对我来说像浮云一样的东西”,倒置一下感觉还不一样了呢。
5. 还有状语后置啊,“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把“于蓝”这个状语放在了动词“取”的后面,多特别呀,就好像说“青是从蓝中取得的,而且比蓝还青”。
6. 再来一个状语后置,“具告以事”,把“以事”这个状语放到了“告”的后面,不就是在说“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他”,而不是“以事具告”嘛。
这些文言文倒装句真的是太奇妙了,能让句子的表达变得丰富多样起来呢!我的观点就是:文言文倒装句真是充满了魅力呀,让我们对古代语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感受!。
高一文言倒装句式总结

文言倒装句式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以下是高一阶段常见的文言倒装句式及其总结:1. 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出师表》(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尤其是动词前)之前。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3)借助“之”、“是”等将宾语提前。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2. 定语后置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1)中心词+之+定语+者。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2)中心词+定语+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3)定语+补语。
吾谁与归?《屈原列传》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地方一里,指“方圆一里”的地方,不是“一个地方”的意思。
3. 状语后置状语后置常常以介词“于”引出,表示处所、时间、方式、目的、原因等。
(1)表示处所。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出师表》(2)表示时间。
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3)表示方向。
又以刘敬先谏曰:“臣愿见太后。
”《鸿门宴》(4)表示方式,“向”、“对”、“对于”。
故为之文以志《石钟山记》(5)表示目的,“为”、“以便”。
愿借子金以济有无,何如?《鸿门宴》(6)表原因。
求其原因,盖失萧何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上就是高一阶段常见的文言倒装句式总结。
文言倒装句式在文言文中具有特殊意义,对于理解文言文有很大的帮助。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积累和掌握这些特殊句式,以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倒装句)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赤壁赋》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张溥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列子〉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倒装句)
文言文句中,某些句子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我们称之为倒装句。其倒装现象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一)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晏子春秋》)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现象
文言文疑问句中,当使用疑问代词做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该宾语往往要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前面。例如: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意为带了什么东西。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高中文学课内文言特殊句式整理

高中文学课内文言特殊句式整理一、倒装句1. 部分倒装例:行到水穿处,坐看云起时。
解析:动作行到的时候,主语已经或者正在发生第二个动作坐看。
2. 整体倒装例:皎皎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解析:把状语提前,按照谓语动词加上主语和宾语的顺序交换的方式构成倒装。
二、省略句1. 主语省略例:弦弦掩抑声声思。
解析:句子中的主语被省略,仅保留动词独立完成。
三、比喻句1. 平行比喻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解析:通过两个平行的事物进行比喻,以突出所要表达的意思。
2. 阶梯比喻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解析:通过阐述一事物具有的特征和属性,以便形容另一事物。
四、排比句1. 省略拟声词的排比例:铿锵玫瑰,叮当咖啡,嘶嘶声中, 冬风飒飒。
解析:通过省略拟声词,仅保留句子结构相同的字对应的字音,构成排比结构。
五、比拟句1. “如”字比拟例:乱云飞渡仍从容,云散风停雪未融。
解析:通过“如”字和后面的比喻词相连,用以形容所要表达的事物。
2. “若”字比拟例:云霞若出未出群,山松若放非放云。
解析:通过形容词性的“若”字和后面的比喻词相连,用以形容所要表达的事物。
六、反问句1. 答案反问句例: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
解析:通过反问表达出所要表达的真实意图。
七、设问句1. 疑问反问句例: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
解析:通过疑问的方式表达出所要表达的观点和问题。
以上是高中文学课内文言特殊句式的整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文言文阅读中倒装句句式

文言文阅读中倒装句式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
一、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1、动+以+宾。
例如:申之以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2、动+于(乎,相当"于")+宾。
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3、形+于+宾。
例如: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张衡传》4、介词宾语后置:介词"以“”于“”乎“”自"等后面带上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短语。
这种介宾短语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前边充当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却多数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后边充当补语。
例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师说》主谓倒装古汉语中为了强调谓语,有些感叹句或疑问句把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一般常用逗号将主谓隔开。
感情较强烈;谓语由形容词充当。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甚善矣,子之治东阿。
《晏子治东阿》渺渺兮予怀。
《赤壁赋》--我的心思飘得很远很远。
快哉此风! 《黄州快哉亭记》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举例: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2、疑问句中疑问词作宾语。
例如:"沛公安在?"(《鸿门宴》)(应为"沛公在安")3、以"是之"为标志。
例如:"何陋之有?"(《陋室铭》)(应为"有何陋之")定语后置1、"之…者…"为标志,即"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如:"马之千里者。
"(《马说》)2、"中心词+后置定语+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3、中心词+数量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分类及例句
我们把文言文中句子成分的排列语序跟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子叫倒装句。
倒装是就现代汉语的习惯而言。
古人一贯那样说,就无所谓倒顺。
主要包括:
1主谓倒装(谓语前置,主语后说)(1)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愚公移山》(2)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3)“汝之不惠”和“公子能急人之困”是主语,“甚矣”和“安在”是谓语。
主语先说的情况多用于感叹句或疑问句。
小编为大家整理整理了高中语数外、政史地、物化生九科知识点,各科知识点都包含了知识专题、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等内容。
更多2016年高考各科复习知识点请查看>>,高考知识点频道有你想要的珍贵复习资料。
欢迎访问,高考生的专属网站。
1宾语前置文言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置于动词前。
例如: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未有之也《张衡传》②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莫振救之《论积贮疏》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古之人不欺余也《石钟山记》(2)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前置。
例如:①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卿欲言何?《赤壁之战》②沛公安在?——沛公在安?《鸿门宴》③大王来何操?——大王来操何?《鸿门宴》在这种句式中,介词的宾语也前置。
例如:④王问:“何以知之?”——以何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⑤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君以何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⑥微斯人,吾谁与归!——吾与谁归!《岳阳楼记》(3)用“之”“是”把宾语提到
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这种情况在文言中也并不多。
例如:①譬若以肉投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