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倒装句教学文稿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教学文稿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教学文稿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

浅谈高中文言文倒装句

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定)主─[状]─谓─(定)─宾“,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定语或状语)在中心语前。如果以这个常规语序为标准的话,我们会发现一些文言文句子有许多次序颠倒的情况,这是古人说话的习惯。这就像广州方言“我走先”与普通话“我先走”一样,没有修辞或强调的意义。

文言倒装句中,一般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状语后置这四种情况。下面,我们来逐个分析一下它们的特点和用法。

一、状语即介宾结构后置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式中,按出现频率来讲,位居榜首的应该是状语后置。文言文中的状语后置,一般即指介宾结构后置,即状语或介宾结构放在了谓语的后面。其中尤以由“于”“以”构成的介宾结构居多。

由“于”构成的介宾结构一般多为“在……”的意思,例如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邶风?静女》〈诗经〉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苏轼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乎,相当于介词“于”)《赤壁赋》苏轼

命坐于灵虚之下。《柳毅传》李朝威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鸿门宴》司马迁

有时也有“从……”、“对……”、“比……”等的意思,例如: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这里的“于”为“对“的意思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荀子〉

第一个“于“为”从……“的意思,第二个”于“为”比……“的意思。

由“以”构成的介宾结构多为“用……”的意思,例如: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史记〉

二、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是对普通的非前置宾语而言的。这种前置不属于起强调作用的临时倒装,它要受到一定的条件制约。宾语前置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种句式的条件有二:其一,必须是疑问句;其二,宾语必须是疑问代词。二者缺一不可。这种句式的规矩比较严格,例外很少。例如:

大王来何操?《史记》司马迁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苏轼

这两个宾语前置句都为疑问句,宾语分别为疑问代词“何“和”安“,正常的语序分别为”大王来操何“和”而今在安“。

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时,一般也要置于介词之前。例如: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赤壁赋》苏轼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范仲淹

这两个句子中,“何”和“谁”都为疑问代词,都作了介词“为”和“与”的宾语,放在了介词的前面,构成了宾语前置句。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所谓否定句,就是指含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无指示代词“莫”的句子。这种句式的条件也有二:其一,是否定句;其二,是代词作宾语。例如:

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苏轼

这两个宾语前置句分别为“莫”和“不”领导的否定句,宾语为代词“之”和“余”。

(三)用“唯……是”或“之”把宾语提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是”或“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例如: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左传·成公十三年》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韩愈

三、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的情况比较简单,主要有这样几种格式:

(一)中心词+之+形容词,例如: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离骚》屈原

这种格式中的形容词不能换成名词或代词等。

(二)中心词+“者”字结构

这种格式中的“者”字结构可分为带“有”和不带“有”两种。例

如: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赤壁赋》苏轼

太子即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如:马之千里者。《马说》韩愈

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苏轼

(四)中心词+数词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这种格式中的后置定语可以单用数词,也可以带上量词。

四、主谓倒置

主谓倒置即将谓语前置,大都是为了突出谓语部分,适应表达的需

要。主谓倒置句以感叹句、疑问句居多。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愚公移山》

何哉,尔所谓达者?《论语》

准确地辨别和识认文言特殊句式,能够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文言文的文意,进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高中英语语法倒装句讲解及练习(附答案)

高中英语倒装句 倒装句分为全部倒装和部分倒装 1全部倒装全部倒装是只将句子中的谓语动词全部置于主语之前。此结构通常只用于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常见的结构有:1)here, there, now, then, thus等副词置于句首, 谓语动词常用be, come, go, lie, run等表示来去或状态的动词。例如:Then came the chairman. 那时总裁来了。Here is your letter. 你的信。 2). up,down,out,away,in , off, ahead放于句首Up jumped the cat and caught the mouse. Ahead sat an old woman. 3)表示地点,时间,方向等的介词短语放在句首时例如:After the head walked a group of workers. 4.“作表语的现在分词/过去分词/形容词+系动词+主语”形式的完全倒装 Seated in the front were the guests. 注意:上述全部倒装的句型结构的主语必须是名词,如果主语是人称代词则不能完全倒装。例如: Here he comes. 他来了。Away they went. 他们走开了。 2部分倒装 部分倒装是指将谓语的一部分如助动词或情态倒装至主语之前。如果句子的谓语没有助动词或情态动词,则需添加助动词do, does或did,并将其置于主语之前。 1. 句首为否定或半否定的词语,如no, not, never, seldom, little, hardly, rarely, scarely, in no way, under no circumstance, at no time决不, not until…等。例如: Never have I seen such a performance. 从未见过如此糟糕的表演。 Nowhere will you find the answer to this question. 无论如何你不会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的。 Not until the child fell asleep did the mother leave the room. 母亲一直到孩子入睡后离开房间。 当Not until引出主从复合句,主句倒装,从句不倒装。注意:如否定词不在句首不倒装。例如: The mother didn\'t leave the room until the child fell asleep. 典型例题 1)---Why can\'t I smoke here? ----At no time___ in the meeting-room A. is smoking permitted B.smoking is permitted C. smoking is it permitted D.does smoking permit 2)Not until the early years of the 19th century ___ what heat is. A. man did know B. man know C. didn\'t man know D. did man know 2.Not only…but also前面倒装,后面不倒装 Not only did he refuse the gift, he also severely criticized the sender. 他没有收下礼物,还狠狠批评了送礼的人。 3.Hardly/Scarcely…when, No sooner…than等,要倒装。 Hardly had she gone out when a student came to visit her. No sooner had she gone out than a student came to visit her. 典型例题No sooner___ than it began to rain heavily. A. the game began B.has the game begun C. did the game begin D.had the game begun 4so, neither, nor作部分倒装 so/neither/nor+be/can(should/will/could…..)/do(did/does)+sb表示\"也\"、\"也不\" 的句子要部分倒装。例如: 典型例题---Do you know Jim quarrelled with his brother? ---I don\'t know, _____. A. nor don\'t I care B. nor do I care C. I don\'t care neither D. I don\'t care also 注意:当so引出的句子用以对上文内容加以证实或肯定时,不可用倒装结构。意为\"的确如此\"。例如: Tom asked me to go to play football and so I did. ---It\'s raining hard.---So it is. 5 only在句首后接状语用总分倒装。例如: Only in this way can you learn English well. 只有这样,你才能学好英语。 如果句子为主从复合句,则主句倒装,从句不倒装。例如: Only when he is seriously ill does he ever stay in bed. 病得狠重时,他才卧床休息。 注意:如果only后的词组不是状语,不需倒装。

文言文中的四种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四种倒装句(上)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包括四种,两个前置句和两个后置句,即宾语前置句,谓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句子成分的位置,除了表达的特殊需要外,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的位置,在古今汉语中是一致的。就宾语来说,在一般情况下是在谓语之后。但是,在文言文中的几种特定情况下,宾语却在动词或介词之前,这已成为固定形式,这就是“宾语前置”。现代汉语中也有不少倒装句,但古代汉语中的倒装句,形式更多,格式也更固定。 一、宾语前置句 文言文中,宾语可以前置(即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的前置 表示否定的句子叫否定句,一般带有否定副词“不”“毋 (无)”“未”“弗”“勿”“否”“非”或否定动词“无”,或否定代词“莫”。 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是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 基本格式如下: [否定词+代词宾语+动词] 例: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诗经?郑风?蹇裳》)——你不思念我,难道没有别人思念我? [否定词+代词宾语+插入成分+动词] 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惠王上》)——没有谁能抵御它。 [ 否定词+插入成分+代词宾语+动词] 例:莫肯之为。(《吕氏春秋?不苟》)——没有谁肯干这件事。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的前置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是疑问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疑问句,一般要有疑问词的帮助发出疑问才能构成。疑问词分为疑问代词和疑问语气词。疑问代词有谁、孰、何、安、奚、恶、胡、曷等,疑问语气词有乎、诸、邪、哉等。

主要格式如下: [疑问代词宾语+(能愿动词)+动词](疑问代词做动词的宾语必须前置) 例: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我欺骗谁呢?欺骗天吗? [疑问代词宾语+介词] 例:何为不去也?(《苛政猛于虎》)——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 (3)一般句式中动词的代词宾语的前置 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先秦古籍里。 其特点是:代词宾语+动词 例:民献有十夫予翼。(《尚书?大诰》)——民间贤人有十个协助我。 (4)一般句式中介词宾语的前置 为了强调介词的宾语,将宾语提到介词的前面,构成宾语+介词格式。 例1: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概括它,叫做:思想内容没有邪恶的。 例2: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史记?项羽本纪》)——楚国的战士没有什么人不是用一个抵挡十个的。 以上两个例句的“一言”和“一”做介词“以”的宾语,前置以后,就突出强调宾语“一言”和“一”。 值得注意的是代词“自”做动词、介词的宾语必须前置,这是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一种情况,不多见。例曰:“宁信度,无自信也。”(《郑人买履》)——回答说:“宁可相信尺码,不相信自己(的脚)啊。” (5)宾语前置的标志——“之”“是”等 宾语提到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可以在宾语的后面加助词 “之”“是”“为”“来”“焉”等做标志。 例:何不可之有?(《左传?昭公五年》)——有什么不可? 二、谓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 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规则,主语和谓语的次序,通常是主语在前,

初中文言文基础句式训练

文言文有四种基本句式: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 一、倒装句 主谓倒装(谓语放在主语前) 1、甚矣,汝之不惠。 你不聪明到了极点。 2、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我壮丽的少年中国啊,与天一样永不老去。 3、悲哉世也。 这个世道真可悲。 4、如鸣佩环。 如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碰击的悦耳声。 5、潇潇暮雨。 傍晚的雨绵绵不断。 6、帘卷西风。 寒冷的西风,吹卷着门帘。 倒装句:宾语前置 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因难呢?” 2、何以战? 依靠什么去迎战? 3、微斯人,吾谁与归? 没有这样的人,我将和谁在一起呢? 4、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然而,居住在城内的人并不知道郊外已有春天了。 5、何用识夫婿。 凭借什么特征便是我的夫君呢? 6、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又有什么简陋的呢?” 7、唯才是举。(是,宾语提前标志) 举荐一个人的标准是看他的才能怎样。 8、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孔文这人凭什么称呼他“文”? 9、时人莫之许也。 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 10、问女何所思。

请问女儿你在思考什么呢? 11、会宾客大宴。 适逢某家大宴宾客。 12、何苦而不平? 又担心什么挖不平呢? 13、且人患志之不立。 况且,人们担心的是不立志。 14、王曰:“何为者?” 楚王问道:“这个人是干什么的?” 15、宋何罪之有? 宋国又有什么罪呢? 16、终不自信其术之妄。 始终不相信自己的方法荒谬。 17、鬼莫敢我抗。(抗我) 鬼没有敢抗拒我的。 18、衡阳雁去无留意。 向南方衡阳飞去的大雁没有丝毫停留的意思。 19、多歧路,今安在?(在安) 旅途上有很多岔路,我今天在哪里? 20、辙也未之见焉。 苏辙一直没能见到他啊. 倒装句:介宾短语后置 1、祭以尉首。(以尉首祭) 用将尉的首级祭天、祭神。 2、咨臣以当世之事(以当世之事咨臣) 把当今天下大事拿来咨询我。 3、战于长勺(与长勺战)。 在长勺迎战齐军。 4、叫嚣乎东西。(乎东西叫嚣) 从东到西喧闹骚扰声不断。 5、借(于)旁近与之。 在旁边邻居家借来给他。 6、信义著于四海。 在四海之内,百姓都知道你是很守信义的。

导学案倒装句讲解

题目: 倒装句 备课人:姜慧君 审批人:姜慧君 备课日期:2014. 4 授课日期:2014. 4 【学习目标】掌握倒装句的用法。 【学习重点】理解部分倒装和全部倒装。 【学习难点】倒装句的灵活使用。 【知识链接】 英语的基本语序是“主语 + 谓语”。如果将谓语的全部或一部分放在主语之前,这种语序叫做倒装语序。倒装的原因,一是语法结构的需要,二是为了强调。倒装主要有两种:部分倒装,把助动词放在主语之前,谓语的其他部分放在主语之后。全部倒装,将整个谓语放在主语之前。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理解并学会运用。 【学习过程】 一、全部倒装: 1、用于there be 句型。 There are many students in the classroom. 2、句首状语引起完全倒装。以here there, now, then out, in, up, down, away 等副词开头的句子里,以表示强调。 Here comes the bus. Now comes your turn. Out went the children. 当代词作主语时,主谓语序不变。 Here it is. Here he comes. 3、句首状语为表示地点的介词短语。 South of the city lies a big steel factory. From the valley came a frightening sound. 4、表语置于句首时,倒装结构为“表语 + 系动词 + 主语” 1)形容词 + be + 主语 Present at the meeting were Professor White, Professor Smith and many other guests. 2) 过去分词 + be + 主语 Gone are the days when they would do what they liked. 3) 介短 + be + 主语 Among the goods are Christmas trees, flowers, candles and toys. 5、so, nor, neither 开头的句子,表示重复前句部分内容。 He has been to Beijing, so have I. Liwei can’t answ er the question, neither can I. so 后主谓不倒装,表示对前面所述内容的肯定、确认。 Tom is very kind, so he is. 二、部分倒装: 1、否定副词no, not, never, seldom, little, hardly 以及含有no, not 的短语(at no time, by no means, not once)放在句首时。 Never in my life have I heard such a thing. Not a single word did he say at the meeting. At no time will China turn superpower. Not once has he kept his promise. 2、以否定词开头的关联结构。not only…but also…, no sooner…than, hardly/scarcely…when.只将前半部分倒装,后半部分正常语序。Not until +时间状语 + 倒装 Not until + 句子 + 倒装。 Not until late in the evening did he come back. Not until he finished the work did he begin to watch TV . He did n’t begin to watch TV until he finished the work. Not only did he buy a bike for me but also he sent it to my house. Hardly had he got on the bus when he heard a shout. =No sooner has he got on the bus than he heard a shout. 3、only + 副词/介短/状语从句。 Only this afternoon did I finish the novel. Only in this way can you learn English well. He stays in bed when he is seriously ill. →Only when he is seriously ill does he stay in bed.

高中英语倒装句讲解以及习题(附答案)

倒装句 一、定义:英语最基本的语序是主语在前,谓语动词在后。但有时由于句子结构的需要或表示强调,就要采用倒装形式。 Eg:The bus comes here. Here comes the bus. 车来了。 二、分类:全倒装:将谓语动词完全移到主语之前称为完全倒装, 半倒装:只将助动词或情态动词放到主语之前称为部分倒装。 Eg:Many years ago there lived an old man in the wooden house. 很多年前有一位老人住在那间木屋里。 Never have I been late for school this term. 这学期,我从来没上学迟到过。 三、全倒装:“五全”=有时表地方 经常与be/come/exist/fall/follow/go/remain/seem/stand(表示移动或动态的不及物动词连用) 或用表示类似“存在”观念的其他不及物动词如:live, stand, come, lie, flow, enter, rise 和appear等 ㈠、“有”:在“there be”结构里 Eg:There is a box on the table.

桌子上面有一个盒子。 ?㈡、“时”:表示时间副词,如:now,then, Eg:Now comes your turn. 现在轮到你了。 ?㈢、“表”:表语放句子前,“表语+系动词+主语”的结构 Eg:Present at the party were Mr. Green and many other guests. 格林先生和其他的客人在这个聚会上。 Seated on the ground are a group of young men. 一群年轻人坐在了地上。 ?㈣、“地”:地点状语放在句首 Eg:In south of the river lies a small factory. 小工厂位于河的南方。 From the valley came a cry. 山谷传来一阵哭声。 ?㈤、“方”:表方位的副词here, there 或out, in, up, down, away, off等标志词放在句首 Eg:There lies a large wheat field in front of the house. 房子前面有一大片麦田。 Off all the lights went when I came in. 当我进来时,所有的灯都灭了。 四、半倒装:“八部”=不只让步也常需(虚)如此祝福?㈠、“不”表示否定

文言文倒装句教案

文言文倒装句专题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高考对文言倒装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倒装句式及其用法。 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学习重点】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倒装句式方法。 【学习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学习课时】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学:练习导学 阅读下面的文段,涵盖了多种文言特殊句式,请将画线的句子特征作判断,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客有为齐王画者,齐问曰:“画孰最难?”曰:“犬马最难。”“孰最易?”曰:“鬼魅最易。”“何为?““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也,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 (1)客有为齐王画者(句式:) 翻译: (2)不罄于前(句式:) 翻译: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古汉语中所谓的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 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二、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 点)三、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 (探:双主探究) 一、主谓倒装 主谓倒装句有三种情况:语气强烈的疑问句;语气强烈的感叹句;旧诗词为了韵律相合。 ①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 ②美哉,我少年中国!(我少年中国,美哉!) ③渺渺兮予怀(予怀渺渺兮) 二、宾语前置(重点)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特定条件下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 ②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我无诈尔,尔无虞我) ③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忌不信自)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①大王来何操?(大王来操何) ②沛公安在?(沛公在安) ③而又何羡乎?(而又羡何乎?) 3.用“之”或“是”将宾语前置,用这种宾语前置的格式时,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加上“唯(惟)”,构成“唯(惟)……是……”的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就更大。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 ②唯利是图。(唯图利) ③何陋之有?(有何陋?)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籍以何至此) ②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嗟尔远道之人为胡乎来哉?) ③项伯东向坐(项伯向东坐) 三、定语后置: 1.中心语+定语+者 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求可使报秦者人) ②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有吹洞箫者客) ③楚人有涉江者(有涉江者楚人) 2.中心语+之+定语,“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蚓无利爪牙,强筋骨)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处远江湖则忧其君) ③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大四海,有几人欤?) 3.中心语+之(而)+定语+者,“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铿然有声石,所在皆是也) ②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而能不易其志者缙绅) ③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千里马) 4.用数量词作定语时,数量词大多数放在中心词的后面。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或尽一石粟

初中文言文——倒装句练习

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 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二、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三、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 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①子耶,言伐莒者?(言伐莒者,子耶?) ②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 ③美哉室!(室美哉!)④大哉,尧之为君也!(尧之为君也,大哉!) ⑤灼灼其华。(其华灼灼)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⑦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在安”,宾语前置) ⑧美哉,我少年中国!(我少年中国,美哉!) 以上例子分别体现了谓语前的三种情况:①⑦疑问句;②③④⑧感叹句;⑤⑥旧诗词合韵律。 2、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倒装句导学案看例子得结论含答案(终审稿)

倒装句导学案看例子得 结论含答案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

倒装句导学案 一、仔细观察例句,参考《新测评》P73-75,把下列句子改写为倒装句并给予总结 Susan had hardly entered the room when the doorbell rang. ——Hardly had Susan entered the room when the doorbell rang. I will lend money to him under no circumstances. ——under no circumstances will I lend money to him. . She not only didn't accept my invitation, she but also was extremely angry. ——Not only did she accept my invitation, but also she was extremely angry. 1.)I have never seen such wonderful pictures in my life. Never have I seen such wonderful pictures in my life. 2.)I was bored at no time during the tour. At no time was I bored during the tour. 3. ) He seldom paints now. Seldom does he paint now. 4. ) I had hardly got to Amsterdam when it began to snow. Hardly had I got to Amsterdam when it began to snow. 5. ) We can give up learn at no time. At no time can we give up. 6.) John not only loves Chinese, he is also good at speaking it. Not only does John love Chinese, he is also good at speaking it. Conclusio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完整版)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一、倒装句。 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①主谓倒装(谓语前置);②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③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④状语后置,也叫介宾短语后置。如: 1、倒装句:尝贻余核舟一,原句应为:尝贻余一核舟。 2、乂用篆章一,原句应为:乂用一篆章。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句应为:盖简修狭桃核为之。 4、其两膝相比者……相比”是中心词两膝”的定语. 5、如:其矣,汝之不惠!正常语序为:汝之不惠,其矣! 6、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7工湖之远则忧其启。 7、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千里马) ②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能面刺寡人之过之群臣吏民,受上赏) 8、①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时人莫许之) ②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忌不信自) 9、②全石以为底。(以全石为底 10、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3、起于鲁。 14、欲信大义于天下 15、战于长勺。 16、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17、蒙辞以军中事务多。 18、白雪纷纷何所似? 19、微斯人,吾谁与归。 20、何陋之有? 2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22、为人五,为窗八。 2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其有 隐逸气质的花”。 24、告之于帝 25、躬耕于南阳 26、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 27、祭以尉首 28、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 29、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

二、判断句:(一般有:“者,也)如: I、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2、当立者乃公子扶苏。3、中轩敞者为舱。 4、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5、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6、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7、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8、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9、失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 10、莲,花之启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II、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12、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其中乃用来表示判断。 13、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两小儿辩日》用贝U”来对日中时的形状作出判断。 14、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不能久留,就记下这些景色离开了 15、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毕,只曾笑耳!”(《狼》),狼也很狡猾了,可是一 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只是增加一点笑料罢了。”其中的耳”为语助词表判断。 16、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17、菲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三、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 主要有: 1、(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2、(此)忠之届也。(《曹刿论战》) 3、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4、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投(之)以骨。(《狼〉〉) 5、启与(之)俱来。(《隆中对》) 6、林尽(丁)水源。(《桃花源记》) 7、急湍甚(丁) 箭。(《与朱元思书》) 8、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 已 9、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斗 10、二(个)男新战死 11、日中(友人)不至。 12/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尉 13、口技人坐(丁)屏障中。 四、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竽”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被……所感动。 2、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3、”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吞”即被……吞掉”。 4、于”表被动:管夷吾举丁士举丁……”即在……被举荐”。 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6、山峦为晴学所洗。

劝学导学案及答案

《劝学》 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 掌握文中出现的大量文言实词,如“利、备、望、用、疾、致、假、绝、兴、功、强、间”等;文言常用虚词,如“于、者、而”;古今字和通假字,如“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 2. 能力目标 本课在阐述事理、论证观点时大量使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和比喻论证的特点。 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有的态度的论述,明确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的道理。 学习重难点 1掌握文中出现的大量文言实词虚词。 2本课在阐述事理、论证观点时大量使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和比喻论证的特点。 相关链接 文学文化常识 1.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学识渊博,重实践,具有一定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共32篇。大多数是他自己的著作,一部分是他的门人写的。这部书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思想和他的文章风格。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2.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劝勉”的意思。 繁体字“勸”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学法指导 1.学生要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完成课后“思考和练习”以及熟读、背诵,切实掌握。 2.学生应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

高中英语语法倒装句讲解与练习含答案

全部倒装 1.here,there,out ,in,up,down,now,then,away,over,off等副词位于句首时,后面句子用全部倒装。(1)There goes the bell. (2)Here comes the bus. (3)Now comes my turn. (4)Then followed three day of rain. 注意:主语是代词时,不用此倒装结构 (5)Out rushed the children.=The children rushed out.(Out they rushed主语为代词时句子不倒装). (6)In came the teacher and the lesson began.=The teacher came in and the lesson began. In he came and the lesson began.主语为代词时句子不倒装 2.表语和地点状语位于句首表示强调意义时,后面用全部倒装,当表示时间的副词或介词词组位于句首时,常常引起全部倒装,注意:主谓一致。 (1)In the distance was a small boat=A small boat was in the distance. (2)Under a big tree sat an old man smoking a pipe.= An old man smoking a pipe sat under a big tree. (3)They arrived at a farm house ,in front of which sat a small boy. (4)On either side were rows of fruit trees. (5)Early in the morning came the news . 3.在一些表示祝愿的句子中 Long live China. 部分倒装 1.only修饰句子的状语位于句首时,后面引起部分倒装。 (1)I realized that I was wrong.=Only then did I realize that I was wrong. (2)You can solve the problem in this way.=Only in this way can you solve the problem. (3)He could go on studying when the war was over.= Only when the war was over(状语从句不倒装)could he go on studying. 注意:only修饰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时,句子不倒装 (1)Only he can work out such a difficult problem. (2)Only him we could find in the room just now. 2.含有否定意义的副词或连词位于句首时,后面用部分倒装。 (1)seldom, not ,never,little,few,nowhere,rarely,in no way,in no case ,by no means, at no time,under no circumstances,on no condition注意:in no time为“立刻,马上”的意思 (2)Hardly(Scarcely)… when No sooner… than( No sooner后用过去完成时并倒装:No sooner had sb done ,than sb did.) (3)Not only…but also(只在not only句中引起倒装,不在but also句中倒装)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 请牢记以下汉语句子结构图: (定)主+(状)谓+(定)宾 (补) 这是讲述一切语法知识的根本! 一、定语后置 我们知道,定语(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是用来限制或修饰中心词(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一般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这是古今汉语的共同规律。但在古汉语里,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把它放到中心词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就称为定语后置。 形式变为:主(定)+谓+宾或者:主+谓+宾(定) 定语后置一般有标志性的词语。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把它归结为四种常见的形式: 1.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例如:①(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今)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②(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今)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就为他的人民忧虑,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替他的君主担忧。 分析: ①②句中的中心词分别是“爪牙”、“筋骨”、“庙堂”、“江湖”,后置定语分别是“利”、“强”、“高”、“远”,四个“之”是定语后置句的标志,无实在意义。 2.中心词+之(而)+后置定语+者 例如: ③(古)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今)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要吃一担粮食。 ④(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孟子"梁惠王下》) (今)这四种人,是天下无依无靠的走投无路的老百姓。 ⑤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分析: ③④句中的中心词分别是“马”、“穷民”,后置定语分别是“千里”、“无告”,标志性的词语分别是“之……者”、“而……者”,其中的“者”相当现代汉语中联系定语和中心词的结构助词“的”。 3.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如: ⑥(古)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 (今)村里好事的少年,养了一只蟋蟀。 ⑦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 分析: ⑥句中的中心词是“少年”,后置定语是“好事”,“者”是标志性词语。 4.中心词+数量词: 例如: ⑧(古)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 (今) (他)曾经送给我一只用桃核雕刻的小船。 ⑨为人五,为窗八,……为字三十有四 分析: ⑧句中的“一”作“核舟”的定语。 另外,辨识定语后置要注意两点:一是表示领属性的定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不能后置,只有一般用来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时间、处所、数量等修饰性定语才能后置。二是要注意把定语后置和某些表面上相类似的语言形式区别开来。例如: ⑨村中少年好事 (定语+主语+谓语+宾语) ⑩村中少年之好事者 (定语后置) ⑾村中少年之好事 (主语与谓语之间加了一个结构助词“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小结:

最新中考初中文言文句式+文言文练习题

中考初中文言文句式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文言文中,判断句有以下八种形式: (—)、用“……者,……也”来表示。 1、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3、吾之妻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用“……者……也”来表示,即主语后面不用“,”号。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3、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4、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知殊遇,欲报之于殿下也《出师表》 (三)、用“……者也”表示判断,翻译时“者也”不译。 1、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 3、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四)、用“……也”来表示。这有两种情况: (1)主语后有“,”号,翻译时便去掉“,”号,再加“是”。 1、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十则》 4、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5、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观潮》 6、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2)主语后无“,”号,只在主语后加“是”,“也”字不译。 1、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2、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4、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5、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 6、此庸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 (五)、用动词“为”作判断,把“为”直接翻译成“是”,语序不变。 1、此为何若人《公输》 2、为与此同类《公输》 3、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

倒装句导学案(看例子得结论 )含答案

倒装句导学案 一、仔细观察例句,参考《新测评》P73-75,把下列句子改写为倒装句并给予总结 1.e.g. Susan had hardly entered the room when the doorbell rang. ——Hardly had Susan entered the room when the doorbell rang. e.g I will lend money to him under no circumstances. ——under no circumstances will I lend money to him. e.g. She not only didn't accept my invitation, she but also was extremely angry. ——Not only did she accept my invitation, but also she was extremely angry. 1.)I have never seen such wonderful pictures in my life. Never have I seen such wonderful pictures in my life. 2.)I was bored at no time during the tour. At no time was I bored during the tour. 3. ) He seldom paints now. Seldom does he paint now. 4. ) I had hardly got to Amsterdam when it began to snow. Hardly had I got to Amsterdam when it began to snow. 5. ) We can give up learn at no time. At no time can we give up. 6.) John not only loves Chinese, he is also good at speaking it. Not only does John love Chinese, he is also good at speaking it. Conclusio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e.g. The actor came to the party only after being asked three times. ——Only after being asked three times did the actor come to the party. 7). You can learn as much about European artists only on such a trip. Only on such a trip can you learn as much about European artists. 8). I realized the importance of math only then. Only then did I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math. 9). He was able to get happily back to work only when the war was over in 19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