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倒装句解析

合集下载

简析文言文中的倒装句(一)

简析文言文中的倒装句(一)

简析文言文中的倒装句(一)一、主谓倒装句,即把谓语提到主语前面,形成谓语——主语的语序,突出谓语。

如:1.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齐桓晋文之事》2.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3.痛哉斯言!《原君》以上三句的主语分别是“百姓之为我爱”、“汝之不惠”、“斯言”,谓语分别是“宜”、“甚”“痛”。

这种倒装句有两个特点:一是语气上,谓语后用语气词“宜”的,增强了夸张的语气;用语气词“哉”、“乎”的,表示强烈的感叹语气。

二是谓语一般是形容词,句子属描写句。

二、动宾倒装句,即把宾语提到动词前边,形成宾语——动词的语序,突出宾语,又分三种情况: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提到谓语前面成倒装句。

如:(1)何伤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2)沛公安在?《鸿门宴》(3)微斯人,吾谁于归?《岳阳楼记》宾语分别是疑问代词“何”、“安”、“谁”,动词是“伤”、“在”、“与”。

这种倒装句两个特点:一是句子都是疑问句;二是宾语一定是疑问代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形成倒装句。

如:(1)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2)不吾知也。

《子路、曾皙、冉有、共西华侍坐》(3)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宾语分别是代词“我”、“吾”、“之”,动词分别是“顾”、“知”、“御”。

这种倒装句也有两个特点:一是句子一般是否定句,二是宾语必须是代词,而且否定词必须是能直接放在代词前边的,宾语才能前置。

3.用助词“之”、“是”隔开动词,将宾语提到前面形成倒装句。

(1)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2)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芋老人传》宾语分别是“何陋”、“何芋”,动词是“有”、“甘”,用助词“之”、“是”隔开。

文言文倒装句

文言文倒装句

文言文倒装句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二、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三、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所表达的意义,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以强调、突出谓语,加重谓语的语气和感情色彩,一般说来,这种谓语是比较简单的,是不带宾语的。

(一)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而把谓语提前。

1、谓语具有询问的意义⑴谁欤?哭者。

《礼记·檀弓下》——哭的人是谁啊?欤:同“与”正常语序应是:哭者谁欤?⑵少顷,东郭牙至,管子曰:“子邪?言伐莒者。

”《吕览·重言》——过了不久,东郭牙来到。

管子说:“主张攻打莒的,是你吗?”莒:古代国名,在今山东莒县。

顺说应是:言伐莒者,子耶?2、谓语具有赞叹或惋惜的意义。

⑴美哉!室。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飘亮啊这房子。

顺说应是:室美哉!⑵仁夫公子重耳!《礼记!·檀公下》——晋文公重耳真仁德啊!顺说应是:公子重耳仁夫!⑶惜乎!子不遇时。

《史记·李将军列传》——真可惜啊,你生不逢时。

子:李广。

顺说应是:子不遇时,惜乎。

⑷展矣君子。

《诗·邶风·雄风》——君子真诚实啊!展:诚实。

顺说应是:君子展矣。

3、谓语具有斥责和不满的意义⑴甚矣,汝之不惠。

《列子·汤问》——你实在是太聪明啦。

顺说应是:汝之不惠,甚矣。

⑵久矣,夷狄之为患也。

《史记·匈奴列传》——夷狄为害很久了。

顺说应是:夷狄之为患也久矣。

⑶嘻!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

《战国策·赵策》——唉,先生的话也太过分了啊!顺说应是:先生之言也,亦太甚矣。

4、谓语具有祈求和命令的意义⑴助哉!夫子。

《史记·周本纪》——勉励啊夫子!助:xu,勉励。

夫子:指司徒、司马以及蜀羌等族的将士。

文言文中的四种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四种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四种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包括四种,两个前置句和两个后置句,即宾语前置句,谓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

句子成分的位置,除了表达的特殊需要外,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的位置,在古今汉语中是一致的。

就宾语来说,在一般情况下是在谓语之后。

但是,在文言文中的几种特定情况下,宾语却在动词或介词之前,这已成为固定形式,这就是“宾语前置”。

现代汉语中也有不少倒装句,但古代汉语中的倒装句,形式更多,格式也更固定。

一、宾语前置句文言文中,宾语可以前置(即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的前置表示否定的句子叫否定句,一般带有否定副词“不”“毋(无)”“未”“弗”“勿”“否”“非”或否定动词“无”,或否定代词“莫”。

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是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

基本格式如下:[否定词+代词宾语+动词]例: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诗经?郑风?蹇裳》)——你不思念我,难道没有别人思念我?[否定词+代词宾语+插入成分+动词]例:莫之能御也。

(《孟子?梁惠王上》)——没有谁能抵御它。

[ 否定词+插入成分+代词宾语+动词]例:莫肯之为。

(《吕氏春秋?不苟》)——没有谁肯干这件事。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的前置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是疑问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

疑问句,一般要有疑问词的帮助发出疑问才能构成。

疑问词分为疑问代词和疑问语气词。

疑问代词有谁、孰、何、安、奚、恶、胡、曷等,疑问语气词有乎、诸、邪、哉等。

主要格式如下:[疑问代词宾语+(能愿动词)+动词](疑问代词做动词的宾语必须前置)例: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我欺骗谁呢?欺骗天吗?[疑问代词宾语+介词]例:何为不去也?(《苛政猛于虎》)——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3)一般句式中动词的代词宾语的前置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先秦古籍里。

其特点是:代词宾语+动词例:民献有十夫予翼。

高一文言倒装句式总结

高一文言倒装句式总结

文言倒装句式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以下是高一阶段常见的文言倒装句式及其总结:1. 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出师表》(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尤其是动词前)之前。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3)借助“之”、“是”等将宾语提前。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2. 定语后置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1)中心词+之+定语+者。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2)中心词+定语+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3)定语+补语。

吾谁与归?《屈原列传》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地方一里,指“方圆一里”的地方,不是“一个地方”的意思。

3. 状语后置状语后置常常以介词“于”引出,表示处所、时间、方式、目的、原因等。

(1)表示处所。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出师表》(2)表示时间。

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3)表示方向。

又以刘敬先谏曰:“臣愿见太后。

”《鸿门宴》(4)表示方式,“向”、“对”、“对于”。

故为之文以志《石钟山记》(5)表示目的,“为”、“以便”。

愿借子金以济有无,何如?《鸿门宴》(6)表原因。

求其原因,盖失萧何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上就是高一阶段常见的文言倒装句式总结。

文言倒装句式在文言文中具有特殊意义,对于理解文言文有很大的帮助。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积累和掌握这些特殊句式,以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文言文倒装句的辨析与翻译

文言文倒装句的辨析与翻译

文言文倒装句的辨析与翻译(上)焦文林(本文选自《语文报·高一版》 743 期) 文言文倒装句,指那些词序的排列与现代汉语差异较大的语句,通常包括宾语前置句、谓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短语后置句等。

一、宾语前置宾语前置是文言文中运用最普遍的一种倒装句,它包括动词宾语前置和介词宾语前置。

1 .动词宾语前置动词宾语前置是古汉语中的一种特殊句式,它的语序一般表现为“主语 + 宾语 +谓语动词”。

动词宾语前置在文言文有三种情况:( 1 ) 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通常置于动词前,构成一种“主语 +疑问代词(宾语) +谓语动词”的基本格式。

这种前置宾语须有两个条件:一是疑问句,二是宾语必须是疑问代词,缺一不可。

例: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焉”是疑问代词,在句中是宾语,提到动词谓语“置”的前面,翻译时按“且置土石焉”的顺序处理。

)翻译:凭您的力量,并不能削减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可能前置。

这种前置宾语须有两个条件:一是句子为否定句,二是宾语是代词。

例: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莫”是否定词,“之”指代保民而王的国 君,是动词“御”的宾语。

翻译时“莫之能御”应调整为“莫能御之”。

)翻译:安抚百姓推行仁政(的 国 君),没有谁能够抵御他。

( 3 )借助结构助词,将宾词前置。

有的句子为了强调宾语,可利用结构助词,将宾语提到谓语动词前。

①“何……之有”格式例: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之”是结构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何陋”作“有”的前置宾语,翻译时“何陋之有”按“有何陋”的顺序处理。

)翻译:有什么简陋的呢?②“……之……”格式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师说》)(“之”是结构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句读”是“知”的宾语,“惑”是“解”的宾语,都借助“之”提到动词前了。

文言文倒装句常见句式解析

文言文倒装句常见句式解析

⽂⾔⽂倒装句常见句式解析 现代汉语语序⼀般以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定语在前,中⼼语在后;状语在前,动词在后;谓语在前,宾语在后。

如果这种顺序被颠倒,就成为“倒装句”。

⽂⾔⽂的语序倒装主要有四种: A、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将它放在句⾸,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

B、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候,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C、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词的后⾯。

D、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 A、主谓倒装。

1、渺渺兮予怀。

——“渺渺”是主语“予怀”的前置谓语,译:我的⼼想得很远很远啊。

(《⾚壁赋》) B、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提前: 1、何为其然也?——(何为是为何的倒装)译:为什么箫声这么悲凉呢?(《⾚壁赋》) 2、⽽今安在哉?——(安在是在安的倒装)译:现在在哪⾥呢?(《⾚壁赋》) 3、⽽⼜何羡乎?——(何羡是羡何的倒装)译:⼜羡慕什么呢?(《⾚壁赋》) 4、不然,籍何以⾄此。

——(何以是以何的倒装)译:不如此,我怎么会这样?(《鸿门宴》) 5、今⽇之事何如?——(何如是如何的`倒装)译:今天的事情怎么样?(《鸿门宴》) 6、客何为者?——(何为是为何的倒装)译:客⼈是⼲什么的?(《鸿门宴》) 7、⼤王来何操?——(何操是操何的倒装)译:⼤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鸿门宴》) 8、沛公安在?——(安在是在安的倒装)译:沛公在哪⾥?(《鸿门宴》)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 1、及时相遣归。

——(相遣归是遣归相的倒装)译:趁早送我回娘家。

(《孔雀东南飞》 2、嬉戏莫相忘。

——(相忘是忘相的倒装)译:游戏时不要忘了我。

《孔雀东南飞》 3、誓天不相负。

——(相负是负相的倒装)译:我指天发誓,绝不会辜负你。

《孔雀东南飞》 4、好⾃相扶将。

——(相扶将是扶将相的倒装)译:好好侍奉婆婆。

文言文倒装句详解

文言文倒装句详解

文言文倒装句详解导读:倒装句式(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王─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说)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

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亚父南向坐。

简析文言文的倒装句(二)

简析文言文的倒装句(二)

简析文言文的倒装句(二)三、介词倒装句,即将宾语提到介词前面,形成“宾语——介词”的语序,突出宾语。

如:1.何以战?《曹刿论战》2.是以见故。

《屈原列传》3.国胡以相恤。

《论积贮疏》四、定中倒装句,即将定语移至中心词后,形成“中心词——定语”的语序,突出定语。

又分四种:1.定语移至中心词后,用“者”字煞尾,形成“中心词——定语——者”的倒装句式。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中心词分别是“群臣吏民”、“桃核”,定语分别是“能面刺寡人之过者”、“修狭者”,用“者”字煞尾。

2.定语移至中心词后,在中心语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或“而”字,定语后面用“者”字煞尾,形成“中心词——之(而)——定语——者”的倒装句式。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2)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五人墓碑记》中心词分别是“马”、“缙绅”,定语分别是“千里”、“能不易其志者”。

3.定语移至中心词后,如不用“者”字煞尾,则于中心词和后置宾语中间加助词“之”,形成“中心词——之——定语”的倒装句式。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说》(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中心词分别是“爪牙”、“筋骨”、“庙堂”、“江湖”,定语分别是“利”、“强”、“高”、“远”,中间加“之”表示。

以上三种倒装句,一般只适用一部分修饰性定语,领属性定语则不能倒装。

4.数量词定语置于名词后形成倒装句。

(1)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㕓兮。

《伐檀》(2)我持白壁一双欲献项王。

《鸿门宴》中心词分别是“禾”、“白壁”,定语分别是“三百㕓”、“一双”。

五、特殊倒装句,即出于平仄、押韵、对仗的需要,颠倒语序形成的倒装句。

多出现在诗、词、曲中。

(1)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送友人》(2)今日还乡故。

《高祖还乡》“萧萧班马鸣”本为“斑马萧萧鸣”,但这一句的平仄格式是“平平仄仄平”,写成“斑马萧萧鸣”则成了“仄仄平平平”,不合律,故调动语序以合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倒装句解析(实验中学范富林)状语后置: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

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

《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状语后置有三种情况: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具告以事。

(《史记·项羽本纪》)分析:“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

3、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韩愈《师说》)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

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孟子〉2.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3. 举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

《鸿门宴》〈史记〉4.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荀子〉6.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荀子〉7.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韩愈8.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史记〉9.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邶风•静女》〈诗经〉10.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赤壁赋》苏轼11.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苏轼12. 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晶。

《柳毅传》13. 命坐于灵虚之下。

《柳毅传》李朝威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状语后置)14.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状语后置)15.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状语后置)16. 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状语后置)17.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起修饰限制的作用。

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做“定语后置”。

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都应提到中心词前边来。

另外,定语后置时,往往在中心词和定语之间加“之”子,有时也在定语后面加“者”字。

1.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如: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

(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可使报秦者”是“人”的定语2.用"之"结句,“中心词+之+后置定语”的形式。

如:“其嵌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钴姆潭西小丘记》)3.用“者”又用“之”。

如:“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苏轼《石钟山记》)等。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荀子《劝学》)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定语后置”的三种形式,但在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切不可简单地“对号入座”,而应从句子词语间的结构关系上进行深入思考,特别是要认真分析“者”的词性和作用,否则极易出现错误。

1.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3.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

吴儿善泅者数百。

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1.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2.时人莫之许(《隆中对》)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这么看)”3.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4.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6.不患人之不己知也,患不知人也。

(《论语》)7.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论积贮疏》)8.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还有如:毋吾以也,莫己若也(译:“不能因为我,(他)还不如自己”)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

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1)宾语在动词前面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③王见之曰:“牛何之?”(《晏子使楚》)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④何伤乎?(《齐桓晋文之事》)译文:“妨碍什么呢(有什么妨碍呢)?”⑤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译文:“大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⑥吾谁敢怨?(《捕蛇者说》)译文:“我敢埋怨谁呢?”⑦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又如: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②吾谁欺?欺天乎?③项王曰:“沛公安在?”(《鸿门宴》)④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⑤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介+动?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蟹龙说赵太后》)译文:“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④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⑤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格式:宾+介+动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译文:“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②余是以记之(《游褒禅山记》)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这件③一言以蔽之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④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译文: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的作战的。

⑤成语有:夜以继日(译:用夜晚来接着白天)「4」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格式:主+宾+之(是)+动①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译文:“晋国,有什么罪过呢?”②唯弈秋之为听(《弈秋》)译文:“只听弈秋的教导”(“唯”译为“只”,下同)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译文:“不了解句读,④唯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译文:“只是务必除去那些陈旧的话”⑤父母唯其疾之忧译文:“父母只忧虑他的疾病”⑥唯马首是瞻(《冯婉贞》)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事”⑦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译文:“我们的国君(晋惠公)不怜恤自己流亡在外,却忧虑着我们群臣”还有如成语:唯利是图(译:“只图有利的”)唯贤是用(译:“只任用有才的人”)「5」“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已经对她没有情义了,决不会答应你”②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译文:“尽心侍奉婆婆,好好服侍她”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译文:“小孩子看见了我却不认识我”现代汉语中也有保留,如:请你相信「6」“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解释为“我”,这时“见”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回来时)府吏叮嘱我”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项脊轩志》)译文:“生下我六个月,父亲就背弃了我(意思是父亲就去逝了)”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里也有保留,如:望见恕(希望你宽恕我);有何见教(有什么指教我的);让你见笑了(让你笑话我了);望见谅(希望你原谅我)。

「7」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①亚父南向坐(《鸿门宴》译文:“亚父范增面向南坐着”②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译文:“到达北海,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1. 孔子云:何陋之有?2.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主谓倒置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