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解析

合集下载

高三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复习

高三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复习

高考题展1.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

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

三日不粒,父之不能相存。

耕种之,锄之。

刈获之,载积之,打拂之。

簸扬子,凡几涉手而入2.乡闾贫弱赖以不困。

洪武初,宁海及邻县饥,里中富人以麦贷贫乏者,每斗麦责谷二斗三升。

时贤母家有麦数廪,召诸子谓曰:“饥者众,而吾家幸有馀,安忍乘时取倍蓰3.汉五年,已并天下,诸候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

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

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4.选出下列各组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 ) 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D.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答案:B解析:ACD 是定语后置句;B 是状语后置句。

文言文常见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疑问句。

一、判断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子叫做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示判断的。

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作判断动词用。

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一)用“者”、“也”为标志表示判断。

可分为四种状况。

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构成“… …者, … …也。

”式。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臣之所好者.,道也.。

《庖丁解牛》 2、“者也”在句尾连用,表示判断。

构成“……者也”式。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 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 3、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 …者, … …”式。

①粟者.,民之所种。

②天下者.,高祖天下。

4、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 …, … …也”式。

①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 即时训练1、找出与其他三项句式不同的一组是( ) A.此三者,吾遗恨也 B.求人可使报秦者C.梁,吾仇也D.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答案:B解析:ACD 三项都是判断句;B 是定语后置句,者是定后的标志,可译为“……的(人)”。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一、判断句: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

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

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例如:此则寡人之罪也。

(《勾践灭吴》)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

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

比如:1.用“……,……者也”表判断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2.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3.用“……,……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项脊轩志》)4.用“……,……”表判断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这样的句子,称为被动句。

现代汉语中常用“被”表示被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

比如: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译为: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为……所”和“……见……于”及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

高中语文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讲解(共四大类)

高中语文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讲解(共四大类)

高考语文文言特殊句式1.判断句(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

翻译时,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

翻译时,这种判断句式中的“也”同样不译,只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4)前面不用“者”停顿,谓语后面“者也”连用,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翻译时,这种判断句中的“者也”不用译,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鸿门宴》)(5)“者”“也”都不用。

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6)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7)用“是”做判断动词。

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赤壁之战》)(8)用“乃、即、则、皆、必、本”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a.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c.臣本布衣。

(《出师表》)2.被动句(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施动者,表示被动,即“谓语+……”的形式。

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2)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

如: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施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谓语+于”的形式。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3)在动词前用“受”字来表示被动,构成“受+谓语”的形式。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分析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分析
(四)倒装句
文言中有些句子成分的排列次序跟现代汉语不同,习惯上称之为“倒装”。
谓语前置(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做补语
1.谓语前置(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些感叹句或疑问句把谓语置于主语之前。一般常用逗号将主谓隔开。
如:甚矣,汝之不惠!
2.宾语前置
①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在介词前。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例:A.莫我肯顾B.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
有两种类型:(1)动宾结构(2)介宾结构。包括:代词+介词;宾语+介词;方位名词+介词;是以结构(固定结构)。
例:A.豫州今欲何至?(动宾) B.沛公安在?(动宾)
C.国胡以相恤?(介宾:代+介) D.子何侍而往?(介宾:代+介)
4.介宾短语后置做补语(状语后置)
(1)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
(2)介词结构“以……”、“乎……”等有时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并不多见)
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的,翻译的时候要把它提前用作状语,因此,我们也称它“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
例如: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高高的庙堂) (偏远的江湖)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如:A.赋税之繁重者。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如: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④中心词+数量词
例如:A.尝贻余核舟一。B.沛公兵十万军霸上。
3.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2024年高考复习专题四:积累特殊文言句式-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一本通(全国通用)解析版

2024年高考复习专题四:积累特殊文言句式-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一本通(全国通用)解析版

专题四:积累特殊文言句式复习目标通晓文言常用特殊句式,形成翻译中的“句式意识”。

考情微观年份卷别题干表述(翻译)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2新高考Ⅰ卷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固定句式(奈何)①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考查均放在翻译中。

②文言句式考查频率不及实词、虚词高,且带有随文命题特点。

考查何种句式也是如此。

新高考Ⅱ卷①禹曰:“吴汉可。

禹数与语,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

”②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①省略句(与之语)②固定句式(何……乎)全国乙卷①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②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

①固定句式(奈……何)②定语后置句(之)2021全国乙卷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状语后置句(以法)、判断句(乃)2020新高考Ⅰ卷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

被动句(为……所)知识图要前备知识——固定句式一、表示疑问的固定格式句式标志翻译格式奈何何如奈……何如……何若……何怎么/怎么办/怎么样为什么把……怎么办对……怎么样何故怎么/为什么/什么原因何以为什么/怎么会凭什么……/根据什么……何所所……的是什么孰与……与……孰……跟……比较,哪一个更……句式标志翻译格式何……哉(为、也、也哉)怎么能……呢为什么要……呢还要……干什么呢何……之有有什么……呢/怎么能……呢如之何怎么能……呢岂(其)……哉(乎、耶、邪)哪里……呢难道……吗怎么……呢(其)庸……乎安……哉(乎)哪里……呢难道……吗不亦……乎非……欤不也……吗不是……吗宁(独)……耶(乎、哉)哪里……呢/难道……吗顾……哉难道……吗句式标志翻译格式何其一何多么/何等怎么那么/为什么那么直……耳惟……耳只不过……罢了只是……罢了句式标志翻译格式无乃……乎恐怕……吧/只怕……吧得无(非)……耶(乎)大概……吧/恐怕……吧该不是……吧/能……吗(兼表反问)其……欤岂不是……么庶几……欤或许……吧(一)判断句:是为副词加者也,另有直接判断句判定判断句的方法有二:一是看外在语言标志,“……者……也”“……也”“……者……”,以及副词“皆”“诚”“则”“乃”“必”“非”等。

2023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

2023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专题复习—特殊句式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主谓倒装。

下面我们分别进行梳理:文言文特殊句式(一):判断句1.有判断标志,“者………也”“为”例: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例:和氏璧,天下之共传宝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例:此乃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例:人为鱼肉,我为刀俎。

《鸿门宴》2.直接用“是”表被动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例: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3.没有判断标志词例: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注意:判断句,翻译时,要翻译出判断动词“是”。

文言文特殊句式(二):被动句1.有被动标志词例:而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例: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例: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水》例: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例: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2.用介词“被”直接表示被动例: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3.意念被动句例: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赤壁之战》文言文特殊句式(三):省略句1.省略主语例: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例: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2.省略谓语例: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鸿门宴》3.省略宾语例: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廉颇蔺相如列传》4.省略介词例: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过秦论》例: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桃花源记》注意:翻译时,补充的成分要加括号。

文言文特殊句式(四):宾语前置1.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要前置。

例:古人之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2.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

例:大王来和何操?《鸿门宴》例:不然,何以至此?《鸿门宴》常见的疑问代词:何谁胡安曷焉奚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例:全石以为底。

《小石潭记》4.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强调名词宾语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高考文言文精讲:特殊句式

高考文言文精讲:特殊句式

②去我三十里,惟命是听。(《左传》)
翻译:离我三十里,只听从你的命令。
知识 讲解
【介词宾语前置】为了某种目的把作状语的介宾短语的宾语放在介词(于、以、为、与、 从、自、向)的前面,并且能够恢复“介宾”次序而意思不变,即介词宾语前置。
正常: 主语 ﹝ 介词+名词或代词﹞ 谓语 倒装: 主语 ﹝ 名词或代词+介词﹞ 谓语 【例如】①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翻译:我与谁一同归去呢? ②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 翻译:我因这记下了它。 ③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鸿门宴》) 翻译:项王项伯面向东坐,亚父面向南坐。
知识 讲解
二、省略谓语
(1)承前省或蒙后省:前后两个句子的谓语是一致的,为了避免行文的不简洁,可将前一个谓语或后一 个谓语省略。
如: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 列子》)
(2)对话省略:在人物对话的语境里,为了行文简练,可以将对话内容的谓语省略。 如: 陈相见孟子……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种粟而后食)”“许子必织布然 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孟子》) (3)为了整齐或修辞需要而省略。 如:中古之世,天下(发)大水而鲧禹决渎;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韩非子《五蠹》)
知识 讲解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根据前置的位置情况分为动词宾语前置和介词宾语前置。
【动词宾语前置】为了某种目的把宾语放在谓语的前面,并且能够恢复“动宾”次序而意思不变,
即动词宾语前置。多见于疑问句或否定句。
正常: 主语 谓语
倒装: 主语
谓语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谁、孰、胡、安、焉、奚、曷……)作宾语,常置于动词前。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主要有以下几类:
1.
判断句:在文言文中,判断句是用来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

又如,“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桃花源记》),这里的“是”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同义。

2.
被动句:表示主语受到动作的影响,但不必明确指出施动者。

例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实在怕被大王欺骗而辜负了赵国。


3.
省略句:在语言表达中,为了避免重复或突出某种语义,有时会省略句子的某些部分。

例如,“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归有光《项脊轩志》),这句话完整的形式应该是“项脊轩是旧南阁子”。

4.
倒装句:在古代汉语中,为了强调某一部分的内容,有时会把正常的句子成分顺序颠倒过来。

例如,“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战国策·齐策一》),这句话的意思是“难道不是因为考虑到长远之计,希望有子孙能相继为王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B流亡十二多年,曹操素来与蔡邕交好,为他没有 留下子嗣而伤心;C、“才洗刷了董祀的冤屈”没有 依据,原文是“祀为屯田都尉,犯法当死”;D、经 曹操派人协助抄写”与原文不一致)
6.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诚实相矜,然文状已去,奈何? 译:我确实很同情你和董祀,但判决的文卷 已经送出去了,又怎么办呢?”

(2)何惜疾足一骑,而不济垂死之命乎! 译:为什么要吝惜派出一匹快马,而不去救 助一个将死的人呢?”

考点解析
被动句
无标志被动句:意念被动句
(1)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2)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兵挫地削 (军队战败,土地被分割) (4)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1)思考:有“见”字标志的都是被动句吗?如何区 分?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2004年高考 上海卷) ③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 ④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⑤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 ⑥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同上)

解析:上述例句中,①②“见”表被动。但很多情 况下被理解为动词。③④⑤⑥中“见”都相当于副 词,有指代意义,指动作偏指一方。如“见恕”意 为“饶恕我”。这几例“见”均为指代“我”。这 是一个难点,注意掌握。
难点探析
区分方法: 看是主动句式还是被动句式,即看谓语动 词表示的动作是由谁完成的,若是由宾语 完成的,就表被动。
4.以下句子编为四组,都能表现蔡文姬识见才具有 的一组是:
①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 ②遣使者以金 璧赎之,而重嫁于祀。 ③祀犯法当死,文姬 诣曹操请之。 ④音词清辩,旨甚酸哀,众皆 为改容。 ⑤闻夫人家先多坟籍 ⑥亡父赐书 四千许卷,流离涂炭,罔有存者。 ⑦今所诵 忆,裁四百余篇耳 ⑧乞给纸笔,真草唯命 A.①③⑤⑦ B.②③⑥ C.②④⑤⑦ D.①④⑦⑧

课堂检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适河东卫仲道 适:前往 B.没于南匈奴左贤王 没:沦没 C.重嫁于祀 重:重新,另外 D.追原祀罪 原:宽宥

A(女子出嫁)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宁于家 归宁:女子回到娘家 B.流离涂炭 涂炭:遭受火灾 C.众皆为改容 改容:受感动而变脸色 D.夫人家先多坟籍 坟籍:古书典籍

D(②⑤写的是曹操;③不是写她的才识;⑥写其父)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蔡文姬虽出身名门,可一生命运甚为坎坷。她先后嫁了 三个丈夫,其中第二次婚姻是被迫嫁给南匈奴的左贤王,并 为他生了两个孩子。 B.东汉末,蔡文姬曾在北地流亡二十多年,后来,因曹操 和其父是老朋友,又十分赏识文姬的超群才具,于是用金璧 把她赎回,文姬始得归汉。 C.董祀犯法,是蔡文姬有胆有识,当着众多公卿名土和远 方使者的面极力辩白,才洗刷了董祀的冤屈,使他得免一死。 D.蔡文姬有超人的记忆力,能背诵四百余篇古诗文,经曹 操派人协助抄写,这些古诗文都被记录保存了下来。

徒见欺(于王)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考点解析
省略句
(1)省略主语 (2)省略谓语 (3)省略宾语 (4)省略介词 (5)省略中心词

方法点拨 文言文句式特点
1.借助典范例句例词,分类辨识 2.对照现代汉语,比较辨别 3.立足语境语感,揣摩把握 4.掌握句式特点和用法特点,准确翻译
基本特征:名词性主语+名词性谓语
被动句 :主语是谓语动词的承受者、 被动者、受事者。
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荀子· 修身》
被动句
有标志被动句
意念被动句
考点解析
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 (1)“见……于……” (2)“见……” (3)“于……” (4)“受……于……” (5)“为……所……” (6)“为……” (7)“为所……” (8)用“被”表被动
由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 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标准:谓语性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难点探析

1.不用语气词,完全由词序来体现。如: 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 (《信陵君窃符救赵》) 晋鄙嚄唶宿将。(《信陵君窃符救赵》) 例中判断很难辨认。在翻译时要注意判断这类 句子属于判断句,并译成判断句格式,加上判 断词“是”

2.用“为”联系主语和谓语,表示判断。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 宴》)
难点探析






3.用“是”表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 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辞》) 但是,注意下一个句子: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 坠。”(《察今》) 划线的这个句子是判断句。主语由“是”充当,翻译为 “这”;谓语是名词短语,由所字结构(所……的地方) 充当的。全句翻译为: 这(就是)我的宝剑所掉下去的地方。 这个“是”,是代词而不是判断词,因为句子中没有 “者”“也”之类,而且主谓间没有逗号,可见掌握判 断句。
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之六 文言句式和用法
考点描述
理解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 句式和用法
考点解析
判断句


被动句
省略句 谓语前置 宾语前置 倒装句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考点解析
判断句
有标志判断名:
1.者也句; 2.副词:乃、则、皆等; 3.用“为”、“是”表示判断;
无标志判断句:
思考:什么是判断句?判断标准是什么?
B(烂泥和炭火,比喻困苦境遇)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 一项是: A.文姬为胡骑所获 众皆为改容 B.乃遣使者,以金璧赎之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C.夫亡无子,归宁于家 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 D.文姬诣曹操请之 妾闻男女之别
B(拿、用;A被//因此;C到//在……方
面;D代词//助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