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增长模式比较_内需与外需
内生经济增长与外生经济增长

内生经济增长与外生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和国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谈到经济增长,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内生经济增长和外生经济增长。
内生经济增长是指通过提高投资、促进技术进步、增加生产率等手段推动经济自发地增长。
外生经济增长则是指借助于国际贸易、技术引进等外部因素来促进经济增长。
这两种经济增长方式各有其特点和优缺点。
首先,内生经济增长的优点在于推动经济的内在持续发展,这种增长是由于产生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而驱动的,能够在长期内获得稳定和实质性的发展。
内生经济增长需要以科技创新和技术升级为基础要素,只有在这些要素的推动下,才能在国家经济发展上享受成果。
相对于外生经济增长,内生经济增长更具有自主性,国家经济发展的成果来自于自身的努力和投入,而不是完全依赖外部寄生。
然而,内生经济增长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需要大量的本国资本积累,而且需要向技术创新、教育培训等方面进行大量的投入,这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资金。
二是内生经济增长不可避免地面临技术创新成本过高、创新周期长等问题,这会限制其发展速度。
外生经济增长则更着重于技术精进,全球化协作和商品贸易等因素对经济发展的直接推动。
外生经济增长必须解决制度和政策运作问题才能调和各方面利益和观念的冲突而取得理想的效果。
与内生经济增长相比,外生经济增长具有较高的效率和快速性,能够快速地实现国家经济的起飞,但同时也非常依赖于国际贸易、技术的引进和吸纳等外部因素。
但是,外生经济增长也有其缺陷。
首先,国际贸易的趋势不可控,国际市场波动性较大,会给国家经济带来不稳定的影响。
其次,外生经济增长很难实现全面的可持续发展,因为这些发展依赖于外部引入经济模式,若模式出现变化,就会对经济造成较大压力。
最后,外生经济增长也可能对环境和社会方面造成较大影响,而对国家经济发展形势来说,的发展不利。
总之,内生经济增长和外生经济增长各有其优点和缺陷。
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需要适度地平衡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从而真正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国内外对比分析中国经济

国内外对比分析中国经济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互联网科技的爆炸式发展引发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中国经济的宏观角度出发,结合国内和国外的数据分析,深度探讨中国经济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中国经济的现状经过多年的快速增长,中国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近年来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经济增速下降、工业生产过剩、企业债务等,这些问题可能对中国经济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带来风险。
1.1 国内经济增速放缓中国经济的GDP增速已经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10%以上,逐渐下降到了目前的6%左右。
虽然这个数字仍然比其他大部分国家都高,但与近年来的过去相比已经大大降低。
同时,由于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国际竞争的加剧,中国的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企业正在遭受严重打击。
1.2 工业生产过剩由于中国生产能力的提高和内部需求的不足,中国经济出现了过度生产,即市场供大于求,导致许多行业和企业陷入困境。
同时,由于生产能力过剩,一些企业的债务负担在增加,这可能对中国经济的稳定性造成风险。
1.3 企业债务水平居高不下中国的企业债务水平不断攀升,这可能使得一些企业难以维持运营。
一些金融专家担心,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可能会导致一些企业破产,从而引发一系列的金融风险。
二、国内外对比分析中国经济的发展不仅受到内部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全球经济发展的影响。
我们将从GDP增长率、贸易量和人均收入等方面对国内和国外经济进行对比,以便更好地了解中国经济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2.1 GDP增长率对比从国内和国外的GDP增长率变化趋势可以看出,中国经济的增速逐渐开始放缓,而且放缓的程度越来越明显。
2019年,中国的GDP增长率约为6%,这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发展中国家的GDP增速已经超过了中国。
例如,印度的GDP增长率已经达到了7.5%左右,比中国略高。
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与中国经济发展

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与中国经济发展前言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和各国经济的互联互通,国际市场的需求变化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在国内市场的大力推动下,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然而,当前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的情况也正在发生着变化,这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国内市场需求变化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市场需求的变化也越来越明显。
其中,居民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是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与此同时,随着劳动力成本上涨,中国制造业正在逐渐转向智能化、高端制造领域,国内市场对于高品质、高性价比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同时,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新兴产业不断涌现,如新能源、新材料、环保等领域,这些产业对于国内经济发展的贡献也越来越大。
加之国内市场的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国内市场的需求更加多元化,这也为国内外企业带来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二、国际市场需求变化国际市场的需求变化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同样重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加速,国际市场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在国际市场中,消费者越来越注重产品品质和品牌形象,对于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型产品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此外,由于各国经济的互相依存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国际市场对于贸易和投资开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中国经济定位和竞争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在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中国经济受到了国内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的推动;另一方面,中国经济要应对国际市场竞争和贸易投资的需求,保持自身的竞争力和发展势头,需要加大对产业结构优化、技术创新和品牌形象打造的支持。
在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中国经济需要抓住新的机会,加快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注重保护知识产权和环境保护,建立更加开放、包容、透明的运营机制。
同时,中国经济也需要应对国际营商环境的变化,加强对国际市场的了解和参与,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掀开新的篇章。
论内需与外需的关系

论内需与外需的关系本文首先对内需与外需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内需与外需之间的辩证关系,其次剖析了我国内需不足与外需扩张的根本原因,即长期实行出口导向战略以适应追求高增长目标的需要,最后根据问题的性质和我国当前外部失衡的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标签:内需不足外需扩张经济增长出口导向战略扩大内需战略2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日益增强。
加入世贸以后,我国经济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增长高峰,从2003年起我国GDP增速连续四年达到10%以上。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生活中也出现了不少矛盾与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内需与外需之间的失衡。
内需增长乏力,而外需则飞速扩张,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国内经济结构畸形发展、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污染严重、外汇储备居高不下,以及人民币升值预期始终无法消退,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内外需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国民经济将难以健康、快速、持续地向前发展。
究竟内、外需的含义是什么?内、外需之间的关系应该怎样?当前我国如何正确处理内外需之间的矛盾?都是值得深究的问题,本文试图做出回答。
一、内需与外需的概念辩析从短期来看,一国的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总需求的增长,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总需求包括政府购买、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出口需求。
前三项加总就是国内的总需求,也就是所谓的内需,即国内居民在一定时期内所能购买的商品与劳务的总和(由于政府购买具有稳定性与强制性的特点,一般不做讨论)。
而外需则是外国居民对本国商品与劳务的购买总和,表现为一国商品向国外出口,即总需求中的出口需求。
在我国,由于财政职能还不是完全的公共财政职能,其中很大一部分职能属于国有资产投资职能。
因此,政府投资占我国投资需求的相当大一部分。
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我国投资体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民间投资(私人投资)的比例逐渐提高。
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的性质是不同的,政府投资往往体现政策意图,而民间投资则反映企业家对未来投资前景的预期。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1978年中国开始实施开放政策,开启了中国经济的新时代。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采取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城市工业为主导、以外部需求为拉动的增长模式。
这一模式以农村为重点,通过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来带动城市工业的发展,外贸的发展则提供了市场需求和外汇收入。
这一发展模式在短期内取得了较大的经济增长和贸易顺差,但也暴露出资源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不断调整经济增长模式。
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开始实施了以“内需拉动、三个支柱产业”为核心的经济增长模式。
这一模式以加强内需为主要策略,通过加大投资和消费的力度来促进经济增长,同时以工业、建材和交通运输作为支柱产业来带动全国经济的发展。
这一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对外需求的依赖,但也带来了过度投资和地方债务的问题。
2000年以后,中国开始实施以创新驱动、转变发展方式为特征的经济增长模式。
这一模式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中国经济由“大而全”向“优而强”的转变。
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目标。
这一模式在推动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也面临着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结构过剩等挑战。
近年来,中国进一步提出了以供给侧结构性为核心的经济增长模式。
这一模式通过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加强创新和创业创新,优化供给侧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同时,通过以市场为导向的来提高经济发展的活力和韧性。
这一模式在应对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和内外部压力的情况下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增长。
总体来说,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演变反映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变革和调整。
从依靠外需拉动到注重内需,从以数量增长为主到以质量效益为导向,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不断适应了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和中国经济发展的需求。
当前,中国正面临人口老龄化、产业转型升级、结构性问题等挑战,未来的经济增长模式将更加注重创新驱动、绿色低碳和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与创新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与创新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然而在过去几年中,随着国内和国际经济环境变化,中国经济面临着一系列困难和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需要转变增长模式,创新发展方式,以适应新的时代和需求。
一、由出口为主向内需拉动转变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以出口为主的发展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功。
然而,在国际贸易环境复杂多变、经济危机不断发生的背景下,仅凭出口无法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因此,中国需要转变发展思路,更加重视内需,以拉动经济增长。
这一转变需要在多个方面进行。
首先,在政策方面,需要加大内需政策的力度,包括扩大消费规模、促进投资增长、加强社会保障等。
其次,在产业结构方面,需要逐步摆脱依赖出口产业,发展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
最后,在市场方面,需要改变过去过于依赖出口市场的情况,鼓励企业开拓国内市场,提高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二、由低成本竞争为主向创新驱动转变长期以来,中国经济的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于低成本。
然而,随着人工成本和资源成本上升,低成本优势正在逐渐减弱。
而创新则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之一。
中国目前已经成为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全球创新排名位列第十三。
但是,中国在基础研究和高端制造等方面仍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需要加大力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在创新方面,中国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在社会环境方面,需要建立良好的创新氛围,鼓励人才创新和创业。
其次,在政策方面,需要出台鼓励创新发展的政策,包括企业税收优惠、知识产权保护等。
最后,在人才方面,需要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人才水平和创新能力。
三、由资源消耗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中国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也面临着环境污染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和经济模式。
这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中国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在环境转型方面,中国需要采取措施。
首先,需要加强环保政策,实施更加严格的环保标准和控制措施。
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内需和外需的影响关系研究

7. 63 7 7 .4 16 5 .9 18
4. 99 9 3.l 5 2 1 .1 2 2
3 .O 88 2 .5 07 62 .9
4. 35 8 2. 65 7 l .4 03
城镇消费
政 府 消费
1 .4 21
பைடு நூலகம்18 .1
1 .7 61
1 .8 2 6
至对 发展 中 国家 的增长前 景产 生危 害 。
而国内文献对内需 、外需和经济增长 的关系研究主要从定
性层 面 入手 ,如 曲凤 杰 ( 0 5) 要从 需 求 的 角度 来分 析 内需 20 主
维持低汇率 ,低估能源 、土地和劳动力成本 ,高度依赖 出口和
投 资 ,在 国 内消 费 需 求不 足 的情 况 下 把产 能 过 剩 向全 球输 出 ,
对 实际G P D 增长 率 的贡献 率 ( ) %
总消 费 居 民消费 农村 消 费
1 . 19 7 1 .4 90 2 .9 42
91 .3 81 .7 42 .3
1 .0 91 1. 39 0 80 . 2
4. 10 0 4 -7 23 2.5 9 0
分 点 左右 ,而 在 2 0 — 0 9 ,则迅 速达 到 3 . % ,比 1 9 0020年 07 9 90 年 代 大幅高 出约 1 4 百分 点。 " 7
17 — 09 9 8 2 0 年总消费增长对 GD 增长率的贡献平均 为 P
4 .8 ,这 一 数 值 低 于 投 资 增 长 的 贡献 率5 %。 两 者 的 35 % 31 6
1 .7 26
2. 88 0
2 .5 16 1 .0 90 1 . 85 7
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外需和内需问题探讨

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外需和内需问题探讨【摘要】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发展对外需的依赖逐渐加大,产生了经济失衡等一些问题,同时中国外需的扩大会带来一定的经济风险和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经济增长最终还是要依靠内需的扩大,在扩大内需方面政府可以有所作为。
【关键词】经济发展内需外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国宏观经济的运行总是要面对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的问题。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总供给不足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但是总需求不足从而总供给过剩也可能是需要面对的问题。
一个封闭经济体的总需求不足问题只是内需问题,解决的方法也只能从内需着手。
当一国经济从封闭走向开放的时候,总需求就由内需和外需组成,总需求不足问题也就需要从内需和外需两个方面来解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上了市场经济的道路,为了使开放的中国能够实现平稳快速的发展,研究中国的内需和外需问题就很有意义。
一、我国特殊的经济增长局面1、中国经济增长对外需的依赖在逐渐增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迅猛,1978年中国的GDP为3645.22亿元人民币,2001年中国的GDP为9.5933万亿元人民币(合11600亿美元),2010年GDP达到了40.12万亿元人民币(合6.04万亿美元),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1978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只有206.4亿美元,而2001年中国实现进出口总额5098亿美元,净出口225.4亿美元,2010年进出口总额高达29798.7亿美元,净出口1815.1亿美元。
2010与2001年相比,进出口总额增长了484.5%,净出口增长了705.3%。
中国净出口与中国GDP的比值也越来越高,2001年为1.94%,2006达到7.3%,2007年高达8.71%左右,2010年有所降低为3.01%。
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以及净出口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的大幅提升表明了中国经济增长对外需的依赖越来越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见表 2)。 但是,用这一分析方法来衡量一国经济的
外向型程度则存在一些问题,它不能区分“大进大出” 和“小进小出”这两种外贸情况,尤为值得注意的是, 在 公 式 (2)中 由 于 把 用 于 消 费 和 投 资 的 进 口 一 并 从 出 口中扣除,低估了出口对一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因此 这一方法不能作为衡量一国经济增长外向型程度的 基准。
Ren Zeping Zhang Baojun Abstract: The significant achievement of Chines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rapid increase of export has aroused a broad discussion about Chinese economic growth mode in the world. Consumption, investment and export are the three needs and power sources for a country’s economic growth. The economic growth mode is determined by the contribution to the gross demand and domestic-value-added share of consumption, investment and export. The result shows that domestic demand is the main demand and Chinese economic growth mode is of the typical characteristic of two driving wheel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demand. Key words: economic growth, domestic demand, foreign demand
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 中国经济取得了年均增长 9.9%的发展奇迹。 与此同 时,2009 年中国出口规模达到 12017 亿美元,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 。 中国所创造的经济发展成就,以及出口占 GDP 比重的快速上升,在世界上引 发 了对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及其后果的争论。 当前关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看法主 要有两种:第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是出口依赖型模式,通过实行重商主义的战略, 维持低汇率,低估能源、土地和劳动力成本,高度依赖出口和投资,在国内消费需 求不足的情况下把产能过剩向全球输出,形成了较严重的内外部失衡,导致世界 经济失衡加剧。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要推动世界经济再平衡,必须对中国实行 贸易保护主义,并敦促人民币尽快升值 。 [1][2] 另外也有部分学者认为,中国是内需 为主的增长模式, 每一阶段经济增长引擎的切换都是沿着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路 径展开的,每次主导产业升级与经济增长浪潮都是在居民从“衣食”到“耐用品” 再到“住行”的消费结构升级带动下实现的。
94.3
5.7
1990
54.8
30.6
85.3
14.7
21.5
3.6
25.1
74.9
1991
53.9
30.1
84.0
16.0
45.8
25.7
71.5
28.5
1992
53.0
31.1
84.0
16.0
46.8
37.7
84.5
15.5
1993
50.3
36.1
86.4
13.6
34.0
66.8
100.8
-0.8
比重 资本形成
38.2 36.1 34.8 32.5 31.9 32.8 34.2 38.1 37.5 36.3 37.0 36.6 34.9 34.8 36.6 42.6 40.5 40.3 38.8 36.7 36.2 36.2 35.3 36.5 37.8 41.0 43.0 41.6 41.8 41.7 43.9 47.5
这些观点往往似是而非,有的失之片面,仅仅强调中国依赖外需或内需的一 面,有的缺乏客观公正的事实依据。 中国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增长模式,要 * 该标题为《改革》编辑部改定标题,作者原标题为《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内外需双轮 驱动》。
14
2011 年第 2 期 总第 204 期
专业眼光看经济 经济眼光看中国
(三)从“拉动的国内增加值”角度衡量外需对经 济增长的贡献
当前国际上普遍采用“三大需求拉动的国内增加 值”角度来衡量外需对一国经济增长的贡献(Hummels, D.、 D. Rapoport、 K-M. Yi,1998;平新乔等,2006;陈锡康 等,2007; 沈利生,2009;Robert Koopman、 Zhi Wang、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公式衡量了贸易盈余
(净出口)对 GDP 的贡献份额:
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
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出口-进口)
(2)
从这个角度分析,可以看出贸易盈余对我国经济
增长的贡献较小,2000~2008 年年均贸易盈余占 GDP
的比重只有 4.6%,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 10.6%
(GDP)的 贡 献 。
的外向型程度起到了关键作用,这在中国外贸数据上
(一)从三大需求角度衡量外需对总需求的贡献
体现较为明显。
根据三大需求公式可以衡量外需对总需求的贡献:
总需求=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出口
(1)
1994 年是划分中国内外需关系和动力转换的分
从需求结构的角度来看,内需始终是我国的需求 主体,2000~2008 年年均消费、投资和出口①占总需求 的比重分别为 43%、32%和 25%。同时,外需对总需求
1994
47.6
33.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80.7
19.3
31.7
15.5
47.2
52.8
1995
48.2
33.4
81.7
18.3
55.2
37.0
92.2
7.8
1996
50.5
33.1
83.6
16.4
81.5
28.4
110.0
-10.0
1997
50.5
31.4
82.0
18.0
50.8
10.7
61.5
38.5
1998
51.5
GDP 增速
11.7 7.6 7.8 5.2 9.1 10.9 15.2 13.5 8.8 11.6 11.3 4.1 3.8 9.2 14.2 14.0 13.1 10.9 10.0 9.3 7.8 7.6 8.4 8.3 9.1 10.0 10.1 11.3 12.7 14.2 9.6 9.1
最终消费 62.1 64.4 65.5 67.1 66.5 66.4 65.8 66.0 64.9 63.6 63.9 64.5 62.5 62.4 62.4 59.3 58.2 58.1 59.2 59.0 59.6 61.1 62.3 61.4 59.6 56.9 54.4 52.9 50.7 49.5 48.4 48.6
三大需求占总需求的比重
三大需求对总需求增长的贡献率
年份
内需
外需
内需
外需
最终消费 资本形成 内需合计
出口
最终消费 资本形成 内需合计
出口
1983
62.0
30.6
92.7
7.3
59.9
37.9
97.8
2.2
1984
60.3
31.3
91.6
8.4
49.0
35.7
84.7
15.3
1985
57.9
33.5
91.4
表 2 支出法计算的中国 GDP 三大部分的比重与贡献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动力源泉 ,判断一国经济增长模式 ,一般看 两 个 重 要 年之前基本在 10%左右,1994 年前后开始接近 20%,
基准:一是看三大需求对一国总需求的贡献 ,二是 看 2002 年超过 20%,2005~2008 年接近 30%。 1994 年汇
三 大 需 求 拉 动 的 国 内 增 加 值 对 一 国 国 内 生 产 总 值 率改革和 2001 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扩大中国经济
34.3
62.0
38.0
2007
38.2
32.2
70.4
29.6
32.1
33.9
66.0
34.0
2008
38.1
34.6
72.6
27.4
36.4
64.5
100.9
-0.9
2009
39.6
38.7
78.3
21.7
68.2
115.1
183.3
-83.3
资 料 来 源 :1982~2009 年 《中 国 统 计 年 鉴 》、《2009 年 中 国 国 民 经 济 和 社 会 发 展 统 计 公 报 》、《中 国 国 际 收 支 平 衡 表:
界点,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由内需驱动为主向内 外需共同驱动过渡。 从外需对总需求增长的贡献来 看 ,1994 年 和 2002 年 上 了 两 个 大 台 阶 ,1994 年 之 前
①投资与资本形成、消费与最终消费支出的统计方法并 不完全相同,但内涵相近,为了表述方便在文中不作严 格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