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
扩大内需的三个“不能”

扩 大 内需 不 能仅 从 “ 恩斯 ” 里 搬 药 方 凯 那
每 当 面临 经 济 不 景 气 、 要 刺 激 经 济 需 增长时, 人们 往 往 会 想起 凯 恩 斯 。20 0 8下 半 年 以来 , 对 出 口 锐 减 、 济 下 滑 的严 面 经
用 消 费 品和 服 务业 转 型
其 四, 内需 拉 动 经 济 空 间 很 大 。 目前 我 国 的消 费 率 和 消 费 对 经 济 增 长 的 贡 献 率 与西 方 国家 比仍 然 很 低 。 西方 国家 的 消 费 率 一 般 维 持 在 7% 以 上 ,我 国 只 有 0 5 %; 内消 费 占 G P的 比重 仅 为 4 %, 5 国 D 2 而 国 际平 均 水 平 则在 6 %。 0 只有 将 扩 大 内 需 看 作 是 我 国 经 济 发 展 的 长 期 战 略 方 针 和 基 本 立 足 点 ,而 不 是 仅 仅 看 作 应 急 之 举 , 析 问 题 才 会 多 一 些 理 性 , 一 些 武 分 少 断 ; 台 政 策 才 会 多 一 些 审 慎 , 一 些 莽 出 少 撞 ; 大 内 需 的 举 措 才 会 更 加 科 学 , 加 扩 更
有效 。
加 温 , 为 社 会 各 界 关注 的热 点 和 焦 点 问 成
题 。 笔者 看 来 , 有 效地 扩 大 内需 , 调 在 要 强
这 样 i个 “ 能 ” 常 必 要 , 竟 认 识 决 定 不 非 毕 思 路 , 思 路 决 定 出路 。 而
不能 仅 将 扩大 内需看 作 应 急 之举
扩大内需的方法

扩大内需的经典方法推荐我国的内需正需要扩大,这样才能使得我国的经济收支达到平衡,扩大内需必须实施一些措施,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扩大内需的经典方法推荐吧。
扩大内需的具体措施一(1)把扩大内需确定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2)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要开拓农村市场,积极扩大就业,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特别是要提升农民和城市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增加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3)居民之间收入差距的大小对社会总体消费水平有影响.要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通过完善税收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实现合理的公平分配.(4)适当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扩大内需的具体措施二增加就业,增加消费,也是相辅相成的。
老百姓不就业,就没有更多的钱来消费,甚至还会坐吃山空。
不就业,那苍鹭就会有问题,甚至导致短缺。
特别是一些新的消费领域,需要新的产品来做好供给。
比如现代信息网络消费,那就要想办法"提档升级"。
简单地说,5g何时能遍布?这也是一个新的消费增长点。
至于高铁建设等等,更能惠及民生,方便人民出行,那也是扩大消费的一个好的渠道。
扩大内需的具体措施三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党中央、国务院近日作出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十条措施。
这些政策措施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更注重于保障民生、调整结构、推动改革,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对于克服当前困难和保持长远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结合实际,找准措施,具体落实,保证政策的及时性、前瞻性和灵活性,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在当前国际国内的严峻形势下,扩大内需,促进增长,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出现大起大落,一定要在“准”字上下足功夫。
措施要准,就是要抓住关键,突出重点,既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又能为可持续发展作好铺垫。
翻译练习——经济扩大内需

扩大内需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
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人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的发展阶段,在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扩大进口、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继续作出贡献的同时,巨大的国内需求和广阔的国内市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这就决定了中国的发展应当而且有可能实现以国内需求为主。
中国保持固定资产投资以合理的规模和速度增长,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中国通过实行正确的收入分配政策和消费政策,更多的依靠国内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近年来,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均呈较快增长态势。
Expanding domestic demand is the basic standing point and the long-term strategy for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When China is shifting its method in export expansion, increasing import volume, enhancing protection for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mak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global trade and economy, with the accelerated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improved national income, upgraded consumption structure, tremendous domestic demand and broad national market are working as an engine, power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condition determines that China should and is able to realize a development based on domestic demand. Investment in fixed assets is growing in a rational scope and speed, push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Using proper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consumption policies, China pumps up economy with more reliance on domestic demand. In recent years, both domestic investment and consumption have shown a rapid growth.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发展。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我国已经由单一的出口驱动型经济转向更加注重内需拉动的发展模式。
扩大内需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文将从促进消费、促进投资和促进进口等方面探讨扩大内需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一、促进消费消费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扩大内需必须以提高人民群众的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为核心。
首先,要加大收入分配的力度,缩小贫富差距,让更多的人分享经济发展成果。
其次,要提高居民消费信心,加强信息透明度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建立和完善消费者投诉和纠纷解决机制。
此外,还需要加大创新力度,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形象,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二、促进投资投资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扩大内需需要加大对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等优质项目的投资力度。
首先,要优化投资环境,减少行政审批和市场准入限制,鼓励民间投资和外资进入。
其次,要加大对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此外,还要建立健全金融体系,提供多样化、低成本的融资渠道,降低企业融资难度,激发投资活力。
三、促进进口扩大内需并不意味着封闭和保护主义,而是要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资源,加大对外开放力度。
首先,要推动贸易便利化,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提高贸易便利度。
其次,要积极参与全球竞争,提高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实现贸易平衡。
此外,还要积极发展服务贸易,提高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拓展对外贸易的广度和深度。
总之,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
促进消费、促进投资和促进进口是实现内需扩大的关键途径。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加强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健全各项制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只有不断扩大内需,我国经济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中美贸易关系简介

浅析中美贸易关系摘要:在发达国家大量通过FDI参与国际商业活动的背景下,基于所有权原则的贸易收支统计能够捕捉FDI对贸易收支的影响,从而反映出各国参与国际商业活动的实际利得。
根据测算,美国自2000年以来外国直接投资净收益约占其贸易赤字的25%~30%。
同时基于所有权统计原则调整后发现,中美贸易顺差根源于FDI,这与现有有关中美贸易不平衡的研究结论大相径庭。
中国和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令人瞩目的两大经济体,影响着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中美之间的贸易问题长期以来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近年来,中美贸易的格局基本是以中国整体对外贸易顺差不断上升、美国整体对外贸易逆差不断攀升为基本背景,而中美之间的贸易结构是以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逐年上升为显著特征的。
巨大且持续增长的贸易顺差给中国的国际贸易环境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第一,加剧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尤其是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第二,为以美日为首的西方主要国家对人民币升值施压提供了口实;第三,使得中国宏观经济政策选择陷入因内外均衡的冲突而左右为难的窘境。
因此,探究中美贸易顺差形成的真实原因,从而重估中美间的贸易差额的真实情况,有利于化解中国目前所面临的严重的国际压力,为中国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经济贸易环境。
中美之间的这一贸易格局引起了政策层、商界和学界的极大关注,并进行了许多政策性和理论性的讨论,提出了争议极强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由于人民币人为地维持在很低的水平上,从而导致了中国对美国不断上升的贸易顺差。
第二种观点认为,中国在对国际市场出口(包括对美国出口)方面有大量的政策鼓励和制度激励,人为地导致大量的中国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相反美国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受到了种种政策性和制度性的限制,以至于美国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阻力非常大,致使两国贸易不平衡。
这一观点也主要集中在美国政策层,认为中国实行了重商主义的贸易保护政策。
第三种观点认为,中美贸易不平衡是由中美两个经济体储蓄率的不同所导致。
扩大内需

(五)调整优化投资结构,鼓励扩大民间 投资
一要充分用好政府投资
二要坚持有保有压,加强和改进投资管理
三要促进投资消费良性互动 四要鼓励扩大民间投资
三、正确处理好内需和外需的关系
一是扩大内需是一个渐进过程,在相当长时期必 须继续发挥外需对经济的重要拉动作用。
1978 城镇 农村 37.9% 62.1% 1990 50.4% 49.6% 2003 70%以上 30%以下
•——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拓展内需增长新空间
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2009年我国城镇化率为46.6%,规模居世界第一 。
“十二五”期间,城市经济发展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 的变化,是城镇化率超过50%,城镇人口将超过农村人口。 这一时间大约在“十二五”中期,届时城镇人口与乡村 人口都将是6.8亿人。规划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2010年1-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及其增长速度 单位:亿元
指标 规模以上工业
其中:国有及国有 控股企业 其中:集体企业 股份制企业 外商及港澳台商投 资企业 其中:私营企业
利润总额 38828 11924 689 21100 11131 10430
比上年同期增长% 49.4 59.1 34.6 49.4 46.3 49.4
当前收入分配不合理主要原因:
改革不彻底——初次分配不合理的主因 制度不健全——二次分配使居民收入差距调节不力 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不足——收入差距弊端凸显
• 促进收入分配关系合理化:
• 一要健全扩大就业、增加劳动收入的环境和制度 条件,促进机会公平。 • 二要更加注重公平的原则,加强税收对收入分配 的调节作用。 • 三要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
哲学会考第四课练习题

①努力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 问题,切忌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 问题。 ②注意防止和克服思想上的片面性和绝对化。 ③把唯物辩证法同实践、同调查研究密切结合, 加以灵活运用.
①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 是指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但是事物发 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世界上任何事物的 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在前进中有 曲折,在曲折中有前进,是一切事物发展的途 径。 ②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 曲折和困难,既要有克服困难的决心,又要有 必胜的信心;要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 进中的困难。
哲学常识训练指导 第四课
1.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扩大内需是我 国经济发展长期的基本的立足点。”它反映 的哲理是( ) A.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B.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C.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D.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2.才能、机遇、刻苦是成功的三大要素。这 个观点是可贵的,从哲学上说是因为( ) A.体现了联系的观点 B.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 C.坚持了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D.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2004年7月19日,是西藏和平解放53周年纪 念日。请完成第89~91题。 3.西藏的和平解放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件 大事,是西藏发展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 的转折。从哲学上讲,这个“转折点”就是 ( ) ①量变 ②质变 ③内因 ④发展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4.西藏50多年辉煌成就的取得,是国家对 西藏大力扶持、全国人民对西藏无私援助的 结果,更是西藏各族人民发扬特别能吃苦、 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 别能奉献的精神,齐心合力、共同努力的结 果。这表明( ) A.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 果 B.奉献精神是西藏发生巨变的决定力量 C.只要团结协力,做任何事情都能取得成 功 D.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内外部环境的复杂变化,如不断增长的人口规模、日益增多的就业压力、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要求的提高等。
在这样的形势下,扩大内需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
本文从消费、投资和出口三个方面,论述了扩大内需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一、扩大消费需求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我国消费市场规模已经非常庞大,但消费潜力仍未充分释放。
为了扩大消费需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通过加大就业和提高工资待遇等手段,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激发消费潜力。
此外,还可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增强居民消费的信心和能力。
其次,加强消费者教育和培训。
通过推进消费者教育,提高消费者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能力,引导合理消费,防范消费陷阱,推动消费结构升级。
再次,优化消费环境和服务。
改善消费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消费环境的舒适度和便利度,增加消费者的消费体验。
加强消费者维权工作,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提高消费者的信任度和满意度。
二、加大投资力度投资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加大投资力度,可以拉动内需,提高经济增长速度。
在扩大投资的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加强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础设施状况,提升经济运行效率。
其次,加大科技创新投资。
加强科技创新,提高科技含量,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和竞争力。
再次,加大环保和资源利用投资。
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三、优化出口结构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出口对于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当前,我国出口面临着多种挑战,如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国际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等。
为了优化出口结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加强质量提升和品牌建设。
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水平,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品牌效应,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和竞争优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长期的、基本的立足点。
以国内需求为主促进经济发展,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加快经济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过程中,各方面的需求潜力十分巨大。
面对国际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和世界经济的复杂变化,立足国内需求,可以使我国经济发展有较大的回旋余地,增强抵御国际经济风险的能力。
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的方针,根据形势需要实施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
调整投资和消费关系,逐步提高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扩大内需有何深意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是投资、出口和消费。
长期以来我国这三驾马车不是齐头并进,而是二马奔驰当先,一马拖腿垫后,贸易顺差和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消费增长相对滞后,而且消费率还有下降的趋势。
近5年里,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率分别为61.1%、59.8%、58.2%、55.5%、53.9%,持续下降。
而近10年来,我国最终消费率平均只有59.5%,这比世界平均消费率低了近20个百分点。
一般的发达国家的消费率在80%左右,积累率在20%左右。
投资每增长2个百分点左右,就能拉动GDP增长1个百分点。
因此,在单纯追求GDP增长的年代,投资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刺激手段。
从1978年到2004年间,中国经济保持着9.4%的平均增长速度,与之相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长速度也保持在20%左右的水平。
今年的统计显示,目前全社会投资总额占GDP的比重,持续增长到历史最高水平,直逼55%,而消费所占的比重却达到今年新低,两者反差甚大。
中国社会科学院张卓元研究员分析,现在外需过旺,内需不足,投资强劲,而消费又不足的问题已成为中国经济一个重要的结构矛盾。
消费倾向偏低,不仅影响当前的消费,不能拉动消费品生产,而且还会影响投资效果,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投资与消费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是此消彼长的,长时期的高积累,高投资必然抑制消费,造成消费需求不足,如果恶性循环,必将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继续提高。
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证较快的增长速度,更要注重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才能避免经济大起大落。
从出口方面看,扩大内需对我们这样一个大国也是很必要的,因为过分依赖国际市场的外向型经济风险较大。
国际市场发生波动时直接会波及国内市场,要缓解国际市场波动对我们的影响,就必须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
而且扩大内需还不是暂时的缓兵之计,而应成为中国改革开放长期坚持的原则。
内需之火缘何“久烧不旺”启动内需不是一个新课题,四五年以来一直有专家主张把经济增长的动力转到由国内消费拉动上来。
而中国人民银行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居民储蓄已超过13万亿元,按我国13亿人口来计算,目前我国人均存款已超过一万元。
在人均储蓄过万元的同时,消费为何还连年走低,内需之火为什么“久烧不旺”?消费持续走低体现了目前我国居民对未来风险的不确定心理。
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和改革的过程中,在医疗改革、教育改革和住房改革中,并没有形成有效的组织和机构来承接相应的保障职能。
居民养老、医疗等还需要自我储蓄,对未来风险和收入预期的不确定,只能使其降低消费偏好,提高预防性储蓄的意愿,这样新增收入便不能或较少地转化为消费。
消费结构正变化升级,居民的教育、医疗、购房买车等消费需求要求进行较长时间的储蓄积累,这无疑会限制即期消费,限制对其他产品的消费。
专家指出,在影响居民消费的诸多因素中,除收入外,居民消费心理、消费倾向、消费预期等非收入性因素都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
扩大内需如何着手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是充分利用有利条件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国内需求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1978年至2009年,我国内需占总需求的比重始终在90%以上,这32年中有25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80%。
今后我国仍然有条件主要依靠扩大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发展。
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最大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大,人均消费水平比较低,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这就决定了扩大内需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巨大的潜力。
同时,我国多层次的需求结构和巨大的需求规模,有利于产业发展和结构升级,从而有利于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相互促进、良性互动,使内需潜力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来。
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必将为经济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内需空间。
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都决定了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是增强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的迫切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
这在给我国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增加了新的挑战和风险。
今后一个时期,世界经济可能处在一个缓慢复苏、低速增长、结构转型的时期,外需的不稳定性加大,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这客观上对我国转变发展方式、调整内需外需和投资消费关系形成倒逼机制。
同时,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增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我们只有立足扩大内需,努力开拓国内市场,才能有效克服外部环境变化的不利影响,防范和化解外部冲击带来的各种风险,增强我国经济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
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要求我们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发展社会事业,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和改善居民消费预期。
这与保障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根本要求,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
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有利于把发展经济与保障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强大动力。
中央关于扩大消费的政策已逐渐明确:明后两年,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市、区)覆盖面分别扩大到40%、60%左右;从明年起,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参加合作医疗农民的补助提高到20元;从明年开始,国家将用两年时间在农村全面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明年国家将努力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严格执行企业最低工资制度以全面增加居民收入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新农村建设将释放巨大内需。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消费增速低于城市消费,城乡之间消费相距较大。
近十年来,县城和农村消费品市场比城市消费品市场增速平均低5至8个百分点。
解决农民问题的思路在农村之外,在农业之外。
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从根本上靠的是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农村和农业转移出去。
如果大部分农民能够顺利地转移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城市化能够吸引更多的农民工,那么不仅这些转移出去的农民收入会提高,那些仍然留在农村的农民,也会因为人口和土地比例的改善而提高收入,从而最终实现刺激消费,扩大内需。
《建议》对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和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提出了明确要求,这是“十二五”时期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挖掘我国内需巨大潜力的主要着力点。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拓展内需增长新空间。
虽然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十一五”前4年我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0.9个百分点,年均新增城镇人口接近1500万,但截止2009年底城镇化率只有46.6%,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我国的城镇化发展还有很大潜力。
城镇化率的稳步提高,一方面可以带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另一方面可以带动消费需求,为内需增长提供新的空间,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
现阶段,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一要完善城市布局和形态。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遵循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加强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功能互补和产业分工,推进大中小城市交通、通信、供电、供排水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和网络化,扩大投资需求。
二要消除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制度障碍。
在进入城市的环节,关键是解决户籍及其相关联的权益问题。
大城市要加强和改进人口管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根据实际放宽落户条件,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村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
对一时不能解决户籍的农民工,要注重从制度上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逐步在子女上学、平等就业、保障性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解决农村转移人口的实际问题。
在离开农村的环节,关键是完善土地政策,解决宅基地与承包地在依法、自愿前提下的有序合理流转,促进农村人口有序向城市转移和流动。
三要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坚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促进土地增值收益主要用于农业农村。
进一步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不断增强城乡居民投资消费能力。
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在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劳动报酬增长缓慢,居民收入所占份额下降,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行业之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已经成为影响扩大内需,尤其是制约居民消费增长的主要障碍。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提高城乡中低收入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既是建立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和挖掘消费潜力的决定性因素,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
“十二五”时期要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一要健全扩大就业、增加劳动收入的环境和制度条件,促进机会公平。
坚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业,促进充分就业。
建立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打破城乡、地区市场分割,为劳动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让劳动者在平等竞争中获得合理报酬。
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制度。
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二要按照更加注重公平的原则,加强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
积极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尽快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加大对过高收入调节力度。
研究推进房地产税等改革,加强对财产性收入的调节。
推进发展慈善事业,发挥第三次分配体系对收入的调节作用。
三要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逐步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
完善职工工资统计制度,建立全国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
建立和完善高收入人群的收入申报制度。
通过完善收入分配制度,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提高低收入者的消费能力,增强中高收入者的消费意愿,进一步促进消费。
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费预期。
近年来,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支持改善民生力度不断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