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之《高山仰止》教案
论语之《高山仰止》教案

论语之《高山仰止》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论语》中“高山仰止”的原文及含义。
2. 培养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和认识。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高山仰止”的原文及翻译。
2. 孔子对君子品德的阐述。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及翻译。
2. 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论语》原文及注释。
2. 相关背景资料。
3. 教学PPT。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图片或故事形式引入“高山仰止”的成语,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原文诵读:让学生跟读《论语》中“高山仰止”的原文,感受古文的韵律。
3. 翻译讲解:解释“高山仰止”的原文及含义,引导学生理解孔子对君子品德的赞扬。
4. 案例分析:分享一些现代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思考儒家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儒家思想融入自己的生活,并分享彼此的体会。
7. 课后作业:让学生阅读《论语》中其他有关君子品德的章节,下周上课分享感悟。
8. 板书设计:高山仰止原文:孔子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含义:赞扬君子品德高尚,值得敬仰。
9. 教学反思:10.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论语》相关书籍,加深对儒家思想的了解。
六、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他们对“高山仰止”成语的理解及对儒家思想的感悟。
2. 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价他们对儒家思想在现代生活应用的理解深度。
3. 学生自评和互评,了解他们对课程的满意度和改进建议。
七、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儒家思想主题的辩论会,让学生就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适用性展开辩论。
2. 开展儒家文化知识竞赛,测试学生对《论语》和儒家思想的掌握程度。
3. 推荐学生参观孔子博物馆或相关文化遗址,加深他们对儒家文化的直观理解。
八、教学资源:1. 制作《论语》相关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
2. 搜集不同版本的《论语》注解,以便于学生查阅和对比学习。
《论语》——《高山仰止》选修教学案例

鸡 , 狠 豚 , 暴 孔 子 。《 佩 陵 ( 史记 ・ 尼弟 子 列传 》 仲 )
子 路 生性 酃俗 . 喜欢 逞 勇 斗 力 . 气 刚 强 直 率 , 志 戴 着 公 鸡 的 羽 毛 , 戴 着 公 猪 的 牙 齿 ( 物 皆 勇 , 路 好 佩 二 子 勇 . 冠 带 之 )曾 经 侮 辱过 孔 子 。 故 , 比孔 子 小 九 岁的 子路 “ 暴孔 子 ” 可见 子路 是 一 个 勇 敢 率 直 之 入 。 样 , 陵 . 同 一
师 : 果把 子 路 画 出 来 。 样画 比较 好 ? 如 怎
生: 要画 出浓 眉 大 眼 。 腮 胡须 。 络
师显 示 孑 路 像 。生 惊 笑 ) ‘ (
师 : 显 示 P T) 路 性 鄙 , 勇 力 , 伉 直 , 雄 ( P 子 好 志 冠
到 20 50年 前 . 设 你 是子 路 的 同学 . 喜 欢 这 样 的 同 假 你 学吗? 请齐 读 第 l 到第 6章 。 生齐 读 ) 章 ( 请 用 “ 喜 欢 ( 喜欢 ) 路 这 样 的 同 学 . 为 子 我 不 子 因
勇敢 的人
’
I 选 修 课程 。 ( 语 ) ' q 《论 选读 》 教学 , 少面 临 着 五 大 困 至
惑: 第一 。 论 语 》 经 典 , 何 “ 底 、 晰 、 确 地 领 《 是 如 彻 清 明
Hale Waihona Puke 生 : 喜 欢子 路 这 样 的 同学 , 为 子路 是 一 个 正 直 我 因
会” 品? 二,( 作 第 《 论语 ) 选读 》 教学 是学 术 研 究 , 是 生 还 活 还 原 ? 三 ,论 语 》 零 散 的 不 成 系 统 的 语 录体 典 第 《 是 籍 , 何 将 其 连 贯 起 来 ? 四 ,( 语 ) 读 》 材 是 编 如 第 《论 选 教 者 重新 分 类 编排 的 . 学 时 如 何 突 出主 题 ? 五 , 材 教 第 教 是如 何 顾 及 文字 、 章 、 文 文化 三 个 罢面 ?
论语之《高山仰止》教案

《高山仰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党、否、厌、卓尔、宜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并积累成语:斐然成章;暴虎冯河;登堂入室;杀鸡焉用牛刀;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循循善诱。
2、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情谊。
3、结合《选读》中的其它章节,为子路画像,探讨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深入理解孔子的人才观。
4、结合孔子师生间的关系,探讨当今时代的师生关系的特点。
教学重点:1、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情谊。
2、结合《选读》中的其它章节,为子路画像,探讨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深入理解孔子的人才观。
3、结合孔子师生间的关系,探讨当今时代的师生关系的特点。
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心目中理想的师生关系”演讲二、诵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1、听视频朗诵,订正字音2、归纳文章主要内容梗概(1)以学生研习讨论为主,串讲重要文言词语。
(2)文意难点,需教师深化点拨。
孔子渊博的学问(9.11 19.23 19.24)高山仰止孔子高尚的人格(19.24)师生之间感人的关系真诚的关怀(11.13、7.11、11.155.76.28 对子路的关注,理解孔子对“勇”的界定。
11.9 11.10 6.10 颜渊死伯牛病孔子的哀伤和悲痛;17.4 和子游开玩笑,看得出孔子的幽默和风趣。
)弟子由衷的钦敬(9.11 19.23 19.24 弟子对孔子的尊敬超出了师生的界限,体现出来的是一位智者对一位先贤的评价,表现出的是对这位历史巨人的赞扬。
)三、思考讨论问题:P60 课后练习2资料补充章。
分析子路形象时要把这些材料综合起来考虑。
参考专题:从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分析子路性格;子路与孔子的特殊关系;儒学思想必须是一个社会群体思想氛围的产物,子路对孔子思想的影响;怎样看待““门人不敬子路””?资料:《论语》里与子路有关的一共有38篇是直接或间接与子路有关,其中有子路主动向孔子问道的,有旁人评价子路的,也有子路在场的多人对比的。
论语之《高山仰止》教案

论语之《高山仰止》教案《高山仰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党、否、厌、卓尔、宜在文中地含义.理解并积累成语:斐然成章;暴虎冯河;登堂入室;杀鸡焉用牛刀;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循循善诱.2、感悟孔子地人格之美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地师生情谊.3、结合《选读》中地其它章节,为子路画像,探讨子路与孔子地关系,深入理解孔子地人才观.4、结合孔子师生间地关系,探讨当今时代地师生关系地特点.教学重点:1、感悟孔子地人格之美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地师生情谊.23教学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2高山仰止子对“勇”默和风趣.)思考讨论问题:P6018.7章,第五课5.26参考专题:儒学思想必须是一个社会群体思想氛围地产物,子路对孔子思想地影响;怎样看待““门人不敬子路””?资料:《论语》里与子路有关地一共有38篇是直接或间接与子路有关,其中有子路主动向孔子问道地,有旁人评价子路地,也有子路在场地多人对比地.在整个《论语》里,孔子直接和间接批评地最多地就是子路,有当面批评甚至诅咒地,有背后挖苦和贬低子路地,每当在指责子路时,孔子这样一个以‘仁德’为本地人居然数次控制不住自己用恶毒地词语,甚至违背了自己一贯主张和维护地‘礼’!好象对于子路地批评和指责,孔子是从来不会去顾及他地感受地,而对其他人,哪怕是有意见,也多是等别人走了以后再表示鄙弃和指责!子路身上有太多让我自己印象深刻地东西,比如直率;比如勇敢(当然孔子更多地是以为卤莽);比如正直;比如自信;比如不注重小节;比如重义气,丈义;比如冲动;比如豪爽;比如心直口快……当然,子路还有很多他所特有地东西,比如所有地弟子中,只有他敢直接指责孔子,只有他三番五次地对于孔子地言行‘不说’!只有他经常直呼孔子名讳!只有他能坦然接受孔子地任何批评!只有他能让孔子象个‘常人’一样恼羞成怒和破口大骂!子路之死:公元前493年,卫灵公归天,逃往晋国地卫太子蒯聩之子辄继位,史称卫出公.卫出公当了国君,实际由其表哥孔悝掌权.公元前480年腊月,孔悝被孔姬、舅舅蒯聩夺权劫持,子路入城相救.至台下,大呼孔悝,孔悝不敢应.子路取火焚台,蒯聩惧,使力士石乞、盂黶( 厌)持戈下台来战子路,子路身被刺伤数处,子路死得确实有些另类,正与石乞、壶黡生死相搏地紧要关头,帽子上地带子被对方刺断了.据史家描述,可能要掉下来,在这千钧一发之时,子路扔掉了手中地剑,说:“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可惜地是,这两位作乱地勇士没有接受过儒家理论教育,大丈夫“死不免冠”是啥玩艺,他们可能不懂,子路系帽带子地当口,反而给了他们剁肉地大好机会.结果,子路保住了帽子,却丢了脑袋.“自吾课后练习3课堂练习P60。
8《论语选读》每课精解之高山仰止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

《<论语>选读》每课精解第十二课高山仰止1.高山仰止“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诗经.小雅•车辖》。
汉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郑把“高山”比喻为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是人们行动的准则。
宋朱熹则解释说:“仰,瞻望也。
景行,大道也。
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
”朱熹说“高山”,就是人们平时仰望的高山,没有什么喻义;而“景行”是大道、大路,“景行行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
112,用行舍藏“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最为精练地表达了儒者对于出仕与退隐、入世与出世、进与退的政治选择与人生态度。
里面所蕴涵的,一方面是进退之间深刻的内在矛盾,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儒学通权达变的思想方法和精神气度。
3.割腐焉用牛刀孔子的本来意思是说,“治理一个小小的县城,怎么用得着礼乐之道这种治国的方略呢”。
我们现在已不能确知孔子到底是在跟子游开玩笑还是一时失言,但子游“当仁,不让于师”的精神和孔子师生之间畅所欲言的风貌却跃然纸上。
从子游的答辩词来看,有时候,杀鸡用一用牛刀也未尝不可,虽然是治理一个小县城,也应该与治理一个国家同步,因为其性质是一样的,总是在上位的人学了礼乐就会懂得爱人,在下位的人学了礼乐就容易听使唤,只要目的能够达到,用鸡刀牛刀有什么关系呢?孔子完全同意子游的看法,所以立即表态修正,向学生们宣布自己的错误,足见孔子知错就改,从善如流。
4.墙子贡在回答叔孙武叔“子贡贤于仲尼”时把自己比做一堵齐肩高的墙,人们只需在外面把头一伸,自己内部的一切就尽在眼中了,而孔子则不同,他的“墙”非常高,如果你找不到门进去,里面的“宗庙之美”“百官之富”你根本就不知道。
叔孙武叔之所以说子贡比孔子贤,是因为他只能看到子贡这个“矮围墙”里的东西,孔子的“围墙”里有什么,他连门都没有找到。
所谓“深见者深,浅见者浅”,对于我们而言,当尚未进入一个门时,切勿妄加评论,以免贻笑大方。
12高山仰止5・22子在陈日:“妇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yong 《高山仰止》教案1

借双慧眼透视真实的孔子------《高山仰止》教学设计柴桥中学徐姣琴【教学目标】1、掌握党、否、厌、卓尔、宜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并积累成语:斐然成章;暴虎冯河;登堂入室;杀鸡焉用牛刀;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循循善诱。
2、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情谊。
3、结合《选读》中的其它章节,为子路画像,探讨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深入理解孔子的人才观。
4、结合孔子师生间的关系,探讨当今时代的师生关系的特点。
【文化内涵】1、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情谊。
2、结合孔子师生间的关系,探讨当今时代的师生关系的特点。
教学步骤:一、导入感知上面一章我们了解感受了一个教育家的伟大。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高山仰止》。
从题目“高山仰止”导入,问其意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辖》)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是人们行动的准则,“止”是语助词。
明确: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问:这里讲的是谁的高尚品德,令人仰慕呢?——孔子。
问:那孔子有怎样高尚的品德呢?学生眼中的孔子是怎样的?集中在本文的哪几则?——(最后三则)颜渊对孔子9.11 ; 子贡对孔子19.23 19.241、颜渊眼中的孔子。
9·11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颜渊极力推崇自己的老师,用“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比喻老师学问说成是高深难测、无所不在,高不可攀。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是说老师之教高明,“循循善诱”则成为日后为人师者所遵循的原则之一。
;“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高山仰止》教学案

第十二课高山仰止儒家的理想人格儒、道、墨、法四家作为民族文化各自的一部分,儒法人道显赫,道墨天道昭著,儒道重义轻利,墨法强调功利。
先秦四家在争辩中互相吸收,经过糅合,添以新质,凝聚成炎黄族类的理想人格。
具体地说:“道家引导人们离开名利场,作精神上的逍遥游;墨家的视野,绝不出小生产的范围;法家要维护中央集权,钟情于法、术、势的运用,不会鼓励人们开拓思维空间。
世俗化、人情化、伦理化的儒家,以维护既存秩序为己任,在汉以后成为正统。
佛教是舶来品,原主张‘沙门不敬王者’,为在中国立足,被迫向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本土文化靠拢,在高于一切的皇权面前低下了‘不敬’的头;道教吸收了道家神秘主义的内容,以儒术迎合统治者。
封建王朝利用儒学治世、佛学治心、道教养身的不同功能,使其在维护统治方面相互补充,发挥整体合力的作用。
”儒家追求的“天下大同”是理想的世界,“大同”出自《礼记·礼运篇》。
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圣贤,能圣必然贤,贤则可通圣。
对统治者而言,以圣王为追求目标和行为典范,其榜样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对士大夫和庶民而言,则以贤君子为追求目标和行为典范,其榜样是孔、孟、萧何、诸葛亮、曾国藩。
“内圣外王”出自《庄子·天下篇》,内圣指内在修养,对善的领悟,对道德的把握;外王指修养所得,推广于社会,使天下道一风同。
三纲八目是儒家实现内圣外王的修养功夫。
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明德是根本,亲民是手段,知止是界限;八目即“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一种由近及远、由己及人、由小到大、由个体到群体的修养方法,构成一套完整的封建政治哲学体系。
儒家提倡“温、良、恭、俭、让”与“和为贵”,修养途径是穷独达兼、正己正人,既要积极进取,又要洁身自好。
它要求人们做到:一是遵循伦理本位。
在封建社会,父慈、子孝、妇从的家庭伦理观念,是君仁、臣忠、民顺的社会伦理观念的缩影。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以及仁、义、礼、智、信,这种由国到家再到身的训导,其层次由高到低,由宏观到微观,强调治国必先修身,着眼点在于教化百姓,从整体效应看待个体修养。
公开课-《高山仰止》教案

借双慧眼透视真实的孔子------《高山仰止》教学设计教学步骤:一、导入感知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高山仰止》。
“高山仰止”是什么意思呢——“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止”是语助词。
明确: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PPT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人,一生坚持理想,虽四处碰壁,却决不放弃。
经过艰苦卓绝的人生历程,他最终使自己从一个普通人成为圣人,成为万世师表。
——鲍鹏山《孔子是怎样炼成的》二、学问之高这是后人对孔子的评价,那么,在弟子眼中,孔子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同学们找找与他朝夕相处的学生是怎样评价他的集中在哪几则——(最后三则)第一则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1、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应读出学生对老师的敬仰之情。
尤其是这个“喟”字重读,是孔子的叹息之声,读出他内心的悲痛。
2、颜渊的感叹可分为3层,思考下他分别感叹了什么一叹孔子学问之深;二叹夫子善教;三叹入门之难。
3、运用分层记忆法,当堂背诵。
过渡语:顾鸿安在《论语解读》里写到,只有理解孔子学问道德的人,才知孔子学问道德的博大精深;才会对孔子有如此真挚的感情。
所以颜渊是最了解孔子的学生,而自贡是最维护老师的学生。
接下来,我们来读第12、13段,看看孔子是怎样维护自己的老师的第二、三则4、子贡眼中的孔子是怎样的形象。
(学生说出比喻的手法)——第二则巧妙地以宫墙作比。
把自己的学问比作“及肩之墙”,“室家之好”,在墙外能见,说明学问修养尚浅;他把老师的学问比做“数仞之墙”若不得其门而入,就见不了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说明老师学问修养之精深。
一般人是不能接触不到的。
——第三则子贡认为老师好比太阳、月亮,别人是没有办法越过去的。
可见老师在弟子心中的地位之崇高。
小结:在两位出色的弟子眼中,孔子像巍峨的高山;像高墙深院;像高悬的日月。
孔子像高山一样的品德学识赢得学生的敬仰,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双向的,学生爱孔子,孔子对学生的爱更深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借双慧眼透视真实的孔子------《高山仰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党、否、厌、卓尔、宜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并积累成语:斐然成章;暴虎冯河;登堂入室;杀鸡焉用牛刀;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循循善诱。
2、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情谊。
3、结合《选读》中的其它章节,为子路画像,探讨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深入理解孔子的人才观。
4、结合孔子师生间的关系,探讨当今时代的师生关系的特点。
【文化内涵】1、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情谊。
2、结合孔子师生间的关系,探讨当今时代的师生关系的特点。
【课时建议】三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从题目“高山仰止”导入,问其意思明确: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问:什么样的品德才是让人仰慕的的?是不是象神仙那样让人顶礼膜拜才算是高山仰止呢?明确;学生答教师总结:其实,真正让人敬佩的人往往都是有血有肉,而不是神话的象神仙那样的人。
很多人不喜欢孔子,那是因为孔子被神话的太厉害了。
孔子师徒们实际上是一群率真的人、可爱的人,他们真诚,坦率,喜怒哀乐皆形于表。
当孔子在途中与弟子们走散后,累累若丧家之犬,子贡将看门人说的这句话告知孔子,孔子听后不仅不恼怒,反而连声称道,说得很对。
这说明当时孔子与学生们的师生关系是相当风趣幽默的。
今天,我们就通过孔子弟子的眼睛,感受下这个孔圣人的真性情。
(二)分析课文1.结合注解,自读课文出示需要注意的读音:訚訚如也:yín 行行如也:hàng 暴虎冯河:píng2.问:文章13个章节,主要提到了哪些弟子?明确:子路篇:11.13 7.11 11.15 5.7 6.28颜渊篇:7.11 11.9 11.10 9.11子贡篇:19.23 19.24其他:弟子总画像:5.22 11.13 伯牛:6.10 子游:17.4总结:这里面有孔子单独的言行,有孔子和学生的对话,也有孔子的学生对老师的评价3.问哪几则正面阐述了学生对老师的评价明确:颜渊篇9.11 子贡篇:19.23 19.244.生读,并讨论这两个人对孔子分别是什么样的看法?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明确:颜渊和子贡对老师都很尊敬。
子贡对老师的评价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同时又能看出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
子贡对老师相当尊敬,不容忍别人对老师的诋毁,他把老师的学问比做“数仞之墙”若不得其门而入,就见不了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同时又把孔子比做“日月,无得而逾”。
可见,子贡对于老师很崇拜。
补充需要注意的字词:成语:循循善诱,仰之弥高,钻之弥坚5.详细分析孔子和颜渊的关系。
问题:文中孔子和颜渊的关系除了9.11,还有哪些?明确:7.11 11.9 11.106.孔子对颜渊的评价是什么?明确: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你与尔有是夫。
学生解释。
从中可以看出这个学生谦虚好学,谨慎小心。
需要注意的成语:暴虎冯河。
孔子对这个学生是相当欣赏的,孔门最为杰出的成功人士子贡,曾用“赐也何敢望回?”的句式,表达了对于颜渊的谦逊的敬意。
孔子也曾经评价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乐”,可见孔子对与这个学生是相当偏爱的。
7.颜渊早逝后,孔子什么样的反应?明确:天丧余。
哭之恸8从中看出师生关系如何?明确:关系非常好。
除了这个弟子,孔子没有这样失态过,象曹操和刘备在青梅煮酒的时候说的:“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周俞去世了诸葛亮放声大哭一样。
英雄都是惜英雄的。
可见,孔子和颜渊的关系不象师生,更象志同道合的知己。
(板书)9.前面讲了孔子和子贡的关系,孔子和颜渊的关系,现在我们来看看孔子和子路的关系如何?补充:相比子贡和颜渊,孔子和子路的关系有很微妙的不同明确:如10.读11.13 7.11 11.15 5.7 6.28,找出能反映子路性格的句子?明确:卤莽,勇敢。
例:若由也,不得其死然也;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才。
11.分析除了勇敢子路还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明确:耿直。
比如6.28。
子路很反对孔子去见南子懂礼貌,比如P20 18.7总结子路的性格:直率鲁蛮,对孔子的言行如果不满可以当面顶撞,受到表扬马上喜形于色,同时又很懂礼节。
12.与其他弟子相比,孔子和子路有什么样的特点?明确:自然,甚至有点无所顾忌,比如11.15,6.28,5.7,可适当想象模拟两人当时的神态动作和对话。
注意相关词语:登堂入室否:不当厌:厌弃13.补充两人的关系明确:孔子正式办学那年,子路21岁,孔子30岁。
但在这之前,子路就与孔子认识了,他们两个早已是朋友了。
有书记载,子路是在19岁那年认识孔子的。
关于子路与孔子的相识是一个历史之谜。
所以,孔子与子路的关系很可能是从兄弟和朋友关系开始的。
果说子贡是孔子集团的最成功人士,颜渊是孔子集团最杰出的学生,那么子路是孔子教育集团中唯一能管住孔子的人。
在后人的理解中,在孔子教育集团中,除了孔子,其他人都是学生,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
孔子建立一个学校,必须有老师,有管理者,孔子不能身兼几任,很多学校的事务都需要专人去办理,孔子需要合作者和管理者,子路其实就是这样的人物,他的角色就象今天学校里的教务长一样。
有件事可以反映出子路与孔子不寻常的关系。
孔子于54岁那年由于仕途不顺,政敌威胁,被迫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这对弟子们是一次重大考验。
谁愿意前往陪伴老师?子路这时已经40多岁了,已经拖家带口,并且已经在季氏家里混得相当不错,权力很大,收入也颇丰。
但看到孔子决意要出国,就二话不说地辞掉了季氏家的职务,担当起周游列国的总指挥官,在老弟子中陪伴孔子在外颠沛流离了14年的只有子路。
也可以说,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是孔氏集团中任何人都无法比拟的。
只有有了这种关系,才能使二人说起话来口无遮拦。
从忠勇、道义方面,子路又以自己的行为证明了儒家的道德价值。
子路为了平息卫国的政变而死,为了职责而死,至死履行了他的责任。
子路是孔氏教育集团中最忠勇正义、刚直不阿的人,孔子对子路会冒死赴义这一点看得很清楚。
因此,他说过仲由“不得其死然”的话,后来的事情果然如孔子所预测14.总结: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和子路的关系既是师生,又想朋友,又如兄弟。
15.文章除了讲到这三个人,还提到了哪些弟子?明确:伯牛:6.10 子游:17.416.通过6.10可以看出孔子什么样的人格?明确:探望有恶疾(也许具有传染性)的人,主人为了保证探望者的安全,不让探望的人到屋里,而是只让人从窗口探望,这是对他人的尊重。
探望者不因为对方有恶疾而远远避开,却要拉住病人的手,这是真情的体现。
面对知道人生意义而不怕死亡的人,不用虚假的言辞来安慰,表现出双方的真诚与互相理解。
17.分角色朗读17.4,分析孔子和学生的关系明确: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和学生的关系很融洽,学生并没有因为孔子是老师就觉得他的话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老师说错话同样也可以反驳。
孔子在这里也表现的很有君子风范,甚至可以说很可爱,他觉得自己说错了,马上能改过来,并没有以老师的架子来压人(可以穿插现今的某些例子)。
补充南怀瑾《论语别裁》:武城是一个地名,孔子学生子游在那里做首长。
一次孔子到了那里,听到弦歌之声。
这是孔子教育学生的高级方法,而子游却用这高度的文化礼乐在教育老百姓。
孔子嘴巴一咧,比微笑又大一点的这么一笑说,子游真滑稽,在这样一个小地方,用这种高级教育来教育老百姓。
等于杀一只鸡,动用牛刀,过于小题大作了!有人把这话告诉了子游,子游马上对孔子不客气了,立即来质询孔子说,老师,以前你不是常告诉我们,有知识的上等人要求学,学道后,能够扩充仁慈的胸襟,更能够爱人;低能的小人物更须要教育,更须要学道,因为低等的人学道就懂道理了,指挥起来就更方便,更怕是不懂道理。
教育的目的在此,第一流头脑受了教育更好,下等人受了教育,自己好,对人也好。
这个话,是你教育我的啊!我今日出来当地方首长,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我应该教育他们啊!孔子听了这话,立刻收回同刚才的话,告诉身边的其他学生,你们大家听好,子游的话是对的,我刚才是开玩笑说笑话的。
孔子这一下真是错了。
我们不必像古人一样,把孔子塑造得那么好,孔子也是人,有时候也会说个笑话。
或者不经过大脑说话的时候也是有的。
由此可见他们师生之间无所不谈,老师对的就是对的,不对的就给他退回去。
结语:从这篇文章的学习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和他的学生之间关系很融洽,很自然,从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孔子的睿智,和蔼和温逊。
其实,圣贤永远都不是那个砖头一样的典籍,让你要拿着放大镜,翻着辞海非常费劲佶屈聱牙说他到底说什么呢。
如果端着架子,那不是真正的圣贤,其实圣贤的价值就在于千古之前,他们那些有价值的生活经验可以穿越沧桑,走到今天,让我们仍然觉得温暖;而他在千古之前缄默地微笑着,注视着我们仍然在他的言论中受益而已。
教学反思:本课是围绕孔子和弟子的师生关系来编辑的,在本课教学中我把握三点:一是让学生理解题目的出处和意思;二是围绕孔子师生之间的交往让学生理解文章;三是让学生概括学生眼中孔子的形象。
学生完成的较好,美中不足的是学生的发言还不够积极,需要积极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