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生叶斑病的原因是什么

合集下载

临沧市玉米叶斑病大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临沧市玉米叶斑病大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中 图分类 号 :9 . 9 文 献标识 码 :C
玉 米是 临 沧 市 的主 要粮 食 作 物 ,常 年播 种 面 积 约 9万 公 顷 ,面 积居 全 市 粮 食 作 物 之 首 位 ,产 量仅 次 于水 稻 ,居 第 二 位 。除 食 用 外 ,玉 米 也 是
畜牧 业 的优 质 饲 料 和酿 酒 的主 要 原 料 。 因此 ,玉
到基层 ,分片负责 ,抓技术指导 ;各级 防治督导 工作组 ,不定期对 各县 ( 区)防治应急措施落实
及病 虫 防治 工作 进行 督促 检 查和 指导 。
用 适量 清水 稀 释 ,与玉 米 种 子 拌匀 后播 种 。受 处
理玉米种子播种面积达 34 万公顷,占总面积的 。 5 3 . %;与此同时 ,搞好 田园卫生 ,烧毁发病 田 76 5 块的病株残体 ;第 三 ,摘除发病 株 的下部 脚 叶。 在病株率 7 %,病叶率 2% ( 0 0 即单 株下部 2 —3
玉米 叶斑病 大发 生原因主要是 气候 异常,主栽 品种 耐病性差 ,茵源量大及栽培管理措施不到住 等;搞好 田园卫生,种 子药剂 处理 , 轮作 、间作 ,抗病 品种布局 ,适 当提 早播期 ,合理施肥 ,加 强病 害监测和适时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可有效地控 制叶斑 病的危害。
【 关键词】玉 叶 病; 发 原因 防 对 米 斑 大 生; ; 治 策
叶发病 )左 右 时 ,摘 除 下 部 病 叶 ,可 以 减少 病 菌 田间重 复侵 染 ,减 轻 发 病 ,但 后 期 摘 叶要 注意 保 留含穗 位 叶在 内的 以下 4个 叶 片 。摘 除 的病 叶集 中做沤 肥或 烧毁处 理 。
313 抓好实用技术培训、科技宣传工作 ..
业 发展 。尤 其是 20 07年 ,全 市玉 米种植 面积 89 .6 万 公 顷 ,发 病 面 积 达 5 1 公 顷 , 占 5 .2 , .1万 70 % 实 际造 成 玉 米 产 量 损 失 12 .4万 k ,致 使 部 分 119 g

发财树叶子有黄斑是怎么回事

发财树叶子有黄斑是怎么回事

发财树叶子有黄斑是怎么回事
发财树的叶片有黄褐斑,可能是感染了叶斑病的原因,将发病的叶子剪下来,加强通风,往叶子上喷施多菌灵、百菌清、甲基托布津等药剂,每隔十天左右喷一次。

也可能是遭受红蜘蛛的原因,先喷喷水或用湿布擦拭掉,及时喷施阿维哒螨灵。

还可能是养护不当的原因,应该调整好养护方法。

一、感染叶斑病
原因:发财树的叶片上出现了黄褐斑,可能是养护不当感染叶斑病的原因。

在养护期间,如果养护不当的话,可能会使发财树感染细菌,从而导致发财树染上叶斑病。

发财树染病后,叶子会出现问题,从而使叶子上出现大小不一的黄色斑点,之后斑点逐渐扩大,可能会导致叶子枯黄、掉落,影响到发财树的生长。

解决方法:发财树感染叶斑病,可以将发病的叶子剪下来,加强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往叶子上喷施多菌灵、百菌清、甲基托布津等药剂,每隔十天左右喷—次,彻底治疗病害。

二、红蜘蛛危害
原因:发财树的叶子上出现黄褐斑,不光是叶斑病的危害,当发财树染上红蜘蛛后,害虫也会汲取叶子中的汁液,从而使叶子出现黄褐色的斑点。

解决方法:如果红蜘蛛的数星较少,可以先喷喷水或用湿布擦拭掉,如果红蜘蛛的数量较多,需要及时喷施阿维达螨灵之类的药物处理,叶子正反面都要喷洒。

三、养护不当
原因:发财树养护不当也会导致黄褐斑。

解决方法:调整好养护方法,避免喷水后暴晒、适量浇水避免水湿。

大豆叶斑病的发生原因以及防治办法

大豆叶斑病的发生原因以及防治办法

B i n g h a i f a n g z h i大豆叶斑病是一种常见病害,属于真菌性病害。

这种病害的发生几率高,危害性大,一旦发生将会对种植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为了阻止病菌对作物的侵害,降低叶斑病的发生率,种植人员需掌握相关的防治措施,以此保障作物的健康生长。

笔者围绕探究大豆叶斑病的发生原因,分析相应的防治办法,采取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的防控理念,从而减少叶斑病对大豆种植区的威胁,保护大豆种植的经济效益。

叶斑病是一种常见于大豆叶部的病害,多见于大豆的叶面。

叶斑病不仅有很高的作物致死率,还有一定的传染性,如果发现病株时没有及时清除,可能会引发交叉感染,造成大量作物死亡,因此在大豆种植中,种植户应当注意对叶斑病的防治,避免因为防治不当带来的经济损失。

1、叶斑病的发病原因病菌以孢子或菌丝体块在种子或被害植株上越冬,因此带病种子和枝叶是主要病源。

引发作物病害的原因包括营养失衡、温度不适、水分失当、光照不适、通风不良、PH值不适以及有毒有害物质等,其中和作物病害发生率关联比较大的影响因素有土壤、光照、水分等。

叶斑病的类型包括弯孢霉叶斑病、褐斑病和灰斑病等几种,黄淮地区以灰斑病和褐斑病为主要病害。

早期的病斑表现为不规则的灰白色斑点,随意散生在大豆的叶面上,如果不及时对病株予以治疗,这些斑点会逐渐扩大,颜色也会不断加深,灰白色会渐渐加深为褐色,有病斑的叶面也会变得干枯,同时还会出现大量的黑色小粒点,最终导致病株提前落叶。

落叶问题会对大豆的光合作用带来干扰,致使大豆无法健康生长,严重情况下会直接引发作物倒苗死亡。

叶斑病存在季节性,春秋两季的发病几率较高,在黄淮海地区早春种植的菜用毛豆、夏大豆生育中后期发病面积较大,另外近几年黄淮地区正大力推行以秸秆还田增强土壤肥力的方针政策,秸秆自身也是病菌孢子的菌源,在推行该政策的过程中,也使得黄淮地区田地的病菌基数被扩大。

另外,黄淮地区的春夏两季雨少干旱,易导致作物营养不良;秋季雨量大,易为病菌滋生提供有利条件;冬季温度高,利于病菌越冬,这也造成黄淮地区的田地极容易被病菌侵入,导致叶斑病发生。

常见园林植物叶斑病发生规律和防治

常见园林植物叶斑病发生规律和防治

多见园林植物叶斑病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叶斑病是叶片组织受局部侵染,导致出现各种形状斑点病的总称。

叶斑病的类型很多,分为黑斑病、褐斑病、圆斑病、角斑病、斑枯病、轮斑病、炭疽病等。

叶斑上往往着生有各种点粒或霉层。

1.月季黑斑病(1)症状识别:主要危害叶片,感病初期叶片上出现褐色小点,以后逐渐扩大为圆形或近圆形的斑点,边缘呈不规则的放射状,病部周围组织变黄,病斑上生有黑色小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危机时病斑连片,甚至整株叶片全部脱落,成为光杆。

嫩枝上的病斑为长椭圆形、暗紫红色、稍下陷。

(2)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枝和病落叶上越冬。

翌年4~5月份,病菌借风雨等传播。

温度合适、叶面有水滴时即可侵入危害,潜伏期7~10d,多从下部叶片开始侵染。

气温24℃,相对湿度98%,多雨天气有利于发病。

长江流域一带,5~6月和8~9月两次发病高峰期。

北方大凡8~9月发病最重。

雨水是病害流行的主要条件。

坑洼积水、通风不良、光照不够、肥水不当、卫生状况不佳等都利于发病。

2、菊花褐斑病(1)症状识别:主要危害菊花叶片,先从靠近地面的老叶开始发病,后逐渐向上蔓延。

发病初期,叶面出现近圆形小黑点,后扩大为直径5~10mm的圆形或椭圆形黑斑,中心灰黑色,并有黑色小点。

危机时,数个病斑相连成片,整个叶片焦黑脱落,有的则卷成筒状下垂,叶面凹凸不平,一碰即脱落,整株枯死。

(2)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株或土壤的病残体上越冬。

翌年4~5月,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当气温合适时,借风、雨传播。

病菌发育最适温度为24~28℃,潜育期为20~30d,在整个生长期都可发病,特别是在高温多雨季节或植株种植过密时,发病迅速。

3、大叶黄杨叶斑病(1)发病规律:发病初期,叶上有黄色小斑点,渐渐地变为黄褐色,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形斑,病斑直径为2毫米至10毫米,病斑后期为灰褐色或灰白色,边缘色深,病斑上着生许多小黑点,危机时病斑连成一片,叶片枯黄脱落。

玉米叶斑病的流行原因及防治方法

玉米叶斑病的流行原因及防治方法

莘县常年种植玉米5.3万hm 2,近几年常发叶斑病害有大斑病、小斑病、顶腐病、弯孢霉叶斑病等。

它们单独发生或混合发生,主要危害玉米叶片,也有的危害叶鞘、苞叶和茎秆,一般从植株中下部叶片开始发病,逐渐向上扩展。

天气适宜时,大量的病菌聚集,致叶片失去光合作用,失去功能,严重影响玉米后期的产量,造成较大的损失。

1 症状玉米大斑病又称条斑病、叶斑病等,主要危害玉米的叶片、叶鞘和苞叶。

叶片染病先出现水浸状青灰色斑点,然后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青灰色的大斑。

后期病斑常纵裂,严重时病斑融合,形成大斑,致叶片枯黄。

玉米小斑病又称斑点病,整个生育期发病,尤其以玉米抽穗、灌浆期发病严重,可危害叶鞘、苞叶和果穗,比大斑病发病稍早。

发病初期出现水浸状淡褐色退绿斑点,温度较高,湿度适宜时小斑病常融合在一起,形成大斑块,致叶片枯死;叶鞘和苞叶染病,病斑较大,病部长有灰黑色霉层,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果穗染病,病部生不规则的灰黑色霉区,严重时果穗腐烂,种子发黑霉变。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又称黄叶病、黄斑病,该病主要危害叶片。

初生退绿色小斑点,逐渐扩展为圆形至椭圆形退绿透明斑,中间枯白色至黄褐色,边缘暗褐色,四周有浅黄色晕圈,湿度大时,病斑正反两侧均可见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背面较多。

玉米顶腐病以危害叶片为主,其典型症状表现为苗期生长缓慢,叶片边缘失绿,出现黄色条斑,叶片皱缩、扭曲,抽穗前后病株较矮小,顶部叶片短小。

其症状呈多样化,有的感病叶片的基部或边缘出现“刀切状”缺刻,叶缘和顶部退绿呈黄亮色;扭曲卷叶形,顶部叶片卷缩成直立“长鞭状”,严重时顶部叶片形成鞭状,被其他叶片包裹不能伸展弯曲成弓形;有的顶部几个叶片扭曲缠结不能伸展,缠结的叶片常呈“撕裂状”“皱缩状”等。

2 传播途径及流行规律玉米大斑病病原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附着在病残组织内越冬,种子也能带少量病菌;发病适温20~25℃,相对湿度90%以上利于病害发病;氮肥不足、密度较大、玉米叶斑病的流行原因及防治方法赵瑞华 于振连 王朝忠 马云国 (山东省聊城市莘县农业局,252400) (山东省鑫丰种业有限公司,莘县 252400)光照不足易于发病,气温低于15℃或高于25℃,相对湿度小于60%,病害就受到抑制。

万年青叶斑点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万年青叶斑点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万年青叶斑点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万年青(Sansevieria)是一种常见的室内植物,其叶片常常会出现斑点,这给植物的外观带来了一些困扰。

那么,万年青叶斑点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呢?下面我将为大家详细解答。

1. 光照问题:光照是万年青叶斑点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果万年青长期处于强光照射下,叶片会出现灼伤,形成黄褐色或白色斑点。

相反,如果光照不足,叶片会变得苍白,并出现黄色或白色斑点。

因此,为了避免叶斑点的出现,我们应该给万年青提供适宜的光照环境,避免过强或过弱的光照。

2. 温度问题:温度也是导致万年青叶斑点的一个重要因素。

万年青对温度的要求相对较低,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导致叶片出现斑点。

在夏季高温时,如果万年青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叶片会出现灼伤,形成黄褐色斑点。

而在冬季寒冷时,如果万年青长时间处于低温环境中,叶片会变得苍白,并出现黄色或白色斑点。

因此,我们应该注意调节室内温度,确保万年青处于适宜的温度范围内。

3. 水分问题:水分是万年青叶斑点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如果万年青长期缺水,叶片会出现干枯的斑点。

相反,如果过度浇水,叶片会出现水渍状的斑点。

因此,我们在养护万年青时应该掌握适宜的浇水量,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过湿。

4. 营养问题:缺乏或过量的营养也会导致万年青叶片出现斑点。

如果土壤中缺乏某些关键营养元素,如氮、磷、钾等,叶片会出现黄色或白色斑点。

而过量施肥则会导致叶片出现灼伤,形成黄褐色斑点。

因此,我们应该注意给万年青提供均衡的营养,避免缺乏或过量。

5. 病虫害问题:某些病虫害也会导致万年青叶斑点的出现。

例如,叶斑病菌感染会导致叶片出现黑褐色或灰白色斑点。

而蚜虫、螨虫等害虫的吸食会导致叶片出现黄色或白色斑点。

因此,我们应该定期检查万年青的叶片,及时发现并处理病虫害问题。

综上所述,万年青叶斑点的形成原因主要包括光照问题、温度问题、水分问题、营养问题和病虫害问题。

只有在养护过程中注意这些因素,才能有效预防和解决万年青叶斑点问题,保持植物的健康生长。

花生叶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花生叶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花生叶斑病的发生与防治1. 引言1.1 研究背景花生叶斑病是花生重要的病害之一,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病原物主要是由露菌病菌(Sclerotinia minor Jagger)引起。

病害主要发生在花生的叶片和茎部,严重影响了植株的生长和产量。

过去,针对花生叶斑病的防治方法多以化学药剂为主,但由于化学药剂的长期使用导致了药害以及病菌抗药性的增加,使得花生叶斑病的防治面临更大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控制花生叶斑病,需要深入了解其发生原因和病原生物特性,并寻找更加安全有效的防治方法。

开展花生叶斑病的发生与防治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为花生叶斑病的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减少病害造成的损失,促进花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2 研究意义研究花生叶斑病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意义:花生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受到了广泛种植和重视。

叶斑病的发生严重影响了花生的产量和质量,大大损失了农民的经济利益。

研究与防治花生叶斑病对维护农民的经济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2. 生态意义:花生叶斑病的发生不仅影响了花生作物本身,也会对周围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影响。

通过研究防治花生叶斑病,可以减少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平衡。

3. 科研意义:对于研究人员来说,花生叶斑病不仅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研究对象,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通过深入研究花生叶斑病的病原、症状、发生原因以及防治方法,可以拓展研究领域,提高科研水平。

针对花生叶斑病的研究与防治具有重要的经济、生态和科研意义,对于推动农业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花生叶斑病的发生机制,寻找有效的防治方法,保障花生产量和质量。

通过研究花生叶斑病的病原、症状、发生原因和防治策略,可以为农民提供科学的种植管理方案,减少病害对花生产量的影响。

研究花生叶斑病的防治方法,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经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方案,促进花生产业的健康发展。

浅析玉米大斑病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浅析玉米大斑病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浅析玉米大斑病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玉米大斑病也称条斑病、枯叶病、叶斑病,是玉米的主要病害之一,每年在我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严重的影响玉米的生长发育,甚至造成玉米产量的下降。

因此,玉米大斑病应引起我们农技人员足够的重视,才能为玉米的安全生产创造有利条件,为“三农”事业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为了减少杜绝玉米大斑病造成的损失,我们应当对玉米大斑病的症状有所了解:玉米大斑病是属于真菌性病害,在玉米的整个生长期都有可能发生感染大斑病,但苗期很少发病。

玉米大斑病主要在玉米的生长中后期,特别是玉米抽穗以后,病情会逐渐加重。

此病主要危害叶片,也能危害玉米的叶鞘和雌穗苞叶。

玉米受害叶片初期呈现水渍状青灰色小斑点,然后沿叶脉向两端扩展成中部为黄褐色或青灰色,边缘为暗褐色的菱形大斑,当湿度较大时病斑背面有灰色的霉层,严重发生时,叶片上的病斑连接成片,导致叶片干枯,玉米植株的死亡,严重的影响玉米的产量。

一、造成玉米大斑病在我区流行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气候方面的原因气候方面对玉米大斑病的发生发展及危害程度影响比较大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和湿度。

我区位于吉林中部,属于温带大陆型亚湿润季风气候,降水多集中在7、8月份。

而且此期温度也高,非常有利于玉米的生长发育。

因此位于黄金玉米带上的九台地区,玉米的种植面积大,使其成为主导作物,而且玉米的品种多以中熟和中晚熟为主,所以每年的7月20日左右抽雄,而7月份进入雨季,正常年份此时降水多,土壤和空气的湿度大,尤其是7月份如果连续阴雨的天气,导致昼夜温差也比较大。

在这样的温度湿度条件下,对玉米大斑病的病原真菌繁殖扩散流行创造了有利的气候条件。

2.由于玉米的大面积重茬连作,高密度的种植近几年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区种植结构单一,虽然国家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的调整,但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玉米的种植面积仍占主导地位,随着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玉米耐密品种大面积的种植,从而导致种植密度的增加,影响田间的通风透光,玉米的生长环境变劣,抵抗力下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生叶斑病的原因是什么
叶斑病一般是单个病斑圆形或椭圆形,多个病斑融合成不规则大斑。

有时假球茎也可受害,病部会出现稍隆起的黑色小点,那叶斑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呢?清除假球茎周围坏死组织,将植株在消毒药液中泡2分钟左右捞出凉干。

感病品种应隔离栽培,防止交叉感染;从发病初期开始喷药,防止病害扩展蔓延。

常用药剂有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600倍液,50%托布津1000倍,70%代森锰500倍、80%代森锰锌400-600倍,50%克菌丹500倍等。

要注意药剂的交替使用,以免病菌产生抗药性,鸡冠花褐斑病夏秋(8-9月)病重,鱼尾葵叶斑病夏季高温病重,君子兰叶斑病春、秋发生,但温室中四季均可发生。

连作、过度密植、通风不良、湿度过大均有利于发病。

经病原物侵害后主要在叶片上发生各种局部坏死性病斑的植
物病害。

可由真菌、细菌、线虫引起。

病原物以真菌为主,如尾孢属(Cercospora)、长蠕孢属(Helminthosporium)、壳针孢属(Septoria)、叶点霉(Phyllosticta)、链格孢属(Alternaria)等;此外,黄色单胞杆菌属(Xanthomonas)和假单胞杆菌属(Pseudomonas)的细菌也可引起叶斑病。

有些病原物存在不同的生理小种。

常见的叶斑病有由真菌引起的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橡胶麻点病、花生褐斑病、花生黑斑病、甜菜褐斑病、向日葵褐斑病、苹果褐斑病等,由细菌引起的棉花角斑病、水稻白叶枯病、大豆细菌性叶斑病等。

叶斑病菌主要在植物病残组织和种子上越冬,成为下一代生长季的初侵染源。

病菌多数靠气流、风雨,有时也靠昆虫传播。

通常在生长季节不断侵染。

叶斑病的流行要求雨量较大、降雨次数较多、温度适宜的气候条件,但也有对湿度要求不高的情况,如马铃薯早疫病。

叶斑病造成局部坏死;仅少数可发展为系统侵染,如水稻白叶枯病的病菌侵入后在植株体内扩展,苗期症状不明显,至分蘖末期、孕穗初期呈现典型症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