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新闻自由和社会控制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第五版第十章三四节

立法形式
世界各国 新闻法规 的形式
以立法形式颁布的《新闻法》被欧洲大多数国家所采用。其特点是法 院审理案件只能依据和服从《新闻法》。
以判例法为标准
以最高法院和上级法院的判例为标准来审理案件,即判例法,没有成 文的《新闻法》,在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 通用。
将新闻法规混入其他专用法律条款
为什么新闻媒介践行了新闻自由权
新闻媒介为了生存、发展,向公众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信息和意见。 一旦新闻媒介不能满足公众的信息需要,那么他们就无法生存。因此 为了满足公众对各种信息的需求,新闻媒介就必须拥有一定的新闻自 由,即出版权、采访权、发表权。在这个意义上,新闻媒介争取自由 的努力代表了人民的欲望和要求。
有些国家没有单独成文的《新闻法》,而把新闻法规的有关条文写入 《宪法》、《民法》、《刑法》以及其他专用法律条款中,如《少年 法》、《保密法》等,在日本、新加坡、印度等国中采用,中国目前 也是如此。
新闻法规
当谈论新闻法规的时候,我们应该记住:保护新闻 自由,只是包括中国在内的现代国家最大、最主要 的一条新闻法规。
谁拥有新闻自由权?
新闻自由权属于人民所有
中国:1982年12月颁布的《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五条明确
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 威的自由。”
西方:西方各国的宪法或《人权宣言》都规定的很明确:每一个公
民都拥有新闻自由权。
新闻媒介和公民自由权之间的关系
公民的新闻自由是不可转让的,人民从来没有也不可能 委托任何机构来行使新闻自由权。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实 践新闻自由权的是新闻媒介。
国家安全法
新闻媒介不得以任何 形式危害国家安全, 尽管表述不同,但这 是各国新闻法规不可 或缺的条文。
简述传播控制与新闻自由

传播控制与新闻自由一、什么是传播控制和新闻自由?大众传播是基于一定的社会制度条件进行的,因此,大众传播也是一种制度化的传播。
这种社会制度即传播制度,是直接或间接对大众传播起着控制和制约作用的社会传播规范体系既包括宏观的政治法律制度、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也包括中观的报道机制约束,还包括微观的社会价值规范和传播者的约束。
传播控制便是利用这些传播制度对大众传播的传播过程进行控制,进而控制传播效果,以达到国家对大众传播的既定要求。
有人认为传播制度问题主要是大众传播工具与政府的关系问题,即言论、出版自由问题。
新闻报道作为大众传播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新闻报道的传播控制便是对新闻言论、新闻出版自由问题的管制,即对新闻自由的管制。
新闻自由主要是指新闻制作中素材选择的自由、报道方式选择的、新闻评论的自由等。
新闻是否自由与宏观的政治社会环境有关,新闻如何自由与微观和中观的传播机构内部结构有关。
一、宏观传播控制下的新闻自由新闻内容制作与社会是不开分割的相关体,社会生产力水平等一系列经济、政治、文化因素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新闻内容的选择与制作,它不可能不带有它所在的社会的特征。
政治制度是新闻控制中的最主要因素,主要通过制定相应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方式进行控制。
一方面,随着大众传播的普及,大众传播在影响人们观念、价值倾向等时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对新闻内容进行管制,以使其健康和谐发展。
另一方面,为了保障新闻内容为国家制度、意识形态以及各种国家目标的实现服务,国家需对新闻内容进行控制。
虽然,政治因素对新闻报道的介入可以规范新闻内容制作与传播,但同时也降低了新闻的自由度。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①传播者范围的缩小。
采访权、传播权、编辑权、发表权、著作权等归少部分专业组织人员所有。
②传播内容的选择。
国家主要通过传播内容为国家制度、国家目标等服务,对于那些与这种目的联系不紧密的内容相应较少,不易受到传播者的重视。
论新闻自由与社会控制的平衡

论新闻自由与社会控制的平衡作者:高颖秋来源:《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13期摘要新闻自由在现代社会中是一项得到广泛认可的公民基本权利。
但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的新闻法,同时,新闻传播活动管理构架存在权限划分不明确,控制失灵的现象。
这既不利于保障公民新闻自由权利,又不利于舆论引导和社会控制。
为此,应加强新闻立法建设,进一步完善新闻自律的机制。
关键词新闻自由社会控制新闻立法新闻自律作者简介:高颖秋,泉州人民广播电台。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5-177-02新闻自由在现代社会中是一项得到广泛认可的公民基本权利。
而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新闻媒体对社会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新闻自由的界限也随之扩展,这就给与之相关的社会控制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而众所周知,中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这个问题尤其严竣。
本文描述了我国新闻自由现状及相关管理制度,并提出新闻自由与社会控制平衡的两点政策建议。
一、我国新闻自由现状及相关管理制度新闻自由的概念是从近代政治经济学和新闻学中衍生出来的,早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一项公民的基本权利。
国内理论界对于新闻自由的理解与阐释主要涉及两个概念。
多数学者认为新闻自由即出版自由,例如《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冯健主编,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对新闻自由的解释就是:“亦即出版自由,属于公民民主权利的一种,是《宪法》所规定的言论、出版自由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体现和运用。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新闻自由属于言论自由,即在一定法律范围内,公民通过口头或书面的方式表达意见的自由,又称为“表达自由”。
综合以上两种观点,笔者认为,新闻自由是言论自由与出版自由在新闻领域的延伸,是公民,特别是新闻从业人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通过出版物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见的权利。
新闻自由不仅对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能够通过营造自由、宽松和不受限制的表达氛围,帮助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新闻学概论》10.3新闻自由属于人民

列宁在综览近代世界史时曾精辟指出: “‘出版自由’ 这个口号,从中世纪末 到19世纪,在全世界成了伟大的口号。 为什么呢?因为它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进 步性,即反映资产阶级对僧侣、国王、 封建主和地主的斗争。”
那种认为“新闻自由是资产阶级的”说 法不是误解就是偏见。因为只有社会主义 才能把新闻自由还给人民,社会主义理应 实行比资本主义更宽广的新闻自由。
马儿跑远,伟哥滋阴,华仔脓胞。看今日彭水,满眼瘴气, 官民冲突,不可开交。城建打人,公安辱尸,竟向百姓放空 炮。更哪堪,痛移民难移,徒增苦恼。官场月黑风高,抓人 权财权有绝招。叹白云中学,空中楼阁,生源痛失,老师外 跑。虎口宾馆,竟落虎口,留得沙沱彩虹桥。俱往矣,当痛 定思痛,不要骚搞
请以“彭水师案”为例谈谈新闻自由
彭水诗案是指2006年中国重庆市彭水县人秦 中飞因作并用手机传发打油诗《泌园春·彭水》, 被县公安局以涉嫌诽谤罪遭拘留调查的事件。 事件还波及了100多名接收并转发该诗的人。事 件被媒体披露后,彭水县公安局不得不承认错 误,并对秦中飞作出了学 概 论
新闻自由和社会控制
新闻自由属于人民
当然,无论从历史上看还是从现实看,争取新 闻自由最努力的是新闻媒介,而且,在现实生活 中真正实践新闻自由权的也是新闻媒介。这原因 何在?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新闻媒介为 了生存、发展。新闻媒介是向公众提供它们所需 要的信息和意见的专业机构,并以此作为新闻媒 介的生存条件,一旦新闻媒介不能满足公众的信 息需求,那么它们就无法存在。
新闻法规所要处理的一个核心问题都是:保 护新闻自由,同时必须防止滥用新闻自由,从 而在确保国家利益、公众利益不受侵害的前提 下,鼓励新闻媒体满足公众需要,促进国家发 展。
保护新闻自由,这是包括中国在内的现代国 家最大、最主要的一条新闻法规。正因为有新 闻自由,才需要有防止滥用新闻自由的规定; 而防止滥用新闻自由,一定意义上也是保护真 正的新闻自由。
新闻学概论12:新闻自由和社会控制

第十章:新闻自由和社会控制
第一节:新闻自由的涵义 第二节:新闻自由是伟大的口号 第三节:新闻自由属于人民 第四节:新闻法规
思考:
新闻自由就是媒介可以传播它想传播 的内容吗?为什么? 新闻自由该怎样界定?谁来界定? 如何正确理解新闻自由的相对性?
第一节 新闻自由的涵义
一、freedom of press
党委领导 政府管理 行业自律 新闻出版单位依法运营
放松管制(de-regulation)
市场 (1979-) 媒体集团(1996-) 资本 (2003-)
非公有制资本 (私人、合资、外资)---出版、发 行、广告等
内容多样化
新闻法规——国家管理的主要形式
新闻法规以立法形式通过的法律条文和行政 颁布的规定、规则。
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以不同形式宣布出版自由,言论 自由。 用法律条文保障出版自由。
国王不得干涉人民的言论自由 ——英国,1689《权利法案》
国会不得制定有关下列事项的法律……剥夺言论自 由或出版自由 ——美国,1792《人权》法案
“思想与意见的自由交换,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因 此,每一个公民享有言论、著作和出版自由。” “但在法律限制内,须担负滥用此项自由的责任。” ——法国,1789《人权宣言》
第三节 新闻自由属于人民
谁拥有新闻自由? 新闻媒介? 新闻媒介是为人民的新闻自由服务的机构。 新闻自由权属于人民所有。 每一个公民都拥有新闻自由权。
第三节:新闻自由属于人民
一、新闻自由是一种权利,属于人民所有
二、为了满足公众对各种信息的需求,新闻媒介必须拥 有一定的新闻自由即出版权、采访权、发表权。
新闻学概论12:新闻自由和社会控制

——英国都铎王朝1586年颁布的《星法院法令》
第二时期(17世纪到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 期——实践出版自由,言论自由
各国资产阶级革命有先有后,但在此时期,敌对双方的宣传需 要以及市民对了解错综复杂局面的需要,使得报刊活跃一时, 从而大大推动报刊的发展。
国会派(资产阶级革命派)——保皇派
第三时期(17世纪到19世纪) 为反对资产阶级政府控制,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
新闻单位的保密制度
第一,新闻出版保密审查制度。自审与送审 相
结合
自审:新闻出版单位和提供信息的单位,对拟公开
出版、报道的信息,根据有关保密规定自己进行审 查。这是新闻单位编辑责任制的延伸。
送审:对是否涉及国家秘密界限不清的信息,送交
有关主管部门或其上级机关、单位审定。
第二,通过内部途径反映涉及国家秘密信息的 制度。
社会责任论——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修正和修补
P8-9
三、自由是有条件的
1、新闻自由是相对的、具体的,而不是绝对的、抽 象的; 2、新闻自由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并不是亘古 不变的; 3、新闻自由始终伴随着一定的义务和责任。
第二节:新闻自由是伟大的口号
出版自由不仅仅是报刊的专利,它决定着人们的信 仰、思想自由,信息交流的自由,人身自由。
三、新闻法规所要处理的核心问题是:
保护新闻自由,同时必须防止滥用新闻自由, 从而确保国家利益、公众利益不受侵害的前提下, 鼓励新闻媒介满足公众需要,促进国家发展。 保护新闻自由是中国在内的现代国家最大、 最主要的一条新闻法规。
四、为防止新闻自由危害国家和公众,各国新闻 法规对新闻报道和评论作了一定的限制。
2、现行宪法:
第十章 新闻自由

6、托马斯.杰弗逊(Thomas Jefferson) 、托马斯.杰弗逊(Thomas Jefferson) 在西方各资本主义国家自由主义新闻体制确 立过程中,贡献最大者莫过于托马斯. 立过程中,贡献最大者莫过于托马斯.杰弗 逊——《独立宣言》的起草人,美国第三、 ——《独立宣言》 第四任总统。
如果说杰弗逊之前的欧洲思想家、哲学家 们将自由主义的新闻思想和理念变成一套 落在纸面上的理论,那么杰弗逊则是将这 些纸面上的理论落实在实践中的伟大的身 些纸面上的理论落实在实践中的伟大的身 体力行者。他不但力争美国宪法第一修正 体力行者。他不但力争美国宪法第一修正 案在国会的通过,而且以总统的权力来确 保自由主义新闻体制的确立。
但是,“公意” 但是,“公意”总是由具体的人来行使的, 抽象的权力也许可能是高尚的、公正的、 无私的,而现世的权力必然是偏私的、压 迫性的,或者说是罪恶的。 这也正是英国哲人罗素出语惊人——“ 这也正是英国哲人罗素出语惊人——“希特 勒是卢梭的直接结果” 勒是卢梭的直接结果”的根本原因。
5、约翰.密尔(John Mile) 、约翰.密尔(John Mile) 从功利主义立场论述自由的思想家首推英国 哲人密尔。密尔是近代自由主义发展史上最 后一个全面论述自由主义原则的思想家,被 后人称为“自由主义之圣” 后人称为“自由主义之圣”。
3、孟德斯鸠 孟德斯鸠是著名的法国启蒙思想家,他对 自由主义理论的贡献主要在他对自由与权 力的讨论。
孟德斯鸠认为,对自由最大的侵害是统治 者滥用权力。他意味深长地说:“ 者滥用权力。他意味深长地说:“一切有 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 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 遇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说也奇怪,就 是品德本身也是需要界限的!” 是品德本身也是需要界限的!”(孟德斯 鸠,《论法的精神》 鸠,《论法的精神》)
第十章 新闻自由与社会控制

概括说来,新闻自由就是新闻媒介拥有出版权 采访权、发布权。
国际新闻学会给新闻自由下的定义是:“自由接近 新闻,自由传播新闻,自由发行报纸,自由表达意 见。” 现在的新闻自由内涵已远远超越了这个定义。美国 新闻学者对新闻自由所下的定义是:“新闻摆脱政
府、政党、社会、经济等压力,以服务公众为前提, 阅读、收听及发表的自由,叫新闻自由。”
三是有些国家并没有单独成文的新闻法而把新闻法规的有关条文写入宪法民法刑法以及其他的专用法律条款中例如少年法保密法等等在日本新加坡印度等国中采用中国目前也是如无论采取哪种形式新闻法规所要处理的一个核心问题是
第十章 新闻自由与社会控制
思考:影响新闻事业的发展水平 的重要条件是什么? ——科技 ——文化 ——政治民主
第三阶段,争取新闻自由
在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后,各国都以法律的形式 公布了保障新闻自由的条例。1789年,法国制宪会 议通过《人权宣言》,第11条规定:“思想和意见 的自由交换,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一,因此,每 个公民都享有言论、著作和出版自由。” 1791年,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规定:“国会不得制 定下列法律„„剥夺言论和出版自由。”
理解: 西方国家政府并没有完全放弃对新 闻媒体和新闻自由的控制
新闻自由——政治目的
例:英国政府规定在战争状态下,政府有权 取消新闻自由,实行军事管制。但二战以来 没有动用这一权力。 说明什么?
(1)新闻自由可能威胁国家利益 (2)英国现有的新闻自由体制能较好地适应 其政治、文化、经济体制
如何看待东方国家的新闻媒体自由 表现: ①社会缺乏尊重新闻自由的习惯,法制化程度 较低。 新闻“权力”的异化 正义与良知被遗弃 假新闻泛滥 有偿新闻屡禁不止 新闻官司倍增……
关于隐私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9
一、概念题 1.新闻自由(华南理工2013年研;中央民族 大学2009年研;中南财大2009年研;山东大学 2008年研;东北师大2007年研) 2.新闻法规(复旦大学2013年研) 3.星法院 4.隐私权(南开大学2010年研;中国青年政 治学院2009年研;清华大学2007年研)
30
二、简答题 1.辨析:新闻自由是新闻媒介及新闻工作 者报道新闻的自由。(西安交大2004年研) 2.请说明新闻传播的社会控制作用。(复旦 大学2005年研) 3.在资产阶级发展初级阶段,欧美各国政 府采取的扼制出版自由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4.如何合理评价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新闻 自由?
14
3.事实上,有不少新闻媒介阻碍了大众行 使新闻自由的权利。 (1)在当今的西方各国,新闻媒介形成一 种垄断局面,旁人难以插足。 (2)尽管西方各国宪法都明确规定每个公民 有出版自由,但由于创办费用的问题,出版自 由对于绝大多数人只是纸面上的权利。 (3)在现代社会,公众深深依赖着新闻媒介。 而新闻媒介却常常掩盖、歪曲事实真相,误导 受众,侵犯受众知晓权,侵犯公众名誉和隐私 权等。 因此,为了保护公众的各种权利和国家利益, 必须对新闻媒介实行有效的社会控制。 15
10
3.新闻自由和司法独立是现代化国家的两 大基本标志。新闻自由的目的是确保信息的自 由流动,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把新闻自由还给人 民,社会主义理应实行比资本主义更宽广的 新闻自由。
11
第三节
新闻自由属于人民
一、新闻自由权
新闻自由是一种权利,新闻自由权属于人民 所有。 1982年《宪法》第三十五条明确规定:“中 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 社、游行、示威的自由。”西方各国的宪法或 《人权宣言》都明确规定,每一个公民都拥有 新闻自由权。
3
第二节
新闻自由是伟大的口号
一、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历程 1.第一时期(16~17世纪),封建王朝采取高 压政策妄图扼杀出版自由。 (1)在欧洲各封建王朝扼杀出版社的禁令 中,最著名、最具影响力的是英国都铎王朝于 1586年颁布的《星法院法令》,它成为欧洲各 国王朝百年出版禁令的范本。 (2)在星法院法令颁布以后的近百年历史 里,传播新闻仍以不定期出版的新闻书为主, 宣传宗教改革、传播启蒙思想则以政论小册子 为主,秘密印刷,暗中流传。
20
2.定义平衡的标准(definitional balance) 该标准在1942年的美国查布林斯卡 (Chaplinsky)案中首次得到阐述。这个标准是 许多具体标准的概括。在该案中,美国最高法 院一致认为:“舆论自由的权利并非在所有时 候、所有情况下都是绝对的。有些经妥善界定 和严格限定的言论从来不会因对它们的阻止和 惩罚而被认为会提出宪法问题。
25
名词:隐私权
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生活信息依 法受到保护,不受他人侵扰、知悉、使用、披露和公开 的权利。隐私权的主要含义包括: (1)隐私权的主体只能是自然人; (2)隐私的内容包括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生活信息; (3)侵害隐私权的方式通常包括侵扰自然人的生活 安宁,探听自然人的私生活秘密,或在知悉他人隐私后, 向他人披露、公开,或者未经许可进行使用。隐私权的 主要内容包括:个人生活安宁权,个人生活信息保密权, 个人通讯秘密权和个人隐私使用权。
4
名词:“星法院”:
“星法院”是指英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家出版法庭, 1570年,英国伊丽莎白一世为加强封建统治,将枢密 院的司法委员会改组为直属女王的皇家出版法庭。规 定只有经过女王特许的印刷商才能成为会员,而只有 公司会员和其他特许者才能从事印刷出版。星法院颁 布特别法令,也就是著名的“星法院法令”,严厉管 制出版活动,如一切印刷品均须送皇家出版公司登记; 皇家特许出版公司有搜查、扣押、没收非法出版物及 逮捕嫌疑犯的权力等。该法令一直维持到1641年,是 英国新兴资产阶级新闻自由的最大桎梏。
7
③法国。1789年8月制宪会议通过《人权宣 言》,第11条规定:“思想与意见的自由交换, 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因此,每一个公民享有 言论、著作和出版自由。” ④德国。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宪法规定:“每 个德国人在一般法律内,都有权通过言论、印 刷品、图画及其他方式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
8
(2)各国政府先后采取的扼制出版自由的方 法 ①出版物的事先检查制。 ②取代报刊事先检查制,各国政府先后制定 煽动法、诽谤法扼制出版物。 ③征收印花税,实行津贴制。
2
名词:新闻自由
新闻自由是指新闻传播领域内实施的言论自由与出 版自由,包括新闻采访自由、传递自由、报道自由和 收受的自由、报纸的出版自由、广播和电视的播送自 由、发表新闻评论及开展批评的自由。新闻自由这个 口号,是1644年英国资产阶级政论家约翰· 密尔顿在 《论出版自由》一文中提出的,1789年载入法国《人 权宣言》,美国独立战争后正式列入宪法条款。资产 阶级曾利用它作为反对封建文化专制主义,实行资产 阶级民主政治的武器;无产阶级也借此宣传自己的主 张,打破统治阶级对社会舆论和精神交往的垄断。 “新闻自由”推动了近代新闻事业的迅速发展。
28
五、以法律保护新闻自由的意义
1.新闻自由是资产阶级在和封建王朝作斗 争并取得胜利以后的一个伟大成果,也是世界 上任何一个现代化国家的标志。 2.保护新闻自由是现代国家最大、最主要 的一条新闻法规。正因为有新闻自由,才需要 有防止滥用新闻自由的规定;防止滥用新闻自 由,一定意义上也是保护真正的新闻自由。
9
二、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新闻自由
1.西方新闻自由实践在促进信息自由流通、 监督政府、协调资产阶级内部、调和社会冲突 等方面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总体上适 应了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 2.对西方国家的普通公民来说,他们在法 律上拥有新闻自由的权利,却缺乏实施新闻自 由权利的手段和条件。出版自由实际上只是资 本自由,这是西方新闻自由伪善的一面。
23
确认诽谤罪的条件(西方国家): (1)特定的对象,可以让他人确认的对象, 不是泛指; (2)歪曲、夸大、捏造事实; (3)必须含有恶意; (4)公开传播,造成对象的名誉损害。 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在新闻报道中,真实 性是防止触犯诽谤罪的最主要手段,在确认诽 谤罪时,新闻真实是否定诽谤罪的最有力的辩 护措施。
一、对新闻媒介的社会控制途径
1.司法控制。国家以法律来监控新闻媒介。 2.行政控制。行政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以各种规定、税收 来控制新闻媒介。 3.资本控制。即大公司垄断媒介市场,使 新来者难以进入。 4.媒体的自律。
17
二、世界各国的新闻法规形式 1.以立法形式正式颁布的《新闻法》,欧 洲大多数国家都采取此种方式。 2.以最高法院和上级法院的判例为标准来 审理新闻案件,即判例法。 3.有些国家并没有单独成文的《新闻法》, 而把新闻法规的有关条文写入《宪法》、《民 法》、《刑法》以及其他的适用法律条款中。
新闻学概论
第十章 新闻自由和社会控制
1
第一节
新闻自由的含义
1.新闻自由是指公民拥有出版权、采访权、 发布权。包括:不受批准自由出版报刊即不必 向政府申请营业执照或交付保征金,在政治上、 经济上不受限制,人人都拥有出版权;不受任 何形式的事先审查,可以发布任何新闻和发表 任何意见;不受限制地自由接近新闻源。 2.约翰· 弥尔顿在《论出版自由》中提出: 言论出版自由“是一切自由中最重要的自由”, 这一思想在西方各国被视为新闻自由的圭臬。
5
2.第二时期(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 时期。 (1)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揭开序幕, 代表资产阶级的国会派与保皇派都有自己的 宣传报刊。 (2)法国大革命时期(1789一1794年)的报 刊以政论为主,大力鼓吹推翻僧侣和贵族统治 的革命,其中《杜歇老爹报》、《铁嘴报》等 名噪一时。
21
四、大多数国家共同的新闻法规条目
1.国家安全法 新闻媒介不得以任何形式危害国家安全。尽 管表达上有所不同,但这是各国新闻法规不可 或缺的条文。包括:不得煽动以武力及其他手 段推翻合法政府、破坏国家制度和社会秩 序;不得泄露国家机密;不得煽动宗教、民族 对立等。
22
2.关于新闻诽谤 新闻诽谤是各国涉及面最广、案情最为复杂, 也是令新闻界、司法界最挠头的案件。 “不准利用新闻媒介诽涛他人”是任何国家 新闻法规必备的条文。 诽谤对象一般有二种:(1)个人(无论普通 公民还是政府官员);(2)某个特定团体(企业、 事业及政府部门);(3)企事业单位所生产的 产品(包括服务)。
24
3.关于隐私权
英国著名的法学家威廉· L· 布鲁塞在《现代民主国家 的新闻法规》一书中将侵犯隐私权的情况分为四类: (1)闯入原告的私人禁地。 (2)公开私人物件,使原告的正常社会生活被破坏。 (3)在公众面前将原告置于错误位置。 (4)未经本人同意,利用原告的姓名、肖像等进行 商业活动,例如刊登商业广告、拍摄广告片等。 在确认犯隐私罪时,真实不起作用,唯一能起作用 的是“新闻价值”。法院在判决时,常以传播内容是否 有新闻价值作为决定性依据。
18
三、两条基本法理 为防止滥用新闻自由危害国家和公众,各国 的新闻法规对新闻报道和评论作了一定的限制。 这种限制,在西方国家基于以下两条基本法理:
19
1.“明显和即刻危险”(the clear and present danger)的原则 该检验标准由美国霍尔姆斯大法官在1919年 的斯查克(Sehenck)案中提出。他认为:“在 通常时期的许多场合,被告具有宪法权利,去 谈论在其传单中所谈论的全部内容。但每一项 行为的特征,取决于它在被做出时的情形。即 使对自由言论最严格的保护,也不会保护一个 人在剧院谎报火灾而造成一场恐怖。”
第四节
名词:新闻法规
新闻法规
新闻法规是指国家以司法形式通过的有关新闻传播 活动的法律条文和行政颁布的有关新闻传播活动的规定、 规则。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取法律形式对新闻传播活动 加以规范。世界各国的新闻法规有三种形式:(1)以 立法形式正式颁布的《新闻法》,欧洲多数国家都取此 方式;(2)以最高法院和上级法院的判例为标准来审 理新闻案件,即判例法,而没有成文的《新闻法》,在 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使用;(3)有 些国家没有单独成文的《新闻法》,而把新闻法规的有 关条文写入《宪法》、《民法》、《刑法》以及其他专 用的法律条款中,在日本、新加坡、印度、中国等国家 16 被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