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疫霉根腐病菌

合集下载

大豆疫霉根腐病菌毒素产生条件的研究

大豆疫霉根腐病菌毒素产生条件的研究
维普资讯
第3 2卷 第 l 婀
2 2 . 0(
植 物

理 学 授
Vol 32 _
Fe b
N O. ]
20 02
2 月
! 章 号 叫 9(II8: 塞 堡l 编 : 01K0 0 1 I()Og 22 2
此 奉试 验 选 用 F i r s培 养基 e
, 因
22 光照 .
将 大 豆疫霉 根腐 病菌 l 小种 苗丝 体 F i 液 体培 养基 , 2 分别 在连 续光 照 、 号 rs e 于 8 C. 明暗 交替 和 全黑 暗 下
I 材 料 与 方 法
1 1 供 试 材 料 大 豆品种 台 丰 2 ( 疫 霉 根 腐 病 ) 5感 。
1 2 供试菌种
大豆疫霉 根腐病菌 l号小种 - 由东北 农业 大学许修宏博 士提供 ) 。
Fi r s培 养 基 、 z p k培 养 基 、 良 的 z k培 养基 ( H P l , S ・ e C ae 改 I K O Mg O- g
I 3 液体 培 齐基 种 娄 和 培 券 方 击 .
7 】 . 、 O3 g KC 、e( O , . g 葡 萄 糖 0 、 00m【 ) R ̄ ad培 养基 H ( 0 5g KN , 1 5g F S n叭 , 3 0 0g l 0 水 和 c r h
用 打 孔嚣 在 胡
2 ml 髓 的 培 养J 内 , 3礁重 复 , 没 3 请 求 的培 养 【 作 对 照 , 于 2 C恒 温 箱 中培 养 2 然 后丹 别 测 量 滤 『 『 L 设 另 只 【 丑 置 5 4h.
种 子 胚 根 的 长 度 :菌 株 的产 毒 能力 “ 胚 根 生 长 抑 制 翠 来 衡 量

大豆如何防治疫霉根腐病

大豆如何防治疫霉根腐病

大豆如何防治疫霉根腐病展开全文大豆疫霉根腐病有什么症状?大豆疫霉根腐病发生原因是什么?用什么农药可以防治大豆疫霉根腐病?一、大豆疫霉根腐病症状及危害大豆疫霉根腐病又叫大豆疫病、大豆疫霉病,在大豆各生育期均可发病。

其危害极其严重,具毁灭性,可引起大豆绝产。

目前,有关大豆疫霉根腐病的发生和为害的报道主要来自黑龙江三江平原,发病率在3%~5%左右。

1、苗期受害症状:苗期发病,在种子萌发前可引起种子腐烂;在种子萌发后,大豆种子萌发生根时即可被病菌侵染,受害根及下胚轴呈棕褐色。

出苗后由于近地表植株茎部出现水浸状病斑,根或茎基部腐烂而萎蔫或死亡,根变褐,软化,直达子叶节。

2、成株期受害症状:成株期症状表现为先下部叶片变黄,并向上扩展,随后上部叶片逐渐变黄并很快萎蔫,茎基有黑褐色凹陷条状病斑,并可向上扩展延至10~11节位。

发病轻时,症状常仅限于侧根腐烂,植株并不死亡,表现出矮化和轻度失绿,症状与缺氮相似,病株荚数明显减少,空荚、瘪荚较多,籽粒皱缩。

发病重时整株枯萎死亡,但植株不倒伏,叶片不脱落。

此时,剖开茎可见维管束变褐色。

成株期发病植株的病茎节位也有病荚产生,其症状为绿色,豆荚基部初期出现水浸状斑,病斑逐渐变褐并从荚柄向上蔓延至荚尖,最后整个豆荚变枯呈黄褐色,种子失水干瘪。

二、大豆疫霉根腐病传播途径1、大豆疫霉根腐病的病菌为典型的土传病菌,病原以抗逆性很强的卵孢子在土壤中的大豆残体中越冬。

卵孢子在土壤中可存活多年,当条件适宜时萌发产生大量的游动孢子囊和游动孢子进行初侵染。

2、大豆疫霉根腐病在田间可以通过流水进行远距离传播,以侵染大豆根部为主,但带菌土壤颗粒随风雨飞溅可引起叶片发病。

湿度大时,可蔓延至叶柄和基部。

大豆生长季节,在病部不断产生大量的孢子囊和游动孢子,可进行多次再侵染。

另外,大豆疫霉病菌可通过病残体、土壤及种子表面粘附的卵孢子,甚至种皮内的卵孢子作远距离传播。

3、大豆疫霉根腐病的菌丝体生长一定时期,在温湿度条件适宜的时候,进行无性繁殖,产生孢子囊,在作物的生长季节可以反复多次地进行再侵染。

论述大豆疫霉根腐病防治技术措施

论述大豆疫霉根腐病防治技术措施

大豆疫霉喜 欢生活在潮湿凉爽 的环境 中, 多数大豆疫霉 菌株 续 ; 杀 菌剂 如甲霜灵 效果较好 , 但其 不对 所有的小种都有效 , 而且 的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 2 5 ~ 2 8 ℃, 最高为 3 2 ~ 3 5 ℃, 最低为 5 ℃。其 甲霜灵很容易产生抗性 , 目前一般采用 甲霜灵加代 森锰锌或 乙磷 无性繁殖产 生游 动孢 子的最适温度为 2 0 ℃, 最低温度为 5 ℃, 在潮 铝等方法延 缓抗药性 的产生 ; 生物 防治虽然 比其他措施 好 , 但其 湿有 水膜存 在时 , 孢子 囊产生 大量 的游 动孢子 , 游动孢 子游 动一 研究进展缓慢 , 而且 大田试验效果不太理想 。因此 , 必须进行综合 段 时间后休 眠形成休 止孢 , 遇 到合 适寄 主组 织 , 休止孢 萌发 产生 防 治 。 芽 管 侵 入 寄 主 表 皮 。孢 子 囊 释 放 游 动孢 子 的 最 适 温 度 为 1 4 ℃; 当 大豆疫霉根腐病作为 大豆种植过程 中, 对其具有毁灭性危 害 种病 害, 其 发 展 的速 度 非 常 快 , 对 我 国农 业 经 济 的发 展 , 有 着 严 孢 子囊成 熟后 , 如果 遇到干燥 的条件 , 孢 子囊 将直接 萌发产 生芽

2 大 豆 疫 霉 根 腐 病 症 状 发病率高达 3 0 %~ 5 0 %, 而岗地为零星发生 。 大豆疫霉 菌可在大豆的任何 生育 阶段造成危害 ,引起根腐 、 6 防 治措 施 茎腐 、 植株矮化 、 枯萎 、 死亡 等症状 。 田问播种后 引起 种子腐烂或 6 . 1 培育抗 、 耐 病 品种
病斑逐 渐向上 、 周 同及 茎 内 部 侵 发 病 中期 , 随着病情 加重 , 病 斑 扩 增加 土壤通透性 , 降低 病菌来 源的耕作栽 培措施 , 都 可以减轻 大 大并扩 展到茎 , 豆疫霉根腐病 的发生 程度 。所 以栽培大豆应避免种植 在低洼 、 排

大豆疫霉根腐病

大豆疫霉根腐病

大豆疫霉根腐病Soybean Phytophthora Root Rot大豆疫霉根腐病又名大豆疫病、大豆疫霉病,是重要植物检疫对象。

美国目前大约有800万hm2大豆受害,是危害大豆生产的三大严重病害之一,高感品种受害几乎绝产。

该病最早于1948年在美国印地安纳州东北部发现,以后相继在澳大利亚、加拿大、匈牙利、日本、阿根廷、前苏联、意大利和新西兰发现。

我国黑龙江省也发现了此病,但仅发生在长期积水的黏土和高感品种上,近年来有加重趋势,必须预防和严格加强检疫。

症状出苗前引起种子腐烂。

出苗后由于根或茎基部腐烂而萎蔫或立枯,根变褐,软化,直达子叶节。

真叶期发病,茎上可出现水渍斑,叶黄化、萎蔫、死苗。

侧根几乎全腐烂,主根变为深褐色(咖啡色)。

这种深褐色沿主茎可向上延伸几厘米,有时甚至达第十节。

成株发病,枯死较慢,下部叶片脉间变黄,上部叶片褪绿,植株逐渐萎蔫,叶片凋萎而仍悬挂植株上。

后期病茎的皮层及维管束组织均变褐。

耐病品种被侵染后仅根部受害,病苗生长受阻。

抗病品种上仅茎部出现长而下陷的褐色条斑,植株一般不枯死。

Phytophthora引起的根腐症状往往易与Pythium、Fusarium和Rhizoctonia引起的根腐症状相混淆,所以单凭症状鉴别大豆疫霉根腐病很不可靠。

病原学名:病原为大豆疫霉Phytophthora sojae M.J.Kaufman &j.W.Gerdemann.,属鞭毛菌亚门疫霉属。

异名有:大雄疫霉菌P. megasperma Drechsler f sp.glycine Kuan & Erwin和P. megasperma Drechsler war.sojae Hildebrand。

病原形态:有性态产生卵孢子。

卵孢子球形,壁厚而光滑。

卵孢子在不良条件下可长期存活,条件适宜可萌发形成芽管,发育成菌丝或孢子囊。

卵孢子为同宗配合,雄器多侧生偶有穿雄生。

孢子囊萌发可产生游动孢子,也可直接形成芽管。

疫霉根腐病菌毒素对大豆不同组织中多酚氧化酶的影响

疫霉根腐病菌毒素对大豆不同组织中多酚氧化酶的影响
10倍 浓度毒 素 幅度 小。 0
定 的理论 基础 。
关键 词 大 豆 ; 大豆 疫 霉根 腐 病 ; 素 ; 毒 多酚氧
化 酶
1 材 料 与 方 法
1 1 试 验材 料 .
大豆疫 霉根 腐病 是 由大 豆 疫 霉菌 ( ht hhr P yo toa p
s a a f a n& G re n ) o eK um n j edman 引起 的对 大 豆危 害较 大 的土 传性 世 界 范 围病 害 j 。我 国 自 19 9 1年 由沈 崇 尧 和 苏 彦 纯 首 次 在 东 北 地 区 分 离 到 该 病 原 菌 后 J相 继 在 安 徽 、 , 山东 、 南 、 苏 、 江 、 建 和 河 江 浙 福 新 疆 等省份 均 有 报 道 - 6 , 已构 成 了 我 国大 豆 生 3 现 IJ
2 1. 00 2

作 物杂 志
Cos rp
疫霉根腐病 菌毒素对大 豆不 同组织中多酚氧化酶的影响
徐鹏飞 王 吴俊 江 张淑珍 范素杰 李宁辉 王 欣 陈 晨 李文滨
2 20 江 苏 连 云 港 ; 20 5, 。黑龙 江 省 农 业 科 学 院 大 豆 研究 所 ,50 6, 龙 江哈 尔 滨 ) 108 黑
( 东北农业 大学大豆研究所 , 教育部大豆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5 0 0 黑龙江哈尔滨 ; 10 3 , 淮海工学院海洋学院,


大豆疫 霉根 腐病是 危 害大豆 生产 的世
界 范 围的毁 灭性 病 害 , 素在 其 致 病 过程 中起 着 重 毒 要 的作 用 。本文 对 大豆疫 霉根 腐 病 菌毒 素胁 迫 下抗
感 不 同大豆 品种根 、 叶 中 多酚氧化酶 ( P 活 性 茎、 P O) 的变化进 行 了初 步研 究 , 果表 明 : 宜浓度 的毒 素 结 适 ( 释 10倍 , 度 为 0 0 9 mg m 处 理 后 , 病 稀 0 浓 . 8 7 / L) 抗 品 种根 、 茎和 叶 中 P O 活性在 病程 的 大部 分 阶段 与 P

大豆疫霉根腐病的发生及防治措施

大豆疫霉根腐病的发生及防治措施
密切 相关 , 其 中 土壤湿 度 为影 响该病 严重 发 生 的关 键 因素 , 土壤 绝 对 湿度 在 1 4 . 3 5 ~5 7 . 1 2 变化 时 , 发病 率从 2 5 9 / 6 增至 i 0 0 9 / 6 , 递增 趋势 十分 明显 。土壤 温度 是影 响该 病 害的 重要 因素 , 低于 1 0 ℃时 , 大 豆疫 霉 菌不
表 1 施药后 1 5 、 3 0 d各处理杂草株 防效及施药后 3 0 d各处理杂草鲜重防效
2 . 3 产量 分析
从 秋 季测 产结 果看 , 处理 1 ~ 7的玉米 产 量分别 为 7 5 8 3 、 7 8 7 6 、 8 2 2 6 、 8 0 8 5 、 7 8 0 7 、 7 8 1 8 、 4 2 5 4 k g / h m , 4 0
后 相 继在 北 京 、 山东 、 吉林 、 内蒙 古 等地 发 现 。大 豆疫 霉 根 腐病 对 大 豆产 量 影 响极 大 , 产 量损 失 一 般为 2 5

5 O , 甚 至 绝产 , 近 年有 逐 根腐病的分布
大 豆疫霉 根 腐病 在我 国黑 龙 江省 大豆 产 区也 有 个例 , 发 病 地 块 多半 靠 近 水 源 、 地势 平 坦 、 积 水 较 多 。 由 于该 病 害在 我 国发现 较 晚 , 但 发展 蔓延 迅速 , 无 论从 植保 、 检疫 、 生产 , 还 是 预 防控 制 的理 论 、 技术 、 方法 和 途 径探 索 等诸 多方 面 , 都 有 必要 进行 系统 的研 究 。有专 家 通过 对大 豆疫 霉菌 在我 国的分 布进 行研 究 , 从 病株 和

8 ・
现代化农 业
2 0 1 5 年第 6 期( 总第 4 3 1 期)

大豆疫霉根腐病菌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大豆疫霉根腐病菌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2000年9月Sep tem ber2000中国油料作物学报Ch inese j ou rnal of o il crop sciences第22卷第3期V o l.22N o.3文章编号:1007—9084(2000)03—0075—02大豆疫霉根腐病菌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吕慧颖,许修宏,杨庆凯(东北农业大学大豆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30)摘要:温度、光照、pH值以及不同培养基对大豆疫霉根腐病病原菌(p hy top h thora m eg asp er m a var.So jae)生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营养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4~32℃;最适pH为4;连续黑暗有利于该菌营养体的生长,在芸豆、胡萝卜、玉米粉琼脂培养基上生长最快。

关键词:大豆疫霉根腐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中图分类号:S435.651.1+6 文献标识码:A大豆疫霉根腐病是由大豆疫霉菌引起的,是分布广泛、危害极严重的土传性病害。

该病于1948年首次发现于美国的印第安那州,1955年公开报道后,在世界大豆主产国巴西、阿根廷、加拿大等15个国家先后报道了该病的发生。

目前已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在诸多领域和方面已取得明显进展[1~4]。

近年来由于大豆重迎茬面积的增加,导致大豆根部病害日趋加重。

1989年北京农业大学沈崇尧等首次在我国东北地区发现了大豆疫霉病菌[5],目前已在北京、山东、吉林、内蒙古等地发现了疫霉根腐病。

黑龙江省植保站1997、1998两年对黑龙江省大豆疫病发生情况进行普查,结果表明仅黑龙江省发病面积已超过30万公顷,占全省大豆播种面积的15%。

该病已由初发生阶段向盛发生阶段转化,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该病在我国发现晚,研究刚刚起步,无论从植保、检疫、生产或理论方面,都有必要对大豆疫霉根腐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进行较详细的研究,本文对25号生理小种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1 材料和方法1.1 菌源菌种用美国25号小种(菌种的活化、保存和扩繁用CA培养基)。

大豆对疫霉根腐病抗病性鉴定方法

大豆对疫霉根腐病抗病性鉴定方法

1999年6月June1999中国油料作物学报Chinese journal of oil crop sciences第21卷第2期V ol.21N o.2大豆对疫霉根腐病抗病性鉴定方法朱振东 王晓鸣(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所 北京 100081)摘要 应用下胚轴伤口接种方法鉴定85份大豆种质对大豆疫霉菌1号生理小种的抗病性,在两次鉴定中有95.29%的大豆品种(系)表现一致的抗病或感病反应。

本方法所获鉴定结果稳定可靠,利用注射器接种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建议作为我国鉴定大豆种质资源对大豆疫霉根腐病抗病性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 大豆 大豆疫霉菌 胚轴伤口接种 抗病性鉴定由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 sojae)引起的大豆疫霉根腐病是严重影响大豆生产的破坏性病害之一,该病于1948年首先发生于美国的印第安纳州,目前已分布于世界各主要大豆生产区[1]。

1989年沈崇尧和苏彦纯在我国黑龙江、吉林和北京从大豆罹病植株上首次分离到大豆疫霉菌[2]。

随后,其他一些研究者也相继在黑龙江的许多地区分离到该菌并发现病原菌存在致病力分化[3~5]。

朱振东和王晓鸣将其分离的大豆疫霉菌分离物鉴定为1号生理小种[6]。

大豆疫霉菌已成为影响黑龙江大豆生产的重要病原菌之一[4]。

大豆对大豆疫霉菌的抗性由显性单基因控制,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大豆疫霉根腐病的主要方法[1]。

因此,鉴定大豆疫霉根腐病发生区主要栽培大豆品种的抗病性,筛选直接用于生产的抗病品种是控制病害发生和蔓延的有效途径;同时迅速开展我国大豆种质资源的抗病性鉴定,为抗病育种提供丰富抗原,加速抗病育种的进展。

本文对下胚轴伤口接种鉴定大豆对大豆疫霉根腐病抗病性的方法进行评价,为建立我国统一的对该病抗病性鉴定方法提供参考。

1 供试材料供试大豆疫霉菌为41-1菌株,从黑龙江农科院合江地区农科所试验田罹病大豆植株上分离获得,已鉴定为1号生理小种[6]。

菌株用稀释V8培养基保存和培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大豆疫霉根腐病菌
Soybean phytophthora root and stem rot
一、病史、分布及危害
该病菌于1948年发生在美国印第安纳州,现分 布于美洲的美国(24个州)、加拿大, 欧洲的 俄罗斯、德国、英国、法国, 非洲的埃及, 大洋 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亚洲的中国、印度、 日本等20多个国家。
药剂喷雾,7d喷一次,共喷3次。 土壤处理可沟施甲霜灵,0.28~1.12kg/hm2
4. 病田实行4年以上轮作。 5. 种植抗病品种 6. 生物防治
颜色
黄褐
淡黄
部位
表皮里面 分散
表皮里面 集中
种子表面
无霜霉层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有灰白色干粉霉层
土壤 诱捕 干土壤加蒸馏水湿润至饱和,光照下预培养4~6天,
加5~10 mm深蒸馏水,加感病品种大豆叶碟,诱集6~24h,蒸 馏水或选择性培养基培养. l~3d后检查叶碟边缘有无孢 子囊。取得单游动孢子菌株后,以形态特征和致病性作为 最终鉴定结果。
行。
苗期:子叶期重点检查有无烂籽、缺苗。
真叶期重点检查猝倒、茎部缢缩和水渍状病斑。
成株期:重点检查有无枯黄的植株,茎部缢缩病斑和“八”字形 下垂的叶子。
分离培养
培养基 胡萝卜培养基(鲜胡萝卜200g,琼脂17g,蒸 馏水1000ml )
病组织 新鲜 边缘 块大 表面消毒 70%酒精5秒,无菌水冲洗,吸干 培养温度 24-28 ºC 观察孢子囊 将菌块放入盛有自来水的培养皿中,25
藏卵器 壁薄,球 形至扁球 形。卵孢 子球形。
大豆疫霉菌:有性器官
大豆疫霉--卵孢子
四 适生性
1.寄主范围:羽扁豆、菜豆、豌豆、双花扁豆、 红花、欧芹、甜菜、菠菜、胡萝卜、马铃薯、 番茄、甘蔗、甜三叶草等
2.传播:田间随土壤、流水 远距离病残体、种子、土壤
四、检验方法
产地检疫
症状观察: 以重茬大豆地块和低洼内涝地块为重点,分苗期和成株期两期进
1989年在我国东北大豆产区第一次分离到大豆 疫霉,现国内分布于黑龙江、吉林、安徽、河 南、福建、江苏(南京)和浙江(杭州)、北京. 山 东等9个省区的局部地区。
可引起根腐、茎腐、植株矮化、枯萎和死亡。一般发病田 减产30%~50%,高感品种减产50%~70%,严重地块绝产, 为毁灭性病害。
每年造成的大豆损失超过10亿美圆
可沿主茎向上扩展,形成凹陷条斑 .
大豆疫霉根腐病症状
大豆疫霉根腐病症状
疫霉根腐与丝核. 腐霉根腐的区别
疫霉根腐
病部可扩展至地上分枝枝节. 维管束变褐 病部呈巧克力色 25C以上发展很快,成行成片
发病,暴死.
丝核.腐霉根腐
病部主要限于地下 病部一般限于皮层,不侵入维
被害种子大多是不成熟的青豆,蛋白质含量明显降低。
近几年在我省调查过程中发现凡分离到病菌的地块大多都 是50%以上的死亡率。
二、所致病害症状
发病时间 :整个生育期
危害部位:主要是根系
症状特点: 苗前 烂种 ,烂芽 出苗差 .
幼苗 子叶节处水渍状软腐, 渐变褐 ,变细,猝倒 .
真叶期后 叶由下向上变黄,萎焉,根系变褐腐烂,
管束 腐霉淡褐色 丝核 砖红色 病情发展慢
三、病原特征
病菌属霜霉目,腐霉科,疫霉属, Phytophthora sojae Kaufmann&Gerdemann
大豆疫霉菌:菌丝形态特征(1)
幼龄菌丝体无隔,近直角分枝,在分枝基部稍微缢缩,老化 时产生隔膜,并形成结节状或不规则的膨大。膨大部球形、 椭圆形,大小不等。
根 茎荚 叶残体 组织透明 镜检
有条件时也可进行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检验。
五、检疫处理
1. 不要从病区引种,病区种子不能外运,引种时要严格 检疫
2. 种子处理:甲霜灵,用药量为0.38g/kg种子,或种子 重0.4 %的杀毒矾闷种。
3. 化学防治 发现病株立即用药防治。可用:50%安克可 湿性粉剂1500倍液; 或氟硅唑、甲霜灵锰锌、 普力克等
ºC,24h. 观察卵孢子 在玉米粉琼脂平板 室温(20 ºC) 2周
检验方法--调运检疫
种子 将可疑病粒剥下种皮,乳酚油透明,也可将豆粒放 在10% KOH水溶液中处理,剥下种皮,制片镜检卵孢子. 疫霉和霜霉 卵孢子大小.形状相同,区别为:
疫霉
霜霉
壁厚
2.3~3.2µm
1.3~2.6 µm
大豆疫霉--菌丝膨大体
大豆疫霉--孢子囊
孢囊梗单生, 无限生长,多 数不分枝;
孢子囊顶生, 初梨形,顶部 稍厚,乳突不 明显。
大豆疫霉—囊内层出的孢子囊
新孢子囊 在旧孢子 囊内以层 出方式产 生,孢子 囊不脱落。
大豆疫霉菌:游动孢子囊(2)
大豆疫霉--雄器和藏卵器
雄器侧 生,偶有 穿雄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