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采莲曲赏析

合集下载

王昌龄《采莲曲》的意思及赏析

王昌龄《采莲曲》的意思及赏析

王昌龄《采莲曲》的意思及赏析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①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①乱入:指采荷女子在荷花池中。

荷叶与采莲姑一娘一的罗裙似乎是用同样的布料裁剪出来的一样,小船在荷花池中行驶,清雅的荷花分相两旁映着姑一娘一们的笑脸。

突然池塘里只剩下花与叶,听到姑一娘一们的歌声,才知道她们已经走近了。

【少女之美】
无论在什么样的时代,少女都是美丽的象征。

王昌龄的这首《采莲曲》中也不例外。

她们穿着荷叶一样的罗裙,有着荷花一样的脸庞,穿梭在美丽的荷花池中,笑语盈盈,忽隐忽现。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这不仅是在写女子之美,还是在写她们的芳踪,她们不是停止在湖面上,芙蓉向脸两边开说明船在行驶。

后来,这群少女突然消失了,一阵采莲曲响起,才得知活泼的姑一娘一们身在何处。

少女的容貌与神态都跃然眼前。

【赏析】
“芙蓉向脸两边开”不仅是比喻姑一娘一面如芙蓉,“两边开”还是在写穿行之态。

这一句中包含了丰富的信息,但是又不失凝练、简洁与优美。

好文章总是有这样一两个高度概括的句子,将你认为以往写得不错的文章找出来再看,也许你会发现,有的句子还可以再锤炼。

【启示】
白居易说:“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与白居易的《采莲曲》相比,王昌龄的《采莲曲》中的女子更加飘忽不定,也就更加令人浮想联翩。

话不一定要说尽才有味道,留一点空间来想象会更加美好。

做人做事都只做“八
分”,留两分不足,比十分要更稳固长久。

采莲曲王昌龄赏析

采莲曲王昌龄赏析

采莲曲王昌龄赏析《采莲曲》是唐代文学家王昌龄的著名诗作之一,被誉为“古典抒情诗第一篇”。

诗的内容反映了唐朝御史王昌龄在洛阳一次宴会中采莲的场景。

诗中描写了王昌龄美丽的容貌和他与众多仙女一起采莲的情景,抒发出了他对年轻清秀的爱情的感慨。

《采莲曲》以宫词的形式写成,排列是“一开,两和”的押韵形式。

整首歌,共有16句诗词,每句七言,总句数只有64句,但却用精湛细腻的语言渲染出王昌龄采莲场景的绚丽景象。

首句描述了洛阳山水的景色,二句总结了当中的气氛:“芳草铺盖满池塘,仙姑代月夜散香”,描绘出洛阳当时美丽的山水,而仙姑又在夜里穿梭,散发出令人神往的香气。

这样的场景,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接着,诗歌描述了采莲的过程,贯穿着“叹”的经纬,王昌龄“叹”仙女们采莲的美貌,“叹”仙女们采莲的技巧,“叹”仙女们采莲芳香的体验,“叹”仙女们采莲活动的韵律,“叹”仙女们采莲有可能持久到今日,“叹”不能永垂不朽,“叹”仙女们采莲的婀娜多姿等,每一次的“叹”都表达出王昌龄对美丽的爱情的感受。

此外,《采莲曲》不仅在抒情上有出色的表现,而且在语言上也精妙的运用了多重诗性技巧,《采莲曲》创作出口耳相传的押韵形式,使得诗句显得更为紧凑,增加了诗歌的美感。

此外,诗中还大量运用了拟声、比喻及夸张等修辞技巧,把采莲过程中的景象描绘得栩栩如生。

例如,“仙姑欲穿水拆莲藕,藕花纷纷坠碧流”,仿佛可以感受到仙姑轻轻的一把,莲藕被撕裂而开,碧流上纷纷洒满着芳草莲花;“细腰新银龙钩圈,莲花迎客攒伞扇”也是妙笔生花,描绘出仙姑们玩起采莲,纤细的腰身上那一条新开的银龙钩,上面穿着采莲果实,而莲花代替伞扇,把仙姑们围成一个个伞形团圆。

《采莲曲》是王昌龄五代诗风的佳作,它用一句清新脱俗的诗句,让人沉浸在一种幸福美好的心态中,而这种心态也正是契印了王昌龄对美的审美的内涵。

王昌龄的《采莲曲》,不仅最能用简洁的语言诠释唐朝社会文化,更把自然中美丽景色与爱情缠绵悱恻的缠绵,描绘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体会到王昌龄对美的审美华彩以及对爱情的渴望。

王昌龄《采莲曲》鉴赏 《采莲曲》译文及赏析

王昌龄《采莲曲》鉴赏 《采莲曲》译文及赏析

王昌龄《采莲曲》鉴赏《采莲曲》译文及赏析《采莲曲》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采莲曲》,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采莲曲》唐代: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译文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采莲曲》注释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芙蓉:指荷花。

乱入:杂入、混入。

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闻歌:听到歌声。

始觉:才知道。

《采莲曲》鉴赏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

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

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画面上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说女子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

采莲曲王昌龄古诗意思解释与注释

采莲曲王昌龄古诗意思解释与注释

采莲曲王昌龄古诗意思解释与注释
《采莲曲》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古诗,描绘了一个采莲的女子的情感和心境。

以下是对该诗的意思解释与注释,以及一些相关参考内容。

《采莲曲》的意思解释:
该诗以描写一个年轻的女子采莲为主题,通过对她的情感和心境的描绘,反映了她对爱情的渴望与失望。

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了她对采莲的痴迷与投入,并隐喻了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

注释:
1. 荷叶:荷花的叶子,采莲的工具和动作的象征。

2. 斜槛:倾斜的门槛,意味着入门困难,指代爱情的困难。

3. 浮萍草:浮在水面的草,表现采莲的环境。

4. 朝意嫩:朝霞的颜色鲜嫩,意味着女子年轻美丽。

5. 足云霓:脚印如彩虹,形容女子的动作轻盈。

相关参考内容:
1. 《古文观止》:《采莲曲》是唐代服部倾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可以结合该文在《古文观止》一书中的习题进行理解和学习。

2. 女性诗歌研究:该诗表现了古代女性特有的情感和心境,在研究女性诗歌时,可以将其与其他女性诗人的作品进行比较和分析。

3. 王昌龄研究:对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读《采莲曲》。

4. 古代爱情诗歌研究:将《采莲曲》置于古代爱情诗歌的背景
中,与其他爱情诗歌进行比较,可以深入了解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5. 唐代文化研究:该诗作为唐代文学的代表之一,可以结合唐代文化和社会背景进行深入的解读。

总结:
通过对《采莲曲》的意思解释与注释,以及相关参考内容的介绍,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古诗的意境和美感,同时也可以通过这首诗了解更多关于古代女性、古代诗歌和唐代文化的知识。

釆莲女的诗句

釆莲女的诗句

釆莲女的诗句《采莲曲》(唐·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一、衍生注释:“荷叶罗裙一色裁”,罗裙是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这里说荷叶和采莲女的罗裙像是用同一种颜色的布料裁剪而成的,极言二者颜色之相近。

“芙蓉向脸两边开”中的芙蓉就是荷花,荷花朝着采莲女的脸庞盛开,写出了荷花与采莲女相互映衬的美妙画面。

“乱入池中看不见”,乱入是杂入、混入的意思,采莲女混入荷花池中就看不见踪影了。

“闻歌始觉有人来”,听到歌声才发觉有人来了。

二、赏析:这首诗巧妙地将采莲女与周围的环境融合在一起。

前两句把采莲女的罗裙与荷叶、脸庞与荷花进行类比,采莲女就像是荷花丛中的精灵,让我们看到一幅和谐优美的画面。

后两句更是神来之笔,采莲女混入池中不见踪迹,只闻歌声才知道有人,这就像一幅充满动感的画卷,充满了神秘的美感。

诗中没有直接描写采莲女的容貌,却通过这种人与景的交融,让采莲女的形象更加鲜活,充满了灵动的美感。

三、作者介绍:王昌龄,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字少伯。

他的诗以七绝见长,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的诗作内容丰富,既有反映边塞生活的边塞诗,也有描写宫怨、闺怨等情感的诗作,他的诗歌意境开阔,语言精炼,感情真挚。

四、运用片段:有一次我去公园的荷花池游玩,那满池的荷花真是美极了。

我正沉醉在荷花的美景之中,突然听到一阵悠扬的歌声传来。

刹那间,我仿佛穿越到了王昌龄笔下的那个荷塘。

那采莲女就像隐匿在荷叶荷花间的精灵,“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那歌声就像是从荷花深处飘来的,我四处张望,想要找到唱歌的人,可是满眼都是荷叶荷花,就像诗里写的一样,根本看不见人在哪里。

哎,这诗写得可真妙啊,把采莲女的美和荷塘的美融合得那么自然,就像那歌声与荷塘是一体的似的。

我就想啊,王昌龄当时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奇遇呢?《采莲曲二首·其一》(唐·戎昱)虽听采莲曲,讵识采莲心。

王昌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全诗翻译及赏析

王昌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全诗翻译及赏析

王昌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全诗翻译及赏析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王昌龄《采莲曲》古诗翻译与注释赏析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诗文解释】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人花难辨。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

【词语解释】罗裙:丝绸制作的裙子。

芙蓉:即荷花。

①一色裁:罗裙与荷叶的颜色一样,如同一块绿色绢料裁成的,互相媲美。

②芙蓉:荷花。

③向脸:荷花向采莲女如芙蓉般艳丽的脸庞开放。

④乱入:纵横散乱进入荷花丛中。

简析:这四句诗构成一幅美女采莲图——在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荷叶之中,分不清什么是荷叶,什么是罗裙,采莲少女的脸庞与鲜艳的荷花相映照,人花难辨;本就浑然为一,眼花缭乱,不见踪影了,这时莲塘中歌声四起,定睛一看,方知采莲女仍在翠绿莲叶、艳丽荷花之中。

荷叶罗裙一色裁这首诗始终把美景与美女融为一体,就近取譬,清新贴切,于若隐若现之间,画面与形象更见生动,意境优美,情味悠长,匠心独运。

【赏析】此诗虽然写美丽自然的采莲少女,却始终没有让她们在诗中明显出现,而是巧妙地将她们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田田荷塘,荷花盛开,闻歌却不见人,不禁让人心驰神往。

全诗别具一格,悠然不尽。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

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说女子的罗裙绿得象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王昌龄《采莲曲》及赏析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王昌龄《采莲曲》及赏析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及赏析采莲曲唐代: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译文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注释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芙蓉:指荷花。

乱入:杂入、混入。

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闻歌:听到歌声。

始觉:才知道。

创作背景在唐天宝七年夏天,王昌龄任龙标尉已经有了一段时间,初次与阿朵见面,却是别有一番情趣。

那时候,王昌龄独自一人行走在龙标城外,在东溪的荷池,看见了一幅绝美的画面,那就是看见酋长的公主、蛮女阿朵在荷池采莲唱歌的情景,遂作采莲曲。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

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

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画面上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说女子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

采莲曲 赏析 王昌龄

采莲曲 赏析 王昌龄

采莲曲赏析王昌龄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王昌龄的采莲曲赏析,欢迎大家阅读,也希望大家能够通过采莲曲赏析,体会到诗人心中的热爱大自然,也从采莲曲赏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王昌龄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情趣。

【赏析一】此诗虽然写美丽自然的采莲少女,却始终没有让她们在诗中明显出现,而是巧妙地将她们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田田荷塘,荷花盛开,闻歌却不见人,不禁让人心驰神往。

全诗别具一格,悠然不尽。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

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赏析二】“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诗歌在开始就展现出一幅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美丽画面采莲女的罗裙和荷叶的颜色一样青翠欲滴。

比喻虽不新奇,但用在此处却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既描绘了田田的荷叶,又写了采莲女美丽的衣裳,两者相互映衬,恍若一体。

尤其是“裁”字,用得极其巧妙,罗裙是裁出的,可是此处也用在荷叶上,似从贺知章《咏柳》诗“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句中得到了灵感,让人感到荷叶与罗裙不仅颜色相同,似乎也是同一双巧手以同一种材料制成的。

由此又让人不禁联想到屈原《离骚》中“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感受到这些女子如荷花般的心灵。

娇艳的芙蓉花似乎都朝着采莲女美丽的脸庞开放,明写荷花,实则为了衬出人之美,采莲女的美丽,不是闭月羞花式的惊艳,而是如阳光般健康温暖,似乎能催开满池的荷花。

这两句诗本自梁元帝《碧玉诗》“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王昌龄的这篇较之则更胜一筹,意义更为隽永。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诗的第三句“乱入池中看不见”是对前两句的补充和深入。

它有两重含义:一是突出荷田的稠密, 使人荷莫辨更真实可信;二是突出了观望者的感受和心理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昌龄采莲曲赏析
王昌龄的《采莲曲》的描写展现了一幅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湖画面。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王昌龄的采莲曲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采莲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

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

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画面上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说女子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

次句的芙蓉即荷花。

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

但“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

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

让人感
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

这描写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

第三小分句“乱入池中看不见”,紧承前两句而来。

乱入、杂入、混入之意。

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体,难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细察时才勉强可辨;所以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踪影了。

这一句所写的正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觉,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与怅惘。

这是通常所说“看花了眼”时常有的情形。

然而,正当踟蹰怅惘、望而不见之际,莲塘中歌声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见”的采莲女子仍在这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

“始觉有人来”要和“闻歌”联在一起体味。

本已“不见”,忽而“闻歌”,方知“有人”;但人却又仍然掩映于荷叶荷花之中,故虽闻歌而不见她们的身姿面影。

这真是所谓“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崔国辅《小长干曲》)了。

这一描写,更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诗境的含蕴,令人宛见十亩莲塘,荷花盛开,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观望者闻歌神驰、伫立凝望的情状,而采莲少女们充满青春活力的欢乐情绪也洋溢在这闻歌而不见人的荷塘之中。

直到最后,作者仍不让画的主角明显出现在画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们作为美丽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还因为这样描写,才能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

借助动词,展现采莲女在荷塘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人花难辨,花人同类的生动画面,表现出采莲女天真浪漫、朝气蓬勃的性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