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笔记全
自然辩证法笔记全培训资料

第一章绪论一、简述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技术观,又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研究方法论,还包括数学和其他各门具体学科中的重大哲学问题。
自然辩证法主要包括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研究方法论三部分内容,两对矛盾及人与自然的矛盾、科学实践与科学认识的矛盾贯穿自然辩证法的始终。
二、简述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的体系结构及其主要内容。
全书由论文、杂记、计划草案三部分组成,以两对矛盾为主线将其形成完整的体系,共分为6大部分。
1.导言:阐述了自文艺复兴运动以来,自然科学的发展的历程及其重大成就;论述了形而上学自然观的产生有其必然性。
2.自然科学与哲学:论述了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哲学为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研究者把握了正确的哲学思维就会加速科研进程,少走弯路,避免犯唯心主义、宗教神学的错误。
3.辩证法:论述了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是有三大规律和五对范畴构成的。
4.物质的运动形式: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揭示了物质、运动和时空之间的内在联系。
5.各门具体科学中的辩证法:探讨了各门具体科学中的重大哲学问题。
6.劳动创造了人:论述了劳动创造了人、人类社会,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向历史唯物主义的过渡。
三、简述现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及重大成就?(1)逻辑实证主义:20世纪初英·海森堡,爱因斯坦明确界定了科学的对象,认为科学研究的对象都是可以通过试验来证实的。
(2)伪证主义:波普尔强调思维创新和反向思维,指出科学发展的模式为:P1-TT-EE-P2;(3)历史主义:英·Kuhn库恩于1982年《科学革命的结构》提出科学发展的模式为:前科学-范式-反常-危机-革命-新模式。
第二章古代自然观与方法论一、结合古代自然观的具体成就,简要说明古代自然观是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自然辩证法笔记

自然辩证法笔记缺失三.什么是自然辩证法1. 1873年5月30号,恩格斯给马克思写信,阐述他关于科学的辩证思想,其中特别强调:运动形式及其相互转化中心议题是,用运动形式相互转化的观点对当时自然科学中的重大发现进行哲学分析。
2. 对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思想产生重要影响的六大科学发现:(1)康德和拉普拉斯: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2)莱伊尔:地貌演变的均变假说,说明目前的地球表层是在水因素和或火因素长期作用下演变的结果。
(3)维勒:由无机化合物合成尿素的实验说明无机物和有机物非生命物质与生命物质之间不存在着无法超越的鸿沟。
(4)焦耳和迈尔提出的关于功、热、电磁相互转化的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说明无生命世界有着内在的统一性。
(5)由施旺和施莱登提出的关于动、植物结构和生长发育的细胞学说,说明生命世界有着内在的统一性。
(6)达尔文创立的生物进化论说明目前存在的众多物种起源于少数的共同祖先。
人如何诞生:古希腊普罗米修斯古中国女娲造人古欧洲上帝造人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人类认识世界:神话; 科学; 哲学; 宗教3. 六大自然发现所包含的自然哲学思想(1)从自然观点高度提出了运动形式及其转化的学说(2)从运动的物质承担者、运动的表现和运动的规律相统一的角度把各种运动变化划分为若干运动形式1)机械运动(物质之间;同一物质)2)物理运动(刻画分子)分子运动表现为物质运动3)化学运动(物质之间的化合与分解)4)生命运动(表现为遗传和变异,同化或异化)(3)运动形式之间是相互转化的(4)在运动形式转化中,存在大量的守恒和质的不灭关系(5)按运动形式的复杂程度,区分出简单的低级的运动形式和复杂的高级的运动形式4. 自然辩证法定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分支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
赵晶----自然辩证法笔记

自然辩证法第一课一、自然辩证法的创立1.三个概念①科学: 传统上科学是指系统化的实证知识。
其本质是对自然规律的反映。
②哲学: 自然观、方法论的学问。
③辩证法: 普遍联系、变化发展。
补充: ④自然辩证法: 自然界本质的普遍联系变化发展的规律。
2.自然辩证法创立的科技背景1543哥白尼天体运行说——1687牛顿力学——1755康德星云假说、1830赖尔地质学原理、1803-1862分子原子理论、1838-1839细胞学说、1859达尔文进化论。
二、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1.自然观: 研究自然界——自然科学成果——自然观。
2.科学技术方法论: 自然科学的具体方法——科学技术的一般方法3、科学技术观: 对科学技术总的看法。
科学技术社会论: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三、科学技术的性质和相互关系。
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需要, 利用自然规律, 在改造和控制自然的实践中, 所创造的劳动手段、工艺方法以及使用这些手段和发放的技能体系。
第二课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自然观的变迁朴素唯物自然观(16世纪前): 古代科学技术①三大特点: 独创性、实用性、继承性1、②作用: 一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渊源。
二是从某方面为企业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
③缺陷:受到了原始宗教和神话的影响(唯心)。
二是由于受到当时自然哲学的影响, 缺乏系统严密的论证。
机械唯物自然观(16-18世纪): 近代①特点: 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世界②体现: 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③作用: 一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思想基础二是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和前提。
辩证唯物自然观: (19世纪)①特征:一是以实践论为基础, 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二是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三是自然史和人类史的统一;四是天然自然、人工自然的统一;科学性和彻底性的统一。
具有科学性、革命性4.系统自然观①人工自然的特征: 注重签到时间的作用和意义, 主张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自然辩证法概论》重点笔记+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概论》重点笔记+知识点总结第一部分:自然辩证法概论1. 什么是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是指导我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哲学方法。
它是贯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指导我们改造自然、保护自然的哲学方法,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2. 自然辩证法的内涵自然辩证法认为(1)事物的矛盾着、发展着(包括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作用);(2)事物自然辩证法的原理与规律;(3)世界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世界是一个统一的辩证的整体。
3.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2)质量互变是矛盾的主要内容;(3)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第二部分: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1. 矛盾矛盾是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是贯穿于自然界一切事物和运动过程的存在形式。
矛盾是事物发展和变化的根本原因,推动事物前进的内在动力。
2. 质量互变质量互变是指事物的性质、特点和属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过程。
这种相互转化是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3. 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是指事物在继承与变化、保持与改造的过程中,经过相互冲突和斗争,最终形成新的事物状态。
4. 统一整体统一整体是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以一定的联系、依存、包容的方式相互联系着,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5. 应用自然辩证法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应用自然辩证法,去分析和处理我们所面对的各种问题,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三部分:个人观点和理解自然辩证法作为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有力工具。
在我的看来,自然辩证法不仅仅是一种理论体系,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
通过学习和掌握自然辩证法,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更好地促进自己的成长和发展。
总结:通过本文的讲解和总结,我们对自然辩证法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自然辩证法作为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自然界一切事物和运动过程的存在形式。
自然辩证法笔记全

自然辩证法笔记全一、自然辩证法的概述1. 自然辩证法的定义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的哲学方法。
它强调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并且都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
2. 自然辩证法的特点(1)整体性:自然辩证法认为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个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2)发展性:自然辩证法强调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发展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
(3)矛盾性:自然辩证法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二、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规律1. 联系规律联系规律是指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
联系的形式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2. 发展规律发展规律是指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发展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
发展的原因有内因和外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
3. 矛盾规律矛盾规律是指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
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4. 质量互变规律质量互变规律是指事物的质和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渐进性和突变性。
5. 否定之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经过两次否定,达到更高阶段的肯定。
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螺旋上升式的过程。
三、自然辩证法的具体应用1. 自然科学中的应用自然辩证法在自然科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如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等。
它指导科学家们从联系、发展、矛盾等角度去研究自然界,揭示自然界的规律。
2. 社会科学中的应用自然辩证法在社会科学中也有重要应用,如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等。
它帮助人们从联系、发展、矛盾等角度去研究社会现象,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
以下是对自然辩证法具体内容的详细阐述:1. 联系规律(1)普遍联系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
自然辩证法笔记

自然辩证法笔记第一部分自然辨证法课堂笔记第一讲自然辨证法概论1、什么是自然辨证法?它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一般规律的研究,是关于科学技术一般方法论的研究。
2、自然辨证法的内容(1)自然观:自然界、时空观、系统性、规律性。
(2)科技观:科学的概念、技术的概念、科技与生产力的关系、科学发展的动力、科学发展的规律。
(3)方法论:科研选题方法、试验方法、理想化方法、逻辑方法、数学方法、系统方法。
4、当代科学与自然辨证法:数学部分(非欧几何、拓扑学、现代数学等)、物理学(相对论、量子力学、大爆炸宇宙学)、分子生物学(DNA等)、系统科学[老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新三论(协同论、结构论、突变论)]。
5、当代技术:原子能技术、遗传工程技术、纳米技术。
6、自然辩证法的学科位置:各门具体学科——〉自然辨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关系是具体——〉特殊——〉一般。
7、自然辨证法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总得来说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1)一般寓于特殊之中(一般不能独立存在)(2)特殊表现一般。
第二讲自然界的系统结构1、系统的概念:由若干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整体叫系统。
系统就是要素加关系。
2、系统的分类:按大小分:大、中、小型系统。
按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分: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开放系统。
按规律的性质分:确定型、随机型系统。
按组织方式:自组织、他组织系统。
按可逆与否:可逆系统(有记忆)、不可逆系统(无记忆)。
按动态分:静态系统、动态系统。
3、系统的性质:要素的关联性、动态相关性、系统整体性。
4、系统的非加和性:即系统的整体性质和功能不是各组成要素性质和功能的简单叠加,原因在于要素间发生了相互作用(主要有两种:协同作用,内耗作用)。
意义:在认识上,要从整体出发;在时间上,要追求整体最优化。
5、自然界的层次结构:自然界有多个层次,每一个层次具有特定的性质和规律,相邻层次间存在着过渡区,表现着不同层次的联系和转化。
第三讲自然界的系统演化1、演化概念:在一组环境参量的输入下,系统的要素、结构、功能发生变化。
自然辩证法笔记篇

绪论一、研究对象1、自然界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广义的自然界包括人和人类社会,狭义的自然界不包括客观辨证法:自然界存在的各种不以人的意志转变的规律2、自然科学技术研究的方法思想把握事物的本质,观察只能观察到事物的表面现象,所以思想是根本方法3、自然科学技术研究和发展的规律正确的结论不一定是科学,科学应是有涵盖性的某些不合科学的现象叫反常问题,反常问题的出现往往意味着科学将有一次打的飞跃以往的科学研究是非体制化的,现代科学是体制化的,体制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外在动力(内动力是观察和思考)共同服务于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二、研究内容1、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界是以一个系统的方式存在的,每一个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1)作为系统的自然界(2)作为演化的自然界(不可逆)(3)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和自然平等进化)2、自然科学技术研究的辨证法科技方法论科学研究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已经明确,所以科研选题可以影响人的一生。
3、自然科学技术发展的辨证法(1)自然科学技术的性质、结构、功能(科学技术的功能是一把双刃剑)(2)自然科学技术的内部矛盾和外在条件(学术氛围、体制等都是外部条件,内部矛盾就是不断出现的反常事件)(3)自然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关系(经济、社会对经济的发展起着或推动或阻碍的作用)三、自然辨证法的学科性质对自然界存在和演化规律的研究具有哲学性质所使用的方法是一般方法、普遍方法、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双重性质对科学技术本质的功能、结构研究具有科学指导、技术指导本质第一章、自然观第一节系统自然观一、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系统:由若干要素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非系统是思维抽象的结果,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1)整个自然界是一个系统(2)自然界所有的物质都是自成系统的(3)所有的物质客体互成系统二、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基本特征(1)整体性: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各个部分之间具有特别的关系,部分通过一定的关系结合表现整体,系统的整个功能之和也可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2)开放性:系统要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换。
自然辩证法笔记(第一至第五讲)

自然辩证法笔记:第一讲导论一、什么是“自然辩证法”(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和框架体系)二、本课程的性质和目的三、本课程的安排和基本要求一、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从《自然辩证法》到“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辩证法的渊源▪恩格斯与《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的传播及其领域的扩展▪本课程的结构及国外大学类似课程辩证法的渊源自然辩证法(Dialectics of nature)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8-前400)辩证法(dialectics):论辩的艺术柏拉图(Plato,约公元前428-前348)以问答的方式发展科学知识的艺术,从概念上把握存在者的艺术。
黑格尔(G.W.F. Hegel,1770-1831)第一次把整个自然、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绘为一个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并试图揭示这种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正、反、合的辩证发展。
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1895)童年▪1820年11月28日出生在巴门一个名门望族。
▪地址:巴门,布鲁歇尔·罗特尔,800号▪父亲(也叫弗里德里希)是棉纺厂主,母亲爱莉莎出生于语言学家家庭。
少年▪1834年进入爱北斐特中学。
▪1837年离开中学到商行作实习生。
▪1839年发表首篇政论文章《乌培河谷来信》。
青年▪1841年到柏林服兵役,同时在大学旁听。
▪1842年赴英国曼彻斯特“欧门--恩格斯”纺织工厂经商,和马克思第一次见面。
▪1843年开始和爱尔兰女工玛丽-白恩士共同生活。
与马克思的友谊▪1844年去巴黎拜访马克思,开始了长期的友谊与合作。
▪列宁:“古老的传说中有各种非常动人的友谊的故事。
欧洲无产阶级可以说,它的科学是由两位学者和战士创造的,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背景:19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需要恩格斯:“马克思和我,可以说是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中拯救了自觉的辩证法并且把它转为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唯一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一、简述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技术观,又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研究方法论,还包括数学和其他各门具体学科中的重大哲学问题。
自然辩证法主要包括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研究方法论三部分内容,两对矛盾及人与自然的矛盾、科学实践与科学认识的矛盾贯穿自然辩证法的始终。
二、简述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的体系结构及其主要内容。
全书由论文、杂记、计划草案三部分组成,以两对矛盾为主线将其形成完整的体系,共分为6大部分。
1.导言:阐述了自文艺复兴运动以来,自然科学的发展的历程及其重大成就;论述了形而上学自然观的产生有其必然性。
2.自然科学与哲学:论述了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哲学为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研究者把握了正确的哲学思维就会加速科研进程,少走弯路,避免犯唯心主义、宗教神学的错误。
3.辩证法:论述了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是有三大规律和五对范畴构成的。
4.物质的运动形式: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揭示了物质、运动和时空之间的内在联系。
5.各门具体科学中的辩证法:探讨了各门具体科学中的重大哲学问题。
6.劳动创造了人:论述了劳动创造了人、人类社会,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向历史唯物主义的过渡。
三、简述现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及重大成就?(1)逻辑实证主义:20世纪初英·海森堡,爱因斯坦明确界定了科学的对象,认为科学研究的对象都是可以通过试验来证实的。
(2)伪证主义:波普尔强调思维创新和反向思维,指出科学发展的模式为:P1-TT-EE-P2;(3)历史主义:英·Kuhn库恩于1982年《科学革命的结构》提出科学发展的模式为:前科学-范式-反常-危机-革命-新模式。
第二章古代自然观与方法论一、结合古代自然观的具体成就,简要说明古代自然观是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古代自然观,无论是探讨世界本原的元素论(如古希腊米利都学派的水、无限者、气是万物的本原的观点;赫拉克利特的“活火说”;八卦学说和五行学说等。
),抑或是探讨物质结构的原子论(如刘基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伊壁鸠鲁的原子论和卢克莱修的原子论等。
),还是探讨天体运行规律的宇宙论(如泰勒斯的“平地模型”,圆柱模型,毕达哥拉斯的“十天体模型”,托勒密的“九重天模型”,中国古代的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等。
),都是从物出发解释其他现象,排除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干扰,坚持物质第一性,本原的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交感而形成他物,体现了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在于:古代自然观都是按照自然界的本来面目去反映事物,从本原上来揭示自然界各种现象。
二、简述八卦学说、五行学说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思想。
1.八卦学说认为世界万物是以乾(天)、坤(地)、震(雷)、序(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泽)这八种事物为本原构成的。
天地是第一层次,表示事物的对立面。
其余六种物质为第二层次。
天地之间相互交感,阴阳比例调和形成第二层次。
表明了矛盾对立面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赖,事物是发展的。
2.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是万物的本原,五行之间相生相克体现了矛盾的对立统一。
从五行之间的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可以看出哲学是时代的精华,体现了社会的发展及社会形态的更替。
从五行之间的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
三、试比较L-D原子论和伊氏原子论的异同。
1.L-D原子论的内容:(1)提出了原子与虚空的概念:原子是构成万物的本原;原子存在于虚空中,不断运动。
虚空不等于虚无,虚无是不存在的。
(2)原子的特性:原子是看不见、摸不到的事物粒子,数量无限,时间上从古到今都存在;原子既不能产生也不消灭;原子间只有大小、形状、位置、次序等数量特征的差异,本质上是相同的。
(3)原子的运动导致了事物的产生与消失。
原子由于偶然的偏斜运动,发生了碰撞。
原子发生聚合,事物形成;原子逸散,事物消失。
2.伊氏原子论:(1)提出了始原原子与结构原子的概念:始原子是构成自然界万物的基础,在探讨事物的本原上同L-D原子论;结构原子是指原子是有结构的,但是不可分割。
这是伊氏原子论的创新点。
(2)原子的特性:原子是看不见、摸不到的事物粒子,数量无限,时间上从古到今都存在;原子既不能产生也不消灭;原子间有大小、形状、位置、次序等数量特征的差异;原子是有重量的,正是由于原子质量的不同,导致了原子性质的不同。
(3)原子的运动导致了事物的产生与消失。
运用原子间吸引与排斥的矛盾,原子间由于重力的原因发生相互碰撞。
原子间相互聚合,事物形成;原子间相互离散,事物消失。
将偶然的偏斜运动纳入到必然的范畴之中。
四、简述古代自然观的特性。
1.本质特性:古代自然观是朴素唯物主义与自发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古代自然观都是从物出发解释其他现象,排除唯心主义、宗教神学的干扰,坚持物质第一性,本源的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交感而形成他物,体现了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二者的有机结合在于:古代自然观都是按照自然界的本来面目去反映事物,从本原上来解释自然界的各种现象。
2.直观性:将世界的本原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不清楚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将物质的形态与物质混为一谈。
3.猜测性:用理想或幻想的关系代替现实的关系,有时甚至用臆测填补事实空白。
4.思辨性:根据已有的事实和理论,经过严谨的逻辑推理得出结论,但是难以付诸现实的实践检验,甚至规避实践的检验。
五、结合古代具体科技成果,论述方法论方面取得的成绩。
1.在数学方面,比较、分类、归纳、演艺、解析、实验等方法逐渐完善。
毕达格拉斯学派运用比较和分类的方法研究数字,根据数字的相同点将数字分成若干大类,在根据不同点分成小类;运用归纳方法总结出了完全数和友爱数的概念;将数和形的研究密切结合在一起,提出了正多边形概念,创立了解析方法;提出了毕达格拉斯定理。
苏格拉底完善了演绎推理方法,一生两大成就:助产法和佯谬法。
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运用演绎推理建立科学体系,全书“体系壮观、内容丰富、结构严谨、逻辑性强”。
阿基米德解决了复杂图形的面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计算问题,提出了称面积、称体积,将实验方法引入到数学研究中。
2.在力学方面,阿基米德提出了杠杆原理和浮力定律,初步完善了实验方法,将数学引入力学进行定量研究。
3.其他方面:(1)亚里士多德的成就:自然哲学方面,将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水火土气,用科学研究探求原因;生物学方面,首创植物学,将实验方法具体化;著有方法论专著《工具篇》,但是崇尚演绎、排斥归纳方法。
(2)中国的农学:战国时期《胜之书》、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宋朝陈敷《陈敷农书》、元朝王祯《王祯农书》、明朝徐光启《农政全书》完善了归纳方法。
(3)古希腊芝诺二分法,即中点永远达不到。
第三章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必然性一、简述哥白尼日心说如何向宗教神学发起挑战。
1.哥白尼的日心说远远超越了天文学以整个科学的范围,公开勇敢地向宗教神学挑战,动摇了宗教神学的统治,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新兴资产阶级推翻封建专制制度起到了推动作用。
2.日心说将颠倒了近两千年的日地关系重新正立国来,把天文学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为其他科学冲破封建桎梏、摆脱自然哲学束缚纷纷独立建立体系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3.布鲁诺于1584年发表了《关于无限性宇宙和诸世界》,捍卫和宣传了日心说;伽利略于1632年发表了《关于哥白尼的日心说和托洛密的地心说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宣传和发展了日心说。
科学家们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向宗教神学发起进攻,动摇了封建专制的严密统治,最终取得了胜利。
二、浅析牛顿的绝对时空观。
1.绝对时空观的内容:绝对的真正的数学时间总是在自身流逝着,由于其本性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总是均匀的、不变的;绝对的空间由于其本性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永远是相同的、不变的。
2.评价:牛顿将时间、空间提升到哲学高度来分析物质运动及其自己的力学成就,体现了很高的哲学能力和水平,这一点前人很难做到.随着科技的发展,绝对时空观出现了很多弊端:(1)割裂了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之间的关系,不清楚时间、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2)否认时间、空间表现形式的相对性。
时间与空间的表现形式与物质存在、运动形式不同,会发生相对改变,其表现形式存在多样性。
(3)否认时间、空间的客观实在性。
时间、空间作为物质的存在形式,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牛顿硬性将绝对时间、空间概念强加于不同物质形态和运动形式,使物质运动形式与它的时空概念相一致。
三、浅析形而上学自然观。
1.形而上学自然观的特性:(1)机械性:用力学的观点解释一切,将人类也类比为机器。
(2)形而上学性: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观察、分析、解决问题。
(3)不彻底性:没有将唯物主义贯穿于社会历史领域,其历史观仍然是唯心史观。
2.形而上学自然观产生的原因:(1)自然科学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只有力学达到了完善程度,由此产生了范力学的观点。
(2)科学研究方法的局限将完整的自然界认为地划分成不同的领域,分门别类加以研究,无视其它领域的进展及其取得的成就,甚至排斥其他领域的成就,久之上升为哲学高度,孤立、片面的观点得以产生。
(3)阶级原因:资产阶级已成为统治阶级,要论证资本主义制度的永恒性,形而上学自然观正合乎其需要,得到青睐。
统治者将其推广普及,使之产生很大的影响。
3.形而上学自然观的贡献:(1)在推翻封建专制的统治、解放人们的思想方面起到过积极作用。
(2)使自然科学从宗教神学的禁锢中解脱出来、从自然哲学的束缚中独立出来,起到了积极作用。
(3)近代前期自然科学的发展,形而上学自然观有其推动作用。
4.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局限性:(1)为资本主义制度的永恒性作辩护,妄图阻止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2)对学科间的交叉渗透起到了不良影响,对近代后期自然科学的发展起阻碍作用,片面强调经验、归纳,否认演绎、理性等。
四、试述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发现过程及其对新自然观产生所作的重大贡献。
1.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发现过程:(1)研究守恒问题:19世纪40年代,不同国籍、不同学科领域的十几位科学家几乎同时提出能量守恒定律。
德国的迈尔从生理学角度提出该定律;焦耳从电学、热力学、运动学领域提出该定律;霍尔姆豪兹从数学领域、生理学、化学、声学等角度证明了能量守恒定律。
(2)守恒与转化定律的科学界定:恩格斯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站在哲学的高度上,发挥辩证思维能力,科学界定了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能的转化,它向我们表明了首先在无机界起作用的所谓的力,即机械能及其补充;所谓的位能、热、放射(光或辐射)、电磁、化学能都是普遍运动的形式,它们按照一定的度量关系,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因此,当一种形式的一定量消失,必然有另一种形式的对应量代之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