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思维方法论听课笔记整理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的科学思想与方法优秀笔记本

高中物理的科学思想与方法优秀笔记本

高中物理优秀xuexi笔记本编者按:天天和同学们在一起学习、交流,经常与老师们在一起听课、研讨、交流和学习,耳闻目睹了学子们学习的辛苦。

有些老师上一节课,写几黑板,讲的内容实在太多太繁了,甚至还要求学生把课本的原始概念都抄写下来,老师讲的内容都要记下来。

学生们一节课忙于记笔记,便耽误了听讲,不记吧,那么多学习内容,学生不在课余时间消化,有的课程学起来还真感到吃力。

再翻开学生的学习笔记,又多、又乱……,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不知道,焦点、热点不清楚,思路、方法不明白。

如何理解物理概念,如何进行知识整理,如何探讨思路方法,如何记笔记,这些都是学生学习的盲点。

每每想到这些,我就感到实在不是滋味。

我一直在想,我们不是在搞研究性学习吗?我们不是搞校本课程的实验吗?为什么老师不能把教材的内涵挖掘出来,梳理出来,把概念和规律、思路和方法、模型和特点、公式和常识、条件和结论,特别是学习物理的思想和方法总结出来,写出一本优秀的笔记本,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繁多的课堂笔录,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呢?为了澄清物理概念,真正搞清物理规律,深入探索物理学习的思路和方法。

我把这些东西以比较的方法、表格的形式编写出来,并且把它们之间的区别、联系整理出来,通过比较澄清物理概念,理顺物理规律,明确思路方法,搞清公式常识,吃透条件结论。

从而把高中物理中的重点、难点、热点、焦点的物理思想以及物理的学习方法以崭新的面貌展示给学生。

可以说这本笔记本是高中物理概念的仓库,知识的海洋,方法的熔炉。

学生无需记笔记,打开新笔记本,就能找到自己所需的东西,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及学生的综合能力,含金量较高。

对高中各年级的学生都具有针对性、实用性、指导性和工具性。

它是一本优秀的物理思想、物理方法教学参考书,是一本优秀的物理学习笔记本,是高中师生必备的物理学习工具。

这本笔记本分二大部分,第一编高中物理思想体系,第二编高中物理学习方法。

第一编共列出100个表格,同时还附加了中学物理的一些常识如:高中物理的常量,高中物理学史知识,高中物理的解题思想方法,高中物理的科学思想,物理现象规律成立的条件,常用物理量的函数关系,高中物理的全部公式等。

创新思维理论与方法的笔记与重点总结

创新思维理论与方法的笔记与重点总结

创新思维理论与方法的笔记与重点总结第一篇:创新思维理论与方法的笔记与重点总结第一章思维与创新思维思维:人脑的机能,是人类认知的高级阶段,是人的大脑对客观世界的的间接和概括的能动反映。

思维定义的三方面:①思维是人脑的技能②思维是人类认知的高级阶段③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应作为具有能动性的思维:思维是人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内在心理活动;思维是促成人的行动的决定因素;思维的主要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

思维的本质特征:间接性、概括性和内隐性思维的功能特征:逻辑性、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功能特征之间的关系:思维的逻辑性是基础功能,批判性是触发功能,创新性是超越功能。

思维的逻辑性支持思维过程测进行。

思维的批评性促成思维的发散和跳出常规。

思维的创造性使我们超出常规、实现超越。

思维的分类:①形象性思维和抽象性思维②收敛性思维和发展性思维③常规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④直觉性思维和逻辑性思维思维的历史发展线索:经历了古代思维、中世纪思维、近代思维和现代思维四个历史时期。

从一般性思维到创新思维:20世纪60年代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引发了对创造的认知基础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后,创造性思维的研究成果首先应用于美国工商界⎽20世纪70年代后,出现了创新技巧、创新能力测量,推动了美国创造性思维教育中国思维研究: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开始关注思维,并力图建立一门跨学科的思维科学⎽20世纪90年代,创造性思维首先受到工商界的重视,同时,为了适应对国民和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形势,创新思维的研究和教育也受到了教育界的极大关注。

创新:创新是对既往的超越,是人类独创力、扩张力和智慧力的一种表现形式创新的表现方式:①新产品和新服务②老产品的新用途③新的研究方法④新观念和新理论⑤纯粹的思想结晶创新定义的四个方面:①创新是一种超越②创新是一种独创力③创新是一种扩张力④创新是一种智慧力创新的特征:智能性、社会性、团队性创新智能特征的2个方面:①创新是人类智能活动的产物②创新的智能性扩展了我们对创新的认知范围,让我们领悟到还可能有更为广阔的创新天地创新社会性的三个方面:①创新是社会需求的结果,社会需求推动着创新②创新产生于人类交往活动③创新具有竞争性创新的种类:(1)按领域分类:①科技创新②社会创新③人文创新(2)按主体分类:①个体创新②团队创新创新思维:是一种超越性智慧,它表现为思维的跳跃,它是在人的思考中实现超越。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思维导图笔记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思维导图笔记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思维导图笔记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思维导图笔记强调了客观实践和理性分析,而不是单纯的思维及主观理解。

科学世界观以自然科学及共同的经验原则为基础,以促进科学实践的方法为保证,倡导一种系统的思维方式和逻辑思考方式,并用它来衡量、评估、研究和探究自身周围的现象和事物,从而获得更多的科学真理。

它的本质就是对抽象现象的客观分析,以及对特定现象的检验,其最终目的是推动科学发展,并不断发现新知识,以完善理解世界现象和规律。

科学方法论思维导图从观念上指导和支持科学探究的过程和结果,并了解有效推进科学研究的因素,同时支持将考虑到它们精确而可持续的发展思考方式。

此外,它还支撑和推动现代科技革新发展,促进科学发展与科学应用。

它使一些非传统的技术和思维方法能够不断被新者探索、介入和发现,以技术创新不断改善、完善和发展,有助于科技进步、社会改革和社会发展。

总而言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思维导图是科学实践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帮助我们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客观的分析方法,从而更有效地探究世界各种自然现象和客观规律。

它支撑着我们的哲学、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为更准确的理解和应用科学奠定基础,促进未来科学研究和科技进步。

科学思维方法论听课笔记整理

科学思维方法论听课笔记整理

听课笔记整理第一章科学问题思维方法1、学术界对科学问题研究的概说科学问题对整个科学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字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

而提出一个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大数学家希尔伯特说:“只要一门科学技能提出大量科学问题,它就充满着生命力”。

近几十年来,哲学界、自然辩证法界,科学哲学都非常重视对科学问题的研究。

a、在西方科学哲学中,有许多学者对“科学问题”进行了研究。

如,卡尔·波普,理性批判主义的代表人物《猜想与反驳》、《无穷的探索》等著作中提出“问题是科学研究的特点”由著名论点。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P1——TT——EE——P2即从问题到问题的“四段图式”。

劳丹,新历史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把问题与科学进步联系起来。

写了一本名著,《问题与科学进步》,提出了“科学进步就是问题不断解决的过程。

”库恩,历史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将问题划分为:常规问题;非常规问题等。

b、在我国的自然辩证法界,也有许多学者,对科学问题进行了概括,研究,如:中山大学的林宝夷教授,发表了几篇比较有份量的关于科学问题的文章,《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期上,发表了他的文章题为《科学问题与科学目标》;《自然辩证法研究》,1993年第五期上,发表了他的另一篇文章,题为《问题与科学发现》等。

“武汉大学的张巨青教授,主编《科学研究的艺术》(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已故的原吉林大学教授炜光先生,主编《科学认识论》(三卷本)(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1990年)都对”科学问题进行了研究。

2、科学问题的定义学术界科学问题下的定义很多,在此我给大家介绍刘光挥老师在《科学技术与辩证法》杂志上发表的题为《从认识论视角看科学问题》一文中给科学问题下的定义。

两句话:参见教材○1科学问题是科技人中央科技研究过程中,在一定的已知背景知识条件下,想要达到而来能达到的科技认知的范畴;○2是科研主体对研究对象的已知背景知识和未知内容的差距的主观反映。

《小学科学思想方法解读及教学案例》读书笔记3

《小学科学思想方法解读及教学案例》读书笔记3

《小学科学思想方法解读及教学案例》读书笔记3小学科学思想方法解读及教学案例读书笔记3导读这是我对《小学科学思想方法解读及教学案例》这本书的第三次读书笔记。

本次笔记主要关注了科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案例。

通过研究这些案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科学思想方法,提升小学科学教育的质量。

科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案例案例1:观察与实验这个案例以“小象为什么不怕老虎?”为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寻找答案。

学生们首先观察到野生动物园中的小象对老虎表现出一种害怕的态度,然后他们组织了一次实验,选择了一只印度象和一只老虎进行了亲密接触实验。

结果发现,小象在面对老虎时并不害怕,反而表现得很好奇。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们了解到观察和实验是科学思想方法中重要的部分,并且学会了在实际中应用这些方法。

案例2:提出假设与验证这个案例以“为什么花朵需要阳光?”为例,通过让学生提出假设并进行验证来探究问题。

学生们首先提出了花朵需要阳光才能生长的假设,然后他们进行了一次实验,将一盆花放置在阳光下,将另一盆花放置在黑暗中。

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和对比,学生们发现那盆放在阳光下的花生长更好。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们学会了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证明假设的正确性。

案例3:观点的比较与分析这个案例以“为什么冬天会下雪?”为例,通过比较和分析不同观点来解释问题。

学生们首先了解了不同的观点,包括自然界的水循环、气温下降、云中冰晶等等。

然后,他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和实验结果,比较和分析这些观点,最终得出了冬天下雪的原因是云中的水蒸气结晶成冰晶。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们学会了比较和分析观点,并从中找出最合理的解释。

结论通过研究这些科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案例,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应用科学思想方法。

观察与实验帮助我们了解事物的现象和规律,提出假设与验证帮助我们探索问题的答案,观点的比较与分析帮助我们找出最合理的解释。

这些方法的灵活运用将提高小学科学教育的质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方法。

我的笔记思维方法的思序意识

我的笔记思维方法的思序意识

思维方法中的思序意识——科学思维系列讲座笔记(五)一、环节现象1、从生活实践出发,人们从出发地到目的地要经过许多周转站和中介地。

2、从出发地到达目的地是由一个又一个中介地的推进而实现的。

3、由起点到目的地的这种生活现象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存在。

另外,在抽象的方面,人们有时自己难以办到的事情请求别人为自己代办,这也是解决问题的一个环节和程序。

有时甚至中间的替代解决问题的人有陆陆续续几个。

二、思序及其分类和功能1、什么叫思序在人的思维活动中,每个阶段性目标的实现与下一个阶段性目标展开的思维环节、意识就叫做思序。

这种转折环节既可以表现为概念,也可以表现为意向。

没有思序就不是理性思维。

人的弱点主要是出在感情上,也就是不思考。

不敢感情用事,不能只图高兴去处事。

2、人思维活动中的思序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思维活动过程的存在,它是人完全可以自我掌握的意识。

我们有时感到无从下手,混乱困惑,主要是缺乏面面思考的思序意识,也就是找不到中介。

3、思序的分类人的思维活动有时候有思序,有时候无思序。

有思序产生了推想,无思序造成了直觉。

人的思维有线性思序和非线性思序。

1、2、3、4、5……是线性思序。

1、5、7、2、3……是非线性思序。

人的思维活动有跳跃式思序,这属于理解程序的越序和略序。

取决于主体对概念的熟悉程度。

4、思序的功能(1)思序是思维途径延伸的载体,没有思序就谈不上思维途径。

(2)思序是人思维畅通的中介。

想通的主要原因是找到了中间环节。

只要人能够战胜困惑和孤独,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武器就是思序,中间环节。

(3)思序是求得思维深化和细腻的借助。

1,2,3,4……是环节,1与2之间1.1,1.2,1.3,1.4……是更细的环节。

这种增序可以使人把问题思考得更细腻。

(4)思序的顺序性导致了理性思维的存在和质量。

(5)对思序的熟悉和精通是高思维效率的前提。

科学思维: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把深奥问题通俗化。

三、对思序的运用1、要建立起思序意识,也就是知道什么叫思序。

科学思维方法论(重点)

科学思维方法论(重点)

科学思维方法论(重点)《科学思维方法论》资料:一、单项选择题1、比较法的本质特征:同一关系。

2、归纳是由个别走向一般。

3、事物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是比较和分类的共同基础。

4、综合方法的思维本质是整体性5、常规性猜想的特征:对享有理论的补充和深化。

6、演绎法的特点:结论必然蕴含于前提之中,有极强的严密性。

7、系统论的哲学基础是整体观。

8、系统是系统思维方法的核心概念。

9、原始的思维方法的基本特征是充满着神秘感的拟人化的思维方式及方法。

10、古代科学思维方法主要是在直接观察基础上的直觉的猜想。

11、培根是归纳法的创始人。

12、笛卡尔是演绎法的创始人。

13、未知是科学问题微观结构体系的核心要素14、科学问题辨析的途径和方法是筛选法。

15、类比的前提是相似性。

16、转化的基础是差异性。

17、综合方法的思维是整体思维。

18、外推法是类比推理的一种特殊形式19、归纳法所得到的结论是或然性的,即前提中不必然地蕴含着结论。

20、概括的逻辑基础是归纳。

21、猜想的结论是或然性的。

22、概括的基础是科学理论。

23、溯因从科学解释的逻辑可以看出,科学解释的过程是演绎式的。

24、具体方法具有深刻性、间接性特征。

25、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智慧的本质特征。

26、侼论在哲学省也叫二律背反。

27、亚里士多德的论点“整体大于它的各个部分的总和”是基本的系统问题的一种表述。

28、信息论的创始人是美国数学家申农。

29、信息是指信息思维方法的核心概念。

30、信息的本质是物质的属性。

31、1943年美国维纳出版的《控制论》,标准这控制论形成。

他也成为了控制论的奠基人。

32、反应是控制论思维的核心概念。

33、控制论把人们认识和改造的对象看做黑箱。

34、黑箱方法的发展是系统辨析方法。

35、系统思维方法最基本的精神就是在解决给定问题的若干可行的方案、途径中寻找最佳的方案和途径,以大袋对问题的最优解决。

二、多项选择题1、逻辑的演义方法的发展:①形式逻辑;②辩证逻辑;③数理逻辑2、构成科学的要素:①科学概念;②科学理论;③科学定理;④科学推论。

记一堂科学方法论课

记一堂科学方法论课

记一堂科学方法论课姓名:金腾飞班级:通信0701 学号:200703110109 序号:上课时间:周一10-12当开学初得知我有一门课是科学方法论后,我一直很好奇也很期待着上这一门课。

我是一个比较热衷于了解与评论政治的人(但我不热衷于参加),所以对于这门课我还是蛮有兴趣的。

我清楚的还记得第一次上课,偌大的教室坐满了人,我只在后面找到个位置,但是后面的同学嘈杂的谈论有点让我心烦,不过我还是基本听懂了老师的讲课。

我记得老师第一堂课跟我们讲了关于古代的科学思维方法。

因为近代科学在西方产生。

所以老师也侧重讲了古希腊时代的科学思维方法。

那堂课让我知道了:理解科学思维与科学方法的三个时间尺度:1.以古希腊自然哲学萌发开始的2500年时间尺度;2以哥白尼提出“日心说”为标志的近代科学革命开端的400年时间尺度;3.以20世纪现代科学为主的百年时间尺度,而且在历史上,科学成为一种独立的精神活动最早起源于古希腊。

古代神话的思维方式和认识方式对科学认识和思维的萌发又直接的影响。

而且,最早从神话的思维方式摆脱出来的是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家。

也从那堂课知道了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家泰勒斯(被誉为“哲学之父”)的一些事迹和以他为首的米都利学派,以及该学派首先提出的自然界的物质本源问题。

以及毕达哥拉斯的关于数本的思维方法:万物的本源是数。

而且知道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本思维方法的两个特点:1.吧数看作是一切事物的本质;2.把数看成是自然界的终极存在,看作是一种先于经验的固有模式。

了解了欧几里得几何学的公理化方法。

欧几里得是古希腊最有名的数学家,他创立的几何学是集古希腊数学之大成,人们把他的不朽著作《几何原本》称为世界科学技术史上影响最大的经典著作之一。

也知道了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推理的逻辑形式:1.大前提:人总是要死的;2.小前提:苏格拉底是人;3.结论:苏格拉底也要死。

通过这堂课让我知道了关于古代科学思维方法的起源与发展,让我更好的了解了古希腊历史上最著名的几位哲学家,数学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课笔记整理第一章科学问题思维方法1、学术界对科学问题研究的概说科学问题对整个科学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字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

而提出一个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大数学家希尔伯特说:“只要一门科学技能提出大量科学问题,它就充满着生命力”。

近几十年来,哲学界、自然辩证法界,科学哲学都非常重视对科学问题的研究。

a、在西方科学哲学中,有许多学者对“科学问题”进行了研究。

如,卡尔·波普,理性批判主义的代表人物《猜想与反驳》、《无穷的探索》等著作中提出“问题是科学研究的特点”由著名论点。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P1——TT——EE——P2即从问题到问题的“四段图式”。

劳丹,新历史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把问题与科学进步联系起来。

写了一本名著,《问题与科学进步》,提出了“科学进步就是问题不断解决的过程。

”库恩,历史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将问题划分为:常规问题;非常规问题等。

b、在我国的自然辩证法界,也有许多学者,对科学问题进行了概括,研究,如:中山大学的林宝夷教授,发表了几篇比较有份量的关于科学问题的文章,《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期上,发表了他的文章题为《科学问题与科学目标》;《自然辩证法研究》,1993年第五期上,发表了他的另一篇文章,题为《问题与科学发现》等。

“武汉大学的张巨青教授,主编《科学研究的艺术》(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已故的原吉林大学教授炜光先生,主编《科学认识论》(三卷本)(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1990年)都对”科学问题进行了研究。

2、科学问题的定义学术界科学问题下的定义很多,在此我给大家介绍刘光挥老师在《科学技术与辩证法》杂志上发表的题为《从认识论视角看科学问题》一文中给科学问题下的定义。

两句话:参见教材○科学问题是科技人中央科技研究过程中,在一定的已知背景知识条件下,想要达到而来能达到的科技认知的范畴;○是科研主体对研究对象的已知背景知识和未知内容的差距的主观反映。

在这个定义中,包括四层涵义。

第一层涵义:科学问题属于科技认识的范畴第二层涵义:科学问题是出现在科技研究领域中的,它揭示了科学主体和科学客体的矛盾一方面,科学主体在已知知识条件下,形成了关于科学客体的未知的部分,另一方面,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科研主体又不能认识那部分“未知部分”、“内容”第三层函义:科学问题客观内容是科研主体关于研究对象的未知内容的知识部分,它反映了已知和未知的差距或矛盾,进一步揭示未知和须知的矛盾。

第四层函义,科学问题也是一种主观反映,即其形成是主观的。

3、科学问题的界定:在科技认知过程中,科学主体遇到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但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科学问题。

如:你遇见了一个小孩儿,然后问他 1+1=2+1=2个苹果加上两个苹果是几个苹果进一步讲:中学教师给学生讲物理课时,提问学生说:万有引力定律是谁发现的呢(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是什么呢化学教师讲课时提问同学:其价键的家质内容是什么呢(共用电子对)离子键的实质又是什么呢(正负电荷的静电吸引)再进一步讲:大学教师给大学生讲课讲:现代西科学主义思潮,科学主义主要研究的是什么波普的四段图式是什么严格地说,这些不是科学问题。

试问:哪些才是科学问题呢(从三个层次来界定科学问题)○科学问题是:指出现在科技研究领域中的问题,出现在非科技研究领域中的问题就不是科学问题,而是非科学问题。

如:(物理学领域中的问题;化学领域中的问题)都有可能是科学问题非科学问题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宗教问题如:上帝一天能吃几头牛一个针尖上能站几个天使这些都不是科学问题上帝的身高是多少上帝身上有没有“跳蚤”这一个层次的划分是以问题的区域来划分的○科学问题是指出现在科技研究领域中的真实问题,而非虚假问题。

即,既使是出现在科技研究领域的问题,也不都是科学问题。

出现在科技研究领域中的问题,根据其“应答域”的真实性,问题划分为:真实问题;虚假问题a、如果出现在科技研究领域中的问题,其应答域是真实存在的,它就是真实问题,它能引导科研主体得出正确的答案。

b、如果应答域是错误的,虚假的,不真实的,那么该问题就是虚假问题。

如,“脚气病是由哪种细菌导致呢”这个问题的应答域是“细菌”中的一种虽然细菌不能导致脚气病,故这个问题是虚假问题又如:“牛顿所说的神的第一推动力”是什么如何验证它“鲸鱼是一种什么鱼”这些都是虚做问题,不是真实问题“怎样制造永动机”→不是科学问题○科学问题是科技研究领域中的能解、待解的真实问题,而不是无知问题。

即,既使是科研领域中真实问题,也不都是科学问题。

根据科研主体对背景知识的了解,把握程度,科技研究领域中的真实问题被划为:能解、待解的问题;无知问题。

A、只有那些在科技研究领域中,根据当时的背景知识和经验事实,提出的能解和待解的真实问题,才是科学问题。

才是标志着科学进步的,有真正意义的科学问题。

B、如果在科技研究领域中的科学问题,已经在当时的情况下解决了,或根本无法解决,都是无知问题,而非科学问题。

无知总是分为两类。

如:1+1=万有引力定律内容是什么基因是蛋白质还是核酸DNA的结构是什么样的遗传官码是什么无法问题——在当时条件下,根本无法解答的科研领域的真实问题。

如在中世纪炼金术提出的:“怎样将贱金属炼制成贵金属呢在古代,米利都学派创始人泰勒斯,提出的“宇宙本原是什么”在现代医学条件下提出的“怎样制成使人长生不老的药呢”科学问题的界定(图示三)问题科技研究领域中的问题→真实问题根据科研主体对背景知识的了解、把握程度(根据归属性)根据应答域的真实性虚假问题进一步说明:A、科学问题(3个层面来界定)是指科学研究领域中的真实的、能解、待解的问题(这是真正的科学问题,不妨称之为狭义科学问题)B、由于人们在视觉上将科技研究领域中的知识性问题和无法问题,也称为科学问题。

因此不妨将知识性问题、无法问题称为广义科学问题。

C、将非科研领域中的问题和科研口语中的虚假问题称为非科学问题。

D、三类他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如:某个时期的狭义科学问题一旦解答就转化为广义科学问题,某个时期的科学问题,在另一个时期也可以转化为狭义科学问题,在现代物理学条件下,就是狭义科学问题。

4、科学问题的结构(一般由四要素构成)1已知内容(首要要素)将科学问题与已知内容联系起来,是否矛盾(矛盾)真正有意义的标志着科学进步的科学问题的提出,都是在已知基础上提出来的,并且已知构成了科学问题的首要要素。

日本学者岩奇和宫原在其著的《科学认识论》一书中说:科学问题的发现和提出,“以多方面的形式同已知联系着。

”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说:“任何一个科学问题很少是单纯的,总是对于构成一个问题的各项事物,实际上就是代表事物的那些词句的意义和那些问题展开的步骤,有了正确的认识,方可以形成一个问题。

”从科学史可以看出:哥白尼所以发现托密勒地心说的矛盾问题,是他对天文学的熟知分不开的。

伽俐略之所以发现和提出亚里士多德物理学中的矛盾问题,说明他有丰厚的物理知识。

法拉第之所以提出磁可以转化为电的问题,是他有丰富的电磁学知识的缘故,特别是对奥斯特的电流的磁效应熟知的缘故。

爱因斯坦之所以提出普朗克能量子假说的应用问题,是因为提对普朗克能量子假说的深入了解。

○未知(这是科学问题的核心要素)没有未知就没有问题,问题与未知相联结。

这一点好理解。

在理解“未知”时,应注意以下两个区别。

A、科学问题的未知与未知的自然现象的区别。

未知的自然现象,作为客观存在的“自然之谜”,属于“自然之物”,是第一性的东西。

而科学问题的未知:是未知自然现象的反映,是观念的产物,是意识现象,属于第二性的东西。

原苏联学者普宁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导论》中讲:a、“问题不仅表示不可知的东西,而且它也含有对这种东西的某种认识。

”——这说明:科学问题中的未知,是对未知自然之谜的认识产物。

b、“问题是未知的学问,未知的知识。

”B、科学问题的未知,是已知基础上的未知,而不是愚昧无知。

假设一个小孩问他的父母:种瓜为什么得瓜而不是得豆呢这个问题对此小孩来说,是男幼无知的表现,是天真的表现,属于愚昧无知的范畴。

而这个问题孟德尔·库尔根等人提出以后,就该了一个科学问题,即遗传学问题。

○对未知的发问(这是科学问题的形式要素)A、对未知发问是科学问题的重要要素——形式要素有了已知、未知,并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显形的科学问题,而只是一个潜在的科学问题。

只要在已知基础上对未知发问之后,赋予它主观形式,这时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问题。

如,对电、磁都有了解,但不将二者联系起来,没有意识到二者的转化的可能,既使电和磁的相互转化的问题存在着,但也只能是潜在的问题,而不是现实的或显形的科学问题。

B、对为着发问的主要形式对为着发问的产生,主要有三类:a、“什么是……”“什么是……”如光的本质是什么什么是元素(“what……”)b、“为什么……”(why……)如为什么抛到空中的物体会落下来呢c、“怎样……”“如何……”(how……)如:怎样解开“克幽薄”之谜怎样合成牛胰岛素这三种形式的问题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为什么抛向空中的物体会下落转化为“抛向空中的物体下落的原因是什么C、对未知发问的其他形式:A、选择疑问句“是……,还是……”如“基因是核酸,还是蛋白质呢”“脚气病是由细菌引起的,还是由其他原因导致的”b、陈述句,祈使句:如:我国汉代数学家徐岳在《数术记遗》中提出的“九宫填数问题”是:已知:给出一组1到9的自然数和9个空格要求:使所填之数的横行、竖行、斜行的三个数相加之和都是同一个数,这显然是一个数字问题,南宋时的杨辉在《续古摘奇算法》中给出的答案是“九子斜排,上下对易,左右相更,四维出。

○应答域(又称应答域预设,这也是科学问题的内在要素)它是指:科学问题解答的范围界限或域限。

任何一个问题都有应答域。

如,基因是什么呢——这个问题的应答域很宽泛,可能是自然界中的任何一种事物。

又如,基因是蛋白质还是核酸——这个问题的应答域就稍微小些,是蛋白质、核酸中的之一。

由此可见,应答域是每个问题都有的内容,是科学问题的构成要素之一,并且科学问题应答域的大小是不一样的,有的问题应答域很大,很宽泛,而有的问题的应答域很小,很狭窄。

应答域越小越有利于科研的进行。

事实上,我们写论文的题目,就包含着论题的应答域。

因此,尽量使标题小而切合实际,尽量避免“大题目小文章“,越小越易研究。

这样,科学问题因四个要素构成:已知——首要要素未知——核心要素对未知的发问——形式要素应答域——内在要素这四个要素是缺一不可的。

5、科学问题的一般特征:在此介绍科学问题的六大特征:客观性特征主观性特征中立性特征探索性特征时代性特征复杂多样性特征○客观性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