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性质、运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设计 梅林中学 杨名桂(1)
4.2海水的性质与运动(第2课时)教学设计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分析某一地区的海水性质与运动特点,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选取一个感兴趣的海洋区域,分析其海水性质与运动特点。要求不少于500字,可以包括海水的温度、盐度、密度等物理性质,以及该地区的海洋环流形式、成因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四)课堂练习
1.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教师公布答案,并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点评,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海水性质与运动的关系,强化重点知识。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出疑问,教师解答。
4.引导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实验室实验等方法,探究海水性质与运动的关系,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海水性质与运动的基本知识。
2.引导学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观察、分析海水性质及运动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设计实验、实地考察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海水性质与运动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
4.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海洋环境的关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到保护海洋资源的重要性。
2.通过学习海水性质与运动,引导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地理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精神,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第二章第五节海水的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中图19必修第一册

《海水的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加深学生对海水性质及运动的认识,通过实践活动掌握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与空间认知能力。
二、作业内容本课时作业以探索“海水的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为核心内容,具体包括以下方面:1. 理论学习:学生需通过阅读教材、观看教学视频等形式,掌握海水的温度、盐度、密度等基本性质及其对海洋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案例,如海流对渔业资源分布的影响、海浪对沿海城市的影响等,分析海水的运动对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3. 实践活动:学生需分组进行实地考察或模拟实验,如利用沙盘模拟海流运动,探究不同海流对沿海地区气候、环境的影响等。
4. 反思总结:学生需结合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撰写一份关于海水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影响的总结报告,分析自身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
三、作业要求1. 理论学习:学生需认真阅读教材内容,观看教学视频并做好笔记,确保掌握相关知识点。
2. 案例分析:学生需收集相关资料,进行深入分析,并形成自己的见解。
案例分析需结合实际,具有现实意义。
3. 实践活动:学生需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认真记录实验过程与结果,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4. 反思总结:总结报告需条理清晰,观点明确,结合自身学习过程与收获进行反思。
同时,报告中应包含对未来学习与探索的展望。
四、作业评价教师将根据学生的理论学习、案例分析、实践活动及反思总结四个方面进行评价。
评价标准包括知识掌握程度、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及总结报告的质量等。
评价结果将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与反馈。
针对学生在作业中表现出的优点与不足,教师将给予相应的鼓励与建议。
同时,教师还将就学生在作业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与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通过以上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多维度、多层次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全面掌握海水的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海水性质、运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设计 梅林中学 杨名桂

《海水性质、运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设计梅林中学杨名桂【课程呈现】应用图表等材料,说明海水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内容分析】该内容属于<<地理1>>模块里自然地理要素中的水体部分,在学业质量标准水平中要求为水平1和水平2,教学内容较选择性必修一的相关内容简单,学业质量标准水平层次较低。
要求如下:1.运用图表资料,描述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规律;2.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性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 结合图表等资料,了解海水运动形式,说明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具有好奇心强、表现欲等特点,具备上网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等能力。
对海洋有初步的认识,但是在海洋与人类活动之间的联系方面思考不多,应用图表等资料对海洋与人类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的能力和习惯有待加强。
【整体构思】该内容作为经典的自然地理内容,在新、旧课程中都属于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范畴。
与旧课程相比,新课程赋予它作为基本地理过程在地理方法、地理思维上无可替代的价值,因此教学中应凸现这一因素,使之成为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载体。
本节的特点是比较抽象,为此,教学中应注意:使用多媒体,加强直观性;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合作探究。
【教学目标】1.通过海水热量的收支情况,归纳海水温度的时空分布规律,结合世界海洋水温分布图,说明影响海水温度的主要因素。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2.理解盐度的概念和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图表资料分析海水盐度在全球或局部海域的分布特点。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3.知道海浪、潮汐、洋流的概念,通过图表等资料说明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4. 通过学习认识人类与海洋是一个整体,学会辩证看待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教学重点】海水运动中洋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海水盐度的影响因素【教学方法】问题教学、讨论法【教学过程】投影“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图”、“海水温度随深度变化的曲线图”,展示问题,引导学生回答,点拨并总结海水温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2020高中地理第二章海水的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课时海水的性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案

第一课时海水的性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海水的性质1.判断正误。
(1)表层海水平均盐度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
(×)(2)北半球海水等温线分布不规则,而南半球海水等温线近似平行于纬线。
(√)2.下列四个地区中,海水密度最小的是( )A.赤道表层海域B.北极深海C.赤道深海D.副热带浅海答案 A解析海水密度水平方向上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增大;垂直方向上随深度增加而增大,所以赤道表层海水盐度最小。
3.距离亚马孙河河口附近在160千米范围内几乎全是淡水,号称“淡水海”。
简答其形成原因。
提示亚马孙河位于赤道附近,流域面积极为广阔,为世界上径流量最大的河流,丰富的河流淡水在入海口附近积累,盐度很低,所以该海域几乎全是淡水。
二、海水的性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1.海水盐度与制盐利用海水制盐,是与人们生活联系最密切的生产活动之一;中国主要盐场有天津□01长芦盐场、□02台湾布袋盐场、海南莺歌海盐场等。
2.海水淡化解决水资源不足问题03淡化已成为一些沿海国家和地区解决淡水短缺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海水□1.判断正误。
(1)台风只能给沿海地区带来灾难。
(×)(2)进行海水淡化的国家只有发达国家。
(×)2.下列地区发展海水淡化价值较大的是( )A.英国西海岸B.阿拉伯沿海地带C.我国青海盐化工业D.巴西亚马孙河沿岸答案 B解析阿拉伯地区气候干旱,石油工业对水资源需求量大,海水淡化作用突出。
3.海水的温度变化与异常天气现象海水温度的时空变化,对气象、航海、捕捞业等有深刻的影响。
热带洋面生成的□04台风给沿海地区带来暴雨,引发洪水,也带来丰沛的□05降水。
4.海水密度变化与潜艇航行海水密度变化对于航行于海中,特别是深海中的探测船和□06潜艇有直接的影响,对设在海底的□07通信电缆也有重要的影响。
3.低纬度沿海地区,人口分布较为密集。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未来海水温度再升高,对人类更有利,对吗?提示不对。
因为人类已经适应当前各地海水温度及气候,若局地海水温度异常,可能引起台风、厄尔尼诺、拉尼娜等诸多异常天气现象。
4.2海水的性质和运动教学设计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湘教版)

5.观察身边的海洋现象,如海滩、港口等,思考这些现象与海水性质和运动的关系,将观察到的现象和思考记录下来,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
作业布置时,教师需注意以下几点:
1.作业难度要适中,既要巩固基础知识,又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4.提高学生的地图阅读能力,通过观察和分析地图,了解海水的分布和运动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实际海洋现象为例,引导学生探讨海水性质和运动的形成原因及影响。
2.运用比较法,比较不同海域的海水性质和运动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3.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交流观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生动有趣的案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海水性质和运动。其次,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教师需适时引导,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地理学科素养,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将所学知识以多种形式展现出来。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不同难度的作业选项,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4.作业批改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学生调整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让他们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分享和互助的快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将知识传授与品德教育相结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通过对海水性质和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理环境,提高地理素养,为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二章第五节海水的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中图19必修第一册

《海水的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加深学生对海水的性质与运动相关概念的理解。
2. 提高学生运用海水的性质与运动知识分析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并增强团队合作能力。
二、作业内容1. 海水基本性质的调查与了解学生们需要调研本地沿海海域的水文地理情况,包括但不限于海水的盐度、温度、密度以及水深等信息。
通过互联网搜索或实地调查的方式获取信息,并撰写调研报告。
2. 海水性质对当地环境影响的讨论学生需要结合所学知识,讨论海水的盐度、温度等性质对当地气候、渔业资源以及海滨生态的影响,并以小组形式进行口头或书面汇报。
3. 海水运动案例分析选取具体的海水运动案例(如洋流、潮汐等),分析其对当地航海、渔业及环境保护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并以案例报告的形式呈现。
4. 绘制图示辅助理解学生需绘制简单的图示或图表,展示海水运动的基本过程和特点,增强对海水运动知识的理解。
三、作业要求作业内容要求:所有作业内容必须围绕海水的性质和运动进行,要体现真实性和具体性。
调研报告应包括详细的数据分析和实地考察内容,避免简单复制粘贴。
案例分析应结合具体实例,分析过程和结果要清晰明了。
图示绘制要简洁明了,能够准确反映海水运动的特点和过程。
提交要求:所有作业需在规定时间内提交,并按照教师指定的格式和方式进行提交(如电子邮件、在线平台等)。
报告需包含明确的标题、引言、正文分析和结论部分。
小组讨论的成果需明确每个成员的贡献,并由组长汇总提交。
四、作业评价教师将根据作业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以及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进行评价。
评价将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定。
教师将给予优秀作业以表扬和鼓励,并分享给全班同学作为学习参考。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指出优点和不足,并提供改进建议。
通过课堂讲解或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和交流,提高学习效果。
海水的性质和运动 学历案 湘教版(2019)必修一 高一上学期

《海水的性质和运动》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节课的学习主题为“海水的性质和运动”。
本单元的课程内容以了解海水的性质与海水的运动特征为基本目的,探究了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与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
学生需要从水圈的整体出发,学习掌握海水的基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理解海水运动规律及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了解海水的温度、盐度、密度等基本物理性质及其相互关系,理解海水的垂直分层现象;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分析海水运动现象,理解风海流、潮汐等海水运动的基本原理;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海洋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增强对海洋资源利用的责任感。
三、评价任务1. 课堂互动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海水性质和运动的理解程度;2. 作业评价:布置相关习题,检测学生对海水的温度、盐度、密度等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 项目实践评价:设计一项与海水的物理性质和运动特征相关的实践项目,让学生根据项目结果自我评价及互评。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海洋景观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海洋的兴趣,并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2. 海水性质学习:首先介绍海水的温度、盐度、密度的概念及测量方法,再分析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海水垂直分层的影响。
在此过程中,可以运用图表和实验结果进行说明。
3. 海水运动原理探究:通过动画或视频展示风海流的形成过程,解释潮汐的成因及影响因素。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海水运动对海岸线形态、海洋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4.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海水运动案例(如暖流与寒流交汇形成的渔场),让学生分析其形成原因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加深学生对海水性质和运动的理解。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通过课堂小测验,检测学生对海水性质和运动知识的掌握情况;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如填空题、选择题及简答题等,要求学生完成并提交作业;3. 阅读材料:提供关于海洋环境与人类关系的阅读材料,鼓励学生阅读并思考。
海水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海水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2017年4月20日,一座巨型冰山搁浅于纽芬兰岛东南部小镇费里兰,小镇突然成了拥挤的旅游景点。
图19为“搁浅冰山照片”,图20为“北大西洋中高纬度洋面年平均水温图”。
回答下列问题。
(2)现在每年约有4万座中型和大型的冰山从格陵兰岛的北极冰川脱落,被大西洋的拉布拉多洋流带走,南下漂流至加拿大的纽芬兰岛附近”,这为将北极冰制作成为可饮用水提供了可能。
加拿大北极冰川水厂(berg Water )便设立这里。
工作人员需要从海里取回冰块,经融化、过滤后制成真正的北极冰川水(berg Water )。
古老的原始环境隔绝了外界一切杂质和污染,分裂的冰山在漂流过程中外层又不断被海水冲刷和融化,因此,保留了她那最为原始、也最为纯净的水的口感。
材料二:宁波—舟山港是义乌市对外贸易的便捷出海口。
(2)从宁波—舟山港出口到亚丁湾的商品,海运公司更愿意选择冬季运输。
为什么?材料三: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出现大量微小水滴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
当暖湿空气经过寒冷的下垫面时,就易形成雾。
纳米比亚西部沿海的纳米布沙漠,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干燥的沙漠之一,其海岸地区常常形成浓厚的难以散去的海雾,但却无法形成降水。
材料五:雾姥甲虫生活在降水非常稀少的纳米布沙漠里,当海岸雾霭被风吹入内陆时,甲虫爬去到沙丘的顶部,将身体转向风的方向并低下头,倒立在沙漠里,好让雾气凝结成小水珠顺着背部和前腿流入口中,它们一口气可以灌下容量超过身体40%的水分。
“捕雾器”是绑在两根杆之间的孔筛网。
这些竖直的网沿着山顶或山坡搭建在地势较高的地区。
孔筛捕雾的方式与雾姥甲虫采集水法大致相同。
当雾涌入时,小水滴附着在筛网的网布上,足够多的水滴渐渐积累起来形成大水滴,并顺着网滚下。
这些水将流入连接到筛网底部的水槽,随后将水输送到社区的蓄水池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水性质、运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设计
梅林中学杨名桂
【课程呈现】应用图表等材料,说明海水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内容分析】该内容属于<<地理1>>模块里自然地理要素中的水体部分,在学业质量标准水平中要求为水平1和水平2,教学内容较选择性必修一的相关内容简单,学业质量标准水平层次较低。
要求如下:1.运用图表资料,描述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规律;2.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性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 结合图表等资料,了解海水运动形式,说明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具有好奇心强、表现欲等特点,具备上网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等能力。
对海洋有初步的认识,但是在海洋与人类活动之间的联系方面思考不多,应用图表等资料对海洋与人类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的能力和习惯有待加强。
【整体构思】
该内容作为经典的自然地理内容,在新、旧课程中都属于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范畴。
与旧课程相比,新课程赋予它作为基本地理过程在地理方法、地理思维上无可替代的价值,因此教学中应凸现这一因素,使之成为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载体。
本节的特点是比较抽象,为此,教学中应注意:使用多媒体,加强直观性;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合作探究。
【教学目标】
1.通过海水热量的收支情况,归纳海水温度的时空分布规律,结合世界海洋水温分布图,说明影响海水温度的主要因素。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2.理解盐度的概念和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图表资料分析海水盐度在全球或局部海域的分布特点。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3.知道海浪、潮汐、洋流的概念,通过图表等资料说明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4. 通过学习认识人类与海洋是一个整体,学会辩证看待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教学重点】海水运动中洋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海水盐度的影响因素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讨论法
【教学过程】
投影“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图”、“海水温度随深度变化的曲线图”,展示问题,引导学生回答,点拨并总结海水温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投影“海水的盐度分布规律图”,展示问题,引导学生回答,点拨并总结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规律及影响因素。
(2)局部思考问题:
①影响盐度分布的因素有哪
些?
②世界盐度分布规律是什么?
③盐度最高与最低的海域分别
是哪里?
小组内交流,讨论,提出新的疑问。
讨论过程中记录员及时填写“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表”。
小组组长整合每个成员的个人观点。
2-3个小组分别投影已经完成的比较表,并让发言人交流小组成果,其他组可提出补充意见,发言人回答其他组成员的质疑。
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水是人类
归纳小结,发展深化以结构式板书对整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
点内容。
根据教师的引导,思考,归纳。
顺应学生认知记
忆规律,帮助学
生更好掌握教学
内容,培养善于
思考、归纳总结
的习惯。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根据学生完成情况进行适当讲解。
思考,完成练习。
及时巩固知识,
引导学生学以致
用。
【板书设计】
【课堂练习】
1.读海洋表面盐度和温度按纬度分布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曲线A表示海洋表面平均________按纬度分布曲线。
(2)图中的曲线B表示海洋表面平均________按纬度分布曲线。
(3)由图可知,海洋表面盐度按纬度分布的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
(4)南北回归线附近,处在________气压带控制之下,降水量
________,蒸发量________降水量,海水盐度________。
赤道附近,处
在________气压带控制之下,降水量________,蒸发量________降水量,
海水盐度________。
2.读“日本附近海域洋流示意图”和相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海雾大多是因为暖湿空气流经较冷表面(冷洋流)被冷却后饱和成雾;在冷、
暖洋流交汇处往往具备这样的大气环流条件,很容易形成海雾。
(1)图中①②两地中,容易出现海雾的是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
(2)一般来说,海雾多发的时段应是()
A.1~2月
B.3~4月
C.7~8月
D.11~12月
(3)①②两洋流交汇处形成的渔场名称是__________。
为什么寒暖流交汇处易
形成渔场?
参考答案:
1.(1)盐度;
(2)温度;
(3)从副热带海区向南北两侧的高纬和低纬递减;
(4)副热带,小,大于,高,赤道低,大,小于,低。
2.(1)②②处是寒流,水面温度低,有暖湿气流流经
(2)C
(3)北海道渔场寒暖流交汇的海区,海水受到扰动,可以将下层的营养盐类带到表层,
有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