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混凝剂用量试验的一些资料

合集下载

混凝实验 确定版

混凝实验 确定版

实验一化学混凝一、试验的目的和意义影响混凝效果的因素有水温,pH值,混凝剂种类、加量以及搅拌速度和时间等。

由于上述诸因素的影响的错综复杂,且非拘一格,所以混凝过程的优惠工艺条件通常要用混凝试验来确定。

衡量混凝主要指标是出水浊度和主要污染因子浓度。

实验方案技术及数据处理常用优选法和正交设计等数理统计法。

本实验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进行混凝实验的基本技能(包括混凝剂品种的筛选,以及与待处理废水相适应的pH值和混凝剂加量的确定等),并对实验数据作正确的处理和分析。

二、实验原理化学混凝法通常用来除去废水中的胶体污染物和细微悬浮物。

所谓化学混凝,是指在废水中投加化学及来破坏胶体及细微悬浮物颗粒在水中形成的稳定分散体系,使其聚集为具有明显沉降性能的絮凝体,然后再用重力沉降,过滤,气浮等方法予以分离的单元过程。

这一过程包括凝聚和絮凝两个步骤,二者统称为混凝。

具体地说,凝聚是指在化学药剂作用下使胶体和细微悬浮物脱稳,并在布朗运动作用下,聚集为微絮粒的过程,而絮凝则是指为絮粒在水流紊动作用下,成为絮凝体的过程。

根据混凝过程的GT值要求,在药剂与废水的混合阶段,对搅拌速度和搅拌时间的要求是高速短时;而在反应阶段则要求低速长时。

两个阶段的搅拌转速n(r、p、m)和搅拌时间T由GT=104-105通过计算确定。

一般水处理中,混合阶级的G值约为500~1000秒-1,混合时间为10~30秒,一般不超过2分钟,在反应阶段,G值约为10~100秒-1,停留时间一般为15~30钟。

三、实验设备及仪器1、无级调速六联搅拌机一台(或六台单联搅拌机);2、721型分光光度计3、pH计或精密pH试纸;4、温度计;5、50ml注射器;6、秒表;7、量筒;8、1000ml烧杯,250ml烧杯;9、移液管;10、混凝剂:10g/L FeCl3, 10g/L聚合氯化铝〔Al2(OH)m Cl6-m〕;聚丙烯酰胺PAM11、10%盐酸,8%氢氧化钠。

混凝实验条件下混凝剂最佳投加量的研究

混凝实验条件下混凝剂最佳投加量的研究

混凝实验条件下混凝剂最佳投加量的研究作者:周锋来源:《安徽农学通报》2015年第02期摘要:为了达到一级A的排放标准,污水厂出水需要经过深度处理后排放。

针对混凝实验条件下混凝剂最佳投加量的研究目的,选取了3种混凝剂,进行了一系列混凝试验,探究适合污水厂正常运行时二沉池出水的最佳混凝剂种类和最佳投药量。

实验结果表明:AS、PFS、PAC的最佳投药量分别为210mg/L、135mg/L、80mg/L,比较浊度的去除效果为:PAC>AS>PFS;比较NH3-N的去除效果为:PFS>PAC>AS;比较TP的去除效果为:AS>PFS>PAC;比较TN的去除效果为:PAC>PFS>AS;比较CODcr的去除效果为:PAC>PFS>AS。

试验以浊度作为主要考察指标,同时兼顾NH3-N、TP、TN和CODcr等指标,在出水水质符合一级(A)排放标准的情况下,选择PAC作为适合污水厂出水的最佳混凝剂。

关健词:混凝;混凝剂;最佳投加量中图分类号 X7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02-63-03Abstract:In order to achieve the level(A)emission standards,Sewage plant effluent emissions need to go through the advanced treatment.For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of the best dosage of coagulant in the coagulation experimental conditions,three coagulation were selected,a series of coagulation experiments have been carried out.Explore for the best coagulant types and optimal dosage amount about secondary sedimentation tank effluent during the normal operation time of the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optimal dosage amount of AS、PFS and PAC were 210mg/L、135mg/L and 80mg/L,turbidity removal efficiency was compared and the result was:PAC>AS>PFS;NH3-N removal efficiency was compared and the result was:PFS>PAC>AS;TP removal efficiency was compared and the result was:AS>PFS>PAC;TN removal efficiency was compared and the result was:PAC>PFS>AS;CODcr removal efficiency was compared and the result was:PAC>PFS>AS.Making turbidity as the major study indicator,taking NH3-N、TP、TN and CODcr into account.In the case of effluent quality achieved to the level (A) emission standards,Selected PAC as the best coagulant for the sewage plant effluent.Key words:Coagulation;Coagulant;Optimum dosage在我国,水污染治理正面临着一个尴尬的现实:虽然各级政府在水环境污染治理方面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财力,但由于我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中一些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限值远比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要低,导致许多污水被“合格”排放,致使水体水质遭到不断的恶化,也就是说即使达标排放的水依然可能是污水。

混凝实验讲义及注意事项

混凝实验讲义及注意事项

实验二混凝实验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希望达到下述目的:(1)学会求得最佳混凝条件(包括投药量、pH值,水流速度梯度)的基本方法;(2)加深对混凝机理的理解.二实验原理分散在水中的胶体颗粒带有电荷,同时在布朗运动及其表面水化膜作用下,长期处于稳定分散状态,不能用自然沉淀法去除,致使水中这种含浊状态稳定。

向水中投加混凝剂后,由于(1)能降低颗粒间的排斥能峰,降低胶粒的ζ电位,实现胶粒“脱稳”,(2)同时也能发生高聚物式高分子混凝剂的吸附架桥作用,(3)网捕作用,从而达到颗粒的凝聚,最终沉淀从水中分离出来。

由于各种原水有很大差别,混凝效果不尽相同,混凝剂的混凝效果不仅取决于混凝剂投加量,同时还取决于水的pH值、水流速度梯度等因素.三实验装置与设备(一)实验装置混凝实验装置主要是实验搅拌机。

搅拌机上装有电机的调速设备,电源采用稳压电源。

(二)实验设备及仪器仪表1.混凝试验搅拌机ZR4—6型 1 台3.光电式浊度仪GDS—3型1台4.酸度计pH-3型1台5.磁力搅拌器1台6.烧杯200mL 1个7.量筒1000mL 1个8,移液管1、2.5、10mL 各2支9.注射针筒、温度计、秒表、卷尺等。

四实验步骤混凝实验分为最佳投药量、最佳pH值、最佳水流速度梯度三部分.在进行最佳投药量实验时,先选定一种搅拌速度变化方式和pH值,求出最佳投药量.然后按照最佳投药量求出混凝最佳pH值。

最后根据最佳投药量、最佳pH值,求出最佳的速度梯度,在混凝实验中所用的实验药剂可参考下列浓度进行配制:1精制硫酸铝Al2(SO4)3·18H2O 浓度10g/L2三氯化铁FeCl3·6H2O 浓度10g/L3聚合氯化铝[A12(OH)m C16—m]浓度10g/L4化学纯盐酸HCI 浓度10%5化学纯氢氧化钠NaOH 浓度10%(一)最佳投药量实验步骤1.确定原水特征,即测定原水水样混浊度、pH值、温度。

如有条件,测定胶体颗粒的Zeta电位。

混凝沉淀实验

混凝沉淀实验

40
Residual Turbidity
30
20
10
0
3
4
5
6
7
8
pH
图 2-5 原水 pH – 剩余浊度关系曲线图
图 2-5 是根据表 2-2 所测的实验数据绘制得到的原水 pH 与剩余浊度关系曲 线图。由该图可以看出,在 pH = 3~6.11 时原水絮凝沉淀后剩余浊度随着 pH 值的 增大而迅速下降,在试验点 pH=6.11 时达到最小值(NTU=1.84) ,在 pH=6.11-~9 时剩余浊度随 pH 值的增大而缓慢上升。 铝盐加入到水溶液中,不仅会发生水解反应,也会发生羟基桥联作用,从而 产生 Al 的单体、低聚物、多核羟基聚合物、多核羟基聚合物的聚集体或者 Al OH 3 溶胶等多种水解聚合形态; Al 的不同水解聚合形态决定了铝盐对水中 浊度的去除以吸附电中和、吸附桥联、卷扫作用中哪种机理为主。而 Al 的各种 水解聚合形态所占百分比受水质的 pH、颗粒物浓度以及水流扰动状况等条件的 影响。 本次实验采用控制变量,只改变原水的 pH。 图 2-6 为铝盐的水解聚合形态随 pH 变化规律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在低 pH 时,Al 的主要形态为Al H2 O
Residual Turbidity
50
慢速搅拌转速:50 r/min 慢速搅拌时间:20 min 水温:20℃ 混凝剂浓度:10 g/L 原水 pH 值:7.21
1 3.16 45.10
2 4.10 43.60
3 5.16 16.06
4 6.11 1.84
5 7.13 2.44
6 8.03 3.21
一、投药量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1、实验记录 ⑴基础资料 实验日期:2014.3.18 快速搅拌转速:150 r/min 混凝剂名称: 硫酸铝 原水浊度: 45.0 慢速搅拌转速:50 r/min 混凝剂浓度:10 g/L 原水 pH 值:7.20

混凝实验

混凝实验

混凝实验一.实验目的:确定混凝过程中最佳PH、投药量和实验时间二.实验原理:废水中投加混凝剂后,胶体因参电位降低或消除,破坏了颗粒的稳定状态,这一过程成为脱稳,脱稳的颗粒进一步发生凝聚和絮凝不同的化学药剂能使胶体以不同的方式脱稳、凝聚和絮凝。

按机理,混凝可分为压缩双电层、吸附电中和、吸附架桥、网捕四种。

(1)压缩双电层由胶体粒子的双电层结构可知,负离子的浓度在胶粒表面最大并沿着胶粒表面向外的距离呈递减分布,最终与溶液中离子浓度相等。

当向溶液中投加电解质,使溶液中离子浓度增高,则扩散层厚度将减少。

这过程的实质是加入的负离子与扩散层原有反离子之间的静电斥力把原有部分负离子挤压到吸附层中,从而是扩散层厚度减少。

所以称为压缩双电层作用。

由于扩散层厚度的减小,ξ电位相应降低,因此胶粒间的相互排斥力也减小。

另一方面,由于扩散层减薄,它们相互碰撞的距离减小,因此相互间的吸引力相应变大,使其排斥力与吸引力的合力由斥力为主变为引力为主。

胶体得以迅速凝聚。

(2)吸附电中和作用吸附电中和作用是指胶粒表面对异号离子,异号胶粒或链状高分子带异号电荷的部位有强烈的吸附作用,由于这种吸附作用中和了它的部分或全部电荷,减少了静电斥力,因而容易与其它颗粒接近而相互吸附。

当三价铝盐或铁盐混凝剂量过高,混凝效果反而下降的现象,可以用本机理解释,因为胶粒吸附过多的负离子,使原来的电荷变号,排斥力变大,从而发生了再稳定现象。

(3)吸附架桥桥作用吸附架桥作用主要是指链状高分子聚合物在静电引力、范德华力和氢键力等作用下,通过活性部位与胶粒和细微悬浮物等发生吸附架桥过程。

当三价铝盐和铁盐及其它高分子混凝剂溶于水后,经水解、缩聚反应形成高分子聚合物,具有线形结构。

这类高分子物质可被胶粒强烈吸附。

因其线性长度较大,但它的一端吸附某一胶粒后,另一端可吸附另一胶体粒,在相距较远的两胶粒间进行吸附架桥,使颗粒逐渐变大,形成粗大絮凝体。

(4)沉淀物网捕机理当采用硫酸铝、石灰或氧化铁等高价金属盐类作混凝剂时,如果投加量大得足以迅速沉淀金属氢氧化物(如Al(OH)3、Fe(OH)3)或金属碳酸盐(如CaCO3)时,水中的胶粒和细微悬浮物可被这些沉淀物在形成时作为晶核或吸附质所网捕。

混凝实验表格

混凝实验表格
2
3
平均
pH值
1
2
3
平均
结论
A
(三)混凝剂的最佳pH的选择
表4混凝剂最佳pH的确定
实验日期:____年____月____日
絮凝剂的类型
水样编号
1
2
3
4
5
6
投加10%HCL(ml)
2.5
1.5
1.0
投加10%NaOH(mL)
0.2
0.7
1.2
调整后pH值
混凝剂最小投加量(mL)
A
相当剂量(mg/L)
剩余浊度
1/3C
2/3C
3/3C
4/3C
5/3C
6/3C
相当剂量(mg/L)
剩余浊度
1
2
3
平均
透光率
1
2
3
平均
pH值
1
2
3
平均
3
平均
表6-3混凝剂最佳投加量的确定
实验日期:____年____月____日
絮凝剂的类型
助凝剂的类型
原水调整后pH值
混凝剂加注量(mL)
4/3B
相当剂量(mg/L)
水样编号
1
2
3
4
5
混凝实验表格
约定:混凝剂最小投加量为A,混凝剂最佳投加量为B,助凝剂投加量为C
(一)准备实验,配置药品
1.配置实验过程中所需要的药剂。
2.确定原水的最佳透光率(吸光度)时的波长。
表1原水最佳吸光度时波长的确定
____年____月____日
项目
1
2
3
4
5
6
7
8

混凝剂和助凝剂有效成分含量的检测

混凝剂和助凝剂有效成分含量的检测

混凝剂和助凝剂有效成分含量的检测一、试样的配制1旧混凝剂用分析天平从所取样品(不得少于100g)中称取10g旧混凝剂(精确到0.01g),置于内装50mL水的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使其完全溶解,然后全部移入5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2、旧助凝剂用分析天平从所取样品(不得少于100g)中称取1g旧助凝剂(精确到0.01g),置于内装100mL水的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使其完全溶解,然后全部移入10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3、新混凝剂用分析天平从所取样品(不得少于100g)中称取10g新混凝剂(精确到0.01g),置于内装50mL水的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使其完全溶解,然后全部移入5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4、新助凝剂用分析天平从所取样品(不得少于100g)中称取1g新助凝剂(精确到0.01g),置于内装100mL水的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使其完全溶解,然后全部移入10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二、实验步骤(注:混凝剂、助凝剂必须现配现用)1、取水样4000ml,测定其悬浮物含量,记为C1;2、取步骤1中水样1000ml,按正常加药比例(100mg/L)加入一定量的旧混凝剂,用玻璃棒均匀搅拌5min,再按正常加药比例(1mg/L)加入一定量的旧助凝剂,用玻璃棒均匀搅拌5min ,静置30min ,测定上清液的悬浮物含量,记为C 2;3、取步骤1中水样1000ml ,按正常加药比例(100mg/L )加入一定量的旧混凝剂,用玻璃棒均匀搅拌5min ,再按正常加药比例(1mg/L )加入一定量的新助凝剂,用玻璃棒均匀搅拌5min ,静置30min ,测定上清液的悬浮物含量,记为C 3;4、取步骤1中水样1000ml ,按正常加药比例(100mg/L )加入一定量的新混凝剂,用玻璃棒均匀搅拌5min ,再按正常加药比例(1mg/L )加入一定量的旧助凝剂,用玻璃棒均匀搅拌5min ,静置30min ,测定上清液的悬浮物含量,记为C 4;三、计算%100)()(-)(121)(⨯=C C C X 加药前指标含量量上批药剂加药后指标含加药前指标含量混凝剂上批药剂指标去除率%100)()(-)(141)(⨯=C C C X 加药前指标含量量本批药剂加药后指标含加药前指标含量混凝剂本批药剂指标去除率%100)()(-)(121)(⨯=C C C X 加药前指标含量量上批药剂加药后指标含加药前指标含量助凝剂上批药剂指标去除率%100)()(-)(131)(⨯=C C C X 加药前指标含量量上批药剂加药后指标含加药前指标含量助凝剂上批药剂指标去除率。

关于混凝剂用量试验一些资料

关于混凝剂用量试验一些资料

只是,楼猪,好像聚铝配制成2%,这个浓度很少听说,药的流量要开到很大,我所知道的是配成10%的质量浓度做实验的时候,可以配制低的浓度,但是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还是要浓度高点,一般最适宜的浓度在8%实验室小试流程:1.用烧杯取适量废水(500ml左右),调节PH值到8左右;2.稀释所需的药剂,脱色剂稀释50倍(即2%的稀释浓度),聚铝(PAC)稀释50倍,聚丙烯酰胺(PAM)稀释1000倍;3.滴加药剂,先加脱色剂,搅拌,再加聚铝,搅拌,最后加PAM,搅拌,静置;4.观察上清液的色度是否满足要求,如不满足,调整药剂投加量,重复第三步操作;5.根据试验数据计算每吨废水中脱色剂和其它药剂的用量。

试验注意事项:★脱色剂稀释倍数最好在20倍以上,有利于脱色剂分子链的展开而发挥其性能,并能有效控制投加量;★脱色剂最好与聚铝配合使用,因脱色剂形成的絮体和密实度都比较小,和聚铝配合使用不仅能增大絮体的密实度和沉降性,还能通过协同增效的作用减少脱色剂的用量;★每次加药后应先快速搅拌1分钟再慢速搅拌30秒,这样有利于强化药剂的絮凝效果;★加药顺序不要颠倒,应先加脱色剂,再加聚铝,最后加聚丙烯酰胺,有试验数据表明投加顺序颠倒后脱色剂的用量可相差20%左右;★若废水的上清液有发白现象或上清液的COD比滴加前高,都说明滴加脱色剂过量,需减量滴加;★试验时用烧杯量取废水(水量要在200ML以上,这可减少与大试时药剂用量的误差),尽量不用比试管做小试,因废水在比色管的色度比在烧杯中的要小6-10倍;★废水若显酸性或强碱性,要先调节PH值到偏碱性,最好到8,因为脱色剂和聚铝都是酸性水溶液,有利于电性中和作用,有的废水调节PH值到碱性后还可以析出絮体,可以减少药剂的用量。

讨论二:请问知道了污水进水的COD,如何确定混凝剂的投加量啊?发帖人: pumapuma 点击率: 649现在在做一个项目,进水COD有4万多,想在高级氧化前做混凝预处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只是,楼猪,好像聚铝配制成2%,这个浓度很少听说,药的流量要开到很大,我所知道的是配成10%的质量浓度
做实验的时候,可以配制低的浓度,但是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还是要浓度高点,一般最适
宜的浓度在8%
实验室小试流程:
1.
用烧杯取适量废水(500ml左右),调节PH值到8左右;
2.
稀释所需的药剂,脱色剂稀释50倍(即2%的稀释浓度),聚铝(PAC)稀释50
倍,聚丙烯酰胺(PAM)稀释1000倍;
3.
滴加药剂,先加脱色剂,搅拌,再加聚铝,搅拌,最后加PAM,搅拌,静置;
4.
观察上清液的色度是否满足要求,如不满足,调整药剂投加量,重复第三步操作;
5.
根据试验数据计算每吨废水中脱色剂和其它药剂的用量。

试验注意事项:

脱色剂稀释倍数最好在20倍以上,有利于脱色剂分子链的展开而发挥其性能,
并能有效控制投加量;

脱色剂最好与聚铝配合使用,因脱色剂形成的絮体和密实度都比较小,和聚铝配合使用不仅能增大絮体的密实度和沉降性,还能通过协同增效的作用减少脱色剂
的用量;

每次加药后应先快速搅拌1分钟再慢速搅拌30秒,这样有利于强化药剂的絮凝
效果;

加药顺序不要颠倒,应先加脱色剂,再加聚铝,最后加聚丙烯酰胺,有试验数据表明投加顺序颠倒后脱色剂的用量可相差20%左右;

若废水的上清液有发白现象或上清液的COD比滴加前高,都说明滴加脱色剂过
量,需减量滴加;

试验时用烧杯量取废水(水量要在200ML以上,这可减少与大试时药剂用量的误差),尽量不用比试管做小试,因废水在比色管的色度比在烧杯中的要小6-10
倍;

废水若显酸性或强碱性,要先调节PH值到偏碱性,最好到8,因为脱色剂和聚铝都是酸性水溶液,有利于电性中和作用,有的废水调节PH值到碱性后还可以
析出絮体,可以减少药剂的用量。

讨论二:
请问知道了污水进水的COD,如何确定混凝剂的投加量啊?
发帖人: pumapuma 点击率: 649
现在在做一个项目,进水COD有4万多,想在高级氧化前做混凝预处理。

请问大家如何确定
最佳混凝投加量,有没有什么公式方法?谢谢了
你这个浓度太高了,做小试的实验最好稀释10倍后再做,做小试的时候可以参考一下脱色剂使用流程
就是以30为基数,分别按10、20、30、40、50mg/L的量投加,看哪个效果最好,哪个费用相对较低,举例:如果20和30的效果差不多,那就取20。

楼上的经验之谈啊~
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1)首先要根据污染物的种类去选混凝剂;
(2)根据小试确定加药量;
(3)40000多的COD,混凝剂加少了去除效果差,加多了有可能全是污泥量超过一半。

水量大的话,应该考虑厌氧反应器。

小的话,多加药过厢式压滤机。

参考讨论三:
按照一般经验:
可以按照:
PAC加药量=3TOC总量(COD=2-3TOC)
知道水的COD就可以用上面的来计算加药量了。

TOC是总有机碳,废水的一个指标
请问下cod的单位是什么呢?
如果进水cod=120
那toc为40,加药量不是为120么?
求验证上述公式的正确性!如果真的合理的话,那是蛮有用的一个公式!
混凝沉淀实验
实验原理
混凝阶段处理的对象,主要是水中的悬浮物和胶体。

悬浮物由于其颗粒的粒径较大,可在自身的重力作用下沉降;而胶体则由于胶粒间的静电压力、胶体的布朗运动,胶粒表面的水化作用等,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因而胶体颗粒不能靠自然沉降去除。

消除或降低胶体颗粒的过程叫脱稳。

脱稳后的胶粒在一定的水利条件下形成的絮凝体俗称矾花。

使胶体脱稳和脱稳了的胶体在布朗运动下聚集或微小的絮凝体的过程为凝聚过程。

微小絮凝体在流体动力作用下再互相碰撞,形成大的絮凝体的过程称为絮凝过程。

混凝包括凝聚和絮凝两个过程,及自投加混凝剂直至形成矾花的过程叫混凝。

胶体脱稳的方法,按机理分,可分为(1)向水中投加电解质,即向水中加入与胶体电荷相反的离子;(2)投加与胶体电荷相反的胶体;(3)投加高分子絮凝剂。

混凝剂剂量对混凝效果产生较大的影响。

混凝剂剂量指的是:在单位体积中加入的混凝剂的量。

剂量的单位是。

水中胶体的浊度也会影响到混凝剂的剂量。

由于混凝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因而所需的混凝剂剂量目前无法根据计算来确
定。

为此,应根据原水水质和对处理后的水质要求,通过实验来确定最佳剂量。

混凝曲线能直观反映出混凝剂剂量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其中混凝曲线可分为三个不同的区域。

第一区为低混凝剂剂量区,由于剂量低,混凝效果不佳;第二区由于混凝剂剂量增大,混凝效果明显提高;第三区,由于混凝剂剂量的增大只能稍微提高混凝效果。

通常将第二区和第三区之间的混凝剂剂量成为最佳混凝剂剂量。

1968年曾有人对混凝剂剂量和原水胶体浓度对混凝效果的影响作了试验性的研究,当原水胶体浓度适中,悬浮物含量在100-500ug/L范围内时,随着混凝剂剂量的不断增加,可能有四个不同的区域。

实验仪器及用品
1、定时变速搅拌仪
2、浊度计
3、pH试纸
4、温度计
5、秒表
6、烧杯 200ml
7、烧杯 1000ml
8、量筒 1000ml
9、聚合铁铝溶液
实验步骤及记录
1、混凝剂剂量的确定
(1)确定水样的特征,即:测定原水的温度、浊度、PH。

(2)量取200ml水样,放入500ml烧杯中,将装有水样的烧杯放在定时变速搅拌仪上。

(3)中速搅拌(150r/min )5min烧杯水样,用移液管每次增加0.5ml的1%聚合铁铝溶液,直至出现矾花。

记录此时加入1%聚合铁铝溶液的剂量。

2、确定混凝剂的最佳加入量
(1)量取6个200ml水样置于6个500ml烧杯中,将装有水样的烧杯置于定时变速搅拌仪上。

(2)根据“混凝剂剂量的确定”实验中加入的混凝剂的剂量,取其25%作为1号烧杯的加入量,其200%作为6号烧杯的加入量,用依次增加混凝剂剂量相等的方法求出2号—5号烧杯的混凝剂加入量。

(3)充分搅拌水样(100r/min)0.5min。

(4)测定水样的水温、浊度、pH。

(5)向水中加入混凝剂。

(6)将加入混凝剂的水样快速搅拌(200r/min)1min后,慢速搅拌(60r/min)5min。

(7)静止15min,吸取上清液,测定其浊度,同时测定温度、pH。

编号 1 2 3 4 5 6
混凝剂加入量,ml `0.2 0.3 0.5 0.7 0.9 1.0
残余浊度 2.26 2.35 2.54 2.45 2.51 2.59
原水体积为200ml,原水浊度为2.81FTU,原水温度为15℃,其中加入0.5ml时出现矾花。

通过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加入0.7l混凝剂时效果最好(虽然加入0.ml2混凝剂时残余浊度最小,但是水中并没有矾花出现,因此不作考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