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与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中药治疗部分(2017)
2017修改复合版中医药治疗萎缩性胃炎临床经验及用药

,2010,51:229-230.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
定义: 以胃粘膜上皮和腺体萎缩,粘膜变薄,粘膜肌层增厚及
伴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胃病。是消化 系统疾病中常见病和难治病之一。
另有中医内科学等
8 杨晋翔主编.全国中医药专业技术资格大纲与细则——中医内科学.中国中 医药出版社.2011
近期主要 学术论文
1 杨晋翔,邱岳,李志钢.中医药干预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研究进展.中医杂志,2010.51:244-245. 2 杨晋翔,彭继升.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药干预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4(9):639-641. 3 杨晋翔,王婧,刘美颖,等.酒精性肝纤维化中医证素分析[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9,15(2):136-137. 4 杨晋翔,韩海啸,张学智,等.急性胰腺炎的中医药研究现状及思路[J]. 北京中医药,2008,27(5):348-350. 5 杨晋翔,李志钢,邱岳,等.BMSC向肝细胞分化及重建肝功能的研究进展.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
5.中医临床学科教学实践改革创新研究,2008年获北京中医药大学 教学奖。2008-B2Y-J-003。
6.《董建华论治胃肠病经验》(第一作者)2011年9月获北京中医局 首都燕京医学论坛优秀论文。
7.酒精性肝纤维化中医证候表达的临床及生物学基础研究,(第一 完成者)2011年北京中医药大学科技一等奖。
[5] 李玉奇。以痈论治102例萎缩性胃炎临床总结。中国医学报,1981,2(2) [6] 甘淳。消胃痞方治疗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4,
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曰:“外感六淫,则其气闭塞,郁于
三者互为因果,对 胃 黏 膜 造 成 严 重 影 响.随 着 现 代 社
中焦,气与邪争,发为疼痛若五脏内动,汨以七情,
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易滋生焦虑、抑郁情绪,
则其气痞结,聚 于 中 脘,气 与 血 搏,发 为 疼 痛.” 文 中
用.石维娜等 [24]将 四 君 子 汤 及 半 夏 泻 心 汤 化 裁 为 芪
疏肝 通 腑 泄 热;浊 毒 内 蕴 证,治 宜 抑 肝 扶 脾;肝 郁 血 虚
参益胃汤,用 于 治 疗 慢 性 萎 缩 性 胃 炎 伴 胃 癌 前 病 变.
证,治 宜 养 血 柔 肝 和 胃
. 单 兆 伟 教 授 从 气、虚、瘀、
[
17]
苓 、黄 芩 、丹 参 、陈 皮 、莪 术 、白 花 蛇 舌 草 、甘 草 )治 疗
者中医证 候 积 分 及 血 液 流 变 学 指 标 均 有 显 著 改 善.
综 上 所 述 ,各 类 经 验 效 方 治 疗 慢 性 萎 缩 性 胃 炎 疗 效
确 切 ,还 可 根 据 疾 病 证 候 特 点 及 兼 症 灵 活 用 药 ,值 得
t
l
zh2012@163
c
om
y
第一作者:陈珍珍,
E
Gma
i
l:
2337602106@qq
c
om
教授认为,“因滞致虚,因虚夹瘀”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
伤阴,络阻成瘀,发为本病 [10].
2 中药治疗
2
1 辨证论治 现 代 医 家 对 慢 性 萎 缩 性 胃 炎 的 辨 证
分型各有不同.«慢性萎 缩 性 胃 炎 中 西 医 结 合 诊 疗 共
2024慢性胃炎的个体化用药

2024慢性胃炎的个体化用药慢性胃炎(chronicgastritis)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幽门螺杆菌(He1icobacterpy1ori,Hp)感染、胆汁反流、长期服用非笛体抗炎药(Non-Steroida1Anti-Inf1ammatoryDrug,NSAID)与阿司匹林等药物、饮酒是其常见病因,易反复发作。
慢性胃炎可分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杆菌(Hp)胃炎(感染性疾病)和非Hp 胃炎、胃窦为主胃炎及胃体为主胃炎和全胃炎,其他特殊类型胃炎还有巨大肥厚性胃炎、淋巴细胞性胃炎、嗜酸细胞性胃炎、放射性胃炎、肉芽肿性胃炎、化学性胃炎。
慢性胃炎临床主要表现为持续或反复发作上腹痛、餐后饱胀、腹胀、上腹不适、疼痛、反酸、暧气等。
其治疗需祛除病因、改善胃黏膜组织学与胃黏膜炎症反应、缓解症状、预防并发症,遵循个体化用药。
分类 N 物 H 荐口胃■、胃・白∙dj 发通“W 始(XΛ≡Ψβ∙tΞ).上■部烧妁遇、上・施等,卬■刑qXHWM.髡*白■■评M ■除偻造值烂贯I&■购含,明温跳”上■窿妁上・工2m ∣Φ■作用立而持久,即■完全•灯。
城I1I1反应力馁胃・外湖B 可卬M∙K∂tRWI6f 19炷.<IM±tta.&-和上■烧灼爆.并可止血,可用于1•性黄炎筋》疗.注・长闲抑■可谓及骨折与母质融松、RK ④第翁Ir 低楂血优、H 除2次芽布杆萌,染、■炎、tt1*B12加修吸收不口等.JX2RA 可IM 配至卬砒与Ifjb 胃"分溯,可明建Q 督上X 、上腹■、烧队反*・可用于■性胃炎的治疗,但雨*精旗时・地、M∙Λ≡αjPP ∣.自IB 快速酎受。
“PCAB 可M,K1we 胆效迅速、IMfi 特僮时网长、Jwe 作用1!很大、CYP2C19»ββW.,刃・白■可真遇WtMi 磨烂《尤其是平坦康在)、上腕痛或上胸部筑灼m 等,WHRoJ IhMM如雷"♦诙 可合■烂,改■上■■妁IMB 蛾上■■、反修■・短迁回供用内IMr 络自时.MW«酒»星汁反流所致的胃贴・横志•及起效迅速,但作用持馍的同相对190。
慢性萎缩性胃炎用药方案

慢性萎缩性胃炎药物治疗方案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系指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导致固有腺体的减少,伴或不伴肠腺化生和(或)假幽门腺化生的一种慢性胃部疾病。
目前,CAG缺乏特效治疗药物,其治疗应尽可能针对病因,遵循个体化原则,以达到延缓或阻滞病变的进展、降低癌变风险,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的目的。
一、病因治疗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CAG最常见的病因,其他病因还有胆汁反流、免疫、遗传、年龄、高盐及低维生素饮食等。
(一)Hp感染研究表明,长期Hp感染所致的炎症、免疫反应可使部分患者发生胃黏膜萎缩和肠上皮化生。
《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将慢性胃炎伴胃黏膜萎缩、糜烂作为根除Hp的推荐疾病,并认为根除Hp可消除炎症反应,使萎缩发展减慢或停止,并有可能使部分萎缩得到逆转。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7年)》也要求对证实Hp阳性的慢性胃炎,无论有无症状和并发症,均应进行Hp根除治疗,除非有抗衡因素存在。
按照我国Hp共识意见,推荐质子泵抑制剂(PPI)+铋剂+2种抗菌药物的四联疗法。
PPI可选用奥美拉唑、雷贝拉唑、泮托拉唑、艾司奥美拉唑、兰索拉唑、艾普拉唑中的任意一种。
铋剂推荐选用枸橼酸铋钾,可选用胶体果胶铋。
1 2青霉素皮试阴性阿莫西林克拉霉素85%~94% 低阿莫西林甲硝唑85%~94% 中阿莫西林呋喃唑酮85%~94% 中~高阿莫西林四环素85%~94% 中~高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85%~94% 中~高青霉素皮试阳性四环素呋喃唑酮85%~94% 中四环素甲硝唑85%~94% 中~高用量用法阿莫西林 1000mg,2次/d克拉霉素 500mg,2次/d甲硝唑 400mg,3~4次/d呋喃唑酮 100mg,2次/d四环素 500mg,3~4次/d左氧氟沙星 500mg,1次/d或200mg,2次/d联合治疗方案选择:1.推荐的抗菌药物联合治疗方案共有7种,不分一线和二线用药;初次联合用药治疗失败后,可在其余方案中选择一种方案进行补救治疗。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解读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解读一、概念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NAG)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系指在致病因素作用下胃黏膜发生的慢性非萎缩性炎症性病变,为胃黏膜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为主并可能伴有糜烂、胆汁反流的慢性炎症;属于中医学“胃痛”、“嘈杂”、“胃痞”等病证范畴。
二、西医诊断1. 临床表现(1)症状: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部分CNAG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部分有症状者也可能缺乏典型临床表现,常见进食后上腹胃脘部饱胀或疼痛、嘈杂反酸、嗳气等不适,且一般无明显规律性,与消化不良相关症状并非特异性相关,而且可能与病变程度并不完全一致;若病程日久,少数患者可伴乏力、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
(2)体征:大多数CNAG患者无明显临床体征,部分可有上腹部轻度压痛或按之不适感;若病程日久,少数可伴消瘦、贫血貌、面色苍白等。
2. 相关检查内镜和胃黏膜活检病理组织学检查是目前诊断CNAG最为可靠的手段,尤其后者的首诊价值更大,可准确判断CNAG的炎症程度、炎症活动性以及有无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同时对排除萎缩性胃炎和早期恶性病变也有重要参考价值;因此,一般建议将胃镜和病理检查作为CNAG首诊的重要手段。
3. 诊断(1)诊断思路:对怀疑有CNAG的患者,①首先明确有无慢性胃炎;②排除萎缩性胃炎;③排除特殊类型胃炎;④明确CNAG的病因;⑤明确CNAG是否与其他消化系统疾病并存。
明确有无慢性胃炎:对怀疑有CNAG的患者,临床依据上腹胃脘部饱胀或疼痛、嘈杂反酸、嗳气等不适症状,并结合胃镜及胃黏膜活组织病理学检查以及Hp感染的检测明确本病诊断。
排除萎缩性胃炎:内镜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可见黏膜红白相间、血管纹理透见、黏膜呈红斑(点、片状或条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斑、黏膜水肿、渗出等基本表现,病理学检测呈现胃黏膜萎缩,伴不同程度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等病理改变。
《中药新药用于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

附件1一、概述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CG)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是消化系统常见病之一。
该病症状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者胃癌发生的风险增加,已逐渐引起临床重视。
该病可由H.pylori感染、胆汁反流、药物损伤、吸烟、饮酒、食物刺激、遗传、免疫、放射等因素引起。
慢性胃炎的诊断需结合病因、内镜及病理结果综合判断。
我国古代医书中有与慢性胃炎症状类似的记载,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云“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伤寒论》记载:“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
慢性胃炎可无明显临床症状,有症状者主要为消化不良的相关表现,如上腹部疼痛、上腹部胀满、早饱、嗳气等,类似症状分布于中医胃痛、痞满、纳呆等病证中。
目前中医药对慢性胃炎的治疗主要涉及临床症状的改善,胃黏膜糜烂、出血、胆汁反流的改善,胃黏膜萎缩、肠化生、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的改善及H.pylori感染治疗疗效的提高等。
在临床症状的改善方面,单独使用中药可以有效缓解胃痛、胃胀等症状,同时还能改善中医证候相关的其他症状,具有中医治疗特色;在胃黏膜糜烂、出血、胆汁反流及H.pylori感染的治疗方面,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可以提高疗效;在胃黏膜萎缩、肠化生、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的改善方面,中医药治疗具有一定疗效,中西医结合具有优势。
本技术指导原则旨在“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相结合的中药注册审评证据体系”(以下简称“三结合注册审评证据体系”)下,为慢性胃炎的中药新药研发思路、方案设计和实施等方面提供指导。
本技术指导原则所提出的技术要求,是目前行业领域内较为一致的看法与认识,但不能代替研究者的临床实践与思考。
随着学科进展,以及对三结合注册审评证据体系认识的不断完善,本技术指导原则中的相关内容也将随之调整与更新。
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

慢性胃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性反应,是消化系统常见病之一。
该病症状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者发生胃癌的危险度增加,在临床上越来越引起重视。
中医药在本病的诊疗方面有着多年的积累,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曾于2009年组织制定了《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对慢性胃炎的诊疗起到了一定的规范作用。
近年来,中医药在诊治慢性胃炎方面取得诸多进展,有必要对共识意见进行更新,以满足临床需要,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于2014年8月在合肥牵头成立了《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起草小组。
小组成员依据循证医学的原理,广泛搜集循证资料,并先后组织国内脾胃病专家就慢性胃炎的证候分类、辨证治疗、诊治流程、疗效标准等一系列关键问题进行总结讨论,形成本共识意见初稿,之后按照国际通行的德尔斐法进行了3轮投票。
2015年9月在重庆进行了第一次投票,并根据专家意见,起草小组对本共识意见进行了修改。
2015年12月在北京进行了第二次投票。
2016年6月在厦门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召开核心专家审稿会,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余名脾胃病学知名专家对本共识意见(草案)进行了第三次投票,并进行了充分地讨论和修改。
2016年7月在哈尔滨第28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会议上专家再次进行了讨论、修改和审定。
并于2016年9月在北京召开了本共识的最终定稿会议,完成了本共识意见。
(表决选择:①完全同意;②同意,但有一定保留;③同意,但有较大保留;④不同意,但有保留;⑤完全不同意。
如果>2/3的人数选择①,或>85%的人数选择①+②,则作为条款通过)。
现将全文公布如下,供国内外同道参考,并冀在应用中不断完善。
概述1.病名慢性胃炎中医病名诊断以症状诊断为主。
以胃痛为主症者,诊为“胃脘痛”;以胃脘部胀满为主症者,诊为“痞满”。
若胃痛或胃脘部胀满症状不明显者,可根据主要症状诊断为“反酸”“嘈杂”等病[1-3]。
消化系统常见病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指南

消化系统常见病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指南1. 本文概述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其特点是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反应,但尚未发展到萎缩的程度。
在中医学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诊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通过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原则,中医治疗该病有着独特的优势和显著的疗效。
在《消化系统常见病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指南》中,本文首先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病因病机进行了深入探讨,分析了其与脾胃功能失调、气血失和等因素的关系。
接着,指南详细介绍了中医诊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方法,包括望闻问切等传统四诊技术,以及根据患者具体症状进行辨证分型。
本文还系统阐述了中医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策略和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旨在调和脾胃,疏通气血,达到缓解症状、促进胃黏膜修复的目的。
指南还提供了一些预防和日常调理的建议,帮助患者改善生活习惯,减少疾病的复发。
本文概述了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诊疗全貌,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和指导,同时也为患者提供了一种全面的健康管理方案。
通过遵循本指南的推荐,有望提高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2. 病因病机饮食是影响脾胃功能的重要因素。
过食生冷、油腻、辛辣等不易消化的食物,或者饮食无规律,均可损伤脾胃,导致气机不畅,痰湿内生,形成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中医认为,七情内伤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的重要原因。
长期的情绪波动,如忧思、恼怒、忧虑等,均可导致肝气郁结,肝气郁结又可影响脾胃的升降功能,进而导致胃炎的发生。
过度劳累或长期缺乏适当运动,均可导致脾胃功能减弱。
脾胃为后天之本,是人体气血生化的源泉,劳逸失宜会导致脾胃受损,进而引发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外界气候的变化,尤其是寒邪侵袭,也会影响脾胃的功能。
寒邪容易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减弱,气血运行不畅,从而诱发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包括体质因素、其他疾病的影响等,都可能成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诱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芪建中汤加减
广木香、砂仁、炙甘草
少者,加炒焦三仙。
养阴和胃,理气止痛 北沙参、麦冬、生地、枸杞子
胃阴不足证 慢性萎缩性胃炎 。一贯煎合芍药甘草 、当归、白芍、香橼皮、佛手 嘈杂似饥,饥不欲食者,加左金丸;口干甚、舌红赤者加天花粉、石斛;大
便干结者加枳实、全栝蒌、火麻仁;纳呆者加谷芽、麦芽、乌梅、山楂。
萎黄 ①大便稀溏甚则完谷不化;②面色无 舌淡胖伴齿痕,苔白腻;脉沉迟无力。 华;③四末不温。
脾胃虚弱证 (脾胃虚寒 慢性萎缩性胃炎 证)
胃阴不足证 慢性萎缩性胃炎
①胃脘胀满或隐痛;②胃部喜按或喜暖。 ①胃脘痞闷不适或灼痛。
①食少纳呆;②大便稀溏;③倦怠乏 舌质淡,脉细弱。 力;④气短懒言;⑤食后脘闷。 ①饥不欲食或嘈杂;②口干;③大便干 舌红少津,苔少;脉细。 燥;④形瘦食少。
寒论》)。
益气健脾,和胃除痞 药物:党参、炒白术、茯苓、
脾气虚证 慢性非萎缩性胃 。香砂六君子汤(《 法夏、陈皮、木香、砂仁、炙 胀闷较重者,加枳壳、厚朴理气运脾;纳呆厌食者,加砂仁、神曲理气开
炎
胃;脾虚下陷者,宜补中益气汤加减。
医方集解》)。
甘草。
慢性非萎缩性胃 炎 脾胃虚寒证
脾胃虚寒证,温中健 药物:黄芪、桂枝、生姜、白 脾,和胃止痛。黄 芍、饴糖、大枣、炙甘草。 芪建中汤(《金匮要
肝胃气滞证 慢性萎缩性胃炎
肝胃郁热证 慢性萎缩性胃炎
脾胃湿热证 慢性萎缩性胃炎 脾胃虚弱证 (脾胃虚寒 慢性萎缩性胃炎 证) 胃阴不足证 慢性萎缩性胃炎
胃络瘀阻证 慢性萎缩性胃炎
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柴胡疏肝散加减
清肝泻热,和胃止痛 。化肝煎合左金丸加 减
清热化湿,和中醒脾 。连朴饮加减
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黄芪建中汤加减
清化胆热,降气和胃 柴胡、黄芩、人参、甘草、半
胃食管反流中医
口苦呕恶重者,加焦山栀、香附、龙胆草;津伤口干甚者,加沙参、麦冬、
胆热犯胃证 诊治(2017)
胃脘怕冷明显者,加良附丸或干姜、肉桂;大便稀溏者加炮姜、炒扁豆、炒 薏苡仁;食后腹胀者加枳实、佛手;泛吐清水者加姜半夏、草豆蔻;纳呆食 少者,加炒焦三仙。
嘈杂似饥,饥不欲食者,加左金丸;口干甚、舌红赤者加天花粉、石斛;大 便干结者加枳实、全栝蒌、火麻仁;纳呆者加谷芽、麦芽、乌梅、山楂。
胃痛明显者,加元胡;大便色黑者,加白及、血余炭。
①胃痛拒按;②黑便;③面色暗滞。 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与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型对比(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2017年)
证型
辨病
主证
次症
舌脉
肝胃不和证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①胃脘胀痛连胁,嗳气或矢气可缓;②脘痞不 ①嗳气频作;②嘈杂反酸;③善太息。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舒,情绪不遂复发或加重。
湿重,苍术、藿香燥湿醒脾;热重,蒲公英清胃泄热;伴恶心呕吐,加竹茹 、橘皮以清胃降逆;气滞腹胀,加枳实以理气消胀;大便滞结不通,加大腹 皮或槟榔理气除湿导滞;嘈杂不舒,合用左金丸;寒热错杂者,可以半夏泻
慢性非萎缩性胃 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药物:半夏、黄芩、干姜、人 胃脘寒凉者加高良姜、制附子;湿热明显者,加蒲公英、车前草;腹胀者加
汤加减
、鸡内金、甘草)
理气活血,化瘀止痛 五灵脂、蒲黄、丹参、檀香
胃络瘀阻证 慢性萎缩性胃炎 。失笑散合丹参饮加 (后下)、砂仁、三七粉(冲 胃痛明显者,加元胡;大便色黑者,加白及、血余炭。
减
服)、延胡索、郁金、枳壳、
肝胃郁热证 胃食管反流中医 诊治(2017)
疏肝泄热,和胃降逆 柴胡、陈皮、川芎、香附、枳 。柴胡疏肝散《景岳 壳、芍药、甘草、黄连、吴茱 泛酸多者,加煅瓦楞、乌贼骨、浙贝母;烧心重者,加珍珠母、玉竹。
寒热错杂证 炎
。半夏泻心汤(《伤 寒论》)。
参、炙甘草、黄连、大枣。
厚朴、枳壳;疲乏明显者,加炙黄芪、炒白术。
慢性非萎缩性胃 益气健脾,和胃除痞 药物:党参、炒白术、茯苓、 胀闷较重者,加枳壳、厚朴理气运脾;纳呆厌食者,加砂仁、神曲理气开
脾气虚证 炎
。香砂六君子汤(《 医方集解》)。
法夏、陈皮、木香、砂仁、炙 甘草。
偏寒者加高良姜或荜拨;偏热者加川黄连或山栀子;嗳气者加柿蒂,胀甚者 加广木香、厚朴、砂仁;吞酸者加选乌贼骨、煅瓦楞子、浙贝母;痛甚者加 延胡索。
嘈杂泛酸明显者,加乌贼骨、煅瓦楞子。嗳气频繁者,加旋复花、广郁金。 烦躁易怒者,加龙胆草。
胃痛甚者加延胡索、金铃子、郁金;大便不爽者加苍术、白术;恶心呕吐者 加枳实、竹茹、生姜;纳呆者加鸡内金、谷芽、麦芽。
泛吐清水明显者,加干姜、白术、法半夏、陈皮、茯苓温胃化饮;泛酸者, 可去饴糖,加乌贼骨、煅瓦楞子和胃制酸止痛;里寒较甚,胃脘冷痛、呕吐 肢冷者,加理中丸温中散寒;若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者,可用附子理中丸温
生黄芪、桂枝、白芍、生姜、 胃脘怕冷明显者,加良附丸或干姜、肉桂;大便稀溏者加炮姜、炒扁豆、炒
慢性萎缩性胃炎 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大枣、茯苓、陈皮、法半夏、 薏苡仁;食后腹胀者加枳实、佛手;泛吐清水者加姜半夏、草豆痛拒按;②黑便;③面色暗滞。 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与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药治疗(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2017年)
证型
辨病
治法,方药
药物组成
加减
慢性非萎缩性胃 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药物:柴胡、佛手、川芎、香 胃痛较甚,加川楝子、延胡索以理气止痛;嗳气频,加瓜蒌、柿蒂宽胸顺气
慢性胃炎及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对比(2017)
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药物:柴胡、佛手、川芎、香 胃痛较甚,加川楝子、延胡索以理气止痛;嗳气频,加瓜蒌、柿蒂宽胸顺气
肝胃不和证 慢性非萎缩性胃 。柴胡疏肝散(《景 附、郁金、陈皮、枳壳、白芍 降逆;痛势急迫,嘈杂吐酸,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或数,乃肝胃郁热
养阴和胃,理气止痛 。一贯煎合芍药甘草 汤加减 理气活血,化瘀止痛 。失笑散合丹参饮加 减
柴胡、白芍、枳壳、川芎、香 附、陈皮、佛手、苏梗、甘草
丹皮、栀子、青皮、陈皮、泽 泻、浙贝母、白芍、黄连、吴 茱萸、延胡索、甘草 黄连、厚朴、法半夏、石菖蒲 、茯苓、陈皮、芦根、蒲公英 、生薏苡仁、甘草 生黄芪、桂枝、白芍、生姜、 大枣、茯苓、陈皮、法半夏、 广木香、砂仁、炙甘草 北沙参、麦冬、生地、枸杞子 、当归、白芍、香橼皮、佛手 、鸡内金、甘草) 五灵脂、蒲黄、丹参、檀香 (后下)、砂仁、三七粉(冲 服)、延胡索、郁金、枳壳、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与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2017年)
证型
辨病
主证
次症
舌脉
①胃脘胀痛连胁,嗳气或矢气可缓;②脘痞不
肝胃不和证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舒,情绪不遂复发或加重。
①嗳气频作;②嘈杂反酸;③善太息。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脾胃湿热证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①胃脘胀痛;②口黏且苦。
舌淡红,苔黄或黄白相间;脉弦细。
①胃脘隐痛,遇劳而发;②食欲不振或食后胀 脾气虚证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甚。 脾胃虚寒证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①胃脘隐痛不休,空腹痛甚、得食可缓,或痛
喜温按;②泛吐清水。
①神疲懒言;②倦怠乏力;③口淡不 渴;④大便稀溏;⑤排便无力;⑥面色 舌淡或伴齿痕,苔薄白腻;脉缓弱或沉弱。
延胡索。
清肝泻热,和胃止痛 丹皮、栀子、青皮、陈皮、泽
肝胃不和证 慢性萎缩性胃炎 。化肝煎合左金丸加 泻、浙贝母、白芍、黄连、吴 嘈杂泛酸明显者,加乌贼骨、煅瓦楞子。嗳气频繁者,加旋复花、广郁金。
肝胃郁热证
烦躁易怒者,加龙胆草。
减
茱萸、延胡索、甘草
慢性非萎缩性胃 炎 脾胃湿热证
慢性萎缩性胃炎
治法:清热除湿,理 气和中。方药:连朴 饮(《霍乱论》)。
①心烦易怒;②嘈杂反酸;③口干口 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苦:④大便干燥。
①口苦口臭;②恶心或呕吐;③胃脘灼 舌质红,苔黄厚或腻,脉滑数。
热;④大便黏滞或稀溏。
①食少纳呆;②大便稀溏;③倦怠乏
力;④气短懒言;⑤食后脘闷。
舌质淡,脉细弱。
①饥不欲食或嘈杂;②口干;③大便干
燥;④形瘦食少。
舌红少津,苔少;脉细。
胃痛甚者加延胡索、金铃子、郁金;大便不爽者加苍术、白术;恶心呕吐者 加枳实、竹茹、生姜;纳呆者加鸡内金、谷芽、麦芽。
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寒热错杂证 慢性非萎缩性胃 。半夏泻心汤(《伤 药物:半夏、黄芩、干姜、人 胃脘寒凉者加高良姜、制附子;湿热明显者,加蒲公英、车前草;腹胀者加
炎
参、炙甘草、黄连、大枣。 厚朴、枳壳;疲乏明显者,加炙黄芪、炒白术。
脾胃虚寒证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①胃脘隐痛不休,空腹痛甚、得食可缓,或痛 喜温按;②泛吐清水。
①神疲懒言;②倦怠乏力;③口淡不 渴;④大便稀溏;⑤排便无力;⑥面色 舌淡或伴齿痕,苔薄白腻;脉缓弱或沉弱。
萎黄 ①大便稀溏甚则完谷不化;②面色无 舌淡胖伴齿痕,苔白腻;脉沉迟无力。 华;③四末不温。
肝胃气滞证 慢性萎缩性胃炎 ①胃脘胀满或胀痛;②胁肋胀痛。
炎
岳全书》)。
、炙甘草。
之证,以化肝煎或丹栀逍遥散加黄连、吴茱萸以疏肝泄热和胃。
偏寒者加高良姜或荜拨;偏热者加川黄连或山栀子;嗳气者加柿蒂,胀甚者
肝胃不和证 慢性萎缩性胃炎 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柴胡、白芍、枳壳、川芎、香 加广木香、厚朴、砂仁;吞酸者加选乌贼骨、煅瓦楞子、浙贝母;痛甚者加
肝胃气滞证
。柴胡疏肝散加减 附、陈皮、佛手、苏梗、甘草
肝胃不和 慢性萎缩性胃炎 ①胃脘胀满或胀痛;②胁肋胀痛。 肝胃气滞证
①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②嗳气 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有齿痕,脉弦细。 频作;③胸闷不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