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诗词五首 教学建议(参考文本)
九年级语文《词五首》教案

3、讨论释疑法多组织讨论,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浅层意义,挖掘其深层内涵。
4、比较阅读法适当引入相关诗歌,作比较分析,开拓视野,深化理解。
一、导语设计
李白有一首《静夜思》,大家可能都背得出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一首思乡诗,古诗词中有很多是用来表达思念之情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清照的《武陵春》。
上阕:“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好一幅威武的群雄出猎图,勾画出一个狂飚式的人物形象:太守出猎而“报”知人民跟随去看,其狂一也;出看而须“倾城”,其狂二也;猎必射虎,其狂三也;自比孙郎,其狂四也。
下阕:“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好一个豪放不羁的个性,好一腔豪情洋溢的壮志:鬓微霜,又何妨,此豪一也;持节云中,此豪二也;会挽雕弓;此豪三也;西北望,射天狼,此豪四也。
教学新课《武陵春》
1、师范读课文,生自读,注意词的感情基调及节奏。
2、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说出本词创设的意境。
(2)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罢”,而词中作者却“日晚倦梳头”,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态?
(3)“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说明了什么?
(4)本词的作者是如何抒发感情的?
(4)射天狼:天狼,星名,一名犬星,“主侵掠”,这里指代西夏军队。
4.内容与形象分析。
(1)由典故运用,我们可以看出,词人苏轼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挽弓劲射、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
初三《诗词五首》语文教案

初三《诗词五首》语文教案初三《诗词五首》语文教案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三《诗词五首》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三《诗词五首》语文教案1一、教学目的1、朗读背诵古代诗词。
2、整体了解各首诗词的主要意思。
3、体会诗词所表现的情志或意趣。
二、重点难点1、重点:①、朗读背诵古代诗词。
②、整体了解各首诗词的主要意思。
2、难点:体会诗词所表现的情志或意趣。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四、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学习唐诗宋词要整体了解各首诗词的主要意思,记住其中那些表现诗词主旨的优秀诗句,能够背诵。
二、听录音朗读《诗词五首》三、课文分析(一)、学习《使至塞上》1、作者简介:王维:( 701 - 761 ),唐诗人、画家,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是当时山水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历史上优秀的山水画大家,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一生以李林甫取代张九龄执政为界分前后期,前期颇富积极进取之心,诗作呈现昂扬奋发之面貌。
后期则消极退避,对世事采取“无查无不可”的态度,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王维奉佛,诗中有禅趣,有“诗佛”之称。
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有《王右丞集》。
2、解题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
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
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
本诗是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时所作。
3、译诗参考一随轻车简从,将去慰问将士护疆守边,奉使前行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
恰是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地界,又似那云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
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沙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壮丽、浑圆。
九年级语文上册《词五首》教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九年级语文上册《词五首》教案1、朗读这首词。
2、文学常识:本文选自《李清照集校注》,李清照,南宋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初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努力于字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本词是她后期的作品。
3、理解大意。
先生概述,教师指正。
大意:暮春时节,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曾经零落殆尽,只需土地上还留有花的芬芳,日色已晚,本人仍无意梳洗。
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而人与之前却不一样了,我对一切都丧失了兴味,即使有心诉说,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
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我也想去那里泛舟,怕的是双溪上那舴艋般的小船载不动本人的哀愁。
4、考虑:(1)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罢”,而文中作者却“日晚倦梳头”,从中,你能领会到作者甚么心态?(2)“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阐明了甚么?(3)本文是如何抒发作者感情的?先生考虑、讨论,发表意见,教师指正。
答案提示:(1)梳洗罢,是一种决心,一种希望,而“倦梳头”是一种放弃,一种对生活毫无兴味的悲凉。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满怀愁绪。
两篇都用同一个典型细节来反映主人公的心态,该当学习这类写法。
(2)“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动词写出了作者试图排遣愁绪的做法,前两个词给人一种希望,好像可以为作者松一口气,而“只恐”又让人跌落到作者的万丈愁绪中,三个词写出了作者的沉重、没法。
又紧紧捉住了作者的心。
(3)作者经过景色、典型细节来抒怀,即间接抒怀。
也有直接抒怀,如“情随事迁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使的风格既含蓄又直朴、率真。
5、总结:这两首有甚么相反的地方?先生可各抒己见,教师总结。
风格相近,都比较婉约;写作手法相近,借景抒怀或直接抒怀;抒发的感情相近,抒发主人公或作者的离愁别绪,凄惨心情。
教师进一步引伸:词发展到后来昌盛的时分,人们将词分为两大派:婉约派和豪放派。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诗词五首》使至塞上,无题,泊秦淮,浣溪沙,水调歌头参考教案 1

《诗词五首》
参考教案之一
一、目标设计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二、重、难点
重点:熟读、背诵
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可由唐诗及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导入。
(二)明确诗歌讲求节奏、平仄、押韵、语言凝炼、含蓄、形象的特点,向学生提出学习要求。
(三)诵读——体会诗的韵律美
1.听录音,要求学生标出节奏、韵脚,注意语速。
2.学生范读,师生点评。
3.全班齐读,加深体会。
(四)研读——品味诗的意境美、情感美
学习《使至塞上》
①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整体感知全诗。
②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
③王维的诗曾给后世影响极大,人们评其诗,总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即其最擅长写景。
品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妙。
并根据这两句诗的描绘发挥相象作一幅画。
④有感情朗读,当堂背诵。
用心爱心专心115号编辑。
初三语文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教案

初三语文诗词五首教学设计学习这五首诗词,应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可注意引导学生从掌握欣赏古诗词的方法(例如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品或不同流派的作品或同一流派的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人手,理解本课中的五首作品。
对那些表现诗词主旨的优秀诗句,应能默写并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一、《汉江临眺》1.简介作者、释题。
(1)王维,唐代文学家。
他的诗被人称赞为“诗中有画”,有《王右丞集》传世。
(2)临眺,即登临远望。
2.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听清读音、节奏、语气和停顿。
3.学生齐读诗歌。
4.思考:(1)有的版本将“汉江临眺”改写为“汉江泛眺”,你认为哪个好?为什么?明确:“汉江泛眺”即泛舟汉江。
从诗中所写景物来看不应是泛舟时所见,所以还是以‘汉江临眺“为好。
(2)这首诗描写的是怎样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明确:描写了汉江的地理位置和浩瀚的水势,为我们展示了江水波澜起伏、高山为雾气笼罩而时隐时现的自然景象。
流露出诗人对汉江风景的喜爱之情,全诗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3)苏轼评价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古人也有“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的说法,请试着运用丰富的想像,在脑海中把这首诗转换成一幅山水画。
5.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诗歌,然后全体起立齐读全诗。
6.背诵全诗。
二、《宣州谢朓楼钱别校书叔云》1.释题。
饯别:用酒食送行。
叔云:作者的族叔李云。
诗题即为在宣州谢跳楼上设宴送别我的族叔校书郎李云。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重音和停顿。
3.学生自由朗读,初步体会诗中的感情。
4.体会诗歌内容。
(1)介绍诗歌写作背景。
天宝初年,李白被谗毁;天宝末年,李林甫、杨国忠先后弄权,嫉贤妒能,朝政黑暗、腐朽,诗人怀才不遇。
(2)这首诗开头的感情基调是烦忧、怅惘,但随之而来的情绪却是意兴飞扬、神思激越,最后在那意兴飞扬、举杯酣饮的一刹那,情绪却又出人意料地跌落到最低点。
请问:在一篇不长的诗歌中竟有这样大幅度的感情跳跃,那么它如何能够保持自身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呢?明确:从全篇来看,篇末的四句可以说是一个大的跳跃与转折。
初中语文 九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诗词曲五首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
2、在熟读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3、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4、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十五从军征》学习目标1.回顾乐府诗的有关文学常识。
2.学习运用咬文嚼字和展开想象、联想的方法,揣摩理解诗句含义。
(重点、难点)3.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
(重点)教学过程一、课文概览总结:主题丰富,类型多样。
二、明确教学目标1.回顾乐府诗的有关文学常识。
2.学习运用咬文嚼字和展开想象、联想的方法,揣摩理解诗句含义。
3.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
三、回顾文学常识乐府诗: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
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
最大的特点是: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后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
四、解诗题十五从军征:十五岁的小小年纪就随着军队出征。
五、明诗意1、朗读课文,批注生字读音。
2、结合注释,描述诗歌内容。
注释:始:才。
归:回家。
道逢:在路上遇到。
道:路途。
阿:前缀,用在某些称谓或疑问代词等前面。
君:你,表示尊敬的称呼。
遥看:远远的看。
冢:坟墓。
累累:众多的样子。
狗窦:给狗出入的墙洞。
雉:野鸡。
中庭:屋前的院子。
生:长。
旅谷:野生的谷子。
旅,植物未经播种而生。
井:这里指井台。
旅葵:野生的葵菜。
舂谷:用杵臼捣去谷物的皮壳。
持:拿着。
作:当作。
羹:这里指用蔬菜煮的羹。
一时:一会儿就。
贻:同“贻”送给。
沾:渗入3、描述展示示例: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
半路上碰到一个故乡的村民,问:“我家里面还有什么人?”“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梁上飞来飞去。
九年级下册语文《诗词五首》教案-文档资料

九年级下册语文《诗词五首》教案一、导语:古老的中国是个诗国,自从《诗经》开源之后,诗歌历经春秋战国,秦汉两晋南北朝,至于唐宋发展到顶峰。
唐诗宋词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繁荣的象征。
今天我和同学们一道来学习五首古代诗词,进一步领略我国古代诗歌艺术的魅力。
教师板书课题:诗词五首二、检查预习:1.学生同桌先交流,提出自己预习中不会字词,相互解答。
2.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生字词,加以整理,投影到屏幕上,引导全班学生朗读正音。
箸爝火彝虞煜砌麾炙(答案略)三、导读〈行路难〉:1.教师课件展示下列诗句,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过渡到新知识:(1)李杜诗篇万古传。
(赵翼《论诗》)(2)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杜甫《梦李白》)(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启发设问:以上诗句都与古代哪位诗人有关?你能谈谈他的有关情况吗?教师点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谈A.李白的生平、时代、代表作品;B.有关李白的故事、传说;C.你对李白的评价。
学生思考,发言交流,教师因势导入本课学习。
2.反复朗读,整体感知:(1)教师示范朗读或放录音,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教师指名朗读,大家评议其优点、不足。
从读音、停顿、音调以及感情上评议,是否朗读到位?如果不合适,应该怎么读比较符合诗的内容?(对有争议之处,教师不做结论,引导学生往下学习,让学生学习课文后再做结论。
)3.教师解题(课件展示,指名学生读或全班齐读),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写作时代背景。
《行路难》是李白在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共三首),这是第一首。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4.学生自主朗读,疏通、理解全诗。
学生以个人朗读、小组内互读等形式尽量有感情地朗读本诗。
并参考注释,疏通诗意。
对不理解的词句可在小组内交流解决,或请教老师,老师对有代表性的问题予以解答,或交由全班讨论解决。
九年级短诗五首教学设计

九年级短诗五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短诗的特点,体会短诗语言的精炼和情感的浓缩。
2、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品味,感受短诗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鼓励学生尝试创作短诗,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创作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短诗的意象和象征意义,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2)掌握短诗的朗诵技巧,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之美。
2、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短诗的内涵和艺术特色。
(2)培养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让学生能够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短诗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
2、赏析法: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意象、语言、结构等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4、创作法:让学生尝试创作短诗,培养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
在九年级的语文学习中,我们将一同领略五首短诗的魅力。
这五首短诗风格各异,却都有着独特的韵味。
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的世界,感受短诗的精彩。
(二)初读诗歌1、学生自由朗读五首短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标注节奏和重音。
3、学生再次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三)诗歌赏析1、《月夜》(1)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析“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这两句诗的作用。
(3)探讨“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这句诗所表达的情感。
2、《萧红墓畔口占》(1)让学生说说对“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这两句诗的理解。
(2)分析“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所蕴含的情感。
3、《断章》(1)提问:这首诗的意象有哪些?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2)引导学生思考“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所蕴含的哲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语文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九年级语文:诗词五首教学建
议(参考文本)
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
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
九年级语文:诗词五首教学建议(参考文
本)
一、《汉江临眺》教材分析
开元二十八年(740)秋,王维40岁时,以殿中侍御史的身份去黔中、岭南任选补使。
选补使是朝廷派往边远地区选拔地方官员的使臣,是一种为期几个月的临时出差,不同于放外任或贬谪,所以王维此时的心情是比较舒畅的。
在去桂州(今广西桂林)任所途中经过襄阳时写了这首诗。
《汉江临眺》即来到汉江登临眺望。
“眺”,有一个本子作“泛”,即泛舟汉江。
从诗中所写景物来看不应是泛舟时所见,故应以“汉江临眺”为准。
汉水源于陕西宁强,流经襄阳东南折至汉阳汇入长江。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写在汉江边登临远眺之所见所感。
开头第一、二句总写汉江形势。
汉江处于古代楚国境内,既与三湘之水汇合,又
与来自荆门的众多河流连接,所以水势浩瀚。
中间两联写作者纵目所见。
其中第三、四句写汉江水流汹涌,似向天地之外奔流而去,远山由于被江面蒸腾的水气所笼罩,所以若有若无,时隐时现;第五、六句写襄阳一带的城郭楼阁,远远望去似乎飘浮在前面的江面上,翻滚起伏的波澜好像撼动得远处的天空也忽上忽下的。
这两联突出地描绘了汉江水势的雄伟壮观。
诗人紧紧扣住临眺之所见,即总是在写自己的视觉感受。
他运用想像和夸张的手法,又通过人的错觉来写水势之大,流速之快。
从江流到山色,从郡邑到远空,视野极其开阔,境界极其广远。
王维不只是诗人,还是一名画家。
苏轼曾评议他的诗和画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在这首诗中,王维把画家的观察、诗人的思考、绘画的技巧、诗歌的手法极自然地结合起来了。
他巧妙地描绘了同时并列于空间的景物,生动地表现出自然界持续性的运动、变化。
古人有“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的说法,可引导学生依据诗句想像并描述诗中所展现的富有动感的画面。
结尾两句“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中的山翁原指晋朝人山
简。
山简是“竹林七贤”中山涛的儿子,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
据《晋书·山简传》记载:山简性嗜酒,在襄阳“优游卒岁,唯酒是歌”,当时有儿歌曰:“山公出何许,往至高阳池。
日暮倒载归,酩酊无所知……”此诗中的山翁借指的到底是谁,有两种说法:一是指襄阳地方长官。
王维说:襄阳风景极好,自己愿意留下来与地方官同饮;一是诗人自指。
是说襄阳这样好的风景,正是留给自己来饮酒赏景的。
解作诗人自喻较能贴切地表达诗人对汉江风景的赞美。
可以让学生自己去体味两种解释,提出自己的看法。
全诗集中笔力在写水,写汉水所处的地势是接三湘,连九派;写汉江水域辽阔,波澜起伏,江流直下。
可以说是句句不离水,“山色有无中”是山的实景,但也还是由于汉江水气遮挡的结果,所以,水的形象使这首诗构成了一个完美的整体。
作为律诗,不但每一联的对仗都十分工整,而且诗人还非常重视炼字,像“接”与“通”,“外”与“中”,“浮”与“动”,都对描写自然景物的动感起了重要的作用。
二、《浣溪沙》教材分析
北宋初年词的创作主要承袭五代遗风,多为宴席间娱宾遣兴而作。
所以要求协律,宜于歌女逐弦管之音演唱。
从内容看多是吟风雪咏花草,写离别道相思之作;在艺术上则以委婉浓丽为主导风格。
晏殊官至宰相,一生显贵,以“善知人”著称。
他生活优裕,喜聚客宴饮。
其《珠玉词》被视为婉约词派的正宗。
这首《浣溪沙》是晏殊的代表作,也是宋词中被后人广为传诵的名篇。
《浣溪沙》词分上下两片,每片三句。
主要写作者在春天黄昏时的生活和心情,它的好处在于摆脱了代歌女立言的代言体,直接真实地抒发了个人的生活感受。
上片写作者在唱一曲新词,饮一杯醇酒时,竟感到这样的生活已经无数次地重复,因为春天的天气同去年一样,亭台景物也都依旧。
作者看见“夕阳西下”想到了岁月在不断地流逝。
时间是不能倒流的。
在这里,作者向我们倾诉的是他所感到的生活的空虚、无聊,同时也有一种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
下片进一步写这种生活感受。
时间永不停滞,春花纷纷凋谢,燕子又回来寻找旧巢。
对春花落地感到无可奈何,燕子年年归来也不觉新奇。
这一切都取决于自然规律,是人力难以支配的,而人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