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二单元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第5课离骚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二单元第5课离骚教案(系列一)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二单元第5课离骚教案(系列一)

教学方案章节:必修二:备课人:黄树碧二次备课人:课题名称《离骚》三维目标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3.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所与作者理想的关系。

4.背诵全诗。

重点目标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难点目标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导入示标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

作为伟大的作品,它的魅力到底在哪里呢?作者的高尚品质和爱国情怀是怎样体现出来的呢?目标三导学做思一:掌握文学常识导学:1、回忆《诗经》,然后比较本文,2、反复朗读课文,对照注解弄清句意。

诵读注意以下几点:(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2)“兮”字是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

(3)注意处理声音的高低、疾缓、强弱变化,体会其节奏、韵律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对特别难懂的句子,可参照注释,在初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诵读。

3、课前思考(1)屈原的作品大多表达怎样的思想情感?(2)《离骚》的语言有什么特点?(3)《离骚》常运用哪些表现手法?导做:学生整理课前预习资料,提炼归纳然后展示。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5课 离骚教案4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5课 离骚教案4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离骚【教学目标】1.了解“楚辞”及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疏通生字、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3.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和重读。

4.学习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1.比喻、对偶。

2.屈原的精神及理想。

3.背诵。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学生谈谈屈原:“我”知道的屈原屈原与溆浦2.利用多媒体展示几组屈原的图片3.介绍作者及背景二、屈原生平1.屈原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

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示忠贞爱国之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离骚》。

2.楚辞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它受《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

在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为一代文学样式。

楚辞的作者主要是屈原,他创作了许多不朽作品。

在他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楚辞的特征,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除此之个,《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怀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

其次,楚辞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以大量的“兮”字作衬字。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离骚学案5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离骚学案5新人教版必修2

离骚【学习目标】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3.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所与作者理想的关系。

4.背诵全诗。

【学习重点】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3.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学法指导】1.借助课文注释和古汉语字典自主理解诗的大意,掌握重点诗句的翻译及重点字词的含义。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屈原生平事迹及其对后世国民精神的影响;了解楚辞的特点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有感情地朗诵全文,细心体会其节奏、韵律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朗诵、品悟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第一课时【知识链接】一、关于屈原走近作者下列这副对联说的是哪一位作家?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璧,湘流应识九歌心。

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创作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此外,《卜居》、《渔父》等篇是否为屈原所作,学术界尚有争议。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高中语文 第5课 离骚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第5课 离骚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诗经》1、了解《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

《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2、了解“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3《氓》艺术手法: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

例如,汉魏乐府中的《焦仲卿妻》,诗歌除开头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外,其后基本上是直言诗,也就是运用了赋的“敷陈其事而直言之”的写法。

又如,诗歌《木兰诗》,这首诗除最后四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外,诗人也是运用了赋的“直言叙事”的手法。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情感变化,女子容颜变化;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于士耽。

”4《采薇》艺术特征:首先,注重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生活图景。

比如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并不是直接写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战车、战马,写象弭、鱼服,写劳累奔波,写饥渴难当,但通过这些描写可以想见战争的残酷。

其次是情景交融。

诗末章首四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

再次,旋律协调,音节和谐。

诗的前三章开头句式相似,反复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之美。

5《氓》理解性默写1.写女子在无奈下与男子约定婚期的句子是,。

2.用动物比喻女子不要沉迷爱情的句子是,。

3. .写女子家人对其不理解的句子是,。

4.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的一句是,。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5课 离骚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5课 离骚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离骚【教学目标】1.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

2.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3.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

2.屈原的精神与理想在诗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

【教具】配音朗读磁带、投影胶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诗词导入。

二、屈原及相关简介结合注释了解屈原,由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1.屈原作品2.关于楚辞三、结合背景知识释题“离骚”二字,古来数种解释:1.司马迁:遭受忧患的意思。

“离”通“罹”,遭遇;“骚”,忧愁。

“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班固亦同)2.王逸:离别的忧愁。

“离,别也。

骚,愁也。

”——因司马迁距屈原年代未久,故司马迁的说法最可信。

另外还有认为“离骚”二字当释为“牢骚”的。

又有认为《离骚》和《劳商》“同实而异名”,是楚地歌曲名称。

(游国恩)。

还有以离骚为“排解忧愁”之意。

(钱钟书)四、诵读1.播放录音X读,正音;2.学生朗读,要求:把握诗的节奏:《离骚》本来是用楚地曲调吟诵的,音乐性很强,诵读时首先要划分好节奏。

诵读时,上分句末字“兮”,犹如现之“啊”,读音要稍长,押韵的字要重读,反复练习,直至口熟。

体味诗的情感:朗读时还要把握每一节的主旨,一节一节地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感情。

五、《离骚》知识点梳理:(多媒体展示,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小组合作疏通句子)1.重点词语2.通假字3.一词多义4.词类活用5.古今异义的词6.句式7.难句翻译六、阅读理解1.讨论:在述怀和反省中,有哪些诗句能表现出诗人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明确: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忧国忧民,热爱祖国)2.了解“香草美人”的象征方法香草、美人是《离骚》中最引人注目的两类意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5课《离骚》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5课《离骚》教案

《离骚》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赏文:反复吟诵古诗词,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把握节奏。

2.品人:疏通文意,理解并掌握关键语句,体悟诗人情感,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1.重在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粗通文意。

2.在粗知文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情读”诗歌。

教学方法:1.运用讲读法、逐节诵读、讲讲背背,指导朗读,指点难字读音、难字词义。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感情及他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精神。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步骤: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由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导入,屈原是世界文化名人。

为什么屈原能够赢得全世界人的尊重呢?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一问题一起走进历史上的宏伟诗篇《离骚》赏其文,品其人,寻找答案。

板书课题:《离骚》二、三读三求,理解文本。

(一)听读,读准字音,感受一段音乐美。

1.听配乐朗读,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并关注重点字词的读音,并且给句子划分节拍。

(投影展示读要求及骚体诗的诵读指导)2.听生试读第一段,注意字音和句读,让学生评价;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句读;再找一位学生范读进行前后比较。

3、全班同学齐读课文。

(二)意读,读通文意,触发一份《离骚》情。

1.解题:“离骚”,“遭忧也。

”多媒体展示关于屈原和《离骚》的文学常识。

(1)简介屈原屈原,名平,字原。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上个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

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

据《史记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义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

王甚任之。

”还曾“使屈原造为宪令”。

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

这就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应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

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离骚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第二单元离骚教案一、整体把握1.创作背景关于《离骚》的创作背景,争论的焦点之一是它创作于屈原被楚怀王疏远之时,还是流放中。

《史记·屈原列传》里说,年轻得志的屈原遭到同僚上官大夫(即靳尚)的谗害,楚怀王因而疏远了他。

他“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而《史记·太史公自序》里说:“屈原放逐,著《离骚》。

〞《报任安书》里也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司马迁对同一事件的表述明显存在着矛盾。

由于可靠史料的缺乏,要解决这个问题,从这首诗本身找证据是好办法。

诗中有这样的诗句:“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

〞“自疏〞意味着主动的态度,不是“被放〞。

此外,也有人因为诗中有“济沅湘以南征兮〞一句,怀疑它是屈原放逐之后所作,这并不足信。

因为《离骚》后半部分,全是写作者想象中的云游,“济沅湘以南征兮〞并非实有其事。

总之,《史记·屈原列传》的说法是可信的。

而《史记·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是抒情性文字,行文时不大忠实于史实,是有可能的。

2.主要内容《离骚》是一首伟大的抒情长诗,历来以其可与日月争辉的光芒照耀诗坛。

它有着丰富的内容,浪漫的想象,强烈的感情,自成一格的写作手法,思想和艺术上的魅力并重,令无数人为之倾倒。

同时,它也是我们了解屈原伟大思想与生平的最重要的历史资料。

课文节选的这部分主要表达作者因洁身自好、坚持正道而受到周围众人的猜疑和造谣中伤,君主也疏远了他,他一方面说明誓死决不就此退缩,和蝇营狗苟的小人们同流合污,一方面设想自己要隐退,同时更加努力培养自己的美好的德行。

这部分也是作者最集中表白自己的心志,感情表达最直接、强烈的段落。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了诗人的极度苦闷、难以排解的心情,为下面情绪的抒发定下了基调。

“余虽好修姱以羁兮,……又申之以揽茝〞,写自己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而原因竟是自己太注意修身!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屈原同周围群小之间的尖锐冲突,也可以看到君主不分贤愚忠奸的昏庸。

《离骚》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共3篇

《离骚》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共3篇《离骚》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1《离骚》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篇重要文学作品,作者为屈原。

它作为一篇乐府诗,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同时也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感。

《离骚》被列为高中语文必修二的内容之一,因此学习它也是高中生必备的一部分。

一、学习目标1.了解屈原和《离骚》的历史背景、时代特点和文学价值。

2.阅读《离骚》,分析其艺术风格和诗歌技巧。

3.理解《离骚》中表达的爱国情怀和思想思考。

二、学习内容1.屈原的生平和历史背景屈原,字渊明,是中国战国时期的诗人,政治家,文化名流。

他是楚国的一位官员,主要负责辅佐楚怀王治理国家。

由于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政治才华,他被誉为“楚国之良相”和“楚国三良人之一”。

然而,在楚怀王压榨民众,大肆兴修陵墓的统治下,楚国陷入了严重的政治腐败和经济萧条。

屈原多次向楚怀王进谏,但是没有得到重视,反而被楚怀王所猜忌和孤立。

最终,屈原离开了楚国,成为了一位流浪诗人。

2.《离骚》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离骚》是屈原在流浪期间所作。

它包含了屈原丰富的政治、哲学、文化和历史思考,表达了作者对衰落中的楚国的忧虑和爱国情怀。

《离骚》既是一篇文学杰作,同时也是一篇富有哲思和政治意义的文学典范。

3.《离骚》的艺术风格和诗歌技巧《离骚》的艺术风格和诗歌技巧具有典型的乐府特点。

它采用了抒情和叙事相结合的方式,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诗情画意。

在诗歌技巧上,它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拟人、对仗、比喻、夸张等,使诗歌充满了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感染力。

4.《离骚》中表达的爱国情怀和思想思考《离骚》中充满了作者对楚国命运的关切和对中华文化未来的思考。

尤其是诗歌结尾部分的“东皇太一,指使我行,北海之神,作舟之形”以及“余冀得与子同裳”,表达了作者对中华民族的自信和历史使命感。

三、学习方法1.课堂学习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宣讲和讲解的方式,详细介绍《离骚》的历史背景、文学价值和诗歌技巧,同时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思想思考。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5课《离骚》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

《离骚》【教学设想】一、教学目标1.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2.了解屈原的生平,感知其高贵的个人品质和忠君爱国的思想。

3.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

4.了解《离骚》的语言风格和结构,理解节选部分的主旨。

二、教学重点1.通过品读《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

三、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含有丰富感情的句子。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四、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影片《屈原》的几组镜头:屈原被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

并配以主题歌曲。

提问:你们知道屏幕上这位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学生答:屈原。

)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画)的习俗就是为了纪念屈原。

二、知识积累1.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及有关工具书介绍屈原,教师予以补充。

明确: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

战国时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居左徒、三闾大夫。

后因谗被贬。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挨,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等。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

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2.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及有关工具书介绍《离骚》,教师予以补充。

明确:《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是诗人的一篇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辞”体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此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近年-2020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离骚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最新整理)

2019-2020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离骚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2020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离骚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2020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离骚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的全部内容。

第5课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就是这样一位诗人,忧国忧民;“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就是这样一位清士,信念坚强;“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屈原就是这样一个勇士,斗志昂扬;“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不畏强暴。

不管历史如何嬗变,不管时代如何变迁,自屈原投入汨罗江的那一刻起,他在楚国百姓心中就牢牢凝固和沉淀了,也注定他的灵魂将得到洗礼和超度,割之不断、挥之不去,进而升华成为一个伟大民族的精神象征,穿越时空,年年相继,代代相传.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名平,字原。

战国时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曾任楚国的左徒和三闾大夫。

杰出的政治家,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开创者。

1953年,被世界和平理事会确定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屈原创立了“楚辞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其中《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他创作的“楚辞”的代表《离骚》,与《诗经》中的《国风》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他的诗歌标志着我国诗歌创作由民间集体创作向作家个人独立创作的转变,作品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报国为民的热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课离骚披发抚剑,你独立在斜阳残照里;仰天长啸,你苦吟于凄风苦雨的湘水边。

声声啼血,你哀叹的是危难的祖国;字字流泪,你悲吟的是受难的苍生!汨罗江水,能够夺走你的生命;滚滚浊流,熄灭不了你生命的火焰。

捧读《离骚》,透过遥远的时空,我们看到一座顶天立地的精神丰碑——这就是你啊,屈原!你用泪、用血、用生命写成的壮丽诗篇,字里行间,体现民族精神;千秋万代,激励中华儿女。

1.走近作者生平经历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名平,字原。

战国时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是中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

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楚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

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

在屈原的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

但由于屈原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的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

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抱大石投汨罗江而死。

主要作品《九歌》《招魂》《天问》《离骚》《九章》《卜居》。

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屈原与楚怀王同祖,他当左徒,是以宗亲而任重臣。

楚怀王死后,长子顷襄王继位,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当时,楚国人都责怪子兰劝楚怀王入秦的过错,所以,屈原得到了广泛的同情。

但子兰非但不思其过,反而唆使上官大夫向顷襄王诽谤屈原。

顷襄王一怒之下,再次把屈原流放到江南地区,“百姓震愆”,“民离散而相失”,他只得去故乡而就远,辗转流离在沅、湘一带大概有九年之久。

他远离故国,又无职位,对于国家、宗族之事只有悲叹而已。

回楚都既不可能,远游、求贤又不成,这时的他“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3.相关知识“楚辞”与“骚体诗”(1)“楚辞”“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它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上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

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辩》等。

(2)骚体诗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

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

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裁,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

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3)《离骚》中的“香草美人”《离骚》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两类意象:美人、香草。

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

前者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后者如“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可以说,屈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自拟弃妇而抒情的,所以全诗在情感上哀婉缠绵,如泣如诉。

以夫妇喻君臣不仅形象生动,深契当时的情境,而且也符合中国传统的思维习惯。

早在西周春秋时代发展起来的阴阳五行观念里,就把君和夫、臣和妇放在同样的位置,这一观念可能影响了屈原的创作。

《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这些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

同时,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

总之,《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

1.字音识记(1)单音字修姱.(kuā) 革几羁(jī) 謇.(jiǎn)朝谇.(suì) 蕙. (huì)(_xiānɡ) 揽茝.(chǎi ) 谣诼.(zhuó) 偭.(miǎn ) 忳.郁邑(tún ) 侘傺..(chà)(chì) 溘.死(kè) 鸷.鸟(zhì) 方圜.(yuán ) 攘诟..(rǎnɡ)(ɡòu ) 延伫.(zhù) 兰皋.(ɡāo ) 芰.荷(jì) 岌.岌(jí) (2)多音字度⎩⎪⎨⎪⎧适度.dù揣度.duó冠⎩⎪⎨⎪⎧冠.冕ɡuān 冠.军ɡuàn2.字形辨认⎩⎪⎨⎪⎧诼谣诼琢琢磨 ⎩⎪⎨⎪⎧溘溘死瞌瞌睡⎩⎪⎨⎪⎧伫伫立贮贮存⎩⎪⎨⎪⎧椒辣椒俶俶装一、阅读课文第1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以:连词,表并列,相当于“而” 涕:名词,这里活用为动词,流眼泪 哀:形容词的为动用法,为……悲伤 2.余虽好修姱....以羁兮 虽:连词,虽然 好:爱慕、崇尚 修姱:修洁而美好 3.又申之以...揽茝 申:加上 之:代词,代自己 以:介词,因为 4.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善:崇尚、爱好 虽:连词,表假设,即使、纵然 5.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浩荡:荒唐,没有准则 察:体察 6.谣诼..谓余以善..淫 谣诼:造谣、诽谤 以:介词,用 善:善于、擅长 7.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固:本来工巧:善于取巧偭:背向,引申为违背错:通“措”,措施8.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邑:通“悒”,苦闷穷困:(路)阻塞不通,引申为走投无路的意思9.宁溘.死以流亡..兮溘:突然、忽然流亡:随水流逝10.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方圜:方和圆,方枘(榫头)和圆凿(榫眼) 周:合孰:何11.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屈:使……受委屈抑:使……受压抑攘:忍受诟:侮辱12.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伏:守、保持直:正道固:本来,原来厚:推崇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译文:(我)长声叹息而掩面流泪啊,哀叹百姓的生活多灾多难。

(2)謇朝谇而夕替。

译文:可早上进谏而晚上即遭贬黜。

(3)谣诼谓余以善淫。

译文:诽谤我好做淫荡之事。

(4)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译文:违背准绳而随意歪曲啊,竞相把苟合取悦于人奉作法度。

(5)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译文:保持清白而献身正道啊,本来是古代圣贤所推崇的。

二、阅读课文第2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1.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相:观察、选择延:久久反:返回2.回.朕车以复路兮回:使……返回,掉转3.步.余马于兰皋兮步:缓行4.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离:通“罹”,遭受修:整理5.苟.余情其信.芳苟:只要信:确实6.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高:形容词用作动词,加高长:形容词用作动词,加长陆离:修长的样子7.忽反顾..兮..以游目反:回转顾:看游目:放眼观看8.芳菲菲其弥章..弥:更加章:通“彰”,明显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译文:赶着我的马车缓缓走在长着兰草的水边高地啊,疾驰到长着椒树的山冈暂且休息。

(2)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译文:裁剪荷叶做上衣啊,缀缝荷花花瓣做下装。

(3)不吾知其亦已兮。

译文:不了解我也罢了啊。

(4)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译文:再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啊,再加长我长长的佩带。

(5)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译文:人生各有各的乐趣啊,我独爱美,并且习以为常。

(6)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译文:即使被肢解我还是不会改变啊,难道我的志向是可以因受挫而改变的吗?屈原一生忠君爱国,为实现这一理想,“虽九死其犹未悔”。

可以说,屈原是一个英雄,一个大大的英雄。

但也有人认为屈原为楚怀王这样的人而死不值得。

你认为呢?[他人之见]观点一:屈原是一个传统的悲剧式英雄。

屈原的一生是为祖国的利益奋斗的一生。

他在被谗言离间的情况下,仍念念不忘楚国,始终期盼继续为国效力,最后在绝望中投江而死。

因此,这是一个典型的悲剧式英雄。

观点二:屈原的死不值得。

在战国纷争的时代,有才能的人投靠名主的例子不胜枚举。

以屈原的才干,在当时的情况下很容易找到一个识才的明君,如此屈原辅佐君主成就一番霸业也未可知,结果屈原却在楚国郁郁而死。

因此,他的死不值得。

[吾之观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主旨归纳《离骚》通过诗人一生不懈的斗争和身殉理想的坚贞行为,表现了诗人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祖国的战斗精神和与祖国同休戚、共存亡的深挚的爱国主义情感;也表现了他热爱进步、憎恶黑暗的光辉人格。

同时通过诗人战斗的历程和悲剧的结局,反映了楚国政治舞台上进步与反动势力的尖锐斗争,暴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和反动势力的嚣张。

2.结构图示3.写法赏析(1)比喻、象征手法的运用《离骚》中比喻、象征手法的运用十分广泛,比喻形象、丰富、复杂、互相联系,塑造出一组组富于象征色彩的意象群。

例如,用“蕙”“揽茝”“蛾眉”比喻自己的美德;用“灵修”这种神圣的事物比喻君王、君心;用“众女”比喻群奸;用“初服”比喻原先的志向;用“鸷鸟”比喻诗人的刚烈不群。

这些比喻给人带来了丰富的想象。

用“芰荷”“芙蓉”表现诗人美好的精神境界,充满了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

(2)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屈原的浪漫主义在《离骚》中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诗中塑造了一个高大纯洁的主人公形象,由于理想的崇高、人格的峻洁、感情的强烈,这个形象远远超出了现实。

诗中贯穿着诗人改造现实的斗争精神,当残酷的现实终于使理想破灭时,他便表现出以身殉理想的坚决意志。

二是运用奇特的幻想、新奇的意象来表现个人生活和政治理想,感情充沛、强烈,语言华丽。

《离骚》中的感情或炽热、激越、昂扬,或缠绵、细腻、深沉,同时有“我”,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有个性的展示,诗中充满了内质与魅力,带给我们感动、眼泪、欢喜、惆怅。

他用兰花香草、荷衣蓉裳来象征自己品格之纯洁高尚,他将群小党人比作萧艾臭草、恶禽秽物,这一切都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屈原的浪漫主义精神和《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交相辉映,奠定了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

(3)具有强烈的韵律感、音乐性①押韵。

根据上古音韵系统,《离骚》是隔句用韵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