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秦汉文学
2秦汉文学

秦汉文学一、填空1.秦代在文学上的建树很少,可以称述者,只有由秦相吕不韦招集门客编成的《吕氏春秋》和李斯的《_______》。
2.《吕氏春秋》有严密的体系,全书条分理顺,篇章划分十分整齐,从结构上就把它组合成了一个所谓“________”的完整体系。
3.《吕氏春秋》在寓言的创作和运用上很有自己的特色,如《______》篇为了说明因时变法的主张,文中连用“荆人涉雍”、“刻舟求剑”和“引婴儿投江”三个寓言。
4.________的政论散文,标志着中国散文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代表汉初政论散文的最高成就。
5.晁错是比贾谊稍后的一位重要的汉初政论散文家,他的名作《______》上承贾谊《论积贮疏》而发,进一步提出务农贵粟的主张。
6.刘熙载曾评价《______》为“连类喻义,本诸《易》与《庄子》,而奇伟宏富,又能自用其才,虽使与先秦诸子同时,亦足成一家之作”。
7.《淮南子》是汉代皇室贵族淮南王刘安招致门客编成,此书原称《______》。
8.新文体赋的鼻祖可以推到战国时期的______和宋玉,前者有作品《赋》篇。
9.汉初的赋是从楚辞脱胎而来,所以叫作______赋。
10.贾谊的《______》表现出对屈原的深切同情和尊敬,揭露了造成诗人不幸的社会现实。
参考答案:1.谏逐客书2.法天地3.察今4.贾谊5.论贵粟疏6.淮南子7.淮南鸿烈8.荀况9.骚体10.吊屈原赋11.标志汉大赋形成的第一篇作品是________的《七发》,此后主客问答成了大赋一种固定的结构形式。
12.《七发》以后以七段成篇的赋成为一种专门文体,号称“________”。
13.《子虚赋》和《________》是司马相如的代表作,也是汉赋中具有开拓意义和典范作用的成果。
14.司马相如的《________》以一个受到冷遇的嫔妃口吻写成,为历代宫怨作品之祖。
15.《洞箫赋》以善于描摹物态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作者是________。
16.扬雄的《_________》开后世京都赋的先河。
第二编 秦汉文学 绪论

• 第一章 概 说
• 第一节 秦汉社会与秦代文学概说
• 一、秦代社会与文学概说
• 鲁迅:“由现存者而言,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汉文学史纲 要》)
• 二、 汉代社会概况
•
1、西汉前期
•
2、西汉中期
•
3、西汉后期•4、东汉期•5、东汉中、后期
第二节 秦汉文化的基本形态
• 秦汉时期,是中国文化的定型期,奠定了中国的政治文化体制。 • 1、皇权至上 (“朕即国家”,“朕即天下” )
第三节 汉代文学概述
• 一、汉代文学的发展过程 • 二、汉代文学的主要形式(赋、散文和诗歌 ) • 三、汉代文学的发展趋势
• (一)楚歌、楚辞由楚地向全国普及,成为汉代文学的主要精神。 • (二)文学成为“润色鸿业”与娱乐宫廷的重要工具。 • (三)文学的发展与经学的昌明双向互动
• (四)汉代文学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 1、苞括宇宙、总揽天人、贯通古今的艺术追求(对“巨丽”之美 的追求)
• 2、立功扬名、积极进取、关注人生的价值取向 • 3、文学的批判——赞颂——批判的发展道路 • 4、从浪漫幻想到现实理性的演进
• 2、嫡长子继承制 (“立子以嫡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 ) • 3、确立了封建官僚政治制度 • 这一时期的官僚统治体系,以“家天下”为原则,“以维护皇帝个人专权为目
的,实行军、政、监察分权,相互牵制 • 4、思想文化的统一 • 5、封建伦理观念的建立
• 董仲舒从社会伦理规范的建设之手,提出了“三纲五常”的说教
秦汉文学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秦汉文学的特点和代表作品秦汉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这一时期的文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不仅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发展,也为现代人提供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详细探讨秦汉文学的特点及其代表作品。
一、秦汉文学的特点1.1 诗歌的崛起秦汉时期是中国诗歌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此之前,诗歌主要表现为民间歌谣,而在汉代,诗歌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并开始呈现出丰富的艺术特征。
这一时期的诗歌以五言和七言为主,形式逐渐固定,为后世诗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2 散文的发展秦汉时期的散文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尤其是在诸子百家中表现出的哲学思想、政治主张和文学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代散文在形式上更加规范,内容上也更加丰富,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1.3 辞赋的繁荣辞赋是秦汉时期的一种重要文学形式,它融合了诗歌和散文的特点,以华丽的辞藻和夸张的手法表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汉代辞赋达到了顶峰,代表作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等。
1.4 小说和戏剧的萌芽虽然秦汉时期的小说和戏剧尚未形成完整的文学体系,但已经出现了一些具有小说和戏剧特征的作品。
如《汉书》中的“志怪”篇,就已经具备了小说的雏形。
而汉代的一些戏剧作品,如《喻世明言》、《警世通言》等,也为后世戏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秦汉文学的代表作品2.1 诗歌代表作品•《诗经》: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305首诗歌,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楚辞》:以屈原的作品为代表,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浪漫主义精神。
2.2 散文代表作品•《左传》: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史记》: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3 辞赋代表作品•《子虚赋》:汉代辞赋家司马相如所作,以华丽的辞藻和夸张的手法表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两都赋》:东汉文学家班固所作,分为《东都赋》和《西都赋》,描绘了洛阳和长安的繁华景象。
2.4 小说和戏剧代表作品•《汉书》: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古代文学秦汉文学常识

古代文学秦汉文学常识
一、秦汉文学概述
秦汉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为重要的一个时期,其影响至今仍然存在,其中最重要的文学作品包括《诗经》、《楚辞》、《史记》、《易经》等。
秦汉文学的发展,标志着中国文学史上新的开端,以及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新的阶段的开始。
二、秦汉文学的特点
1、以儒家为主
秦汉时期,儒家学说在思想上占据统治地位,儒家的思想也深深影响着秦汉文学的发展。
在秦汉文学中,儒家的思想体现在文学作品中,比如《诗经》中的“五经”、《史记》中的“四书”等。
2、以记叙文为主
秦汉时期,以记叙文为主,记叙文是当时最主要的文学形式,其中最著名的有《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
3、以诗歌为主
秦汉时期,诗歌是最主要的文学形式,其中最著名的有《诗经》、《楚辞》等,这些诗歌都是当时文学的精华,被称为“古文经典”。
4、以讽刺为主
秦汉时期,讽刺文学也占据重要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有《管子》、《荀子》、《庄子》等。
这些文学作品都以讽刺的方式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
秦汉文学现象的分类

秦汉文学现象的分类
秦汉文学现象分类:
1.典籍文学:《尚书》、《春秋》、《诗经》、《易经》、《周易》、《论语》、《孟子》等。
2.秦汉文学:《离骚》、《楚辞》、《史记》、《汉书》、《汉晋文学》、《魏晋文学》、《新唐书》、《元史》等。
3.秦汉小说:《围城》、《搜神记》、《梦溪笔谈》、《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等。
4.秦汉诗歌:《楚辞》、《古诗词》、《诗经》、《齐谐文集》、《秦汉诗词》、《魏晋诗词》等。
5.秦汉戏剧:《红楼梦》、《西游记》、《梦溪笔谈》、《孔雀东南飞》、《牡丹亭》等。
秦汉文学的特点主要有:一、秦汉文学渊源深厚。
从先秦到秦汉时期,形成了一种以先秦文学为基础的新的文学活动,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即秦汉文学。
二、秦汉文学以传统文学为基础,继承了先秦文学的经典传统,但又有新的发展。
三、秦汉文学以宣扬政治思想为主,在宣扬统一思想的同时,还着重宣扬思想解放、民主和仁慈的思想。
四、秦汉文学是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以礼乐文学为主,有许多儒家文学作品,如《论语》、《孟子》、《韩非子》、《礼记》等。
五、秦汉文学注重文体,以诗歌文学为主,有许多著
名的诗人,如刘邦、楚庄王、汉武帝、屈原、韩愈、贾谊等,这些诗人的诗歌,都对后世文学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古代文学考研名词解释汇总第二卷(秦汉文学)

古代文学考研名词解释汇总第二卷(秦汉文学)
引言
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秦汉时期的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对秦汉文学中的一些重要名词进行解释和归纳,以帮助考研学子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阶段的文学作品和创作风格。
论述
1. 乐府
乐府是秦汉时期的一种文学体裁,主要包括乐府民歌和乐府舞曲。
乐府的创作受到民间歌曲的影响,内容丰富多样,包括爱情、劳动、战争、祭祀等方面的题材。
其特点是用白话诗的形式表达,语言简练明朗,富有抒情感染力。
2. 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是南朝刘勰所编的文言文文学总集,收录了从先秦时期到晚唐时期的精品文言文作品。
它对后世的文言文写作有重要影响,成为后来文言文的范本。
学生们在备考过程中可以通过阅读《古文观止》来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掌握。
3. 乐府诗集
乐府诗集是指汉朝时期乐府诗歌的汇编集,主要有《乐府
诗集》、《乐府馆帖》、《乐府骈文集》等。
这些乐府诗集对于认识秦汉时期文学的特点和创作风格具有重要意义,里面涵盖了大量的抒情、叙事和议论题材,是了解古代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4. 神仙谱
神仙谱是秦汉时期流行的一种文学体裁,以记载神仙和仙
人的事迹和功绩为主要内容。
这些神仙谱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追求长生不老、求仙寻道的心理和思想状态。
神仙谱中常常出现神仙的修行过程、神仙的形象描绘和神仙的神奇能力等元素,是研究古代宗教信仰和思想文化的重要资料。
5. 赋
赋是秦汉时期一种以叙事、描写为主体的文学体裁,与乐
府合称。
中国古代文学史秦汉文学知识点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秦汉文学知识点整理
1. 秦汉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阶段,代表作品有《离骚》、《屈原》、《楚辞》、《淮南子》等。
2. 秦汉时期的文学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诗歌创作:诗歌成为文学的重要体裁,有灵秀华丽的风格,代表作品有《离骚》和《楚辞》。
(2)史书创作:史书成为文学的重要形式,有精彩生动的历史描写,代表作品有《史记》、《汉书》等。
(3)哲学著作:哲学成为文学的重要内容,对中国古代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代表作品有《淮南子》等。
(4)散文创作:散文成为文学的独立体裁,有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代表作品有《论语》、《孟子》等。
3.《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珍贵的文化遗产,它表现了诗人辛辣的爱国情感和抵抗野心勃勃的暴君的决心和坚定的信念。
4.《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另一部重要作品,它描绘了楚国人民的荣辱成
败,反映了人民反抗奴役统治的精神。
5.《淮南子》是传世文献中汉代文化的重要代表,内容涉及哲学、历史、自然科学等各个方面,具有很高的思想和文学价值。
6.总体来说,秦汉文学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中国古代文学之秦汉文学课件完整版

作品又时而带有楚骚之风韵。道家文辞与楚骚风 韵的结合造成《淮南子》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引譬连类是《淮南子》中运用得最多的表达方式。 在《淮南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比喻、寓言、 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它们出现于文中,大大增 强了作品的形象性。作者非常重视这种“揽物引 类”、“引譬援类”的表达方式,《要略》说: “言天地四时而不引譬援类,则不知精微。” 《淮南子》这种表达方式打破了自然、社会与人 的界限,在天地与人事、历史与现实、真实与虚 幻的事物之间博采旁搜,纵横驰骋,形成酣畅淋 漓、广博宏富的审美特征。
汉武帝时,“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 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使得“天下 轶闻旧事,靡不毕集太史公”。司马迁以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为目的,“网罗天下放佚旧闻”,写成卓 绝千古得《史记》一书。
此外,在大一统局面下,封建专制统治加 强了,很多知识分子感到行动不自由,思 想受限制,有一种有志难伸的压抑感,因 而出现了一批感慨怀才不遇的作品。
走向独立的趋势,人们在观念上开始把文 学和学术著作加以区分,出现了“文章” 和“文学”两个内涵不同的概念。
司马相如、司马迁、王褒、刘向等以散 文或辞赋著名的作家被看作是文章之士, 在人们心目中与公孙弘、董仲舒、萧望 之、梁丘贺等以儒术进身的人有明显的 区别。
通过总结辞赋的创作,人们开始认识到 文学作品的审美特征,如司马相如认为 赋的特点是:“合綦组以成文,列锦绣 而为质,一经一纬,一宫一商”,汉宣 帝认为辞赋“大者与古诗同义,小者辩 丽可喜”,能够“虞悦耳目”。
大一统的局面造成了一种恢宏开阔的时 代精神,人们踔厉奋发,积极进取,重 视名节,普遍带有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 感和历史责任感,有一种雄骏豪迈的气 概。这种时代精神在汉代文学中表现为 富于气势和激情、浑厚朴拙、奇肆雄健 的审美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晁错《论贵粟疏》;董仲舒《贤良对策》三篇; · 淮南王刘安召门客编成《淮南子》,共21篇,十几万字; · 刘向编录《说苑》、《新序》等,在古籍的整理编辑方面 作出了突出贡献,还为许多书写了书录,如《战国策书录》、 《管子书录》都是优秀的散文。
· 此外,还有司马相如《难蜀父老》、桓宽《盐铁论》、 扬雄《解嘲》、东方朔《答客难》等。
《史记》
一、司马迁
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或山西河津)人。生于汉景帝中元 五年(前145),卒年不详。20岁以后,游踪几遍全国。约38 岁继司马谈任太史令。47岁因李陵事下狱,受宫刑,出狱后, 为中书谒者令。太初元年(前104)开始着手编写《史记》, 征和初年(前92)左右,基本完成,大约不久即去世。
二、《史记》的内容
1、 (《报任安书》:) “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 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适会此祸, 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 。《史记》共五十二万 六千五百字。
2、作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其内容具有: (1)全面性:①记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前101)二千多 年 ②人物涉及面广:上至帝王将相、皇亲国戚、文武大 臣,下至学者、平民、商人、妇女、游侠、医生、卜者、方士、 倡优、旁及少数民族首领、农民起义领袖。《史记》还热情地 描写了广大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是真正人类整个活动的历史。 ③评价人物较全面、公允。 (2)典型性:记录了4000多个人物,其中给人深刻印象的 100多人。酷吏张汤,刺客荆轲,滑稽家优孟,刘邦、项羽、 吕后各有性格思想,是共性与个性的和谐统一。 (3)完整与集中性: 以人物为中心组织材料,完整地反映 人物的姓名、出身、家庭、主要行事、思想性格、结局等,而 集中突出人物个性特色。 (4)实录精神: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
一、总论
1、 秦焚书坑儒,推行极端严酷的思想统治,作品很少。
值得一提的是完成于秦统一前 的《吕氏春秋》,和秦代唯 一有作品流传下来的文人李斯的《谏逐客书》。
2、汉代的政治体制沿袭秦朝,但在文化政策上采取了一 些有利于文学发展的措施:
1)汉代的官学和私学都以讲授儒家经典五经为主,解读 《诗经》、楚辞成为社会时尚 。推动了辞赋盛行。 2)汉代采用推荐和考试相结合的方法录用人才,有一部 分人因文才被录用,如司马相如、东方朔、王褒、扬雄等。 3)某些文化机构的设立,促进了文学的发展:乐府;后 汉明帝修建的洛阳东观;灵帝在洛阳设立的皇家学校鸿都 门学 。
3、艺术成就:是我国文学史上早期抒情诗的典范。 长于抒情: 1)烘托:情景水乳交融。如“迢迢牵牛星”。 2)比兴:语短情长,言近旨远,余音袅袅。如 “行行重行行”。 3)抒情中有叙事意味,使形象更突出:“西北有 高楼”。 4)能透彻地揭示人生哲理。 5)深衷浅貌的语言风格。钟嵘《诗品》称它: “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②人物个性鲜明,在表现人物个性特征时,能充分注意到他 们的家庭、教育、经历等各方面的因素, 善于揭示人物所处的 环境,善于通过紧张的矛盾冲突和场面描写展示性格。 ③同时充分展示人物共性:影响深远的普遍价值观。 ④多维透视,多角度展示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复杂性。常用 比较法、互见法。
3、《史记》风格特征:
汉乐府民歌
1、乐府涵义的演变 两汉:乐府一名最早见于汉初,惠帝时有“乐府令” 。 魏晋六朝:指乐府所唱的诗,汉人原叫“歌诗” 。诗体的名称。 唐:撇开乐府的音乐性特征,而注重其社会内容。乐府演变为一 种批判现实的讽刺诗。 宋元以后:也有称词曲为乐府的,则又单从入乐这一点上出发。 2、汉乐府民歌的内容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是汉乐府的基本精神。广泛地反映了两 汉社会面貌和人民的痛苦生活。 反映人民的苦难和反抗:《妇病行》、《东门行》。 描写富贵之家的奢华:《相逢行》《长安有狭邪行》 揭露战争和徭役:《战城南》《十五从军》。 反映婚姻和爱情的:《白头吟》、《上邪》、《焦仲卿妻》
1)雄深雅健:重大题材,广阔的社会背景,展示宏廓的历 史画卷。抒情的色彩,深邃的意境,诗一样的语言,强烈 的美感效应,给人心灵震撼。 “司马迁是不朽的抒情诗 人”,“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 2)浓郁的悲剧气氛。
汉赋
1、标志新体赋——汉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 枚乘《七发》。 《七发》的影响:1)虚构的问答体的故事框架。2) 长于铺陈写物,有韵,但句式散文化,多用排比整齐句 法的体式。3)道德主题与审美主题的矛盾。
《吴越春秋》是历史演义小说的滥觞。
马第伯的《封禅仪记》可视为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游记。 3)五言诗在汉代产生。西汉时多见于歌谣和乐府,东汉成熟, 叙事诗有《孔雀东南飞》,抒情诗有《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
1、创作时代:约在东汉后期数十年之间。 2、思想内容相当复杂。 (1) 有写热中仕宦的,如“回车驾言迈”:“奄忽随物化, 荣名以为宝。” (2)有写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如 “今日良宴会”: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飚尘;何不策高足,先 据要路津。 “青青陵上陌”: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生年不满百”: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3) 有写游子思乡、闺人怨别的,如“明月何皎皎”“行行 重行行” (4)写世态炎凉的: 如“明月皎夜光”: (5)具有浓厚的感伤色彩和强烈的生命意识。
3、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性
1)在我国文学史上,汉乐府民歌标志着叙事诗的一个新的 更趋成熟的发展阶段。
两汉乐府叙事诗的作者有比较自觉的叙事意识。其诗多数 具有连贯的故事情节。选择叙事题材:善于捕捉特征鲜明、有 情趣、有诗意 的生活画面。详于叙事而略于抒情。 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刘兰芝、焦仲卿、秦罗 敷(《陌上桑》)、胡姬(《羽林郎》)。善于通过语言和行动刻画性 格。 2)有叙事诗,也有抒情诗。以写实手法为主,也有幻想 虚构,并出现了多首寓言诗(《乌生》等) 语言朴素自然而充满强烈的感情。句式有杂言、五言,也 有三、四、七言等。
4)语言精粹而富于表现力。 叙述语言生动传神,人物语言切合身份个性,民间口语与文言 融汇。风格多样,纵横驰骋。流传至今的成语有三百多条。
2、史记人物刻画: ①剪材精当,详略有致。尽力避免过多叙述梗概,而抓住主 要事件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活动,使人物性格突出。突出最能 够表现人物特征的东西。体现了历史真实性、艺术典型性与审 美效果的统一。如《管晏列传》。
赋体的演变
1、(古赋)汉赋:大赋:枚乘《七发》、 司马相如、扬雄赋。 东汉抒情小赋:张衡、赵壹、蔡邕、祢衡 2、俳赋(骈赋):六朝、押韵的骈体文。 江淹《别赋》 3、律赋:唐宋试体赋 4、文赋:中唐以后产生,句式参差,押韵 随意。通篇贯穿散文的气势,重视清新流畅。 《前赤壁赋》
期中作业: 1、读《战国策· 苏秦始将连横》和《史 记· 苏秦列传》分析苏秦的性格和命运, 并谈谈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发。 2、自由命题,拟作古诗一首。
汉大赋的特点: “铺采摛文,体物写志”。 内容上,多对帝王的歌功颂德,“劝百而讽一”, 形式上,是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经常使用 排比整齐的句法。
2、司马相如:字长卿,代表作《子虚赋》、《上林 赋》、《大人赋》、《长门赋》。确立了一个以歌颂 王朝声威和气魄为主要内容,“劝百讽一”的赋颂传 统,奠定了铺张扬厉的大赋体制。后世赋家相沿不改, 但失去创造性。 3、扬雄:字子云。西汉末年辞赋家。扬马并称。 作有《甘泉赋》、《羽猎赋》、《长扬赋》、《河 东赋》四赋,有自己的特点,写得较流畅,有气魄。 4、咏物赋的出现 西汉宣帝时,一种辩丽可喜,娱悦耳目的咏物赋 开始出现。如王褒《洞箫赋》。
两汉散文概述
一、西汉是中国古代散文继先秦之后的又一个繁荣期。 《史 记》是里程碑式的杰作,代表古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历史 散文之外,以政论文成就最高。 · 贾谊:汉初最重要的思想家和最杰出的文人。他的政论散文 全面地阐述了深刻的政治思想和高瞻远瞩的治国方略,标志着 中国散文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代表汉初政论散文的最高成就。 传世作品有:政论文《过秦论》,疏牍文《论积贮疏》、《陈 政事疏》等58篇。
3、汉代审美风尚与创作倾向:汉代是国力强盛的大一统帝国, 文学创作往往追求气势恢宏、包容宇宙、总览天人、贯通古 今的巨丽之美。 4、两汉是文学体裁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 1)汉赋对多种文体兼收并蓄,形成一种新的综合型的文学样 式。《七发》标志着新体赋的正式形成。 2)司马迁创立了纪传体史书,也开辟了传记文学的新纪元。
三、《史记》的艺术成就
“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班固) “百代以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释其书。”(郑樵) 1、叙事艺术: 1)全书组织体现了整体与部分的建筑美。 2)体现了历史与逻辑高度统一的叙事脉络。叙事中体现了对因 果关系的探索和展示。
3)能轻松驾驭复杂事件和宏大场面。有条不紊,张弛有度。
著名的书信体散文,如邹阳的《狱中上梁王书》、枚乘 的《谏吴王书》、司马迁《报任安书》、杨恽《报孙会宗书》 等。 二、东汉的散文
史传散文中,班固的《汉书》和赵晔的《吴越春秋》都 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政论散文:王充《论衡》、王符《潜夫论》。 书信体:朱穆《与刘伯宗绝交书》、李固《遗黄琼书》、 秦嘉《与妻徐淑书》和《重报妻书》 游记、碑文等新的散文样式也崭露头角,蔡邕的碑文 在东汉成就最高。马第伯的《封禅仪记》是现今所能见到的 最早的游记。
5、张衡及东汉的抒情小赋 张衡:字平子。东汉著名的赋家。作品《二京 赋》是京都大赋“长篇之极轨”。铺叙二京的情况, 在叙述中引入议论说理。张衡还创作了不少抒情小 赋,《归田赋》是其中一首,写朝政日非的情况下, 退隐田园的乐趣。张衡是一位承先启后的赋家,此 后东汉抒情小赋大量出现。 东汉后期,政治极端黑暗,抒情小赋多是批判 现实的作品,著名的有:赵壹《刺世嫉邪赋》,蔡 邕《述行赋》,祢衡《鹦鹉赋》。 抒情小赋突破了旧的赋颂传统,具有积极的意 义。到魏晋又得到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