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系统的评估汇总
循环系统评估

循环系统评估循环系统评估是一种医学检查方法,用于评估人体循环系统的功能和健康状况。
循环系统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它们共同协作以保持血液循环和供氧。
循环系统评估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循环系统是否正常工作,是否存在任何异常或疾病。
循环系统评估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检查和测试:1. 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简称ECG):通过记录心脏的电活动来评估心脏的功能。
这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通过放置电极在胸部和四肢上,可以记录下心脏的电信号,并通过波形图来判断心脏是否有异常。
2. 血压测量:血压是评估循环系统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用袖带包裹在上臂上,并通过充气和放气来测量动脉血压。
血压测量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高血压或低血压等问题。
3. 心脏超声检查(Echocardiography):这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通过使用超声波来观察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医生可以通过超声波图像来评估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检查心脏是否有异常。
4. 血液检查:血液检查可以提供关于循环系统健康的重要信息。
通过抽取一定量的血液样本,可以检查血红蛋白水平、血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和血液中的各种生化指标等。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贫血、感染或其他疾病。
5. 运动试验:运动试验可以评估患者在运动时循环系统的反应。
患者通常需要在心电图监护下进行一定强度的运动,例如跑步或骑自行车。
通过观察心电图和血压变化,医生可以评估患者的心脏功能和耐力。
6. 心脏导管检查(Cardiac Catheterization):这是一种侵入性的检查方法,通过在血管中插入一根细长的导管,并注入造影剂来观察心脏和血管的情况。
心脏导管检查可以提供更详细的信息,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心脏疾病。
通过以上的循环系统评估方法,医生可以全面评估患者的循环系统功能和健康状况。
根据评估结果,医生可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例如药物治疗、手术干预或生活方式改变。
循环系统评估对于早期发现和预防心脏疾病以及其他循环系统相关疾病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血管健康。
循环系统评估

循环系统评估循环系统评估是一种通过对人体循环系统进行全面评估和分析的方法,以了解其功能和健康状况。
该评估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监测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问题,如高血压、心脏病和动脉硬化等。
循环系统评估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病史记录:医生会询问患者的个人病史、家族病史以及任何与循环系统相关的症状或问题。
这些信息有助于医生了解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并为后续的评估提供参考。
2. 生理检查:医生会进行一系列的生理检查,包括测量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等。
这些指标可以提供关于循环系统功能的重要信息,如血压高低、心律是否正常等。
3. 心电图(ECG):心电图是一种常用的检查方法,用于评估心脏的电活动。
通过将电极贴在患者的胸部和四肢上,医生可以记录下心脏的电信号,并根据信号的形态和频率来判断心脏是否存在异常。
4. 血液检查:血液检查可以提供循环系统的重要信息,如血红蛋白水平、血糖水平和血脂水平等。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心血管健康状况,并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5.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可以提供循环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详细信息。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超声心动图、核磁共振成像(MRI)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等。
这些检查方法可以帮助医生评估心脏的结构、心功能以及血管的通畅程度等。
6. 心功能评估:通过一系列的心功能评估,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心脏功能状况,如心脏收缩力、心脏排血量等。
常用的心功能评估方法包括心脏超声检查、运动试验和多导联心电图等。
7. 动脉硬化评估:动脉硬化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通过评估动脉硬化的程度和风险因素,可以帮助医生预测患者未来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常用的动脉硬化评估方法包括测量颈动脉弹性、测量踝臂指数等。
8. 心血管风险评估:根据患者的病史、生理指标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等,医生可以评估患者未来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这有助于制定个性化的预防和治疗方案,以降低患者的心血管风险。
总之,循环系统评估是一种全面、系统地评估和分析人体循环系统功能和健康状况的方法。
循环系统评估

循环系统评估标题:循环系统评估引言概述:循环系统是人体内的一个重要系统,负责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到各个组织和器官,同时将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循环系统的评估是医学领域中的重要诊断手段之一,可以匡助医生了解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本文将详细介绍循环系统评估的内容和方法。
一、心脏功能评估1.1 心率评估:观察患者的静息心率和运动后心率,了解心脏的基本工作情况。
1.2 心音评估:听诊心脏的不同部位,判断心脏瓣膜的开合和心脏收缩的情况。
1.3 心电图评估:通过心电图检查,了解心脏的电活动情况,判断是否存在心律失常等问题。
二、血管功能评估2.1 血压评估:测量患者的血压,包括收缩压和舒张压,了解患者的血管张力和心脏负荷情况。
2.2 血管弹性评估:通过检查患者的动脉硬度和弹性,了解血管的健康状况。
2.3 血液流速评估:通过超声多普勒检查,了解患者的血液流速和血管阻力情况。
三、血液循环评估3.1 血红蛋白评估:检查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了解患者的氧气输送情况。
3.2 血细胞比例评估:检查患者的红细胞比例和白细胞比例,了解患者的免疫功能和炎症情况。
3.3 凝血功能评估:检查患者的凝血时间和凝血因子水平,了解患者的凝血功能是否正常。
四、循环系统代谢评估4.1 代谢率评估:通过测量患者的基础代谢率和运动后代谢率,了解患者的能量消耗情况。
4.2 血糖评估:检查患者的血糖水平,了解患者的胰岛素分泌情况和糖代谢情况。
4.3 脂质代谢评估:检查患者的血脂水平,了解患者的脂质代谢情况和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五、循环系统疾病评估5.1 心血管疾病评估:通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了解患者是否存在心脏病和动脉硬化等疾病。
5.2 血管疾病评估:通过血管造影、血流动力学等检查,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血栓形成和动脉狭窄等问题。
5.3 血液疾病评估:通过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等,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贫血、凝血障碍等血液疾病。
结论:循环系统评估是一项全面的医学检查,可以匡助医生及时发现循环系统的问题,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循环系统评估总结

额外心音——心包叩击音
特点 附加音低沉短促 时强时弱 听诊部位 心尖部和胸骨下段左缘处 临床意义 提示缩窄性心包炎
因心包增厚粘连 , 在心脏外形成纤维硬 壳,在心室舒张中骤停 ,引起室壁产生振动
(五)心脏杂音
产生机制:层流→湍流/旋涡→振动
? 血流加速(运动、发热、甲亢、贫血) ? 瓣膜口狭窄或关闭不全 ? 异常通道(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末闭) ? 心腔内漂浮物(腱索断裂、赘生物)
3、心包摩擦感
机制:炎症 纤维蛋白 心包表面粗糙 特点:(与胸膜摩擦感相鉴别) ①胸骨左缘第 4 肋间,如皮革相互摩擦的感觉 ②收缩期、坐位前倾呼气末更明显 ③与心跳一致, 闭气时不消失
(三)叩 诊
心界
1、叩诊方法
体位 仰卧位——板指与肋间平行 坐位——板指与肋间垂直
顺序 先左后右 自下而上 由外向内 心左界 心尖搏动最强点外 2-3cm 开始(五至二) 心右界 肝上界上一肋间开始(四至二) 测量 浊音界各点距前正中线的垂直距离
4、杂音的强度
? 影响杂音强弱因素
瓣膜口狭窄程度、 血流速度、瓣膜口或异常通道两侧的压力差、 心肌收缩力。杂音的强弱和病变的程度不成正比
? 杂音强弱变化类型
递增型(渐增型) 二尖瓣狭窄的舒张期隆隆样杂音
递减型(渐减型) 主动脉关闭不全舒张期叹气样杂音
递增递减型 (菱形)主动脉狭窄的收缩期喷射样杂音
听诊要点(如何描述杂音)
1、部位 2、时期 3、性质
4、强度 5、传导方向 6、影响因素
1、杂音的部位(最响部位)
? 心尖部———————二尖瓣病变 ? 主动脉瓣听诊区———主动脉瓣病变 ? 肺动脉瓣听诊区———肺动脉瓣病变 ? 胸骨下端——————三尖瓣病变 ? 胸骨左缘 3、4 肋间——室间隔缺损 ? 胸骨左缘第 2 肋间——动脉导管未闭
循环系统评估

循环系统评估循环系统评估是一种用于评估人体循环系统功能和健康状况的方法。
循环系统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它们共同协作以确保氧气和营养物质有效地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并将废物和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循环系统评估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心率和心律评估:心率是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正常成年人的心率范围为60-100次/分钟。
心律是指心脏跳动的规律性,应该是有规律的。
通过测量心率和观察心律,可以评估心脏的功能状态。
2. 血压评估:血压是指血液对血管壁施加的压力,通常用收缩压和舒张压表示。
正常成年人的血压范围为120/80 mmHg。
高血压和低血压都可能是循环系统问题的表现。
3. 血液循环评估:血液循环评估可以通过检查血液成分和功能来评估循环系统的健康状况。
例如,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可以评估氧气输送能力,血小板计数可以评估凝血功能,白细胞计数可以评估免疫功能。
4. 心电图评估:心电图是一种记录心脏电活动的方法,通过观察心电图可以评估心脏的节律和传导功能。
心电图可以检测心脏是否存在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和心肌损伤等问题。
5. 心脏超声检查:心脏超声检查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通过超声波技术可以观察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心脏超声检查可以评估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检测心脏瓣膜疾病和心肌病等问题。
6. 血液循环动力学评估:血液循环动力学评估是一种通过测量心脏输出量、血液容量和外周血管阻力等参数来评估循环系统功能的方法。
这些参数可以通过有创或无创的方法进行测量,可以提供更详细的循环系统评估结果。
循环系统评估的结果可以帮助医生判断循环系统是否正常工作,是否存在潜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对于已经存在循环系统疾病的患者,定期进行循环系统评估可以监测疾病的进展和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循环系统评估是一种重要的方法,用于评估人体循环系统功能和健康状况。
通过评估心率、血压、血液循环、心电图、心脏超声检查和血液循环动力学等方面的指标,可以全面了解循环系统的状况,并为个体化的治疗提供依据。
循环系统评估

循环系统评估循环系统评估是一项重要的医学检查,用于评估人体循环系统的功能和健康状况。
通过对循环系统的评估,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心血管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详细阐述循环系统评估的内容。
引言概述:循环系统评估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检查和测试,对患者的心血管系统进行综合评估。
这项评估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心血管健康状况,并根据评估结果提供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下面将详细介绍循环系统评估的内容。
正文内容:1. 心电图检查:1.1 心电图是循环系统评估中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
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变化,医生可以判断心脏的节律、传导和心脏肌肉的供血情况。
1.2 心电图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是否存在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心脏疾病,并对心脏疾病的类型和程度进行初步判断。
2. 血压测量:2.1 血压是评估循环系统健康的重要指标。
通过测量患者的血压,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血管弹性和血液循环情况。
2.2 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通过血压测量可以及早发现高血压病患者,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3. 血液检查:3.1 血液检查可以评估患者的血液成分和功能。
通过检查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指标,医生可以判断患者的贫血、感染和凝血功能等情况。
3.2 血液检查还可以检测血脂、血糖等指标,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代谢情况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4. 心脏超声检查:4.1 心脏超声检查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通过超声波的反射来观察和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4.2 心脏超声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心脏的大小、收缩功能、瓣膜功能等情况,对心脏瓣膜疾病、心肌病等心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5. 运动试验:5.1 运动试验是一种通过监测患者在运动时心电图、血压等指标的变化,评估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和耐力的方法。
5.2 运动试验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心脏负荷能力、心肺功能和运动耐力,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总结:通过心电图检查、血压测量、血液检查、心脏超声检查和运动试验等多种方法的综合评估,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心血管健康状况。
循环系统评估

循环系统评估标题:循环系统评估引言概述:循环系统评估是一种用于评估人体循环系统功能的方法,通过对循环系统的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心血管健康状况,并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详细阐述循环系统评估的内容。
正文内容:1. 心脏功能评估1.1 心电图检查: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可以评估心脏的节律、传导功能和心脏肌肉的收缩情况。
1.2 超声心动图检查:通过超声波成像技术,可以观察心脏的结构、功能和血流情况,以评估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
2. 血管功能评估2.1 血压测量:通过测量血压值,可以评估血管的弹性和血液流动情况。
2.2 血流动力学检查:通过测量血流速度和血管阻力等参数,可以评估血管的功能和血液循环情况。
3. 血液检查3.1 血红蛋白测定:通过测量血红蛋白水平,可以评估血液携氧能力和贫血情况。
3.2 血脂测定:通过测量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等指标,可以评估血脂代谢情况和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4. 循环系统负荷评估4.1 心率变异性分析:通过分析心率的变异性,可以评估循环系统对应激和负荷的适应能力。
4.2 运动试验:通过进行有氧运动测试,可以评估心血管系统在负荷下的功能和耐力。
5. 循环系统疾病风险评估5.1 心血管疾病家族史:通过了解患者的家族史,可以评估其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5.2 代谢综合征评估:通过评估患者的体重、血压、血糖和血脂等指标,可以评估其患代谢综合征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总结:通过循环系统评估,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心血管健康状况,包括心脏功能、血管功能、血液情况、循环系统负荷以及心血管疾病风险等方面。
这些评估结果可以为医生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帮助患者维持心血管健康。
因此,循环系统评估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循环系统评估

循环系统评估循环系统评估是一种医学检查方法,用于评估人体循环系统的功能和疾病情况。
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负责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循环系统评估的目的是发现循环系统的异常,早期诊断和治疗疾病,提供有效的医学指导。
循环系统评估通常包括以下内容:1. 病史采集:医生会问询患者的病史,包括既往疾病、家族史、用药情况等。
这些信息有助于医生了解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和可能的风险因素。
2. 体格检查:医生会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测量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
医生还会检查心脏、血管和周围组织的状况,观察有无水肿、皮肤变化等循环系统相关的体征。
3. 实验室检查:医生可能会要求患者进行一系列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等。
这些检查可以提供关于患者身体各个系统功能的信息,匡助医生判断循环系统是否存在异常。
4. 心电图(ECG):心电图是一种常用的检查方法,用于评估心脏的电活动。
医生会将电极贴在患者胸部和四肢上,记录心脏电信号的变化。
通过心电图可以检测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
5. 超声心动图(Echocardiogram):超声心动图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通过超声波技术观察和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医生会将超声探头放置在患者胸部,通过观察心脏的图象来评估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瓣膜功能等。
6. 动态血压监测:动态血压监测是一种24小时连续测量血压的方法,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血压变化情况。
医生会给患者佩戴一个血压计,每隔一段时间自动测量血压,并记录下来。
这种检查方法可以检测到白日和夜间的血压变化,匡助医生评估血压控制的效果。
7. 血管造影:血管造影是一种介入性检查方法,通过在血管内注入造影剂,使用X射线观察血管的情况。
这种检查方法主要用于评估血管狭窄、血栓形成等血管疾病。
除了上述常用的循环系统评估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还可以选择其他适当的检查方法,如心脏磁共振成像、心肌灌注显像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心尖搏动
心脏收缩时,心尖冲击心前区左下 方胸壁,可引起局部肋间组织向外搏动, 称为心尖搏动(apical impulse)。
正常人心尖搏动位于胸骨左侧第5肋 间隙锁骨中线内侧0.5~1.0cm处,搏动 范围的直径为2.0~2.5cm。
1.心尖搏动位置的改变
(1)生理因素:体型及体位对心尖博动的位 置有一定影响 ; 如:矮胖/瘦长型,卧位/坐位,左侧卧位/ 右侧卧位
震颤发生时期、部位与疾病的关系
时期
部位
收缩期 胸骨右缘第二肋间
肺动脉瓣狭窄
胸骨左缘第三、四肋间 室间隔缺损
舒张期 心尖部
二尖瓣狭窄
连续性 左缘第二肋间及附近 动脉导管未闭
强烈提示:
触诊有震颤的部位则听诊往往能听到杂 音,但听到杂音时,不一定能触及震颤。 能触及震颤则可以肯定心脏有器质性病 变,多见于某些先天性心脏病及心脏瓣 膜狭窄时。在瓣膜关闭不全时,出现震 颤的机会极少。
正常儿童和青少年P2较 A2为强 (P2> A2); 老年人则相反(P2 < A2); 中年人两者大致相等( P2= A2) 。
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的区别
心音
第一 心音
第二 心音
音调 性质
低 55~ 钝 58Hz
高 清脆
三、心音
正常心音有4个,第一心音(S1)、 第二心音(S2)、第三心音(S3)和第 四心音(S4)。
(一)心音产生机制和特点
1.第一心音: 标志着心室收缩的开始。主要是由
于心室收缩开始时,二尖瓣、三尖瓣骤 然关闭的振动所产生。 特点:
音调较低钝,频率55~58Hz,持续 时间约0.1s,在心尖部听诊最强且清晰。
剑突下搏动: 见于右心室肥大或腹主动脉瘤。
触诊
一、心尖和心前区搏动 二、震颤 三、心包摩擦感
一、心尖部或心前区搏动
1.触诊方法: 2.触诊目的: ①进一步证实或补充视诊内容; ②确定心动周期。 抬举样冲动:心室肥厚的特征性体征。
①心尖部 ②心前区
二、震颤(thrill)
又称猫喘, 为器质性心血管疾病特征性体征之一。 产生机制及与杂音关系: 可分为收缩期、舒张期及连续性震颤。
循环系统的评估
一、心脏的评估 二、外周血管的评估
学习目标:
1.说出心脏评估的内容; 2.熟悉心脏听诊的顺序和方法,能分辨第一、二心音; 3.明确循环系统的正常状态和 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4.掌握杂音的发生机制; 5.熟悉外周血管的评估内容和方法。
一、心脏解剖
1.心脏与大血管的体表投影 心尖部、心底部 、心前区
钟形胸件必须轻轻置于皮肤上, 鼓型胸件需要紧贴胸壁皮肤。 绝不能隔着衣服听诊。
二、心率和节律
(一)心率(heart rate)
每分钟心跳的次数,以第一心音为准。正 常成人心率60~100次/分钟。
窦性心动过速 :成人超过100次/分钟, 婴幼儿超过150次/分钟。
窦性心动过缓 :每分钟低于60次。
(2)病理因素:
①心脏疾病 左 ②心 胸部室疾增病大时,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 右 凡心 能室 使增纵大隔时移,位心 的尖 疾搏 病动 ,只 均向 可左 使移心位脏及;心尖搏 先 动天移性位右。位心,心尖搏动于胸部右侧相应部位。 ③腹部疾病 凡能增加腹压而影响膈肌位置的疾病,影响心 尖搏动的位置 。
一、听诊的方法与顺序
方法: 1.环境安静,检查者思想高度集中; 2.病人可坐位或卧位,必要时变换体位; 3.必要时可采取改变血液速度的方法。
顺序: 二尖瓣区→肺动脉瓣区→主动脉瓣区→
主动脉瓣第二听诊 区→三尖瓣区
听诊器的使用方法:
钟形体件:用于听取低调声音 鼓型(膜形)体件:适用于听取高音调声 音
2.心脏与心瓣膜 心房、心室、瓣膜
3.心包
心脏检查前注意
1.检查环境应隐秘、安静; 2.光线亮度须充足,室温适宜; 3.病人取平卧位或坐位,坐位端正。
视诊
一、心前区外形 二、心尖搏动 三、心前区其他部位搏动
一、心前区外形
正常人心前区与右侧相应部位基本是对称的。 病理改变: 心前区隆起 ①多见于先天性心脏病或儿童期患心脏病者; ②大量心包积液。
(二)心律(cardiac rhythm)
心律:心跳的节律,正常成人节律是规则的 。 生理改变:窦性心律不齐
吸气时心率增快,呼气时心率减慢。常见 于健康老年或儿童。 临床常见心率失常:期前收缩、心房颤动
期前收缩(premature beat)
在原来规则心律的基础上突然提前出 现的心脏收缩,继之有一较长的间歇,称 为代偿间歇。
三、心包摩擦感
产生机理: 心包膜发生炎性病变
触诊位置: 胸骨左缘第三、四肋间心尖内上方,
坐位时或深呼气末更易触及。
听诊
一、听诊的方法、部位 二、心率和节律 三、心音 四、额外心音 五、心脏杂音 六、心包摩擦音
心脏瓣膜体表位置和听诊区
瓣膜听诊区:定义、划分
①二尖瓣区听诊区:心尖区 ②主动脉瓣听诊区:胸骨右缘第2肋间隙 ③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Erb区)胸左3 ④肺动脉瓣听诊区 :胸左2 ⑤三尖瓣听诊区: 胸左4、5
2.心尖搏动强弱及范围的改变
心尖搏动的强弱与胸壁的厚薄有关。 搏动增强:
发热、甲亢、剧烈运动、左心室肥大等 搏动减弱或消失: 心肌炎、重度心力衰竭、心包积液、肺气肿 负性心尖搏动:
见于粘连性心包炎或右心室肥大者。
三、心前区其他部位搏动
胸骨左缘第3、4肋间搏动: 见于右心室肥大。
胸骨右缘第2肋间或胸骨上窝搏动: 见于升主动脉瘤或主动脉弓瘤。
2.第二心音:
标志着心室舒张的开始。主要是由于心 室舒张开始时肺动脉瓣和主动脉瓣关闭的振 动所产生。
特点: 音调较第一心音为高,较清脆,频率
62Hz、所占时间较短,约0.08s。在心底部听 诊最强且清晰。
第二心音两个主要成分
主动脉瓣成分(A2) 在主动脉瓣区最清晰 肺动脉瓣成分(P2) 在肺动脉瓣区最清晰
听诊特点:提前出现一个心脏跳动,第 一心音明显增强,第二心音大多减弱, 并伴有该次脉搏减弱或消失。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由于心房内异位节律点发出极高频率 的冲动, 使心房肌发生快速而不规则的波 动,此时心室率也极不规则。
听诊特点:心室快慢不一,第一心 音强弱不一,心率和脉率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