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第17课明朝的灭亡-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17课明朝的灭亡-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17课明朝的灭亡-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一. 教学目标1.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2.理解“内忧外患”、“农民起义”、“宦官专权”、“外族入侵”等概念;3.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二. 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为《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的第17课,明朝的灭亡。

主要内容包括:1.明朝建立和壮大的基础;2.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3.明朝灭亡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三.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2.明朝灭亡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理解“内忧外患”、“农民起义”、“宦官专权”、“外族入侵”等概念;2.掌握明朝灭亡的复杂性和多方面性。

四. 教学方法本课采用讲授、讨论、分组探究等多种方法,其中特别推荐以下两种方法:1. 国史数据分析法明朝建立于1368年,一直延续到1644年。

在近300年的历史长河中,内忧外患交织,王朝兴衰起伏。

采用国史数据分析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强化历史思维能力。

2. 问题探究法将学生分组,针对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发放问题卡片,让学生自主探究、团队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通过问题探究,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明朝灭亡的复杂性和多方面性,激发历史兴趣和求知欲。

五. 教学流程1.导入新课首先,让学生观看PPT,简要介绍明朝建立和壮大的基础。

布置问题:“为什么明朝可以建立?”要求学生思考并回答。

2.国史数据分析法让学生自主探究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然后进行讨论。

引导学生通过国史数据分析法,分析明朝灭亡原因和过程的复杂性和多方面性。

同时,讲解“内忧外患”、“农民起义”、“宦官专权”、“外族入侵”等概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问题探究法将学生分组,在小组中探究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发放问题卡片,要求学生在团队内自主探究并解决问题。

问题卡片可包括“李自成起义的原因是什么?”、“明朝隆庆帝和万历帝的治理有什么不同?”等问题。

最后,学生代表小组发表探究结果。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七年级下册历史课程,主要讲述了明朝的灭亡。

教材通过介绍明朝后期的政治腐败、社会矛盾以及农民起义等情况,分析了明朝灭亡的原因,同时也介绍了清朝的建立和早期的发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历史背景和过程,理解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明朝的基本情况,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知识有一定掌握。

但对于明朝灭亡的深层次原因和影响,可能还缺乏全面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表象现象中看到本质问题,深入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掌握清朝的建立和早期发展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灭亡的原因,清朝的建立和早期发展。

2.教学难点:明朝灭亡的深层次原因,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分析历史事件。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问题。

3.讨论法: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信息。

2.素材: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用于案例分析和讨论。

3.板书设计:设计板书,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明朝灭亡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对新课产生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包括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农民起义等。

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表面原因。

3.操练(10分钟)分析明朝灭亡的深层次原因,引导学生从现象看到本质。

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4.巩固(5分钟)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教学设计3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教学设计3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本课《明朝的灭亡》是历史七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主要讲述了明朝后期的历史变迁,包括农民起义、明朝的衰落和灭亡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明朝的基本情况,对于农民起义、明朝的衰落和灭亡等概念有一定的认知。

但学生对于明朝灭亡的深层次原因和历史意义可能还不够清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行深化。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后期的历史变迁,掌握农民起义、明朝的衰落和灭亡等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明朝后期的历史变迁,农民起义、明朝的衰落和灭亡等基本知识。

2.难点:明朝灭亡的原因和深远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明朝后期的历史变迁,农民起义、明朝的衰落和灭亡等基本知识。

2.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3.讨论法: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观点。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展示明朝后期的历史变迁,农民起义、明朝的衰落和灭亡等基本知识。

2.历史资料: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用于分析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明朝的繁荣景象,引导学生思考明朝的衰落和灭亡的原因。

2.呈现(15分钟)讲解明朝后期的历史变迁,农民起义、明朝的衰落和灭亡等基本知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和深远意义。

4.巩固(5分钟)学生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历史的发展规律,认识爱国情怀。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明朝灭亡的原因和深远意义。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历史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教学设计2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教学设计2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明朝的灭亡》是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17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李自成起义和清朝的建立。

教材通过介绍李自成起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以及清朝的建立过程,使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和清朝的建立背景。

教材还包括了相关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地理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封建社会的繁荣与衰落的相关内容,对封建社会的矛盾和农民起义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明朝灭亡的具体原因和清朝的建立过程可能还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知识去分析和理解新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李自成起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以及清朝的建立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封建社会的矛盾和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李自成起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清朝的建立过程。

2.教学难点:李自成起义的历史意义和清朝的建立背景。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李自成起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以及清朝的建立过程。

2.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析李自成起义的历史意义和清朝的建立背景。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教学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资料。

3.教学道具:如地图、时间表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李自成起义和清朝建立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李自成起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以及清朝的建立过程。

2020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17课 明朝的灭亡》教案

2020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17课 明朝的灭亡》教案

2020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明朝的灭亡》是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的内容。

这一课主要讲述了明朝末年的历史现象,包括明朝晚期的社会矛盾、农民起义、明朝的衰落和灭亡等。

教材通过生动的史实案例,使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明朝的相关史实,对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一定认识。

但学生对明朝灭亡的具体原因和过程可能了解不多,因此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明朝灭亡的背景、原因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晚期的社会矛盾、农民起义等历史事实,认识明朝灭亡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晚期的社会矛盾、农民起义、明朝的衰落和灭亡。

2.教学难点:明朝灭亡的原因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明朝灭亡的相关史实。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明朝灭亡的原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案例,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

4.图片展示:运用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历史。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相关课件,包括图片、地图、历史案例等。

3.教学资源:收集与明朝灭亡相关的史实案例、图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问题引导:同学们,你们知道明朝灭亡的原因吗?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2.呈现(15分钟)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明朝灭亡的相关史实。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明朝灭亡的原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操练(10分钟)案例分析:教师呈现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等历史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

图片展示:教师展示相关图片、地图,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历史。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明朝的灭亡》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的内容。

教材主要通过介绍明朝后期的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等历史事件,阐述明朝灭亡的原因。

教材内容丰富,结构紧凑,通过插图、资料卡等形式,生动展现了明朝灭亡的历史场景。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明朝灭亡的具体原因和过程还需进一步引导和讲解。

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了解多来源于课堂和教材,对于历史背景、人物关系等可能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掌握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等历史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明朝灭亡的原因,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等历史事件。

2.难点: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

4.情感教育:通过讲述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准备教材和课件,确保教学内容清晰、生动。

2.历史资料:收集相关历史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和补充。

3.教学设备:确保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正常运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讲述明朝灭亡的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明朝后期的政治腐败、社会矛盾等问题。

2.呈现(10分钟)呈现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等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具体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
技能目标:了解闯王起义;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清军是如何入关的;
教学难点:能够理解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明朝是如何灭亡的吗?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今天的内容:(板书)《明朝的灭亡》;
二、动荡的社会与闯王起义:
师:课件出示闯王起义的简介,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明朝中后期的社会状况是什么样子的?闯王起义对明朝又产生了哪些影响?
生:结合课文内容积极分组讨论;
师:巡视指导;
生:积极举手回答;
师:及时总结;
三、清军入关:
师:课件出示努尔哈赤的简介,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清军为何会入关?清军入关对明末的政局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生:结合课文内容,积极进行讨论;
师:巡视指导;
生:积极举手回答;
师:及时总结;。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明朝的灭亡》是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教材通过介绍明朝后期的政治腐败、经济危机、社会动荡等问题,分析了明朝灭亡的原因。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明朝的相关知识,对明朝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可能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后期的政治、经济、社会问题,掌握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评价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

2.教学难点: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理解明朝灭亡的历史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

2.合作探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

4.互动教学:教师与学生互动,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与本课相关的内容课件。

3.历史资料:准备与明朝灭亡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案例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明朝灭亡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明朝为什么会灭亡。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适时给予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

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进行补充。

4.巩固(5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让学生通过课堂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明朝末年黑暗的政治统治;
了解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李闯王推翻明朝的基本过程;
把握后金的发展和清兵入关的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唐玄宗统治前期和后期的比较,让学生体会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将直接导致不同的后果,培养学生对比辨析、以史为鉴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历史上崇祯帝是一个非常勤奋的皇帝,但也无法挽救明朝的覆灭,从中认识到明朝腐败政治的巨大破坏力,从而可以理解现阶段为什么我国反腐力度如此之大。

2.从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中得出一个较为正确的历史、人生、民族观。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的政策措施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闯王进京》图)李自成是农民革命史中一位伟大的人物。

他从陕北发动革命,以抗粮均田为号召,转战十余年,卒以一六四四年三月推翻了明朝的统治。

但是,可惜他们容易为胜利所陶醉,忽视了关外的大敌,终于为满洲人所乘,遭受了失败。

所以李自成既有中国农民典型的吃苦耐劳,有创造力等优点,也有农民意识,小富即安,目光短浅的缺点。

前者导致他成功,后者导致他成功之后迅速败亡。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他伟大而传奇的一生。

二、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教师多媒体展示《明宪宗元宵行乐图》,教师讲述明朝后期腐败的基本情况。

社会经济
虽然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腐败,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朝廷内部勾心斗角,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学生根据教材说说明朝后期统治腐败的后果。

答案提示: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贪官贪赃枉法,队民众百般盘剥。

土地兼并严重,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三、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明末起义的原因: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来越严重,国家财政危机严重,朝廷不断加强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李自成起义口号:钧天免税。

队伍:100多万人。

李自成规定了严格的军纪,不得妄杀一个人,不得侵犯民房,严禁抢掠,还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起义军英勇作战,纵横于河南,湖广等十个省。

攻入西安时间:1643年
建立政权:西安
国号:大顺
攻入北京时间:1644年4月
不到两天,明崇祯帝在绝望中自缢。

结果:统治276年的明朝统治,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四、满洲兴起和清军入关
明朝后期,活动与东北地区的女真族逐渐发展壮大。

统一女真族:1616年
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位,继续进攻明朝。

改名为满洲:1635年
1636年改国号为清。

明朝灭亡后,当李自成力图推进全国统一的时候,驻守重镇山海关的明军将军吴三桂降清,引清军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击退了李自成的军队。

李自成失败:李自成在山海关战斗中失利,退回北京,随即离京西行,转战各地,最后失败。

四、总结
明朝灭亡的原因是明末政治腐败,社会黑暗,再加干旱。

爆发,壮大,李自成农民军成为起义主战军。

明亡,农民军1644年攻克北京。

结局:李自成被明军,清军击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