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消费及其类型lsz

31消费及其类型lsz
31消费及其类型lsz

《消费及其类型》教学设计

阳春市第四中学刘淑珍

一、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对第三课的基本要求如下:描述几种消费心理;比较消费行为的差异;辨析消费观念的变化,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二、教材分析

《消费及其类型》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三课《多彩的消费》第一框的教学内容,本框主要学习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消费的类型、消费结构及恩格尔系数。从学生身边的消费生活入手,深入浅出的同时又对前两课货币和价格的基本知识结构进行提升,并为后面消费心理面面观、做一名理性的消费者、消费与生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展开做了铺垫。

三、学生分析

经过前两课货币和价格的学习,学生已了解了经济生活的一些最基本知识,但是面对纷繁复杂的经济生活还不能很好理解,再加上学生的基础不是很好,有些学生对政治课不感兴趣,所以讲解时需要从学生身边案例入手,举例要生动贴切,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此外,要适当指导学生分析事例,培养他们勤于思考、善于分析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消费类型的两种分类;恩格尔系数的含义;

2、理解收入及收入分配状况与消费水平的关系;几种消费类型的区别;恩格尔系数变化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综合认识影响消费水平因素的能力及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2、培养学生辨证分析我国消费结构变化的能力,增强学生们关注现实生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框学习,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收入水平对消费的影响,增强忧患意识与责任感,从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2、消费的类型。

难点:1、收入与消费的关系; 2、正确认识贷款消费。

六、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讲授法、探究法、举例法和讨论法,结合与学生生活贴近的

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同时适当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七、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提问:同学们,大家上个月一共用了多少钱?都用在了哪些方面?这些钱是从哪里来的呢?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实际,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从刚才同学们的回答可以看出我们的消费是多种多样、多姿多彩的,消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教师接着提问:大家想一想(1)影响我们消费水平的因素有哪些? (2)

如果把我们的消费进行分类,可以分哪些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消费及其类型》,解决刚才的问题。

(设计意图:点明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课学习。)一、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14分钟)

学生阅读17页的两个镜头并思考:为什么居民的生活消费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教师归纳总结: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很多,如生产水平与结构、家庭人口数量与结构等,但主要是居民的收入。

居民的收入影响消费水平,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1)当前可支配收入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当前的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注意:人们的收入并不都是直接可以支配的,而是要扣除个人所得税等之后,才能归个人自由支配。例:城镇职工在取得合法收入之后,除缴纳个人所得税外,还要扣除“三险”及住房公积金等,余下的收入才可用于生活消费,即可支配收入。)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期,消费增长也较快;反之,当收入增长速度下降时,消费增幅也下将。所以,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2)未来收入预期

如果人们有非常乐观的预期收入,那么预支将来收入的可能性加大,反之则会节制当前消费,以备不时之需。

多媒体展示形象的动画图片:下个月涨工资,你(电脑)就是我的了。

(设计意图:活跃课堂气氛,方便学生理解收入对消费的影响。)

(3)居民收入差距的大小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

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的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的关系。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反之,缩小过大的收入差距,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因为高收入者与低收入者的可支配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不同:高收入者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低,而低收入者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高。如果缩小收入差距,提高低收入者收入,则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学生一般都能看懂,教师主要是对知识进行梳理,帮助学生识记。)

想一想:根据上述知识,说明如何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生活水平)?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总结:1、保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根本途径

2、增加居民收入——直接因素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合作讨论探究,学生能深入领会理解把握教材原理,有利于我们进行具体的案例分析;通过提出探究思考题,注重了原理的探索性

和实践性;通过学生对案例的分析,从中找到了成就感,对政治学科的学习兴趣大有提高。)

二、消费的类型(11分钟)

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我们消费又可以有哪些分类呢?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看教材18—19页,提出问题:我们的消费有哪些类型?并举例说明。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互相讨论,认真总结,得出结论。

教师点拨、总结:消费类型按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划分:

1、按交易方式不同,可分为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1)钱货两清的消费。

人们最常用的交易方式,表现为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交易一旦完成,商品的所有权和使用权都发生了转移,商品如何使用一般由买主自己支配,不再受卖者的限制。

比如我们在小卖部买东西,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消费。

(2)贷款消费。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看教材18页漫画,提出问题:同样是买车,按交易方式分分别属于哪一种消费?你怎么看待这两种消费方式?

学生活动:看漫画,再次激发思考与讨论的兴趣,讨论后回答问题。

教师点拨:随着经济的发展,应该发挥贷款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贷款消费,就是我们常说的“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是消费者向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借款,用于购买住房、汽车等耐用消费品或医疗等消费性支出的一种消费形式。贷款消费以信用为基础,主要用于购买大宗耐用消费品及服务。因为这些消费品超出消费者当前的支付能力,因而预支自己未来的收入,来满足当前的需要。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盲目贷款而成为“负翁”,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考虑还贷能力,量力而行。一般来说,对于那些收入稳定、对未来收入持乐观态度又没有太多积蓄的年轻人,贷款消费不失为一种可行的选择。

贷款消费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要,提高了生活质量,而且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买方市场后,贷款消费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的增长起来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转变传统的消费观念,以积极的态度来对待贷款消费,通过贷款消费满足来满足当前的需要,提高生活质量。

(设计意图:对于贷款消费,学生不是很清楚,所以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3)租赁消费。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教材18页探究活动,思考:是不是任何商品的使用都必须通过购买呢?你还会选择什么方式?

学生活动:结合生活实际,积极讨论,得出答案:可以通过租赁来消费。

教师活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商品是租来的呢?

学生思考,发现生活中的租赁消费。

教师点拨:像房子、汽车、婚纱、书籍等这些商品,消费者无力购买或因使用次数有限不想购买,我们可以通过租赁的方式使商品的所有权不发生变更,而获得该商品在一定期限的使用权。

2、按消费目的不同,可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层次从低到高)

其中,生存资料消费是最基本的消费,满足较低层次衣食住行的需要。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消费逐渐增加,人们越来追求身心愉悦和全面发展。

教师举例,引导学生理解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如进修、参加培训、买课外书籍等是发展资料消费,注重提升自身素质、全面发展;旅游和听音乐会则是享受资料消费,追求身心愉悦,丰富物质及精神生活。

多媒体展示三种消费类型的图片。

教师最后要点明:一种消费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属于不同的消费类型,比如在超市买一瓶矿泉水:按交易方式分属于钱货两清的消费,按消费的对象分属于有形商品消费,按消费的目的分属于享受资料消费。

(设计意图:本部分知识除了贷款消费其他都比较简单,对此主要是结合学生自身及周围的消费现象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消费的不同种类,让学生学会辨别每种消费分别属于哪些类型。)

三、恩格尔系数(5分钟)

阅读教材第18页的名词点击,看图了解。

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教师点拨:刚才在大家的分析中,都提到了食品支出在家庭支出中所占比例的大小,这也就是我们要学的恩格尔系数。

教师提问:恩格尔系数越大代表越富裕,还是越小代表越富裕?

学生回答。

教师提问:恩格尔系数变化对我们的消费结构有什么影响(意义)?

学生讨论。

教师引导:可以从恩格尔系数变大和变小两个方面思考。

最后教师总结:

(1)恩格尔系数过大,必然影响其他消费支出,特别是影响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低;

(2)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补充:联合国粮农组织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划分穷富过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0.6以上的为绝对贫困,0.5——0.6的为温饱型水平,0.4——0.5的为小康水平,0.2——0.4的为富裕水平,小于0.2的为极富裕水平。

同学们,你们家属于哪个水平?

(设计意图:引导到学生个人和家庭上,激发学生兴趣。这个问题可以留在学生课后思考。)

多媒体展示书本18页我国恩格尔系数走势图。

教师提问:这幅图表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总结:说明:1、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收入增加,

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2、城市和农村的生活水平不同,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高

于农村。

教师活动:思考如何降低恩格尔系数,优化消费结构?

学生活动:结合本课所学,为降低恩格尔系数出谋划策。

教师归纳: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居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稳定物价,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设计意图:本部分知识比较抽象,但也是常考内容,因而要引导学生结合前面所学以及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进行分析来掌握,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总结:多媒体展示本课知识结构,点明重难点,方便学生有目的性的识记。(1分钟)

随堂小练习:

1、近年来,我国新的消费热点持续升温,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汽车、通信器材、商品房等一些新的消费热点升温。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的根本原因是( A )

A.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B.近年来物价水平的下降

C.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D.国家实行刺激居民消费的政策

2、医疗、教育、住房费用过高,已经成为群众最为关注的问题。这是因为,在居民收入水平不变的情况下,消费品价格总水平提高,会造成( A )

A.家庭消费水平降低

B.家庭消费水平提高

C.家庭生活水平提高

D.家庭生活水平不变

3、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用生动的比喻说明了书籍是人类的好朋友。购买和阅读书籍在我们的家庭消费中属于( C )

A.服务消费

B.生存资料消费

C.发展资料消费

D.享受资料消费

4、武广高速铁路开通以后,广州、长沙、武汉成了新的旅游热点。旅游消费属于( BCD )(多选)

A.有形商品的消费

B.生存资料消费

C.享受资料消费

D.一般是钱货两清的消费

5、某省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3.1%,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

36.3%。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 B )

A.大力发展经济

B.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C.消除居民收入差距

D.平均分配个人收入

6、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大城市中,个人的交通工具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20世纪80年代,绝大多数人骑自行车;90年代“打的”的人越来越多;进入21世纪,个人买车逐渐升温。(此题可留给学生课后思考)

(1)上述变化表明了什么?

(2)引起上述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八、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从学生自己的消费入手引入新的教学内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课堂总结,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梳理。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影响消费的因素及消费类型及结构等有关知识。我们在学习中应该结合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感性材料去深刻理解这些知识,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培养学生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及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我会继续研究本节课,争取设计的更科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共同完善,共同进步!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