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物理第十三章 内能 (教案)附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第13章第2节《内能》教案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第13章第2节《内能》教案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第13章第2节《内能》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与内能的关系。

2.能区别物体的内能和机械能。

3.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知道两者的区别。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实验,感知分子动能与势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1.对内能概念的理解。

2.做功和热传递都能改变物体的内能。

教学难点:内能与温度变化的关系。

教学方法:以实验探究为主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学用具:足球、弹簧、冰块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我们知道做机械运动的物体具有机械能,那么热现象发生过程中,也有相应的能量变化。

另一方面,我们又知道热现象是大量分子做无规律热运动产生的。

那么热运动的能量与大量的无规律运动有什么关系呢?这是今天学习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1.分子的动能、温度物体内大量分子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热运动,对于每个分子来说都有无规则运动的动能。

由于物体内各个分子的速率大小不同,因此,各个分子的动能大小不同。

由于热现象是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结果,所以研究个别分子运动的动能是没有意义的。

而研究大量分子热运动的动能,需要将所有分子热运动动能的平均值求出来,这个平均值叫做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

学习扩散现象时,我们知道扩散现象与温度有关系,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激烈,扩散也加快。

依照分子动理论,这说明温度升高后分子无规则运动加剧。

用上述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来说明,就是温度升高,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增大。

如果温度降低,说明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减小。

因此从分子动理论观点来看,温度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的标志。

“标志”的含义是指物体温度升高或降低,表示了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增大或减小。

温度不变,就表示了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不变。

其他宏观物理量如时间、质量、物质种类都不是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

但是,温度不是直接等于分子的平均动能。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13.2内能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13.2内能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13.2内能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课题内能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观察,能简单描述同一物体其内能随温度变化的关系。

2.通过实验和体验活动,知道通过做功和热传递的方法可以改变内能。

能判断热物体内能是否发生改变,和用什么方法改变内能。

了解热量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演示实验和体验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与人合作的意识。

2.通过分析具体实例,促使学生尝试应用学到的科学知识去解释具体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人类认知内能过程的几个片段,感受人类认知内能过程中从宏观跨越到微观的伟大,和人类认知过程中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精神。

2.通过学习,感受到用微观理论去解释宏观现象的奇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和相关科学技术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助于建立正确的科学观。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内能的概念,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举出相关事例。

教学难点:1.用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本质。

2.了解热量的概念。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实验法、列举实例法、学生实验体验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若干根50cm的细铁丝、压缩点燃演示器、气体膨胀做功演示器教学过程引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向学生展示三幅有关人类对“热”充满渴望的图片。

展示人观看、思考、感受。

图片除了点出课题之外,还传递了人性[观察一下]“分子”和“孩子”是否有相似之处?物体宏观运动而具有的能是机械能。

微观世界的分子虽小,同样具有质量,由于分子在不停的做热运动,同样具有动能,而分子间的作用力,又使得它们具有势能。

②因为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冰山也不例外。

二、物体内能的改变1.想一想,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如何判断同一物体内能是否②演示实验B要让学生看,还要做。

九年级物理-《内能》教学设计+反思

九年级物理-《内能》教学设计+反思

内能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内能的初步概念及内能跟温度、体积、状态的关系;(2)知道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并知道两者的区别.2、过程与方法(1)感受在微观世界中对分子热运动的认识过程;(2)认识在学习物体分子具有动能、势能过程中的类比方法;(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对微观世界的认识过程;感知宏观认识对微观认识的一致性,萌对分析研究物理过程的兴趣。

二、【重点与难点】内能概念;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三、【学习资源与器材】小球,弹簧,两只烧杯,红色液体,火柴,钢丝条,乙醚,空气压缩引火仪,活塞,硝化棉,机械能互变演示器(J·铎尔实验仪)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实例引入:为什么神舟六号返回舱进入地球大气层,就像在空中燃烧的火球呢?为了了解其中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内能”(板书:§5.3内能)。

①什么是分子热运动?(学生回答)二、新课教学1.什么是内能?演示1:小球在地面上滚动.问:小球具有什么能?(动能)类比推出:分子因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叫做分子动能演示2:压缩或者拉伸弹簧.问:弹簧因被压缩或者拉伸具有什么能?(弹性势能)问:分子被拉伸或者压缩而相互之间会有什么力?(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启发学生得出结论:分子间也有因相互作用而具有的势能叫做分子势能。

我们把物体的动能和势能总和叫做什么?学生回答(机械能)引导学生类比出内能:那么同样的我们把物体内的所有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叫做物体的内能(板书)强调:物体的内能是指物体内所有分子具有的能量,而不是指单个分子具有的能量。

说明:因分子势能跟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复杂,初中阶段暂不考虑它的变化,而只考虑分子动能对内能的影响.问:一切物体都无时无刻都具有内能吗?为什么?因为一切物质都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总是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所以一切物体无时无刻都具有内能。

初中物理_第十三章《内能》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第十三章《内能》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十三章内能》(复习课)教学设计一、导入【泰安中考考情分析】分析分值和考点【复习目标】:1、能说出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用该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记住内能定义,以及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3、了解热量,理解比热容,并应用比热容解释现象和进行计算。

【重、难点】:内能的理解、用比热容分析吸热能力并简单计算。

二、知识梳理:1、订正答案,用红笔改正自己出错的地方,并记忆(限时2分钟)<一 >、分子热运动1物质是由、组成的。

2扩散现象:不同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做,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运动叫做。

3分子间存在间隙,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力和力,当分子间距离很小时,作用力表现为,当分子间距离很大时,作用力表现为。

<二>、内能1、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与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物体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它们的内能就;等温的物体所含分子质量越大,它们的内能就。

2、一切物体都有,内能的单位是,用字母表示。

内能和机械能的区别:机械能与有关;而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有关,如:物体温度、质量、状态等。

3.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两种:和,且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

4.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热量,温度,内能;低温物体热量,温度,内能。

温度相同的物体,(会/不会)发生热传递。

5.对物体做功,内能,温度;物体对外做功,内能,温度。

<三>、物质的比热容1、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与它的和升高的乘积之比,叫该物质的比热容,单位是。

2物体吸热或放热的计算公式:。

水的比热容是,它的物理意义是1kg水,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是。

3.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与物体的、有关。

4实验: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能力测量器材:测温度:__________,测时间:__________。

实验方法: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实验设计:①用反映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

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三章《内能》教案

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三章《内能》教案

第十三章内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现象。

2.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与内能的关系。

3.了解热量的概念。

4.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的概念,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本章在学习机械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另一种主要形式的能量——内能重点研究。

依据教材的编写安排可以把本章内容分成两部分:内能的本质、内能的改变。

其中主要内容包括:通过宏观的扩散实验验证物质微观结构从而给出内能的概念;通过实验探究找到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从研究内能的改变过程中了解物质的吸热特性——比热容的不同,并能利用其进行热量计算。

本章的教学重点是内能的改变方式、内能与温度的关系、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现象等。

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和比热容的知识解释有关物理现象是教学的难点。

学生前面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微观结构以及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分子状态,为学习分子的热运动奠定了基础;学习了机械能及其转化,为研究内能提供了比较系统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比热容的相关知识与学生生活比较贴近,让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

由于本章知识的综合性比较强,给学生的学习会带来一定的困难,尤其是比热容、热量的综合计算,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1.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某些现象时,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转换法,将微观问题转换为宏观的外在表现来研究,是突出这一重点的关键。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某些自然现象时,加深学生对比热容的理解,应该在探究比热容的物理意义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类比法将“比热容”与“密度”进行类比,让学生理解和体会比热容与密度一样,都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

第1节分子热运动本节主要讲述分子热运动和分子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力。

分子热运动和相互作用力是物体具有内能的基础,学好本节知识便于学生正确理解内能的概念。

本节课主要是分子动理论的第二个和第三个观点,分子热运动和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这两部分内容是下一节学习物体内能的基础。

这一节课主要以实验探究为主,引导学生观察扩散现象去间接感知分子的热运动。

初中物理_十三章内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十三章内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内能教学设计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三章内能课题:十三章内能教学目标:1、说出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能识别扩散现象并通过实例说明分子间存在作用力;2、运用类比的方法建立内能的概念,描述内能的影响因素;3、通过实例说出改变内能的途径;4、陈述探究物质的吸热能力的过程、方法,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并会解释简单的现象;5、会进行简单的吸放热计算。

教学重点:1、一切物质的分子都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2、内能、热量及改变内能的途径;3、比热容的概念,热量的计算。

教学难点:1、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2、内能及比热容的概念.学习方法:1、自主学习2、合作交流3、质疑讨论4、师生互动5、练习及应用教学方法:1、引导自主学习2、组织组内交流、讨论 3 鼓励展示、辩论 4、演示实验 5、靖江。

实验准备:火柴、粗铁丝、冷热各一杯水等设计流程1 学案导学,引导自学 2创设情境,引出课题3目标导学,展示效果 4网略构建,深度整合5经典剖析,提炼方法 6课堂达标,能力内化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实质↑温度内容与机械能不同热传递→热量←→比热容↓↑↑↑扩散→分子动理论→内能→改变内能↓↓↓↓识别例证影响因素做功↓实质教学反思:【学情分析】_内能_物理_初中__学生通过对化学的学习,已经初步了物质由分子构成的认识,对分子的特征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同时,学生初三一年的学习对学习物理的方法如实验、观察、应用已经有了较深刻的感受,同事,对控制变量法、转化法也已经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已经初步培养起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学习物理的能力。

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

但鉴于学生年纪较轻,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好奇心较强,也给教学设计和教学推进带来挑战。

本课题紧密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列举大量来自学生生活的生动实例、设计了针对教学重、难点的,生动的形象化的课件,演示了一些可感、可触、好玩的演示实验以及采用合理分组,交流合作,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学生学习激情饱满,思维活跃,展示踊跃。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学科上册教学设计第十三章内能全章中考复习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学科上册教学设计第十三章内能全章中考复习课教学设计
4.让学生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表达式,并能应用于分析实际问题,解释生活中与内能相关的现象。
5.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内能变化的能力,如比热容、热膨胀等,并能准确记录、处理实验数据。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途径主动探究内能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归纳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学习心得。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对内能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能举例说明吗?
2.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强调内能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总结:内能是物体内部的一种能量形式,它与物体的温度、质量、状态等因素密切相关。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做功和热传递来改变物体的内能,从而实现能量的转化。
2.运用比较法、归纳法等方法,帮助学生总结内能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总结概括能力。
3.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将内能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设计多样化的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内能知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应试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欲望,增强学生的科学精神。
1.内能的概念及特性
-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动能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势能的总和。
-内能的大小与物体的温度、质量、状态等因素有关。
2.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与联系
-内能是物体内部的能量,机械能是物体由于位置、速度等外界因素所具有的能量。
-内能与机械能可以相互转化,如物体做功和热传递。
3.内能的种形式及转化规律
3.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的学习,思考并举例说明内能在生活中的应用。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13.2内能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13.2内能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13.2内能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材的第13章第2节,具体内容如下:1. 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内能与温度的关系: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大;物体温度降低,内能减小。

3. 内能的改变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4. 内能的实际应用:热机、制冷剂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2. 让学生了解内能的改变方式,能够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内能转化现象。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内能的概念,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2. 教学重点:内能的改变方式,内能的实际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段关于冬天暖气片加热房间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内能的存在。

提问:“为什么暖气片加热房间会使房间变暖和?”2. 概念讲解:介绍内能的概念,解释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3. 内能与温度的关系:讲解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大;物体温度降低,内能减小的原理。

4. 内能的改变方式:讲解内能的两种改变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举例说明做功和热传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 内能的实际应用:介绍热机和制冷剂的工作原理,让学生了解内能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

6.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有关内能的计算题,进行讲解,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7. 随堂练习:布置几道有关内能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场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堂小结: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提醒学生注意内能的概念和内能的改变方式。

六、板书设计1. 内能的概念2. 内能与温度的关系3. 内能的改变方式:做功、热传递4. 内能的实际应用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个物体在温度升高50℃后,内能增加了多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