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题型分类汇编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题型归类

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题型归类

题型大致可以归为几类:语言修辞、布局谋篇、艺术手法、归纳要点、人物形象、文本探究等。

一、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语言1、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2、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3、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

描绘类(考查关键词句)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或:句子含义的解答。

技巧点拨:1.用了什么方法。

要辨明本语句所运用的是哪一种修辞或表现手法。

2.表达了什么内容。

分析这种修辞或表现手法在文句中是要表现什么内容,要清楚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

此外要注意不同的表达方式的作用:从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1、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2、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起到例证的作用;3、说明文中描写、文艺性笔调起到点染作品使之更加生动形象的作用。

4、夹叙夹议,记叙与议论交叉运用的写法,使文章在轻松活泼之中,阐发议论,读来饶有兴味,深受教益,文章中的记叙是为议论服务的,而议论又以记叙为基础,叙为议提供了事实依据,使立论有根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3.有何效果或作用。

要清楚此种修辞、表现手法或表达方式的一般表达效果,并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说明。

对“理解作者在文中的重要语句所要表达的含义”的题,多用原文或整合原文语句作答。

答题模式: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

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答题示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

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

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

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历年(2020-2024)全国高考语文真题分类(语言文字运用)汇编(附答案)

历年(2020-2024)全国高考语文真题分类(语言文字运用)汇编(附答案)

历年(2020-2024)全国高考语文真题分类(语言文字运用)汇编一、(2023ꞏ天津卷ꞏ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音乐,充满奇情幻想,它对人类来说有着一种不可摆脱的魅力。

古人听了一曲好的音乐,说有“绕梁三日”之感。

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甚至“三月不知肉味”。

唐代是一个诗和音乐的时代,在那个时代,诗和音乐结合的盛况,表现在诗被谱之以曲,可以随处演奏咏唱;也表现在音乐已成为诗人们创作诗歌时喜爱的(),出现了不少将音乐美与文学美结合得很好的作品。

其中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不仅表现了无比美妙的音乐世界,而且也体现了令人惊叹的音乐美,堪称精品中的精品,被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这些作品把前所未有的高超艺术和出神入化的描写创设的神奇音乐境界,堪称千古绝唱。

白居易描摹形象,严格按照音乐的本来面貌,全部运用人们生活中()的事物设喻,朴实自然,亲切可闻;李贺则运用了大胆的夸张、神奇的想象、瑰丽的比喻,足使鬼泣,极其浪漫;而韩愈不论描摹音乐形象,还是()音乐效果,既不乏巧妙的夸张、丰富的联想、新颖的比喻,又让人虽感到奇险而不觉得怪诞。

清代方扶南评价这三首诗说:“__________。

”这看来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它恰好说明了这三首诗在音乐描写上所表现出来的不同风格。

(取材于郑喜林文章)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A.题材司空见惯渲染 B.题材触手可及浸染C.体裁司空见惯浸染 D.体裁触手可及渲染2.下列填入文中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A.韩足以移人,李足以惊天,白足以泣鬼B.韩足以移人,李足以泣鬼,白足以惊天C.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D.韩足以泣鬼,李足以移人,白足以惊天3.文章中画波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A.这些作品以前所未有的高超艺术和出神入化的描写创设的神奇音乐境界,堪称千古绝唱。

B.这些作品以前所未有的高超艺术和出神入化的描写创设了神奇音乐境界,堪称千古绝唱。

高中语文题型归纳

高中语文题型归纳

高中语文题型归纳(原创版)目录一、高中语文题型概述二、题型分类与解析1.阅读理解题型2.诗词鉴赏题型3.文言文阅读题型4.现代文阅读题型5.写作题型三、题型归纳总结正文【高中语文题型概述】高中语文题型是指在高中阶段的语文学科中,各类考试和测验中所出现的不同类型的题目。

这些题型主要考察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文学鉴赏能力、思维分析能力等。

通过对高中语文题型的归纳和总结,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高中语文知识,从而提高语文学习效果。

【题型分类与解析】(1)阅读理解题型阅读理解题型主要包括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

这类题型要求学生通过对文章的阅读,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把握文章的主旨和结构,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等。

(2)诗词鉴赏题型诗词鉴赏题型主要考察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这类题型通常要求学生分析诗词的意境、风格、修辞手法等,以及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3)文言文阅读题型文言文阅读题型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能够理解文言文中的词语、句子和篇章结构,把握文言文的表达手法和思想内容。

(4)现代文阅读题型现代文阅读题型主要考察学生对现代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这类题型通常要求学生分析文章的主题、结构、语言表达等,以及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5)写作题型写作题型是高中语文考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考察学生的写作能力。

这类题型要求学生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创意写作,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展现自己的语言文字功底。

【题型归纳总结】通过对高中语文题型的归纳总结,我们可以发现,高中语文题型主要分为阅读理解、诗词鉴赏、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和写作五大类。

这些题型旨在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

语文高考题型全归纳

语文高考题型全归纳

语文高考题型全归纳一、阅读理解题阅读理解是语文高考考点中的重要题型之一。

在这一题型中,考察的是考生对于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一般来说,阅读理解题分为短文阅读和长文阅读两种类型。

短文阅读题是针对一篇短文提出一系列问题,要求考生根据短文内容回答问题。

考察的是考生对于细节理解的能力和推理能力。

在解答这类题目时,考生需要仔细阅读短文,理解短文的主旨和细节,根据问题回答正确答案。

长文阅读题是针对一篇长一些的文章提出一些综合性问题。

考察的是考生对于整篇文章的整体把握和推理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时,考生需要通读整篇文章,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结构,根据问题回答正确答案。

二、完形填空题完形填空题是考察考生对于词语的理解和篇章结构分析能力的题型。

一般来说,完形填空题会给出一篇短文,短文中含有若干个空格,考生需要根据文章的上下文推测正确的词语填入空格中,使得整篇文章通顺完整。

在解答完形填空题时,考生需要注意文章的前后逻辑关系,通过语境推测正确的词语选择。

此外,考生还需要注意整篇文章的语法和词汇的正确运用,确保填入的词语符合语法和语义的要求。

三、改错题改错题是考察考生对于语法知识和语句结构的掌握程度。

在这一题型中,会给出一篇短文,其中含有若干处错误。

考生需要根据语法知识和语句结构规则,找出并改正错误。

在解答改错题时,考生需要注意常见的语法错误,如主谓一致、时态使用、冠词使用等。

同时,考生还需要注意文章的连贯性和语句的通顺性,确保改正错误后,整篇文章的语法和逻辑没有问题。

四、名句解释题名句解释题是考察考生对于名句的理解和文化素养的题型。

一般来说,会给出一句名句,要求考生解释其含义和深层次的思想。

在解答名句解释题时,考生需要对句子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思考,理解句子所蕴含的哲理和思想。

此外,考生还需要结合上下文和作者的用词、修辞手法等,来进行综合理解和解释。

五、作文题作文题是语文高考中的核心题型之一。

通过作文题,考察考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语文基础知识题型归纳总结

语文基础知识题型归纳总结

语文基础知识题型归纳总结一、选择题选择题是语文基础知识题中最常见的一种题型。

它通常是通过给出几个选项,要求从中选择一个或多个正确答案。

1. 单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是指给出几个选项,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答案的题目。

根据题目的要求,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入空缺处。

例题1:下列成语中,“画蛇添足”最接近的意思是:A. 对牛弹琴B. 杞人忧天C. 守株待兔D. 如虎添翼答案:D2. 多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是指给出几个选项,其中可能有一个或多个选项是正确答案的题目。

根据题目的要求,选择所有正确的答案。

例题2:下列句子中,含有描写“色彩”的是:A. 一抹红霞染云彩。

B. 他是个色情犯罪的嫌疑人。

C. 绿树成荫,美不胜收。

D. 她对他充满了感激之情。

答案:A、B二、填空题填空题是语文基础知识题中常见的一种题型。

它通常是给出一段文字或句子的部分内容,要求填入正确的字、词或短语。

1. 单词填空题单词填空题是给出一个句子或段落,要求根据语境填入正确的单词。

例题3:这首诗写的是__________的故事。

答案:七仙女(根据语境可推断出正确答案)2. 词语填空题词语填空题是给出一个句子或段落,要求根据语境填入正确的词语。

例题4:他因表现出色,被评为________生。

答案:优秀(根据语境可推断出正确答案)三、判断题判断题是语文基础知识题中常见的一种题型。

它通常是给出一个陈述句,要求判断其真假性。

1. 正误判断题正误判断题是给出一个陈述句,要求判断其真假性。

例题5:《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答案:正确2. 是否判断题是否判断题是给出一个陈述句,要求判断其是否符合规定的要求。

例题6:《西游记》是关于明朝的历史故事。

答案:不符合要求(《西游记》是一部神话故事,不是历史故事)四、阅读理解题阅读理解题是语文基础知识题中较为复杂的一种题型。

它通常是给出一个短文,要求回答相关的问题,或根据短文提供的信息进行判断。

例题7: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全国各地2022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化常识)

全国各地2022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化常识)

2022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化常识)一.选择题(共14小题)1.(2022•桂林)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更”是古代夜间用来计时的单位。

B.律诗通常每首八句,第二、三联一般是对仗句。

C.蒲松龄,唐代文学家,代表作是《聊斋志异》。

D.古人称谓有谦敬之别,如“家父”“寒舍”是谦辞。

2.(2022•淄博)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令尊”“令堂”“令郎”“令爱”中的“令”字是“美好”的意思,用以表达对自己亲人的尊重。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各地的民歌。

词语“采风”“风雅”中“风”字的意思即源自此。

C.1936年2月,毛泽东在行军途中,面对茫茫雪野,胸中豪情激荡,写下了大气磅礴的《沁园春•雪》,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广阔胸襟和雄伟气概。

D.课文《穷人》的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作家茨威格曾为其作传。

3.(2022•枣庄)下面有关文学文化知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如“敝人”“劳驾”是谦称,“高邻”“家慈”是尊称。

B.《关雎》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

C.“滕子京谪守巴陵郡”的“滴”和“迁客骚人”的“迁”都是被贬官、降职的意思。

D.词又称“长短句”,句式长短不一,讲究韵律,如《渔家做•秋思》《满江红(小住京华)》等。

4.(2022•巴中)探究活动中,大家交流文学文化常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衣古镇名士吴德潇进士,任官知县。

进士,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之称,其中一甲三名依次是状元、榜眼、探花。

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中华诗文卷帙浩繁,逐渐形成了一些表意相对固定的词语,如“万钟”指优厚的俸禄,“桑梓”指故乡,“南冠”指俘虏,“扶摇”指旋风。

D.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都有独特习俗,如端午竞舟,中秋赏月,除夕守岁等。

高三语文题型整理

高三语文题型整理

高三语文题型整理在高三语文学科的学习中,各种题型涵盖了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各种题型的整理与归纳,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考试中常见的题目类型,提升答题的准确性和效率。

一、诗歌鉴赏题1. 诗歌赏析这类题目要求考生通过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题、情感、意境等,并结合诗歌中的语言表达技巧进行分析与解读。

2. 诗歌默写考生需要准确地默写出一首指定的古代或现代诗歌,正确性和完整性都是评分的重点。

二、文言文阅读题1. 古文观止考生需要阅读文言文文段,理解作者的观点、意图,掌握古代文言文阅读的技巧和方法。

2. 解释句子要求考生能够准确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并解释句子中每个字词的含义,深入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三、现代文阅读题1. 阅读理解现代文阅读题目一般涉及到现代文章或散文的阅读与理解,要求考生能够准确领会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理解文章中的论证、例证等内容。

2. 文章改错要求考生在现代文文章中找出错误的地方并进行改正,考察考生对语法、逻辑、修辞等方面的把握能力。

四、作文题1. 议论文考生需要对一个观点或问题进行论述和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论证,结构清晰,论证充分,逻辑性强。

2. 记叙文考生需要叙述一个真实或虚构的故事情节,情节生动,人物形象丰满,情感真挚。

五、其他题型1. 古诗填空给出一首古诗,要求考生根据古诗的上下文和意境填写缺失的字词,考察考生对古诗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文言文选词填空题目给出一段文言文,缺少若干关键词汇,考生需要根据上下文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入空白处,考察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通过对这些不同类型的语文题目整理和归纳,有助于考生在备考高三语文时更全面、系统地掌握各种题型的要点和解题技巧,从而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高中语文题型归纳

高中语文题型归纳

高中语文题型归纳一、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是高中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考察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题型主要包括:1. 细节理解题:考察学生对文章中具体事实和细节的理解能力。

2. 推理判断题:要求学生根据文章中的信息和逻辑关系,推断出作者未明确提及的内容。

3. 主旨大意题:考察学生对文章整体内容和主旨的理解能力。

4. 词语理解题:考察学生对文中关键词汇的理解和推断能力。

5. 观点态度题:要求学生理解并评价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观点和态度。

二、古文阅读古文阅读主要考察学生的文言文理解和鉴赏能力。

题型包括:1. 实词理解题:考察学生对文言文中实词的理解和推断能力。

2. 虚词理解题:考察学生对文言文中虚词的理解和用法辨析能力。

3. 句子翻译题:要求学生将文言文中较难理解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 内容理解题:考察学生对文言文整体内容和主旨的理解能力。

5. 文学鉴赏题:要求学生评价文言文中的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

三、诗歌鉴赏诗歌鉴赏主要考察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感受、理解和评价能力。

题型包括:1. 意象分析题:要求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及其表达的情感。

2. 意境分析题:要求学生分析诗歌所营造的意境及其表达的情感。

3. 表达技巧评价题:要求学生评价诗歌中所使用的表达技巧及其效果。

4. 思想内容评价题:要求学生评价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及其社会意义。

四、作文作文是高中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考察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深度。

题型包括:1. 给材料作文:要求学生根据所给材料进行立意、构思和写作。

2. 话题作文:要求学生围绕给定的话题进行立意、构思和写作。

3. 命题作文:要求学生根据所给题目进行立意、构思和写作。

4. 半命题作文:要求学生根据所给题目的一部分进行立意、构思和写作。

五、语言运用语言运用主要考察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

题型包括:1. 句式变换题:要求学生将句子变换成不同的句式,如主动句变被动句、肯定句变否定句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题型分类汇编(一)知识点梳理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引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二)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有些同学做阅读题时,全凭自己的感觉答题,其实,答阅读题也是有技巧可寻的。

以下是针对《考试说明》,提出的几种答题技巧:一、看分值答题法:可以从试题的分值中推测答题的要点。

如一道题给的分值是3分,答案可能就有3个要点,一个要点一分,所以从试题所给的分值中,我们就能推测答案的要点和要求的字数。

二、用原文答题法:做题要牢牢地记住:“答案不在你的脑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

”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作答,既要体现个性和独特见解,又要较好地忠实于作者的主张。

具体作法是:把所问问题中的关键词句还原到原文中去,再靠船下篙,一般来说,答案就在该关键词句的上下面。

三、两步法阅读题中时常会问到:一句(一段)话在文中的作用。

做此类题:第一步:我们首先看这个句子(段落)是在文章中的哪个位置,开头?中间?还是结尾?如果是在开头,则有以下几种可能:点明中心、设置悬念、总领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如果是在中间,则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如果是在结尾,则起到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总结全文、首尾呼应、前后照应、结构完整……第二步:答题格式可固定为:在内容上,起到……;在结构上,起到……(省略号内容再具体到上一步去相对应)四、三步走法在说明文当中经常出此类问题,即问“一个副词(全部、部分、都、大概、可能、据说……)能否删去?”回答此类问题可分为三步:①不能;②解释该副词在本文当中的含义;③如果去掉,句子显得太绝对化了,就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生动性、准确性、严密性)。

五、三析法同学们认为最难回答的,莫过于“理解句子的含义及作用”这一类题目。

其实这类题目也不一定的答题技巧:我们可以首先分析句子的特点及位置;再分析其在表意和结构上的作用;最后,结合语境,分析哪个是句子表达时最关键的词语,指出其语境义。

七|、其他方法:(1)指代词所指代的内容,一般是在指代词的前面找,找到之后,再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2)某句(某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论证方法),及有何作用?找出方法并不难,关键是后一问,我们可以按照下面的模式:准确(生动、形象、科学……)地说明(论证)了本句(本段)的说明中心(中心论点、分论点);(3)评价赏析一句话,先评写作特点、语言特色,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4)概括文段事例,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什么人,做了什么事;其他要素如:时间、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当然,现代文阅读,内容包罗万象,题型层出不穷,形式千变万化,但我们答题时只要注意:(1)认真审题,弄懂题意后作答,不能望文生义,轻易作答;(2)熟记各种文体的阅读知识,避免知识错误;(3)掌握一些常见的解题的解题技巧。

把握以上几点,相信,我们都会取得令自己满意的成绩。

(三)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1.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2.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针对一节中的主题句应在这一节中找议论、抒情的语句,特别是结尾处最重要。

3.文章内容?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4.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6.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7.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8.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

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9.记叙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10.语言特色?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11.写作手法及作用?(包含修辞)(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3.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4.句子含义?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

15.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1)承接上文(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3)承上启下(过渡)(4)为后文作铺垫16.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17.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8.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19.描写的种类及作用?种类:(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8)景物描写(9)场景描写(10)环境描写(11)细节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20.散文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

21.散文种类?(1)叙事散文(2)抒情散文22.小说种类?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23.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24.环境的种类及作用?(1)自然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

(2)社会环境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25.情节由哪几部分构成?(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26.续写小说结尾。

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