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英文译本对比和赏析

合集下载

《桃花源记》六个译文可读性探究

《桃花源记》六个译文可读性探究

《桃花源记》六个译文可读性探究摘要:《桃花源记》六个译者的翻译思想中都体现着兼顾忠实和可读性的原则,然而,六个译文在理解和表达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在文化因素的处理方面也采取了不尽相同的具体技巧,体现了各位译者对原文的不同认识,充分说明译者在翻译中的核心地位。

关键词:忠实可读性理解表达文化因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以发现桃源、做客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情节,描绘了一个理想的桃源世界,深受人们喜爱。

这篇文章也被多次译成英文。

笔者搜集了Herbert A Giles、林语堂、杨宪益、毛荣贵、黄俊雄以及罗经国所译的六种译文。

六位译者有以英语为母语的汉学家,有旅居国外的华人学者,也有国内从事翻译和翻译教学的学者、教师,比较他们的译文对文言文的翻译和教学都会有所启发。

一、六位译者的翻译原则在对六个译文比较之前,首先考察一下这些译者的翻译思想,因为翻译思想往往制约着译者的翻译策略选择,在评价译本时只有把译者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策略结合起来才能做到公正公允。

由这些序言体现出来的翻译思想可以看出,这些译者都基本坚持忠实和可读性的原则,既考虑到要忠实于原文,又考虑读者的要求。

在毛荣贵和林语堂的翻译思想中体现着同样的原则。

毛译是在评点《桃花源记》的两个译本的基础上的改译之作。

译者认为翻译审美活动就是从一种语言(原文)的表层结构开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探明深层结构,再从深层结构转换到另一种语言(译文)的表层结构。

在分析《桃花源记》的翻译时他既注重在深层结构上接近原文,也非常注重表层结构的选词美和句式美等。

林语堂的翻译思想主要体现在著名的《论翻译》一文。

该文提出了翻译的三条标准:“第一条是忠实标准,第二是通顺标准,第三条是美的标准。

”三条标准分别对应着译者对原著者的责任、对中国读者的责任以及对艺术的责任。

他认为翻译是艺术,“不可不注意于文字之美的问题”。

二、理解的异同上文我们指出,六位译者的翻译思想中都体现着忠实于原文的原则,理解准确无疑是实现这一原则的首要前提。

探析《桃花源记》英译本的审美再现

探析《桃花源记》英译本的审美再现
探析 《 桃花源记 》英译本的审美再现
口 张 佐 丽
天 津 外 国语 大学研 究 生 院
I 摘 要 】近 年 来 ,如 何 使 中 国文 学 更 好 地 输 出 国外 , 以及 如 何 再 现 原 文 的 美 是 译 界 的热 点 问题 之 一 。 陶 渊 明的 代 表作 《 桃 花源 记 》 曾被 多次 翻 译 。但 是 由于 中西 方 文 化 的差 异 ,外 国读 者 常 常 不 能领 略 原 文 的美 感 。 本 文 对 《 桃 花 源 记 》 不 同英 译 本 进 行 对 比, 重 点讨 论 如 何 再 现 原 文 的审 美信 息 ,从 而使 译 文 为 外 国读 者所 接 受 。 I 关键 词 】《 桃 花 源 记 》 ;英 译 本 ;审 美 信 息 ; 对 比研 究 【 中 圈分 类号 l H 3 1 5 . 9 【 文 献标 识 码 】 A 【 文 章 编号 】 1 0 0 9 — 6 1 6 7 ( 2 0 1 3 ) 1 0 0 0 0 8 。 0 2
he t c o c k s c r o w e d ,t he d o g s b a r k e di n r e t u n. r ( 方蓖 译 )
Pa t h s c r i s s c r o s s i n g t he f i e l d s i n a l l d i r e c t i o n s .T h e c r o wi n g o fc o c k s a nd t he b a r k i n g o fd o gs WC F C Wi 曲i n
即准 、美 、精 。 ‘ 准 ’是 指 用 词 表 达 了原 意 和 适 应 了 语 境 , ‘ 美 ’指用词能给人身心以很大愉悦 的品质 , 精 ’指翻译 时用词应该精练 ,无拖沓 ” ( 刘宓庆 , 2 0 0 5 : 1 2原文 的美感 。

从《桃花源记》的两个英译版本看原作对译者主体性的制约

从《桃花源记》的两个英译版本看原作对译者主体性的制约

242从《桃花源记》的两个英译版本看原作对译者主体性的制约王志君 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译者是文化的桥梁,是文化“走出去”政策的重要一环,但学界与社会长期忽视译者的重要性,甚至一度将译者地位比作“仆人”,以至于很少有业外人士理解译者的工作。

这就让学界逐渐意识到“译者主体性”研究的重要性,本文将从林语堂和戴维斯两位译者的《桃花源记》英译本的对比,讨论原作对于译者主体性的制约。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源语文化;作品时代背景一、翻译实践中的译者主体性翻译对文化传播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但人们在宣扬翻译重要性的同时却忽略了翻译过程中的必要角色-译者,其地位得不到社会的广泛认可,认为翻译不过是符号的转换[1]。

我国学者率先考虑到这一问题,并对译者主体性进行了研究,傅雷以及其他一些翻译家所指出的这些语言和文化上的“不同”或“差异”,客观上导致了翻译的“不忠实”的现实,让人们意识到翻译活动中译者主体性不可避免[2]。

译者应正确认识到这一点,从而在翻译中摆正自己的态度。

虽然我国针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开始较早,但真正自觉而又明确地论述文学翻译主体性这一理论问题仅有二十多年。

从许钧教授的《“形”与“神”辨》中我们可以得到两点启示:1.译者在翻译时既要受到原作的牵制,又要受到目的语文化语境的制约;2.译者在翻译时尽管受到这样或是那样的制约,但依然享有一定的创造自由。

二、《桃花源记》英译本及其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一)林语堂与戴维斯的翻译特色林语堂是学贯中西的大家,在五四时期,与鲁迅等人负担起介绍中国文化的重任,引起一阵翻译热潮,并为中国的翻译事业做出了极大贡献。

对中外文化的融会贯通,让林语堂的翻译理论也别具色彩。

在翻译实践中,译者难免受到原作与译入语的制约,但林语堂能较好的在限制中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也就是“创造性的叛逆”。

戴维斯(John Francis Davis)出生于1795年,于1844年就任第二任香港总督。

喜好中国文化,在中国任职期间将大量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英文。

从译者主体性角度赏析《桃花源记》六种英译文

从译者主体性角度赏析《桃花源记》六种英译文

从译者主体性角度赏析《桃花源记》六种英译文[摘要]译者的主体性是近来翻译界研究的重点之一。

译者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译者的选择性、译者的理解和表达以及译者的创造性叛逆等三方面。

本文试从译者的主体性角度赏析林语堂、Davis、方重、罗经国、孙大雨、谢百魁等六人的《桃花源记》英译文。

[关键词]翻译;译者;主体性;《桃花源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我国古典文学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它以诗体形式写成,笔法凝练,陈述低调而富于诗意,音韵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为世人传诵。

国内外众多译者各展才华,为我们奉献了琳琅满目的精彩译文。

林语堂、Davis、方重、罗经国、孙大雨、谢百魁等六人对《桃花源记》英译文就各有千秋,富有代表性。

一、译者的文化地位问题在翻译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上世纪80年代,纽马克(Peter Newmark)将符号学、功能语法和跨文化交际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概念。

上世纪70、80年代以巴斯奈特和勒弗维尔为代表的翻译研究派中文化学派提出“翻译是文化内部与文化之间的交流”、“在文化功能等值的过程中,译者有较大的主动权,可以灵活重写甚至打破原文的文学形式”、“翻译就是文化‘改写’(rewrite),‘改写’使原文的生命得以延续”等具有颠覆性的观点,使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提升到了“操纵者”的地位,译者的主体性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查明建在《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一文中对“译者主体性”作了这样的界定:“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

[1]19-20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

常青认为译者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译者的选择性、译者的理解和表达以及译者的创造性叛逆这三方面。

[2]53本文试图从译者的选择性、译者的理解和表达以及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性三方面赏析林语堂、Davis、方重、罗经国、孙大雨、谢百魁等六位译者的《桃花源记》英译文。

桃花源记翻译鉴赏

桃花源记翻译鉴赏

land was flat and spacious. There were houses arranged in good order with fertile fields, beautiful ponds, bamboo groves, mulberry trees and paths crisscrossing the fields in all directions. (这两句可以以一句来完成,排比也正好呼应原文,展现那种平和安宁繁盛的景象)The crowing of cocks and the barking of dogs were within everyone's earshot.(我想鸡犬相闻的字面意思虽然是人人都听到,但是其实是在表现村子里家畜兴旺,这样的话可不可以译为The crowing of cocks and the barking of dogs were noise and excitement around the village) In the fields the villagers were busy with farm work. Men and women were dressed like people outside. They all, old and young, appeared happy.(这里出现中西差异的歧义,其实黄发垂髫、怡然自得是说不用干活的老人和孩子很安详的状态,更前句分开,没有冲突,但是用英文译出来就好像在说只有老人孩子很快乐。

不知道怎么解决)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其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两种英语译本对比赏析

《桃花源记》两种英语译本对比赏析
中图分类号" H 3 1 5 . 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 0 9 5 — 0 4 3 8 ( 2 0 1 5 ) 1 2 — 0 0 6 8 - 0 3
《 桃花源记》 中, 陶渊明为世人虚构了一个人们安 居乐业 作 者接着叙述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 “ 缘溪行 ,忘路之远近 , 忽 的理想社会 , 那里没有 压迫 、 没有剥 削 、 没 有战乱 , 人人 自得 逢桃花林” 。 其乐 。文章以武 陵渔人行踪为线索 , 世人跟 随武 陵渔人 的脚
lo n g a s t r e a m, u n a wa r e o f h o w f a r h e h a d g o n e wh e n a l l o f a s u d d e n , 宁祥 和 , 表现 了其追求 和乐平等 的美好 理想 , 使 作品具有 高 a e f o u n d h i ms e l f i n t h e mi d s t o f a wo o d f u l l o f p e a c h b l o s s o ms . 度 的思想意义和社会 意义。虽然世界上并没有桃花源 , 但 是 h
J o u r na l o f Su i h u a Un i v e r s i t y
2 0 1 5年 1 2月
De c .2 01 5
《 桃花源记》 两种英语译本对 比赏析
唐利君 1 . z
( 1 . 绥化学 院
黑龙 江绥化
1 5 2 0 6 1 ; 2 . 四川 师 范 大 学
桃花源记中第一段第一句话作者仅仅用了11个字就点明了时间地点人物引人人胜因为桃花源本来是作者虚构的但他却把发现桃花源的人写得逼真确切这样就可使读者对桃花源的存在确信不疑从而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桃花源记》中英文对照

《桃花源记》中英文对照

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shě)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zhòng)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xián)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字词详解太元:东晋孝武帝司马曜(yào)的年号(376~396)。

世外桃源: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世外桃源是一个人间生活理想境界的代名词,相当于西方的极乐世界或者天堂。

千百年来,完美主义者无不苦苦追寻、刻意营造自己想象中的“世外桃源”。

(作者的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

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比喻不受外面影响的生活安乐、环境幽静的美好地方。

一般作主语、宾语、定语。

武陵:古代郡名。

今湖南常德一带。

为业:以……为生。

翻译鉴赏批评之桃花源记英译文的批评赏析

翻译鉴赏批评之桃花源记英译文的批评赏析

《桃花源记英译文的批评赏析》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译文一:During the reign of Chin,there was a fisherman of Wuling. One day he was walking along a bank.译文多为短句,简单通畅,“以捕鱼为业”翻译成“fisherman”简练地道。

“忘路之远近”并入下一句翻译,打破原文结构,得意忘形。

译文二:In the year of Taiyuan of the Jin Dynasty,there lived a man in Wuling jun who earned his living by fishing. One day he rowed his boat along the stream, unaware of how far he had gone when all of a sudden, he found himself in the midst of a wood full of peach blossoms.译文为一个较长的复合句,更符合目标读者的习惯。

“忽逢桃花林”并在一起翻译,打破原文结构。

译文三:During the reign of Tai Yuan of Tsin Dynasty,a certain fisherman of Wuling, who had followed up one of the river branches without taking note whither he was going, came suddenly upon a grove of peach-trees in full bloom, extending some distance on each bank, with not a tree of any other kind in sight.译文亦为较长的复合句,并将“忽逢桃花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译文按照原文,将此句单独翻译。用“in blossom”来作后置定语修饰“a grove of peach trees”,形象生动。且较符合当时场景。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He noticed with surprise that the grove had a magic effect, so singularly free from the usual mingling of brushwood,while the beautifully grassy ground was covered with its rose petals.
The freshman, in extreme wonder, again went forward, wishing to go to the end of the grove.
林译“explore”一词用的较好,行文简练,意思表达准确;戴译译文准确流畅。
赏析
此处“explore”用的恰到好处,表现了当时渔人看到美景后,想要继续向前探索桃花林的奥秘。且将后句合并,较为流畅,表达简练,且“a spring which came from a cave in the hill”表达较为详细准确。
译文亦为较长的复合句,并将“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合并于此句,一气呵成,表明了译者的英语功底之深厚。但“数百步”译为“some distance”意思不明确。“桃花林”译为“a grove of peach-trees in full bloom”生动形象。
忽逢桃花林。
After having gone a certain distance, he suddenly came upon a peach grove which extended along the bank for about a hundred yards.
During the reign of Tai Yuan of Tsin Dynasty, a certain fisherman of Wuling, who had followed up one of the river branches without taking note whither he was going, came suddenly upon a grove of peach-trees in full bloom, extending some distance on each bank, with not a tree of any other kind in sight.
原文
译文
林语堂
戴维斯
Giles
译文比较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During the reign of Taiyuan of Chin, there was a fisherman of Wuling. One day he was walking along a bank.
During the Tailyuan period(376-396BC) of Jin,a man of Wuling, who made his living as a fisherman, ascended a stream, forgetful of the distance he travelled.
Suddenly he came upon a grove of peach trees in blossom.
林译根据原文意思,使用增译技巧,且将原文句子合并,译文连贯通畅,但部分翻译与原文意思不符;戴译使用短句,且表达简练,译文生动形象,较符合语境。
赏析
译者根据原文意思,增译“After having gone a certain distance,”且将此句与下文“夹岸数百步”相合并,将“数百步”译为“about a hundred yards”不符合原文意思。
林译简单易懂,翻译得意忘形;戴译表达地道,更易被目标读者所接受; Gelies的译文摆脱原文结构的束缚,表达地道,生动形象,但部分过于脱离原文。
赏析herman”简练地道。“忘路之远近”并入下一句翻译,打破原文结构,得意忘形。
译文将“晋太元中”译为“During the Tailyuan period(376-396BC) of Jin,”较为地道,且注明时间,使读者更易理解。译文为一个较长的复合句,更符合目标读者的习惯。
林译根据原文意思,部分增添句子,表达恰当,但部分误译;林译表达较为准确;Giles译文,上下文关系理解错误。
赏析
译文颠倒句子结构,增译“the grove had a magic effect”形象具体。但此处“落英”应指桃花瓣,译为“rose petals”实为不妥。
译文符合原文意思,且表达简练、准确、地道。
此处意思应该是渔人看到此番美景后很诧异,遂“复前行,欲穷其林”,其中隐含递进或因果关系,而译文用as连接两句,表示并列,并没有准确表达其中的关系。
复前行,欲穷其林。
He went further to explore, and when he came to the end of the grove, he saw a spring which came from a cave in the hill.
The beauty of the scene and the exquisite perfume of the flowers filled the heart of the fisherman with surprise, as he proceeded onwards, anxious to reach the limit of this lovely grove.
They lined the banks for several hundred paces: among them were no other kinds of tree. The fragrant herbage was fresh and beautiful; fallen blossom lay in profus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