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生还读后感教学教材
《无人生还》读后感

《无人生还》读后感《〈无人生还〉读后感》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无人生还》,这本书可真是让我过足了推理的瘾!故事一开始,十个毫不相干的人被邀请到了一个孤岛上。
有法官、教师、将军、医生等等,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背景和性格。
当他们陆续抵达这座看似美丽宁静却暗藏诡异的岛屿时,我就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抓住,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这十个人刚聚在一起时,还都表现得挺正常,互相寒暄,打量着彼此。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那种紧张和不安的气氛就像逐渐弥漫的雾气,越来越浓。
那个留声机里突然传出的指控声,简直把紧张的气氛推到了顶点!每个人都被指控曾经犯过不可饶恕的罪行,可却都在法律的漏洞中逃脱了惩罚。
听到那些指控的时候,我心里就在想,这到底是谁在背后操纵这一切?是岛上还有其他人?还是这十个人当中有个隐藏的大阴谋家?岛上的环境描写也特别细致,让我感觉自己仿佛也置身其中。
那波涛汹涌的大海,不断拍打着岸边的礁石,发出巨大的声响,好像在预示着什么不好的事情即将发生。
那阴森的树林,风一吹,树叶沙沙作响,总让人觉得里面藏着什么秘密。
还有那栋古老的别墅,每一个房间都散发着一种陈旧而神秘的气息。
然后,一个接一个的人开始死去。
每一次死亡都那么突然,那么让人意想不到。
先是那个管家太太,死的时候脸上还带着那种惊恐的表情,眼睛瞪得大大的,仿佛看到了什么极其可怕的东西。
描述她死亡的场景时,我感觉自己的心都揪了起来,仿佛能看到那鲜血染红的地面,闻到那股刺鼻的血腥味儿。
接着是那个将军,他本来还强装镇定,可当死亡降临到自己头上时,那种绝望和恐惧一下子就爆发了出来。
他在房间里拼命挣扎的样子,仿佛就在我眼前。
这些人的死亡过程,阿加莎描写得太详细了,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比如他们死亡时的姿势,周围物品的摆放,甚至是脸上细微的表情变化。
这让我在阅读的时候,脑子里就像在放电影一样,一幕一幕清晰得不得了。
而活着的人呢,他们的心理变化更是精彩。
从一开始的怀疑、恐惧,到后来的互相猜忌、指责,每个人都像是一只受惊的兔子,神经紧绷到了极点。
《无人生还》 读后感

《无人生还》读后感《无人生还》是一部扣人心弦的悬疑小说,作者阿加莎·克里斯蒂以其独特的笔法和离奇的情节赢得了无数读者的赞誉。
我近期读完这本书后,深深被其所吸引,不禁为之沉思良久。
在这里,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读后感。
首先,这本小说的开头非常吸引人。
故事发生在一艘名为“尼罗河号”的邮轮上,该船上有一群各具特色的角色。
在这种封闭性的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矛盾不断升级,而这正是整个故事的基石。
而小说的第一章则以一宗离奇的谋杀案作为引子,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悬念,让人不禁想要继续阅读下去。
然后,小说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将读者带入了一个个罪案的追踪和解决过程中。
每个角色都成为了潜在的嫌疑人,而他们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
故事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通过不同角度的叙述揭示了每个人的动机和秘密,给读者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
作者巧妙地利用时间和空间进行了合理的安排,让读者跟随着线索一步步解开谜团。
值得一提的是,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得独特而立体。
例如,主人公赫尔克里·波洛这个天才侦探,他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过人的智慧迅速发现了真凶。
其风趣幽默的性格也使整个故事充满了趣味和吸引力。
而其他角色,如富有的年轻夫妇西蒙和莱娜、聪明机智的蒂姆、神秘的杰奎琳等,都各具特色,给整个故事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在阅读过程中,我被小说中众多隐晦的线索和错综复杂的情节所吸引。
我发现作者在细节的安排上非常巧妙,各种暗示和伏笔都设置得恰到好处,让读者在猜测真相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思考和推理的乐趣。
而阅读的过程也像是一场心理游戏,读者需要在作者施展的众多伎俩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接住那些故事中的蛛丝马迹。
最后,小说的结尾给人以深深的震撼和思考。
我不禁陷入了对正义和人性的思索。
小说中虽然揭示了谋杀的真相,但在这个过程中,每个角色都经历了噩梦般的折磨,并最终付出了代价。
这让我想起了恶果总会在适当的时候降临的道理,同时也让我对人性的复杂性和罪孽感到深深地担忧。
《无人生还》 读后感

《无人生还》读后感《无人生还》读后感1前天刚读完《无人生还》,继《东方快车谋杀案》后看过的又一本阿加莎的侦探小说,译者夏阳,翻译得很不错,流畅自如,能享受到阅读的快感,比起那些翻译名著的学究派译者来说,实在好太多,所以阅读的速度还比较快,。
想不到布置这场天衣无缝的谋杀案居然是那个法官,他实际上是装死,装死,这一点很关键,不然后面那些诡异的事也得不到解释,阿加莎实际上一直在书中营造一种气氛,她对读者的心里感受和节奏把握地很到位,让读者很容易陷入她营造的氛围之中,岛上每个人竟然能按照法官,或者说作者精心布置的局按童谣顺序死去,有点难以接受,因为任何一点插曲就能打乱这场布局,除非法官真能预知未来,但有一点很肯定,这十个人真正死于各人的良心,所以才会轻易落入法官布置的圈套中。
法官实际上把杀人当成了艺术,这更让我觉得恐怖,这十个人确实是逃过了灰色地带的法律,但是法官也无权利把自己当做上帝一样对其他人做出判决,我仍然觉得生命比任何一切都重要,为了这场精心布置的杀人游戏,把人的生命玩弄于股掌,心理变态的高智商人喜欢做这种事,所以我觉得布置这场死亡游戏的法官是可怕的,更何况法官知道自己活不了多久,这么多人陪死估计也算是临死前的最后一场狂欢,我不知道这能否称人性中自私的一面,法官自私的一面。
而且我们应该尊重人性幽微和侥幸的一面,十个人虽然侥幸逃脱法律制裁,但是他们其实也一直在接受着良心上的煎熬,这其实比死更难受,我不知道死亡对他们会不会是一场解脱,虽然这种死去的方式从心理上来讲在我觉得太过残忍,原谅我对这十个人所怀抱的同情心。
当然,法官的心理学用的很巧妙,利用各种布置给人以暗示,特别是女教师海藻那段,以及十个小泥人一个接一个变少的那段,我似乎也体会到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会被骗入传销,轻易被____,人的确是很容易被控制的,这在我之前看了一些那多的悬疑小说中就有发现,感觉心理学是一门很值得探讨也很可怕的课程,但是最后一页有个地方没看懂,法官自己给自己开枪,又说检查不出他的具体死亡时间,这是为什么呢。
【读后感】无人生还读后感

【读后感】无人生还读后感千古谜局的幕后图书馆中,在书架漫无目的地找,也始终未挑出心里中意的书。
读东野圭吾的书多了,也难免会有些乏味。
一本黄色的画着小兵人的书滑落在我面前,于是我便津津有味地读起了这本《无人生还》。
我边看边理解,从疑惑不解到恍然大悟,最后心惊肉跳,仿佛我也在静静听着这首死亡之歌。
“十个小士兵,出门打牙祭,不幸噎住喉,十个只剩九……”作者在书中,不,那位侦探女王在书中创造出了一个千古谜案,至于结果,恐怕也只会草草结案。
主人公瓦格雷夫,实际是一名法官,他曾了解到明明触犯了法律却逃过法律制裁的底细,便想出了替天行道,用自己的方式来惩治这些人。
他以尤、纳、欧文的名义邀请了包括自己在内的十个犯有杀人罪的人来到士兵岛,用童谣的方式杀害了包括自己在内的十位“客人”,警察来了也只能发现十具尸体,误以为是天谴离开了,而这个幕后凶手也写下案件经过,成为一个漂流瓶漂向远方。
感谢您的阅读,希望文章能帮助到您。
读着读着,看到了瓦格雷夫写的一句话:我正在寻找包括自己在内的十个牺牲品。
”仿佛令我真正看清了他:他缜密的思维能力,十分令我折服,他的布局简直天衣无缝,尽可能地还原童谣中的死亡方式,令众人陷入恐慌之中,使其变得神秘莫测。
他是一名法官,法官最引以为傲的就是用法律制裁惩治犯罪,在当时的法律制度下,他发现自己做不到,可他嫉恶如仇,犯罪的人绝不轻饶,不放过每一位犯人,所以自己走向了死亡。
千古谜局的幕后原来是法律的缺失和瓦格雷夫对法律的无奈。
我相信,这个谜团会一直保存在《无人生还》中。
阿加莎。
克里斯蒂的推理能力令人惊叹不已,不愧是侦探女王,她将所有可能性排除,最后留下最不可思议的结果。
虽然剧本并非现实,但也找不一丝破绽,可以说是巧夺天工。
也正因为如此,她才会成为传奇一般的人物。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无人生还》读后感

《无人生还》读后感近日我读完了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代表作《无人生还》,这是一部排列推理小说,小说里围绕着一个岛上的谋杀案展开,让我深刻地领略到了推理小说的精髓所在。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偏僻的小岛上。
丰富多彩的人物和丰富多彩的角色深入人心,对话场面的编排让人印象深刻。
彼此间的暗示和猜谜则增强了故事的紧张性和气氛。
而每一个角色都隐藏着自己的秘密,克里斯蒂的笔下充满了悬疑和神秘氛围。
故事的开始,八个人在被邀请到岛上度假,但他们远远来到了小岛之后,发现所有的船只都已经被人烧毁,他们沮丧的想准备过宿在小屋里。
但是,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很快发生了令人震惊的谋杀事件。
而这个时候,离小岛最近的帆船已经无法靠岸,这八个人被困在岛上,各自陷入了愁眉苦脸的状态。
为了自保和找出真相,八个人开始展开自己的调查行动,但最终分别遭到了不同的杀害。
到了最后,绝望和孤独填满了这个小岛,而谋杀的目标居然又不止一人,而是每一个被访者中的每一个人。
这是最让我吃惊的一点。
在小说中,每一个角色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秘密,而岛上的惊奇,幸存者的愤怒,以及最终真相的公布,所有的这些都让读者陷入了这个严重受损、充满危险和疑惑的环境中。
事实证明,这部书至今还是很受欢迎的,其中的原因就在于它始终能让我们提神醒脑并引导年轻的心灵去思考。
除了推理和悬疑成分之外,这部小说里还存在着许多道德故事和寓言,全程流露出人性中的黑暗和善良两个方面。
作者通过各个角色的善恶来讨论每个人的选择以及每个人内心中的道德感。
最后,我要说这本书并不是一本简单的谋杀侦破小说,而是一个对于遭遇险境的人内心反应的研究。
每个人的行为和言语,都代表着一个深刻的含义,而每个人的命运,则涵盖着我们生活中的许多局面和情况。
这本书读来让人恐惧,但是,恐惧感的产生也是它的魔力之一。
在我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很快就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并思考如何能够应对未知的挑战。
这部书将推理小说进行了全新的思考,深刻地揭示了人性中的种种黑暗和迷航,是一部真正的思想小说的代表作。
《无人生还》读后感

《无人生还》读后感《<无人生还>读后感》最近读了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无人生还》,这可真是一本让人欲罢不能的书啊!故事从十个身份各异的人收到神秘的邀请,前往一座孤岛上的别墅开始。
当他们抵达之后,接待他们的只有管家夫妇。
紧接着,一段诡异的童谣响起,仿佛是死亡的预告。
随着故事的推进,这十个人一个接一个地死去,就像童谣里描述的那样,恐怖的气氛越来越浓。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于每个人物心理和行为的细致刻画。
比如说,有个叫维拉的女子,她表面上看起来柔弱,但内心却有着很强的求生欲望和心机。
在面对死亡的威胁时,她的恐惧和挣扎让人感同身受。
每次当她以为自己找到了一点生存的希望,却又瞬间被打破,那种从希望到绝望的落差,真的是让人心都揪起来了。
还有那个退役的将军,一直活在自己过去的错误中。
当死亡逐渐逼近,他内心的愧疚和悔恨被无限放大。
他试图用强硬的外表来掩饰自己的脆弱,但最终还是没能逃脱命运的安排。
这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度挖掘,让我仿佛能走进他们的灵魂,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
说到死亡的场景,那可真是让我寒毛直竖。
每一次有人死去,作者都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写出那恐怖的氛围。
比如有个人死在自己的房间里,周围一片寂静,只有那微弱的月光透过窗户洒进来,照在他扭曲的脸上。
那画面,光是想想就让我觉得后背发凉。
而且,在整个故事中,每个人都在互相猜疑。
谁是凶手?是那个看起来沉默寡言的医生?还是那个举止优雅的贵妇?或者是那个看似老实巴交的仆人?这种猜疑和不信任让他们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也让整个局面变得更加混乱。
当读到最后,揭示出真正的凶手时,我真的是大吃一惊。
那种反转,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原来,一切的布局都是那么精心,每一个细节都被凶手巧妙地利用。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就像是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冒险。
那种紧张、刺激和对未知的恐惧,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
我不得不佩服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才华,她能把一个故事讲述得如此引人入胜,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
《无人生还》教案

《无人生还》教案无人生还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对推理小说《无人生还》的教学,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和推理推论的能力。
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推理小说的特点、推理思维的重要性以及推理与推测的区别。
同时,本教案也将促进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推理小说的定义和特点;2. 掌握推理思维的基本原理;3. 掌握推理与推测的区别;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5.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和分享他们所了解的推理小说,以激发学生对本课主题的兴趣。
2. 概念解释(10分钟)介绍推理小说的定义和特点,帮助学生理解推理小说与其他文学作品的区别。
3. 推理思维讲解(10分钟)解释推理思维的基本原理,引导学生思考推理的重要性,并且与直觉和经验进行比较。
4. 推理与推测的区别(15分钟)解释推理与推测的概念,并通过案例分析来帮助学生理解二者的区别。
5. 文本阅读(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段落进行分析。
鼓励学生讨论和合作,提出推理和推测的问题,并在小组内展示他们的分析结果。
6. 解读关键线索(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文本中的关键线索,并解释其在推理中的重要性。
同时,教师提供额外的问题来促进学生对关键线索的解读和理解。
7. 推理实践(2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推理实践活动,每个小组提出一个可能的结论,并通过论证和解释其推理过程。
教师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给予指导和倾听。
8. 总结与评价(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和反馈。
同时,讨论推理思维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工具1. 教材:《无人生还》推理小说;2. 小组讨论工具:白板、彩色笔;3. 学生讨论记录表。
五、教学评估1. 学生讨论表现评价;2. 学生个人笔记和观察记录评价;3. 教师课后作业评价。
六、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了解更多不同类型的推理小说,并进行比较研究;2. 组织学生进行推理游戏,提高他们的推理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3. 邀请专业作家或推理小说爱好者到课堂上分享他们的经验和见解。
《无人生还》精选读后感

《无人生还》精选读后感
《无人生还》精选读后感
《无人生还》真的是我时不时就会翻出来看看的一本悬疑作品了,泛滥的欲望,人性的猜忌,可怕的心理暗示,每看一遍都会有新的发现。
现代的悬疑小说写手应该受阿加莎奶奶的影响也比较大,《亲爱
的阿基米德》之类的很多小说都能找到这本书的`影子……
这本书应该是童谣杀人手法的开端了吧,我们从故事的一开始就能从书名知道了这十个人的结局,甚至书的第一章就能猜到众人的死法,但是你丝毫不会有被剧透的感觉,反而跟着剧情的发展一步一步进入到那个封闭的孤岛,更揪心每一个人的死亡,更疑惑到底谁是下一个死者?
正如希区柯克所说:真正的悬念是一开始你就知道有凶案要发生,你甚至知道凶手打算怎么做,比如一颗炸弹被放在箱子里,那么接下来所有时间你都悬着心,既想知道炸弹会不会响,又想知道人们会不会或怎么样发现这枚炸弹。
最后的凶手,意料之外而又情理之中。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人生还读后感
无人生还读后感
在推理小说的世界里,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无人生还》,是我们所不应忽略的作品。
这本书无论是作者本人,还是广大读者,都公认是作者一生中最伟大的作品。
就小说本身而言,其中首创的封闭山庄童谣杀人的杀人模式,以及《无人生还》问世后,后世的许许多多的作家写的向《无人生还》的致敬或挑战之作,又或是戏谑之作,都无不从某种角度上证明了《无人生还》一作在推理文学史上所占有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地位。
笔者有幸得空连原作在内,阅读了这一系列的6部作品,又早闻由阿加莎克里斯蒂所写的同名剧本《无人生还》即将首次在沪上演,现在记下读书心得,算是在公演前对作品进行一番温习,也算是向诸位推荐一下这个作品吧。
一、《无人生还》
“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犯罪小说作家,而阿加莎-克里斯蒂则是统辖他们的女王”
——贵州版《无人生还》封底语
《无人生还》讲述的是一件离奇的案件:十个身份不同的人,因为收到署名信件而一起来到了黑人岛上的别墅。
在封闭的小岛上,谋杀伴随着流传于黑人岛上的童谣发生了。
十个人陆续按照童谣中所描写的那样,以不同的方式走向了生命的尽头。
没有外人,一切都合乎逻辑,那
么真凶究竟是谁?真-相究竟是什么呢?
平心而论,这的确是一部伟大的推理杰作。
第一次读这样类型的作品,带给你的是震撼和不可思议。
诞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这部作品,一方面保持了阿婆所特有的女性细腻的笔法,另一方面,不得不让人惊叹她卓越的构思布局能力。
阅读这样的小说,面对这样的杀人动机,我们能体会到阿婆所认同价值观,但更重要的是享受其中本格推理所带来的妙味。
一口气通读完这个作品,我心中惟有赞叹不绝,如果说要我其中挑出稍许不满的地方的话,我想如果阿婆的另一个作品——《帷幕》能和《无人生还》结合的话,让波洛成为黑人岛的主人,主宰这整个杀人事件,或许更佳。
因为,我想不出,一个以塑造大侦探波洛而闻名于世,有着世界侦探小说女王之称的作家,却以这样的一部没有侦探出现的作品,成为其一生的最高杰作,这是一种荣幸,又或是其他呢。
但是,时至今日,我们无法否认的是,《无人生还》已经超过了其本身的文字所能代表的意义,成为了阿加莎-克里斯蒂,乃至推理小说的代名词。
二、《双曲线杀人》
“本书是西村京太郎大展才华的登峰造极之作,是他的作品中评价最高的一部”
——林白版《杀人双曲线》封底语
我记得有这么一句话:第一个赞扬花美的人是天才,第二个赞扬花美的人是庸才,第三个赞扬花美的人是蠢才。
或许这句话适用于大多数的场合,但是在推理世界里是行不通的。
正如我前文所说,自从《无人生还》诞生以后,后世出现了许许多多的仿作。
一些推理小说大师通过和《无人生还》中所运用的相类似的模式(童谣杀人或封闭山庄的杀人模式),来向阿婆的这个作品发起了挑战。
在这些仿作之中,出现了不少构思巧妙,甚至比阿婆更甚一筹的作品。
西村京太郎的《杀人双曲线》就是其中之一。
读推理小说,作为读者,欣赏作者的文笔是次要的,主要的则是跟随着作者的文字和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和故事中的侦探或刑警进行一番智力竞赛,看谁先发现真-相。
也因此,一般的推理小说家是不会在小说开头公布出他所描写的凶犯所使用的诡计的。
但《杀人双曲线》却是一个例外。
小说的开头,作者西村京太郎就告诉了我们他在这个作品中所运用的是双胞胎诡计。
故事以孪生兄弟抢劫商店为开端,伴随着在日本东北部的封闭雪山旅馆连续杀人案件,而逐渐走向高-潮。
两个看似不相关联的刑事案件,犹如平面几何中的双曲线没有交点,在阅读的很大一段时间内让我摸不着头脑。
直到小说的高-潮部分,真-相逐渐被揭开,我才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原本以为是两个毫无关系
的事件,却因为双胞胎的关系,在某一点上达到了交汇。
发生在封闭雪山旅馆的案件虽然没有童谣杀人,但是以保龄球瓶的消失来代替死者的个数,从一些细节的描写不难发现,作者所仿照的是《无人生还》的模式。
虽然是模仿,却因为双胞胎诡计的运用,而使这部作品在诡计运用方面较之《无人生还》,可谓青出于蓝。
另外,值得一说的是,在《杀人双曲线》中,和《无人生还》不同的是,封闭环境下的连续杀人事件,凶手所采取的不被怀疑的方法又是一种独特模式,看完全书,不得不让人钦佩作者的构思巧妙。
总之,在向《无人生还》的挑战之作中,我首推这部作品。
如果说读这本书有什么遗憾的话,那就是我在读完后发现,很大程度上,当年李幼斌、于小慧主演的国产刑侦剧《情有千千劫》,在主要的情节构思方面,有抄袭《杀人双曲线》的嫌疑,当然核心的双胞胎诡计除外。
所幸的是,这更显示出《杀人双曲线》在向《无人生还》挑战作品中,占有令人瞩目的地位。
三、《童谣的死亡预言》
“不愧是行人最高杰作,诡计、气氛、文字水准均在馆系列之上,不过建议还是先读馆系列,不然会有‵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觉”
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使得剧团一群人迷失了方
向,误打误撞地来到了带有梦幻色彩的雾越邸别墅。
在这幢神秘的别墅中,一群人发现了许多和自己名字巧合的事物,而伴随着北原白秋的童谣《雨》的节奏,童谣杀人在这幢封闭的暴风雪别墅中发生了……
打算有意阅读绫辻行人的《童谣的死亡预言》,完全是几位网友推荐的结果。
由于小说开篇及中段的连续杀人事件发生,参照的是《无人生还》中封闭环境下的童谣杀人模式,也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用着《无人生还》的模式去推断着小说的结局。
但当我看到小说结尾,我只有讶然。
和《无人生还》以及《杀人双曲线》相比,这部作品的诡计设计又是别具一格。
看着被赋予侦探使命的剧团负责人枪中秋清在《从网中逃逸》一章中,向众人逐一说明所谓的四起连续杀人事件真-相以及凶手在封闭环境下逃避嫌疑的方法时,我只有惊叹。
而当最后真-相的完全揭露,我只有讶然。
读完这部小说,无论是凶犯的作案的动机还是小说情节设置,它让我颠覆了我之前所认为的固有的《无人生还》的模式。
我甚至一度认为在《童谣的死亡预言》问世之后,运用在封闭环境下的杀人模式作为推理小说中的情节构思已经达到了极限,后世或许已经很难有人超过此作。
虽然我很期待这样的作品出现。
另外值得一说的是,这部小说的一些细节方面,诸如日本人所特有的审美观、有关日本文学史的介绍,都让我
在阅读的过程中兴致盎然。
尤其我觉得小说的收尾,模仿的是《桃花源记》结尾的模式,更让我称道。
主人公“我”在事件发生过后的某一天,重新按照当年的路径,打算再次寻找当年的雾越邸别墅时,没有结果,失落的心情,更增添了雾越邸别墅的神秘色彩,同时也反映了当年发生在雾越邸别墅的一连串的杀人事件的神秘性,联想到事件中合乎逻辑,一切人为的罪行以及那脱离现实的神秘力量时隐时现,更让人觉得一切是不可思议。
以致让我在读完此作后难以忘怀。
四、《雪地杀机》
“我觉得,这部作品虽然凶手的诡计并不多么高明,但是作者的巧妙安排和意外结局还是让这部作品成为独特的向《无人生还》致敬的作品之一。
个人觉得,东野圭吾是个很少让我失望的作家。
”
又是《无人生还》的模式,又是封闭环境下的连续杀人。
同样类似的情节,出现在了东野圭吾的笔下。
对于这位作家,正如我上次写《恶意》时所给的赞语,和他生活在一个时代,能够读到他的作品,我很幸运。
也因此,我是满怀期待读这位作家的这部作品的。
7位通过试镜成功的演员,因为收到邀请函而聚集在了四季山庄内,便开始了为期四天的排练工作。
由于排练的是个推理剧,剧情要求是在封闭的山庄内发生连续杀
人。
于是四季山庄便临时被假想成为了一个封闭空间。
谋杀按照着剧情渐渐发生,但出人意料的是,伴随着扮演死者的演员逐一失踪,所有的幸存者开始疑惑了,这真的是一出推理剧,而不是真正的杀人事件么?……
不可否认的是,东野圭吾的确是个写实风格的作家。
像《无人生还》这样的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件,在他的构思下,赋予了新的意义,至少它有了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可能。
7位演员逐一失踪,幸存者想报警却又怕失去参演资格的矛盾心理,透过东野圭吾的文字而展现地淋漓尽致。
东野圭吾在小说中所设置的三重构造,结局的意外性,让我值得细细回味。
如此的结尾赋予了《无人生还》的一种全新可能,一切是充满着脉脉温情。
当然就整篇作品来说,至少和此前读过的东野圭吾的《嫌疑犯X的献身》以及《恶意》相比,个人稍显失望。
不过此作毕竟诞生于《嫌疑犯X的献身》和《恶意》之前,也就不多苛求了。
在向《无人生还》致敬的作品中,算是上乘之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