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绛彩.ppt
浅绛人物画盘:清末民初出现的浅绛彩瓷是源于元代黄公望的浅绛山水画法

艺术品知识清末民初出现的浅绛彩瓷是源于元代黄公望的浅绛山水画法,以浓淡相间的黑色釉上彩料和少许淡绿、淡蓝等彩料,经低温烧制,构成一幅淡雅和纸绢上的浅绛画相似的绘画效果,特别在亮丽肥厚的白瓷上画出的山水画,低温烧成后,墨色浓淡相宜,配上淡淡的薄薄的绿、蓝、赭色,色调清新,再题上款和年代,极具中国文人水墨画效果,和当时盛行浓艳色彩的粉质感瓷画形成强烈对比,颇受社会各界欢迎,成为当时瓷画的一个亮点。
由于早期浅绛彩绘仍有颜色不耐久,易脱釉现象,又一度衰落,后文人画家加盟,以瓷当纸将宋元以来的工笔或兼工带写的绘画略加增减,其在瓷器上的成功表现,给浅绛彩绘带来新的生机。
新的浅绛彩瓷和传统粉彩相比,更接近绘画,无论在造型、线条、光线、色彩等方面都可以和画家在纸上的作品媲美。
民国二十年前后,相应出现了以景德镇“珠山八友”王琦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彩绘名家。
他们以画瓷板、瓷瓶为主,在瓷画上有所创新和突破,将浅绛彩瓷画推向了高潮,在民国瓷画中具有独特的地位。
该画盘直径22厘米,底径12厘米,画一长者穿一身长衫,长长的胡须,正教两个学童认字,周围放置了教桌、书本、笔纸、石凳、竹几和一盆盛开的荷花,窗外一棵高大的泡桐树,只见一段树干和浓厚的树叶,环境很美,画面很有意趣。
技法上墨色浓淡相宜,涂上红绿蓝赭,十分雅致。
用玻璃白涂凳饰,有浮雕感。
画上方配以墨书:“志欲光前,诗喜教子,甲辰秋,汪庆云作”。
背面印有红色方款。
汪庆云,光绪时期人,擅长人物花卉,中国历代画家名录中有条目介绍。
这只瓷盘,专为观赏用,为早期浅绛瓷画作品,现已不多见,不失为一件浅绛瓷画中之佳品,值得珍藏。
1、中国湖北绿松石:颜色有天蓝色、淡蓝色、绿色、月白色,颜色均一,结构致密,瓷状,蜡状光泽,属优质绿松石。
2、波斯绿松石:产于伊朗,天蓝色,孔隙小,质地细腻,光泽强度高,也属优质绿松石,有的品种有较多的黑蜘蛛网状褐色花纹。
3、美国和墨西哥绿松石:颜色差别大,好品呈蓝绿色和绿蓝色,次品由苍白到淡蓝色,孔隙多,质地较疏松,一般市场销售的需人工处理。
浅绛彩瓷御窑画师——晚清瓷绘名家

浅绛彩瓷御窑画师——晚清瓷绘名家展开全文浅绛彩瓷御窑画师——晚清瓷绘名家任焕章浅绛彩高士图桌屏刘长君/文任焕章,字巍山,号南樵或南樵子,斋名:南樵书屋。
晚清在御窑厂任画师(生卒年不详),所绘人物仙风道骨善人物,山水意境悠远。
文人派瓷画师的先驱。
活跃于同治晚期至光绪、民国初期。
任焕章的画风风格鲜明,山水、人物、花鸟、虫草无一不精,人物勾勒准确、运笔简练;花鸟工写兼备、收放自如;山水笔法率意、混然天成。
曾为御窑厂画师,时与程门、金品卿、王少维等人都是晚清时期颇有影响的浅绛彩瓷画师。
据相关资料介绍:同治十年(1871年)至光绪十五年(1889年)是浅绛彩瓷最为辉煌的时期,当时,除了程门、金品卿、王少维等三大家每有所作必为精品外,也有很多浅绛瓷画师的作品皆清雅不俗,功力不凡。
说光绪十五年以前浅绛彩瓷无俗器,应不是妄语。
赵荣华先生在《瓷板画珍赏》一书中谈到,光绪早期的画师中很多都是御窑厂重建后培养起来的。
以前的学术界只把金品卿、王少维认定为正统的御窑画师,理由是御窑主管的后人回忆口述和作品上的御窑(官署)落款。
近两年来,藏友的深入研究,对御窑浅绛画师的构成提出了疑问,并注意留意身边除了两大家外的御窑其他画师作品。
从那些给后人留下的传世作品上的落款看,署官麻或“臣”字款的有20余人。
在这些人中,程门、金品卿、王少维、任焕章、汪章、汪藩、胡郁、蒋锡臣、焦佩兰、罗肠谷、张子英、江栖梧、周友松等10余人传世作品较多,成就也最高,在浅绛画师中称之为一流高手当之无愧。
从作品题款来看,任焕章、胡有农、汪藩、汪章等人,都应曾经在御窑厂任职画瓷。
其中任焕章尤为突出,可以说是仅次于程门、金品卿、王少维的浅绛彩第四大宗师。
笔者收藏“晚清瓷绘名家任焕章浅绛彩高士图桌屏”一件(见图片),瓷板长37×25.5厘米,厚1厘米,版面起伏不平,属清代乾隆后期至民国时期常见的釉面,俗称:“浪荡釉”。
施釉均匀,釉色微微泛青,胎质细腻,胎釉结合紧密,瓷化程度高,色彩清心淡雅,是一件保存完好的浅绛彩瓷作品。
浅绛彩瓷及背景介绍

浅绛彩瓷及背景介绍来源:网购瓷砖 清代晚期至民国早期,在景德镇出现了一种釉上彩绘瓷——浅绛彩瓷,其面目一新,品类齐全,粗细兼备,销量不菲,风行全国达半个多世纪。
事过一百多年的20世纪70——80年代,国内文物商店大量存有此类瓷器,被统称为“大路货”。
当时,各级博物馆拒其于门外,民间收藏亦少之又少。
“大路货”终成“积压货”,文物店只得按类、按规格成百上千的以“统货”低价外销或内销。
经过20多年,“大路货”终于日渐稀少。
以至今日,当人们重新开始研究、收藏、欣赏浅绛彩瓷时,它早已因物稀而身价百倍了。
笔者对浅绛彩瓷多有爱好,曾写《清御窑厂末代画师与浅绛彩瓷画》(载2001年5月6日《中国文物报》之《收藏鉴赏周刊》)。
近两年,笔者仍在探索有关这方面的问题,从近几年来全国有关专家、同行们出版、发表的关于浅绛瓷的专著、文章之所附图录中,把凡有干支年款和名款的器物全部遴选出来,再汇集笔者另外收集的有关图片资料,总计300余件作品,按年进行分门别类、编号排比。
由于这批资料的出处包括北京、广州、河北、浙江、江西等地,具有广泛地地域性和突出的代表性,笔者以此为基础,结合有关文史资料,研习经年。
窃以为有所心得,乃不敢不公之于同好,以求共同探讨一些浅绛瓷在学术上仍存在的疑问,如:浅绛瓷画缘何兴起?始于何时又终于何时?谁为开创?浅绛瓷画上为什么会写有题记、干支年款和名款,并开创诗、书、画、印于一体之先河?“官窑内造”红印章款说明了什么?为什么宫廷不烧浅绛瓷?咸丰后期至光绪晚期各时期有哪些御窑厂画师?浅绛瓷又为什么会风行于全国?以及有关画师们的一些大概情况又是如何?一、浅绛彩瓷产生的时代背景道光20年(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最后以中国的的失败而告终,割地赔偿至使百姓贫困交加。
进入咸丰期,外扰内患有增无减,英法联军在中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占领北京、火烧圆明园,连皇帝也抱头逃出了京城。
最后,再次割地赔偿,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各地纷纷揭竿而起。
什么是浅绛彩瓷及背景介绍

什么是浅绛彩瓷及背景介绍清代晚期至民国早期,在景德镇出现了一种釉上彩绘瓷——浅绛彩瓷,其面目一新,品类齐全,粗细兼备,销量不菲,风行全国达半个多世纪。
事过一百多年的20世纪70——80年代,国内文物商店大量存有此类瓷器,被统称为“大路货”。
当时,各级博物馆拒其于门外,民间收藏亦少之又少。
“大路货”终成“积压货”,文物店只得按类、按规格成百上千的以“统货”低价外销或内销。
经过20多年,“大路货”终于日渐稀少。
以至今日,当人们重新开始研究、收藏、欣赏浅绛彩瓷时,它早已因物稀而身价百倍了。
笔者对浅绛彩瓷多有爱好,曾写《清御窑厂末代画师与浅绛彩瓷画》(载2001年5月6日《中国文物报》之《收藏鉴赏周刊》)。
近两年,笔者仍在探索有关这方面的问题,从近几年来全国有关专家、同行们出版、发表的关于浅绛瓷的专著、文章之所附图录中,把凡有干支年款和名款的器物全部遴选出来,再汇集笔者另外收集的有关图片资料,总计300余件作品,按年进行分门别类、编号排比。
由于这批资料的出处包括北京、广州、河北、浙江、江西等地,具有广泛地地域性和突出的代表性,笔者以此为基础,结合有关文史资料,研习经年。
窃以为有所心得,乃不敢不公之于同好,以求共同探讨一些浅绛瓷在学术上仍存在的疑问,如:浅绛瓷画缘何兴起?始于何时又终于何时?谁为开创?浅绛瓷画上为什么会写有题记、干支年款和名款,并开创诗、书、画、印于一体之先河?“官窑内造”红印章款说明了什么?为什么宫廷不烧浅绛瓷?咸丰后期至光绪晚期各时期有哪些御窑厂画师?浅绛瓷又为什么会风行于全国?以及有关画师们的一些大概情况又是如何?一、浅绛彩瓷产生的时代背景道光20年(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最后以中国的的失败而告终,割地赔偿至使百姓贫困交加。
进入咸丰期,外扰内患有增无减,英法联军在中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占领北京、火烧圆明园,连皇帝也抱头逃出了京城。
最后,再次割地赔偿,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各地纷纷揭竿而起。
浅绛彩瓷考论

浅绛彩瓷考论绛彩瓷考论李俨浅绛彩瓷原名雅瓷,是晚清文人画家程门首创烧制的一种瓷画新品种。
其艺术价值,可与历代名家相媲美,正如民国黄矞《瓷史》所言:“同光之际,以程雪笠绘者为最胜,次则有落小轩作款者,不知姓氏,亦卓尔不凡。
二子之写生写意不独设色精美,其运笔描神,玲珑苍雅,觉仇十洲、恽南田著名士,不得擅美于纸上也。
”可见,浅绛彩不但是中国陶瓷史上首次由文人画家所创立,而且是中国陶瓷的新格调的体现,同时也是为中国画开拓了新的领域。
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过去浅绛彩瓷不被重视,很少有人知道,直到现在收藏热后,才逐渐重视起来。
学术界对浅绛彩瓷的研究一直相当薄弱。
关于浅绛彩瓷,在学者之间有不同的说法:民国黄矞《瓷史》称之为“白地五彩”;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称之为“水墨五彩”;汪庆正主编的《简明陶瓷词典》称之为“浅绛彩”;曹新吾《新派粉彩名家作品集》称之为“新派粉彩”;藏家又称之为“文人瓷”或“文人瓷画”。
事实上,这些提法,或因自相矛盾、或因以偏概全、或因时过境迁、或因牵强附会、或因物是人非,都是难以成立的。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主要是因资料依据不足和重视不够所造成。
我们现今从“马庆云画雅瓷”的底款上,可知那个时代的所谓浅绛彩瓷,原名之曰“雅瓷”。
可见“雅瓷”这一名称,更是长期无人知道、被埋没了至今而无人提起。
对于“雅瓷”,目前的学术界还没有使用这个概念,我们应该恢复其历史的真实。
一、雅瓷中的年龄款瓷雅瓷中的年龄款瓷,对于我们了解和研究雅瓷的年代很有帮助,故其史料价值极高。
晚清雅瓷中有关年龄款的瓷器,大致有如下几件:(1)胡夔墨彩尊,写古柏芝石图,上题:“一百二十有零图。
时在丁卯(同治6年)中秋前一日画于昌江官廨南窗之下,奉赠芝泉明府大人雅玩,新安胡夔时年七五。
”朱文圆印:“夔”。
(见《浅绛百家》)(2)王少维浅绛彩瓷板(图1),写渔樵问答图,上题:“丁亥(光绪13年)夏日仿曾布臣画法写在珠山厂署之环翠亭,七十老人王少维。
仙槎浅绛彩携琴访友图瓷板画

艺术品知识图片资料图片资料福建浦城陶正晨钱安,字仙槎,别署清华、惜花氏,斋名映莲轩,安徽黟县人,为清末民初著名浅绛彩瓷画家。
他是汪友棠的学生,又是浅绛彩画派后期重要传人,擅长山水、花鸟、人物及四体书法,尤精彩绘。
其彩绘种类包括浅绛彩、粉彩、墨彩、金彩、帖花、刷花、珊瑚红地描金、珊瑚红地粉彩等。
浅绛山水是中国山水画中的一种设色技巧,即凡以淡赭、青色彩渲染为主的山水画,称浅绛山水。
其方法是先用浓淡、干湿变化之墨勾勒轮廓结构变化之后,再施以淡的赭石,这种浅绛山水的画法,为元代大画家黄公望所创造。
浅绛彩携琴访友图瓷板画,壬戌年(1922)作,瓷质釉色洁白如玉,纵38.6厘米,横25.6厘米。
图作峰峦平湖,小桥曲岸,坡石疏林,隐见茅舍,云凝岭谷,翠缀岩石。
作者崇尚黄公望,追求其笔墨韵味,讲究空灵洒脱,平淡天真。
体现出仙槎所题“一湾碧水湖如镜,三向青山列帷屏”的意境。
描绘一雅士骑驴行至溪桥头,侍童携琴尾随,寻亲访友,情意甚殷。
在百年老树处,有静室明轩,二高士相逢倾谈。
平湖渐推远山,溪流注入近水,一舟泊于岩下。
幽静疏旷是这一境界的主要特色,它寓寄的无疑是文人雅士优游闲适的意趣,欣赏这样的作品,与其说是对一种诗意的沉醉,毋宁说是对一种理想、人格的思考。
而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富有意味的笔墨形式,这是一幅民国时期浅绛彩瓷板山水画中的精品。
全图用赭石,并参以水黑数色,峰头山脊,用笔浑厚,得苍劲之感,皴笔繁密,披麻皴等相施并用。
画面上题记为:“一湾碧水湖如镜,三向青山列帷屏,时属壬戌(民国十一年)秋为铭卿仁翁先生雅玩,仙槎写。
下钤“印”白文方印。
1、中国湖北绿松石:颜色有天蓝色、淡蓝色、绿色、月白色,颜色均一,结构致密,瓷状,蜡状光泽,属优质绿松石。
2、波斯绿松石:产于伊朗,天蓝色,孔隙小,质地细腻,光泽强度高,也属优质绿松石,有的品种有较多的黑蜘蛛网状褐色花纹。
3、美国和墨西哥绿松石:颜色差别大,好品呈蓝绿色和绿蓝色,次品由苍白到淡蓝色,孔隙多,质地较疏松,一般市场销售的需人工处理。
清代至民国浅绛彩瓷及名家

清代至民国浅绛彩瓷及名家清代晚期至民国早期,在景德镇出现了一种釉上彩绘瓷——浅绛彩瓷,其面目一新,品类齐全,粗细兼备,销量不菲,风行全国达半个多世纪。
事过一百多年的20世纪70——80年代,国内文物商店大量存有此类瓷器,被统称为“大路货”。
当时,各级博物馆拒其于门外,民间收藏亦少之又少。
“大路货”终成“积压货”,文物店只得按类、按规格成百上千的以“统货”低价外销或内销。
经过20多年,“大路货”终于日渐稀少。
以至今日,当人们重新开始研究、收藏、欣赏浅绛彩瓷时,它早已因物稀而身价百倍了。
笔者对浅绛彩瓷多有爱好,曾写《清御窑厂末代画师与浅绛彩瓷画》(载2001年5月6日《中国文物报》之《收藏鉴赏周刊》)。
近两年,笔者仍在探索有关这方面的问题,从近几年来全国有关专家、同行们出版、发表的关于浅绛瓷的专著、文章之所附图录中,把凡有干支年款和名款的器物全部遴选出来,再汇集笔者另外收集的有关图片资料,总计300余件作品,按年进行分门别类、编号排比。
由于这批资料的出处包括北京、广州、河北、浙江、江西等地,具有广泛地地域性和突出的代表性,笔者以此为基础,结合有关文史资料,研习经年。
窃以为有所心得,乃不敢不公之于同好,以求共同探讨一些浅绛瓷在学术上仍存在的疑问,如:浅绛瓷画缘何兴起?始于何时又终于何时?谁为开创?浅绛瓷画上为什么会写有题记、干支年款和名款,并开创诗、书、画、印于一体之先河?“官窑内造”红印章款说明了什么?为什么宫廷不烧浅绛瓷?咸丰后期至光绪晚期各时期有哪些御窑厂画师?浅绛瓷又为什么会风行于全国?以及有关画师们的一些大概情况又是如何?一、浅绛彩瓷产生的时代背景道光20年(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最后以中国的的失败而告终,割地赔偿至使百姓贫困交加。
进入咸丰期,外扰内患有增无减,英法联军在中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占领北京、火烧圆明园,连皇帝也抱头逃出了京城。
最后,再次割地赔偿,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各地纷纷揭竿而起。
清代至民国浅绛彩瓷及名家

民国徐仲南绘粉彩山水插牌>>拍品介绍年代:民国尺寸: 41×28cm其他:瓷板配有木框,为青绿设色山水画,图绘山峦峻岭之景,峰高耸立,飞瀑直流而下,双峰间地势平坦,小石斜坡,树木郁郁葱葱,一老者侧杖石桥之上,整图以墨彩勾画轮廓浑然挺拔,布局严谨,山石采用细笔横线皴法,由内而外渐趋疏朗。
全图意境静远恬淡,设色青翠悦目。
题款“丙寅冬月以为少泉雅赏,白恒俊敬赠”、“仲南”红彩篆书款。
徐仲南(1872-1953)艺名“竹里老人”。
江西南昌人。
所画人物,逼真传神;所画山水,意境深远;所画松竹,清秀挺拔,神韵清逸。
此作品於1999年被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赵荣华先生主编的《瓷板画珍赏》收录。
(第89页)类别:估价:75,000-100,000成交价格: RMB -- | HKD -- | USD -- | EUR --公司全称:南京十竹斋拍卖有限公司[点击查看该公司所有拍卖纪录]拍卖会名: 2006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专场名称:瓷器玉器工艺品拍卖日期: 2006-11-09 本数据来自于拍卖公司或第三方平台,仅供参考清代至民国浅绛彩瓷及名家作者:藏行天下时间:2009-11-3 16:27:54 浏览量:1715人清代晚期至民国早期,在景德镇出现了一种釉上彩绘瓷——浅绛彩瓷,其面目一新,品类齐全,粗细兼备,销量不菲,风行全国达半个多世纪。
事过一百多年的20世纪70——80年代,国内文物商店大量存有此类瓷器,被统称为“大路货”。
当时,各级博物馆拒其于门外,民间收藏亦少之又少。
“大路货”终成“积压货”,文物店只得按类、按规格成百上千的以“统货”低价外销或内销。
经过20多年,“大路货”终于日渐稀少。
以至今日,当人们重新开始研究、收藏、欣赏浅绛彩瓷时,它早已因物稀而身价百倍了。
笔者对浅绛彩瓷多有爱好,曾写《清御窑厂末代画师与浅绛彩瓷画》(载2001年5月6日《中国文物报》之《收藏鉴赏周刊》)。
近两年,笔者仍在探索有关这方面的问题,从近几年来全国有关专家、同行们出版、发表的关于浅绛瓷的专著、文章之所附图录中,把凡有干支年款和名款的器物全部遴选出来,再汇集笔者另外收集的有关图片资料,总计300余件作品,按年进行分门别类、编号排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绛彩瓷器
四、浅绛彩瓷的突现 “咸丰3年(1853年)2月,太平军50万将士在洪秀全指挥下,攻入江西 九江、湖口、彭泽等地,太平军攻下景德镇后,于咸丰5年(1855年)一把 火将御窑厂烧了பைடு நூலகம்精光,厂里的库存瓷样也因而散失,官员、画师、工匠人 等或作为“妖”被杀,或侥幸逃脱,全作猢狲散尽。 太平军在景德镇前后长达7年之久。这段时间里,原御窑厂的画师们倘能 避过杀身之祸,却不得不还要面对生计之困,于是在战火暂时平息之后,仍 需重操画笔,以画瓷谋生。此时画什么呢?青花、粉彩费工费料,成本高且 不一定有销路,处于战争环境之中自然是行不通的。他们只有选择省工省料 ,依仗画技去打开市场的浅绛彩瓷,这样,一些生活必须的日用粗瓷(如锅 、碗、盆、盘之类)成为首选,画上几笔浅绛彩,署上自己的名字,择价而 沽。
李金章牧牛图笔筒 顾海林花鸟圆板
五、浅绛彩瓷的盛兴 同治5年(1866年),太平军失败后,清政府军机大臣李鸿章筹措 13万两银子,在原御窑厂旧址重建72间堂舍,恢复了御窑厂。 虽然同治时期社会相对稳定,但皇室烧瓷却很少,新御窑厂亦家底 全无,画师们只好以画浅绛瓷维持生活。如程门(字松生)、金浩( 字品卿)、王廷佐(字少维)、王凤池(字丹臣)、周子善、汪藩( 字介眉)、俞子明(字静山)、吴少萍、程言(次笠)等,此时他们 都有作品出现,且均绘于同治元年至同治13年之间。 进入光绪期,浅绛彩瓷大放异彩。作者、作品非常之多,粗、 细兼备。可以肯定的说,绝大多数的浅绛彩瓷都是在光绪时期生产的 。光绪一朝34年中,大体可以看出画师们的更替关系。为此,将其分 为三个时间段,即光绪10年,中10年和后14年。
汪照藜的耕织图琵琶尊
王言纶又名王绶章,浙江平湖人。成书于民国年间的《海上 墨林》-书对其绘画成就有明确记载。此件器物是海派画家 到景德镇绘瓷的直接证据。
王绶章花卉壶
二 、浅绛彩特点 。粉彩填色之前需用玻璃白打底,浅绛彩不用,而是直接将淡矾红、 水绿等彩直接画上瓷胎,故粉彩有渲染而浅绛没有。粉彩艺人由 于分工细,文化程度不高,故多数只能专一种题材。浅绛艺人则 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多数兼善山水、人物或花鸟。清代官窑粉彩 由宫中发样,工匠照描,描完后填色,故很难表现出艺人的个性。 浅绛则从图稿设计、勾画都由一人完成,能自由表达画者的风格 与个性,因而粉彩为局部工人分工合作的产物,而浅绛则是文化 层次较高的艺人得心应手之作,故粉彩板而浅绛活。晚清粉彩多 取自前代瓷器图案,浅绛则多借宋元以来的文人画稿。其文化气 息更加浓郁。
浅绛彩瓷是清末时景德镇具 有创新意义的釉上彩新品种。 从同治、光绪到民国初约50 年之间,将中国书画艺术的 “三绝”——诗、书、画, 在瓷器上表现,使瓷画与传 统中国画结合,创造出瓷画 的全新面貌。“浅绛”原是 借用中国画的概念,指以水 墨勾画轮廓并略加皴擦,以 淡赭、花青为主渲染而成的 山水画,起源于元代。其画 家代表人物为黄公望。而浅 绛彩瓷中的“浅绛”,系特 指晚清至民国初流行的一种 以浓淡相间的黑色釉上彩料, 在瓷胎上绘出花纹,再染以 淡赭和水绿、草绿、淡蓝及 紫色等,经低温(650—700℃) 烧成的一种特有的低温彩釉
周友松人物笔筒 程门花鸟板
六、浅绛彩名家 金品卿,名诰,号寒峰山人,黟县人。擅长绘浅绛山水及 花鸟人物,亦工行书,宗法二王。山水仿明沈周、文征明 ,花鸟则学蒋庭锡、邹一桂工细的路子。由于他在御窑厂 任职,因此其作品受宫廷工细风格影响也就不奇怪了
金品卿花鸟盘
汪照藜的耕织图琵琶尊是目前所知的浅绛彩瓷中最具现实主义色彩的 作品。其中“耕作图”一面题诗:“儿童行拾穗,风色凌短杨。欢呼荷担 归,望望屋山月。”(图16、17)把儿童的稚气、欢畅与劳动、丰收表达 得淋漓尽致。“织锦图”一面题诗:“麦黄雨初足,蚕老人愈忙。辛勤减 眠食,颠倒著衣裳。丝肠映绿叶,练练金色光。松明照夜屋,杜宇啼东冈 。”(图18、19)诗画结合,用深情的笔触真实地再现了宋代楼臻耕图二 十四首描绘的场景。作者没有高度的诗学修养,没有对生活的长期体验 ,没有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关心是难以创作出这样的作品的。
年 轻 的 浅 绛 彩
清代晚期至民国早期,在景德镇出现了一种釉上彩绘瓷——浅绛彩瓷 ,其面目一新,品类齐全,粗细兼备,销量不菲,风行全国达半个多 世纪。
事过一百多年的20世纪70——80年代,国内文物商店大量存有此类 瓷器,被统称为“大路货”。当时,各级博物馆拒其于门外,民间收 藏亦少之又少。“大路货”终成“积压货”,文物店只得按类、按规 格成百上千的以“统货”低价外销或内销。经过20多年,“大路货” 终于日渐稀少。以至今日,当人们重新开始研究、收藏、欣赏浅绛彩 瓷时,它早已因物稀而身价百倍了。
浅绛彩寿星图棒槌瓶
一、浅绛彩瓷产生的时代背景 道光20年(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最后以中国的的失败 而告终,割地赔偿至使百姓贫困交加。 进入咸丰期,外扰内患有增无减,英法联军在中国发动第二次鸦片 战争,占领北京、火烧圆明园,连皇帝也抱头逃出了京城。最后,再 次割地赔偿,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各地纷纷揭竿而起。洪秀全领 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上海的小刀会起义,广东的洪兵起义,贵州的苗 民起义,云南的回民起义等,席卷大半个中国。其时,贪赃枉法朝纲 崩坏,黎民百姓苦不堪言,大清王朝风雨交加摇摇欲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