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纳兰性德

合集下载

《浣溪沙-残雪凝辉冷画屏》-纳兰性德-翻译、注释、赏析

《浣溪沙-残雪凝辉冷画屏》-纳兰性德-翻译、注释、赏析

《浣溪沙·残雪凝辉冷画屏》纳兰性德〔清代〕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翻译:残雪凝聚的余晖照射在绘有山水画的屏风上,透着阵阵寒意。

已到三更时分,远处却传来《梅花落》的笛声。

夜深人静突然忆起往事,月色于无人处也好像朦胧起来。

我是人世间一个惆怅的过客,我知道你为何事而泪流满面。

怕是在断肠的笛声里,你回忆起了平生的点点滴滴。

注释:浣溪沙:唐教坊曲名,因春秋时期人西施浣纱于若耶溪而得名,后用作词牌名,又名“浣溪纱”“小庭花”等。

此调有平仄两体。

全词分上下两片,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过片二句用对偶句的居多。

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为婉约派与豪放派多数词人所常用。

残雪:尚未化尽的雪。

画屏:绘有彩画的屏风。

落梅:古代羌族乐曲名,又名《梅花落》,以横笛吹奏。

月胧明:指月色朦胧,不甚分明。

惆怅:伤感,愁闷,失意。

客:过客。

赏析:这首词采用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传统手法,是一首以抒发人生惆怅为主题的词。

词的上片整体比较平实,主要下力在于营造氛围上。

“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

”点明了环境,包括地点是在书房,时间则是在稍有月色的残雪之夜。

接着视觉转换,由视觉转移到听觉上。

这句通过“残雪”、“凝辉”、“落梅”、“三更”、“月胧明”等字句,营造出了一种既清且冷,既孤且单的意境,大有“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感,而这种感觉大抵只能给人带来痛苦和茫然。

下片在上片的情感氛围笼罩下,突然情感爆发出来。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的问句,可谓起的妙绝。

这是容若因笛曲起意,自伤身世的哀叹。

这两句中似乎有相对的主体,一个是“我是人间惆怅客”的“我”,另一个是“知君何事泪纵横”的君。

但从词意看来,更应该是灵犀暗生的独自感慨,而不是朋友间当面的对谈倾诉。

所以说,这个“君”指的是容若自己。

当一个人倦了,累了,苦了,伤了的时候,便不禁地自言自语,自怨自艾,自问自答,何况是纳兰这样的至情至性之人。

浣溪沙(纳兰性德)(精选10篇)

浣溪沙(纳兰性德)(精选10篇)

浣溪沙〔纳兰性德〕〔精选10篇〕浣溪沙〔纳兰性德〕〔精选10篇〕浣溪沙〔纳兰性德〕篇1浣溪沙纳兰性德一半残阳下小楼,朱帘斜控软金钩。

倚栏无绪不能愁。

有个盈盈骑马过,薄妆浅黛亦风流。

见人羞涩却回头。

这首词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试作简要分析^p 。

【参考答案】上片的情感基调是消沉的,无论是夕阳还是小楼,既无情绪也控制不了忧愁,这是抑。

突然,一个骑马的美少女出现,少女潇洒风流。

这里是白描,直接描绘少女的形象和神采。

使原来消沉的气氛转眼间有了亮色,使人的眼睛为之一亮,这是扬。

通过先抑后扬的手法运用,塑造了少女美丽风韵。

【译文】黄昏时分,你登上狭狭的小楼。

夕阳被你娇小的步子挤下了山,留下栏杆一排,珠帘一条,飞鸟一双。

你就这样静静地伫立。

左边的鞋印才黄昏,右边的鞋印已深夜。

你的愁,很芳香。

它让你又一次数错了,懒惰的分分秒秒。

终于,你骑一匹小马出城。

怀中的兰佩,温软,如满月的光芒。

他看你时,你也想看他。

但是,你却莞尔回头。

作品赏析词宜抒情,或直发胸臆,或假以兴象。

叙事者少见。

而本篇那么恰是以叙事的手法填出,颇得出奇之妙。

词中刻画了一个小的场景,描绘了一个细节,但却活灵敏现地勾画出闺中女子怀春又羞怯的形象。

刻画而不伤其情韵,清新别致,很有韦庄词的意味。

意境描绘人说词宜抒情,或直发胸臆,或假以兴象,而叙事者少见。

而容假设的这一阙《浣溪沙》,那么以少有的叙事的方式填得,却有出奇的好。

他给了读者一帧慢镜头,慵懒如春水的光阴里,潺潺流淌着一种琳琅之美。

又好似就着这美一谱上曲,立马就会要将其含在唇边,满怀欣喜的,饱含情意的,依依呀呀练唱起来不可。

黄昏时分,残阳如酒。

小楼之中,珠帘斜斜垂挂在软金钩上。

落日的余晖宛假设薄薄的锦缎,一匹一匹的散散堆落在阑干上。

他凭栏而立,看着这清觞一样的昏昏日光,心念中不禁来了愁绪,这波光碎影的生年,竟是这般的了无兴致。

有注本认为这上片是写的词中女子,正是闺中怀春,上片的描写乃是为下片所做铺垫。

纳兰性德《浣溪沙·谁道飘零不可怜》原文译文赏析

纳兰性德《浣溪沙·谁道飘零不可怜》原文译文赏析

纳兰性德《浣溪沙·谁道飘零不可怜》原文|译文|赏析《浣溪沙·谁道飘零不可怜》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作的一首词,这首词由回忆昔日游玩时光道出对友人的思念,并以花红柳绿的春天景象作结,可以说是别出心裁。

下面就和儿童网小编一起来欣赏这首词吧。

《浣溪沙·谁道飘零不可怜》原文清代:纳兰性德谁道飘零不可怜,旧游时节好花天。

断肠人去自经年。

一片晕红才著雨,几丝柔绿乍和烟。

倩魂销尽夕阳前。

译文及注释译文谁说花儿凋零不令人生起怜爱之情呢?当年同游之时正是春花竞放的美好时光。

而今友人已去,空余自己独身一人。

眼前一片红花刚刚被春雨打湿花瓣,丝丝嫩柳在烟霭中随风摇曳。

在夕阳落照前的美景令少女为之梦断魂销。

注释飘零:飘落零散。

旧游:昔日之游。

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

经年:一年或一年以上。

晕红:形容海棠花的色泽。

才:一作“疑”。

著雨;春雨微著。

柔绿:柔嫩的绿柳。

一说嫩绿的叶子。

此句一作“晚风吹掠鬓云偏。

”倩魂:指少女美好的心魂。

典出陈玄祐《离魂记》里倩娘离魂的故事。

销尽:茫然若失。

销尽;消散。

赏析词人在笔下着力表现其伤春惜花的意绪,同时也借花写人,“倩魂销尽夕阳前”既是惜花之凋谢,也是伤人之辞世。

“谁道飘零不可怜”起句就将人带进一个绚烂的暮春时节。

繁花满天,一树树的海棠花竞相开放喧嚷嬉戏,祥宁中飘渺着生命的灵动。

这凄婉的美丽令人怜爱叹息。

古人论词的结构,妙在断断续续,不接而接。

“谁道飘零不可怜”句,就具有如此之妙。

它与下面两句,一写回忆,一写现实,看似不接,实则词意紧紧相接。

一样的飘零,不一样的感觉。

既突出了如今内心的悲凉,又为描写现在的情景作了铺垫。

词人一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通常写法,一开篇就道出了自己的感触“谁道飘零不可怜”,可谓别出心裁让人耳目一新,不觉眼前一亮。

第二拍“旧游时节好花天”,词人随即点明这是故地重游,相似的景物自然很容易勾起人美好的回忆。

但词人并没有描述当时的情景,只用了“好花天”三个字写出了相同的时令和场景。

纳兰性德《浣溪沙》赏读及读后感

纳兰性德《浣溪沙》赏读及读后感

纳兰性德《浣溪沙》赏读及读后感纳兰性德《浣溪沙》赏读及读后感引⾔:《浣溪沙》是清代词⾔纳兰性德的词作,描绘丧妻后的孤单凄凉。

以下就是⾔编为⾔家分享的《浣溪沙》赏读及读后感,欢迎⾔家阅读和借鉴!浣溪沙·谁念西风独⾔凉朝代:清代作者:纳兰性德原⾔:谁念西风独⾔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当时只道是寻常。

《浣溪沙》赏读纳兰性德此词,上阕是此时此地的沉思,下阕是对往时往事的回忆;上阕是纳兰性德此时此地的孤独,下阕是纳兰性德和妻⾔在曾经的短短三年之中那⾔些短暂⾔⾔边的欢乐。

上阕写丧妻后的孤单凄凉。

⾔句从季节变换的感受发端。

西风渐紧,寒意侵⾔。

值此秋深之际,若在往⾔,卢⾔便会催促作者添加⾔裳,以免着凉⾔病。

但今年此时,卢⾔已长眠黄⾔,阴阳阻隔,天壤之别,她再也不能来为作者铺床叠被,问寒问暖地关⾔他了。

“谁念西风独⾔凉?”这句反问的答案尽在不⾔之中,混合了期待与失望的⾔盾情绪。

王国维在《⾔间词话》中说:“⾔切景语,皆情语也。

”开篇“西风”便已奠定了整⾔词哀伤的基调。

在西风吹冷、黄叶萧萧的冬天⾔⾔⾔,作者紧闭着窗⾔,独⾔觉得特别寒冷,但有谁关⾔呢?词⾔明知已是“独⾔凉”,⾔⾔念及,却偏要⾔出“谁念”的诘问。

仅此起⾔⾔句,便已伤⾔⾔髓,后⾔读来不禁与之同悲。

⾔“凉”字描写的绝不只是天⾔,更是词⾔的⾔境。

次句“萧萧黄叶”是秋天的典型景象。

在秋风劲吹之下,枯黄的树叶纷纷扬扬地通过窗户飘进屋内,给作者⾔头更添⾔层秋意。

于是,他便关上窗户,把那触绪神伤的黄叶挡在窗外。

窗户关上了,黄叶⾔然不会再来叨扰,但作者因此也同外界完全隔绝,因⾔处境更加孤独。

孤寂的感受使作者触景⾔情。

他独⾔在空荡荡的屋中,任⾔阳斜照在⾔上,把⾔影拖得很长很长。

这时,他的整个⾔⾔全部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

次句平接,⾔对萧萧黄叶,⾔⾔⾔限感伤,“伤⾔⾔”哪堪重负?纳兰性德或许只有⾔闭“疏窗”,设法逃避痛苦以求得内⾔短时的平静。

纳兰性德赏析浣溪沙

纳兰性德赏析浣溪沙

纳兰性德赏析浣溪沙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著名诗人,其诗作以豪放清远、情感真挚而著称。

其中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便是《浣溪沙》。

这首词以其清新淡雅的词调,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沧桑和情感纠葛的感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意义。

下面我们就来对这首词进行一番赏析。

《浣溪沙》共八首,其中每一首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首: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是你,青衫也。

想起,年少时,梦里花落知多少。

这首词以“世事一场大梦”开篇,直接点出了人生的无常和虚幻。

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都是转瞬即逝的,人生几度新凉,暗示了岁月的无情和时光的流逝。

接着诗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听风吹雨,回忆起了往事。

铁马是你,青衫也,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的岁月和情感的怀念。

最后一句“想起,年少时,梦里花落知多少”,更是将诗人对往事的感慨和对岁月流逝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二首:闲愁如醉,迷津欲断,忆当时,梅花照雪,一片丹心,千古事。

人间,万家灯火,暗淡了,几回寒暑。

这首词以“闲愁如醉,迷津欲断”开篇,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无奈和对于情感的困惑。

在这个世界上,人生难免会有许多的迷茫和困扰,而这种闲愁更是如醉般让人难以自拔。

接着诗人回忆起了往事,梅花照雪,一片丹心,千古事,表达了诗人对于纯真情感和真挚情感的追求。

最后一句“人间,万家灯火,暗淡了,几回寒暑”,更是将诗人对于人生沧桑和情感纠葛的感慨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三首:不见,不散。

山水空蒙,云雨空濛,几番风雨,几番离索。

一点浊酒,几时能醉,一杯清茗,多少情话。

这首词以“不见,不散”开篇,表达了诗人对于情感的坚守和对于爱情的执着。

在这个世界上,情感的纠葛和离别的伤感无处不在,而诗人却依然坚持着对于真爱的追求。

接着诗人描述了山水空蒙,云雨空濛,几番风雨,几番离索,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沧桑和情感纠葛的感慨。

最后一句“一点浊酒,几时能醉,一杯清茗,多少情话”,更是将诗人对于情感的追求和对于真爱的坚守表现得淋漓尽致。

纳兰性德《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古诗词译文及赏析

纳兰性德《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古诗词译文及赏析

纳兰性德《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古诗词译文及赏析《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是由纳兰性德所创作的,全词情景交融,结尾处更是点明主旨,加强语意,抒发情感。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的译文及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清代:纳兰性德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古今幽恨几时平!《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译文向着北方边疆一路前行,凛冽的北风吹散了骏马的嘶鸣。

在遥远的边塞,萧瑟的深秋季节,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落日时分,一抹晚烟荒凉萧瑟的营垒上,半竿红日斜挂在旧时关城,令人不禁想起古往今来金戈铁马的故事,心潮起伏不平。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注释浣溪沙:词牌名,本唐教坊曲名,又名《浣沙溪》、《小庭花》等。

双调四十二字,五平韵。

那畔:那边。

若为:怎为。

荒戍垒:荒凉萧瑟的营垒。

戍:保卫。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创作背景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纳兰受命与副都统郎谈等出使觇梭龙打虎山,十二月还京,此篇大约作于此行中,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赏析该词上片“身向”句说明行程辽远。

“北风”句谓寒风吹来,满耳尽是马嘶之声。

然后作一小结。

下片“一抹”二句写眼前景色,末句画龙点睛,指出了这首词的主旨在于“古今幽恨”。

全词情景交融,结尾处更是点明主旨,加强语意,抒发情感。

“身向云山那畔行”,起句点明此行之目的地,很容易联想起同是纳兰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北风吹断马嘶声。

”“北风”言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

唐苏颋《汾上惊秋》有:“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边地北风,从来都音声肃杀,听了这肃杀之声,只会使人愁绪纷乱,心情悲伤。

而纳兰在此处云“北风吹断马嘶声”。

听闻如此强劲,如此凛冽的北风,作者心境若何,可想而知。

纳兰性德《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原文、译文与赏析

纳兰性德《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原文、译文与赏析

纳兰性德《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原文、译文与赏析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①行。

北风吹断马嘶声。

深秋远塞若为情②。

一抹晚烟荒戍垒③,半竿斜日旧关城。

古今幽恨几时平。

①那畔:那边。

②若为情:何以为情,是怎样的情怀。

③荒戍垒:荒凉萧瑟的营垒。

戍,保卫。

戍守的人已归了,留下边地的残堡。

十七世纪的草原,那些身向云山的身影,留给了吹断马嘶的北风。

射中过深秋的箭,挂过边塞的铁钉,被黄昏和望归的靴子磨平的晚烟。

一切都老了,一切都抹上夕一一的锈。

只有一座旧城,不能再?望,不能再系马。

你黯然地卸了鞍。

你的行囊没有剑。

历史的锁,没有钥匙。

康熙二十一年(1682)八月,纳兰受命与副都统郎谈等出使觇梭龙打虎山,十二月还京。

此篇大约作于此行中。

与此一首写作同时尚有《沁园春》(试望一?一山)、《蝶恋花》(尽日惊风吹木叶)等词作。

这首词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

“身向云山那畔行”。

起句点明此行之目的地,很容易让人想起同是纳兰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北风吹断马嘶声。

”北“风”言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

唐苏《汾上惊秋》有:“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边地北风,从来都音声肃杀,听了这肃杀之一声,只会使人愁绪纷乱,心情悲伤。

而纳兰在此处云“北风吹断马嘶声”。

听闻如此强劲,如此凛冽的北风,作者心境若何,可想而知。

难怪他会感慨“深秋远塞若为情”。

下片。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侧面。

晚烟一抹,袅然升起,飘荡于天际,营垒荒凉而萧瑟;时至黄昏,落日半斜,没于旗杆,而关城依旧。

词中的寥廓的意境不禁让人想起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及范仲淹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故而张草纫在《纳兰词笺注》前言中言,纳兰的边塞词“写得一精一劲深雄,可以说是填补了词作品上的一个空白点”。

然而平心而论,无论是“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万帐穹庐人醉,星影要摇欲坠”,还是“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纳兰都不过是边塞所见所历的白描,作者本身并没有倾注深刻的生命体验,这类作品的张力无法与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同日而语。

浣溪沙纳兰性德翻译和原文

浣溪沙纳兰性德翻译和原文

浣溪沙纳兰性德翻译和原文
浣溪沙·欲寄愁心朔雁边
纳兰性德〔清代〕
欲寄愁心朔雁边,西风浊酒惨离颜。

黄花时节碧云天。

古戍烽烟迷斥堠,夕阳村落解鞍鞯。

不知征战几人还。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萧索荒凉的边塞望见大雁,想要把“愁心”寄送。

西风下独饮浑浊的黄酒,忆及当年离家别亲凄惨的别宴。

黄叶纷飞的时节,碧云飘悠的蓝天。

烽烟飘起,斥候发出作战的信号。

到了黄昏,在一个村子里面卸去行装,驻扎安营。

不知道战争结束后还有几个人能回家和亲人团聚。

注释
浣溪沙:唐教坊曲名,因春秋时期人西施浣纱于若耶溪而得名,后用作词牌名,又名“浣溪纱”“小庭花”等。

此调有平仄两体。

全词分上下两片,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过片二句用对偶句的居多。

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为婉约派与豪放派多数词人所常用。

朔雁边:谓北方边地的大雁。

惨离颜:谓离别的筵宴上忧愁凄苦之形貌。

古戍(shù):指古代将士守边之处,筑有城堡、营垒、烽火台等。

斥堠(hòu):放哨,此处代指边关哨所。

解鞍鞯(ānjiān):谓卸去行装以驻扎安营。

鞍鞯:指马鞍和马鞍下面的垫子。

鞍子和托鞍的垫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浣溪沙》 浣溪沙》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 纳兰性德(1655-1685),满 ), 族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 族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 是清代最为著名的词人之一。 是清代最为著名的词人之一。 他的诗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 很高的声誉, 很高的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 史上,也以“纳兰词” 史上,也以“纳兰词”在词坛 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之地。 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之地。他 生活于满汉融合的时期, 生活于满汉融合的时期,其贵 族家庭之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 国事的典型性。他虽侍从帝王, 国事的典型性。他虽侍从帝王, 却向往平淡的经历。 却向往平淡的经历。这一特殊 的生活环境与背景, 的生活环境与背景,加之他个 人的超逸才华, 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的创 作呈现独特的个性特征和鲜明 的艺术风格。 的艺术风格。
The end

下阙很自然地写出了词人对往事 的追忆。被酒”即醉酒。 的追忆。被酒”即醉酒。春日醉 酣甜入眠,满是生活的情趣, 酒,酣甜入眠,满是生活的情趣, 而睡意正浓时最紧要的是无人打 莫惊” 扰。“莫惊”二字正写出了卢氏 不惊扰他的睡眠,对他体贴入微、 不惊扰他的睡眠,对他体贴入微、 关爱备至。 关爱备至。而这样一位温柔可人 的妻子不仅是纳兰生活上的伴侣, 的妻子不仅是纳兰生活上的伴侣, 更是他文学上的红颜知己。 更是他文学上的红颜知己。出句 写平常生活,对句更进一层。 写平常生活,对句更进一层。词 人在此借用了赵明诚、 人在此借用了赵明诚、李清照夫 赌书泼茶”的典故。 妇“赌书泼茶”的典故。一句 甘心老是乡矣” “甘心老是乡矣”便写出他们情 投意合、安贫乐道的夫妻生活。 投意合、安贫乐道的夫妻生活。 纳兰以赵明诚、 纳兰以赵明诚、李清照夫妇比自 己与卢氏, 己与卢氏,意在表明自己对卢氏 的深深爱恋以及丧失这么一位才 情并茂的妻子的无哀伤。 情并茂的妻子的无哀伤。他只有 把所有的哀思与无奈化为最后一 当时只道是寻常” 句“当时只道是寻常”。这七个 字读来为之心痛, 字读来为之心痛,对此人来说更 是字字皆血泪。 是字字皆血泪。当时只是寻常情 景,在卢氏逝世后却了纳兰心中 美好的追忆。 美好的追忆
浣溪沙
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 萧萧黄叶闭疏窗 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 赌书消得泼茶香 当时只道是寻常
【注释】 注释】 萧萧:意比黄叶簌簌落下的样子。 萧萧:意比黄叶簌簌落下的样子。 疏窗:是有花纹镂空的窗子, 疏窗:是有花纹镂空的窗子,较之闺阁绣窗花纹会 比较古朴。 比较古朴。 沉思:一句,语自五代李洵的《浣溪沙》 沉思:一句,语自五代李洵的《浣溪沙》:“暗思 往事立残阳” 容若翻作“ 往事立残阳”。容若翻作“沉”字,更有追念的意 那些往事是心絮沾泪,竟自沉沉不去。 味。那些往事是心絮沾泪,竟自沉沉不去。 被酒:中酒,醉酒,解做薰然。 被酒:中酒,醉酒,解做薰然。 赌书消得泼茶香” 用的是李清照赌书泼茶的典故。 “赌书消得泼茶香” 用的是李清照赌书泼茶的典故。 李清照《金石录后序》 李清照《金石录后序》谓自己常与丈夫赵明诚比赛 看谁的记性好,比记住某事载于某书某卷某页某行。 看谁的记性好,比记住某事载于某书某卷某页某行。 经查原书,胜者可饮茶以示庆贺,有时太过高兴, 经查原书,胜者可饮茶以示庆贺,有时太过高兴, 不觉让茶水泼湿衣裳。 不觉让茶水泼湿衣裳。纳兰用此典表示自己和卢氏 也曾如此志趣相投,互亲互爱。恩爱情景宛然若现。 也曾如此志趣相投,互亲互爱。恩爱情景宛然若现。


开篇“西风” 开篇“西风”便已奠 定了整首词哀伤的基调。 定了整首词哀伤的基调。 独自凉” 词人明知已是 “独自凉”, 无人念及, 无人念及,却偏要生出 谁念”的诘问。 “谁念”的诘问。仅此起 首一句,便已伤人心髓, 首一句,便已伤人心髓, 而“凉”字描写的绝不只 是天气,更是词人的心境。 是天气,更是词人的心境。 次句平接,面对萧萧黄叶, 次句平接,面对萧萧黄叶, 又生无限感伤, 伤心人” 又生无限感伤,“伤心人” 哪堪重负? 哪堪重负?纳兰或许只有 疏窗” 一闭 “疏窗”,设法逃避 痛苦以求得内心短时的平 黄叶” 静。“西风 ”、“黄叶”、 疏窗” 残阳” “疏窗”、“残阳”、 沉思往事”的词人“ “沉思往事”的词人“残 陷入无限的哀思。 阳”下,陷入无限的哀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