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人间惆怅客——纳兰性德 的《浣溪沙 》赏析

合集下载

我是人间惆怅客

我是人间惆怅客

我是人间惆怅客——纳兰性德诗词赏析生05 陶欣2010030038一、纳兰印象最开始关注纳兰容若是在初中时,那时看了一部叫《烟花三月》的电视剧,被纳兰的才情和他词里流露出的凄清哀婉的情绪所感染,便从此喜欢上了纳兰词。

高中时又陆陆续续看了一些关于纳兰性德和纳兰词的书,今天终于有这个契机,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

看了好多研究纳兰的资料后,却越发发现自己学识的浅陋,发现自己的想法也没有什么出奇之处,写这篇论文只是凭着自己的喜欢,把自己那些不成调的想法说一说。

在我的印象里,早期的纳兰该是“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他是八旗子弟,进士出身,是康熙皇帝的御前侍卫,身后是显赫一时的纳兰世家,谁不说这是一个天之骄子。

他显赫的家世,出众的才情造就了流传至今的词人纳兰性德,也正是这样,才使得纳兰在31岁就去世了,令人扼腕叹息。

可以说,他的聪慧让他看到别人所看不到的,说出别人所说不出的,他的丰富的情感使得他的词情真意切,动人心弦,世间的所有事物放佛都在配合这他的意境、他的情绪:“西风吹老丹枫树”、“深山夕照深秋雨”、“新绿密,乱红稀,乳莺残日啼”即使是十分平常的自然景色只要在纳兰的词里就格外透出一种清丽和惆怅;“辛苦最怜天上月,一夕如环,夕夕都成玦。

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几乎被诗人写烂了的月圆月缺在纳兰的笔下也格外凄清,并且几乎所有的景物,自然规律都可以成为纳兰表达情感的载体,如此自然而情意真切。

“疏疏一树五更寒,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

”“湔裙梦断续应难。

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看那树影,那明月,那西风,无不是他的思念,他的凄楚。

但这位“乌衣门第”的词人却写道“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世人所羡慕的荣华富贵在他看来只是“冷笑置之而已”。

谁说御前侍卫不是康熙对他的变相监视,谁说显赫的家世不是对他自由的束缚。

“薄命长辞知己别,问人间、到此凄凉否。

”便是这位词人一生的写照。

他活得太过通透,因此,一直置身于一种清冷的氛围里。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纳兰性德《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原文、译文及赏析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纳兰性德《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原文、译文及赏析

作品原文浣溪沙1身向云山那畔2行,北风吹断马嘶声3,深秋远塞若为4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5,半竿斜日旧关城。

古今幽恨几时平。

[1]注释1.浣溪沙:词牌名,本唐教坊曲名,又名《浣沙溪》、《小庭花》等。

双调四十二字,五平韵。

2.那畔:那边。

3.“北风”句:谓北风的吼声使马嘶声也听不到了。

4.若为:怎为。

5.荒戍垒:荒凉萧瑟的营垒。

戍:保卫。

译文向着北方边疆一路前行,凛冽的北方吹散了骏马的嘶鸣,教人听不真切。

在遥远的边塞,萧瑟的深秋季节,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夕阳下,荒烟飘在废弃的营垒和关隘上,令人不禁想起古往今来金戈铁马的故事,心潮起伏不平。

[1]创作背景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纳兰受命与副都统郎谈等出使觇梭龙打虎山,十二月还京,此篇大约作于此行中,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

赏析“身向云山那畔行”,起句点明此行之目的地,很容易联想起同是纳兰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北风吹断马嘶声。

”“北风”言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

唐苏颋《汾上惊秋》有:“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边地北风,从来都音声肃杀,听了这肃杀之声,只会使人愁绪纷乱,心情悲伤。

而纳兰在此处云“北风吹断马嘶声”。

听闻如此强劲,如此凛冽的北风,作者心境若何,可想而知。

难怪他会感慨“深秋远塞若为情”。

下片。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侧面。

晚烟一抹,袅然升起,飘荡于天际,营垒荒凉而萧瑟;时至黄昏,落日半斜,没于旗杆,而关城依旧。

词中的寥廓的意境不禁让人想起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及范仲淹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故而张草纫在《纳兰词笺注》前言中言,纳兰的边塞词“写得精劲深雄,可以说是填补了词作品上的一个空白点”。

然而平心而论,无论是“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万帐穹庐人醉,星影要摇欲坠”,还是“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纳兰都不过是边塞所见所历的白描,作者本身并没有倾注深刻的生命体验,这类作品的张力无法与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同日而语。

纳兰性德《浣溪沙》及历代悼亡词讲读

纳兰性德《浣溪沙》及历代悼亡词讲读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强 把心情付浊醪,读《离骚》,愁似湘江日夜潮。君不信, 向西风回首,百事堪哀!
自然肠欲断,何必更西风!
余生未三十,忧愁居其半。心事如落花,春风吹已断。
长飘泊,多愁多病心情恶。心情恶,模糊一片,强分哀 乐。
残阳影里,问归鸿、归来也未?且随缘、去住无心,冷眼 华亭鹤唳。
夜里我忽然梦见回到了故乡, 你正坐在小窗下,像从前一样对镜梳妆。 我们久久地互相凝望,无言以对,唯有泪流千行。 料定每当月明之夜,想起你在那植满小松的山冈, 将使我年复一年痛断肝肠。
《蝶恋花》: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夕如环, 夕夕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 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 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 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天仙子] 月落城乌啼未了,起来翻为无眠早。薄霜 庭院怯生衣,心悄悄,红阑绕,此情待共 谁人晓?
念白:
《通志堂经解》两年,《渌水亭杂识》四卷, 二十二岁二甲七,绣豹一眼花翎前 《纳兰词》共三百篇,比兴誓把拟古贬,清 新婉约间雄浑,欲书灵峰事非难
风也过,千鸟南飞,江山老,烟雨飘迢, 此身落拓 再回首,六桥宦海,谁共我,谈笑踏功过 丹青卷,铁扇昼白,望红尘,韶华如笋, 夜色似我 又冬雪,银光素裹,梅花又开了又落
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 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忆。 第五最好不相爱,如此便可不相弃。 第六最好不相对,如此便可不相会。 第七最好不相误,如此便可不相负。 第八最好不相许,如此便可不相续。 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 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 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 安得与君相诀绝,免教生死作相思。

我是人间惆怅客

我是人间惆怅客

我是人间惆怅客残雪凝晖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

更无人处月胧明。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

断肠声里忆平生。

——纳兰性德《浣溪沙》王国维先生从浩茫的宋词里找到了三个句子,用以譬喻治学的三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大家思维,果然不同凡响。

其实,先生找到的这三句词非唯可用来形容做学问的孜孜以求,执迷不悔,豁然开朗,放诸人生种种追寻的过程,也是完全合用的。

有一天我读纳兰《饮水词》的悼亡,对着“当时只道是寻常”的句子久久发呆时,突然有个念头冒出来,觉得王国维先生治学三境界的句子,似乎正好可以拿来形容三个千古痴人。

他们是李煜,晏小山,纳兰容若。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岂非正是李煜的写照。

在汴京的瑟瑟秋风里,独上高楼,南望故国河山,黯然魂断:“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小山一生固守一颗痴心,虽因此由富贵公子而潦倒,以致衣食窘困,而始终不肯放低自己人生的姿态,正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最好注解。

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总是先要“众里寻他千百度”,要在“求之不得,辗转反侧”的苦闷里挣扎沉浮,如同那块青埂峰上的顽石,总要下凡经历了几生几世的劫难,最终才能堪破膏粱浮华之下的腌臜空幻,才能了悟一切虚妄不过一首“好了歌”,才能从此安住青埂峰上,与日月草木为侣,与朝霞做伴。

纳兰容若,正是一块因“无才可补苍天”而流落人间的顽石。

而他的挚友顾贞观,就是那携他入红尘的茫茫大士渺渺真人。

他的妻子卢氏,就是那专为点化他而生的绛珠草。

纳兰容若,名性德,容若是他的字。

然而自少年在《七剑下天山》里第一次见到这个名字,无比喜欢,此后读到《饮水词》,对“性德”这个名字就怎么再也感冒不起来了。

我少年时迷恋武侠,在虚幻的江湖,英雄气,儿女情,所有的情节都可以在其中得到纾解。

那是白衣飘飘的年代,青衫磊落,红颜热血,江湖儿女的爱恨情仇是那样的回肠荡气,远非现实世界的苍白贫乏可比。

《浣溪沙》初三

《浣溪沙》初三

《浣溪沙》初三《浣溪沙》是常见的词牌名,初三语文教材中可能涉及多首《浣溪沙》的作品,以下是几首比较知名的《浣溪沙》及其赏析:纳兰性德·《浣溪沙》原文: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

深秋远塞若为情!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古今幽恨几时平?赏析:这首词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

“身向云山那畔行”,起句点明此行之目的地,很容易联想起同是纳兰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北风吹断马嘶声。

”“北风”言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

听闻如此强劲,如此凛冽的北风,作者心境若何,可想而知。

故而“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侧面。

词中的寥廓的意境不禁让人想起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及范仲淹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全词除结句外,均以写景为主,景中含情,纳兰的一草一木皆有灵性。

虽然作者一直未曾直接抒发要表达的情感,但人们从字里行间揣摩出作者的感受。

“吹断”二字写尽了北国秋冬之险恶,“若为情”的发问中带出了作者对到任的迷茫与不安。

环境险恶,前途未卜,纳兰胸中风起云涌:怀古之心,恋乡之情,忧虑之思,纷纷扰扰难以平静。

晏殊·《浣溪沙》原文: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赏析:这是晏殊的代表作之一,写作者在暮春时节的思绪,表现了年华易逝的伤感。

其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更是传诵名句。

作者故地重临,怀旧自不可免,一样的暮春天气,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但人事却和去年大不相同了。

“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它东升再起,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

整首词作者书写了暮春时节对人事变更的无可奈何和惆怅之情。

苏轼·《浣溪沙》原文: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谩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浣溪沙原文及赏析

浣溪沙原文及赏析

浣溪沙原文及赏析浣溪沙原文及赏析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近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

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浣溪沙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浣溪沙原文及赏析1浣溪沙·上巳明代:杨基软翠冠儿簇海棠,砑罗衫子绣丁香。

闲来水上踏青阳。

风暖有人能作伴,日长无事可思量。

水流花落任匆忙。

注释:软翠冠儿:指用花草编成的头饰。

砑罗:光滑的丝绸。

青阳:春天。

”赏析:农历三月三日为古上巳节,是时倾城于郊外水边洗濯,祓除不祥。

《论语》谓:“暮春者,春服既成,浴乎沂,风乎舞雩。

”晋时曲水流觞,至唐赐宴曲江,倾都修禊踏青,均是此意。

此词所写,正是这一古老风俗沿袭至明代的情况。

全词情景交融,自然流畅。

浣溪沙原文及赏析2原文:浣溪沙·初夏明代:叶小鸾香到酴醾送晚凉,荇风轻约薄罗裳。

曲阑凭遍思偏长。

自是幽情慵卷幌,不关春色恼人肠。

误他双燕未归梁。

注释:香到酴(tú)醾(mí)送晚凉,荇(xìng)风轻约薄罗裳。

曲阑凭遍思偏长。

酴醾:一种初夏开花的观赏植物。

荇:荇菜。

自是幽情慵(yōng)卷幌(huǎng),不关春色恼人肠。

误他双燕未归梁。

慵:懒散。

幌:布幔。

此指窗帘。

赏析:初夏傍晚,酴醾飘香,荇风轻约,词人曲阑凭遍,情思悠长,以至忘了卷帘,耽搁了双燕归梁。

全词着墨纤细,抒怀曲婉,表现出女词人体物的精微和咏物的巧思。

浣溪沙原文及赏析3原文:二月和风到碧城。

万条千缕绿相迎。

舞烟眠雨过清明。

妆镜巧眉偷叶样,歌楼妍曲借枝名。

晚秋霜霰莫无情。

赏析:此为咏物词。

词中借咏和风细雨中盛极一时、风情万种的柳枝,塑造了虽青春年少、红极一时而终归要红颜老去、潦倒落拓的歌妓舞女形象,表达了词人对于被侮辱、被损害的风尘女子的同情和关注,同时也寄寓了作者自身深沉的身世感慨。

全词借助形象上的比拟与联想,将物与人的命运浑然一体地交织一起,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纳兰性德浣溪沙赏析]浣溪沙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浣溪沙赏析]浣溪沙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浣溪沙赏析]浣溪沙纳兰性德浣溪沙纳兰性德篇(1):纳兰性德《浣溪沙》阅读答案《浣溪沙》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词作。

词中感怀前尘往事,整理了《浣溪沙》阅读答案及赏析,快来看看吧!《浣溪沙》阅读答案浣溪沙一半残阳下小楼,珠帘斜控软金钩。

倚阑无绪不能愁。

有个盈盈骑马过,薄妆浅黛亦风流。

见人羞涩却回头。

1.这首词上片描写了怎样一幅图景(4分)2.这首词采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试作简要分析。

(4分)参考答案1.夕阳西下,小楼染上晚霞,珠帘斜挂在门窗,柔软的金钩弯曲下垂。

词人倚在栏杆上,心绪无聊,无法控制心中的忧愁。

2.上片感情基调是低沉的,无论是夕阳还是小楼,既无情绪也控制不了忧愁,这是抑。

下片,美少女忽然出现,是那么潇洒,那么风流,使原来低沉的气氛一扫而光,这是扬。

通过先抑后扬手法的运用,塑造了少女的娇羞美丽形象。

①斜控:斜斜地垂挂。

控,下垂、弯曲貌。

②倚阑句:意谓倚靠着阑杆,心绪无聊,,又不能控制心中的忧愁。

③盈盈:谓仪态美好。

此处代指仪态美好之人。

盈,与“赢”同,容貌之意。

《玉台新咏·日出东南隅行》:“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浣溪沙》赏析纳兰性德此词,上阕是此时此地的沉思,下阕是对往时往事的回忆;上阕是纳兰性德此时此地的孤独,下阕是纳兰性德和妻子在曾经的短短三年之中那一些短暂而无边的欢乐。

上阕写丧妻后的孤单凄凉。

首句从季节变换的感受发端。

西风渐紧,寒意侵人。

值此秋深之际,若在往日,卢氏便会催促作者添加衣裳,以免着凉生病。

但今年此时,卢氏已长眠黄土,阴阳阻隔,天壤之别,她再也不能来为作者铺床叠被,问寒问暖地关心他了。

“谁念西风独自凉”这句反问的答案尽在不言之中,混合了期待与失望的矛盾情绪。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开篇“西风”便已奠定了整首词哀伤的基调。

在西风吹冷、黄叶萧萧的冬天日子里,作者紧闭着窗子,独自觉得特别寒冷,但有谁关心呢词人明知已是“独自凉”,无人念及,却偏要生出“谁念”的诘问。

纳兰性德赏析浣溪沙

纳兰性德赏析浣溪沙

纳兰性德赏析浣溪沙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著名诗人,其诗作以豪放清远、情感真挚而著称。

其中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便是《浣溪沙》。

这首词以其清新淡雅的词调,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沧桑和情感纠葛的感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意义。

下面我们就来对这首词进行一番赏析。

《浣溪沙》共八首,其中每一首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首: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是你,青衫也。

想起,年少时,梦里花落知多少。

这首词以“世事一场大梦”开篇,直接点出了人生的无常和虚幻。

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都是转瞬即逝的,人生几度新凉,暗示了岁月的无情和时光的流逝。

接着诗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听风吹雨,回忆起了往事。

铁马是你,青衫也,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的岁月和情感的怀念。

最后一句“想起,年少时,梦里花落知多少”,更是将诗人对往事的感慨和对岁月流逝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二首:闲愁如醉,迷津欲断,忆当时,梅花照雪,一片丹心,千古事。

人间,万家灯火,暗淡了,几回寒暑。

这首词以“闲愁如醉,迷津欲断”开篇,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无奈和对于情感的困惑。

在这个世界上,人生难免会有许多的迷茫和困扰,而这种闲愁更是如醉般让人难以自拔。

接着诗人回忆起了往事,梅花照雪,一片丹心,千古事,表达了诗人对于纯真情感和真挚情感的追求。

最后一句“人间,万家灯火,暗淡了,几回寒暑”,更是将诗人对于人生沧桑和情感纠葛的感慨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三首:不见,不散。

山水空蒙,云雨空濛,几番风雨,几番离索。

一点浊酒,几时能醉,一杯清茗,多少情话。

这首词以“不见,不散”开篇,表达了诗人对于情感的坚守和对于爱情的执着。

在这个世界上,情感的纠葛和离别的伤感无处不在,而诗人却依然坚持着对于真爱的追求。

接着诗人描述了山水空蒙,云雨空濛,几番风雨,几番离索,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沧桑和情感纠葛的感慨。

最后一句“一点浊酒,几时能醉,一杯清茗,多少情话”,更是将诗人对于情感的追求和对于真爱的坚守表现得淋漓尽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是人间惆怅客——纳兰性德的《浣溪沙》赏析
《浣溪沙》纳兰性德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闻笛已三更。

更无人处月胧明。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

断肠声里忆平生。

落雪了。

远远近近的白。

纳兰的王府里不会有成排成阵的大白菜,江南也不会下铺天盖地的鹅毛大雪。

花园啊,凉亭啊,窗子的凹角里,坡上的腊梅花上,都只是温柔和凉薄的一层。

象鲁迅先生和北方的雪比较着形容的,“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南方的雪确乎如处子的温柔绰约,好比一曲“杨柳岸,晓风残月”,而北方的雪是铁板铜琶,“大江东去”,还有北风卷地白草折。

残雪凝辉,让这温柔的画屏也变得冷落了好些。

这个时候,梅花也一瓣两瓣的随凉风飘落,开与落都是在寂寞黄昏。

而笛声也幽幽怨怨地响起来了。

夜了,静了,凉了。

想起往事了。

想起了往事,月色于无人处也好象越发的朦胧起来。

往事堪哀,惆怅满怀。

记得以前有个朋友问我纳兰是个什么样的人,我的回答其实是自己对他的神往和幻想。

我说这是一个翩翩浊世佳公子,白衣胜雪,立马桥头,神情里总有些落寞和忧郁。

我说得虽不确切也并不大错,应该算是触及
了这个人灵魂深处的底色。

要按说他是不应该如此的,他的父亲是内阁大学士鼎鼎大名的纳兰明珠,他从小是其父的掌上明珠,大了是皇帝身边的贴身侍卫,从贫家的角度说这个人不愁吃不愁穿,从富家的角度说这个人独有世家子弟无边的贵,从皇亲贵胄的角度说这个人如此的儒雅风流,万般宠爱集于一身,他还有什么理由感觉孤独和落寞呢?
可是,套用现在的话来说,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也未必就能够得到精神上的愉悦。

有的人有了钱就胡吃海塞寻欢作乐,有的人富贵加身也不动一下声色,有的人遂了心愿就趾高气扬不可一世,有的人得了天下也不会得意忘形。

这是因为人和人的境界不一样,读过书和没读过书的不一样。

我们关注贫家子弟的奋斗和艰苦的时候也没有权利否定一个贵族公
子精神上的孤寂和苦闷并且把它斥为无病呻吟。

纳兰性德是典型的世家子弟,通身是不矫揉造作的贵族气派。

他让我想起了古龙笔下的楚留香。

这个人身着常服也是不俗,住得豪华也不见多么的挺胸叠肚。

倒是贾府门前的看门狗和给晏子赶车的车夫才莫名的得意洋洋,不可一世。

如果把人的活法用方向来界定的话,有的人是面朝外的,终生的精力都放在了取得社会成就和得到社会承认上,向每一个缝隙延伸自己的枝叶,和每一个人攀上交情以备不时之需。

而有的人是活得内敛的,眼睛看到的不是外部的风云变幻,
而是内心的风起云涌。

前者失败的时候会有剧烈的痛苦,并且会大声地嚎叫来发泄,后者失意的时间却是绵绵的忧伤,把这种忧伤藏在心里发酵,变得越发的浓厚和宿命般的悲凉。

后者比前者更易活得孤独。

这种孤独几乎是一种命定,无法逃脱。

无疑的,纳兰应该是后者。

最合适最容易让人遗忘孤独的药,就是年少夫妻,举案齐眉。

于是,纳兰结婚了。

有了自己的美丽的妻子,有了和乐恩爱融洽的家,也就有了自己精神的家园。

当他想哭的时候,可以把脸埋到妻子的胸膛里,当他胸中的温柔多得盛不下的时候,可以拈起眉笔,给妻子画眉,也可以淘胭脂,并且坐在一起,妻子绣花,自己作诗,还可以夫妻二人到花园里饮酒赏月。

饮到薄醉的时候,月色也分外的妩媚和皎洁……
可是,婚后仅仅三年,妻子死掉了。

自己的精神家园重新被毁。

自己又站在了孤独的旷野。

风吹过来吹过去,心不知道该飞向哪里。

虽然后来再娶,但是一个人真爱或许只有一次,感动或许也只有一次,感情不能仿制。

一杯薄酒,落梅黄昏,流泪眼观流泪眼,失意人逢失意人。

这个时候,还用再问为什么他说自己是人间惆怅客吗?还会再问为什么他会知道因了何事君泪纵横吗?天下的失意和
惆怅是一样的,天下的孤独和悲哀是一样的,天下的可怜人是一样的。

敝裘和鹤氅包裹的心也是一样的。

都是一样的。

那么,面对人生的大问题,穷通迥异的我们的结局也是一样
的。

笛声幽幽,往事纷至沓来,过去的美好都变成了不可再现的悲哀。

你我相对,风吹动头发,想起过往,一样的断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