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 课外诗歌 纳兰性德《浣溪沙》

合集下载

《浣溪沙》纳兰性德文学赏析

《浣溪沙》纳兰性德文学赏析

《浣溪沙》纳兰性德文学赏析《浣溪沙·残雪凝辉冷画屏》纳兰性德【清代】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

断肠声里忆平生。

【《浣溪沙·残雪凝辉冷画屏》赏析】传说明珠罢相后,在家中读起容若的《饮水词》忍不住老泪纵横,叹息道:“这孩子他什么都有了啊,为什么会这样的不快活?”若明珠知道“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这句话,或许他就能更深切地了解儿子的悲哀。

容若心里想要的,偏偏是他给不了的。

物质的极大丰裕会有两种作用:让人懈怠,或者是激发人有更深远的追求。

往往,越是万事无缺的时候,我们越会觉得掌心里一无所有。

你听,那个捷克人说——生活在别处。

幼抱捷才,仕途虽平顺,却不受大用的容若,恐怕也心知肚明——自己这御前侍卫的荣衔只是皇帝御座前的摆设。

明是用来安抚功臣之心,暗地里却是用来阻止他父子权势进一步扩张。

明珠的权势那样大,长子又是如此精明而富有才干。

不把他带在身边,而放到六部去历练,万一羽翼丰满尾大不掉,对皇权来说是不小的威胁。

八岁登极,深谙帝王心术的康熙怎么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对容若,明是亲近,暗藏挟制。

可以说是明珠的.权势阻挡了容若的仕途,任他有“经济之才,堂构之志”也只得匍匐于皇权之下,身不由己地成为皇帝和自己父亲政治较量的牺牲品。

他便时时落落寡欢,虽身在富贵之家,气质却逾近落泊文人。

如此心意牵引付诸词章便满纸落寞。

这一阕《浣溪纱》身世之感犹重。

院子里的残雪映衬着月光折射在画屏上,使得绘有彩画的屏更看上去也显得凄冷。

夜已三更,帘外月色朦胧,人声寂绝。

不知何处落梅曲笛声响起,呜呜咽咽地惹断人肠。

下阕是容若因笛曲起意,自伤身世的叹息。

由词意看来,更应该是灵犀暗生的独自感慨,而不是朋友间当面的对谈倾诉。

本来词句至此,已令观者唏嘘不已,不料还有下一句,“断肠声里忆平生”更是伤人欲死。

见惯了哀而不伤,隐而不发,反而更容易被这样痛彻心肺的凄绝之美打动。

闭上眼睛仿佛依然能看见容若在那一片断肠声里,落泪神伤。

纳兰性德《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纳兰性德《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纳兰性德《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纳兰性德《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在各领域中,我们都离不开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由资深教育者参与拟订的、对有关阅读题所做的解答。

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纳兰性德《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①(清)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②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③,当时只道是寻常。

【注】①本词为纳兰怀念其早逝的妻子卢氏而作。

②被酒:醉酒。

③赌书泼茶:用、赵明诚典,形容伉俪情深,志趣相投。

疏窗:刻有花纹的窗户。

③被酒:醉酒。

④李清照《金石录后序》谓自己常与丈夫赵明诚比赛看谁的记性好,胜者可饮茶以示庆贺,有时太过高兴,不觉让茶水泼湿衣裳。

(1)词的上阕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刻画的?请简要分析。

(4分)(2)你认为“当时只道是寻常”一句有何深意?请简要分析。

(4分)(3)上片写“西风”“黄叶”“残阳”有什么作用?(3分)(4)结合全词,请简要赏析“当时只道是寻常”。

(5分)(5).本词运用多种手法表现亡妻之痛,试选择一种手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分)【参考答案】①一个形单影只、陷入对亡妻无限哀思的词人的形象。

(2分)既有直接描写,也有景物的烘托渲染。

(1分)先以“西风”中独自悲伤奠定一种感伤的基调,继而以萧瑟的“黄叶”、紧闭的“疏窗”和即将坠落的“残阳”与之呼应,渲染怀念之苦。

(1分,意思对即可)②当时只是寻常情景,只有失去它之后才懂得珍惜。

往日的幸福未能珍惜,今天却再也无法挽回,表现了作者的伤心与无奈。

(2分)这一句字字含泪,深刻表现了亡妻之痛。

(2分)(3)描写萧瑟、凄清的秋景(1分),烘托人物凄凉、悲伤的情感(2分)。

(4)此句平淡如家常的话语道出了作者对早逝的妻子的无限和对往昔生活的深情怀想(1分)。

纳兰性德《浣溪沙·红桥怀古,和王阮亭韵》全词翻译赏析

纳兰性德《浣溪沙·红桥怀古,和王阮亭韵》全词翻译赏析

纳兰性德《浣溪沙·红桥怀古,和王阮亭韵》全词翻译赏析纳兰性德《浣溪沙·红桥怀古,和王阮亭韵》全词翻译赏析浣溪沙·红桥①怀古和王阮亭韵纳兰性德无恙②年年汴水③流。

一声水调④短亭⑤秋。

旧时明月照扬州。

曾是长堤牵锦缆⑥,绿杨清瘦至今愁。

玉钩斜⑦路近⑧迷楼⑨。

注释①红桥:桥名。

在江苏扬州市。

明崇祯时期建造,为扬州游览胜地之一。

②无恙:安好。

③汴水:古河名,原河在今河南荥阳附近受黄河之水,流经开封,东至江苏徐州转入泗水。

隋炀帝巡幸江都即由此道。

今水已湮废,仅泗县尚有汴水断渠。

④水调:曲调名,传为隋场帝时,开汴渠成,遂作此。

杜牧《扬州》:“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

”此曲为商调曲,唐曲凡十一叠。

⑤短亭:旧时城外大道旁,五里设短亭,十里设长亭,为行人休憩或送行饯别之所。

⑥曾是句:长堤,指隋堤。

隋炀帝大业元年,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水、洛水入黄河;自板渚引黄河入汴水,经泗水达邗沟,自山阳至扬子入长江。

渠广四十步,旁筑御道,并植杨柳,后人谓之隋堤。

白居易《隋堤柳》:“隋堤柳,岁久年深尽衰朽,风飘飘兮雨萧萧,三株两株汴河口。

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夹流水,西自黄河东至淮,绿影一千三百里。

”锦缆,唐颜师古《大业拾遗记》谓隋炀帝“至汴,帝御龙舟,萧妃乘凤舸,锦帆彩缆,穷极侈靡。

……每舟择妙丽长白女子千人执雕板镂金揖,号为殿脚女。

锦帆过处,香闻十里.”后以此典喻指帝王穷奢极侈,招致国破身亡。

⑦玉钩斜:隋代葬埋宫女的墓地。

⑧近:靠近。

⑨迷楼:楼名。

故址在今扬州西北。

隋炀帝时,浙人项升进新宫图。

帝令依图起造于扬州,经年始成。

回环四合,上下金碧,工巧弘丽,自古无有,费用金玉,努库为之一空。

《古今诗话》云:“帝幸之,曰:‘使真仙游此,亦当自迷。

’乃名迷楼。

”参考译文汴水依旧如隋时的样子,年年东流。

秋日的短亭传来一首《水调》的歌声。

明月仿佛也是旧时的,静静地照耀着扬州城。

想隋朝的时候这里曾是何等繁华侈靡,如今河岸杨柳像人一般清瘦多愁,隋代葬埋宫女的墓地还是靠近了歌舞之楼。

我是人间惆怅客——纳兰性德 的《浣溪沙 》赏析

我是人间惆怅客——纳兰性德 的《浣溪沙 》赏析

我是人间惆怅客——纳兰性德的《浣溪沙》赏析《浣溪沙》纳兰性德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闻笛已三更。

更无人处月胧明。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

断肠声里忆平生。

落雪了。

远远近近的白。

纳兰的王府里不会有成排成阵的大白菜,江南也不会下铺天盖地的鹅毛大雪。

花园啊,凉亭啊,窗子的凹角里,坡上的腊梅花上,都只是温柔和凉薄的一层。

象鲁迅先生和北方的雪比较着形容的,“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南方的雪确乎如处子的温柔绰约,好比一曲“杨柳岸,晓风残月”,而北方的雪是铁板铜琶,“大江东去”,还有北风卷地白草折。

残雪凝辉,让这温柔的画屏也变得冷落了好些。

这个时候,梅花也一瓣两瓣的随凉风飘落,开与落都是在寂寞黄昏。

而笛声也幽幽怨怨地响起来了。

夜了,静了,凉了。

想起往事了。

想起了往事,月色于无人处也好象越发的朦胧起来。

往事堪哀,惆怅满怀。

记得以前有个朋友问我纳兰是个什么样的人,我的回答其实是自己对他的神往和幻想。

我说这是一个翩翩浊世佳公子,白衣胜雪,立马桥头,神情里总有些落寞和忧郁。

我说得虽不确切也并不大错,应该算是触及了这个人灵魂深处的底色。

要按说他是不应该如此的,他的父亲是内阁大学士鼎鼎大名的纳兰明珠,他从小是其父的掌上明珠,大了是皇帝身边的贴身侍卫,从贫家的角度说这个人不愁吃不愁穿,从富家的角度说这个人独有世家子弟无边的贵,从皇亲贵胄的角度说这个人如此的儒雅风流,万般宠爱集于一身,他还有什么理由感觉孤独和落寞呢?可是,套用现在的话来说,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也未必就能够得到精神上的愉悦。

有的人有了钱就胡吃海塞寻欢作乐,有的人富贵加身也不动一下声色,有的人遂了心愿就趾高气扬不可一世,有的人得了天下也不会得意忘形。

这是因为人和人的境界不一样,读过书和没读过书的不一样。

我们关注贫家子弟的奋斗和艰苦的时候也没有权利否定一个贵族公子精神上的孤寂和苦闷并且把它斥为无病呻吟。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原卷版)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原卷版)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知识储备】一、导入清代有一位著名的词人——纳兰性德,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赞他:“纳兰性德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习气。

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故纳兰性德被称为千古伤心词人,一点都不为过。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近纳兰性德,走进他的文学世界。

二、目标1、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2、理解这首词的写作内容,体会这首词白描手法的巧妙运用。

3、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三、原文浣溪沙纳兰性德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古今幽恨几时平!四、注释《浣溪沙》:选自《纳兰词笺注》卷一。

浣溪沙:是词牌名。

那畔:那边。

若为:怎样的。

戍垒:边防驻军的营垒。

关城:关塞上的城堡。

五、词意向着北方边疆那边一路前行,凛冽的北风吹散了骏马的嘶鸣。

在遥远的边塞,萧瑟的深秋季节,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一缕荒烟飘在废弃的营垒上空,西下的斜阳映照着旧日的边塞城堡,令人不禁想起古往今来金戈铁马的故事,心潮起伏不平。

六、赏析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赏析:起句点明此行的目的地和路途的遥远。

“北风”言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

“吹断”写尽了北国秋冬之险恶。

“若为情”的发问中带出了作者对到任的迷茫与不安。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赏析:前两句写眼前景色,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

晚烟一抹,袅然升起,飘荡于天际,营垒荒凉;落日半斜,没于旗杆,而关城依旧,满目萧瑟的冷清与破败。

古今幽恨几时平!赏析:写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末句画龙点睛,指出了这首词的主旨在于“古今幽恨”:对浩渺的宇宙,纷繁的人生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

七、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纳兰成德,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

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纳兰性德《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优质课件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纳兰性德《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优质课件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 之气的战地风光侧面。晚烟一抹,袅然升 起,飘荡于天际,营垒荒凉而萧瑟;时至 黄昏,落日半斜,没于旗杆,而关城依旧。
词中的寥廓的意境不禁让人想起王维的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及范仲淹的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赏析词句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 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起句点明此行之目的地,很容易让人想 起同是纳兰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 那畔行”。
边地北风,从来都音声肃杀,听了这肃 杀之声,只会使人愁绪纷乱,心情悲伤。而 纳兰在此处云“北风吹断马嘶声”。听闻如 此强劲,如此凛冽的北风,作者心境若何, 可想而知。难怪他会感慨“深秋远塞若为 情”。
浣溪沙
诵读课文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 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 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描绘的画面: 我向着那高耸入云的方向前进,北风呼
啸,淹没了战马的嘶鸣声。深秋远远的边塞, 使人不禁情伤。一抹晚烟袅袅升起,在这边 地的城堡上显得尤其荒凉。夕阳西下,斜斜 地照射在山海关城头的旗杆上。古往今来胸 中的怨恨何时能平?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古今幽恨几时平!
极写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既不 同于遣戍关外的流人凄楚哀苦的呻吟,又不 是卫边士卒万里怀乡之浩叹,而是纳兰对浩 渺的宇宙,纷繁的人生以及无常的世事的独 特感悟,虽可能囿于一己,然而其情不胜真 诚,其感不胜拳挚。
主旨
这首词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全 篇除结句外皆出之以景语,描绘了深秋远寒, 荒烟落照的凄凉之景,而景中又无处不含悠 悠苍凉的今昔之感,可谓景情交练。最后 “古今幽恨几时平”则点明主旨。

《浣溪沙》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赏析

《浣溪沙》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赏析

浣溪沙[清] 纳兰性德身sh ēn 向xi àn ɡ云y ún 山sh ān 那n à畔p àn 行x ín ɡ,北b ěi 风f ēn ɡ吹chu ī断du àn 马m ǎ嘶s ī声sh ēn ɡ,深sh ēn 秋qi ū远yu ǎn 塞s ài 若ru ò为w éi 情q ín ɡ。

一y ì抹m ǒ晚w ǎn 烟y ān 荒hu ān ɡ戍sh ù垒l ěi ,半b àn 竿ɡān 斜xi é日r ì旧ji ù关ɡu ān 城ch én ɡ,古ɡǔ今j īn 幽y ōu 恨h èn 几j ǐ时sh í平p ín ɡ。

作品赏析: “身向云山那畔行”,起句点明此行之目的地,很容易联想起同是纳兰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北风吹断马嘶声。

”“北风”言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

唐苏颋《汾上惊秋》有:“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边地北风,从来都音声肃杀,听了这肃杀之声,只会使人愁绪纷乱,心情悲伤。

而纳兰在此处云“北风吹断马嘶声”。

听闻如此强劲,如此凛冽的北风,作者心境若何,可想而知。

难怪他会感慨“深秋远塞若为情”。

下片。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侧面。

晚烟一抹,袅然升起,飘荡于天际,营垒荒凉而萧瑟;时至黄昏,落日半斜,没于旗杆,而关城依旧。

词中的寥廓的意境不禁让人想起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及范仲淹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故而张草纫在《纳兰词笺注》前言中言,纳兰的边塞词“写得精劲深雄,可以说是填补了词作品上的一个空白点”。

然而平心而论,无论是“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万帐穹庐人醉,星影要摇欲坠”,还是“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纳兰都不过是边塞所见所历的白描,作者本身并没有倾注深刻的生命体验,这类作品的张力无法与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同日而语。

纳兰性德《浣溪沙 谁念西风独自凉》原文及赏析

纳兰性德《浣溪沙 谁念西风独自凉》原文及赏析

浣溪沙[清] 纳兰性德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分类标签: 爱情诗悼亡诗作品赏析纳兰性德,字容若,初名成德,后改名性德;他出身满清贵族,是清初一位重要的词令家。

其词情真意切,清丽凄婉,特别是为悼念其早逝的妻子卢氏而写下的许多词篇,更是泣血之作,哀感顽艳,是他成为中国词史上一位著名的“伤心人”。

这首《浣溪纱》就是其中的一篇。

秋风萧瑟,天气肃杀。

中国文人自古就有悲秋的传统;纳兰夫妇伉俪情深,为爱妻的早逝而伤心的纳兰此时触景生情,又怎能不悲从中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开篇“西风”便已奠定了整首词哀伤的基调。

词人明知已是“独自凉”,无人念及,却偏要生出“谁念”的诘问。

仅此起首一句,便已伤人心髓,后人读来不禁与之同悲。

在看北宋词人贺铸在丧妻后发出的感叹:“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两人虽然相隔六、七个世纪,其情却是相通的。

而“凉”字描写的绝不只是天气,更是词人的心境。

次句平接,面对萧萧黄叶,又生无限感伤,“伤心人”哪堪重负?纳兰或许只有一闭“疏窗”,设法逃避痛苦以求得内心短时的平静。

“西风”、“黄叶”、“疏窗”、“残阳”、“沉思往事”的词人,到这里,词所列出的意向仿佛推出了一个定格镜头,长久地锲入我们的脑海,让我们为之深深感动。

几百年后,我们似乎依然可以看到纳兰孑立的身影,衣袂飘飘,“残阳”下,陷入无限的哀思。

下阙很自然地写出了词人对往事的追忆。

“被酒莫惊春睡重, 赌书消得泼茶香”,这是格式较为工整的对仗句。

“被酒”即醉酒。

春日醉酒,酣甜入眠,满是生活的情趣,而睡意正浓时最紧要的是无人打扰。

“莫惊”二字正写出了卢氏不惊扰他的睡眠,对他体贴入微、关爱备至。

而这样一位温柔可人的妻子不仅是纳兰生活上的伴侣,更是他文学上的红颜知己。

出句写平常生活,对句更进一层。

词人在此借用了赵明诚、李清照夫妇“赌书泼茶”的典故。

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一文中曾追叙她婚后屏居乡里时与丈夫赌书的情景,文中说:“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诵读
浣溪沙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 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 今幽恨几时平!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 远塞若为情。
词人向着北方边疆一路前行,极目远眺,唯 有云山苍茫,纵马驰骋,北风呼啸,淹没了 战马的嘶鸣,他不禁感慨道,在这深秋的边 关,应该用怎样的情怀去感受这苦寒和空旷 呢?
浣溪沙 纳兰性德
作家及背景介绍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叶赫那拉氏,字容若, 。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纳兰受命与副都统 郎谈等出使觇 chān梭suō龙打虎山,十二月还京, 此篇大约作于此行中,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
北风:点明时令为秋季。
断:突出北风的强劲和凛冽,也展现了词人 被隔绝在荒凉之地的苦闷情绪。
若为情:怎样的情感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 恨几时平!
一抹晚烟萦绕荒凉的营垒,半竿高的夕阳斜 照着破败的城堡,仰望苍穹,只见天高地远 ,追忆往昔,倍感古今浑茫,(而词人只是天 地间渺小的一份子,浩瀚宇宙无穷,个体生 命有限,这或许就是他心中的幽恨吧)这种幽 恨,悄然而生,来去无端,何时能平!
1.“晚烟”、“荒戍垒”、“斜阳”“旧关 城”渲染了萧索、寂寥的氛围,勒出一幅充 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
2.最后一句,将塞外的苍凉和内心的悲怆合
理解默写:
《浣溪沙》词中寥廓的意境与王维的“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以及范仲淹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 闭”有相同意境的诗句是:
“ 一抹晚烟荒戍垒 , 半竿斜日旧关城 。”
《纳兰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声誉,在整个中 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之地。纵观纳兰性德的 词风,清新隽秀、哀感顽艳,颇近南唐后主。 《纳兰词》 在纳兰容若生前即产生过“家家争唱”的轰动效应,身后 更是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第一学人”。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纳兰受命与副都统郎 谈等出使觇 chān梭suō龙打虎山,十二月还京,此篇大约 作于此行中,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
写作背景
纳兰性德词作现存348首(一说342首),内容涉及爱 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写景状物关 于水、荷尤多,尽管以作者的身份经历,他的词作数量不 多,眼界也并不算开阔,但是由于诗缘情而旖旎,而纳兰 性德是极为性情中人,因而他的词作尽出佳品,况周颐在
《蕙风词话》中誉其为“国初第一词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