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邓大军渡黄河》拓展阅读-《挺进大别山》

合集下载

《千里跃进大别山》拓展阅读

《千里跃进大别山》拓展阅读

举轻若重,举重若轻——记刘伯承和邓小平谭一青1992年,薄一波在“刘伯承诞辰100周年军事理论研讨会”上发表讲话说:“这里,我还想插述一段周恩来同志和我的谈话。

那是在1950年的七届三中全会期间。

在闲聊中,恩来同志若有所思地问我:你在晋冀鲁豫与伯承、小平共事多年,你对他们二位的工作怎么看?我说:他们在工作上配合得很好,确实是同心同德,和谐有致。

他摇摇头说:我不是讲他们的配合,而是你对他们的工作方法有什么看法。

我未加思索地反问道:总理,你是老领导,又与他们相识甚早,你看呢?他爽然一笑:好啊!你又把问题原样奉还了。

我也笑了:不是说‘解铃还需系铃人'吗?我们这叫‘解问还需提问人'嘛!恩来同志说,据我多年观察,他们两人的工作方法各有特色,小平同志是‘举重若轻',伯承则是‘举轻若重'。

你看是不是这样?我说:完全同意总理的评价,这八个字概括得很准确。

他们在工作上所以配合得那样得心应手,恐怕这是一个重要因素。

接着,恩来同志又问我:那么,这两种工作方法你比较喜欢哪一种?未等我作答,他就讲开了自己的看法:从愿望上说,我更欣赏小平同志的‘举重若轻',但说实在话,我这个人做不到这一点。

我同伯承同志一样,在工作上常常是‘举轻若重'。

这也许是同我长期负责具体的执行工作有关。

“后来,我不时忆起恩来同志和我的这次谈话。

我常想,一个领导干部要同时兼有这两种工作方法,的确很不容易。

但从党的工作、一个领导班子的工作来说,却是必须同时具有,缺一不可。

在进行战略决策和解决重大问题时,必须有‘举重若轻'的方法和气势,才能增强信心,当机立断,否则就可能迁延不决,贻误时机;而在决策以后,确定具体战术和具体措施时,则必须处处注意‘举轻若重',方能周密细致,扎实稳妥,否则,就可能出现疏漏,招致失误。

能否善于掌握和运用这两种工作方法,是衡量我们工作中的领导水平和领导艺术的一个重要标志。

解读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

解读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
解读挺进大别山的 历史意义
1947年(民国36年)8月,在第三次国 内革命战争中,人民解放军刘邓大 军向国民党统治地区大别山实施进 攻的战略性行动——挺进大别山。
挺进大别山经过
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后,国民党军统帅蒋介石为堵 住其黄河防线的缺口,乘刘邓所部集结在鲁西南 休整之机,调集8个整编师共18个旅、14万人的兵 力,分别由菏泽、定陶、嘉祥、袁口等地,分进 合击,企图围而歼之。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 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根据中国共产党中央革 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的既定方针和当面敌情, 以及国民党军企图利用连日大雨,黄河水位陡涨, 破堤放水淹没解放军等情况,当机立断,决心不 要后方,直出大别山。
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在内线 和外线的攻势作战,组成人民解放战争全 国规模的战略进攻的总态势,是人民解放 军转入攻略进攻的开始。国民党军队不得 不由战略进攻转变为“全面防御”,人民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军队由此结束了长期以来在国内革命战争 中所处的战略防御地位。这标志着中国人 民的革命战争已经达到一个新的历史转折 点。
历史给我们的启示
革命先烈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光辉 的一生,实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崇高理想。 作为新时期的共产党员,更应以革命先辈 为榜样,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忠实地履 行党员义务,真正体现共产党员在新时代 应有的先进性。让自己在平凡的岗位上做 出不平凡的贡献,为共产主义事业添砖加 瓦,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挺进大别山经过
24日夜,第6纵队一部在炮火掩护下,渡过 汝河,夺取子渡口,掩护纵队主力及领率 机关安全渡河。至27日,刘邓大军已全部 渡过淮河,分别占领固始、潢川等县城, 完成了挺进大别山的任务,象一把利刃插 进国民党军的战略纵深。此战共歼敌8500 人,其中俘敌4400人,毙伤4100人。 但是 刘邓大军也受到了很严重的损失,军队伤亡 过半,并且失掉了所有的重武器。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血铸军纪救危局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血铸军纪救危局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血铸军纪救危局千里挺进大别山2017年是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70周年。

1947年6月3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强渡黄河,千里挺进大别山,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揭开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刘邓大军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吸引和调动国民党南线全部兵力于周围,建立了拥有2000万人口的大别山革命根据地,从根本上撼动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实现了党中央经略中原的战略目标,成为中国革命战争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

大别山地区是老革命根据地,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和李先念领导的新四军第五师都先后在此建立过根据地,由于我党在此建立根据地后接着又进行转移,所以每次撤走后国民党都会卷土重来,对根据地人民实行残酷的反攻倒算,实行骇人听闻的白色恐怖,农村革命力量几乎被消灭殆尽,老百姓都被国民党杀怕了。

刘邓部队初到大别山时,老百姓一见就跑,而且是整村整村往山里跑。

部队行军打仗,别说老百姓支前抬担架,就连找个向导都非常困难。

另一方面,为了防止革命势力再起,国民党在此建立了牢固的统治基础,实行保甲联防“五家连坐”,并建有危害极大的各级民团组织,统治基础十分深厚。

在这种情况下,我军发动群众工作极难进行。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部队供给困难,减员?乐兀?装备奇缺,邓小平根据遇到的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在向中央军委的报告中提出了两条打算:一是多打胜仗,“如果我们不在半年内歼灭10个旅以上的敌人,就无法使得群众相信我们不会再走而敢于起来斗争”,这一条通过10万将士的浴血奋战很快做到了;二是严守群众纪律,“这是树立良好影响,使群众敢于接近(我军)的先决条件。

”“一切为了在大别山站住脚!”为了落实这一条,刘邓首长亲自给跃进大别山的部队“约法三章”:枪打老百姓者,枪毙;掠夺民财者,枪毙;强奸妇女者,枪毙。

邓小平还亲自部署成立执法小组,严厉惩处违反纪律者。

以下就是至今仍广为流传的四则严肃军纪的真实故事,对今天的人民公仆如何做到刚正廉洁,始终敬畏百姓,夯实执政党的根基依然有很强的示范借鉴功效。

评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2)

评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2)

评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2)评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2)二、国民党军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为调动和吸引敌军重兵集团,毛泽东决定千里跃进、三军经略中原,但适得其反,南线我军遭受重挫1、毛泽东为解陕北、山东危局,决定刘邓大军不要后方千里跃进大别山转入战略进攻毛泽东对战略进攻这个问题,经历过长时期的思考。

全面战争爆发后,他曾三次比较明确地表述了准备在适当时机将解放军主力转入外线作战以实行战略进攻的基本设想。

第一次:如前所述是在1946年11月21日的中共中央会议上,他指出:用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消灭敌军70~80个旅,就可以使国共双方的力量达到平衡。

那时我们就可以打出去,首先是安徽、河南、湖北、甘肃,然后再向长江以南。

毛泽东的这个分析,不但提出了转入战略进攻的时机,而且提出了进攻的主要方向,就是鄂、豫、皖和甘肃。

第二次是1947年7月10日毛泽东给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林彪、副政治委员罗荣桓、高岗的一份很长的指定“科长译”、“阅后付火”的绝密电报。

这份电报,对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蓝图作了更全面的描绘。

电报首先分析了过去一年作战的主要结果及当前国共双方的兵力对比状况,指出:第一年我共歼敌正规军97个半旅78万人,歼伪军、保安部队等杂部34万人,共歼敌112万人。

接着,电报提出了全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基本方向和部署,指出:“我第二年作战应争取歼敌一百个正规旅及大量杂部,使敌由数量上的优势变为劣势,我则变为优势。

”为此决定:“山东、太行两区力求占领长江以北。

西北方面力求占领陕、甘、宁大部。

北线我军力求占领中长、北宁、平承、平石、平绥、同蒲各路之大部及路上除平、津、沈以外各城,孤立平、津、沈,如能占领沈阳则更好,其中极重要的是占领平绥路,打通东北与华北联系。

”(《毛泽东军事文集》,第4卷133~134页)。

第三次:1947年9月1日。

那时,中国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刚两个月,毛泽东向各区发出《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的指示,全面地阐述了解放军实施战略进攻的构思,指出:“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彻底破坏国民党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进一步破坏和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使我不能持久的反革命战略方针。

《刘邓大军渡黄河》拓展阅读-《挺进大别山》

《刘邓大军渡黄河》拓展阅读-《挺进大别山》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后,国民党军统帅蒋介石为堵住其黄河防线的缺口,乘刘邓所部集结在鲁西南休整之机,调集8个整编师共18个旅、14万人的兵力,分别由菏泽、定陶、嘉祥、袁口等地,分进合击,企图围而歼之。

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根据中国共产党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的既定方针和当面敌情,以及国民党军企图利用连日大雨,黄河水位陡涨,破堤放水淹没解放军等情况,当机立断,决心不要后方,直出大别山。

7日晚,在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于黄河渡口进行佯动,以及华东野战军5个纵队于郓城以东地区钳制国民党军整编第5、第85师等部西进的配合下,刘、邓率4个纵队经巨野、定陶间先期跳出合围圈南进。

11日,越过陇海路,以第1纵队并指挥中原独立旅为右路,第3纵队为左路,第2、第6纵队掩护中共中原局、野战军指挥机关为中路,向大别山疾进。

这时,蒋介石错误地认为刘伯承、邓小平所部是“北渡不成而南窜”,即以12个旅为第1梯队、以8个旅为第2梯队,先后尾追刘邓大军;另以4个旅在许昌、漯河等地侧击,以2个整编师及1个交通警察总队布防于柘城、鹿邑地区,企图围歼刘邓大军于黄泛区。

宽20多公里的黄泛区,遍地淤泥,积水没膝,深处及脐,荒无人烟,行军、食宿均十分困难。

17日,刘邓大军战胜困难,胜利通过黄泛区。

18日,又渡过沙河。

20日,部队轻装向汝河急进。

至23日,第3、第l、第2纵队在击退国民党军沿途少数阻击部队后,均渡过汝河,逼近淮河。

当第6纵队和中原局、野战军直属队到达汝河北岸时,经平汉路赶来截击的国民党军整编第85师已占据了汝南埠等渡口,且后有追兵3个整编师,仅距20余公里。

据此,刘伯承、邓小平亲自察看渡口,指挥部队强渡汝河。

24日夜,第6纵队一部在炮火掩护下,渡过汝河,夺取子渡口,掩护纵队主力及领率机关安全渡河。

至27日,刘邓大军已全部渡过淮河,分别占领固始、潢川等县城,完成了挺进大别山的任务,象一把利刃插进国民党军的战略纵深。

羊山战役: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前的最后一战-文档资料

羊山战役: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前的最后一战-文档资料

羊山战役: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前的最后一战“狼山战捷复羊山,炮火雷鸣烟雾间。

千万居民齐拍手,欣看子弟夺城关。

”这是刘伯承元帅写在解放战争期间的一首著名诗篇。

元帅在诗中提到的“羊山”,指的是著名的羊山战役。

此役是刘邓大军从鲁西南千里跃进大别山前的最后一场恶战,虽然此战“是我们打得最苦的一仗!阵亡的战士最多!”(刘邓大军二纵司令员陈再道语)但最终还是取得了完胜,全歼国民党军整编六十六师2.3万人,俘虏了该师中将师长宋瑞珂。

此战结束后,刘邓大军挥戈南进大别山,直捣国民党统治的核心地区,标志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正式开始。

刘邓大军围羊山1947年6 月30日晚,在黄河北岸,随着一声号令,刘邓大军(晋冀鲁豫野战军)按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战略构想和部署,出敌不意,势如破竹,一举突破了国民党军自以为可抵40万大军的“黄河防线”,进入鲁西南,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序幕。

蒋介石大呼“不好”,觉察出解放军有藉由鲁西南“南犯”、在他的统治核心地区“钉钉子”的战略意图,急忙调王敬久率第二兵团的整编三十二师、整编六十六师、整编七十师(均为军的编制)等重兵云集鲁西南,欲消灭刘邓大军或迫使他们退回黄河以北。

刘伯承和邓小平心中明白,如果不在此地将这些围堵之敌消灭,挺进大别山将成为一句空话,于是发起鲁西南战役。

自7月2日起,刘邓大军先后进行了郓城之战、菏泽之战、定陶之战、巨野独山集、六营集之战等战斗,并取得节节胜利。

至7 月中旬,王敬久的整编三十二师和整编七十师已被全歼,唯有最精锐的整编六十六师还未“伤筋动骨”。

整编六十六师师长宋瑞珂,是地道的山东青岛市人。

少时因家境困难,没读几年书就缀学进工厂当了名学徒工,后经人举荐考入黄埔军校3期,毕业后留校任内务长官。

北伐开始后,他几次打报告请求参加北伐军,学校不允。

他说动了校医,开了张“患肺病”的证明递了上去。

学校教育长也知道这是一纸假证明,但终被他感动,批准了他的请求。

挺进大别山观后感1500字(通用6篇)

挺进大别山观后感1500字(通用6篇)

挺进大别山观后感1500字(通用6篇)挺进大别山观后感1500字篇1 我们一起观看了解放初期的重大历史转折点——《挺进大别山》,学习了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革命精神:顾全大局,勇挑重担的精神;艰苦奋斗,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齐心协力,精诚团结的精神。

真实故事发生在我就学的红色土地——大别山麓。

解放战争初期,为了改变战局,毛泽东决定向蒋介石在战略上的薄弱后方——大别山发动战略反攻。

制字了两翼牵制的作战方针,南线主力三军配合,由刘、邓率领的晋翼鲁豫野战军主力中央突破,从黄河北一直攻到长江,占据了战略要地大别山。

粉碎了敌人的重点进攻,收复了失地,使战争的进程大大地加快。

这是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到战略反攻的一个大转折。

当灰蒙蒙的画面出现在我眼前时,我不禁惊呆了,不禁为当时支撑他们前进的精神所折服。

期间有一个感人的片段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党员,当刘邓大军面临前堵后追的迫境时,刘伯承不得不做出痛心疾首的决定:舍掉一切武器和装备,徒步挺进大别山!然而却在队伍中出现悲怆的反抗声。

原来一名战士死死坚守在他的大炮上,不让任何人炸毁它们,因为那架大炮是他的三个出生入死的战友用鲜血与生命换来的。

铁血男儿,几经生死,却在此刻流下了无助的眼泪……最后队伍不得不将所有行军包袱都扔掉。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刘伯承最后意味深长的那句话:“跟着走!走到前面去!即使我们空手走到大别山,也是一种胜利!”跟着走!走到前面去!我们跟着的,就是我们的党,我们的信仰!据报载,前不久,重庆市94岁的老红军袁昆去世了。

他留下遗嘱,要子女给他交上最后一次一万元钱的党费,说:“我死了,但共产党员的身份没有变,死后没有工资了,那就一年交一块钱,要交一万年党费!因为我们这些人就是喊着‘中国共产党万岁’去冲锋陷阵的,‘中国共产党万岁’就是我们的信念。

这一万块钱的党费就是我对党的一份感情!”袁昆在革命战争年代的血与火中铸就了“跟着共产党走”、“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的坚定信念,从此忠诚于党、忠诚于自己的信仰,哪怕是在离开人世时,也要为他坚信的万世长存的党做最后的奉献,这怎能不让人为之震撼和动容信仰,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

《挺进大别山》读后感3篇

《挺进大别山》读后感3篇

《挺进大别山》读后感3篇《挺进大别山》读后感篇1这部影片讲述的是:1947年3月18日,国民党军队占领中共中央政府所在地延安,中国革命处于危急关头。

为粉碎国民党军队对我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空前规模的重点进攻,扭转战局,刘邓大军南渡黄河,在鲁西南与敌人鏖战,先后取得郓城、定陶、六营集战役的胜利。

接着,又攻克敌重兵把守的羊山集。

此时,颇感不妙的国民党当局紧急调集35万大军日夜兼程扑向羊山集,并企图利用当地连降暴雨洪水猛涨之机,袭击我军。

面对严重的敌情、水情和党中央发来的“陕北情况甚为困难”的电报,刘邓彻夜未眠,毅然决定立即南下。

部队在连续作战、疲惫不堪未及休整的情况下,冒着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过黄泛区,渡沙河、汝河、淮河,向大别山英勇挺进,并胜利到达目的地。

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坚持战斗,经历了极其艰苦和令人难忘的战斗岁月。

最后以伤亡近半的代价,实现了中央的战略意图,使解放战争形势发生了根本性转折,人民解放军提前进入了战略进攻。

这部影片给了我很深的震撼,其中有几个情节镜头令我记忆尤其深刻。

镜头一:战士们在寒冷的冬天,赤着双脚踏着结冰的河面过河。

很难想象,在那么冷的冬天,他们就那样赤着双脚踩着结有冰块的河面行走,双脚都冻紫了。

换做是我们,在那么冷的冬天穿上厚厚的袜子鞋子都觉得冷,跟别说赤脚踩冰块了。

可是在那样恶劣的环境条件下,他们却没有一个人吭声,而是那样坦然地在结有冰块的水中趟过。

镜头二:战士们边打仗边洗澡。

影片中战士们因为水土不服身上长满了疥疮,在泡澡治疥疮的时候他们还要防止敌人的进攻。

洗澡的时候一队人洗,另一对的人就拿枪在旁边打敌人,然后换班。

当看到战士们在水中嬉戏,玩闹,脸上露出的那种开心的笑容的时候,我为之动容了。

那需要多么乐观的心态啊,才能在那样的环境中懂得享受那片刻的快乐。

镜头三:刘伯承和邓小平互相争着南下,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希望让给对方。

在那种战争形势下,要南下就必须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就意味着一路上会接连不断的遇到危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后,国民党军统帅蒋介石为堵住其黄河防线的缺口,乘刘邓所部集结在鲁西南休整之机,调集8个整编师共18个旅、14万人的兵力,分别由菏泽、定陶、嘉祥、袁口等地,分进合击,企图围而歼之。

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根据中国共产党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的既定方针和当面敌情,以及国民党军企图利用连日大雨,黄河水位陡涨,破堤放水淹没解放军等情况,当机立断,决心不要后方,直出大别山。

7日晚,在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于黄河渡口进行佯动,以及华东野战军5个纵队于郓城以东地区钳制国民党军整编第5、第85师等部西进的配合下,刘、邓率4个纵队经巨野、定陶间先期跳出合围圈南进。

11日,越过陇海路,以第1纵队并指挥中原独立旅为右路,第3纵队为左路,第2、第6纵队掩护中共中原局、野战军指挥机关为中路,向大别山疾进。

这时,蒋介石错误地认为刘伯承、邓小平所部是“北渡不成而南窜”,即以12个旅为第1梯队、以8个旅为第2梯队,先后尾追刘邓大军;另以4个旅在许昌、漯河等地侧击,以2个整编师及1个交通警察总队布防于柘城、鹿邑地区,企图围歼刘邓大军于黄泛区。

宽20多公里的黄泛区,遍地淤泥,积水没膝,深处及脐,荒无人烟,行军、食宿均十分困难。

17日,刘邓大军战胜困难,胜利通过黄泛区。

18日,又渡过沙河。

20日,部队轻装向汝河急进。

至23日,第3、第l、第2纵队在击退国民党军沿途少数阻击部队后,均渡过汝河,逼近淮河。

当第6纵队和中原局、野战军直属队到达汝河北岸时,经平汉路赶来截击的国民党军整编第85师已占据了汝南埠等渡口,且后有追兵3个整编师,仅距20余公里。

据此,刘伯承、邓小平亲自察看渡口,指挥部队强渡汝河。

24日夜,第6纵队一部在炮火掩护下,渡过汝河,夺取子渡口,掩护纵队主力及领率机关安全渡河。

至27日,刘邓大军已全部渡过淮河,分别占领固始、潢川等县城,完成了挺进大别山的任务,象一把利刃插进国民党军的战略纵深。

此战共歼敌8500人,其中俘敌4400人,毙伤4100人。

但是刘邓大军也受到了很严重的损失,军队伤亡过半,并且失掉了所有的重武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