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货币政策操作框架和工具

合集下载

货币政策主要措施(一)

货币政策主要措施(一)

货币政策主要措施(一)货币政策主要措施引言货币政策是国家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来影响宏观经济运行。

本文将详细说明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从宏观调控的角度分析其作用和影响。

1. 货币供应量的调控措施•央行公开市场操作:通过买入或卖出国债、央行票据等工具,调节银行体系的流动性,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

•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央行可以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即商业银行必须存放在央行的一定比例的存款,来改变银行体系的流动性。

•逆回购操作:央行向商业银行出售国债等资产,商业银行以逆回购的方式借入资金,以达到调控货币供应量的目的。

2. 利率调控措施•存贷款基准利率调整:央行可以通过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即商业银行向企业和个人贷款的利率,来影响市场上的资金供求关系。

•货币市场利率调控:央行通过调整货币市场短期利率,如SHIBOR (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等,来引导市场利率水平。

•央行公告利率调整:央行发布的中期借贷便利(MLF)等工具的利率变动,影响商业银行的利率传导机制,进而影响市场利率。

3. 定向调控措施•区域性货币政策差异化:根据地区发展情况和政策需求,央行可以采取差异化货币政策措施,如优惠贷款、税收减免等,来促进经济发展。

•产业支持政策:央行可以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对重点产业提供特殊的货币政策支持,如降低利率、延长贷款期限等。

•汇率干预:央行可以通过干预外汇市场来调整汇率水平,从而影响进出口贸易和经济增长。

4. 监管工具的运用•货币政策框架改革:央行可以通过完善货币政策框架,引入新的监管工具,如宏观审慎评估(MPA)来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

•资本充足率要求:央行可以制定并调整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要求,以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

•资产负债表控制:央行可以通过要求金融机构限制某些资产或负债的规模,以控制金融风险和稳定市场。

结论货币政策主要措施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以及采取定向调控和监管工具,对宏观经济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货币政策操作指标

货币政策操作指标

货币政策操作指标
1.货币政策框架包括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三部分。

2.货币政策目标分为最终目标、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

3.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金融稳定被纳入央行的职责,被作为新的最终目标。

4.货币政策调控过程为: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最终目标。

5.根据操作目标与中介目标的不同,货币政策框架可以区分为数量型(以货币供应量M2为中介目标)与价格型(以政策利率为操作目标)。

6.中国货币政策调控分为三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直接调控方式;1996-2015.10,数量型间接调控;2015.10-至今,价格型间接调控(转轨期)。

为什么现在要从数量型转到价格型?请参见马骏的书。

7.直接调控阶段,信贷总量既是中介目标也是操作目标。

8.数量型间接调控阶段,中国央行从未公开讨论和正式确立过操作目标,但在日常操作中会监测两项指标: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与货币市场同业拆借利率或债券回购利率。

货币供应量M2为中介目标。

9.价格型间接调控阶段,常见的中介目标有中长期利率、货币供应量、社会融资总量、汇率、资产价格等,但中介目标将逐渐退出(因为中介目标与最终目标的关联性降低)。

如美联储的操作目标与中介目标都是联邦基金利率。

操作目标是短期银行间市场利率。

简述我国的货币政策的统一关系

简述我国的货币政策的统一关系

简述我国的货币政策的统一关系一、背景介绍我国货币政策的统一是指中国的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全面管理和协调,以实现经济稳定和增长。

由于我国的经济规模庞大且发展速度快,货币政策的统一关系对于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和防范金融风险具有重要作用。

二、央行的角色与职责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担负着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重要职责。

其主要职责包括货币发行和流通管理、金融监管、维护金融稳定以及推动金融改革等。

通过开展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央行可以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从而为经济的平稳运行提供支持。

三、统一的货币政策目标我国的货币政策追求稳健中性,即保持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的相对平稳关系。

央行通过调整货币政策工具,旨在实现以下目标:1. 维持物价稳定。

通货膨胀是影响经济稳定的主要风险之一,央行致力于控制通货膨胀率在合理水平内,并防止通胀率过高或过低对经济的不利影响。

2. 支持经济增长。

货币政策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企业和个人的投资、消费和贷款行为,以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

3. 维护金融市场稳定。

央行通过监管金融机构和引导金融市场的发展,保持金融市场的平稳运行并防范金融风险。

4. 强化结构性改革。

货币政策旨在优化经济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四、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央行使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来调控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以实现统一的货币政策目标。

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1. 存款准备金率:央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来改变商业银行的资金供应量,从而影响市场流动性和信贷投放水平。

2. 利率操作:央行可以通过开展公开市场操作,调整短期和中期利率,进而影响市场利率水平和资金价格。

3. 货币政策利率:央行可以直接调整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基准利率,以间接影响市场利率和金融机构的贷款成本。

4. 直接工具:央行可以通过信贷配额和定向减持等直接手段来影响特定领域或行业的融资状况。

五、监管与协调机制为了确保货币政策的统一性和协调性,我国建立了一系列监管与协调机制。

中国的货币政策框架

中国的货币政策框架

中国的货币政策框架随着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货币政策框架也成为了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在中国的货币政策框架中,有哪些特点和制度的机制呢?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来探讨这个话题。

宏观审慎政策在货币政策框架中,宏观审慎政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主要是指通过市场监管,来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健康。

因此,在中国,央行扮演了宏观审慎监管的角色,通过央行的风险监测系统,来评估金融机构的风险和资本充足率等方面的指标,以保证金融市场的健康。

汇率政策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外汇储备也增加了。

因此,汇率政策也成为了货币政策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方面,中国实行的是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

这意味着,央行会通过一定的政策来控制人民币对其他货币的汇率波动,以适应市场需求。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货币政策框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通俗地说,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就是指货币政策如何将货币供应量的变化,转化为实际经济活动的变化。

在中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主要通过市场利率的变化来实现。

例如,央行通过调节短期市场利率,以影响长期市场利率,从而对实体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量化工具实施货币政策的过程中,量化工具的使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个方面,央行主要包括利率政策、公开市场操作、准备金制度等。

利率政策主要是指央行通过调整市场利率、贷款利率等工具,来调节货币供给的量。

而公开市场操作则是指央行通过买卖国债等金融工具,来调节市场上的流动性。

准备金制度则是指央行通过规定金融机构需要持有的准备金比率,来控制货币供给量。

结语总的来说,中国的货币政策框架是比较完整的。

它不仅包括了宏观审慎政策、汇率政策等重要组成部分,还有针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完善。

同时,央行也采用了多种量化工具来实施货币政策。

这一切都为中国经济的稳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但是,也要注意到,这些政策和机制的实施,还需要不断的调整和完善。

只有不断改进和健全化,才能更好地支持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整体利益的实现。

货币政策调控机制

货币政策调控机制

货币政策调控机制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利用货币发行量和利率等手段,对经济运行进行调控的政策。

货币政策的调控机制是指中央银行如何通过各种手段来实现货币政策的目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调控机制对于维护经济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货币政策的基本框架、工具和传导机制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货币政策的基本框架货币政策的基本框架包括目标、工具和传导机制三个方面。

货币政策的目标通常包括控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增长、维护金融稳定等。

中央银行通过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来实现这些宏观经济目标。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则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手段,影响市场利率、汇率、股市等,最终影响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

二、货币政策工具1.公开市场操作公开市场操作是中央银行通过买卖政府债券来调节货币市场流动性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

当中央银行希望扩大货币供应时,可以通过购买政府债券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当中央银行希望收紧货币供应时,可以通过出售政府债券来吸收市场流动性。

2.利率政策利率是货币政策中的核心工具之一。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基准利率来影响市场利率水平,进而影响企业和个人的借贷行为,从而对经济运行产生影响。

降低利率可以刺激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增长;而提高利率则可以抑制通货膨胀,维护金融稳定。

3.准备金制度准备金制度是指中央银行规定商业银行必须按一定比例存放在中央银行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

通过调整准备金率,中央银行可以影响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能力,从而对货币供应量进行调控。

4.再贴现率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再贴现贷款的利率。

通过调整再贴现率,中央银行可以影响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进而对货币供应量进行调控。

5.外汇政策外汇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干预外汇市场来影响汇率水平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

通过调整汇率,中央银行可以影响出口和进口,从而对经济运行产生影响。

三、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手段,影响市场利率、汇率、股市等,最终影响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

中国的货币政策框架.

中国的货币政策框架.
i
b.第二种主张是以利率为中介目标。持这种主张的学 者大多数认为,冃前以利率为中介冃标的条件还不 是很成熟,但是,应该积极推动利率市场化及其他 相关改革,为中介目标顺利地转向利率创造条件。 也有学者认为现在就可以试着以利率为中介目标。
※实际上,利率充其量只能作为操作目标,而不能 作为中介目标(名义锚)。
I
右上倾斜的总供给曲线的存在为稳定币值和经济增长双 重目标选择提供了基础(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2013-7-8
向右上倾斜的总供给曲线的不确定性及不稳定性的存在, 是双重目标选择基于以上必要条件上的一个充分条件O
目标制的充分必要条件在我国存在:
1倾斜的总供给曲线在我国存在
2总供给曲线不稳定,也有测量上的不确定性 大量文献实证分析了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 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它们之间存在协整关 系,但协整方程不唯一。这说明我国总供给曲 线不稳定或者有测量上的不确定性。
大部分学者和专家都认为对货币政策目标的这种界定 “在本质上是坚持维护币值稳定单一目标的”.但 是,也有些学者认为这有双目标的性质.
实际上操作中,我国货币政策受到了 “多目标约 束”-
2013-7-8
1. 2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应该是什么?

理论依据:货币政策“中性理论”、动态不一致性 问題,货币政策诸目标之间难以协调.
优点,
a.限制了央行机会主义行为
b.提供了稳定低通货膨胀预期的好机制
C.汇率作为名义锚,简单清晰,便于公众理解不足之处:
导致国内货币政策独立性的散失 使本国货币易受到投机攻击
消除了外汇市场所能提供的关于货币政策相对其 基准位置的状态的信息
2013-7-8
士货币目标制(货币盯住制)

我国货币政策调控体系: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我国货币政策调控体系: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央行 存款 货币之 和 。 与基 础货 币的两 种存 在形 态相 对应 , 础货 币的发行 基
两类货 币发 行机构
在 现代信 用货 币体制下, 何 经济 体 都 存 在两 类 法定 任 的货 币发 行机 构 。 一类 是货 市 当局( 又称 中央 银行 , 我 国 在
方 式也 有两 种 。 一种 是直 接 向发 行对 象( 业 、 企 个人和 金融 机 构) 现金 , 如, 支付 例 央行 用现金 向企业 或个人 购汇, 商业 银行从 中央 银行提 取 现金 等; 另一 种是在 发行 对象 ( 通常是 存款 类 金融 机构) 的央行存 款 账户 中记 人一 笔存 款, 例如,
中图分类号: F 2 . 8 21 文献 标识 码 : A
价格调控
文章编号 : 0 3 0 7 2 1) 3 0 5— 10 — 60(01 0— 0 3 7
货 币政 策 的本质是 通 过改 变实体 经济 中( 广义) 币供 货 应量 的大 小来 影 响商 品市 场 的价格 和经 济主 体的 行 为。 如 果 从货 币、 策 的传导 机制是市场机 制这个标准 来看, 政 我国 真 正意义 的货 币政策起 始 于1 9 年 。 9 8 因为从 这一年起 , 民 人
机构 发行的存 款货 币多 数都 要进 入流通 领域 。
二. 基础货 币和广义货币
基 础 货 币特 指 中央 银 行发 行 的货 币, 有两 种基 本 存 它 在 形态 。 一种是实 物现金 货币, 包括 流通 中的现金 和存款 类
银行 正式 取 消了信贷 的指 令 性计 划 管 理体 制, 开始 对商 业
2 年 第 3期 01 1
《 展研 究 》 发
我 国货 币政 策调控体 系 个新 的分析框架 ● ●

中国货币政策工具框架改革的挑战与思考

中国货币政策工具框架改革的挑战与思考

中国货币政策工具框架改革的挑战与思考中国央行的以数量型和价格型工具相结合的货币政策框架在近年来面临各种挑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革。

本文梳理了中国货币政策工具框架,分析了改革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必要性,认为中国央行货币政策逐步从数量调控为主向以价格调控为主的转变过程中,利率双轨制的并轨尤为重要。

从1995年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以来,中国货币政策的执行与金融体系的改革同步演变和发展。

从货币政策执行的效果而言,货币政策总体上较好地实现了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目标。

尤其自2002年以来,每年的平均通货膨胀率均保持在3%以下,这一结果相当不易。

随着金融市场结构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变化,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改革是未来央行工作的一项主要内容。

在5月17日央行发布的《2019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详细阐述了利率并轨的重要性和具体思路。

《报告》称,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目前的重点是推动利率体系中的“两轨合一轨”,这有利于增强市场竞争,促使金融机构更准确地进行风险定价,降低风险溢价,并进一步疏通货币市场利率向贷款利率的传导,促进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中国货币政策工具框架从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来看,中国人民银行长期以来采取的是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相结合的操作组合。

价格型工具通常指政策利率,数量型工具则关注信贷或货币供应量的变化。

在欧美等发达经济体,政策利率工具早已取代数量型工具成为货币政策操作的主要手段。

而在中国,两类政策工具同时并存。

最近几年,中国人民银行在货币政策操作上的一些创新性尝试意味着货币政策工具和传导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在利率政策方面,鉴于2015年完全放开了存贷款利率上下限的控制,央行开始尝试建立一套以市场利率为基础的新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这一尝试以2016年推出的利率走廊机制为代表,央行更加主动地调控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后来进而扩展到以各类央行流动性安排为基础的政策利率)来影响金融市场的主要利率,再进一步影响债券收益率曲线的变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变化
140000 亿元 120000 100000 80000 60000 40000 20000
0
% 33 30 27 24 21 18 15
2005Q1 2005Q2 2005Q3 2005Q4 2006Q1 2006Q2 2006Q3 2006Q4 2007Q1 2007Q2 2007Q3 2007Q4 2008Q1 2008Q2 2008Q3
GDP累计现价总量(左)
GDP累计增速(右)
GDP当季增速(右)
支出法GDP:外需的贡献
年份
支出法 GDP增长 率(%)
最终消费
占GDP比 贡献率 重(%) (%)
贡献度 (百分 点)
资本形成总额
占GDP比 贡献率 重(%) (%)
贡献度 (百分 点)
占GDP比 重(%)
1998 7.8 59.6 57.1 4.5 36.2 26.4 2.1 4.2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额(左)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实际累计增速(右)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名义累计增速(右)
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变化
100000 亿元 90000
80000 70000
60000 50000 40000
30000 20000
10000 0
% 22 21 20 19 18 17
16 15 14 13 12 11
2005Q1 2005Q2 2005Q3 2005Q4 2006Q1 2006Q2 2006Q3 2006Q4 2007Q1 2007Q2 2007Q3 2007Q4 2008Q1 2008Q2 2008Q3
消费品零售额累计完成额(左) 消费品零售额实际累计增速(右)
消费品零售额名义累计增速(右)
全国贸易差额变化:名义与实际
一年期存款利率(右)
% 12 10 8 6 4 2 0
全国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加情况
40000 亿元 35000 30000 25000 20000 15000 10000 5000
0
2007年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比年初增加额 2008年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比年初增加额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项目
工业增加值 外贸顺差
22.0% +6.1
14.7%
——
1-9月
15.2%
1809亿美元,-2.6%
15.1%
+2.7
7.5%
——
9月
11.4%
293亿美元,+51.6亿美元
CPI
7.0%
4.6%
PPI 人民币贷款增加额
8.3%
9.1%
1-9月:34800亿元;同比多增1201亿元。
全国季度GDP增速变化
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月同比(右)
全国价格指数和存款利率变化
112 110 108 106 104 102 100
CPI当月同比(左)
PPI当月同比(左)
2007M01 2007M02 2007M03 2007M04 2007M05 2007M06 2007M07 2007M08 2007M09 2007M10 2007M11 2007M12 2008M01 2008M02 2008M03 2008M04 2008M05 2008M06 2008M07 2008M08 2008M09
1999 7.6 61.2 76.8 5.9 36.2 24.7 1.9 2.6
2000 8.4 62.3 63.8 5.4 35.3 21.7 1.8 2.4
2001 8.3 61.4 50.0 4.2 36.5 50.1 4.2 2.1
2002 9.1 59.6 43.6 4.0 37.9 48.8 4.4 2.6
280000 亿元 240000 200000 160000 120000 80000 40000
0
% 13 12 11 10 9
2005Q1 2005Q2 2005Q3 2005Q4 2006Q1 2006Q2 2006Q3 2006Q4 2007Q1 2007Q2 2007Q3 2007Q4 2008Q1 2008Q2 2007Q3
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宏观经济政策展望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 许加银
1-9月全国主要经济指标
项目
GDP(上半年)
Hale Waihona Puke 名义增速 同比变化 实际增速 同比变化 (%) (百分点) (%) (百分点)
——
——
9.9%
-2.3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27.0%
+1.3
17.2%
-4.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
3000 亿美元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
2007年贸易差额累计值 2008年贸易差额累计值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国商品房销售和价格变化
60 % 50 40 30 20 10 0 -10 -20
商品房销售额累计同比增速(左)
2006M01 2006M03 2006M05 2006M07 2006M09 2006M11 2007M01 2007M03 2007M05 2007M07 2007M09 2007M11 2008M01 2008M03 2008M05 2008M07
% 112 111 110 109 108 107 106 105 104 103 102
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变化
18 %
16
14
12
10
8
6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为
04.4.25 06.7.5
06.8.15 06.11.15
07.1.15 07.2.25 07.4.16 07.5.15
2007 11.9 49.0 39.7 4.7 42.1 38.8 4.4 8.9
2008Q1-2 10.4
42.3 4.4
43.3 4.5
净出口
贡献率 (%)
16.5 -1.5 14.5 -0.1 7.6 1.0 6.0 24.1 19.3 21.5 14.4
贡献度 (百分 点) 1.3 -0.1 1.2 0.0 0.7 0.1 0.6 2.5 2.2 2.6 1.5
2003 10.0 56.8 35.3 3.5 41.0 63.7 6.4 2.2
2004 10.1 54.3 38.7 3.9 43.2 55.3 5.6 2.5
2005 10.4 51.8 38.2 4.0 42.7 37.7 3.9 5.4
2006 11.6 49.9 38.7 4.5 42.6 42.0 4.9 7.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