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货币政策工具

合集下载

货币政策工具---名词解释

货币政策工具---名词解释

公开市场业务在多数发达国家,公开市场操作是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调节市场流动性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通过中央银行与指定交易商进行有价证券和外汇交易,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

中国公开市场操作包括人民币操作和外汇操作两部分。

外汇公开市场操作1994年3月启动,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1998年5月26日恢复交易,规模逐步扩大。

1999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已成为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重要工具,对于调控货币供应量、调节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引导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人民银行从1998年开始建立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制度,选择了一批能够承担大额债券交易的商业银行作为公开市场业务的交易对象,目前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共包括40家商业银行。

这些交易商可以运用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等作为交易工具与中国人民银行开展公开市场业务。

从交易品种看,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债券交易主要包括回购交易、现券交易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

其中回购交易分为正回购和逆回购两种,正回购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卖出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买回有价证券的交易行为,正回购为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正回购到期则为央行向市场投放流动性的操作;逆回购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购买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将有价证券卖给一级交易商的交易行为,逆回购为央行向市场上投放流动性的操作,逆回购到期则为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

现券交易分为现券买断和现券卖断两种,前者为央行直接从二级市场买入债券,一次性地投放基础货币;后者为央行直接卖出持有债券,一次性地回笼基础货币。

中央银行票据即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券,央行通过发行央行票据可以回笼基础货币,央行票据到期则体现为投放基础货币。

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存款准备金制度是在中央银行体制下建立起来的,世界上美国最早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缴存存款准备金。

货币政策的工具与目标

货币政策的工具与目标

货币政策的工具与目标货币政策是国家央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手段来影响经济发展和稳定的一种宏观经济政策。

在实施货币政策过程中,央行使用了多种工具来实现特定的目标。

本文将探讨货币政策的工具和目标,并分析它们对经济的影响。

一、货币政策工具1. 利率工具利率是货币政策的核心工具之一。

央行可以通过调整短期利率(如存款利率、贷款利率)和长期利率(如国债利率)来影响市场利率的水平。

通过降低利率,央行可以刺激投资和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相反,央行也可以通过提高利率来抑制通胀和过热经济。

2. 公开市场操作公开市场操作是央行通过买卖国债等金融工具来调整货币市场的流动性。

央行购买国债可以增加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刺激经济增长;反之,央行出售国债可以减少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抑制通胀。

3. 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是央行规定商业银行必须持有一定比例的存款作为准备金。

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央行可以影响商业银行的贷款能力和货币创造能力,进而影响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

4. 直接干预汇率央行可以通过直接干预外汇市场来影响国家货币的汇率。

央行可以出售或购买外汇资产来调整汇率的走势,以保持汇率的稳定性,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

二、货币政策目标1. 保持物价稳定保持物价稳定是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之一。

通胀率过高会导致货币贬值和购买力下降,对经济造成不利影响。

央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手段来控制通胀率,保持物价的稳定。

2. 维护金融稳定货币政策还致力于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

金融危机和金融市场波动会对经济产生巨大冲击。

央行通过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如调整利率和流动性等,来预防金融风险和维护金融稳定。

3. 促进经济增长货币政策也旨在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增长。

央行通过降低利率、提供流动性等方式,鼓励企业增加投资,刺激消费需求,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4. 就业与收入增长货币政策的目标还包括促进就业和增加居民收入。

通过刺激经济增长和提高投资水平,央行希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

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与效果

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与效果

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与效果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发展的不断加速以及各国之间经济联动的增强,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央行通过使用货币政策工具,可以调控货币供应量、稳定汇率、控制通货膨胀、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等,帮助维稳经济发展。

在此背景下,探讨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与效果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一、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分类央行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分为市场操作工具、定向工具和宏观审慎工具。

1、市场操作工具市场操作工具主要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和存款准备金率。

公开市场操作是央行通过向市场投放或回收流动性资金,来调整货币市场利率和市场资金的供给和需求状况,以达到影响货币供给量的目的。

存款准备金率是央行规定银行存款准备金持有比例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

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央行可以控制银行的存贷比例,进而影响货币供给量,从而达到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目的。

2、定向工具定向工具是央行针对特定领域或机构制定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

主要包括再贷款、再贴现、开展特别借款和定向降准等。

再贷款、再贴现是央行通过向商业银行提供低息、长期的再贷款、再贴现,以促进特定行业、地区或组织的发展。

开展特别借款是央行向金融市场提供特别的短期融资,并且在贷款方面进行严格的限制。

此外,央行还可以制定定向降准政策,针对特定领域或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进行调整,以支持相关领域或机构的发展。

3、宏观审慎工具宏观审慎工具是央行为了减少银行系统风险、促进金融稳定发展所采取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

主要包括风险权重、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流动性管理等。

央行采取这些宏观审慎工具来规范金融机构的行为,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促进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二、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效果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具的选择和实力、经济环境和市场情况的变化。

因此,央行经常需要针对不同的情况和议题,采取不同的货币政策工具。

1、市场操作工具公开市场操作和存款准备金率是央行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

货币政策的目标和工具

货币政策的目标和工具

货币政策的目标和工具货币政策是指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来影响经济活动的一种政策手段。

它的目标是维护货币的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央行会采用一系列的货币政策工具。

本文将探讨货币政策的目标和工具,并分析其对经济的影响。

一、货币政策的目标1. 保持货币稳定货币稳定是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之一。

也就是说,央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以控制通货膨胀或通缩的速度,保持物价的稳定。

物价的稳定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过高的通货膨胀会削弱货币的购买力,导致物价飞涨,而通缩则会削弱经济的活力。

2. 促进经济增长货币政策的另一个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

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央行可以影响消费和投资的需求,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

一般来说,央行在经济前景不佳时会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刺激消费和投资,促进经济增长;而在经济过热时,则会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以避免经济过热而引发通货膨胀。

3. 维护金融稳定除了保持货币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外,货币政策还旨在维护金融稳定。

金融稳定是经济稳定的基础,如果金融机构发生危机,将会对整个经济产生严重的影响。

央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来监管银行系统,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以防范金融风险。

二、货币政策的工具1. 调整利率调整利率是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之一。

央行通过改变基准利率来影响市场利率水平,进而对消费和投资行为产生影响。

当央行希望刺激经济时,可以降低利率,以促进借贷和投资活动;相反,当央行担心通胀压力过大时,可以提高利率,以减少支出和投资。

2. 货币供应调控货币供应调控也是央行的一项重要工作。

央行可以通过购买或出售国债、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来调控货币供应量。

当央行希望刺激经济时,会增加货币供应,以提高流动性;相反,当央行担心通胀压力过大时,会减少货币供应,以限制流动性。

3. 直接干预外汇市场央行还可以通过直接干预外汇市场来影响汇率水平。

当央行希望调整汇率时,可以购买或出售外汇,以改变市场供求关系,从而影响汇率。

金融基础知识(4)-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

金融基础知识(4)-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
S
四、法定准备率
rt ↑→ T不变,RRT ↑→ R不变,RRD ↓ → rd不变,D ↓→ m ↓→ M ↓
S
rt ↓→ T不变,RRT ↓→ R不变,RRD ↑ → rd不变,D ↑→ m ↑→ M ↑
S
四、法定准备率
• 2、美联储设定的法定准备水平 • 依据1980年的«存款机构解除管制和货币控 制法»,所有存款机构都适用同样的法定准 备率。 • 2002年,所有支票存款的法定准备率,低 于4210万美元的部分为3%,高于4210万美 元的部分为10%。 • 最初设定的10%可以在2%-14%之间进行调整, 特殊情况下甚至可以提高到18%。
四、法定准备率
• 3、变动法定准备率的优缺点 • 优点:公平、有力 • 缺点:首先,货币供给和利率的小幅调整很难通 过变动法定准备率来实现,即使可以往往管理成 本较高;其次,提高法定准备率会立即引发那些 超额准备金较少的银行的流动性问题,与中央银 行稳定银行体系的初衷背道而驰;最后,不断变 动法定准备率会加大银行经营的不确定性,使银 行流动性管理的难度上升。 • 因此各国往往保持法定准备率相对稳定,即使必 须使用,也常常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和贴现机制来 削弱其力度。
5、贴现机制的优缺点
• 贴现机制的优点:中央银行可以利用贴现机制履 行最后贷款人的职责。大陆伊利诺伊银行、“黑 色星期一”股市崩盘和2001年“9.11”事件都是有 力证据。 • 贴现机制的缺点:由于申请贴现贷款的决策由银 行做出,中央银行无法完全控制贴现贷款的数量, 因此贴现机制在货币政策实施中的作用往往不如 公开市场操作。 •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美联储于2003年1月对贴现 机制进行了调整,现在贴现机制只是预防联邦基 金利率过度偏离其目标水平的后备设施。

我国主要货币政策工具总结

我国主要货币政策工具总结

再贴现政策的功能
再贴现政策宏观调控作用的发挥具有间接性、导向性 等特点。从我国再贴现业务运行过程来看,再贴现政策具 有以下五个功能: 一是融资功能。这是再贴现最直接、最原始的功能。 再贴现的主要的依据是已贴现的商业票据。随着我国票据 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再贴现的作用范围和所取得的效 果正呈逐步加强的态势。 二是货币政策告示功能。 再贴现政策的核心是调整再贴现率。中央银行一 旦调整再贴现率,实际上是向商业银行和社会公众公布其 货币政策的取向,从而改变商业银行的信用量,使货币供应 量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市场利率的升降。
我国再贴现政策发展历程
• 在我国,中央银行通过适时调整再贴现 总量及利率,明确再贴现票据选择,达到 吞吐基础货币和实施金融宏观调控的目的, 同时发挥调整信贷结构的功能。 1986年, 针对当时经济运行中企业之间严重的货款 拖欠问题,人民银行下发了《中国人民银 行再贴现试行办法》,决定在北京、上海 等十个城市对专业银行试办再贴现业务。 这是自人民银行独立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以 来,首次进行的再贴现实践。

2008年以来,为有效发挥再贴现促进结构调 整、引导资金流向的作用,人民银行进一步完善 再贴现管理:适当增加再贴现转授权窗口,以便 于金融机构尤其是地方中小金融机构法人申请办 理再贴现;适当扩大再贴现的对象和机构范围, 城乡信用社、存款类外资金融机构法人、存款类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以及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等非 银行金融机构均可申请再贴现;推广使用商业承 兑汇票,促进商业信用票据化;通过票据选择明 确再贴现支持的重点,对涉农票据、县域企业和 金融机构及中小金融机构签发、承兑、持有的票 据优先办理再贴现;进一步明确再贴现可采取回 购和买断两种方式,提高业务效率。
现阶段,中国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

金融课堂5: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

金融课堂5: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

金融课堂5: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我国宏观经济,有四大目标: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为实现这四大目标,国家会推出一系列的经济政策。

我们经常能听到高层说要发挥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其中,中国人民银行就是执行货币政策的机构。

当货币政策目标(稳定)确定后,央行还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以保证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

今天主要聊聊央妈货币政策工具的“三板斧”。

央行借助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公开市场业务这三大工具,能够影响市场经济中的贷款成本和贷款规模。

虽然“三板斧”操作各不相同,但是最终的目标都一样:调控市场中的货币供应量。

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银行每收到一笔客户的存款S,都要向央行存入一笔法定存款准备金S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于S1/S。

这在前几篇文章中,已经反复讲解过。

理论上,市场中的货币货币供应量等于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的乘积,而货币乘数等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我在文章纸面富贵:货币创造的逻辑中推导了这个公式。

根据该公式,央行通过调低或者调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可以提高或者降低货币乘数,进而能够成倍数地增加或者减少市场中的货币供应量。

当经济处于衰退状态,中国人民银行为刺激经济增长,便可降低法定准备金率,扩大货币乘数,从而增加货币供应量;反之,如果经济过热,通货膨胀严重,说明市场中的货币供应量过多,则可以提高法定准备金率,以降低货币乘数和信贷规模。

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本质上是提高了超额准备金。

超额准备金越多,银行能贷出去钱就会越多,最终市场上的货币量也会增多。

我在文章你存入银行的钱,最后都去哪了?(一笔钱带你了解银行资产业务)中讲过,信贷就是将超额准备金转化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过程。

举个例子。

假如市场中的货币供应量M2为100万亿,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11%。

假设现在降低1个百分点的准备金率,则法定存款准备金会减少1万亿(100*1%),市场中的货币供应量就会增加10万亿(1/10%),市场中的货币供应量达到110万亿。

货币政策三大工具分析

货币政策三大工具分析

货币政策三大工具分析货币政策是一国政府或中央银行为了达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而制订和实施的政策。

在现代经济中,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货币政策的调节,可以影响国内的通货膨胀、利率、汇率等方面的经济状况。

货币政策的工具是指中央银行利用的操纵货币供应、货币利率和外汇市场等手段,来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的方法。

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分别是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这三种货币政策工具。

一、公开市场操作公开市场操作是国家货币政策中最常用的工具之一,也是最为灵活和直接的一种手段。

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通过买卖政府债券或其他金融资产,来变动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

当中央银行希望加大货币供应量时,它会通过购买债券来向市场注入资金,从而推动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增加;反之,当中央银行觉得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过多时,它则通过出售债券来吸纳市场上的资金,使得货币供应量减少。

公开市场操作的优点在于其灵活性强,操作及时,而且对市场影响较大。

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中央银行可以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及时作出调整,可以精确地控制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以达到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

公开市场操作还可以通过影响市场上的利率来影响经济主体的投资、消费决策,从而对经济产生直接的影响。

公开市场操作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公开市场操作需要中央银行通过买卖债券来实施,这意味着中央银行需要在市场上有足够的金融资产来进行交易,这对中央银行的资金实力有一定的要求。

公开市场操作可能面临市场预期的风险,一旦市场对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的预期发生变化,就可能对市场产生不利影响。

在实施公开市场操作时,中央银行需要密切关注市场的预期和情绪,留意市场的反应。

二、再贴现率再贴现率是指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再贴现贴现率(Discount Rate)。

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贷款的利率,是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市场利率的重要手段。

当中央银行希望通过调节再贴现率来干预市场利率时,它会对再贴现率进行调整,从而影响市场上的贷款利率和债券收益率,进而影响市场上的资金供应和需求,从而对市场利率和货币供应量产生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央行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手段。

货币政策工具分为一
般性工具和选择性工具。

在过去较长时期内,中国货币政策以直接调控为主,即采取信贷规模、现金计划等工具。

1998年以后,主要采取间接货币政策工具调控货币供应总量。

现阶段,中国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再贷款与再贴现、利率政策、汇率政策和窗口指导等。

2013年11月6日央行网站新增“常备借贷便利(SLF)”栏目,并正式发布今年常备借贷便利开展情况,标志着这一新的货币政策工具的正式使用。

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手段。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三条规定,中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为“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

” 货币政策工具分为一般性工具和选择性工具。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和再贴现;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贷款规模控制、特种存款、对金融企业窗口
指导等。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多属于间接调控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多属于直接调控工具。

在过去较长时期内,中国货币政策以直接调控为主,即采取信贷规模、现金计划等工具。

1998年以后,取消了贷款规模控制,主要采取间接货币政策工具调控货币供应总量。

现阶段,中国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再贷款与再贴现、常备借贷便利、利率政策、汇率政策、道义劝告和窗口指导等。

概述
为实现其最终目标有一个传导机制,并有一个时间过程,一般是: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最终目标。

也就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作,影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活动,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最终影响国民经济宏观经济指标。

中国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主要监控基础货币、银行的超额储备率和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回购利率;中介指标主要监测货币供应量和以商业银行贷款总量、货币市场交易量为代表的信用总量。

种类。

根据货币政策工具的调节职能和效果来划分,货币政策工具可分为以下四类:
常规工具,或称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指中央银行所采用的、对整个金融系统的货币信用扩张与紧缩产生全面性或一般性影响的手段,是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
①存款准备金制度
②再贴现政策
③公开市场业务,被称为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

主要是从总量上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进行调节。

选择工具,是指中央银行针对某些特殊的信贷或某些特殊的经济领域而采用的工具,以某些个别商业银行的资产运用与负债经营活动或整个商业银行资产运用也负债经营活动为对象,侧重于对银行业务活动质的方面进行控制,是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必要补充,常见的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
①消费者信用控制;
②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③不动产信用控制;
④优惠利率;
⑤特种存款
补充工具
其它政策工具,除以上常规性、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外,中央银行有时还运用一些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对信用进行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

包括:
①信用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银行依法对商业银行创造信用的业务进行直接干预而采取的各种措施,主要有信用分配、直接干预、流动性比率、利率限制、特种贷款;
②信用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银行凭借其在金融体制中的特殊地位,通过与金融机构之间的磋商、宣传等,指导其信用活动,以控制信用,其方式主要有窗口指导、道义劝告。

新工具
2013年11月6日,我国央行网站新增“常备借贷便利(SLF)”栏目,标志着这一新的货币政策工具的正式使用。

央行于2013年初创设这一工具。

常备借贷便利(StandingLendingFacility,简称SLF),在各国名称各异,如美联储的贴现窗口(DiscountWindow)、欧央行的边际贷款便利(MarginalLendingFacility)、英格兰银行的操作性常备便利(OperationalStandingFacility)、日本银行的补充贷款便利(ComplementaryLendingFacility)、加拿大央行的常备流动性便利(StandingLiquidityFacility)等。

所谓常备借贷便利就是商业银行或金融机构根据自身的流动性需求,通过资产抵押的方式向中央银行申请授信额度的一种更加直接的融资方式。

由于常备借贷便利提供的是中
央银行与商业银行“一对一”的模式,因此,这种货币操作方式更像是定制化融资和结构化
融资。

常备借贷便利的主要特点:一是由金融机构主动发起,金融机构可根据自身流动性需求申请常备借贷便利;二是常备借贷便利是中央银行与金融机构“一对一”交易,针对性强。

三是常备借贷便利的交易对手覆盖面广,通常覆盖存款金融机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