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大厂锡矿

合集下载

广西南丹县大厂锡多金属矿田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模式探讨

广西南丹县大厂锡多金属矿田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模式探讨

广西南丹县大厂锡多金属矿田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模式探讨作者:何儒芳冯宁来源:《地球》2013年第03期[摘要]南丹县大厂锡多金属矿田地处华南褶皱系西南端的右江褶皱带上,处于古特提斯构造域与滨太平洋构造域的复合部位。

出露泥盆系至三叠系地层,为一套碎屑岩和碳酸盐岩。

其中赋矿地层主要为中、上泥盆统。

区内多期次的岩浆活动、赋矿构造活动与相关的成矿活动伴随着有规律地形成了一套锡石-硫化物多金属矿床组合,同时也相应表现为复杂的区域化探异常、复杂的次生晕与原生晕地球化学异常且其异常具有分带性,探讨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找矿模式对扩大深部找矿效果和寻找周边同类型矿产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字]大厂锡多金属矿田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地质-地球化学找矿模式探讨南丹县[中图分类号] P618.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3-70-20引言大厂锡多金属矿田位于广西南丹县南东部大厂镇-车河镇一带,主要由长坡锡石-硫化物多金属矿床、巴里-龙头山锡石-硫化物多金属矿床、鱼泉洞-铜坑和黑水沟矽卡岩型锌铜矿床、拉么-龙箱盖矽卡岩型锌铜矿床、茶山锑钨矿床、灰乐及坑马锡多金属矿床组成。

其矿床成因和成矿模式前人多有叙述,现在主要从地质地球化学找矿模式角度进行总结探索。

1区域地质背景南丹县大厂锡多金属矿田位于右江前陆盆地四级构造单元,地处华南褶皱系西南端的右江褶皱带上,处于古特提斯构造域与滨太平洋构造域的复合部位。

出露泥盆系至三叠系地层,为一套碎屑岩和碳酸盐岩。

其中赋矿地层主要为中、上泥盆统,为一套富含有机质的黑色页岩、泥晶灰岩、硅质岩和粉砂岩组成。

下石炭统黑色页岩也有一些矿化。

区域内岩浆活动频繁而强烈,以燕山晚期中酸性浅成岩为主,岩石种类有花岗岩、花岗斑岩、石英斑岩、闪长玢岩、石英闪长岩、石英安山玢岩等,呈岩枝、岩墙、岩脉产出,多分布于龙箱盖、大厂及芒场一带。

区域主构造线方向为NW向,除NW向基底断裂外,还有近SN向断块构造,盖层构造以NW向丹池大背斜和丹池大断裂为主。

广西锡矿资源

广西锡矿资源

广西锡矿资源广西保有资源储量的锡矿矿产地45处,主要分布在河池市,保有资源储量占全区的77.84%。

此外,桂林市、柳州市有一定分布,保有资源储量分别占全区的7.06%和6.59%。

其中1988年以来勘查评价的有11处。

大厂100号矿体:位于南丹县大厂镇巴力—龙头山一带,面积1.9平方公里。

矿体处于丹池褶断带北段,出露地层为泥盆系—三叠系砂岩、泥岩、灰岩和硅质岩,有黑云母花岗岩、花岗斑岩和闪长岩隐伏岩体或出露地表。

矿体赋存于泥盆系与隐伏花岗岩体接触带及其附近裂隙和层间构造带中。

共有8个矿体,其中100号为主矿体。

除100号矿体为透镜状外,其余均为板脉状。

100号矿体长1240米,宽105-240米,厚0.33-33.0米。

矿石中成矿元素有锡、铅、锌、锑、硫、银、砷等,均达到独立矿床的工业要求,铟、镉、铋、金可综合利用。

矿石平均品位锡2.87%,锌10.58%,铅5.55%,锑4.86%,银164.22×10-6,砷3.11%,硫25.45%。

成矿元素以高品位为特征,主要矿种均属罕见的特富矿。

伴生元素品位铜0.04%,镉0.08%,铟0.022%,铋0.12%,金1.91×10-6。

矿石矿物种类繁多,其中金属矿物有锡石、磁黄铁矿、脆硫锑铅矿、铁闪锌矿、黄铁矿、毒砂、白铁矿,少量黄铜矿、方铅矿、黝锡矿、硫锡矿、硫锑铁矿、银黝铜矿、辉锑银矿、硫锑铅矿、硫锑铜银矿、辉锑铅银矿、锑银矿和自然银等。

脉石矿物有石英、方解石、萤石等,含量较少。

矿石具自形、他形、填隙、固溶分离、溶蚀、反应边、压碎等结构,呈块状、细脉状、浸染状、条带状、晶洞、生物残余、角砾状等构造。

经选矿试验,选别最终回收率为锡精矿91.36%,铅锑精矿73.23-86.86%,锌精矿93.67%(附带铟精矿回收率84.13%),砷精矿93.36%,硫精矿24.07%。

该矿成因属沉积热液改造充填型矿床。

根据储量计算,100号矿体锡、铅、锌等均达到特大型矿床规模。

广西锡矿资源概述

广西锡矿资源概述

广西锡矿资源广西保有资源储量的锡矿矿产地45处,主要分布在河池市,保有资源储量占全区的77.84%。

此外,桂林市、柳州市有一定分布,保有资源储量分别占全区的7.06%和6.59%。

其中1988年以来勘查评价的有11处。

大厂100号矿体:位于南丹县大厂镇巴力—龙头山一带,面积1. 9平方公里。

矿体处于丹池褶断带北段,出露地层为泥盆系—三叠系砂岩、泥岩、灰岩和硅质岩,有黑云母花岗岩、花岗斑岩和闪长岩隐伏岩体或出露地表。

矿体赋存于泥盆系与隐伏花岗岩体接触带及其附近裂隙和层间构造带中。

共有8个矿体,其中100号为主矿体。

除1 00号矿体为透镜状外,其余均为板脉状。

100号矿体长1240米,宽105—240米,厚0.33—33.0米。

矿石中成矿元素有锡、铅、锌、锑、硫、银、砷等,均达到独立矿床的工业要求,铟、镉、铋、金可综合利用。

矿石平均品位锡2.87%,锌10.58%,铅5.55%,锑4.86%,银164.22×10-6,砷3.11%,硫25.45%。

成矿元素以高品位为特征,主要矿种均属罕见的特富矿。

伴生元素品位铜0.04%,镉0.08%,铟0. 022%,铋0.12%,金1.91×10-6。

矿石矿物种类繁多,其中金属矿物有锡石、磁黄铁矿、脆硫锑铅矿、铁闪锌矿、黄铁矿、毒砂、白铁矿,少量黄铜矿、方铅矿、黝锡矿、硫锡矿、硫锑铁矿、银黝铜矿、辉锑银矿、硫锑铅矿、硫锑铜银矿、辉锑铅银矿、锑银矿和自然银等。

脉石矿物有石英、方解石、萤石等,含量较少。

矿石具自形、他形、填隙、固溶分离、溶蚀、反应边、压碎等结构,呈块状、细脉状、浸染状、条带状、晶洞、生物残余、角砾状等构造。

经选矿试验,选别最终回收率为锡精矿91.36%,铅锑精矿73.23—86.86%,锌精矿93.67%(附带铟精矿回收率84.13%),砷精矿93.36%,硫精矿24.07%。

该矿成因属沉积热液改造充填型矿床。

根据储量计算,100号矿体锡、铅、锌等均达到特大型矿床规模。

锡资源分布情况

锡资源分布情况

立志当早,存高远锡资源分布情况1 世界锡资源及特点世界锡矿的分布相对集中,主要在东南亚、南美中部、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地区和前苏联远东地区,其次是欧洲西部和非洲中南部地区。

锡矿资源丰富的国家主要有中国、印度尼西亚、秘鲁、巴西、马来西亚、玻利维亚、俄罗斯、泰国和澳大利亚等。

全世界锡金属资源约为490 万吨,它分布在中国(30.5%)、印度尼西亚(16.3%)、巴西(14.5%)、玻利维亚(8.1%)、俄罗斯(7.1%)、秘鲁(6.3%)、马来西亚(5.1%)、澳大利亚(4.9%)、泰国(3.5%)。

全球锡资源储量不断变化,随着开采消耗而减少,又随着加大勘查投入而增加。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逐渐深入,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后势强劲,锡矿消耗量维持高位。

近10 年来全球锡矿经济可采储量稳步下降。

2 中国锡资源及特点中国锡矿资源十分丰富,锡矿探明储量占世界的1/4,是世界上锡矿储量最多的国家之一。

2012 年全国矿产储量数据显示,中国锡资源主要分布在云南、湖南、广东、广西、江西和内蒙古等省区,六省区基础储量约占全国总量的98.8%,六省区储量约占全国储量的88.4%。

个旧市是我国最大的产锡基地,被称作中国锡都,锡产量约占全国产量的70%。

近年来,中国相继开拓了一批找矿新区。

新疆祁漫塔格找矿远景区发现了一批大中型矿床,其中白干湖钨锡矿估算钨锡资源量为20 万吨,钨锡远景资源量为200 万吨;湖南发现位于郴州市千里山–骑田岭一带的特大锡矿,已探明资源储量50 万吨,潜在资源量近70 万吨。

中国锡资源分布具有以下特点:1)储量丰富,分布较为集中。

主要矿床有云南个旧锡矿、云南都龙锡矿、广西大厂锡矿、广西珊瑚锡矿、广西水岩坝锡。

广西大厂锡矿田100号矿体成矿模型的建立

广西大厂锡矿田100号矿体成矿模型的建立
t n w t e g a i n e f i so e l a i tp , u p u oo e, y r g n i t p , x g n ioo e, e i m o o e n e d s o o h h e l o o s l h ri tp h d o e s o e o y e s tp h l s o u i tp ,h s
Ab ta t I r e n i lrd p s r b d 0 t e oe—c n r l n o sr cu e o rb d 0 t e rl — s r c :n o d rt f d s a e o i t oe o y 1 0,h r oi mi to o tol g c n t t r o e o y 1 0,h ea i u f
质岩( :及生物礁灰岩( 。其中, D) D) 中泥盆统纳标
组 下部 巨厚生 物礁 灰岩 ( 是 主要 含矿 层位 。 D) 龙头 山生 物礁位于大 厂巴里 ~龙头 山之间 , 大 居
厂背斜核部。地表仅见礁体顶部 , 据钻孔资料 , 礁体 为长轴呈北北西向的椭圆形穹丘 , 顶界面等高线如图
e f me t n , n d lo O r el so e a d t e mo e r —f r t n o r b d 0 s b i . i h f e omai o o y 1 0 i u h o f e Ke r s: e mo e f o e—fr t n r e i so e o b d 0 t r e st d c a g i a g i y wo d t d l o r h omai e fl o met n r o y 1 0 e i O dp i n e o ah n n Gu x n
维普资讯

广西大厂锡矿泥盆纪中基性火山岩的发现及意义

广西大厂锡矿泥盆纪中基性火山岩的发现及意义
刘陈明 , 秦德 先 , 燕永锋
( 昆明理工大学 矿产地质研究所 ,云南 昆明 609 ) 50 3

要: 笔者 近年在广西大厂锡矿泥盆纪地层 中发现 了中基性火 山岩 , 这一发现对解释有关大厂锡矿床 的形成 机制
和找矿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详细报道 了新发现 的火 山岩 的地质 特征和岩 石学特征 , 并初 步探讨 了火 山岩 与成
中图分类号 : 58 1 ; 6 1 1 P 8 .4 P 1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0 0 5 4 2 1 )1 0 7 — 6 10 —6 2 (0 2 0 — 0 3 0
Th ic v r ft e i e m e a e a d b sc v l a c r c s i h c a e d s o e y o h nt r di t n a i o c ni o k n t e Da h ng o e d p st r e o i ,Gu n x ,a d is g o o i a i n fc nc a g i n t e l g c ls g i i a e
c tst a h r p in e vrn n ft ev la i rc si e ce .Th n ls h wst a h r lsl a e h tt eeu t n i me t h oc nc o k saf is o o o S a ea ay i s o h tt eo ei co ey s S
第3卷 1
第1 期







V0. 3 , No 1:7 1 1 . 3~ 7 8
21 0 2年 1 月
ACTA PE TROL OGI A ET M I C NERAL0GI A C

广西大厂矿区铜坑矿地质特征与找矿前景

广西大厂矿区铜坑矿地质特征与找矿前景

广西大厂矿区铜坑矿地质特征与找矿前景许远清;范森葵;吴喜松;罗光克;李大亮;黄雄【摘要】广西大厂是世界著名的锡多金属成矿区,矿田内生产规模最大的是铜坑矿,矿床空间分带特征明显,从地表到深部赋存有北东向裂隙脉型、细脉带型、细脉交代型(91 #)、网脉浸染型(92 #)和矽卡岩型锌铜矿体.在矿山生产实践中,根据物探、化探、坑探及钻探等成矿信息分析,认为铜坑矿深边部具有良好的成矿条件,对找矿靶区进行了部分工程验证,表明铜坑矿找矿潜力巨大,实践证明在老矿山周边找矿是增加储量资源快速有效的途径.【期刊名称】《有色金属(矿山部分)》【年(卷),期】2012(064)004【总页数】5页(P37-41)【关键词】大厂;铜坑矿;地质特征;找矿前景【作者】许远清;范森葵;吴喜松;罗光克;李大亮;黄雄【作者单位】广西华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铜坑矿,广西南丹547205;广西215地质队有限公司,广西柳州545006;广西华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铜坑矿,广西南丹547205;广西华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铜坑矿,广西南丹547205;广西华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铜坑矿,广西南丹547205;广西华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铜坑矿,广西南丹5472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2大厂铜坑矿从1978年建矿,主要开采锡矿资源,国内外许多专家在此进行了大量研究,如陈毓川[1]、韩发[2]、秦德先[3]、蔡明海[4]、杨晓坤[5] 等,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矿床成因、成矿作用等理论方面,研究成果为大厂铜坑矿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指导,使矿山地质工作者可以更全面地认识矿床地质和开展新增资源储量工作,维持矿山的可持续发展[6]。

铜坑矿由于多年开采,细脉带矿体及91#富矿体储量消耗殆尽,2005年启动了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项目,在东岩墙以东成功探获了锌铜矿体。

受此成功经验的启示,近几年来,铜坑矿在老矿区加强了探边摸底的找矿工作,陆续开展了几个深边部找矿项目,在几个预测靶区进行了部分工程验证,发现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矿体。

广西大厂超大型锡矿的形成条件与成矿模式

广西大厂超大型锡矿的形成条件与成矿模式

l 矿 床 地 质 概 述
大 厂锡矿 床位 于 江南 古陆南 西 部 的丹池 锡 一多 金属成 矿 带 中段L 。矿 区 主构造 为 NNw 向复 式褶 1 ] 皱, 断裂 主要 由 NNw 向逆 断 层 及 NE 向横 向 断 裂
地幔 , 来源 于 地 球早 期 的壳 一 幔 分 离 作 用 。7 ~ 5 8 的大 陆地 壳物 质在 太 古 宙 就从 地 幔 析 出( w— 5 De e y和 Wide ,9 1 李 曙 光 等 , 9 0 , 后 期 的 地 n ly 1 8 ; 19 ) 在 质 演化 过 程 中 , 壳 活 动 的 主要 方 式 是 对 先 存 地 壳 地 的各种 改造 作 用 ( 陆松 年 ,9 7 。因此 , 19 ) 只有 那 些 具
组成 。地 表 出露 有 花 岗 斑岩 ( ; 脉 、 岩 脉 , 部 有 大规 模 W , n高 丰度 初始 地壳 的地 区才有 可 能形 ) 玢 深 S 为 黑云母 花 岗岩 (, 隐伏 岩体 。接 触 带 顶部 为 夕 卡 成 超 大型 矿床 。大厂地 处 我 国华南 W , n高 背景 区 )) ; S 岩 锌铜 矿床及 钨 、 锑脉 状矿 体 , 岩体 外缘 为锡 石 硫 化 物矿 床 , 外 为汞 矿床 , 现分 带性 。岩 体西 侧 大 厂 再 呈 背斜 为主 要锡 矿床 产 出部位 , 矿物 组成 复 杂 , 其 形态 多样 , 规模 巨大 。东 侧矿 体 则规 模较 小 , 矿物 组 分相
. 超 大型 矿床 的形 成 是 各 种 成 矿 因素 优 化 组 合 的 结 2 1 丰 富 的 矿 质 来 源
2 成 矿 地 质 条 件
果 , 矿 需要 长 时期 的多重 富集 作用 。 成
矿产 空 间分 布 的不 的研 究 认 为 矿 质 从 根 本 上 主 要 来 源 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床学课程设计
矿床的分带性
五层分带模式——矿床具有明显的分带性、 可分为五层 。 一层: 裂隙脉型锡石一硫化物矿体; 二层: 裂隙充填交代细脉带锡石一硫化物矿体; 三层: 细脉、网脉浸染交代似层状锡石一硫化物 矿体; 四层:层状、似层状交代锌矿体; 五层: 透镜状矽卡岩锌一铜矿体。 综合起来
矿床学课程设计
矿床学课程设计
构造
丹池大断裂和丹池复背斜是成矿带的骨干构 造, 亦呈NW฀ SE 展布。丹池断陷盆地受丹池 大断裂控制, 在加里东褶皱基底上形成, 呈北西狭 长带状展布, 海西晚期以张性为主, 发生了海底喷 流热水沉积成矿; 印支-燕山期以压性为主, 形成 紧密褶皱、逆冲断裂及燕山期的花岗岩。大厂锡 多金属矿田的成矿具有多旋回构造演化和多期成 矿的特点。北西向的大厂断裂( F1)、大厂断倒背 斜是大厂矿田主要的控矿构造。
0.01% 0.01% 0.012 — 0.019 % 0.022 — 0.04.12%
钙铁榴 斧石 石
0.33— 2.41% 0.22— 0.31%
钙铝榴 黑柱石 符山石 绿泥石 砂硼钙 石 石
0.3% 0.28% 0.01% 0.01% 0.003 %
矿床学课程设计
最后一次砂锡矿富集阶段形成砂锡矿
此阶段明显地反映出已经形成的锡石一硫化物 矿床, 汞矿床,经风化剥蚀、侵蚀、搬运或残留原 地, 形成岩溶河谷冲洪积砂锡矿、残坡积砂锡矿、 铁帽和残积辰砂矿,富集于原生矿距离不远的第四 系中。
矿床学课程设计
总结
从大厂矿田成矿演化六个阶段来看, 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不断发展 的过程, 每个发展阶段都有其自身主导地质作用, 波及范围大小亦有不 同。 初始阶段主要是富含硫、有机质及微量元素如Hg、As、Pb、Zn、 Mo、Ni等的泥盆纪沉积环境,范围涉及整个盆地; 第二次是区域构造 应力作用, 地层产生褶皱, 成矿溶液在摺皱过程中迁移富集, 范困却 限于背斜成矿;第三次是黑云母花岗岩侵入的热力作用和残余岩浆气液 流体与沉积围岩作用。一般来说, 成矿热液活动都是环绕岩体周引进行的; 第四次成矿活动是沿着断裂破碎带,由地下水与岩浆气液流休相混合。 通过垂直对流循环多次沸腾发展形成锡石一硫化物矿床。一般只限于沿 主断裂带宽不大于一公里范围内;第五次主要是琳滤改造原来富含钨的 热变质岩与围岩卤水淋滤出来的锑相混合, 通过脉状垂直对流循环自成 系统, 一般限于热变质角岩附近成矿; 最后一次是通过风化、侵蚀、搬 运作用, 将原生矿床物质搬运到新的第四纪环境沉积下来,一般靠近原 生矿不超过3——5公里范围。上述情况可以得出不同的地质条件可能找 到特定类型的矿床。这是一个重要的找矿标志, 是预测各类型矿床的基 础。
矿床学课程设计
第四次锡矿富集阶段形成锡石—硫化 第四次锡矿富集阶段形成锡石 硫化 物矿床
随着黑云母花岗岩侵入作用的减弱,结晶分异 作用的加强,岩浆期后气液流体, 沿断裂破碎带和 地下水混合, 而向上运移聚集在相对封闭的地质条 件下(背斜轴部), 当聚集的能量超过临界限值, 短暂时间克服静压力(岩石和地下水) 上升运动, 由于多次聚集,断裂扩张充填, 因而存在不同亚阶 段成矿脉动和重叠现象。
矿床学课程设计
第五次钨锑矿富集阶段
此阶段赋存矿床部位主要靠近花岗岩热变质角岩带, 有明显的分带 现象。一般上部为锑矿;下部为钨矿。若单以锑矿物划分, 上部为辉锑 矿;下部为辉锑铁矿。矿石有三种组合:(1) 白钨矿—— 萤石;(2) 辉锑矿—— 石英或辉锑矿、辉锑铁矿一石英;(3)铁闪锌矿、方铅矿、 黄铜矿、黑钨矿、白钨矿, 有时伴有辉锑铁矿和石英, 矿脉延伸到花岗 岩即尖灭。蚀变弱, 为绢云母化、硅化、碳化。测温结果为฀ 120— —265℃ , 包裹体气体占20%,液体占80%,成分中一般Na离子大于 K离子,个别K离子 超过 Na离子“,Ca离子大于Mg离子,F离子大于 Cl离子,CH₄、H₂、CO₂值都低。 因此推断为另一个成矿热液流体系 统。 钨以WO₃F₂离子络合物迁移形式, 当与CaCO₃作用时形成白钨矿和萤 石。 物质来源为早期富含钨矿化矽卡岩和角岩, 被晚期气液流体琳滤而 来, 或是来自岩体的残余溶液。而锑元素却来自沉积岩淋滤卤水加入。 因此, 该阶段是较晚的一次成矿改造发展形成的。矿脉带的范围亦比前 四个阶段愈来愈窄。
矿 床 学 课 程 设 计 大厂锡矿矿床综合地质图计算机绘制
矿床学课程设计
一、 区域地质概况
地层概述 构造 岩浆岩
矿床学课程设计
地层概述
区内出露地层有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泥盆系是主要控矿层位, 由 下向上为: 泥盆纪下统 :下部以灰白色细粒砂岩为主,上部为深灰至黑色泥岩、 页岩夹砂岩, 总厚度>890m。 泥盆纪中统下段纳标组 :生物礁灰岩, 厚度约270m , 赋存100 # 、 105 # 矿体;上段罗富组:以泥岩、矽卡岩与基性层状火山岩为主, 总厚度 120~ 270m ,赋存94# 、95# 、96# 层状、似层状矿体。 泥盆纪上统溜江组下段 :以薄层状- 条带状硅质岩为主,厚度20~ 80m , 赋存92# 层状、似层状矿体; 中段五指山组 :下部宽条带灰岩, 厚度17~ 26m;中部细条带灰岩, 厚度18~23m , 赋存91# 层状矿体; 上部扁豆状灰岩, 厚度80~ 110m; 上段同车江组:主要由泥岩、页岩组 成, 厚度340~ 370m , 是大脉状、细脉带矿体的赋矿层位。
矿床学课程设计
矿体特征
矿体形态——矿体呈脉状、条带状、似层状产出。 构造特征——构造的基本特征是西北向褶断构造成带, 北东向断裂和
挠曲构造成行,带行纵横交错成网, 交汇控矿.矿体赋存在与主断裂相交 , , . 的低次序构造中, 是进行构造预测找矿的基础。具有构造型式分带性: 上部主要以张扭性、扭性、压扭性裂隙控制着矿体。中部转化为以压 扭性构造为主, 产生一系列层间滑动, 形成雁行式层间似层状矿体或层 间剥离矿体:深部及近花岗岩体部位, 由于岩浆侵入作用与构造应力 作用密切联系的接触构造控制着矿体的展布, 矿化宽度增大。按照成 矿区段所处构造位置, 形成不同的控矿构造组合型式。如长坡式、巴 力一瓦窑山式, 龙头山式、龙箱盖式、大福楼式等。
泥盆纪初富含硫和金属元素沉积环境。 第二次成矿富集阶段。 第三次成矿富集阶段。 第四次锡矿富集阶段。 第五次钨锑矿富集阶段。 最后一次砂锡矿富集阶段。
矿床学课程设计
成矿温度与成矿阶段
矿床学课程设计
泥盆纪初富含硫和金属元素沉积环境
自加里东运动之后, 丹池地区受北西向的超壳深大断裂 (据重力资料) 的影响不断下降, 形成地堑式边缘坳陷盆地。 泥盆纪本区处于半封闭式海盆环境。沉积了一套硅质岩,生 物礁灰岩和大量富含炭质细碎屑岩、泥灰岩和膏盐层。海水 比较平静,生物繁盛, 竹节石、菊石、三叶虫、海百合, 层 孔虫及珊瑚发育。因富含大量有机质, 它们能吸附一部分金 属元素, 如 Hg 、Pb、Zn、Sb、As 等沉积成矿。由于沉 积环境变化,有机质解体, 生成大量CH₄ 、CO₂和 H₂O 、 CH₄ ‘和膏盐层作用生成H₂S,有利于硫化物的沉淀。
矿床学课程设计
广西大厂锡矿
矿床学课程设计
广西大厂锡矿
• • • • 区域地质概况 矿床地质特征 矿床成因及探讨 参考文献
矿床学课程设计
一、 区域地质概况
广西大厂锡矿位于江南古陆西南缘的丹 池成矿带中。该成矿带总体成NW - SE 狭长 状展布, 长约100km , 宽30km , 是海西期印支期右江被动陆缘裂谷盆地中的一个断裂 凹陷盆地。
锡元素与花岗岩的亲缘关系说明锡元素来自花岗岩残余岩浆 溶液。
矿床学课程设计
成矿期
矿床可分为三个成矿期: 矽卡岩锌一铜成矿期 锡石一硫化物成矿期
又可分四个阶段:
锡石— 石英、 锡石一硫化物、 锡石一方解石、 辉锑锡铅矿一方解石
钨锑成矿期
矿床学课程设计
成矿阶段
大厂矿床的成矿阶段, 可以根据区域地质环境和 成矿的演化来论述。 从现有资料基本上能分成六 个成矿阶段。
矿床学课程设计
岩浆岩
矿田内岩浆活动频繁, 有黑云母花岗岩、花岗斑岩、长英岩、白 岗岩、闪长玲岩等侵入体。黑云母花岗岩呈岩株产出, 后四种则属岩 脉、岩枝和岩床。花岗岩侵入时代,经K-Ar、U-Pb、Rb-Sr法年龄测 定为73—115百万年。 与矿有成因关系的黑云母花岗岩, 其岩石化学特征是:酸度大、 SiO₂高于70%以上,偏碱性,K₂O+Na₂O>7.6%,且K₂O+Na₂O 近一倍左右,属铝过饱和系列, Al₂O₃>(K₂O+Na₂O+CaO),CaO <1%。暗色矿物含量低, 普遍含电气石、萤石。Sn 、Pb、 Zn、 Sb 、Cu等成矿元素含量一般高于克拉克值1---26%;微量元素Rb、 Be、 Li 含量高;F 、B等挥发组份高,对成矿有利。
矿床学课程设计
第三次成矿富集阶段形成含锡矽卡岩
由于黑云母花岗岩侵入, 当侵入岩体与沉积岩接触部位, 特别是与碳酸盐岩层接触, 产生强烈热变质。此阶段气液流 体主要环绕侵入体顶部接触带范围活动具有水平流动的特点, 沿碳酸盐岩层交代成矽卡岩。经研究含锡矽卡岩锌铜矿床与 晚期矽卡岩有关。锡石生成与绿泥石化、角闪石化、萤石化 关系密切。锡的赋存状态主要为硅酸盐中的锡和锡石中的锡。 锡石的生成决定于后期热液蚀变强度。后期热液改造次数愈 多, 锡石富集愈好。从流体包裹资料说明, 流体的高浓度 卤盐与低密度的蒸气共存。 蚀变岩温度468℃ , 成矿渡度 273 ℃、硫同位素(S³⁴%)值接近O值, 说明流休是原生 岩浆成因的。
矿床学课程设计
第二次成矿富集阶段形成辰砂矿床
自三叠纪后, 本区受印支—燕山构造运动,地层产生 强烈褶皱,在构造隆起高点处形成较高温度。根据贵阳地化 所对沥青作反射率测定计算温度结果:大厂区最大温度 250℃ 250 ,丹池地区为235 ℃ , 这样高的温度足以能够使矿 235 液流体迁移富集。从区城来看, 在距离侵入体几十公里外, 于构造隆起部位形成Zn、Sb、Hg、As矿床, 有时还富集 硅酸钼、硅酸镍。 而次一级背斜部位形成汞矿化点。因此, 推断在构造应力驱动下可能富含盐度高的成矿卤水与周围围 岩的硫, 在有机质环境作用下富集成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