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卡特福德的语言翻译理论简介 SS

合集下载

重新认识卡特福德翻译理论

重新认识卡特福德翻译理论

重新认识卡特福德翻译理论一、本文概述卡特福德翻译理论自其诞生以来,一直在翻译研究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旨在重新认识和解析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核心观点,以及其在现代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文章首先简要介绍了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基本框架和核心概念,包括“对等理论”和“翻译转换”等。

接着,通过对卡特福德理论的深入分析,本文试图揭示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同时指出其存在的局限性和不足。

在此基础上,文章还将探讨卡特福德理论如何与当代翻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及如何在新的语境下推动翻译研究的发展。

文章总结了卡特福德翻译理论对现代翻译研究的贡献,并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二、卡特福德翻译理论概述卡特福德(J. C. Catford)的翻译理论在语言学界具有重要地位,他提出了“语言学的翻译理论”(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这一理论主要基于对比语言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观点。

卡特福德认为,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它涉及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而这种转换应基于语言的系统性和功能性。

在卡特福德的理论中,翻译被划分为两个主要类型:直译(formaltranslation)和意译(free translation)。

直译强调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形式对应,尽可能保留源语言的语法和词汇结构;而意译则更注重目标语言的自然性和流畅性,允许在翻译过程中对源语言的形式进行调整和修改。

卡特福德还提出了翻译转换(translation shifts)的概念,这是指在翻译过程中,由于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结构差异,需要进行的语法和词汇层面的调整。

这些转换包括层次转换(rank shifts)、结构转换(structure shifts)、类别转换(class shifts)、单位转换(unit shifts)和内部系统转换(intra-system shifts)。

这些转换类型有助于解释翻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指导译者在实践中进行恰当的调整。

评卡特福德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

评卡特福德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

评卡特福德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卡特福德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一书,分析其在翻译理论领域的贡献和影响。

卡特福德作为语言学翻译理论的先驱,其著作对于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概述卡特福德的主要观点,包括翻译的定义、翻译的类型、翻译过程中的语言转换以及翻译的标准等问题。

通过对这些观点的阐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卡特福德的理论框架,以及它在当代翻译研究中的地位和价值。

在卡特福德的理论中,翻译被视为一种语言转换过程,涉及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对应关系。

他强调了翻译过程中语义和语法的重要性,认为翻译应尽可能保留源语言的语义和语法结构,以实现信息的准确传递。

卡特福德还提出了翻译的类型,包括直译和意译两种,认为不同类型的翻译应根据具体语境和目标读者的需求进行选择。

本文还将探讨卡特福德翻译理论中的核心观念,如“对等原则”和“翻译单位”等。

这些观念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指导原则,有助于我们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处理翻译问题。

本文还将对卡特福德的理论进行客观评价,分析其优点和不足,以及在现代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前景。

本文旨在全面概述卡特福德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一书,深入探讨其理论框架、核心观念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卡特福德的理论贡献,以及它在当代翻译研究中的价值和影响。

二、卡特福德翻译理论概述约翰·卡特福德(John Catford)是20世纪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他在其著作《翻译的语言学理论》(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中提出了具有深远影响的翻译理论。

卡特福德的理论主张翻译应当基于语言学原理,尤其是语言学中的对比语言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

他认为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转换,更是一种语言系统的转换。

卡特福德提出了著名的“等值翻译理论”,即翻译应当追求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等值”,这种等值不仅体现在词汇和语法层面,更体现在语义、风格、文化等多个层面。

浅析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

浅析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

浅析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作者:郑宇惠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2年第06期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转换”理论的生成与发展,从维奈和达贝尔特的翻译策略开始到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然后详细论述了卡特福德转换理论中的各类转换意义,并指出这类转换的分类在实际翻译过程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翻译过程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7-0222-0120世纪60年代,布拉格学派,伦敦学派,美国结构学派和交际理论学派四大语言学派给西方翻译理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语言学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翻译学研究的内容,这种相互的影响就表现在应用语言学,比较语言学和语义学上。

Vinay 和Darbelnet (1958)在他们的《法英比较文体学》中通过对法英文本的比较分析提出了两种普遍的翻译策略: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

直接翻译包括借词、仿造词语和直译。

间接翻译包括词性转换、调节、等值和改编。

尽管他们没有使用“转换”这个词,但是他们所描述的实际上就是翻译转换。

1965年,卡特福德在其专著《翻译的语言学理论》(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中首次提出“翻译转换”这一概念,并详细论述。

卡式翻译转换模式以比较原文与译文在语言形式和结构上的异同为重点,把发生在译文句法层面上的种种变化加以详细归纳和描述。

卡特福德的主要思想观点主要受韩礼德语言学理论的影响。

卡特福德借用了韩礼德的系统语法及其对语言“层次”的分类来论述翻译转换的定义和类型。

在其《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中,他指问出“翻译转换”是指原文翻译成译文时偏离形式对等。

转换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层次转换(level shifts)和范畴转换(category shifts)。

所谓层次转换指处于一种语言层次上的原语单位具有处于不同语言层次上的译语翻译等值成分。

层次转换体现在语法和词汇的相互转换中。

解读卡特福德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

解读卡特福德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

摘要:卡特福德(J. C. Catford)是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也是翻译的语言学派的杰出代表。

他著名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一书于 1965 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1967 年再版,并被列为牛津大学语言与语言学习丛书。

本文试图从翻译的定义、翻译的分类、翻译的等值、转移、可译性限度等五个方面来解读这一著作,并试图窥探其对翻译理论发展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

关键词:卡特福德;翻译的语言学理论;翻译;语言学1. 引言20 世纪50 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及现代语言学的发展,西方的学者逐步认识到,翻译不仅是一种艺术、技巧,而且是一门科学,并以不同学科理论为依据,形成翻译理论研究的不同学派。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A. Nida)将当代翻译理论分为四个基本流派:语言学派、语文学派、交际学派及社会符号学派。

而张南峰和陈德鸿在《西方翻译理论精选》(2000)一书中,将西方翻译流派分为语文学派、诠释学派、语言学派、目的学派、文化学派和解构学派六大学派。

可见,多数学者都认为存在翻译的语言学派。

翻译的语言学理论是语言学派的理论基础,并逐步形成了一个系统的翻译理论。

1953 年苏联人费道罗夫发表了《翻译理论概要》一书;1965 年,卡特福德发表了《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一书;1975 年,巴尔胡达罗夫发表了《语言与翻译》一书;1980 年,科末萨罗夫发表了《翻译语言学》一书,标志着一门新的学科—翻译语言学的形成。

翻译的语言学理论有以下共同的观点(1)语言学是翻译理论研究的基础,其研究的对象是语言之间的关系;(2)翻译理论研究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或者说是属于比较语言学范畴;(3)翻译的过程是使用语言的过程,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文字材料替换成另一种语言的对等的文字材料,是把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替换成另一语言的言语产物的过程。

卡特福德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是一本颇为重要的学术著作。

作者将现代英国描写语言学的框架用于翻译的分析之中,指出了一条翻译理论研究的新途径。

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综述

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综述

常升起”里面定冠词的汉语对应为零。这种情况下,只有在词组 这一级上,才能构成对等。形式对应是指任何译语文本的语法 范畴与原语文本的语法范畴在各自语言中都占有相应的位置。 由于词性、人称、时态等语法范畴是通过它们在语言中的相互关 系来确定的,因此形式对应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卡特福德认为,要达到翻译对等,就必须使译语文本与原语 文本共有某些场合,且共有的场合越多,译文质量越高。所谓共 有场合,即指译语文本和原语文本可以在某些场合中起到相同 的作用。如果语言单位在特定的场合中可以互换,那么它们就 能成为翻译对等形式。在翻译中,译者要选择的不是具有相同 意义的对等形式,而是具有相同或相似场合特征的对等形式。
3 结语 虽然卡特论在一定程度上推陈出新,他的一些观点,如他对翻译对 等、转换、可译性的看法,为翻译的理论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对 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Catford, J.C. 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5. Print. [2]包振南. 开拓翻译理论研究的新途径——介绍卡特福德著 《翻译的语言 学理论》[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8(2 3): 68. [3]胡兴文,巫阿苗,束学军. 西方翻译理论流派划分探索[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2(5 6): 145. [4]刘军平. 西方翻译理论通史[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9:137-140. 作者简介: 孙晓曈(1992~ ),女,汉族,山东济南人,硕士研究生,单位:山 东大学(威海)翻译学院,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一条线就是语言学翻译理论路线(胡兴文,等 2011:145)。语言 学派对翻译理论的研究崛起于 20 世纪中期,并于 20 世纪后半叶 得到全面确立和发展。20 世纪 60 年代,许多语言学派的学者试 图从比较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不同的角度,展开 对翻译的研究,提出新的翻译理论和研究方法。约翰•卡特福 德(John Catford)便是这些学者中的突出代表。本文将结合普通 语言学理论观点,梳理卡特福德的主要翻译理论。

卡特福德——精选推荐

卡特福德——精选推荐

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启示(胡文艳,060014)摘要:本文基于卡特福德在语言、翻译及对等方面的理解,结合实例,指出其理论给译者、教学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所带来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卡特福德;启示卡特福德所著的《语言学翻译理论》一书,作为英国翻译理论语言学派的代表作,在西方翻译理论界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他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为依托,将翻译划分为若干层次,对其加以系统的、科学的分类和分析。

一理论总结卡特福德认为语言是形式而不是实体,且借用了系统语法对语言的分类标准,将语言分为超语言层次和内部层次。

在超语言层次中,包括媒介实体(语音实体、字形实体)和情境实体。

而内部层次则表现为两层,一是媒介形式(语音、字形),二是以不同方式抽象出来的层次,包括语法和词汇。

这几个要素之间息息相关:音位实体和字形实体通过抽象过程转为音位学和字形学,再以音位学和字形学为依托来表达语法和词汇,而语法词汇这一层和情境实体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上下文表现出来。

在对语言作了系统的分析之后,卡特福德给出了翻译的定义。

他认为翻译是用一种等值的语言(译语)的文本材料(textual material)去替换另一种语言(原语)的文本材料。

其中,卡特福德对textual material 和equivalent两词作了重点解释。

之所以用textual material 而不用text是因为text作为一个整体是无法从一种语言翻译到另一种语言中去的。

我们可以通过语法或词汇的转换来翻译两种语言,但却无法同时转换两种语言不同的字位和音位。

也就是说,在翻译过程中,原语textual material中的四个层次(音位、字位、语法、词汇)是无法同时完全地翻译到译语中,而只能做到一个层面上的对等。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卡特福德提出了整体翻译和局部翻译这一独特的概念。

整体翻译涉及到文本材料各个层次之间的翻译,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在等值翻译方面,卡特福德认为要区别文本对等和形式对应。

约翰·卡特福德的语言翻译理论简介

约翰·卡特福德的语言翻译理论简介
言之间的文化差异。
卡特福德还提出了“翻译对等”的概念,即源语言与目标语言之间应该 达到语义和语用上的对等。他主张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尽量追求这种对 等,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目标文本。
贡献与影响
卡特福德的语言翻译理论对现代翻译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理论为后来的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 视角和方法。
01
语言是由符号组成的,每个符号都代表着某种特定的概念或事
物。
语言的系统性
02
语言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相互关联、相互依存。
语言的动态性
03
语言是动态的,随着社会、文化和人类认知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语言与翻译的关系
翻译是语言的桥梁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的信息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是传递和理 解信息的必要手段。
对现代翻译学的启示
要点一
翻译研究的语言学路径
卡特福德的翻译理论强调了从语言学角度研究翻译的 重要性,为后来的翻译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 法。
要点二
翻译理论的跨学科性
卡特福德的翻译理论具有跨学科性质,为翻译学的跨 学科研究提供了启示,促进了翻译学与其他学科的交 叉融合。
06
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影响 与展望
04
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应用
文学翻译
要点一
语言与文化差异
卡特福德认为,文学翻译中最大的挑 战之一是处理语言和文化差异。为了 准确传达原文的情感和意境,译者需 要具备深厚的语言和文化功底。
要点二
保持原文风格
卡特福德认为,文学翻译不仅仅是将 原文的意思传达给目标读者,更重要 的是要保持原文的风格和艺术性。因 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尽量使用 与原文相似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

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

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
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Carter-Furedi Transformative Translation Theory)是由英国著名诗人约翰·卡特(John Carter)和匈牙利当代诗人爱管·富尔迪(Egbert Fureed)共同提出的一种新型翻译理论,旨在探讨翻译工作如何让读者达到一种某种情感上的共鸣,引发他们的关注并带给他们更深的情感体验。

该理论着重提出,翻译结果不仅要准确、完整,更要让原文作者的原始情感散发到读者身上。

作者认为,“感性化翻译”(Transformative Translation)可以说明一种新的翻译理论,它把翻译看作是一种转换,即从作者抽象的抽象意义转换为读者实际的感性体验的工作。

这就要求翻译者根据读者的特点,将原文的特征转换为读者更容易理解的特征,以便创造出读者能够感受到的更多的情感体验。

这一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翻译的目的不仅是传达原文的信息,而且还要创造一种使读者产生特定反应的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A. 翻译的性质
卡特福特认为翻译是“用一种等值的语言 (译语)的文本材料去替换另一种语言 (源语)的文本材料”。
卡特福特认为翻译实践的中心任务是确定对 等语的性质和条件。
实例
1. 1. 对等 2. 词汇对等: 3. Landlord 4. 短语对等: 5. Long time no see 6. 句子对等: 7. Time is money 8. 2. 不对等 9. 词汇不对等: 10. A white lie;heaven 11. 词汇,句子不对等:
(一)生平简介
卡特福德的学术著作主要是语音学方面。他 的几十篇学术论文已涉及普通语言学、应 用语言学、语法和方言等问题。卡氏论翻 译的代表作是1965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 版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这卡氏唯一的一本 翻译理论专著,被列入了牛津大学语言与 语言学习丛书。
影片描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在弥漫着葡萄花香的葡萄园中 相亲相爱的动人故事。影片中的葡萄园取名为“云”,是 一片郁郁葱葱、云雾缭绕的仙境,男女主人公“漫步”园 中,浪漫而有诗意。
原片名的字面意思就是“在云中散步”的意思,这里译者 很好的把它译为了《云中漫步》,这个译名不光在语法、 词汇上与原名完全对等,而且十分切合影片浪漫爱情的主 题,充满诗情画意,让人浮想联翩,仿佛看到了落英缤纷, 闻到了沁人心脾的芳香,意象美好,寓意悠长。
B. 翻译的类别
1. 1. 全文翻译: 2. 原语文本的每一部分都要用译语文本
材料来替代。 3. 2. 部分翻译: 4. 原语文本的某一部分或某些部分是未
翻译的,只需把他们简单地转移并参合到 译语文本中既可。
实例ー全文翻译
1. A Walk in the Clouds
解析
影片“A Walk in the Clouds”的译名《云中漫步》堪称上乘 பைடு நூலகம்作。
table都是桌子的意思,question都是问题的意思, accident都有事故的意思。 英文中的center、letter,法文中对应的是centre、lettre; 英文中的lamp,法语中却是lampe ;由此可以类推记住英 文的member在法文中是membre。 法语介词中,avec和with,de和of,à和at,d’où和by, pour和for,sur和over等划上等号。 表达到哪里去的法语句型aller a和英语的go to,表达帮助 某人做某事的法语句型aider qqn a faire qqch和英语的 help sb to do sth 。
-Il est très bien! -It is very good!
-小野さんは どちらですか? -小野女士是哪位?
就语言等级而言
1. 受限级: 固定在语言结构低层的翻译,即局限于词对词、词素对词 素的翻译。 意译:译者在层次结构上自由选择对等语,不受级的任何 限制。
2. 级无限: 在结构层次上下自由移动的翻译。 逐字翻译:是限制在词一级、甚至词素一级的翻译。
(二)伦敦语言学派
伦敦学派是以长期在伦敦大学的东方与非洲研究学院教授 语音学与语言学并于1944 年成为英国第一任语言学教授 弗斯(Firth)为首的语言学派。波兰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 基的"情景意义"思想是伦敦语言学派的思想源泉,弗斯的 情景语境理论是伦敦语言学派存在的基础,韩礼德系统功 能语法理论是对伦敦语言学派的语言学思想的发展。
直译: 介于两者之间。
C. 翻译的等值
正如在翻译的性质中定义的,卡特福德认 为翻译是一种等值转化,而其等值取决于 两种语言的对比,原语和译语的语境意义 共同特征越多,翻译等值的条件就越充分。
1. 文本对等: 特定语境中译文和原文的等值。 2. 形式对等: 译文和原文的语法范畴具有对应性。
法语-英语
实例
部分翻译: • Citizen Cain《公民凯恩》 • Young Adam《少年亚当》 • Schindler’s List 《辛德勒的名单》 • Jurassic Park《侏罗纪公园》
就语言层次而论
1. 完全翻译: 即为人们通常所说的翻译,即原文从语法 结构到词汇都有译文的对等形式。
该流派的中心概念:语言的意义是由言语使用的社会环境 (the social context of situation)所决定的。也就是说伦 敦语言学派更多地注意到语言出现的情境,从社会学的角 度去研究语言,译文的选词是否与原文等同,必须看它是 否用于相同的言语环境中。
(三)翻译理论
卡特福德翻译理论是在改革开放初期与奈达翻译 理论几乎同时引进中国的。奈达一时红的发紫, 成了中国翻译界家喻户晓的名字,而卡特福德理 论却在奈达大红大紫的同时被某人贬为“味同嚼 蜡”,还“有些人认为(语言学翻译理论)不值一 提,因为它研究的是西方人建立在印欧语系的几 种语言的对比基础上的,“对汉语翻译没有指导 意义”。如今在中国,几乎没有人再对卡特福德 以及他的理论表示兴趣,而在国外,也有不少人 认为卡特福德以及其它的语言学翻译理论已经 “过时”。
约翰·卡特福德的语言翻译理论简介
(一)生平简介
约翰 ·坎尼森 ·卡特福德是著名的英国语言学家和翻译 理论家,伦敦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卡特福德于1917 年3 月 26日出生于苏格兰的爱丁堡 ,先后就学于爱丁 堡皇家高中和爱丁堡大学(1935一1939) ,专攻法国 语言文学。战后他在英国的伦敦大学研修俄语和其他 斯拉夫语以及东方语言和非州语言(1948-1952) ,于 195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卡特福德除在英国和美国任 职外 ,还受聘于中东、东南亚等地的有关大学。他多 年来一直从事语言的教学和研究 ,能流利地使用法语 , 比较熟练地掌握除俄语和现代希腊语 ,还略懂德语、 梵语、拉丁语、阿拉伯语、希伯莱语、土耳其语和印 度尼西亚语等多种语言 ,是一位颇有影响的语言学家。
(当然,由于原语和译语到底是两种不同的语言,译文的语音和词形就不可 能和原语完全对等。从此意义而言,完全翻译也是不可能完全的。)
2. 有限翻译: 是指,仅在一个层面上的翻译,可以分为 语音翻译(salon)、词形翻译、语法翻译 (意义翻译)和词汇翻译(意义翻译)。
实例-完全翻译
-Quelle heures est-il? -What time is i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