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台秘要方》对儿科学发展的贡献

合集下载

《外台秘要方》对温病学发展的贡献

《外台秘要方》对温病学发展的贡献

时六气为病之证也,非时疫之作也。”二指时疫病,即 述为明清温病学家对温病发斑,温病痘疮 + 天花病 ,
季节性传染病。
的研究起了奠基作用。
!’ ! 疫疠病 疫疠病,是指某些具有传染性强,能引起大范围
!’ / 黄 疸 黄疸是温病的常见病证。巢氏《诸病源候论》论
流行的疾病。如《外台》曰:“此病皆因岁时不和,温凉 黄疸虽有“二十八候”。《外台》亦有九疸之名 + 卷四
医史文献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 年 第 $ 卷 第 ! 期
医史文献
"医家论议层出不穷。此是彼非,终无一 定 。…… 故 医 家 立 论 ,意 在 生 新 ,泥 古 者 往 往 偾 事。……唯在医之者审时度势,胸有卓见耳。
———清·邹存滏《外治寿世方序》
《外台秘要方》对温病学发展的贡献!
张登本 ( 陕西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陕西 咸阳 ,%!"*- )
摘要 《外台秘要方》是一部以方药为主的大型医学著作,就临床医学发展史而言,是其第一次将温病独立于伤寒病之
外而并列为外感病的两大类型,成为寒温分论之肇端,明确了温病的相关概念,深析了温病的病因病机,初步提出温病
有横 ( 由表入里 ) 、纵 ( 从上至下 ) 的传变规律,并以此确立了温病之日期辨治、六经辨治和脏腑辨治思路。其在温病学的
见腹胀腹痛,大便燥结,甚则潮热,谵语;若热结于 风角弓反张方七首”’ 。因为此时还无“内风”、“外风”
肺,则见发热,胸痛,咳喘等;若热结大肠,形成泻利; 及“真中风”与“类中风”的严格区分之故。
或热结膀胱,则其人如狂或成淋证等。
%( !( * 耗阴论 温病是以发热为主的外感热病,
%( !( ! 热毒论 《外台》载文较早地使用了温病 “热毒”& 或简称为“毒”’ 的概念。毒,有凶狠、猛烈之

1956年资料5 现存的第一部儿科医学书籍颅顖经

1956年资料5 现存的第一部儿科医学书籍颅顖经
自王焘外台秘要始有“小儿疳痢”、“久痢成疳”及“无辜疳”等病名。颅顖经中则有“疳痢”、“小儿五疳”、“热疳”、“疳劳”、“孩儿疳蚀口齿”等名称。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有心、肝、脾、肺、肾五疳,及肥热疳、冷瘦疳等。金元以后,疳的分类名称更为烦多;如明鲁伯嗣学婴童百问就分为17种,这可看出疳疾在祖国医学中的发展概况,而颅顖经的记录,大约介在外台秘要和小儿药证直诀之间的阶段。
3.关于疳痢证治的部分:按汉以前,无论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金匮及广雅、说文解字诸书以上,均无以“疳”为病名的文字记载。隋巢氏病源小儿杂病诸候中,始有“疳湿疮候”,谓系因长时间的腹泻而发生的口鼻齿龈生疮,肛门伤烂。这可能是因肠胃消化吸收机能障碍,而产生的某些维生素(如乙、丙等)缺乏症,所引起的口腔、鼻部炎症,以及过于频繁的清洁肛门所致的局部机械性刺激擦伤。但肠胃机能紊乱所引起的慢性营养障碍,是这些局部病变的基础礎这就是“疳湿疮”命名的由来。王肯堂证治准绳说:“疳皆气血虚惫,肠胃受伤致之”,都透露出“疳”的病理本质。
1.关於脉法的部分:本书叙述检查小儿脉搏的方式方法说:“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若有脉候,即须于一寸取之,不得同大人分寸。其脉候未来,呼之脉来三至,吸之脉来三至,呼吸定息一至,此为无患矣。……若以大人脉五至取之,即差矣”。假若以6-8至为其可能变动的界限,则每分钟的脉搏次数在108-144之间,适相当于小儿期在六岁以前的脉搏次数,这与千金要方所引“小品云:凡人年六岁已上为小”的小儿期分类法相合。至于脉法,只提出浮、沉、迟(七至以下),数(七至以上)或如弓之张弦或忽而不见等六种,颇具有纲领性和实用价值。清陈飞霞幼幼集成(成书于1750年)说:“内经诊视小儿,以大、小、缓、急四脉为准”。与颅顖经脉法极相类似。而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则分小儿脉法为浮、沉、急、缓、弦、细、促、乱等八脉,这很可能就是以颅顖经的六种脉法为基础发展而成的。又书中提出:“孩子脉呼吸十五至已上,三至已下,皆死矣”。这都是很正确的观察统计数字。

《外台秘要》内容小组.

《外台秘要》内容小组.

关于《外台秘要》的贡献
内科学方面的贡献 妇、儿科方面的贡献 眼科、营养、急救等方面的贡献 对经络·腧穴·灸疗学发展的贡献 对温病学发展的贡献 美容方药学术特色经纬 对中医方剂学的贡献 对仲景学术思想研究的贡献 对消渴病研究的贡献
关于《外台秘要》的贡献
独列眼病24门为一卷,创眼科治疗之先例。
《外台》卷二十一眼疾。首先引了陇上谢道人 撰《天竺经》论眼序,认为“乾坤之道,唯人为 贵。在身所重,唯眼为宝”,眼为六神之主。强 调了疗眼的重要性。把眼疾分为20种,选录了 146首方,为《千金》方数的2位。
因为如此,《外台秘要》就成为后世参考隋 唐以前文献的重要资料来源,具有较高的学 术价值。
关于《外台秘要》的贡献
至于不录针法一事,王焘本意是见于自古 针法奥妙,不易掌握,唯恐后学失误而致差错, 为慎重起见,未列专卷详载而已。
关于《外台秘要》的贡献
《外台秘要》一书中收录针灸处方数百首,孔穴 665个,其中39卷明堂灸法篇章中,专设一门论 述十二经357穴的部位、主治、灸法及注意事 项等。
关于《外台秘要》的贡献
从分析眼病机理、到各
种内、外眼病治疗方药, 分叙别录、统治则与治 法为一体,构成眼科病理 法方药比较完备的系统, 较《千金》置眼(目)病 于七窍病之下,高出一筹。 尤其是记载了倒睫与内 障的手术治疗法,堪称先 进。
祁宝玉老师眼科门诊带教
关于《外台秘要》的贡献
《天竺经·论眼》认为.“眼直是水耳。”即眼 由“水”所组成。还提出“人眼白晴重数有 三,设小小犯触无过伤损,但黑晴水膜止有 一重,不可轻触,致败俄顷,深可慎之。” 更可贵的是本书首先提出肝管解剖织组如 “黑白分明;肝管无滞,外托三光,内因神识, 故有所见。”在((天竺经·论眼》中未提“五 轮”二字,故可推知五轮并非由印度传至我 国。

外台秘要 读后感

外台秘要 读后感

外台秘要读后感
摘要:
一、引言
二、外台秘要简介
三、外台秘要读后感
四、外台秘要的实用性与可读性分析
五、结语
正文:
【引言】
在我国古代,医学著作繁多,其中《外台秘要》可谓是一部颇具影响力的医书。

最近我有幸阅读了这部古籍,下面就来分享一下我的读后感。

【外台秘要简介】
《外台秘要》为唐代著名医学家王焘所著,全书共40卷,内容涵盖了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等各科疾病。

书中不仅收录了大量的古代医方,还介绍了许多独特的治疗方法,对于后世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外台秘要读后感】
阅读《外台秘要》,让我深感古人在医学研究方面的严谨与智慧。

书中所载医方和治疗方法,不仅注重实证,而且强调辨证施治。

这使得我对中医治疗理念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同时,书中所载的一些独特疗法,如熨法、敷贴法等,至今仍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外台秘要的实用性与可读性分析】
《外台秘要》作为一部古代医学著作,其实用性和可读性均较高。

首先,书中所载疾病种类丰富,且对各种疾病的病因、病理及治疗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其次,书中所列医方经过实践检验,疗效显著,为现代中医治疗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最后,书中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使得读者容易理解和学习。

【结语】
总之,《外台秘要》是一部具有很高实用性和可读性的医学著作。

作为职业写手,我认为这本书对于我们今天的研究和学习仍有很大的价值。

中国医学史_参考试题八_及答案

中国医学史_参考试题八_及答案

中国医学史参考试题八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医师2、大方脉3、麻沸散4、伊尹5、广惠司6、南丁格尔奖7、太医局8、陈藏器9、温病10、涪翁1、医师:《周礼?天官》中的记载,总管医药行政,下设士、府、史、徒等专职人员,还负责对医生的年终考核和各地疫情。

2、大方脉:为北宋官方卫生机构医学分科之一,是专治成人疾病的,大体相当于现代的内科。

3、麻沸散:为东汉名医华佗创制的中药全身麻醉剂,对后世影响颇大,历代的中药麻醉,都是在他的启发下发展起来的,惜已失传。

4、伊尹: 是商代宫廷里的一个厨师,善于烹调,相传他根据烹调经验创制了汤剂。

5、广惠司:是元代的医疗机构,多修制御用的回回药物,后在其下属专设有回回药物院。

6、南丁格尔奖:为纪念国际护理学先驱南丁格尔而设立的世界最高护士奖。

7、太医局:为北宋设立的专门教育机构,曾将著名的“三舍法”推广到医学教育中。

8、陈藏器:唐代医家,著有《本草拾遗》10卷,他所创的“十剂”分类,丰富了方剂学的基本法则。

9、温病:是多种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包括传染性与非传染性两类,而主要是前者。

10、涪翁:是东汉时期活动于四川涪水附近的民间医学家,在针灸学和诊断学方面很有造诣,著有《针经》、《诊脉法》传于世,早佚,其再传弟子郭玉是东汉和帝时太医丞。

二、填空1、早在1700多年前,华佗就创制并应用了中药全身麻醉剂____,施行了腹部手术。

3、张元素的代表学术理论为____和____,李杲的代表学术理论为____,4、宋代董汲所撰《____》是一部较全面的脚气病专著。

4、西周时期专门用来治疗疮疡的外用腐蚀药称为____。

5、河间学派是____形成的先导。

6、《外台秘要》作者代____,书中首次记载了用____法鉴别诊断黄疸病的轻、进退。

7、南朝陶弘景所撰《____》是继《____》之后我国药物学的又一次总结。

8、《本草发挥》的作者____。

9、王清任的代表著作是____。

10、唐代医家孙思邈被后世誉为____,其代表著作为《____》和《____》。

外台秘要序原文及翻译

外台秘要序原文及翻译

外台秘要序原文及翻译
【原创版】
目录
1.介绍《外台秘要》
2.《外台秘要》的作者及背景
3.《外台秘要》的内容概述
4.《外台秘要》的翻译及现代意义
正文
《外台秘要》是一部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它是中医学重要的理论体系之一,被誉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

该书作者不详,但据考证,该书成书于明朝时期。

《外台秘要》的内容非常丰富,它涵盖了中医学的基础理论、诊断方法、治疗方法、中药学、方剂学等多个方面。

书中详细介绍了许多疾病的症状、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包括针灸、按摩、中药等。

同时,该书还收录了大量的方剂,这些方剂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

虽然《外台秘要》的作者已经无法考证,但是该书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

它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的中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外台秘要》的翻译工作一直在进行中,目前已经有部分章节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包括英语、日语等。

这些翻译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到了中医学的魅力和价值。

在现代社会,虽然医学科技发展迅速,但是《外台秘要》中的许多理论和方法仍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例如,该书中介绍的针灸和按摩等治疗方法,已经被证明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的效果。

总的来说,《外台秘要》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学经典,它的内容和理论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千金方》与《外台秘要方》痰饮病方药探析

《千金方》与《外台秘要方》痰饮病方药探析

浙江中医杂志2019年4月第54卷第4期•237•学术探讨《千金方》与《外台秘要方》痰饮病方药探析谢小涛[陈悴文"1浙江省丽水市中医院浙江丽水3230002贵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贵州贵阳550025关键词千金方外台秘要方痰饮病方药中医学术发掘中医学的理法方药体系是发展的。

唐代《千金方》与紗卜台秘要方》不仅仅在张仲景痰饮学说的基础上补充了辨治饮病的方药,更明确提岀了辨治痰病的方药“叫孙思邈《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以及王秦《外台秘要方》皆是百科全书式的中医学著作,囊括汉、魏、晋、隋、唐的著名医家的医学实践,代表了唐代的医学成就。

《千金方》《外台秘要方》丰富了治疗痰饮的方药这都是对仲景痰饮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张仲景为痰饮的辨治开创了详尽的理法方药体系。

对于痰饮的认识,并不能仅局限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而应该从《千金方》与《外台秘要方》的整体进行比较研究,丰富张仲景的痰饮学说。

兹以张仲景痰饮学说为尺度,从《千金方》与《外台秘要方》出发探讨痰饮病的辨治。

1唐以前辨治痰饮病的源流发展痰饮既是中医病名,也是病理产物。

《黄帝内经》早已指出饮邪的存在,在注重天人相应的宏观背景下,将饮邪归属于“湿”邪的范畴,同时.提出了重要的治法治则⑺切。

逮至东汉张仲景,才明确地提出痰饮和痰饮病的概念。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专论痰饮致病的证候.体现辨治痰饮的理法方药体系和张仲景的辨证论治思想⑺役从《伤寒论》来看,痰饮不仅存在于伤寒外感病,而且能够与伤寒外感合并发病;此外,痰饮作为病理产物,广泛存在于一系列的内伤杂病中。

张仲景创立辨证论治一以贯之的理法方药体系,揭示了辨治痰饮的规律,此即张仲景痰饮学说,是辨治痰饮的伟大成就之一《黄帝内经》有饮而无痰,痰饮归属于广义“湿”邪范畴问;张仲景则专论痰饮,实质为专论饮邪。

然而,通过以方测证和方证比较研究,张仲景以治饮病之法治痰病可能是其重要的辨治思路之一。

从痰饮和痰饮病辨治的#通讯作者:陈焊文,E-mail: 中医学术流变情况这个方面来说,张仲景及其前代的理论构建都是围绕饮邪展开的,所以,张仲景痰饮学说是以论述和辨治饮病为主的学说。

外台秘要序原文及翻译

外台秘要序原文及翻译

外台秘要序原文及翻译摘要:I.引言- 介绍《外台秘要》序的原文及翻译II.《外台秘要》序原文- 原文内容概述- 原文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III.《外台秘要》序翻译- 翻译内容概述- 翻译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IV.结论- 总结《外台秘要》序原文及翻译的意义和价值正文:I.引言《外台秘要》是一部古代中医经典著作,作者为唐代著名医学家王焘。

该书共分为二十卷,收录了大量古代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对于中医的发展和传承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外台秘要》序的原文及翻译,以供读者参考和学习。

II.《外台秘要》序原文《外台秘要》序原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作者王焘的医学成就和写作背景;第二部分阐述了《外台秘要》的编写目的和意义;第三部分则是对医学同道和读者的鼓励和期望。

以下是原文的概述:唐代医学家王焘,字德载,河南人。

他出身医学世家,自幼学习医学,精通经典,擅长临床。

他曾担任太医丞、太医监等职务,为皇室和朝臣治病。

他广泛搜集、整理和总结了古代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历时多年,终于完成了《外台秘要》这部巨著。

《外台秘要》的编写目的是为了传承和发扬古代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为医学同道提供一部全面、系统、实用的医学著作。

该书内容丰富,涵盖了医学的各个方面,包括脉诊、方剂、针灸、推拿、养生等。

它既是一部医学理论著作,也是一部临床实践指南,对于提高医学同道临床诊疗水平,促进医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序的第三部分,作者对医学同道和读者表达了鼓励和期望。

他希望医学同道能够发扬光大古代医学的传统,积极探索和实践,为人民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同时,作者也希望读者能够珍惜这部医学经典,用心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医学素养,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III.《外台秘要》序翻译《外台秘要》序的翻译,旨在将原文的意义和内涵准确地传达给读者。

以下是翻译的概述:唐代医学家王焘,字德载,河南人。

他出身医学世家,自幼学习医学,精通经典,擅长临床。

他曾担任太医丞、太医监等职务,为皇室和朝臣治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5月第29卷第3期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鳖:婴型:垫№:墨型堕幽唑堡堡型唑必堂:!!:
《外台秘要方》对儿科学发展的贡献
张勇张英
(陕西中医学院,陕西成阳712046)
摘要:文章首先回,tli了唐以前儿科学的发展概况,继而从儿科的学科分化、发病原I!il、病症分类、病症治疗、小儿养护方法等方面,论述了《外台秘要方>儿科卷的内容,并最终总结了它对儿科学发展所作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关键词:外台秘要;儿科学;文献
中图分类号:R2—52文献标识号:B文章编号:1002一168X(2006)03—0011—0'2
关于儿科病证,早在《内经》中就有所记载,至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已能用方药治疗多种小儿疾病。

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对儿科相关病证的病因病机进行了较深入的论述,惜其有论无方,缺乏必要的临床总结。

唐代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卷五“少小婴孺”中专论儿科病,但仅有9门,载方324首。

而唐代王焘所著《外台秘要》(以下简称《外台》)中卷三十五、三十六为儿科专卷,共计86门,84论,414方。

它对中唐时期以前有关的儿科常见疾病及小儿养护方法进行了全面详实地收载,有论有方,是对此前医学界在儿科领域研究成果的全面总结,为宋以后儿科成为独立临床分科,奠定了理论及临床治疗的基础。

本文仅就(J'l-台》对儿科学发展中的贡献浅论如下:
1为儿科的学科分化奠定了临床实践基础《外台》所载文献集唐以前儿科研究之大成,为后世儿科临床分科及相关论著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书中所引文献,共15家,约454条。

其中所引文献的原作大多散佚,而它却较完整地保存下来,为儿科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料。

正如前所述,在唐以前的著作中,对小儿疾病还未单列出来专门论述,就连《诸病源候论》中也有是论无方:在唐代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药方》中只有一卷专f丁论述儿科疾病,且涉及病种有限;而《外台》中已用两卷专门论述儿科病症,涉及病种70余种,载方414首。

它保存了晋唐之间多已散佚的有关儿科方面的方书史料,为宋代钱乙所著的现存第一部儿科学专著《小儿药证直诀》的成书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对中医儿科学的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2详析儿科发病原因
《夕卜台》载文对儿科病的病因进行了深刻而全面地分析。

其认识符合病因分类规律,对疾病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外台》将小儿病因归纳为六个方面:①外感六淫邪气,以风、寒多见。

如卷三十五小儿将息衣裳厚薄致生诸痫及诸疾方并灸法二十八首中“凡d"JD所以得风者,缘衣暖汗出,风因而入也”。

又卷三十六中“五味子汤,主/l',JL,风冷入肺,上气逆”,还有小儿天行病为感受疫疠之气而发;②饮食不节所致疾病:如小儿惊夜啼方七首中“tl、JL因宿乳不消,腹痛惊啼,牛黄丸方”;③七情内伤致病见小儿惊痫惊悸、小儿惊夜啼及zbJD客忤病。

如“惊痫者,起于惊怖先啼乃发作,此惊痫也”;④病理产物致病:如痰饮、瘀血。

见卷三十五小儿痰结方二首及小儿癞瘕癖方六首;⑤外伤及其他因素致病:.女ll/bJL火灼疮及d',Jh误吞物、小儿囟开不合、小儿解颅、小儿齿不生等;⑥先天因素:如由胎传引起的d',JD痈证。

见卷十五疯癫方七首“又人在胎时,其母卒大惊,精气并居,令子发癫”。

3详名儿科病证分类
《外台>在病证范围方面,该书对小儿常见病大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